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21篇)(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电子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要求读懂课文,了解贾里的三次挫败和成功;
2、文章生活气息浓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懂得,只有深入生活,注重生活积累,才能写出鲜活的好文章来;
3、帮助学生理解,要想成就一番伟大事业,都是小事开始做起的;
4、通过理解课文,结合自己平时观察,仿写一个片段《男(女)》,注意写出人的个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个性化,以及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
2、理解文章的主旨,弄清挫败和成功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1、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理解;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的.梗概。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昨天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大家说说看《伟人的细胞》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谁?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你预习了哪些生字词?是怎么弄懂它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如果有个人问你:“《伟人的细胞》讲的是什么?你会怎样回答?
(1)要求同桌两个人说一遍;
(2)指名几位同学在班级交流一下故事内容。交流后并作出评价。
(四)阅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同学默读课文,默读后思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归纳居里夫人的人生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和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的联系
2、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诵读法
四、教具:
常规教具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物理奖,一次是化学奖,但她并没有因此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的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竟然在她的一个小孩子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禁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要让我的.小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什么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她的自传体散文。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字词积累
鞭策: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问心无愧:反躬自问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地方。
受益匪浅:得到很多,匪,不。
2、文章的题目是我的信念,那么作者认为做事需要怎样的精神?
答:坚忍不拔、有信心。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体会诗中运用虚词使语言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体恤下层百姓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清说理的层次,学习劝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在学习了《石壕吏》后,杜甫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杜甫的仁慈宽厚、悲天悯人还通过这样的.一件小事体现出来(教师介绍《又呈吴郎》故事的“前奏”)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本诗,借助工具书掌握陌生字词
2、复述本诗的大致内容
3、杜甫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三、 学习感受虚词的表达效果
1、杜甫想要说服吴郎任由贫苦的妇人扑枣并非易事,作者是怎样做到即说服吴郎任由妇人扑枣,又不使吴郎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 理清诗人说了几层道理从而说服吴郎的?
(2) 圈出诗中表现语气的虚词,反复朗读感受其表达效果,分析这些虚词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四、 总结与实践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诗中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体恤同情下层百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课堂练习巩固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本文情节环环相扣、文笔流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以“痛快”为切入点,以“笑”和“静”为立足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这是一堂怎样的数学课?
二、分析王老师形象。
PPT显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回答格式:采用 (描写方法、修辞),表现了一个 的老师。
(1)从同学们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2)从同学们的“静”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三、PPT显示课文语句:“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思考:你认为在与王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当面喊“王几何”吗?
四、运用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老师。
五、课堂小结:
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跟我学课文、写作文。我只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生活就是语文,动笔即是作文,只要我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时时刻刻都能被爱感动的人,让爱和欢笑充满我们的生命,这,便是语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了解蒲公英、凤仙花、樱桃、苍耳传播种子的有趣方法;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增强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植物传播种子方法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补充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看一看:教师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请学生欣赏。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教师导语: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饰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它们又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五彩缤纷的色彩铺满大地的呢?为了解这个问题,动物王国的刺猬先生正在做这个调查,它会有些什么收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骑“白马”的苍耳》。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勾出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扫出生字障碍。
2、轻声读课文,给同学介绍课文中说了哪几种植物?
三、再读课文
1、分小组读课文。可以一组一起读;可以每个同学读一部分;还可以两个同学一起读。
2、全班汇报读。
3、大声读喜欢的段落,告诉我们你知道了些什么?
4、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个组,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你如果是其中的'一种植物,你一定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传播种子的?不妨试一试。
2、你会对风等说什么呢?
3、推荐阅读《植物妈妈有办法》,想想自己又知道民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4、向别人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深刻主题。
2.通过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懂得生活和生存的区别,追求理想,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童话以及童话运用拟人方式反映生活的表达技巧。
2.联系生活,展开联想,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
1.课文讲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如何评价乔那坦。
2.文章中海伦、乔那坦的父母、长老院的长老们和法官等人物出场的作用?
3.如何理解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海鸥争食场面。
研读与赏析
1. “为了食物而失去乐趣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试分析乔那坦生活的乐趣是什么?
2.乔那坦追求的结果是被驱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结尾处主要写小海鸥在练习飞行,这样描述有什么用意?
学法指导
1.理解本文要细致,将描写乔那坦内心活动的语句划出来,进入它的内心世界,理解它的行为。
2.从乔那坦的经历和作者对它的描写语言去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3.对乔那坦的评价可以有争议,这是对文章的拓展,但评价要有课文依据。
4.联系乔那坦的遭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体验与反思
1.在乔那坦的心中,“生活”和“生存”有什么区别?它所追求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
2.乔那坦的梦想是不是“不切实际”,它的行为是不是真的“不务正业”?为什么其它的海鸥都不理解它?
拓展延伸
1.乔那坦不服长老们的决议,如果你是它的辩护律师,你打算如何为它进行辩护。
2.学习这篇课文后,谈谈你对生活和理想的认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3、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安塞腰鼓之美。
2、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试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二、检查预习
听写字词、简介安塞腰鼓(口头介绍)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诵,把握朗读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2、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思考问题:请以时间为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第一部分(1—4)打鼓前:()的腰鼓
第二部分(5—27)打鼓中:()的腰鼓
第三部分(28—30)打鼓后:()的腰鼓
四、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朗读展示,寻找安塞腰鼓美点。请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五、写读结合,巩固运用
播放《星空》钢琴曲,发挥想象,寻找美、发现美,写一段话。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新课程》第1—6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
[教学内容]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感情朗读法。
学法:朗读法、交流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钱塘江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出现白线
江面平静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寓言以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分析赫尔墨斯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寓意,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
难点:多元解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1分钟)
用“你知道自己值多少钱?”导入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3分钟)
1、理清故事内容:
(1)赫尔墨斯为什么要问自己雕像价格?如何问价?——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宙斯——赫拉——赫耳墨斯
2、理清人物背景
宙斯:众神之王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妇女的保护神。
赫尔墨斯:在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众神的使者,宙斯的儿子。
(从辈分上看,赫耳墨斯是晚辈;从官职上看,赫耳墨斯的官小)
三、品读细节,合作探究(5分钟)
品三问三答:找出三次对话的不同
根据学情相应指导: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 介绍作家作品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点名学生试读
2、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3、全班齐读
四、 疏通字词
1、置疑
2、字词训练
五、 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 课文分析
1、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2、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3、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4、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三、理解阅读
问题探究(一)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四、感悟阅读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2、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3、了解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文章简明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说起陶渊明,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悉。旷、屋舍俨然的 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 “采菊 东篱”。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那么,在陶渊明眼中,他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再次走近陶渊明,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传”及作者
传,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主要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
2、解决生字词
嗜 shì辄 zhé 吝 lìn 褐 hè 3、了解文章
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人。
(三)细读课文,了解人物
了解人物形象
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怎样描述的?
(1)名字由来
(2)爱好
A.好读书
B.性嗜酒
C.著文章
(3)生活状况
箪 dān 汲 jí
俦 chóu 觞 shāng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诗句朗读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3、反复吟咏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品析、诵读、积累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简单了解
1、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炭“字:木炭的原意是木材经过特殊烧制而形成的燃料。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炭有关的古诗———《卖炭翁》。
理解题目的意思。
2、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3、介绍作者。
白居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几首诗,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师生诵“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们非常熟悉他的.——师生诵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描写景色的诗句,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师生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写小娃偷采白莲的事情的诗,今天我们学的《卖炭翁》仍然是一首叙事诗。
二、理解诗意
1、这卖炭翁到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插图自己解决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2、自己试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指名学生说诗意,师生共同补充。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
二、教学重、难点
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七色光七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自学提示:或者合作完成练习。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名人的了解。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名言。互相学习。
(三)知识窗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征文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小说?这叫什么小说?这样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四)开心一刻
自读这段快板,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快板。你喜欢吗?为什么?读出这段快板的.感觉与韵味,你会读吗?用课件补充民间传唱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五)当堂作业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
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得快。第二组同学自己完成。
2、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3、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六)、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5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翻译
【课时】
1
【教学过程】
导课
1、《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2、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 )命学( xiào )学半
3、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文章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本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校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并计划为同学们开设礼仪课。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2、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明确:
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发言提出一些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并总结一些解决字词的方法和途径等,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法等。
1、多媒体显示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1)、与友期行:约定。
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3)、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4)、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
5)、相委而去:委,丢弃;去,离开。
6)、下车引之:拉。
7)、入门不顾:回头看。
8)、去后乃至:才。
3、一学生朗读课文,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
4、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5、集体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
(2)从元方的回答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2、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三、质疑探究。
四、学习体会。
五、字词积累练习。
六、课后作业。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
教学目标:
1、走近庄子,初步了解庄子及其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明确庄子所举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结合文本探究文中人物对“宰相”这一职位的态度。
教学难点:
浅析文章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本课
有这样样一个人总是用颠倒的眼光看待世人,比如一棵树高大挺拔,是栋梁之才,他却认为树越高大越容易遭砍伐;比如他的妻子死了,他却敲盆而歌。他在我们看来十分另类,然而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庄子。今天我们通过《惠子相梁》一文来初步认识一下庄子。(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一学生朗读,其余从字音和节奏上进行评价;
全班齐读课文。
三、赏读课文
探究:围绕“宰相”写到了哪些人他们对“宰相”这一职位的态度是怎样的
1、“或”——有的人,通过分析朗读“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得出“奉承攀附”;
2、惠子,通过分析朗读“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得出“薄情寡义”;引入刘向《说苑》之“梁相死……”得出“视相如命”;
3、庄子,通过分析朗读“庄子往见之”得出“坦荡”;通过阅读探讨“鹓鶵”和“鸱”各是怎样的鸟明确庄子所举故事的用意;通过对不阅读分析“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得出“视相如腐鼠”。
四、拓读课文
探究:庄子为何“视相如腐鼠”并初步解读庄子的思想——精神自由
材料一: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
竿不顾。——《庄子·秋水》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8
教学目标
1、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几个生活细节,了解一代伟人朴实平凡的品格。
2、结合剧情展开合理想像。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毛泽东的朴实平凡的品格。
2、难点:描写人物言行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观看影片《开国大典》再对课文作简要分析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
二、课文研读
1、剧中写了毛泽东的几个小故事?
讨论并归纳:主要写了四个小故事:
(1)观赏北平夜景
(2)吃羊肉泡馍
(3)会见程潜用湖南老乡
(4)与儿子交谈
2、从每一个故事中可以乍出生活中的毛泽东有哪些特点
讨论并归纳:建国初期,北平一片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主席要求司机慢点走,想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羊肉泡馍馆里人们轻松的风趣谈话深深吸引了他,令他忍俊不禁、这些都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反对标语表现了他反对个人崇拜、在圆明园的沉思,感到自己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在与程潜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风度,不计前嫌、在对待自己的湖南老乡问题上,他热情招待,但决不迁就他们的`要求、在与儿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感情,但对儿子要求严格,不搞特殊化。
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站得高,看得远、他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跳出同期率的支配,他要找出一条新路,那就是民主、
3、剧中的“九叔”非常有特点。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写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他是一个纯朴又带有封建思想的农民形像。他以毛泽东为骄傲。但又带有狭隘的小农思想。
4、剧中写毛泽东在圆明园像在思索什么,你认为他在想什么。
提示:可能回想中国的百年耻辱,想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从此站起来了,历史将不会再重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
三、作业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9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五、教学过程:
A、三分钟演讲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D、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
H、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
3、把握品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把握品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品味作者的情感
导入语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1、请学生划出文中有关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出推荐的理由。
例: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树尖的雪比作“白花”;二是将树尖顶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比喻贴切得表现了雪后树的秀
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投影显示)如:
(1)组: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如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而不用“铺”?
(3)、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
各得其所,用得准确,你如何理解的。
三、学生总结课堂,并谈一下学了比喻、拟人修辞后对于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