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语文课教案(14篇)(语文课优秀教案)

2023-10-11人围观
简介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

语文课教案(1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教案 篇1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 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背影 》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A纵观全文,找找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体会父亲对儿 子细致入微的爱。

  B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 :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找 出来并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2、细节中悟父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比较阅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些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

  3、感动中谈父爱

  “背影”成了父亲 最好的诠 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课堂小结】:

  教师赠言:

  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 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如果你们对父母、亲人心存感激,就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趁他们还爱着我们并能接受我们的爱的时候,珍惜这份爱并好好地表达出来吧。哪怕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浅浅的微笑,哪怕只是给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盛上一碗饭……有关亲情,有关爱,老师没有确切的答案给你们,今天的课只能算是一块“砖”,抛给你们,希望引 出你们对家人爱的“玉”来。

  语文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龙的传人》,并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表现音乐。

  2、通过演唱,培养学生乐意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用歌声表达爱国之情,体验音乐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用优美、连贯的声音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

  鼓励、培养学生唱歌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各种龙的图片以及民间的龙饰图片,

  我们中华民族有悠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气概。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一脉相连,都以“龙的传人”自豪。

  (播放《龙的传人》的背景音乐,学生朗诵单元寄语)

  二、新授:

  1、欣赏感受:

  多媒体播放《龙的'传人》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并要求学生可以轻轻随教师哼唱,进行感情初体验。

  2、教唱歌曲

  (1)、歌曲分析:20年前此歌曾在中国广泛流行。歌曲的歌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形象鲜明,富有想象力。感情从较为深沉含蓄转为振臂疾呼,富有历史感和号召力。曲调和旋律采用了自然小调式,结构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音域仅五度,级进为主,易于传唱。其中1、2小节与3、4小节同头换尾;5、6小节重复1、2小节,13、14小节又重复9、10小节;而所有偶数小节都采用同样的节奏。这种复沓回环的手法,既精当洗练,又给人无比眷恋之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民渴望回归同一的感情趋向。

  (2)跟录音学唱歌曲

  (3)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这是一首抒情的男声独唱歌曲,它深情地唱出了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的爱恋和盼望统一的共同心愿。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随录音演唱。

  此歌容易上口,应着重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表现情绪和演唱形式,并能投入感情地演唱,“唱出华夏游子对祖国母亲刻骨铭心的爱恋”。

  (5)注意纠正歌曲中容易唱错的地方。唱准第9小节和第12小节的“虽不曾看见”和“长江水”,另外,歌曲第15小节的“澎湃汹涌”,要注意重点提出,让学生唱准。

  三、检查演唱

  1、指导学生随伴奏演唱,你觉得用怎样的情绪,用哪一种人声和

  演唱形式能更好地表达这首歌的情感。

  2、你能设计一个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吗?

  四、音乐知识:

  节拍的读法以及在小节中的强弱规律。

  语文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懂得怎样利用自然现象辨别方向。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寸字旁,理解“野外、迷路、千万慌张、大自然、天然、指南针、准确、忠实、向导、指点、树影、北极星、永远、阴雨天、观察”等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千万、永远”各写一句话。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千万、永远”写句子,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怎样识别方向。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理解第1—4节。

  2、能正确朗读课文1—4节。

  3、学习第一至第四节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读题:1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2、教学生字“迷”,区别“谜”,理解“迷路”的意思。

  3、理解“要是、野外”,换词理解“要是”。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5、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你怎么办?

  6、课文中告诉我们什么办法呢?

  二、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如果迷路,怎样辨别方向?碰到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准字音。

  3、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事物能帮助我们分清南北方向?

  三、讲读课文,理解词句。

  1、学习第一节。

  ⑴、指名读,理解“慌张”,“指南针”是怎样的?[课件展示]“准确”“天然的指南针”是什么意思?

  ⑵、结合课文教学生字“慌、确”。

  ⑶、指导朗读。[读出亲切的口气]

  2、学习第二节。

  ⑴、在这里天然指南针指什么?[你怎么知道的?理解“忠实”,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教学:忠、导、影]

  ⑵、课文中的两个“它”指什么?

  ⑶、理解“向导”,“忠实”。重点理解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教学生字。

  ⑷、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三节。

  ⑴、自由读,讲到了什么是天然指南针?怎么分辨呢?看课件认识北斗星,北极星,教学生字“盏”、“永”、“闯”。

  ⑵、课文中的“它”又指什么?

  ⑶、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节。

  ⑴、这节讲什么是天然的指南针?怎么分辨南北?用自己的话说说。

  ⑵、学习生字“碰”、“阴”、“稀”。

  ⑶、指导朗读。

  四、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1—4节中出现的生字。

  2、齐读1—4节。

  五、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第五节,能正确朗读这一节。

  2、学习其余的生字。

  3、进一步知道怎样用天然的指南针分辨方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生字新词。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自然中有哪些指南针?它们分别是怎样来分辨方向的?

  二、学习第五节。

  1、读后问:第一节与第五节的内容有哪些不同与相同?

  2、理解:“细细观察”、“多多去想”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使学生知道诗中所介绍的各种辨别方向的方法是靠自己观察思考得来的。证明只有善于勤于思考的人才是最聪明、最有办法的人。

  3、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说说你除了课文中的指南针外,还知道哪些指南针?(指名说,如果不多请学生多看课外书,多观察大自然。)

  [课件展示:大自然的指南针]

  四、课堂作业:

  试背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2、汇报课外阅读、观察情况,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指南针?说清如何分辨方向。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课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天然指南针,分别是怎样来分辨方向的。

  2、同桌互说。

  三、指导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第2节:先说什么是指南针,怎么给我们指示方向?师生对背,其余几节用同样的办法。]

  1、先自由朗读。

  2、让学生背诵。说说自己是怎样的方法来背的,请学生交流背诵方法。

  3、指名背——集体背——同桌背。

  四、导完成课堂作业。

  1、指导用“千万”,“永远”造句。

  2、完成课后作业题1、2。

  五、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有关指南针方面的书籍。

  板书:

  1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总结

  中午:太阳(南)树影(北)

  黑夜:北极星(北)

  阴雨天:树叶稠(南)树叶稀(北)

  细细观察,多多思考——总结

  语文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习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对刺猬有多少了解?谈一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 精读1——5自然段

  1、 师:作者在散步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刺猬,这无疑是作者的意外之喜。对于刺猬来说,跟作者的不期而遇,意味着什么?

  2、 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然后交流。

  3、 预计交流内容:刺猬很害怕……相机指导朗读

  4、 让学生带着体会再读1——5自然段

  四、 精读6——11自然段

  1、 师:看着这只可爱的刺猬,作者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用呢帽把它带回了家。刺猬被装进了呢帽,在黑暗的世界里,等待它的是什么呢?

  2、 默读课文,然后交流。

  3、 作者有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从中你们体会到什么?相机有感情朗读

  五、 精读12自然段

  1、 自由读文,看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2、 交流

  3、 想象一下:作者还会怎样善待刺猬?

  六、小结。

  在这个蔚蓝星球上,有许多与我们朝夕相处上的小生灵,它们一直与我们和谐相处上,我们要更加珍爱这个美丽祥和的大家庭,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让人类与动物共享碧水蓝天。

  板书设计:

  自卫 攻击——狠狠地用利刺我

  发现刺猬 善游——松开刺毛游上岸 尊重习性

  陌生:朝四下望 试着跑 躺着不动

  刺猬 彼此相处 适应:跑来跑去 闻闻嗅嗅

  安家:拖报纸 刺苹果 科学相处 生活融洽 倒牛奶 喂面包

  语文课教案 篇5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1、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2、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1、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⑴ 介绍漓江: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⑵ 静:

  ① 请同学们来看插图:

  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

  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② 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③ 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⑶ 清:

  ① 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② 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

  (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

  ③ 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④ 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⑤ 齐背。

  ⑷ 绿:

  ① “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② 演示:

  “半边渡”。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⑸ 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⑹ 本节小结,演示:

  连续欣赏。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2、了解桂林的山:

  ⑴ 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⑵ 奇:

  ① 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

  “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

  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

  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

  (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② 指导朗读。

  ⑶ 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⑷ 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三、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

  (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

  “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

  (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语文课教案 篇6

  一、教材依据: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

  二、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难点: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六、教学方法: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狼来了》。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三)、组织探究: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2)整体理解:逐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反驳,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活动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1)小组复述:组长复述,其余同学补充。

  (2)探究: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

  活动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1)人物评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2)情境体验:假如你是太丘,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元方,父亲回来后,你将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

  (3)感悟讨论: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结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们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首诗歌或短文。

  语文课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第1段 钝dùn响 幽微 寒暄xuān 第2段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第3段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第10段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 不更gēng事 第20段 谬miù种 第30-31段 淡然 俨yǎn然

  第32段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第34段 颊jiá 周正 第50、56、60段 沸反盈天 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 荸荠bíqí 絮絮xù

  第68、69、72、74段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 敛liǎn

  第83、87段 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 jué赏鉴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第96、98、99、101段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秘 门槛kǎn

  第109段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语文课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a、o、e,配有一幅图画。

  图中,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她张大嘴巴发的声音“啊”提示a的音,小女孩的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a的形。一只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鹅在水上游,“鹅”提示e的音,鹅在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调符号和a、o、e三个单韵母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a、o、e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要求

  1?学会a、o、e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

  的音。

  3?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三、教学准备

  配合学习a、o、e发音的录音带;a、o、e及带声调a、o、e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二)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a、o、e的发音方法和韵母带调一口呼是重点。

  (二)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给同学们读一个小故事,喜欢吗?教师先读一个带有注音的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自己就能阅读注音读物了,以后学习、学习普通话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教读儿歌:

  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3、看图讲故事(依据课本插图教师编讲),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看图引出单韵母a,板书“a”。

  2?教师示范发a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讲解发音要领,并做示范。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口形不能变动。

  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学生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啊”读准a的音;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张大嘴巴a a a。

  3?再引导学生看图: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教儿歌,帮助学生记忆a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发a的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单个练习(开小火车,指名读)。

  (三)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o音时,讲要领,做示范。

  发“o”音时,嘴半开半闭,嘴唇圆拢,舌尖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发音方法,把“喔喔”的音拉长,口形舌位不变,接着呼气发音,就能发出正确的字母音了。拢圆嘴巴o o o

  (四)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音时,讲要领,做示范。这韵母不是鹅的音,是第一声“e”,鹅是第二声。发音时,口形要变扁,半开半闭,舌头后缩,舌根稍微抬高一些,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嘴巴扁小e ee。

  (五)小结

  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1“张大嘴巴a a a,拢圆嘴巴o o o,嘴巴扁小e e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a、o、e时,口形不能变动。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a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形相似的部分。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 a 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 o 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 e e。

  3?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六)学习声调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认识声调符号,配合手势和儿歌学习。

  “-”是第一声,“/”是第二声,“ˇ”是第三声,“/”是第四声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看图上小汽车的走势,“汽车平走ā ā ā,汽车上坡á á 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 ǎ ǎ,汽车下坡à à à。”。

  2?练习读a、o、e的四声。

  (1)顺序读,变序读。

  (2)二、三声对比读。

  á—ǎó—ǒé—ě

  (3)联系日常生活,教师引导用带调的a、o、e组词。

  ā阿姨好! á啊!你说什么? ǎ啊?这是怎么回事? à啊,伟大的祖国!

  ō噢,我懂了。 ó哦,是这样吗? ò哦!我明白了。

  é 飞蛾 额头 ě恶心 è饿了 凶恶

  (七)巩固练习。

  1.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让学生读卡片上不带调韵母,说字母形状。

  3.读带调

  语文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及单元训练重点、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5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故事,学生进一步体会“持之以恒”精神的可贵之处。

  教学重难点:

  从老奶奶培育白色金盏花的过程中体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明白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孩子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放松一下,欣赏一组图片,希望能带给你好心情。[播放课件]漂亮吗?

  说起花,你喜欢什么花呀?看起来大家都是爱花的人。今天,老师再介绍一种花给你们认识。它的名字叫金盏花。板书:[金盏花]顾明思义,猜猜这种花什么颜色?[黄色、金色]

  真聪明,看屏幕,[播放课件]金盏花又叫金盏菊,是城市绿化美化的主要花卉。大多为黄色、橙红或棕色。

  可是,有这么一位老奶奶却培育出了纯白色的金盏花,听到这个消息,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板书:怎样培育出?为什么要种这种花?]

  你真善于思考,问题很有价值。[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七,看看这白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绽放人间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在书中用方框框出带有生字的词和喜欢的四字词语。

  师:生词都找到了吗?[课件出示生词]谁能领大家读一读?你还积累了哪个四字词语了,快来读给大家听听。

  大家读的可真认真。老师只选择了这几个四字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课件出示:生词和四字词]齐读巩固。

  师: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试着用上刚才积累的词。最后教师小结文章主要内容。

  师:老奶奶从报上看到一条消息,重金悬赏纯白色的金盏花,决定试一试,她不顾儿女的反对,自己一个人坚持种花,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最后赏金没有兑现,老奶奶还想种黑色的金盏花。

  三、精读感悟,把握主旨

  1、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一研究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怎样能快速而准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老师也总结了几个秘诀,想学吗?[播放课件:

  下面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有关语句。

  2、汇报,理解:

  (1)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

  a、循环往复地种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相关语句: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她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橘黄的。老奶奶在中间挑选一朵颜色稍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选取长的饱满的种子,第二年把它们种下去。然后,再从花朵中挑选颜色浅淡的种子播种……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着。儿女远走了,丈夫去世了。生活中发生了很多的事,老奶奶处理完这些事之后,依然满怀信心地种植金盏花……)

  怎样循环往复地种呢?结合前文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课件出示: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着。

  一年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不沮丧怀疑,坚持着。

  对比读,你觉什么不一样吗?

  [师:要种出白色金盏花的决心从没的动摇过,精心种植白色金盏花的劳作从没有间断过。]

  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b、满怀信心地种

  [老奶奶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着。儿女远走了,丈夫去世了,生活中发生了很多的事,老奶奶处理完这些事之后,依然满怀信心地种金盏花……]

  师:种花的过程中老奶奶都遇到哪些困难了?可她从不沮丧怀疑,就这样一种就是20年,想象一下:这种花的20年中,老奶奶可能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年岁大了,体力不足,十分劳累;没有人帮一帮;生病了没人照顾,还得照顾花草;……]

  这一切的一切,都没能动摇老奶奶要种出白色金盏花的决心,她就这样[引读: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着。]

  此时此刻,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老奶奶呢?[板书:持之以恒]

  (2)种出这样纯白的金盏花容易吗?老奶奶为什么会去种白色的金盏花?

  交流:

  重金悬赏:[老奶奶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色的金盏花。]理解“重金悬赏”什么意思?更突出培育这种白色金盏花难度之大。

  尝试一下[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呢?理解“不可思议”体会培育这种花的难度。[板书:重金悬赏,尝试一下。]

  重金悬赏,尝试一下,到底是什么让她坚守了20年?

  [主要是要种花,并没有多想赏金的事]

  你从哪看出来?

  [课件出示:甚至不知道现在那则启事还是否有效,也不知道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有人培育出了纯白色金盏花。]

  两个不知道可见老奶奶完全没有把这重金悬赏放在心上,只想着如何种出这纯白色的金盏花。

  师提示:还有哪处描写再次证明老奶奶只为种花?

  [课件出示:老奶奶对着听筒小声说,只想问一问,你们可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吗?我能种出来…… ]

  老奶奶不为赏金,只为种花,而且把这20年辛勤培育的种子无偿地献出来。没有赏金她还想继续无偿培育黑色的金盏花,这高尚的人格令人敬服。

  4、讨论:为什么老奶奶能够成功培育出白色的金盏花?

  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四、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有许多人是凭着持之以恒的韧劲最终获得了成功。 [课件出示图片文字,配乐补充介绍:王献之、爱迪生、陈景润……]

  老奶奶“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那么,我们小学生在哪些方面同样需要老奶奶的这种精神?

  五、总结:

  同学们,老奶奶20年的辛苦劳作,20年的执著坚持、20年的耐心等待,只为这白色金盏花的美丽绽放。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奶奶,从现在起选定目标,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做,相信你一定是未来的成功者!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屋七,

  白色的金盏花,

  不为重金悬赏,目标专一

  只为尝试一下,

  循环往复,持之以恒

  语文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忄”、“凵”。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厂家大自然的美丽。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

  1、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准备给学生一个惊喜)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课文

  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2、指导熟读诗句: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指导读准:“远、近、春”、“惊、听、声”、“色”等前后鼻韵母和平、翘舌音的生字。

  3、理解诗句:

  ⑴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⑵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板书课题:画)

  ⑶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4、朗读古诗:

  ⑴师配示范读。学生闭上眼边倾听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⑵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背诵诗文:

  教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依据板书,自己练背,同桌互查。

  指名背诵,齐背。

  5、识字:

  ⑴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⑵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用了哪些好办法?

  用熟字形记忆“人”和“无”;区别“人”与“八”“入”、“无”与“天”音形义。

  用熟字加笔画记“来”。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忄”。

  用熟字和偏旁的方法记。启发学生发现“还、远、近”都是半包围结构,“之”旁里面都是熟字。

  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6、写字:

  ⑴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⑵展评。7、实践活动。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语文课教案 篇11

  一、边讲边画,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结合本课教材所描述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我设计采用边讲边画的教学方法,使形象的语言文字和直观的画面融为一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讲读课文,理解字义;总结课文,认清字形三个步骤进行。尤其是注意在讲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例如:通过观察图画理解低的意思;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理解直与弯的相反意义;通过两次不同的呼吸体会闷的感觉,理解词义;通过动作演示理解挎的意思等。将识字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使发展语言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如:燕子为什么会飞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理解。还可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潮湿→所以要下雨。

  四、以文悟道,相机渗透

  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动物们互相关心的好品德,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如小鱼对小白兔说: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要指导学生很好地体会感情。再如通过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积极去问别人,教育学生要多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五、加强朗读训练,注意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也有全篇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也有戴头饰的分角色读,还有引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教案 篇12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这个记者从罗斯福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态度的启示——主动走向生活。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 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指导或帮助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

  一 了解故事更改,学习“采访前”的课文内容。 1 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教师相机疏通、点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便使资料的交流更简洁、通俗。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投影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二 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1 交流初次见面,罗斯福夫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模拟采访过程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1 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2 对于再现采访,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先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采访内容;然后讨论采访应注意什么?(记者的注意事项,怎样表现罗斯福夫人等等);

  3 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

  4 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 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三 揭示主题。

  1 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2 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 1 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 投影“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

  四 拓展性作业。

  讨论写采访报道的角度。 帮助学生复习梳理科宁斯写的采访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教学后记

  1 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当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当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本课的结尾环节,我提出:刚才,我们都做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如果让你代科宁斯写这篇采访报道,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而采取的写作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从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那段话的理解开始谈;从介绍罗斯福夫人的生平开始谈;从科宁斯的采访收获来谈等等。

  语文课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2.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放映《中国自然奇观-黄果树瀑布》让学生了解黄果树瀑布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黄果树瀑布美在哪些方面,然后用“黄果树瀑布美在……”的句式讲给大家听。

  预设答案:

  第2节 美在瀑布正面景象气势雄伟、壮丽,如万马奔腾。

  第3节 美在瀑布声音震耳欲聋。

  第3-4节 美在我和瀑布的亲密接触和感受。

  第4节 美在瀑布水注的顷泻力量。

  第5节 美在瀑布后面神密。

  作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明确:不是。作者开始认为“干瘪、无聊”是因为对黄果树瀑布的印象停留在教科书和图片中,当他亲临其境、亲身体验之时,从听觉、触视、视觉上感受到不一样的黄果树瀑布,原来“干瘪、无聊”的概念变成了生动的、撼动人心的感受,因此作者说“前者灰飞烟灭了”,“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作者通过记叙和描写把美丽的黄果树瀑布展现在我们面前,你能在文中找出作者赞美黄果树瀑布抒发感情的句子吗?

  文中没有。作者只是说“但我抚摸了黄果树瀑布,我周身湿透,我有湿透的话要说”,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话”不能被湿透,湿透的是作者的身体。这里用“湿透”的`切身感觉来表明只有经过切身体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自学指导: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请同学们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的美。

  预设答案:

  1.欲扬先抑的写法。

  2.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欣赏歌曲宋祖英演唱的《黄果树瀑布》,一起赞美美丽的黄果树瀑布。

  五、作业

  《助学》学习测评部分。

  语文课教案 篇14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 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 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 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 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 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 心的美感 。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 的希望。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互相交流。

  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学生自我总结 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六、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 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