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维护海南自贸港建设论文(通用3篇)
建设,读音jiànshè,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建立、设置或陈设布置或指创建新事业或增加新设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维护海南自贸港建设论文的文章3篇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维护海南自贸港建设论文篇1
摘要:
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好处,在可喜可贺之际,我们却也发现,各领域的腐败也在滋生蔓延,即使在学术氛围浓厚的高校也不能免俗,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腐败问题。因此,想维护高校的“一方净土”,进而带动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把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着手战略性的变革。
关键词:
高校;反腐倡廉;措施
如今,高校已经不单纯是传统概念中教书育人的场所,而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的神圣使命。理应是一方“桃花源”似的净土。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在教育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各种纷繁复杂的高校腐败案件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以何种方式进行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来更好地帮助我们打造和谐校园,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腐败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近十年来,高校利用职务之便犯罪的案件数占全国教育系统案件数的比例约为1/4,其中82%的案件集中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校内设施采购、财务、招生、后勤服务等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如:2014年12月9日,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因其受贿、挪用公款被捕,引起社会哗然。周文斌利用职务之便,对某投资公司,在学校工程建设、工程承接以及工程款结算等方面实行“特殊照顾”,收受其好处费高达410多万。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无独有偶,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忠元和该校原党委副书记、校长范昕建,在2006年—2012年收受学校建筑承包商好处费多达1280余万元。除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块“宝地”之外,招生、采购等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其中的猫腻也很多。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给一些考生提供“特殊通道”,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造成不良影响;还有某交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庄某某利用外出采购的机会,收受某图书大厦回扣12.73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此等新闻不胜枚举,并且高校腐败案件数量逐年递增,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崇敬之情,对学校的正常运作,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破坏作用。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再“清高”,而是成了吃荤、破戒的“假和尚”,他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原因和动力就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高校这些腐败案件无有金钱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高校领导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丧失了党性原则,迷失了前进方向,变成了功利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信奉物质至上、金钱第一,最终抵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特别是处于一线岗位的工作人员,利欲熏心,不能坚定地和外界诱惑说不,他们潜意识里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导向个人利益的实现。高校的腐败现象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有相似之处——大都利用职务之便。但是,高校的腐败有更甚的坏处,高校腐败不仅给其自身的良好运作亮起了红灯,而且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最重要的是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二、高校腐败原因探究
就思想层面而言,以世俗权力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依然起较大作用。人们对“当官发财”的拜金理念仍然热情不减。挖掘人们行为的深层动因,不外乎两个字——权和钱。“两袖清风”被看做迂腐之辈,被认为是“异类”,许多人认为当官就是为了发财,前者为果,后者为因。“古人轻辞帝王,今人难辞县令”;肥差人人抢,责任相互推。更有甚者,竟然在公开场合大谈自己“成功之道”,归根结底还是错误的价值观念在作祟,如果育人的机构都无法育己、律己,又怎能去育人呢?腐败,追根溯源还是思想上最先腐败。大多数腐败分子都是先在思想上放松了警惕,导致行为上纵容了自己。在权力、金钱、美色等方面失掉了底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把权力当成损公肥私的工具,才酿成最后的苦果。中国人向来“重人情、讲面子”,认为“情大于法,情大于理。”为了达到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托关系,送礼物。许多人为了孩子上学还会转移户口,贿赂校长等方式多种多样,影响极其恶劣。还有的一些人在骂别人“走后门”的同时又巴不得自己有“后门”可走。当前的腐败现象较为严重,人人痛恨腐败,但是,我们却又看到,人们内心“羡慕”腐败、盲从和助长腐败的不良文化氛围,已向曾经是“象牙塔”的高校蔓延,使得高校不在是“干净的桃花源”,变得更加复杂。归根结底,还是人们的意识不够。就社会大环境而言,任何的社会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的。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追求物质享受、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等社会问题突出,各行各业都充斥着腐败的毒气,高校也未能免俗,媚俗媚权的现象日趋严重,大家都在为了职称、基金而“努力”,相反,一心学术研究的教授、学者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显得遗世独立。招生也不再透明化,各种优惠措施,“特殊通道”的开辟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基础设施建设采取“领导特批”,产生了官本位化、人情关系化、功利化等问题。努力“向钱看”“向厚赚”,一道门槛剥一层皮,事必言利。老百姓说“不怕有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这些躲在“象牙塔”里的蛀虫啃食自己的良知,啃食社会的诚信。就学校内部情况而言,反腐倡廉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升,我国高校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往往只是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学习大会,接受学习者也只是被动听取,“人在曹营心在汉”活动流于形式,教育方法单一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很好地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对不同对象的教育规律、心理素质和个体特点缺乏思考,使得教育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制度方面还需要完善,对一些细节有待细化,以防止腐败分子有可乘之机。学校权利还是集中在个别人手中,做不到真正的民主,监督体系也不健全,绝大多数人没有发挥自己监督作用。这些都是造成高校腐败的原因。
三、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报告继续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并且还将反腐倡廉建设从十七大的第五位提升至第四位。充分展示了党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度。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式依然严峻,各种新的腐败方式层出不穷,特别是高校的腐败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要想使高校廉政建设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下大力气。内容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让反腐倡廉进校园,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在方式上,要将创新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实事求是,紧跟时代,要把“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的政策拣出来、踢出去,谨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式执政。采取新的接地气的方式方法将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首先,要强化廉洁教育,筑牢高校的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防线。从对高校的腐败案例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中的腐败案件绝大多数出自党员身上,这给我们敲响警钟。对高校人员,特别是党员的教育迫在眉睫。因此在高校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以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为导向,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实践。进行反腐倡廉教育要认真分析实际情况,琢磨受教育者的特点差异,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施加影响。比如对党员,要进行党员精神培育,让他们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责任,要始终秉持“权为民所附,要为人民办事”的理念,牢记“廉洁光荣,贪污可耻”的思想。并且以此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工作,从而树立清正廉洁的好形象。对学校的其他教职工以及学生可以定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学习,要让学习的领导干部以及师生、工作人员在课后对所接受的教育进行总结分析,书写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举办反腐倡廉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等形式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其次,要优化权力合理配置,适当的进行“分权”。在过去,高校中存在一人多权的现象,比如某高校校长同时兼任学校图书馆新建施工队总负责人。这样就极大地夸大了掌权者的权利和地位。因此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防腐败体系,特别是对一些直接管理学校人员与学校事务的岗位要进行调整结构,进行有效“分权”,这样可以避免权利的过分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腐败的发生。同时要构建高效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的监督是关键,在校园中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全面体制,强调“持续性”,还要鼓励上级对下级、同级间、下级对上级的多种监督机制,强调“多样性”。对已经发生的腐败现象要及时进行披露制止。切不可自认为情节较轻就放松惩治,不可瞻前顾后纵容腐败势头越演越烈。另外,也要强调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的力量,鼓励大家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党内外各种有利的力量。有些人虽知道要对腐败现象进行监督,但是发现了却不敢戳穿,不敢当那个所谓的告状者,更不敢去得罪一些高官领导。针对这种顾虑,我们可以采取匿名举报,这样就可以有效保护监督者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利,营造一种大家来监督,大家齐受益的清正廉洁的好局面。
再次,用制度来约束权力,净化高校环境,营造廉洁氛围。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古以来,规矩就有其独特的约束力。在现在看来,古人口中的规矩正是现在所谓的制度。制度是以一种成文的条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规范性和激励性。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去遵守的。因此,高校开展廉政教育,也要结合制度来进行,不能单纯只是理论灌溉,只有与制度等多种方式相配合,多管齐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国家已经制定好的各项制度,高校一定要做好落实工作。一定要切实将制度的内容传达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各个高校也要进行制度创新。对学校关键领域、关键部门,特别是存在高危风险的部门要重点防范,用制度来约束,明确规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引导各个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树立遵守规矩为荣,违反规矩为耻的思想观念。同时,学校要采取亲民的措施,如组织学校各个领导、教师和学生及各个岗位的行政人员进行制度朗读,或者可以将制度印发小册子分发到各个工作领域、各个班级、办公室,让制度不再是写在文件里,或者张贴在墙上,而是真真正正的进入课堂,进入工作岗位,让人人都明确规定要求,从而避免违反规定而犯错。对高校进行反腐倡廉建设,势在必行,它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要妥善应用教育、制度、监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充分利用教育的导向性,把腐败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发挥制度的约束性,把腐败的行为降到最低点;利用监督的全民性,把反腐的氛围创到最浓厚。同时我们也要明白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要真抓,狠抓。一刻不能放松。但又不能片面追求时效性,而要达到实效性,认真把握好每一个环节,让高校恢复到昔日的美好状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12(11).
[2]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黄飞燕,肖仲思.新时期高校反腐倡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2012(04).
[4]沈锦华.高校腐败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5]张育民.党风廉政建设与大学生作风教育和廉洁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1).
[6]孙山.高校教育腐败的原因分析与防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3).
维护海南自贸港建设论文篇2
摘要: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清廉被认为是从政的最高境界,廉则正,廉则明,廉生威,廉政才能勤政。对官员个人来说,要做到清廉,必须以俭养德,必须有正确的义利观,必须做到慎独慎微。但廉政只靠个人修养自律还不够,旌廉应该和惩贪结合起来。古代廉政文化中有很多可资借鉴的思想成分。
关键词:
廉政文化;思想价值;反腐倡廉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形成了淡泊明志、廉洁奉公、刚正无私等廉政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廉被认为是官德的基本规范,清廉被认为是从政的最高境界,廉甚至被提升到立国之维和为政之本的高度。传统廉政文化认为,廉则正,廉则明,廉生威,廉政才能勤政,唯俭可以养廉,正确的义利观是廉政的思想基础,廉政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旌廉和惩贪结合起来。这些廉政思想中有很多可资借鉴的成分,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
一、廉为政本:廉政的内涵和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廉是中国传统官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清廉又被认为是从政为官者追求的一种境界。清者,不浊也,清白而高洁;廉者,不贪也,寡欲清心。廉为国之本,清为政之根。早在上古时代,廉洁就被提升到立国之维和为政之本的高度。春秋时期齐相管仲把“廉”奉为国家的“四维”之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周礼》中有所谓“六廉”,“六廉”的核心是清廉或廉洁。廉政文化建设受到了不少诸侯国执政者的重视。
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清慎勤”三者中,最重要的是“清”,官若不清,即使有再多的优点,也不是好官。“清”就是不贪,清廉是起码的为官道德。清初学者顾炎武引《新五代史.冯道传论》说明廉耻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清代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出了“八本”之说,其中一本是“居官以不要钱为本”。古代清官自然有其局限性,但古代“崇廉鄙贪”的思想意义和政治价值不能低估,“清慎勤”的为官箴言是古人留给今人的宝贵政治遗产。
“唯俭可以养廉”,要想廉,必须俭。清代张圻在《答周仲和书》中说:“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俭为廉之本,奢为贪之源,戒贪必先戒奢,守廉必须俭约。节俭之风就最有效的“防腐剂”。生活俭朴,不追求奢华,不为物欲所趋使,在外界物质引诱面前就会保持平静的心态,就会廉洁清正。习惯于朴素节俭的生活,心思才能集中到事业上。作为官员,如果不注重节俭,喜欢吃喝玩乐,凡事铺张浪费,就会妄取于人,巧取豪夺,最终滑向腐败的污水泥潭。生活腐化就会玩物丧志,不可能有真正的作为。北宋司马光训诫儿子司马康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以“俭素为美”还是以“奢靡为荣”,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另一个方面说,廉政必先齐家,防腐廉政的堤坝必须从自家的院内筑起,而俭是持家的法宝,俭则百善汇聚。南朝的徐勉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如其不才,终为他有。”一官一吏勤俭持家,家庭富足,生活美满;一国之君勤俭持家,国家昌盛,江山稳固。
“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公正才能明辨是非,坚忍贪欲,坚守清廉,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令人敬畏。廉洁是公正的基础,无欲无私才能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刚正执法,不徇私情。人有贪心,则心有私欲,做事就不能坚持公道,就会因私废公。如不能洁身自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节操失守,在大是大非面前就挺不直腰杆。治国先治吏,治吏先治廉。三国时的诸葛亮说:“赏以兴功,罚以禁奸。”对下属进行赏罚,就要让下属信服,要有领导的威严,而威严来自于自己的廉洁公正。明代的曹端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廉是一身正气,领导清廉无私,威严自生,吏不敢慢。领导的清廉也会对下属的贪污腐败具有一定震慑作用。
廉政的最终目的是勤政,勤政的根本是为百姓造福。古代民本思想中所包含的施行仁政、顺应民心、勤政爱民等内容渗透到政治文化之中,成为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勤政、廉政、能政三者紧密联系,廉政是前提,勤政是保证,能政是关键。只有廉政才能勤政,没有廉政,总想着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假公济私,不可能克己奉公,也就谈不上勤政。离开了勤政、廉政,就没有能政可言。庸与贪常常紧密联系,贪官常因利益纠葛而变庸,也就是所谓的利令智昏。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有高远的志向,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自觉地抗御腐败诱惑,才能廉洁奉公,勤政为国为民。
二、义利之辨:廉政的思想基础
义与利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观是廉政建设的重要课题。先秦时期的儒家和墨家都重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宋代陆九渊讲到《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时,认为从政者必须深自反省,端正做官动机,做到“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对利的追求,要以“义”为准绳加以节制,要“见利思义”,非义不取。墨子把义视为“天下之良宝”(《墨子•耕柱》),认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表明中国古代先哲重视道义,尤其重视“天下之利”的思想传统。孔子赞扬“博施于民而济于众”(《论语•雍也》)的圣人,要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墨子提出“兴天下之利”(《墨子•兼爱下》),荀子主张“兴天下同利”(《荀子•王霸》)。
《论语•宪问》中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利思义并不是一味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应该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先义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每个人都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为了利益牺牲原则,不能为了富贵突破底线。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是衡量人品高下的重要准则。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许多仁人志士,在利益诱惑甚至生死面前,坚持以义为重,勇于舍个人之小利,求人生之大义,有的乃至舍生取义,留下许多佳话。
义利之辨是廉政的思想基础。义利观混乱是古代很多官员底线失守、贪腐堕落的根本原因。义利观发生扭曲,就会变成金钱的奴隶,把权力当成敛财捞钱的工具,贪得无厌。只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摆正义与利的关系,才能抵御私利的诱惑,才能有“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胸襟,才能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勇气,在大义与私利的矛盾面前,始终遵循义在利先的理念,将有利民族国家的大义放在首位。官员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到“重利不足以变其心”。
三、自律与他律:廉政的道德根本和制度保障
建设廉洁政治,需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而自律更为重要。苏轼在《范增论》中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要做到清廉,就必须抑制人性与生俱来的各种欲望,这种非凡的自控力来源于自我修养。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礼记》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也就是自律。君子处世,所慎在独。《淮南子》中说道:“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东汉时的杨震深夜拒贿时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慎独”是不自欺,亦不欺人。北宋王安石在《知人》中说:“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非终然也。”为官从政更应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无监督一个样,任何时候都要堂堂正正做人,任何情况下都不放纵私欲。廉洁自律是为官的一种境界。明代薛瑄将廉者分为三等:“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薛瑄所说的上等“见理明而不妄取”也就是廉洁自律。廉洁自律的关键是慎微,要从细节入手,防微杜渐。祸自微而成,不注意小事小节,终累大德。韩非在《韩非子》中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大多数贪腐官员都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开始,逐步走向腐化堕落的。官员要慎独慎微,要“吾日三省吾身”,要防微杜渐。
廉政建设只靠个人修养廉德还不够,治贪才能保证廉洁,惩贪应该和旌廉结合起来。北宋时的包拯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贪污腐败是寄生在政体上的致命毒瘤。贪官污吏或侵占挪用,或行贿受贿,他们的贪腐行为导致财政亏空枯竭。贪官污吏必然执法不公,有法不依,违法不纠,肆意枉法犯赃,导致法制废弛。许多官吏的各种贪污受贿行为引起整个吏治败坏,造成社会?种植还??魅趿苏??男姓?芰Γ?苯佑跋旃?一?匦姓?澳艿恼?P惺梗?肮傥劾羟?ɡ男蹋?习傩帐艿窖蛊人鸷Γ?股缁崦?芙准睹?芗せ??苯油?驳秸?蔚奈榷ā?
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思想形成于先秦时期,秦汉以后逐渐丰富,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建立而向制度层面转化,逐渐形成了较为严密、系统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这一体制包括官吏的选拔、任用、考察、监督,还包括法规的制定完善。特别是监察机构的独立化、专门化,监察条规的完善,监察官员的慎用与重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止了官吏滥用职权、贪赃枉法。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历朝历代几乎都是在王朝初年狠抓反腐,王朝中叶反腐变得有名无实,到王朝末年贪腐成风,直至王朝灭亡,成了历史轮回。这说明了古代反腐败并不成功。古代的反腐败本质上是一种以皇权为核心,实行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自上而下开展的反腐败,严刑反腐虽然一时取得成效,最终都往往不可避免地走向死胡同。制度反腐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反腐方式。就拿明代来说,明太祖时期以最严酷的刑罚惩治贪腐,制定了最严厉最严密的反贪法规,但明代中期之后,吏治腐败之风日炽,到了明末越发不可收拾,归根结底是由于反腐没有制度化。
贪官污吏是国之害、民之贼,反腐不能手软。惩治腐败不仅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更要标本兼治,既要惩贪、除贪,更要防贪、禁贪,要严查腐败案件,形成震慑力,让腐败分子收手收敛,使“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要通过制度的深化、细化和改革,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监督、预防和惩治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严密完备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治贪的根本是选官用人,防止贪赃枉法之徒进入官吏队伍。法律是整治贪腐的重要工具,立法行法是整顿吏治、遏制腐败的必要手段。还必须大力推行监察制度,只有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及时发现、制止贪腐行为的发生。
进行反腐倡廉建设,除了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外,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也很重要,而传统廉政文化中有很多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的经验,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可以从传统廉政文化思想中汲取和借鉴一些有益的成分,揭示古代廉政理念的文化意义,将古代文化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赋予传统廉政文化新的意义。学习借鉴古代廉政文化思想,对提高廉洁从政意识,营造崇廉尚廉的社会风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黎翔凤.管子校注(上)[M].中华书局,2004.
[2]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官箴书集成(第1册)[M].黄山书社,1997.
[3]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中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诸葛瑾.曾国藩家书的智慧[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希清、王秀梅.官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6]司马光.司马光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7]李延寿.南史[M].中华书局,2003.
[8]李伯勋.诸葛亮集笺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9]曹端.曹端集[M].中华书局,2003.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维护海南自贸港建设论文篇3
无庸讳言,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调整发展,愈演愈烈。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今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啊!”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而提升全休党员干部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是事关我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也曾多次强调要加强政治建设,他指出,“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切实认真抓好,不能放松”。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讲政治的问题,强调党的建设。如2016年7月,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对拒腐防变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党的政治生活有了明显的改观,党内政治生活出现许多新气象,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着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性薄弱的现象,以至于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走上腐败道路。正如总书记2016年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中提到的,“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是我们党目前的重要使命要求。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破除权力分封的封建思想在党内的影响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也是拒腐防变的关键所在。“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党的各级组织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多做提提领子、扯扯袖子的工作,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党的纪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如果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弱化,权力分封的腐朽思想就会沉渣泛起,必然导致各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全国上下各个级别,尤其是领导干部必然自主性地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权力寻租就不可避免,必然会滋生腐败现象,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从政治纪律上对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严加约束,控制中央以下各级在政治、思想、行动上的任意发挥的空间,才能抑制他们向各方随意伸手和占用资源的权力欲望。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并不是说在工作中限制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党有完整的制度对党员的权利实行坚实的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基本组织原则,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党员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事有意见都可以在组织框架内公开表达,党组织也绝不会因此而打压党内同志,我们反对的是会上不说会下说,公开场合不说,私下里说。这就是对党的不忠诚,不老实。“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有的案件一查处就是一串人,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在党内,所有党员都应该平等相待,都应该平等享有一切应该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该履行的义务。”不坚持我党基本的组织原则,不树立党中央的权威,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就会形成党员自行权力交易、权钱交易,滋生腐败。最终必然发展到,私下串联,拉帮结伙,从而搞宗派、立山头,分裂党,这方面我党不缺乏历史经验和现实案例。脱离党组织搞自己的一套人事安排,这才是最大的腐败,是政治腐败。
党内经过民主讨论形成的科学决策,一旦形成,就成为党的工作方针和指导意见,各级党委、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这里没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和余地,是党员的天然义务,个人在决策讨论中有保留意见的也要执行党的纪律。经过实践,中央的部署和决策有失误的地方,也只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和组织程序反映,帮助党中央积极改进,绝不允许另立旗帜,胡乱发表意见。
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实施党的基本组织原则,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各级党员和干部才能不易腐,不变质。我们要从思想上加深认识,因此要加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相信组织、相信党中央、相信党,提高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化巡视工作,从而对腐败分子形成强有力的威慑。
二、加强理论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我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下中国化的科学创新,对全党全国的实际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全体党员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学习,尤其是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通过理论学习明确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理论学习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理论学习中提高政治觉悟,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尺度来要求自己。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有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就会污染自己的思想,就会理念动摇,自然放松自己的要求,从而向某些丑恶现象低头,向金钱伸手,走向腐败。因此,全体党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净化党内空气,坚守共产党的精神家园,以理论学习和教育作为拒腐防变的有力武器,根除腐败变质的思想根源。
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既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又明确指出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在近几年,我党“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党的制度建设对党的政治建设,对拒腐防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党建工作,防止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就要从制度上着手,让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应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反腐败国家战略,坚持惩防并举,建立和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腐败体系;要加强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领域的改革,健全反腐败的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止腐败;要加强党内监督,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统筹考虑、强化整体设计,建立和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因此,要从制度发力,严明党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从而为拒腐防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Q。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我们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的重要使命,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1-2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高层动态http://cpc.people.com.cn/n/2013/0122/c64094-20289660.html
[2]毛泽东选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09.人民网--时政-高层动态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09/c1024-25792284.html
[4]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4-01-15.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115/c70731-24130050.html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新华网--高层-正文http://www.xiexiebang.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