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双城记》读后感2篇(《双城记》读后感800字)
《双城记》读后感2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双城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双城记》读后感1
假期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读两本中文书,两本英文书,回来后分享。开始,只是为了让他们有点事干,后来发现,他们选书还真是五花八门,有经典著作,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时尚励志,甚至还有言情小说……
我这个人呢,为了跟学生同步,自己也找了几本书看,有一本是十几年前买的双城记,英语专业的学生嘛,老师让多看原版书,我首先是买了一堆,看不看的再说,买了就当看了。过年回家收拾东西,翻出了这本泛黄的快散架的书,纯粹是因为aging,我应该是除了写名之外再没有动过。因为已经扔了太多东西,这一本书就留着吧,然后从山东跑了这么多路又带到上海。马上开学了,心想还没有完成任务,于是翻出来,用几天的通勤时间看完了。
一开始想错了,以为是那本两个人互换身份的小说就是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那个情节,没想到开篇就是阴沉沉的场面,要不是没带别的书是真看不下去了。但是呢,考虑到很多经典著作开篇都是莫名其妙的,总要看个两三页才能进入剧情,也就忍了。毕竟大学毕业这么多年,原版小说看的少了,想当年学英美文学的时候,还看了很多小说,基本囫囵吞枣了,为了应付考试还背了很多作家作品,随着考试的结束也都还给老师了。(想想跟自己的学生也没啥大的区别)
继续看,里面人名还挺拗口,看了一章后对于出场人物的关系还没太搞清楚,但是看出点情节来了,加上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也就继续往下看了。再往后,出来了主要人物Darney,Carson,这两个长得很像的青年。一个是青年才俊,一个是酒鬼律师,后者成功的把前者从叛国的罪名中救了出来,也都被跟随医生父亲出庭作证的Lucie的美貌善良所吸引。再往后两人的关系也很奇特,没有成为实质上的情敌,因为Carson一直觉得自己配不上Lucie,而随着交往的深入,Darney获得了姑娘的芳心。
但是结婚前仿佛要对老丈人,也就是被从狱中解救出来的医生吐露点什么心声,被医生拒绝了,说要等到结婚时再听。Carson也在一次跟Lucie的谈话中坦露了他的爱,说愿意为Lucie或是她的爱人献出生命。当时看到这就觉得将来肯定是要这样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的剧情发展很紧凑,一晃Lucie就结婚好几年,有了可爱的孩子,他们呢也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不是想象中的爱情狗血,而是平淡有爱的日常生活。
另一条线,当初收留落难医生的仆人,在忍受着法国贵族的盘剥和欺凌的同时,联合受苦的人民,发动了大革命。讲真,在看到那一章时,场面是有点血腥的,也符合当年历史课上的描述,贵族纷纷被推上断头台。而Darney的身份也露出了一点,是一个背叛了自己家族的贵族,因为看不惯家族的暴虐,放弃了自己的身份来到英国自谋生路。这也是他在结婚前跟医生坦白的内容,让医生纠结,为难,但是最后还是放下了。
因为他的一个老仆人被抓,Darney回到了巴黎,路上被革命者勒索了钱物,才得以进入到监狱,没想到自己最后却被抓了起来,被认出。而医生在知道后也迅速带着家人来到巴黎营救女婿,开始凭借着巴士底的经历获得了大家的同情,同意释放,结果转眼就因为医生在监狱写的信,揭露了他家族里做的坏事而又被抓回审判。眼看回天无力了,Carson找到了一个所谓的革命者,通过他进入到监狱把Darney砸晕换了出来,医生和他的家人连夜带着昏迷的D逃回英国,而C则平静的迎来了自己生命的终结,心中想着L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后面有一段很感人的,就是临近断头台时,他和认出来他的女仆紧紧握住手,鼓励她,有一段文字想不起来了,但是看的时候时两眼泪汪汪,特别感动,感动于他的爱和无私。
当年还学过文学评论,现在已然已经不会写书评了,就写下自己的感想吧。
这本书里,充满了对革命者的暴力,复仇的描写还有与之对立的所谓贵族无私的爱,比如医生,还有银行家以及律师。当然,也写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但总的来说,感觉是偏向资产阶级的。这点有点像看Gone with the wind,文中也是满满的对南方的同情。按我们学的政治历史是有点导向不正确,但是确也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即革命真的到来时,对于中产来说,应该是最悲惨的。他们本来也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却也因为这个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安稳生活。一无所有的人最有革命性,因为他们不怕失去什么,而当他们夺取了政权,对于上一届统治者的清算也是最严酷的。即使对于统治阶级,其中也不乏对于人民的同情者,但是最后还是因为固有的身份丧失了性命。
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最好的就是和平的变迁吧,D放弃了自己的头衔,转向了人民,医生和律师还有银行家在小说里也都是很正面的形象,他们勤劳,正直,有担当,是整个小说里的中流砥柱,如果没有大革命,他们会过的比较舒服,但是很不幸,他们遇上了。在描述到革命者封门的那一段时,真的感觉很紧张,有点恐怖。
今天上课时讲到战争险,学生纷纷笑,我说别笑,战争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幸运的没有生在那个年代。就是当今世界,战火也是蔓延在好多地方,我们已经足够好了,没有生在那里。能够安全的舒适的生活,你们还觉得不满足吗?
语言流畅,布局精巧,是一个好故事,如果你能安心读完第一章,一定会被吸引读完全文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过好自己的生活。爱自己,爱生活!
《双城记》读后感2
这个假期,我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了狄更斯的经典之作——《双城记》,对这部我原先知之甚少的著作有了一些了解。《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一个血的印记。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充满不确定;在这种无秩序的状态下,人性的一切表露无疑。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透过为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恨冲突,作者狄更斯只想传达出---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但我猜知道这句话的人并一定小说《双城记》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也不知道这句话为何而说。如果想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以及为何说写出这句经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读读原著的。“---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这句话其实解释了上述经典句子的两个问题:为何这么说,对谁而说。这也就是小说出世的原因之一,狄更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小说,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来表示自己的担心,同时告诫英国的危险处境。一段革命史,两座分别代表两个国家的城市,几个风雨飘摇中的人,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素。
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动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暴动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写暴民邪恶之处倾心了大量的笔墨,展示了他对暴民的痛恨,从某种层度上可以说是对革命的痛恨。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药:爱。这种爱,体现在小说中的包括亲情,爱情,友情这种私人间的感情,也包括抛弃贵族,拯救苍生的那种博爱。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对卡顿之爱的描写。
我非常喜欢卡顿。实际上,卡顿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顿这个人和他身上的某种精神进而构思成这本小说的。那么,卡顿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小说中描述:“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没有比这个人更惨的了。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的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这是个自甘堕落湮没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的年轻人,为何自甘堕落?小说中似乎并没有交代,自从他一出场就是如此,并且也没有对他的家事背景描写也并不多。个人认为,这个人代表狄更斯自己,因此他无需过多描述——卡顿的堕落,源于自己对日渐堕落的社会的失望。他走上断头台前曾说过,“我看到这个时代的邪恶,和造成这一恶果的前一时代的邪恶,逐渐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
被自己遗弃的悲观者——卡顿,在朋友遇到困难,在所钟爱的女子的丈夫即将被送上断头台时,他突然出现,被救人还不之所以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在紧要关头使了个掉包计策救出了自己的所爱女子的丈夫。
在如此的黑暗中,只有将放大才能找到的爱放大来看!以爱为中心的同心圆,放的越大,覆盖的面积才能越大,就如同用一支蜡烛照亮一间黑暗的房子。空荡荡的一间房,一支小小的蜡烛就可以照亮,为什么社会不行呢?当爱已成往事,世界将到末日。不要憎恨,抛弃杀戮,去原谅吧,一起来爱吧,当贵族与平民陷入“双城”的时候,用爱吧,放下仇恨,抬头看看这蓝天白云,看看这还是很美好的世界吧。狄更新说过,鲜血是洗去仇恨,更不能代替爱。“为了你,为了你所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
这不正是基督之爱么,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事实上,小说中的卡顿也确实以圣经的口吻在临死前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就是狄更斯为“最坏的时代”开出的良药,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有人说,《双城记》作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没有西德尼.卡顿的存在和所作所为,这部小说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光辉。
通过阅读《双城记》,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体会到了作者狄更斯的思想“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代替爱”。“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卡尔登的死,就像是羽毛轻柔地飘落水面,没有水花,却涟漪阵阵。它提醒了我们: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无法用断头台建立。希望两百年后的我们能创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新世纪,希望卡尔登临死前看到的世界,将会是我们未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