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课文桥教学实录5篇
青山,拼音qīngshān,指长满绿色植物的山;归隐之处;山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课文桥教学实录的文章5篇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1
课文:
一、正音解词
(一)读准字音
1.师范读;生跟读(半句跟读)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理解难词
1.拏一小舟
(1)指生带读
(2)“拏”的意思?(生:“拏”通“桡”,撑船的意思)
(3)齐读
2.毳衣炉火
(1)指生带读
(2)仔细看“毳”,你估计它跟什么有关?(生:跟毛皮大衣有关,毳衣就是毛皮大衣)
(3)齐读
3.雾凇沆砀
(1)指生带读
(2)谁知道“雾凇”?(生:水汽凝成的冰霜)
谁知道“沆砀”又是什么意思?(生:白雾弥漫的意思)
(3)看雾凇图理解,边看边齐读“雾凇沆砀”
(三)再读词文
1.再读词文,要求:把刚才难读的字词读准
2.齐读词语:拏一小舟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3.以上三词都和词中写的一件事有关,什么事?(板书:看雪湖心亭)
二、品读上阙
(一)品读人鸟声俱“绝”
1.在西湖看雪的地方多得去了,比如(示图片)——孤山、苏堤、断桥。他为什么要去湖心亭看雪呢?
2.我们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看(示诗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指3生读;齐读,读出这是一场——大——雪。
3.反复品读
如果平日去西湖可能会听到什么声?(生:人声、水声、乐声等)
这时候还能听到人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时候还能听到水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时候还能听到鸟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在这时候你感觉如何?(孤独)
中间有个字把这感觉写出来了,是哪个字?(生:绝。圈出)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那首诗?(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品读“独”往湖心亭看雪
示“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指生读,问: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张岱出行带人了吗?哪个字告诉你?(圈出“独”)
板书:独游
2.有没有问题要问?(生:为何一人去?)
明明有带舟子(船夫),为何说是一人?(生:舟子在他眼里不算是同伴,他内心是孤独的)
(三)品读“天与云与山与水”
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船就这么向前走了,谁来读?(指3生读)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圈“与”)
2.对比“天云山水”和“天与云与山与水”的不同(生:后者写出了雪的大,天地连为一片)
3.还有谁也仿佛和它们合在了一起?(生:张岱)这是一种什么境界?(生:天人合一)
板书:(独游)天人境
4.齐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次
(四)品读"量词"
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品味量词
四周的景物在张岱眼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他竟然神奇地看到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本来长堤是“一条”,湖心亭是“一座”,舟是“一艘”,人是“两三个”。这些景物在张岱的眼里变得——渺小了。看上去是数量词发生了变化,其实是张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心境)
2.师生合作读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五)上阙小结
1.师引读,生齐读上阙
师: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不去苏堤看雪,我不去断桥看雪,我偏偏要去湖心亭看雪。读——生: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我也没有带家人,也没有带朋友,甚至随行的舟子在我心中也算不了什么,我的内心是那样的孤独。看——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于是,我就这样沉浸在这样的境界,我忘记了时间,我忘记了自己。——
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孤独、超凡脱俗、喜爱大自然等)
3.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把你们所讲的意思统统囊括其中,把它圈出来。(圈“痴”;板书:都云作者痴)
三、品读下阙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品读“强”饮三大白而别
1.这样一位痴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会作何感想呢?请一个学生来读读。(读下阙)
2.他独自出来看雪,你估计到了湖心亭会做什么?(生:静静地发呆)
3.但是,他到了湖心亭干了什么?发呆了吗?(生读下阙)
4.谁干扰了张岱的心境?喝酒喝得开心吗?(“强饮”表示不开心)
(二)品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此时的湖心亭不再是张岱想要的湖心亭,因此他喝了酒就走了。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其实,此时的张岱有话要说,请你在书上空白处写下,以“舟子啊,舟子啊”为开头。(生反馈张岱不认同这二人为痴)
2.张岱会对舟子说这些话吗?(不会,舟子不是他的知己)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西湖听——生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景色听——生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境界听——生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板书:谁解其中意
四、总结全词
(一)总结板书
这首词的内容尽在黑板上,师生合作读:看雪——湖心亭;独游——天人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
(二)朗读全词
生齐读;师配乐读。
板书:
看雪湖心亭
独游天人境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情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2
师: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那些与酒相关的诗句。
生:《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看来同学们对李白的诗非常熟悉,也很重视诗句的积累。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再次感受李白张扬的个性,豪放的气概和他的诗酒人生。(出示课题及作者)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这首诗的写作内容。生:(深情朗读)
师: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感情充沛,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特点,不足的是表达感情略显单一,李白的内心是丰富的,诗人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只有深刻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才能读得更好,我们一起努力!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诗人李白借饮酒放歌来抒发深藏内心的愤懑与豪情。
师:朋友相聚,酒逢知己,是人生一大乐事,自然要把酒言欢,请你结合这首诗的诗句内容,从不同角度大胆猜测,筵席之上的李白是怎样的形象?老师提供几个关键词,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词,结合诗句来分析,也可以另选角度来解读。(出示探究问题及角度,以小组为单位热烈讨论)生:我认为筵席之上的李白是豪放的形象。师:何以见得,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生:“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筵席之上李白和朋友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可以想见筵席上宾主频频举杯的热烈场面,诗人的'醉态跃然纸上,
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至此,诗人已有八九分醉意,竟喧宾夺主,频频劝饮,并手持酒杯,高歌助兴,“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不仅劝酒而且放歌。可见李白的豪放。
师:筵席上李白狂吃豪饮放歌助兴体现了诗人的豪放。你能否把这种豪放读出来?生:读“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师:读得怎样?哪位同学点评一下。
生:“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句写于诗人酒兴高涨之时,李白心中兴奋,于是句式缩短,节奏加快,朗读时,节奏应紧凑些。师:你能将你的理解读出来吗?生:激情朗读。(掌声)
师:很好,通过语速的变化,将诗人豪饮狂歌时的痛快淋漓,豪迈雄放快意当前的感觉体现出来了。
师:放歌后的李白尽兴了没有?生:没有。
师:李白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足以令古往今来的酒徒们瞠目结舌的事。哪一句诗写到这件事?
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师:诗人以客人的身份劝主人典当五花马,千金裘以买一醉,如此豪放确实少见。生:我觉得不仅是豪放,应是狂放。师:精辟!你能把这种狂放读出来吗?生:激情朗读。
师:读得不错,读出了诗人“拟把疏狂图一醉”急切要醉去的感觉,如果再带着点酒味,醉意,会更好。谁来发狂吟?
生:完美演绎。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3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通过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感知词意。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全词,并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两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古诗,一起背诵——(复习背诵《牧童》《舟过安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
2.题:清平乐·村居
词的标题一般分为两部分:“清平乐”是词牌名,(正音:清平乐“yuè”)。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与村居相关的画面、诗句: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高鼎《村居》奠定全词基调)
在宁静的村庄里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可真幸福呀!经历了宋金乱世的辛弃疾,能描绘出怎样的“村居”呢?让我们走进《清平乐·村居》。
二、感知词韵
出示:《清平乐·村居》
1.字正腔圆,指名读。
(1)翁媪:强调读音。
(2)剥: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念bāo。
(3)亡赖:同“无赖”,“亡”读作wú。(表扬学生关注注释。)
2.读出停顿,师生齐读。
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出节奏,学生齐读。
诗词是讲究平仄的。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上阙。
4.踏歌而行,师生齐读。
多美的韵脚、多美的季节,我们为何不学古人趁着春光踏歌而行呢!
手拍节奏读下阙。(鼓励并宽容节奏不一致的学生,可进行个别指导:只要能读出宋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参差美,谁又能说你读的不好呢?)
三、感悟词境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能从《清平乐·村居》中,看到怎样的画面?快去词中找找看!(学生范读,描绘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导朗读:体会茅屋低小,读出低小,声音压低。感悟“青青草”,对比“草色遥看近却无”,引出“离离原上草”体会并读出草的生命力,声音适当拖长。)板书:画草屋、书写青青草。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播放音频,感知吴音。含着醉意的吴音又是怎样?是谁在对谁说?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想像画面;借助插图,体会词意,体会“翁媪”之间的“相媚好”。)板书:相媚好。(指导书写“媚”:左形右声,读准字音,左窄右宽,注意间架结构,才能写得规范、美观。)
3.过渡:(出示翁媪图片。)你看,翁媪醉意微醺地向窗外望去,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大儿锄豆溪东”(出示词句)(指导朗读:大儿在做什么?挥汗如雨地给豆田除草?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背诵《悯农》,感受大儿的勤劳能干。劳动创造财富,累并幸福着,一起朗读,感受大儿子的勤劳和幸福。)板书:大儿
过渡:老两口透过窗口,还看见了?
5.“中儿正织鸡笼”(出示词句)(指导朗读:中儿在做什么?这可真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说出几个词夸夸他的认真:一丝不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想象着中儿专心致志的样子,请你读!看来翁媪的儿子们都是干将,哪个字写出了了中儿的专心工作?织,所以这个字要重读。)板书:中儿
过渡:老两口最喜欢的是?
6.“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词句)(指导朗读: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子?引出并解释“亡赖”。从哪个字看出他的“亡赖”?引出“卧”“卧”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别的字吗?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这样的小儿充满了童真童趣,让我们觉得他?天真,活泼、可爱、顽皮……)板书:小儿
指导朗读,读出小儿的调皮、可爱。
小结:一家五口,其乐融融,这真是幸福美满、温馨和谐的一家人!让我们齐读,感受这和谐快乐的村居人家!
7.你们真是太出色了,找到了五幅图。还有一处重要的景色我们可不能忽略,它可以把大家看到的画面连到一起,是什么?快去词里找找!
(出示: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
“小溪”,溪上?——青青草。溪东?——大儿锄豆。溪头?——小儿卧剥莲蓬。
这小溪简直就是这幅村居图的“点睛”处,因为有了这溪水,所有的画面才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村居图》。(出示全图)这可真是“绿水人家绕”呀!(板书:画小溪)
四、感慨词情
吟着吟着就多出了一些感慨,送给这村居生活一个词、一句话吧!(——美、惬意、舒适、和谐、让人陶醉……是呀,你们陶醉了、老师陶醉了,还有谁醉了?)
师简介辛弃疾生平: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是呀,看着眼前如梦境般美好的村居,目睹了金宋乱世的辛弃疾会想些什么呢?
——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难怪辛弃疾会在词中说“醉里吴音相媚好”,他渴望的不正是醉卧在散发着软糯吴音的村居里,看百姓安居乐业,盼国家国泰民安吗?这是辛弃疾的心愿,也是我们华夏儿女世世代代的心愿呀!
让我们合上书,看着这村居图,吟出这祥和的《村居》——师生合诵。
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殷殷期盼,吟出这梦境般的《村居》——
让我怀揣着对中国梦的向往,齐诵这充满希望的《清平乐·村居》——
五、作业设置:
1.将本词改写为一个小故事。
2.推荐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了解一个更全面的辛弃疾。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4
一、导入
师:南方少雪,更少大雪,大雪三日后的西湖会呈现怎样一种奇景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明末清初的张岱一起到西湖的湖心亭去看雪。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赞叹《湖心亭看雪》与《记承天寺夜游》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两轴精品。这样高雅的美文,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屏显。生齐读。)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
师:朱熹告诉我们这一读书的方法,用文中的词语说,就是———
生:熟读。
师:继而———
生:精思。
师:今天我们按照朱熹所言用熟读、精思学《湖心亭看雪》。
二、熟读
1.一读:范读。
师:下面看屏幕,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大家要听清字音,听准节奏。
(屏显课文及生字注音。背景音乐起,师范读课文。生鼓掌。)
2.二读:散读。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看大屏幕,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3.三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下面,哪位同学来读第1自然段?
(一生读第1自然段。)
师:读得字正腔圆!请看“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个句子该如何断句。
生(齐):“湖中筑人鸟声筑俱绝。”
师:小伙子请你读第2自然段。
(生读。)
师:你的声音很浑厚。注意“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更”的音调为四声。
(生齐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四读:齐读。
师:扫清了字音障碍,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5.五读:细读。
师:接下来,我们细读文章。这遍朗读的要求是:读课文,读注释,有疑问的组内交流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汇总,提交全班共同讨论。好,各组长组织本组开始活动。
(生细读课文,小组活动。师巡视。)
师:这就是读书的状态,这就是学习的状态。各组提交疑问,其他组帮助解决。
生:“舟子喃喃曰”中的“喃喃”是什么意思?
生(抢答):小声嘟囔。
生:“一芥”中的“芥”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草的意思。
师:依其形推其意,草字头,本义细草,一芥,极言其小,像草叶一样的小舟。“草芥之人”是什么意思呢?
生:像小草一样的人。
师:很好,极言其地位卑微。文言文重在积累,我给大家强调几个重点。请看屏幕,解释加点词语。
(屏显。)
生:“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
师:以字形推知其义,毳是会意字。
生:“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师:再难为你一下,“凇”和“淞”怎么区分?
生:两点水的“凇”是冰花的意思,三点水的“淞”就是水。
师:二点水为冰,有寒冷之意,我们熟悉的是哈尔滨的雾凇现象。而三点水的“淞”,专指淞江,通称吴淞江。
生:上下一白的“一”是“全”,长堤一痕的“一”是“一道”。
师:“耳目一新”的“一”是什么意思?
生:“一”是“全”的意思。指所见所闻都是新鲜的。
生:“更有此人”的“更”是“还”的意思;“是日更定矣”的“更”是“初更”的意思。
师:“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为两个小时。
生:“是日更定矣”的“是”是“这”的意思;下面那个是判断动词。
师:我们把词语进行归类整理,这样便于识记。下面再来看两个句子的翻译。
(屏显。)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生: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师:“焉得”是什么意思?
生:想不到。
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想想,什么意思?
生:怎么,哪能,怎能。
师:好,再来翻译这个句子。
生:湖中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
生:不要说相公你痴,更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师:注意一个词,“更有”要译为“还有”。再来翻译后半句。
生:还有像相公你一样痴的人!
师“:莫”译为———
生:不。
师“:似”译为———
生:像。
6.六读:齐读。
师:文意疏通之后,我们再来读文章。把你的理解读进去,要求声音洪亮。
(生齐读课文。)
师:好,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
三、说痴行
师:如果在文中找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张岱,大家选哪个词?
生:“痴”。
(师板书。)
师:“痴”里边是一个“知”,代表心智,外面是病字旁,心智有问题。所以,“痴”解释为呆、傻、白痴。“你痴迷于NBA”,能说你呆傻吗?
生:不能,应为“执着”。
师:对,这个“痴”的意思是痴迷、着迷,因执着于某事而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所表现出来的与常人有异。张岱痴在何处呢?请结合语句分析。下面开始精思的环节。
(屏显。)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生:“痴”在大雪三日后去看雪。
师:痴迷于雪景。
生:“痴”在湖中人鸟声俱绝时独往湖心亭看雪。
生:是日,更定时分去看雪。
(师板书“行”。)
师:你能读出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生:他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生:是一个有闲情的人。
四、赏雪景
师:说到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那么,张岱笔下的雪景是什么样子的呢?来,我们把写雪景的句子读出来。
(屏显描写雪景的语句。)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安静。
生:寒冷,寒气逼人。
师:你觉得哪个字用得特别传神?
生:“俱”和“绝”。
师:你能联想到什么成语?
生: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师:你还能联想到哪句诗?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此句从声音角度来写冰天雪地的寒意。在湖面封冻的时候,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有雅趣的人。
师:我们先来读第二处。
(屏显。生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白茫茫的一片。
生:辽远空寂的感觉。
师:总摄全景,天地茫茫,上下一白。去掉“与”再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加上“与”天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去掉“与”好像有了断层。
师:你的感觉太敏锐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境界阔大。再来读“湖上影子”———
(生读。)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有一种静谧朴素的感觉。
师:怎么能用“粒”来修饰人呢?老师作了修改,大家齐读。
(屏显。生读。)
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师:这才合乎情理嘛!你们觉得改得怎么样?
生:改得不好,因为没有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改后没有雪景的美了。
生:我觉得作者就是想把后面的景物写得很小很小,好和前面的“上下一白”形成鲜明对比。
生:一痕”“一点”“一芥”之“一”,是隐隐约约能看见。
师:对!长、短、点、线依稀可辨。
生:我觉得改后就没有原来那么富有诗意和意境了。大雪后的西湖,苏堤和白堤留下的是一道淡淡的痕迹,这些人和景在浩大的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
师: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
生:沧海一粟。
师:正如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生:我觉得“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而已”没有加任何修饰词,十分简练,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合进苍茫的宇宙。
师:你太厉害了。不加任何的渲染,这叫什么写法呢?
生:白描。
师:对!这就是白描的手法,相对于渲染而言,寥寥数语,状物传神。比如,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用的就是白描的手法。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湖心亭看雪》不愧是精致的小品文。现在,咱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接着读第二句。男生要把天地茫茫、浑然一体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老师把它变换了形式,大家来有情有味地读。
(屏显。)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张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天地茫茫、物我相融的西湖奇景图。
(师板书“奇景”。)
五、悟痴情
师:张岱痴,舟子说还有谁更痴?
生:金陵客。
师:同为痴人,都是在大雪三日后来赏雪,金陵客的痴和张岱的痴一样吗?
(屏显。)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师:结合金陵客和张岱的言行,分析他们的“痴”有何不同?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看法。
(生交流讨论。)
师:好,把你们交流的结果给全班展示一下。
生:作者是独自去赏雪,而两个金陵客是结伴去赏雪。作者只带了皮衣和火炉,金陵客却带了酒和毡子。
师:金陵客呼朋引伴,图的是热闹。
生:从“大喜”可以看出,那两个人非常惊喜,而作者却是非常惆怅。
师:你把这个“大喜”给我们读出来。
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师:好,我们模仿她的语调把大喜读出来。
(生读。)
师:不够惊讶,不够惊喜。要想把惊讶、惊喜读出来,你觉得把哪个词处理成重音比较好?
生:“更有”“焉得”。
(师指导学生反复读此句。)
生:“拉”字说明张岱不是主动加入,而是被动服从。
师:盛情难却。
生:“强饮”是尽力而不是尽情。
生:“而别”可见张岱不愿与人深交。
生:“是金陵人”答非所问。一般来说,知音分别要互留联系方式,而张岱仅礼貌地问候,是不愿意再深交。
师:遇到知音开怀畅饮,酒逢知己千杯少,不能饮酒也就罢了,总该促膝长谈吧,而张岱却“强饮三大白”后而别。可见双方性情是不同的,金陵客热情豪爽,而张岱却是惆怅落寞。张岱为什么会是这种心境呢?课下注释这样说:“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不仕”是什么意思?
生:不做官了。
师: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看,他的作品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梦。
师:两部书缅怀的是往昔风月繁华,追忆的是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这样说道:“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屏显。)
师:少年时的风花雪月、繁华靡丽,中年后的国破家亡、破床碎几,构筑了他生命的全部乐章。繁华靡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孩子们,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孤独和抑郁了吗?大声说出来。
生:国破家亡。
师:当故国已成为往事,当故人已四散走远,他笔下的西湖也不能激起他满心的喜悦,所以我们今天读来依然有一些淡淡的忧伤的底色。这就是张岱,历史上有很多张岱的知己。来,我们齐声读出来。
(屏显。生齐读。)
柳宗元孤身一人寒江静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李后主形单影只,夜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杜工部茕茕孑立,登高长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陈子昂形影相吊,幽州台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现在,请同学们放慢语速,细细品味,尽可能读出课文的味道。
(生读。)
六、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张岱走进西湖,通过熟读和精思欣赏了雪后奇景和古代文人的雅趣,感受到了繁华一梦的孤独落寞。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在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体味张岱那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
课文桥教学实录篇5
一、情境导入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很多花,看看大屏幕,钟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PPT配乐出示花的图片)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迎春花迎着春风微笑;向日葵向着太阳露出了笑脸,蝴蝶花展开翅膀翩翩起舞,梅花却在寒风中送来缕缕清香。孩子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关于花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13.花钟)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生:第13课,花钟。
简评:导入环节将课文首句与课后练习融合在一起,创设情境,将课本资源与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
师:很精神!读了课题,你的脑海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好,你来。
生1:花钟是什么?
师:哦,花钟是什么?值得思考。你呢?
生2:为什么给他取一个名字叫花钟?
师:你呢,男孩?
生3:花为什么能是花钟呢?
师:哎哟,花和钟是怎么联系在一起,是怎么组成花钟的呢?还有这么多同学有疑问,很好!读书要有疑,这可是个好习惯!来,孩子们,先把小手放下,在心里记下你想问的问题,我们去读读课文,看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简评:开课引导学生依据课题质疑,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是好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理解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
打开语文书52页,放声自己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书吧!(生变成齐读)孩子们,自己读自己的,好吗?(生依旧齐读,师巡视过程中轻声提醒)可以自己读自己的课文吗?不要和别人一起读。
(二)生字词学习
师:孩子们都读得很投入。课文读完了,文中的词语都认识了吗?
生:认识了!
师:来,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这些带生字的词语。
生:(齐读)
师:都会读了,去掉拼音,谁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你来领读第一行,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对了,我们就跟着他也读一遍。
生1领读
师:哎哟,“”的平舌音读得很准。第二行,那个女孩。
生2领读
师:不错!第三行,你来吧!
生3领读
师:不错,词语会读了,一起来读读单个的生字,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准确!一起读(师依次出示字卡,生齐读)
简评:生字学习步骤:借助拼音自由拼读——去拼音小老师领读——去拼音单个字认读。先学习词语,再认识巩固生字,这是字不离词。
师:生字也读准了,很好!老师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呀,发现有几个句子不容易读好,不知道你们读得怎样,一起来看一看!这是三个长句子,自己先自由的读一读。注意老师的要求:读好句子的停顿,读准多音字,读通句子,自己读自己的。(生自由读句子)
好,谁来读给大家听?你来吧,孩子!你想读哪一句?
生1:第一句。(屏幕出示第一句,生朗读第一句)
师:停顿很不错,句子也读通了。还有谁想读?来,女孩子!
生2:我想读第二句。(屏幕出示第二句,生朗读)
师:孩子,你的声音很动听,句子也读得很流利!但是,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多音字(生:结)“结出种子”这个“结”,当它表示长出果实的时候,读第一声“jie”(板书:结jie)跟老师读一遍:结出种子。记住了,再读的时候就不要读错了!还有一句谁想读?来,男孩。
生3:(屏幕出示第三句,生读得不是很顺畅)
师:哎,看清楚。(生继续读)哎哟,这个句子的确有点难读,不急,听老师读一读。(师将手搭在学生肩上,范读)你还能再读读吗?能吗?好!
生3:(再次朗读,不顺畅,师纠正,鼓励:别急)
师:再多读几遍,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有进步的孩子!全班一块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齐读。
师:以后我们再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就像这样把握好停顿,才能把句子读好,读通。
简评:长句朗读指导与多音字“结”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采取自由练习——展示朗读,相机指导的方式进行。第一、二个同学的朗读直接作为示范,这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学生高强度的注意力吧!当第三个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采取鼓励、范读、纠正、鼓励、全班强化的方式指导。
(三)再次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再读课文,有信心比之前读得更好吗?
生:有!
师:很有自信!拿好书,自己再读一遍课文,如果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就像刚才一样,多练一练。注意,要求自己读自己的,不要和别人一起读,能做到吗?(生:能!)好,读书吧!
简评:在赛课中,两次自由朗读全文,可见教师对朗读的重视。学生在第二次朗读中体会成就感,也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四)整体感知,解疑
师:孩子们,感觉这一次读书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好了?(生:是)
好!课文读到这,想一想开课时你想问的问题,你现在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一说,刚才你想问什么?现在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刚才想问“花为什么和钟有关系”,现在我明白了花为什么和钟有关系,是因为花开放的时间和钟上的时间一样。
师:哦,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它能表示不同的时间。这是你读懂的。还有吗?
生2:我刚才问的问题是这个课题为什么叫“花钟”,现在我明白了,因为花开放的时间,你看了之后就知道是几点钟。
师:所以,花可以用来表示——(生:钟)时间可以和钟联系在一起,所以课文就叫——花钟。还有吗?还有谁想说?
生3:我本来想问,花钟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我读懂了花钟像钟面一样。
师:噢!你知道了花钟是怎么组成的。你呢?
生4:我刚才想问什么是花钟,现在我明白了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是几点钟。
师:花可以表示时间呢!孩子们,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通过读书,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读懂了课文的内容。
三、精读第1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圈划句子
师:那么不同的花分别在什么时候开放呢?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哪个句子具体写了这个内容,用波浪线把它画下来。(生默读,师巡视指导:这边的孩子动作比较快,有的孩子已经画完了。)你们画了哪个句子?谁来读一读?你画得最快,请你来!
生:(朗读句子)
(二)朗读句子,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你们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吗?拿好书,来,把书本拿起来!我们一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看看课文一共介绍了哪些花开的时间。
(生齐读)
同学们,读了这个句子,我们不难发现,课文一共介绍了九种花开的时间。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读这九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你们有什么发现?(生齐读九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是什么?请你,女孩子
生1:我发现了这个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作者写时间的词语按照时间顺序从早到晚,把这九种花开的时间写出来了。再读读,你还有什么发现?还有谁有不同的发现?
生2:我发现了这些都是写时间的词语。
师:对呀,这些都是写时间的词语,作者是怎么写的?你呢?
生3:我发现了写时间的词语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中间。
师:噢!这样写,你们感觉怎样?更生动,我们读起来就更富于变化,更有节奏了!你的发现课真了不起!再来看看,有些时间是“四点、七点”;有些时间加了“左右”,表示什么意思?
生4:“左右”表示大约。
师:是一个大概的时间,是的,作者写时间,有的是正点的时间,有的用了“左右”,表示大概的时间,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呀!通过观察,作者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个句子,就是围绕这个内容来写的。
简评:聚焦句子,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作者写时间的表达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写,二是有的是正点时间,有的是大概的时间。接着引出作者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自然而然明确本段话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统编版教材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中要求训练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样的教学环节用在统编教材也很好,如果再点一下方法就更好了吧!
(三)多种方式表达“花开”
师:同学们,作者写花开,除了写花开的时间词语不同,再看看这个句子,你发现还有写什么的不同?你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写花开的样子不同。
师:你们发现了吗?真了不起呀,你们真会读书啊!一眼就看到了作者写各种花开的样子不同。好,来,看老师把写花开的部分变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块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么写这九种花开的。这样吧!我们男女轮流读,男孩先读,女孩子接着读,好吗?
(男女配合朗读)
师:作者写了九种花开,用了九种不同的说法。孩子们,你们喜欢哪些花开的说法?为什么?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说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生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看来大家都说好了是吧!那谁来和全班的小朋友一块交流?说说你喜欢哪种花开的说法?
交流: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生1:我喜欢牵牛花,因为作者写的牵牛花像紫色的小喇叭,写得很生动。(师:所以——)所以我喜欢牵牛花。
师:你觉得这样写花开的方法很生动,所以你喜欢。还有谁是喜欢这个说法的?你还有补充吗?来,你来。
生2:牵牛花像喇叭,(师:所以,怎么样?)所以我喜欢它。(师板书:吹起喇叭)
师:同学们,见过牵牛花吗?(生:见过!)哦,都见过!来,我们一起看一看!(PPT出示牵牛花图片)这就是牵牛花,它像什么?作者用吹起紫色的小喇叭,写出了牵牛花的颜色和形状特点。这样的描写多有趣啊!想不想读读这个部分?谁来读?你能不能做着吹喇叭的动作读一读?
生3:(朗读比较小声)
师:谁的小喇叭还能吹得更响亮?好,你来,做着动作读一读
生4:(朗读很响亮)
师:你这朵牵牛花可开得真漂亮!都想读对吗?来——
生:(做动作齐读)
简评:这部分的教学步骤:生分享喜欢的句子及原因——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表达与花开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朗读指导(做动作朗读,指名读——全班读)
师:好,还有其他喜欢的说法吗?接着交流!这么多的花,除了牵牛花,你们就没有喜欢别的了吗?
交流:睡莲从梦中醒来
生1:我还喜欢睡莲,因为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得很美。
师:作者怎么写的?
生1:因为作者写了睡莲从梦中醒来,人也会做梦。
师:那你想一想这朵睡莲做了一个什么梦?
生1:美梦!
师:美梦,是的!那么这朵从美梦中醒来的睡莲一定很舒服,你能读一读睡莲的这个部分吗?(师板书:梦中醒来)就请那个女孩,你来读一读!
生1朗读。
师:嗯,真是一朵美丽的睡莲花!接着交流其他的花!
简评:这部分的步骤相对简单:分享——引导联系生活,感受美梦中醒来的舒服——朗读指导。
生:我喜欢蔷薇花。
师:蔷薇花!
生:因为蔷薇花绽开了笑脸,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
师:哦!作者说蔷薇花绽开了笑脸,其实就是把蔷薇花开的样子展现出来了。(板书:绽开笑脸)孩子们,我们也来绽开自己的笑脸,比一比,谁笑得最甜,最美?都笑得很美!带着这样的表情读一读!(生带着笑脸齐读)接着交流!
简评:步骤相对简单:分享——引导学生展开笑脸,带着表情朗读。
生:我喜欢昙花,因为它也用了拟人句。人也会笑,他把昙花比作了人。
师:作者说它怎么样?——含笑一现。(板书:含笑一现)同学们,谁知道昙花开花的特点?你来说一说。
生:昙花开放的特点是时间很短暂!
师:开的时间很短暂。“含笑一现”中的“一现”说明什么?
生齐答:时间很短。
师:就是说时间很短!可是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昙花也要含笑开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成语也来形容了昙花开放的特点,谁知道?
生:昙花一现。
师:全班一块读读这个成语。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形容有的事物像昙花一样,出现一下就消失了。再读一读!记住这个成语了吗?接着交流!还有你喜欢的说法吗?
步骤:分享——拓展昙花开花的特点,学习成语“昙花一现。”
生:我喜欢烟草花,因为作者将烟草花也比喻了人。
师:把它当做人来写,说它怎么样啊?
生:说它从暮色中苏醒。
师:这样的写法很生动,对不对?还有其他的花嘛?
步骤:分享——肯定
生:我喜欢夜来香,它在八点开花,因为八点正是人们散步的时间,让人们来观看它开花。
师:夜来香八点开花,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也告诉我们花开了,可是却没有像其他的花一样,用一些词语把它花开的样子具体的写出来。孩子,你们能展开想象,说一说夜来香是怎么开花的吗?也像其他的花一样,用上一些词语说一说。嗯?想到吗?夜来香,说明什么呀?哎哟,你想到了,就请你来说!
生:它开花的时候很香。
师:就是晚上能给人们送来——缕缕清香。这也是你喜欢它的原因。你看,我们是不是也能用另一种说法来说夜来香的开放了?
简评:学生喜欢夜来香,但是表达方面较平常。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夜来香“香气袭人”的特点,试着换一种方式表达。也许是教师提前预设好,也许是课堂生成。这为最后的仿写做了铺垫。
师:孩子们,有人喜欢月光花的吗?作者怎么写月光花开花呀?说它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我请这一列同学,都是女孩子,起立。没见过月光花是吧?想象一下,现在你们就是那一朵朵美丽的月光花,你们会怎么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呢?做着动作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来,一边做动作一边读。
生:边做动作边读。
师:再读一读,动作做得挺美的!
生再次做动作朗读。
师:孩子们,像他们这样,自由地,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就是——舒展!一块站起来,我们也边做动作,边读写月光花的句子。
全班做动作读句子。
师:多美呀!老师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美丽的月光花,请坐。(板书:舒展花瓣)
简评: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对于这个表达,学生仿佛不太能体会其好处,老师请学生做动作感受“舒展”,再请全班一起做动作朗读。这环节的设计,既体会了词语,也活跃了课堂,让学生动一动,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
师:同学们,除了我们刚才说的这些花,还有一种花,万寿菊,作者是怎么写的呢?——欣然怒放。我们知道,“怒”是生气、发怒的意思(举字卡“怒”)。那在这,万寿菊欣然怒放是说它开得很生气,很发怒吗?
生:不是。
师:想象一下,欣然怒放的万寿菊,是怎样的景象?你来说一说。
生1:很激动!
师:很激动!激动是人的心情,花能开得激动吗?花会开得怎么样?
生2:很高兴!
师:很高兴,对呀,欣然怒放。
生3:开得很美丽、
师:还会开得怎样?
生4:愉快。
师:愉快,还有呢?
生5:开得很漂亮。
师:很漂亮!来,一块看一看(ppt出示万寿菊图片)这就是欣然怒放的万寿菊,它的花瓣全打开了,开得多么有活力啊!同学们,读一读,把万寿菊欣然怒放的气势读出来。
指名2生读——全班读。
师:欣然怒放的万寿菊多美啊!(师板书:欣然怒放)
简评:抓住“怒”字展开想象。
师:孩子们,通过想象,我们看到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在我们眼前绽放的样子,想亲眼看看嘛?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我们一起边欣赏图片,边接读课文,让我们一起把花的美读出来!
(PPT出示图片,师生配乐接读课文)
简评:在体会句子独特的表达方式之后,此处配乐,看图接读课文,通过美美地朗读积累语言。
师:同学们,课文用上了不同的词语,用不同的说法写了九种花的开放,读了以后,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
生1:很生动。
生2:这样写很具体,把花的样子写出来了。
生3:写了这些花开的时候,非常……
师:非常的?你已经被它吸引得说不出话来了是吗?
好,孩子们,同样写花开,却可以有这么多的表达方法,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的富于变化,多么的丰富多彩呀!
简评:小结表达特点,分享这种表达方法带给读者的感受。孩子能体会到多样表达的好处之后,会更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表达。为后面的仿写做铺垫。
四、快乐小练笔
师:孩子们,你们能不能也像课文这样,也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什么花,用上恰当的词语和说法,把它开花的样子写出来,好吗?从抽屉里拿出我们的快乐小练笔。我们静静的写一写。写的时候,同学们可以用上刚刚学的词语,也可以用平时自己积累的词语。看谁能把花开的样子写出来。
师:同学们。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们来不及在课堂上交流了。这样吧,把这个小练笔当作今天晚上的一个作业,回家把它好好的写一写,好吗?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花开的美写出来。第一自然段写得这么美,回家以后能把它背下来吗?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