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邓稼先的故事范文(通用9篇)

2023-10-25人围观
简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邓稼先的故事的文章9篇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第一篇: 邓稼先的故事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邓稼先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第二篇: 邓稼先的故事

  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美国普渡大学四年的博士学位,他还被中国人民授予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两弹元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邓稼先。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一转眼,一年多过去了,邓稼先取得了别人用四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带着满脑子的原子知识和给父亲的两双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转眼,已经到了1959年6月,刚刚开始研究工作的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们,遇到了苏联公开违约,撤走专家的大麻烦。中央决定自己动手,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设计的负责人。在遇到了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学时,邓稼先在数学家周光召的帮助下,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邓稼先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虽历经千辛万苦而百折不回,受尽磨难而决不放弃。回国后,“舍弃小家而为大家”成了邓稼先的真实写照。世人只仰慕成功者绚丽的鲜花,谁会注意邓稼先在大漠戈壁的寂寞,邓稼先成功了,正是源于他那长久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结果。

  1985年,邓稼先因长期接触核物质,患上了肝癌。几天之后,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换上了癌症。他无力的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却安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的这么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力挽救他的生命。1986年,这位中国的“两弹元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祖国。

  他,肩负着民族的期望和等待,独自行走。只留下一个寂寥而孤独的背影,见证他的坚强不屈。于是,是他,邓稼先,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在世界人的面前。也是他,在毅然返回祖国后,一肩扛下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重担,告别了城市的璀璨灯火,隐姓埋名在荒僻的大西北干着最粗最苦的重活,浑然忘记自己曾有过家喻户晓的辉煌。也是他,带领堪称中国最优秀的团队,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也正是他,秉承中华传统的谦虚内敛,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就这样默默地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第三篇: 邓稼先的故事

  钱学森

  1、钱学森非常尊敬教工程热力学的陈世英教授。陈世英有一次把钱学森应该得100分的热力学考卷,批了99分。他对钱学森说,之所以这样打分,是因为钱学森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为了防止他自满,没给100分。钱学森明白原委后,非常感谢老师。

  2、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目睹着天空中肆虐的日军飞机,钱学森做出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改学航空工程,学造飞机。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航空方面的书,还发表了多篇关于航空的文章。钱学森最终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专业是航空工程。

  3、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钱学森学习上如鱼得水。但是他不能容忍美国同学瞧不起中国人的态度。他对同学说:“中国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期末考试时,有位教授出了一些难题,大部分同学做不出来,认为老师故意刁难学生。谁知他们来到教授办公室门前,看到门上贴着钱学森的试卷,卷面工工整整,试卷右上角有老师批阅的分数,一个大大的A后面还跟着三个+。本想闹事的学生看着这份试卷,目瞪口呆,从此对钱学森刮目相看。

  4、1936年,钱学森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当时航空工程的工作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很少有理论指导。他想,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研究航空理论。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入学申请,并成为世界著名力学家冯·卡门教授的博士生。

  5、钱学森跟冯·卡门之间,曾因为对一个科学问题的见解不同而争论。有一次,师生之间因为对钱学森的一篇文章观点不一争辩起来。冯·卡门一气之下把文章扔到地上,两人不欢而散。第二天,冯·卡门在办公室见到钱学森时,给他鞠了一躬,并对钱学森说:“我昨天一夜未睡,想了想,你是对的。”

  6、1941年,钱学森在美国《航空科学学报》发表科研成果《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攻克了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这篇文章仅有寥寥10页,极为简明,而钱学森在研究过程中仅编有页码的推导演算手稿就达800多页,其中有些计算数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论文完成后,钱学森把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Final”(定稿)字样。但他立刻想到,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于是,他又写上“Nothingisfinal”(永无止境)。

  7、钱学森与妻子蒋英,自幼相识,两家是世交。1947年回国探亲时,钱学森已经36岁。此时,蒋英已成为签约歌手。他追求蒋英,没有甜言蜜语,也不懂送花,只是常常到蒋英家做客。钱学森对蒋英说:“你跟我去美国吧!”蒋英问为什么,钱学森反反复复老是那一句话:“现在就走,跟我去美国。”没说几次,蒋英就“投降”了。

  邓稼先

  1、热爱祖国,精忠报国。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后,就立即乘船回到祖国的怀抱。

  从1958年8月开始,一直到邓稼先逝世前一年(1985年)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设计制造和研究中国原子武器的第一线,领导许许多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仅用了6年时间,就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仅用了2年时间,就成功设计了中国的氢弹,创造了当时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邓稼先敏锐地预见到“世界性禁核”的趋势,在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期间,他拼尽最后的力气,和于敏合著了一份我国核武器未来发展的建议书。

  邓稼先的临终遗言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默默奉献,淡泊名利。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邓稼先却是鲜为人知的。不仅普通人不了解邓稼先的事迹,就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邓稼先的功绩。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后,邓稼先的岳父许德珩向中科院副院长严济慈询问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研制出原子弹,严济慈让许德珩去问自己的女婿——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设计师。

  3、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罗布泊日夜奋战。

  邓稼先不仅带头夜以继日地筹划计算,还要凭借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

  1982年,身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在井下突然测不到一个信号的危急情况下,坚决不离开,充分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顾全大局的品质。

  这就是矢志报国、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第四篇: 邓稼先的故事

  01

  钱学森曾说:“我的父亲是我第一个老师。”父亲钱均夫在花钱给钱学森买书上毫不吝啬,并坚持为儿子挑选图书、画报。钱学森行将离开祖国前往美国求学时,父亲送给他的礼物是一大箱“中华文化丛书”。

  02

  钱学森3岁时,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举家从杭州迁居北京。当时钱家的四合院附近住着许多穷困人家。母亲乐善好施,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邻居。钱学森说:“我的母亲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

  03

  念小学时,钱学森叠的纸飞机比同学们的飞得又稳又远。钱学森的同学张维回忆:“钱学森叠飞机叠得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从这里就能看出,尽管年纪还小,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他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用科学办法达成目的。”

  04

  钱学森曾亲笔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总共17位。除了父母和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5位外,其余12人都是钱学森的老师。

  05

  钱学森1923年到192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实施了一套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钱学森回忆,他和同学们临考前不开夜车,不死读书,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06

  钱学森报考大学前夕,他的中学数学老师认为他数学好,应报考数学系;国文老师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应报考中文系;美术老师则认为钱学森在艺术上有天赋,建议他学画画。此时,钱学森做出选择:学铁道工程,学造火车头。1929年,钱学森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07

  1930年暑假,钱学森因为染上伤寒,不得不选择休学一年,在杭州养病。这一年,父亲聘请了一位画家,教钱学森画国画。钱学森很快掌握了国画技巧。后来,在大学临近毕业时,钱学森所在的1934级级徽以及校友通讯录封面,都是他设计的。

  08

  除了作画,钱学森还以音乐为友。他在大学同学动员下加入铜管乐队,当时钱学森每天要花半小时练习圆号。他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有一次得到一笔奖学金,他第一反应是到上海南京路买一张《音乐会圆舞曲》唱片。

第五篇: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邓稼先,一生功勋卓著,获奖无数,他生前的最后一枚奖章是在医院的病房里获得的。1986年7月17日下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全国总工会书记罗干、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核工业部部长蒋心雄等领导,前往解放军总医院,向邓稼先颁发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和奖章,以表彰他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工作和核事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这是“七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出的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邓稼先庄重地把奖章戴在胸前,高兴地说:“今天李鹏副总理亲临医院授予我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我感到万分激动。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但党和国家就给我这样的荣誉,这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尖端事业的重视。我现在虽然患病,但我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争取早日恢复健康,为国防科研事业再尽一些力量,以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希望。

第六篇: 邓稼先的故事

  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

  造访者刚刚离开办公室,金贝尔立即拨通司法部的电话:“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这个中国人就是钱学森。

  1934年暑假,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1936年10月,钱学森由麻省理工学院转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追随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1937年秋,钱学森和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此后参与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此外,钱学森和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并被授予上校军衔。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和家人不禁心潮澎湃。怀着回家的梦,1950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找到了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提出了回国的想法。

  在海岛拘留所:被拘留了15日,瘦了15公斤

  1950年8月29日,钱学森和妻子蒋英买到了船票,洛杉矶海关却通知不得离境,理由是在他的行李中有近八百公斤的草图、笔记和照片,都是“绝密文件”。

  1950年8月30日,钱学森家中的门被敲开了,两位带着手铐和枪的移民局稽查站在了他家门口。钱学森吻了吻妻儿,便被夹在两个美国人中间离去了。

  随后,他被送往了特米那岛拘留所。拘留所在太平洋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岛上,白天,他被无休止地审讯;夜里,每隔十分钟,看管便打开一次牢房的电灯,用强光刺激他的眼睛,不准他睡觉。

  蒋英回忆,“去接他出来的时候他一言不发,你问他什么他点点头,他摇摇头……他不会说话了,体重15天之内他掉了15公斤。”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钱学森总是在家里摆好3只轻便的箱子,以便随时可以动身回国。

  一篮蔬菜送来灵感:香烟盒作纸,发出求救信

  1955年5月,中国城一家食品店的老板给钱学森家送来一篮蔬菜,蔬菜下随意垫了一本《中国画报》,刊有一幅开国大典的照片。钱学森夫妇在照片中看到了两家父辈的恩师——陈叔通。一个回家的计划诞生了。

  1955年6月一天,钱学森夫妇避开盯梢,溜进一家咖啡馆。蒋英让学生以香烟盒作纸,写了一封简信:我们日日夜夜盼望回到解放了的祖国,但是我们现在被美国政府监禁,不能如愿。她模仿儿童笔迹写了信封,将信邮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几经辗转,陈叔通接到信,随即将信转交给周恩来。

  周恩来收到求救信后,命令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谈判的王炳南,并指示:“这是一个铁证。”

  在事实面前,美方代表哑口无言。1955年8月1日,中美双方就两国人员回国达成了重要协议。

  第二天,钱学森接到了允许钱学森回国的通知,与此同时,11名获释的美国飞行员抵达夏威夷。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妻子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了回国之路。

第七篇: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第八篇: 邓稼先的故事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第九篇: 邓稼先的故事

  今天,我学完了《邓稼先》这篇课文。起初我连邓爷爷是谁都不知道,可直到我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才明白,邓爷爷是个多么伟大的人物啊!《邓稼先》这篇课文让我感触良多,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邓稼先》这篇课文,主要赞颂了邓爷爷不畏艰苦,一心为国的奉献精神。这得从50年代的中国说起。

  50年代的中国,任人宰割,科技落后,得不到发展,自然而然的成了被宰割的对象。但是,自从国外留学的知识分子归来后,中国,将要站起来了。

  “两弹元勋”,邓爷爷当之无愧。邓爷爷回国后,立刻马不停蹄的着手研制原子弹。他与他的科研团队在空无一人的戈壁滩上进行着这个重要的实验。戈壁滩极其荒凉,黄沙漫天。可就算是再苦再累,为了自己祖国,值得!邓爷爷与他的科研团队不怕苦不怕累,就这样坚持了下来......终于,在19年十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可邓爷爷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继续转手去研制氢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三年后,中国爆炸了第一枚氢弹!这,是历史性的一刻!这意味着,中国,站起来了!

  可我在想,邓爷爷做了那么多,他,不累吗?我想,肯定是累的,可这么做值得!为了自己,为了国家,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为了展现出中国人民不服输的气概,为了展露出中国人那不屈的傲骨!这一切,就算再累,也值得!

  让我们看看现在,不也是一样吗?

  我国陷入疫情危机,已经85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毅然决定前往重灾区武汉支援,随着他一起“逆行”的,还有许多有爱心的医护人员。那难道不危险吗,他们难道不累吗,他们,就不怕吗?

  我也想着,那边肯定很危险,他们肯定累·,他们,肯定怕!但,为了能让祖国渡过难关再苦,再累,也值得!这就是奉献精神,这就是职业道德,这就是爱国情怀!

  无论是邓爷爷和他的科研团队,还是钟爷爷与他的医疗团队,全都无一例外的奋勇拼搏,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国家有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们,把中国人民的不服输的气概,把中国人民不屈的傲骨,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在向全世界宣告:我中国,站起来了!

  邓爷爷,钟爷爷,您们,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是所有人的骄傲!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报效祖国为己任,长大后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