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通用15篇)

2023-11-02人围观
简介

硬笔主要包括钢笔、圆珠笔、蘸笔、铅笔、塑头笔、竹笔、木笔、铁笔等,以墨水为主要载体,来表现文字书写技巧。具有携带方便、书写快捷、使用价值广等特点。它与软笔的区别在于变软笔粗壮点画为纤细的点画,去其肉筋存其骨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的文章15篇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1

  《沁园春·雪》是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典诗词。古体诗词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面对这首突出体现毛泽东词风雄健与大气的经典词作,究竟该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呢?笔者觉得应该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诗词的学习无非一个“读”,如果能以读带赏,以读带品,达到朗读其表,品味其里的目的,应该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我选择了三个朗读品析点:第一个是总领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二个是两个引领字“望”和“惜”;第三个点是全词末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围绕这三个点,引导学生学习三种朗读技巧:“断与连”“拖与顿”和“抑与扬”,通过三种朗读技巧的指导,便可有机地牵出对于这首词“意境”“视角”和“情怀”三方面的分析,而弄清楚了这三个方面,词的境界便呼之欲出了。

  一、入课

  师: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大家看大屏幕,读起来。(显屏)

  教学铺垫一:毛泽东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其诗词作品风格雄浑壮伟,纵横淋漓,尽显伟人风采,给人以力与美的艺术享受。《沁园春·雪》正是其代表作,被誉为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

  师:这则资料我们能大致了解毛泽东其人、其诗词风格以及他在历史上和文学中的地位。

  师:继续读!(显屏)

  教学铺垫二:《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准备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了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地。面对大好河山,他心潮澎湃,挥笔写就这篇传世佳作。

  师:这则资料我们能了解毛泽东写《沁园春·雪》的背景。

  师:接下来我们随作者的脚步走人课文。首先请大家齐读课文。

  师:(生齐读,师点评)音准把握不错,句子读得也顺畅,像这样的豪放之词,还要读出情感和气势。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遍。

  师:(播放视频背景音乐)范读。

  (读完,台上台下掌声雷动)

  师:谢谢!诗词的朗读关键在一个“情”字,诗词的学习无非一个“读”字,读到深处意自开,读到真处情自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再施以适当的朗读技巧,我们的朗读也会具有感染力。所以这堂课我们从朗读开始。

  二、第一个教学内容:断与连的朗读技巧

  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第一个朗读技巧——断与连。请大家看例句,(显屏)

  朗读技巧一:断与连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你们能从断与连的角度读一读这个句子吗?(生小声读)谁能试一下?

  生1:(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微笑)女儿有男儿的豪迈!请大家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老师读的和这位同学读的有区别吗?

  生2:老师您读的时候是把“千里冰封”的“封”和“万里雪飘”的“万”拖长后连在一起的。

  师:嗯!听出来了,有一处连。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老师这样处理,在于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你们是否能从结构作用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生3:首先这两句是总写雪景的,连在一起,可以构建一种壮观的情景;而且它们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总写,总领上片,所以我们要读得大气。

  生4:我觉得修辞手法还有互文。

  师:(惊讶状)哦!

  生4:我觉得是雪绵延千万里,而不仅只是千里就冰封,万里就雪飘。

  师:互文!实际上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千里、万里这样的词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5:我觉得千万里极言了范围之广,写出了空间的旷远,还有范围很大,很壮观。

  师:视野开阔,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

  师:句断意连,读出壮阔的意境(显屏)。

  朗读技巧一:断与连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句断意连,读出壮丽的意境。

  师:你们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视野不够开阔,再来一遍。

  生:(再次齐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气势出来了,请同学们试着用句断意连的方式读读下面四句话。(显屏)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师:一句话请一位同学朗读。

  生6:(读)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师:漏气了吧!句断意连实际上是气息不中断,再来一次。

  生6:(再读)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师:老师有一个感觉,好像望到的并非是长城内外,而是我们会场的内外,視野不够开阔,再来一次。

  生6:(第三次读)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师:(微笑、点头)嗯!到位!

  生7:(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师:是大河的上上下下,还是我们荆州护城河的上上下下?

  (众生笑)

  生7:(再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师:老师感觉不到奔涌的黄河上游下游突然被冰冻住了的气势,再来一次。

  生7:(第三次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读完,众生爆笑)

  师:老师示范一下(师范读)。

  生7:(第四次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读完,掌声响起。)

  师:嗯!黄河的上游下游顿时失去了汹涌的气势,泛着白光的坚冰茫茫一片。

  生8:(读)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师:继续!

  生8:(读)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师:老师没有“穿越”的感觉,再来!

  生8:(再读)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师:老师这次似乎从秦朝穿越到汉朝,又从唐朝穿越到了宋朝。有一种气贯古今的感觉,这是何等的豪迈!

  师:我们的词作全文就被这样一种壮阔的意境充盈着。正如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吴祖光先生所说的那样(显屏):师读。

  从风格上看,颇近苏辛词派,但是找遍苏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

  师:请大家做笔记!(显屏)

  课堂笔记:气势磅礴意境壮阔

  三、第二个教学内容:拖与顿的朗读技巧

  师:接下来我们研讨第二个朗读技巧——拖与顿。(显屏)

  朗读技巧二:拖与顿

  望长城内外……

  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句话,你们是怎么读呢?谁来试试?

  生9:(读)望长城内外……

  师:老师能清晰地感受到,你在“望”字后面作了一下停顿,能说说你这么处理的原因吗?

  生9:“望”字是来写长城内外的,长城内外是关于“望”的。

  师:只是望到长城内外?(生摇头)望到哪里?

  生9:一直望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面对学生)很好,也就是说,这个“望”字有一个领起的作用,领起了下面七句话,是不是?

  生9:对。

  师:这个说法老师非常赞同,但是老师对“望”的朗读处理和你有一点不同,听听看区别在哪里。

  师:(读)望——长城内外……

  生9:我觉得老师读得更有气势,并且“望”字拖得也长一些。

  师:老师将“望”字拖得长长的,那是因为“望”字意味深长。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含义呢?请大家读“望”所包含的七句话,思考:“望”字背后的含义?

  (学生思考,老师点拨)

  师: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象?

  生10:从句中可以看出来,望到了长城,内外景物包括例如黄河,还有山,还有那个高原……

  师:绵延的长城,奔涌的黄河,巍峨的高山,广阔的原野,这些都是诗人用眼睛望到的吗?

  生10:我觉得不都是,因为他是站在一个制高点,有些事物我觉得他可能望不到,但是他可以通过自己想象联想的到。

  师:哦……想象,他是用心在望,心界即眼界,眼界实为心界。我们有些人,心眼比针尖还小,这样的人一定是目光短浅之辈;可是有的人,心可以与天地同宽,这样的人,一定是能够高瞻远瞩的,看得高,看得远,看得深。毛泽东是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生:(齐答)后者。

  师:毛泽东有着伟人的胸怀,他没有那样博大的胸怀,是没有那样宽阔的眼界的,也就望不到那样妖娆壮美的景象的。

  师:领字拖音,读出博大的胸怀。(显屏)

  朗读技巧二:拖与顿

  望/长城内外……

  领字拖音,读出博大的胸怀。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将望的部分朗读一遍。望的部分包括哪些内容,一直到哪里?

  生:(齐答)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谁来试一试?

  生11:(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欲与天公试比高。

  (读完,下面掌声涌起)

  师:长得是婉约派,朗读是豪放派,跟朱老师有点相似。

  (全场会心的笑声响起)

  师:下片当中也有一个词,和“望”字有着同样的作用,是哪一个词呢?(学生齐说“惜”)

  师:(点头)你们也能从结构、内容、情感的角度来品读一下“惜”吗?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以一排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小声讨论、交流,老师巡回或参与,或点拨。)

  (三分钟后……)

  师:时间差不多了,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12:从结构上看,它和上阕的“望”字一样,起领字的作用,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师:结构上说,“惜”领评论,“惜”字也是一个领字,领起了下面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生13:我觉得“惜”字还表现出作者对祖国未来的信心,还有自豪的感觉。

  师:对未来的信心,也是对自己的信心,诗人有一种后来者居上,想要超越古人的自信,也就是“惜”中寓志。

  生14:我觉得这个“惜”字褒中微贬,就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他不仅是一种惋惜,我觉得更多的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赞美和强烈的信心。

  师:“惜”有褒贬,同时他对自己和下一代有信心,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惜”中寓志。好,谢谢!请坐!

  生15:我覺得“惜”包含一种大气,因为作者是站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之上的角度来评价他们的。

  师:“惜”写出了一个伟人的气概,一种傲视群雄,想要超越古人的气概。

  师:“惜”有照应,惜和前面登高望远,是一脉相承的,上片望的部分,侧重从空间的角度写景,下片用惜,侧重从时间的角度写人。

  师:一个“惜”字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历史画卷,作者纵观史事,选取五个极具代表性的帝王,我们犹如在翻阅一部史册,作者他是表现出来一种气贯古今的气概,我们读的时候一样要读出伟人的胸怀,伟人的气概。

  师:谁能再将惜的部分朗读一遍?

  生16:(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只识弯弓射大雕。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只是少了一点气势。我们全班将惜的部分朗读一遍。

  生:齐读惜的部分。

  师:作者望雪景,纵横几万里;惜英雄,上下数千年,是因为他心中有乾坤,这个乾坤就是指胸怀。(老师一边讲解,一遍在黑板上板书:望雪景惜英雄)诗人胸中怀有江山,怀有抱负,怀有自信。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那么他的视野不会那么开阔,他的视角就不会那么巧妙,也写不出这样的千古绝唱的。正如有句话说得好!(显屏)读一遍。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说诗碎语》

  师:请大家再做笔记。(显屏)

  课堂笔记:胸怀博大视角独特

  四、第三个教学内容:朗读技巧三:抑与扬

  师:我们进入第三个朗读技巧的探讨——抑与扬。(显屏)

  朗读技巧三:抑与扬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师: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你们仔细听辨老师在读第一小句和第三小句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生17:“俱往矣”是抑下去的,读“还看今朝”,老师是扬起来的。

  师:抓得好!第一句话抑,第三句话扬。你们能从这三句话中找出一对写时间的反义词,说说作者抑和扬各指的对象是谁吗?

  生18:表示时间的词是“往矣”和“今朝”,“往矣”写的就是上面这些帝王,他们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过去了的人物,然后“今朝”是指现在的我们新一代的革命战士和革命斗士,就是毛泽东主席这一代的人。

  师:抑往扬今,刚才这位同学把握得非常准,“往”就是指前面所说的那些历史和英雄人物,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还是成吉思汗,这一切的一切,人、历史都成为了过去;作者要扬的是今朝的“风流人物”,风流什么意思?

  生19:能建功立业的人。

  师:这是课下注解里的意思,也是词典里的意思,那毛泽东心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呢?

  生20:像他这一代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师:是的,开国大典的时候,他在天安门城楼高呼了一句口号:人民万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他所认为的风流人物就是指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人民大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就是要带领革命群众,开创更高更大的业绩,走向解放,走向和平,走向繁荣昌盛。

  师:抑古扬今,要读出激越豪情。(显屏)

  朗读技巧三:抑与扬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抑古扬今,读出激越的豪情。

  师:请同学们一齐读一遍。

  生:(齐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最后三句话,作者从评判历史人物到赞美今朝的风流人物,(老师黑板上板书:赞风流)既是深刻的议论,又是豪壮的抒情,表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胸怀,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刘体仁所说的那样。(显屏)

  “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师:(读)“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

  生21:(续读)“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师:我们结尾三句话,正有这等妙处。请再做笔记。(显屏)

  课堂笔记:点睛收束情怀激越

  (学生做笔记)

  五、结课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朗读方法,读起来,(显屏)

  三种朗读方法:断与连拖与顿抑与扬

  師:学习了三种赏析角度,(显屏)

  三种赏析角度:意境视角情怀

  师:这三种欣赏角度,不仅仅适用于这篇课文,对于所有的诗词赏析,甚至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这些角度赏析,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当然赏析的角度,远远不止这三种,朗读的方法也远远不止老师今天所说的三种,还有待于我们以后自己去探讨。

  师:最后,请同学们调动本节课的认知和体验,将今天所学的内容,用我们的声音传达出来,和老师一起将这首词激情演读一遍。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2

  师:这是又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下面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乐章:细读品味。(PPT)

  ㈠、品壮美雪景

  1、师:(PPT)词的上阕描写壮美雪景,(板书:上阕)品读这一部分,我们要找一个领字品一品,找一种手法品一品,还要找一幅画面品一品。

  2、师:找一个领字品一品,什么叫做领字呢?通俗地说,就是在词中起领起作用的字,他能领起词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同学们细细品读上阕,能不能发现上阕哪个字是领字呢?自己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望

  3、师:“望”字是领字,它领起了哪几句话呀?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还要继续往下读吗,须是什么意思?

  生:等到

  师:等到天晴,这表明以下是诗人的——

  生:想象

  4、师:“望”能不能换成看呀?

  生:不能,长城很长,用“看”根本不能显示这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色。

  师:也就是诗人站的角度?

  生:站的角度高,视野开阔。

  师:“望”突出诗人极目远眺,视野开阔呀!(板书:视野)

  5、师:下阕有一个字同“望”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个字呀?领起哪几句?

  生:惜。(生读)

  6、师:领字的巧妙运用,我们看出了诗人的写作思路,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

  7、师:咱们再来找一种手法品一品。写景都有哪些手法呀?

  生:比喻、拟人、夸张

  师:同学们说的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有哪些常用的写景手法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在描写春花图时“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是?

  生:想象,联想

  师:“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

  生:拟人(有学生说“写活了”)

  师:这位同学你说“写活了”,什么意思呀?

  生:蜜蜂、蝴蝶“闹”“飞来飞去”把景色写活了。

  师:也就是用动景衬托静景,借你的话说把景物写活了。

  8、师:现在大家和同桌一起从上阕中找出一种手法细细品味,说说他们好在哪里?

  生同桌互相说

  生:“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用的是想象的手法,虚写。

  师:雪后晴天,分外地美呀!所以要美美地读呀!咱们女生一起读一读。

  生读

  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当时景物白,雪下得大。

  师:千里万里的视野里全是白茫茫的一片。

  生:“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绵延千里。

  师:黄河“顿失滔滔”呢?

  生:天气寒冷。

  师:人们一般描写黄河,都是描写它波涛滚滚的气势,例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齐说)可现在,母亲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可谓“千里冰封”。

  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白,山高,连绵起伏。

  师:比喻。本体是什么?

  生:群山,高原。

  师:喻体呢?

  生:银蛇,蜡象

  师:“银”、“蜡”什么意思?

  生:白色。

  师:不见雪字,但却写得雪景,这就叫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拟人,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欲、比

  师:“比”,毛泽东有句名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笔下的群山高原不正是他这种精神的写照吗?所以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出这种斗志来。男生来一遍吧!

  生:男生齐读

  师:有没有同学从其他的角度品味这几句话的呀?

  推荐一堂课(下)

  生:以动写静,把景物写活了。

  师:一个“舞”字,一个“驰”字把群山高原写得富有生机。这叫“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的特征。

  9、师: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板书: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笔,

  给我们描摹一幅你脑中呈现的画面。要说明的是,描摹不等

  同于翻译,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

  面,描写必须生动形象。

  生:雪染白了大树,染白了长城。看那蜿蜒起伏的长城仿佛在那洁白的棉被中睡着了,又好像是一只银龙准备随时起飞。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汹涌,被这迷人的景色给陶醉了。

  师:你运用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尤其把长城比喻成了随时起飞的银龙,富有气势呀!

  生:北方的雪景,多么美,多么奇特呀!你看,大地到处都被坚冰封冻。万里长空飘舞着雪花,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了白茫茫的一片,整条黄河顿时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群山像一条条舞动的蛇,高原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这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妙,奇特呀!

  师:你的结构处理得很好,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生: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被风雪改变了容貌,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黄河也被大雪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片死寂的状态。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山野蜡象。整个世界又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间充盈着无数生机。风雪不是天空所赐,苦难成了历史的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师:好美的排比句!好精彩的文笔!好壮阔的景色!

  10、师:诗人的视野在空间上纵横千万里,于是这景物显得大气磅礴。(板书:纵横千万里)

  11、师: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景中有情,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景色会如此壮丽,我们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12、师:现在我们来齐读上阕,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家对这首词一定十分熟悉,对,它就是出自伟大战略家、军事家、理论家、思想家、政治家毛泽东之笔的《沁园春·雪》。

  我十分喜欢这首词的豪放,因为它能体现出诗人那伟胸怀和精神。这首词最令我震撼的地方便是作者用简短的一百一十四个字就表达出许多层意思,而我有时却为了一篇作文而搞得头都大了。的确令我自叹不如。读过这首词后,我认为它是一部十分经典的作品,甚至超越我以前读过得全部诗词,倒也正是因为它的豪放。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当时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为了观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之高的塬上,刚好一场大雪飘过,一幅“北国风光”便展示在词人眼前,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豪放之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展现祖国河山的壮丽;下阕由祖国河山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评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词人的伟大情怀和思想抱负。

  在上阕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我最喜欢,它仿佛让我看到了一座座犹如一条条银蛇在舞动盘旋,高原上下过雪的大山,宛如一头头大象在跑动,像活过来似的。而后边的一句,又似乎隐含着作者“人定胜天”的不服输的性格。

  在下阕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是作者把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而接踵而至的,全部是一些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这里,也代表着无产阶级革命者超越历代群雄的信心。

  为何毛泽东的诗词那么豪放呢?正是因为他的那种英雄气概,也恰恰因为这种气概,他才能打下江山,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理解《沁园春?雪》的思想内容,抒发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4、品味本词的语言,领悟语言的深层意蕴。

  5、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下阕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革命豪情。

  ②品味本词的语言。

  2、难点①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②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题解与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齐读一遍。

  3、学生思考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

  四、品读课文,赏析意境

  (一)、学习上阙

  1、集体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上阕分几层意思?

  明确: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讨论:

  (1)、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请找出体现动景、静景的词语。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

  (2)、“望”字在词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

  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

  (4)、“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须”是等到的意思。这里是在写想象中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光荣前途的预见,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

  (5)、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6)、齐读上阕,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学习下阙:

  1、自由朗读下阙。

  2、按照上阙的方法学生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明确:三层。一层承上启下,二层评价历史人物,三层歌颂英雄人物。

  3、讨论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词中的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描绘雪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2)、上阙用“望”来统领下文,那么下阙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字?

  明确:惜(可惜、惋惜)

  (3)、诗人在“惜”什么人?

  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4)、诗人对这几个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一样。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诗人评说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对比、衬托后面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大众。

  (6)、集体朗读最后三句,然后讨论这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明确: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应该是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无数的人民群众。揭示中心思想。

  (7)、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五、再读诗词,展开联想,畅谈感悟

  1、齐声朗读,想象词中景象。

  2、请大家选择你印象最深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六、拓展延伸:

  1、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2、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

  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

  3、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七、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5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6

  每当读起毛泽东的诗词,内心总有一股热血在激昂.毛泽东那一首首博弈历史,继续开往的革命诗歌,点燃了我的激情这首诗,读完这首诗,我被这首诗深深所吸引。

  《沁园春雪》这首诗,是我国伟大的伟人-----毛泽东的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诗.在一九三六年二月初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布暑长征的准备工作时,面对山野涌动了诗词意,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毛主席望着祖国的山川,在满腹涌动的思想中,横惯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无限的革命豪情犹然而生.当晚回到袁家沟居地的窑洞点着蜡烛挥笔写了这首<沁园春雪>。

  这首诗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主体鲜明,体现出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的风格.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热爱祖国山川的豪放,由景生情即由山河的壮丽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价。

  《沁园春雪》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们国家更强大的盼望,对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期待。

  毛泽东的预言,今天实现了。今天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绕”今天中国的事业可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中华儿女正为振行中国,实现我们国家更强大的梦而拼搏争取,让历史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7

  【教学设想】

  《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教学应以读为主,教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象,体会词的情感,借鉴词的表达。为此,我对本课的教学做出如下构想:

  一、入情入境,加强朗读

  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介绍背景,还原毛泽东主席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这样做,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将词读通读顺,而且还在于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在读中初步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雪》的配乐flas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听歌曲《沁园春雪》,升华情感。

  二、感受意象,体会情感

  (一)感受诗化的意象,把握上阕内容,体会情感。

  1.登高远眺,广袤无垠,胸怀宽广。

  静物描写,想象丰富。

  动景衬托,生机勃勃。

  展开想象,北国大地,晴日当空,红妆素裹,妖娆美丽。

  2.通过描绘北国雪景,诗人的宽广胸怀得以崭露,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得以表达。

  (二)评论历史英雄,抒发远大抱负。

  1.“惜”字奠定评论基调。肯定历代帝王的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批评历代帝王欠缺文治才华,显示无产阶级革命者将会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

  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褒扬中带批评;对成吉思汗,先扬后抑,略带嘲讽。

  2.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俱往矣,一笔带过封建王朝,显示诗人对自己的自信。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诗人的远大抱负,今朝的风流人物,斗志昂扬,武功与文治皆具,必将创造空前的奇迹。

  三、借鉴写法

  1.写景抒情。概括写景、具体写景、想象写景,动静相称,虚实相生,融情于景,抒发胸怀。

  2.惜中褒扬批评,惜中寓志,后来居上,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教学目标】

  1.联系《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沁园春雪》,体会诗词蕴含的情感。

  2.抓住领起诗句内容的关键句,说出诗词上阕和下阕的内容;品味并说出诗词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用,学习景中藏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诗词朗读中体会情感。

  难点:品味关键词句的意思及作用。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8

  导语:《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那么又该如何朗诵这篇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给大家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到大家。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慢)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低沉)略输文采;

  (慢)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俱/往矣──,(慢,拉长)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9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10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背景,理解词语,欣赏诗歌形象,领悟借咏雪抒发的思想内容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词语魅力,感悟词的意境,通过朗读传递词的磅礴大气;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⑶、情感、价值观目标: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重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点睛之笔,如何表现全词主旨

  教学难点:下阕评古的态度及用意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认定目标: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其实,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预习交流.

  (二)、走进文本,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想~想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三)、研读文本,指导朗读

  1、走进雪国,感受诗人形象

  (1)、虽然历史风云已经散去,但我们仍可以用“第三只眼睛”在想像的世界里再现当时豪壮的雪景。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诵读上片,为大家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画面。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①读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这几个句子让人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生二:我喜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巨大的粉妆玉砌的宫殿,还不时有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好富有诗意又好壮观!

  生三:我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大片大片的高原像白象在奔跑,远远望去,雪山与蓝天相交接,似乎是在和天公比高低呢!那种辽阔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2)、诗人的词写得好,同学们理解的也很到位。诗言志,那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是人呢?

  生一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两句我感到毛泽东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大气魄的人,一个伟大的人。

  生二:从“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见毛泽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生三:从“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人。

  (3)、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感受诗人形象,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上片。

  注意: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师生一起朗诵上片。

  2、俯仰古今,探询诗人心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北国雪后美景,毛泽东又该如何?请同学们听读下片,探寻诗人心路。

  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听读,体味作者情感,做一次“朗读指导老师”,范读并讲解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互听互评互指点)

  生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应重读“如此”、“无数”和“竞”字,“江山”、“引”、“英雄”后应停顿。这样可以突出江山之美,突出英雄为江山之美折服人数之多。(示范)

  生二:“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可轻读,但要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少文治的惋惜之情。(示范)

  生三:“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只识”要重读,并且要停顿一下,感觉毛主席对成吉思汗的批评更严厉些。(示范)

  生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得要慢,“俱往矣”语调上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用平调,但要读得字字顿挫,坚定有力,现出毛泽东那天之骄子的自信来。(示范)

  这几位老师指导的多好啊!朗读就要这样,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下下片。师生一起朗诵下片。

  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词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词语要作品析,只有如此,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感受了诗人豪迈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读懂了诗人那傲视群雄的天骄情怀,下面我们把目光收回来,关注文章的语言之美。(投影: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诗词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别有表现力。如“舞”字,既让人感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你还对那些词感受较深,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一:“千里冰封”的“封”字写出了万里河山被冰雪覆盖的景象,“飘”写出了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的样子。动静结合,表现力强。

  生二:我喜欢这个“望”字,一下子将长江黄河等祖国江山尽收眼底,这诗人真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在这个环节又加入词语品析,通过词语品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

  (五)、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

  【设计意图】诵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诵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诵读时的文本成了读者心灵间的一个载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

  (六)、徜徉诗路,吮吸营养

  一首《沁园春雪》只不过是毛泽东播撒在民族精神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花,在毛泽东的诗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有宏图惊世界,有腊梅傲雪霜。课下请同学们徜徉诗路,搜集毛泽东诗词,吮吸香甜的文化之蜜,让自己的人生摇曳多姿。请让我们一起上路吧!

  教材只是个例子,为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特设计此环节。

  (七)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1、请学生对对联:上联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哉!

  下联评千古帝王显胸襟气魄,壮哉!

  2、结合诗词的表现手法,写一段关于雪的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11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北方的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北国风光”至“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风光;第二层(从“望长城内外”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写冰封雪飘的雪景;第三层(从“须晴日”至“分外妖娆”)设想雪后天晴的美景。下阕议论抒情,纵论历史英雄,抒发宏伟抱负,表达坚定信心,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首句对“北国风光”作结,次句展开对历史英雄的评论;第二层(从“惜秦皇汉武”至“只识弯弓射大雕”)评论历代雄才大略的帝王;第三层(从“俱往矣”至“还看今朝”)歌颂人民群众,抒发宏伟抱负。

  《沁园春·雪》在写法上具有三美:

  一是融合美:这首词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融合美。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下阕议论非凡的英雄,上下几千年,显示了壮志凌云、风流豪壮的胸襟。在描写与议论之间,贯通着诗人殷殷赤子之情,“江山如此多娇”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喷涌出革命英雄横空出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这样,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是语言美:这首诗的语言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可谓字字珠玑。全词仅114个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了一幅北国雪景图,极有分寸地点评了几千年的古今英雄。细品之,其语言运用极其精辟。第一,副词显情。“惟余莽莽”的“惟”强化了一片白茫茫的景色;“顿失滔滔”之“顿”字则生动地写出了变化之速,在诗人浮想联翩的视野里显示出对大自然的惊叹之情;“分外妖娆”的“分外”使赞美的情停溢于言表;“略”“稍”都极为妥贴地显示了对历代英雄的.惋惜之情。第二,动词传神。”“千里冰封”的“封”显得凝然安静,“万里雪飘”的“飘”显得舞姿轻盈,“山舞银蛇”的“舞”显得舒展柔美,“原驰蜡象”的“驰”显得奔腾壮烈;“望”字“望”出了几多豪迈,“惜”字“惜”出了数种韵味,美不胜收。第三,修辞生姿。全词巧妙运用对偶、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词的形象逼真,异彩纷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对偶互文的句式,展示壮阔的意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融对偶、比喻、拟人、夸张于一炉,化静为动,显得神采飞扬,姿态优美。

  三是结构美:第一,由动词领起。上阕在总写北国风光后,由“望”字领起,具体写景;下阕在承上启下之后,用“惜”字领起,评论英雄。“望”字横视万里江山,“惜”字纵想历代英雄,给人以音韵和谐,整饬雄奇的美感。第二,以短语作结。上阕写景先总写,再分写;先实写,再虚写,用“须晴日”作结,在雪中想像雪后,更见作者内心的兴奋。雪中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须晴日”后显得越发娇艳。下阕议论用“俱往矣”作总结,直抒胸臆。在结构上给人以对仗呼应、严密精深的美感。第三,用复句过渡。上下阕之间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个因果复句。“江山如此多娇”以承上为主,总括上阕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启下为主,总领下文抒情。这个过渡将上阕和下阕,将写景、抒情、议论,将壮丽河山与历代英雄,将“历代帝王”与“当代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美统一的美感。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12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这首词语言精确的特点。

  3、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难点】

  1、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2、这首词的意境博大深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风景秀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3000多年来,有过不少的英雄好汉、帝王将相,试问: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

  ──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红军长征的胜利更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宣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东征。视察地形时,他看到雪后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满怀战胜敌人的信心,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形象地指出:中国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里才能走上“光明的路”。未来是属于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分外()娆()思汗()

  今朝()数风流人物()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惟须上下俱文采、风骚

  顿素妖娆输、逊风流人物

  蜡竞折腰数今朝

  3、思考下列问题:

  ⑴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⑵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⑶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三、研习新课

  1、指名板书注音:

  分外(fèn)娆(ráo)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思汗(hán)

  2、指名口头解释:

  惟:只。

  上下:上上下下,即上游和下游。

  顿:立刻。

  蜡:白色。

  须:等到。

  素:白色。

  妖娆:艳丽多姿。

  竞:争。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输、逊:都是差的意思。

  文采、风骚:都指文学才华,“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俱:都。

  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就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今朝:今天。

  3、教师范读,然后提问上面的思考题。

  回答要点: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四、指导学习课文

  1、学习上阕:

  ⑴教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提问: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明确: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

  “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⑵教师读:“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

  明确: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

  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提问:“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提问:“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提问:“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

  明确:“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婉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般的大象在奔驰,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提问:“舞”“驰”二字写什么?有何作用?或进一步启发:“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

  明确:写动态。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达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

  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冰封”“雪飘”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有“望”字所领起和贯串。

  注意: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

  “冰”“雪”“银”“蜡”(还有下文的“素”),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⑶教师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这使人想到中国人民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提问: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⑷抓住“望”“欲”“看”三字,背诵上阕。

  2、学习下阕:

  ⑴教师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提问:“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竞,就是“争着”。

  ⑵教师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提问:“惜”是什么意思?它贯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

  提问:“输”“逊”是什么意思?都是做“差”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识”说明了什么?

  启发同学看有关这7句的注解,思考、议论。

  教师归纳: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⑶教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问:“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明确: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日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烧”的光辉的明天。

  ⑷抓住“引”“惜”“数”三字,背诵下阕。

  3、课文小结:

  ⑴引导归纳中心思想: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当代的革命英雄。今天学习这首词,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振兴中华热情。

  ⑵提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五、巩固新课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

  六、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课下搜集写雪的名诗、名句,写在读书笔记上。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1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词语注释

   1.北国:指中国北方。

  2.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惟(wéi)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3.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游和下游。

  4.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因为黄河水结冰了。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色的大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6.天公:指天。“欲与天公试比高”、“人定胜天”是作者坚守不渝的雄心壮志。

  7.须:等到。

  8.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9.分〔fèn〕外妖娆(ráo):格外艳丽多姿。

  10.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江山如此多娇

   11.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12.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风骚,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

  13.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4.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15.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6.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在这里特指成吉思汗。

  17.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建立了横跨欧亚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18.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有用射雕来称赞人武艺高强。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快又高,不易射中。

  19.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20.数风流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也有资料书上说指作者自己。21.今朝:现在,现今。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的上游和下游,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祖国的山川是这样的壮丽,令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豪杰为此倾倒。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却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却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轻视了思想文化的建立)。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还要看现在的人们(暗指无产革命阶级将超越历代英雄的信心)。

沁园春雪行草书法篇15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