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万古江河读后感(精选7篇)(万古江河读后感1000字)
万古江河读后感(精选7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万古江河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古江河读后感 1
对于其他人来讲,这本书也许并没有什么学术深度,它只是一位教师对于过去几十年自己教学内容的文字集结,不过对我而言,却是一个极好的学习中国社会、历史和地理的课本。作为一个初二就再也没有学过地理,高二就再也没有学过历史的伪理科生来说,我的历史知识可以忽略不计。上一次有机会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还是小学时读的上下五千年和东周列国。我无法仅通过对于万古江河的阅读对中国历史做到条清缕析,了然于胸,但还是有些点状的思考和收获的。
一是人类源于非洲大地,大概率的共识是所有人类只有一个祖先,而不是多个源头和祖先。
二是无数年的农耕发展后,人类开始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开始社会制度建设的尝试,无论艺术、宗教、城市规划等如何发展,最终把国家统一成社会的巨大力量来自于法律。这在欧洲和中国既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又是分别独立发展形成的。古罗马法典的创设,秦代法家在诸子百家的胜出,均证实了这一点。
三是同样是无数的征战和讨伐,欧洲似乎相对完整和单纯地保留下来了它的人种、宗教乃至文化;而中国更多地是所有的民族、文化及宗教都融合到了一个强大的'混杂的被称为汉民族中来。最典型的就是犹太人和以色列了。从犹太教到基督教到伊斯 兰教,居然其圣地都在耶路撒冷,历经3000年的迁徙、战争、驱逐、排斥和争议,这个民族居然还存在,并和巴勒斯坦国并存于耶路撒冷,在感慨这个民族何其顽强的同时,对照中国历史,还是很难理解这个民族如何在过去3000年的迁徙和流离的过程中,一直保持民族、宗教的纯洁性而未被路途中国任何一个国家、文化、宗教等完全规划和吸收,3000年后仍然有足够的人数、财力、信仰去建设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这就好比说天龙八部里面的慕容复突然变成了一个正面人物,并且持续男主直到鲜卑复国一般不可思议。也许历史就是这么吊诡,虽然大家的发源起于一端,但是一旦各自发展起来,就好比无性繁殖克隆出来的无数小人,最终变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了。
四是原来中国的落后真的就是这几百年的事情啊,中国真的曾经很强大啊。那么中国是从什么时候不强大的呢。似乎汉唐是中国最好的时代,那个时候欧洲在最黑暗的中世纪,战神们把匈奴一直打到了欧洲,唐朝的经济、文化、艺术、贸易都达到全盛,难以想象那个时候中国有黑人、日本人、波斯人等等,明清时候郑成功的海军称霸海上,与荷兰、日本开战屡战屡胜。可是短短的几百年间,甲午海战时,中国的军队不堪一击;改革开放之前,一张外国面孔往往会引起无数人的围观,这些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似乎一个社会的进步不是线性的,退步也不是。究竟什么是一个民族强大的象征呢?军事的强大?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灿烂?而这些并不总是同步的。
人们总说读史可以知兴替,也许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但又不能刻舟求剑,什么时候都得摸着石头过河吧。
万古江河读后感 2
许倬云这本《万古江河》从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写至近代中国,可谓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中华文化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在这疫情之中,充满希望。
秦汉之前的历史在历史课上讲到的较少,我也是着重读了这一部分。我们中华文化的文明属于大河文明,黄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位于中国北方的黄河,给了中华文化以粗犷与豪放;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而位于南方的长江则让中华文化增加了温婉与细腻。让我们的文化不单一,更加多元。如许倬云所说,“黄河与长江,一硬一软,一方一圆,一相对一绝对,这两条线相互交织,使得中国思想既能谨守规则,又能应付时代的变化。”再从地理上讲,东南沿海因临近海洋,发展出玉石文化,西南高山地区,因为马帮盐客云集,是以造就马帮文化,天山青藏,牧人驱赶牛羊,逐水草而居,也形成了游牧文化。
在看这本书之前,作为北方人的我一直以为,北方文化的出现早于南方,但其实,人类茹毛饮血时没有固定的食物来源,生活不安定,也不能组织聚落,这时是不能用文化来形容人类的活动的,而实际上,长江流域出现文化系统早于黄河流域,我自己猜测,或许是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更适合农业种植?但不管是哪一个更早,按照苏秉琦的分法把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这六大区系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互相交叉,在上古时期区系间的文化交叉融合,奠定了中华文化繁荣丰富的基础。
从进入青铜时代开始我们便渐渐有了史书的记载,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历经春秋战国的战火,诸子百家的争鸣,我们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即将成为世界东方的雄狮。秦汉时期我们的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同为世界大国,但最终我们以较为完善的郡县制,儒释道互补的思想,固定的交通与经济网络形成了持久的`凝聚力,绵延至今,而罗马帝国早已消逝于列国。
当然我们中国也并非一直是统一的,也并非是汉人统一天下,但最终所谓的“蛮夷”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我们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称为中国人,当然我们近代蹒跚百年,近代史可谓是一部屈辱史,但作为唯一幸存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我们融会贯通那么多优秀文化,既说明我们有足够的胸怀,又说明我们不惧挑战,我们谨守时代的规则,也能应付时代的变化。我们有着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科学家的国士无双,有着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奋不顾身,有着十几亿中国人的持久凝聚。我们的四大发明展现我们有智慧研究出对抗新冠病毒的方法,我们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拳拳之心注定我们可以战胜这次疫情。这次的病毒将会被战胜,甚至灰飞烟灭,而我们的江河依旧万古流淌。
万古江河读后感 3
依旧是那句话,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了解自己。当前中国经济腾飞,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依旧是那个阴险的世界。航道暗礁重重,有人虎视眈眈。确如许先生所云,中国灾难之后,必须重新振作。我们从鲜血与屈辱中走来,我们背负着永不泯灭的信仰和希望。骄傲与痛苦都教会了我们成长,以史为鉴,愿这振作长存,愿中华复兴之火不灭。
许先生在书中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时提到:“主流文化的同构性与地方文化的异质性长期共存,而且相互刺激。理想文化的神圣性和日常文化的世俗性并行而不悖,两股发展的趋势又相互纠缠,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姿多彩。”也许,这样一种特性正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需要吸取借鉴的,使全球文化多彩多样。
炎炎景历,亿万斯年。穿越三千年的时光,紧随历史洪流,融入世界大潮,如今的中国已踏上向前所未有的征程。我们相信,如万古长流的黄河长江,中华文化必定薪火相传,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华夏大地上,若启明东升,重绽耀光。
回顾过往文明的传承和承载始终要以国家为载体,作为国家机器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应该时刻保持开放,对其他文明兼收并蓄,要有眼光有规划,去除积弊,保持自我批判,中华文化才能保持长青,才能在这个星球不停流淌
流淌数千载,中国文化经历了起起伏伏,中国人民经历了悲欢离合。返顾历史轨迹,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纵在西潮下蹒跚颠簸,亦能在灾难后重新振作。中国的江河,世界的江河,汇聚在大洋难分彼此。万古的江河,万古的中国,万古的人类,人类命运共同,共同奋进,共同生活。
川流的汇合是艰难的,这一路上需要多少次的坚韧不被荒芜的烈日干涸。川流的如海更是艰难痛苦的',中华与世界的融合,华夏民族与世界民族的融合是一部苦涩血泪史。当冷兵器遇上热兵器的,只能被滚烫的焦灼着。当农耕文明遇上了工业文明,只能痛苦的挣扎着被迫改变。在此我仍然要感慨中华的民族气节,哪怕在生死存亡之际,哪怕大厦将倾之时,哪怕这个国家那时已经奄奄一息,先人们仍然保持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铿锵信念,位卑未敢忘忧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先人们的呐喊掷地有声,无比坚韧。民族的脊梁被西洋铁骑碾过但从未被真正压折。
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可以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也会有内发的修正,让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万古江河读后感 4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万古江河读后感 5
夜阑,终于读完了许倬云老先生的《万古江河》。
先生于书中论及“假如用河流为比喻,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如黄河、长江……两个水域分别在中国的北部和中南部,界定了两个地理环境,呈现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我非常赞同许先生把文化发展比喻为江河汇流、奔流入海,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中华文化犹如长江、黄河,发轫于雪山之巅,汇集千百条河流,激荡、冲突、对抗,而后融合、消化,奔流向东,最终汇入世界文化组成的大海。”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圆润贯通,包容圆融,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
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既言之,中国的世界既封闭又开放,各地区之间似乎分离,实际上却又联合。正好像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各个角落的演员们以各自的声音唱出多变的旋律,有牧人的胡笳,猎夫的号角,高地的芦笙,船夫竞渡的`鼓声,田间低沉的中音,山上高亢的唱腔,有时夹着狂风暴雨与浪涛,有时则伴随着江南的和风细雨或山地的松涛瀑布,诸音杂陈,但最后却交织成一个最复杂、最丰富的交响乐。
万古江河——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比较通俗易懂的历史出版物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与生活文化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做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许倬云先生在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时说道:“主流文化的同构性与地方文化的异质性长期共存,而且互相刺激。理想文化的神圣性和日常文化的世俗性并行而不悖。两股发展的趋势又互相纠缠,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姿多彩。”这样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多元格局是全球化的今天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淡化了以往以政治史为纲的通史中的朝代更迭国家兴亡,没有了帝王将相圣贤名流们的“嘉言懿行”,许老先生从更多的角度向我们还原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变折。而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两本历史方面的杰出著作有着惊人的相似。
吕先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学者的社会关怀意识,这一点上与许老先生不谋而合,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在研究中重视文化、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是像智慧营养。
许先生在自序中说:“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不怎么“感冒”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万古江河》以全新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万古江河读后感 6
这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书,虽然作者的观念也许是很个人化的,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客观的人文学科,只要能够合理的解释人类历史,就是一本好的历史读物。
洋洋洒洒这么厚一本书,许倬云真的知识太丰富了,寥寥几笔带过的知识点可能需要我们私底下读很多本书才能够觉察考证的,读这本书真的惊叹作者的知识面之广,无所不包。
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远古人类说起,直到中华民国结束为止,洋洋洒洒的把中国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化的总体论述,无论多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本书里可能都不超过一段文字,能够在一句话里解释来龙去脉的人物和事件都算是顶顶重要的了。每一章的末尾还横向对比了同时期存在的其他文明帝国,根据他们总体的特点和得失,来让读者了解同一时期世界的其他人类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兴亡史又是如何。
许倬云竭力想让读者跳出狭隘的中国历史观,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其他人类的发展共同看待,以一个更具有人类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发展与特点。
他成功的做到了,起码我了解到青铜器的发明是从西边,中亚地区传过来的。至少是因为我们了解到了有青铜器这么一种东西,才能够启发自身发展出自己的青铜技术,在短短的时间内赶上其他文明的发展。这种文明技术的交流至关重要,没有旁的刺激,闭门造车,会有现在重新焕发生机的新中国吗?
连同佛教也是一样,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在佛教一千年的本土化中,中国人不但完全内化了佛教,也因为佛教的传播启发了道教的形成。儒,佛,道三家文化的互相影响,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生活方式。现在我们还会觉得佛教是外来的文化入侵吗?不,它早已浸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潜意识之一。
后来的中国人,因为科举制度的僵化,陷入了对经典典籍的无休止的疏证和注解当中无法自拔,不论我们多么的严谨认真,都无法启发学生探究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思想。正因为这种保守主义,丧失了对自然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们的文化差点完全毁灭。
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好奇心,不盲从,怀疑精神,以及包容心态的可贵之处。唐朝的人完全没有华夷之分,那些在斗争中丧失了土地和家园的胡人部落可以被唐朝统治者安置在境内,而谁也打不过的宋朝却特别在意华夷之论,女人裹小脚的风俗也是宋代开始普及的。正是因为处于弱势,所以才格外需要区分你我,而唐朝确是普世价值下的帝国,这才是中国文化普世性的.代表。现代的中国因为民族主义才幸免亡国,奋起抗争,但是也错把西方的民族国家价值观学来了,搞得四不像。中国的文化是普世性的,只要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是一样的.,不管血缘如何,都被接受为中央帝国的属民。而现在就算是刘亦菲也理应是美国人,可是如果刘亦菲真的把中国当做他国,我估计大部分中国人都无法接受。
明长城连成了一片,却无法阻止北方民族的入侵与征服,而且划分了中国内地与北方部落的心理界限。秦汉的长城是堡垒据点式的,不打仗时汉地与北方游牧民族互通往来,并没有什么界限,反而可以把彪悍的匈奴打跑。
这部讲中国历史的书,反而让我对其他文明产生了兴趣,原来不止是中国有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古代的中亚,印度都有让人敬佩的改变人类社会的思想与技艺,而中国从来不是独自发展的,我们从远古起就受惠于其他人类的发明创造,而这些基于商业贸易的交流活动刺激了本土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以前700-1000年的人类历史可以化为一个时期作为整体论述,而之后的一百年就是一个大变局,人类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
万古江河读后感 7
许倬云先生大家也!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叙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很多论点放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反思。
这本《万古江河》,立意就已经高出一般历史类书籍一头。人类历史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独立的`,中国也不例外。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进行剖析,对读者来说,不啻是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的体验。
回顾往昔,再看今朝,诚如许先生所说,19世纪前,中国人民用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自信,被西方国家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打得到现在还没回过神。如今社会流行的两种对待西方文明的心态:一种是热爱,鄙夷国内一切;一种是仇视痛恨。然而这两种都是病态的心理,根源都是不自信。
反观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后,心态逐渐放平,对待欧美不卑不亢,对待非洲爱护有加,主权问题绝不含糊,金融、科技、文化可以交流,这才是大国心态。虽然国内问题依旧很多,但我们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接近一个伟大复兴的国家,汉唐盛世,也不过尔尔!
许先生最后提出的“天下大同”的理念,呼应儒家那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关怀,个人认为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治体都没有的。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