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论文1500字5篇

2023-10-29人围观
简介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论文1500字的文章5篇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第1篇: 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论文1500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学习和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更有助于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筚路蓝缕、继往开来。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刻骨铭心的血泪史、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矢志不渝的抗争史、奋斗史。彼时,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三座沉重大山深深压在中国人民身上,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尽管有洋务的运动、戊戌的变法、辛亥的革命,都没有摆脱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更没有改变旧中国被列强欺凌宰割的历史命运。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这片黑暗的东方土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一大十二名党代表代表全国五十几名党员,点燃了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南湖启程到全国执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并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增强企业活力,从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的发展已经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不断创造奇迹。

  如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东方熠熠生辉;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世界发展浪潮中阔步前进。新时代的中国创造出了人类一个又一个奇迹:信息通畅,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神州大地自信自强、充满韧劲,一派只争朝夕、生机勃勃的景象。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自信、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党员,我们定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洪流之中,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第2篇: 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论文1500字

  摘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有机产业,可以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户脱贫、企业增收、农业提质增效。本文调查和收集了全国30个省的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案例和数据,总结了有机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成功模式,对有机农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成效进行了研究,对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有机农业;脱贫攻坚;发展模式;成效

  党的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多次提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进贫困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助力。

  一、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贫困地区有机产品发展迅速,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调查统计了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以下简称中绿华夏)在全国30个省份的认证数据。该机构有机认证数量规模目前在全国排名第3位,认证范围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覆盖面广,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所指贫困地区主要为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据统计,2020年中绿华夏在贫困地区认证的有机企业数、产品数分别为347个和1275个,分别占中绿华夏当年认证总数的28.3%和28.5%。2020年认证的有机企业数和产品数比2017年分别增加22.6%和22.1%;认证产量和面积分别为38.08万t和483.84万hm2,分别比2017年增加30.3%和10.3%(见表1)。产品结构方面,以2020年中绿华夏认证的贫困地区有机产品结构状况为例,主要以初级农畜产品及加工产品为主。加工产品数量多,占产品总数的66.0%,但产量低,约占总产量的14.6%(见表2)。此外,自2010年起,农业农村部下属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15个省(区、市)的46个国家级贫困县建成有机农产品基地46个,面积359.5万hm2(含草场、养殖水面),产量19.32万t,产品涉及种植、养殖、水产、中草药等特色产品。

  二、有机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的成功模式

  (一)政府推动,全面协同发展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有机产业带动企业农民增收。百色市是革命老区,也是深度贫困地区。该市充分发挥优良生态环境的优势,在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农产品达到80多个。发展有机农产品成为当地推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百色市乐业县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193.3hm2,有机农产品产量达2.53万t,年产值3.82亿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36%,成为该县支柱产业。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年人均收入3.2万元,是普通农民年人均收入的4.2倍。有机农业产业累计安置就业人员3100人次。百色市西林县有经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茶叶生产企业2家,直接带动农户3000多户,辐射带动农户7000户,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4500元,增收效果显著。百色市凌云县建成6667hm2有机油茶籽基地,为广西面积最大的有机农产品基地。有机油茶籽产量8000t,产值达2.08亿元。在政府推动下,有机企业采用“公司+村‘两委’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运营模式带动精准扶贫,集中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惠及农户2.1万余户,发展特色有机农业成为凌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龙头企业+农户”的有机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福建省古田县处于深山区,属典型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古田县顺达食品有限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是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在华最大的食用菌供货商。该公司打造农户服务体系,实现有机产业规模化发展,以有机食用菌认证为精准扶贫切入点,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推行订单农业,形成了技术、供应销售和信息传递等3大服务体系,在仓储、物流、质量检测等方面为基地农民提供系列服务。2018年带动农户2244户,基地面积87hm2,农民增收1280万元。2019年带动农户2400户,基地面积107hm2,农民增收1888万元。2020年带动农户2560户,基地面积达112.5hm2,生产量达到1000万袋以上,农户人均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7950元,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有机产业模式。

  (三)“叠加品牌效应”模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宣恩县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公共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县域公用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伍家台贡茶”的影响力,打造公司自己的有机茶品牌,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7年被认定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县伍家台村有机茶基地获“2017年度全国30座最美茶园”称号。2015-2019年连续5年,该公司生产的绿针获得伍家台贡茶评比第1名。公司还积极拓展有机茶市场营销渠道,在京东、天猫、阿里巴巴等平台上开设了昌臣牌伍家台贡茶旗舰店,开通了网站、公众号等,2019年实现销售额100万元;在广州、长沙、济南、重庆等城市开设了4个直销店和30余家营销合作店。公司努力开拓国际外销市场,其有机茶产品参加德国科隆和法兰克福、法国赛尔、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等国际大型食品展销会,出口欧美国家和地区,创汇达633万美元。其有机茶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高,销售市场拓展快,企业经济效益显著增强,有力推动了宣恩县精准扶贫工作。

  三、有机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农产品价格较高的销售价格是有机农业生产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对北京和上海有机食品市场的调研,北京、上海超市中销售的有机蔬菜价格是常规蔬菜的3倍以上,有些品种甚至比常规农产品高出十几倍。调研资料显示,新疆地区贫困县6家有机企业的16个产品,带动农户户均增收0.6万~4.35万元。甘肃省23家贫困地区有机企业,带动农户数7430户,户均增收5810元。四川泸州老窖集团收购有机高粱用于酿造有机白酒,当地普通高粱收购价3元左右,泸州老窖集团收购有机高粱价格4元多,有机农产品价格优势明显。西藏地区的有机农作物增收7.5万~22.5万元/hm2。

  (二)拓宽了贫困农民收入来源(1)通过土地流转增收。湖北双竹生态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创建有机水稻标准化种植技术示范基地,流转贫困户土地45.4hm2,涉及贫困户377户、贫困人口1248人。贫困户每年可收到土地流转费1.35万元/hm2,且不担任何生产风险。(2)劳动力就地转移增收。福建省建宁县大源村坪上组一农户种植有机莲田1.67hm2,福建文鑫莲业有限责任公司将其土地全部流转,费用为220元/hm2,土地流转费用达8万多元,公司与该农户签订种植管护合同,安排田间务工,费用为200元/hm2,管护费5万多元,农户获得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收益,也减少种植投入和管理风险。(3)金融扶贫增收。湖南省桂东县扶贫办公室、农商银行、乡镇、贫困户共同签订扶贫小额信贷合同,接收10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贷款资金5030万元,年总收益500多万元,年度分红10%,贫困户年人均收益不低于1500元。(4)产业化带来的额外红利。通过产业化,农户除了生产和销售有机农产品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外,还可以获得上下游产业的部分利润,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获得有机农业产业化带来的规模效益和外部收益。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对有机高粱基地实施“五统三免”措施,每年投入超过100万元进行有机高粱基地基础设施建设,2018-2020年,该公司免费向种植户提供高粱种子25万t、有机肥料3500余t、生物农药近20万瓶,安装杀虫灯200余盏,黄板10万余张。有机高粱年产值超1.4亿元,种植户增收3000余万元,户均增收2000余元。

  (三)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我国农村劳动力存在过剩现象。有机农业产业化将有机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贮运业、销售业整合为一条产业链,实现了有机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可以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机农业产业化还加速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优势互动与协调发展,使信息、资本、技术与管理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配置。

  (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机农业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品,是一种能维护和延续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按照有机生产方式进行农事操作,贫困县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的生产力得以保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出更加优质、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四、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农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薄弱,有机农业总量规模非常小,离有机消费区域距离较远,环境和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产业扶持力度不够,推进措施和建设手段推动力不足。

  (二)有机农业发展质量不高贫困地区的有机企业大多经营方式粗放,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技推广、动物防疫、安全监管等保障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以及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此外,有机产品认证程序复杂、标准繁多,而贫困人口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技能,思想意识较难改变,增加了农民在发展有机产品初期的负担和不适应。

  (三)优质优价机制未完全形成贫困地区由于远离大中城市等有机消费主要区域,相关市场信息缺乏,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许多产品即使通过认证,也没能按照有机产品销售出去,没能实现优质优价。从中绿华夏统计数据看,截至2020年12月底,中绿华夏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新疆、青海等贫困地区认证有机企业347个,有机农产品1275个,产值接近25亿元,但销售额只有5亿元左右,按照有机产品销售的比例仅为20%,远低于全国有机产品平均销售比例(约40%,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

  (四)产业化发展模式尚未形成许多有机农产品以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有机农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产业链条短,市场建设与品牌建设不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产业化发展模式没有形成,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发挥资源优势,做好产业规划贫困地区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须遵循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依托区域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形成科学合理的有机产品产业布局,科学规划生产布局和产品品种,严格执行有机产品标准,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有机产品生产活动。充分利用贫困地区化学污染少的特点,发展有机农业,促进产业扶贫,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战。

  (二)加强政策扶持,统筹协调推进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有机产业的政策支持、产业扶持,有关部门还要在宣传引导、龙头企业培育、工作指导协调、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将各有关部门和各行业的力量、资源凝聚起来,形成共同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合力,避免各自为政。

  (三)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拓宽贫困地区有机产品销售渠道要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电商等营销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品牌市场营销;在报刊、电视、网络以及各类新媒体,宣传推介特色优质农产品,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脱贫地区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四)培育提升有机农业品牌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发展有机农业必须走品牌经营之路,应引导贫困地区树立品牌意识,统筹良好生态、产业特色、地域文化、消费心理等多种因素,精心打造有机农业品牌,讲好品牌故事。积极探索“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老字号+有机”等推进机制,发挥品牌叠加效应,强强联合,抱团发展。

  [1]杨静,王剑.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脱贫的关键[J].农民致富之友,2016,(20):49.

  [2]仲怀月,宫叶红.规范农村土地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J].吉林农业,2019,(16):51.

  [3]汪晓东.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研究,2019,(9):37-39.

  [4]孟琦.推动我国农村土地开发利用法治化[J].人民论坛,2019,(21):116-117.

第3篇: 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论文1500字

  社会财富在强弱阶层中急剧断裂已是既成事实。学者估算,中国当前基尼系数已超过0.5。瑞典等高税收高福利的北欧国家不用说,即便对二次分配非常警惕的美国,基尼系数也只在0.4左右。中国收入分配天悬地殊,堪称世界之最。早在1985年8月,邓小平就告诫,“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今天听来,这声音振聋发聩。

  把如此严重的两极分化归咎于市场经济,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归因。为什么在一些奉行自由市场的发达国家,贫富差距也没有中国这么大?追问两极分化的祸源,就不得不追溯到中国作为转型国家这一“特殊国情”。

  学者对此有扎实研究。在《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报告里,王小鲁推算出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3.2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的住户可支配收入高5.4万亿。这5.4万亿,约占当年国民总收入的15%,俗称灰色与黑色收入。工农大众没什么灰色收入,与黑色收入更不沾边。这笔藏在权贵阶层的壁橱里的巨款,主要围绕权力产生,极大地恶化了强弱群体之间的财富落差。

  毋庸讳言,在三十多年改革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权力变现的潜流存在。通过对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强势支配,设置各种准入障碍来垄断重要行业,不受限的权力以此获得了巨额腐败租金,这才是中国贫富差距畸高的核心原因。权利缺失者,随之以物质贫乏,权力强大者,要积蓄财富则易如反掌,这已是社会共识,并成为很多人进退取舍的内在标准。

  其实,不谈灰黑色收入,只看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收入比例,也能发现贫富日益悬殊的秘密所在。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46%,而且这几年继续下降,而政府与企业收入占比则一路上升。2011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万亿有余,继续保持近30%的增速。如此快速的财政增速,配之以极不相称的公共服务,使二次分配的矫正作用基本沦为空谈。

  国强民弱,使追求共富不得不靠政府的自省与善心。但仅靠政府善心,显然并不足以实现共富。改革前,权力全面配置资源,无法形成灵敏的价格体系,中国人只好共同贫穷。现在虽然加入市场要素,权力改革却依然任重道远,国民财富分配还是得屈从于权力逻辑。主政者施仁政,则民众得实惠。运气不好时,遇上一个不靠谱的地方官,一方百姓就只能艰难度日。

  政府也有利害计算,这本是常识。缺乏社会的异体监督,政府不可能做到利益完全中立。“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走向共同富裕,初次分配要按市场规则,再分配则必须要由纳税人说了算。

  所以对民众来说,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一定要告别对父爱主义的幻想。惟有权利明确无误,并有法律保障,农民土地才会真正值钱,市民才不会连房带地被“无偿收回”。

  为达成可持续的良治,政府则要深化改革,让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共富是财富分配向正义原则的回归,更是社会经济权利的落地,是民众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由之扩展,非如此不能真正避免国民分裂为对立阶层的悲剧。

第4篇: 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论文1500字

  就在2021年9月25日夜里,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包机平安回国。此事轰动了全世界,而最为激动的,还是咱们中国人民。刚刚下了飞机的孟晚舟,怀着激动的心情,发表了一次演讲,使我深有感触。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整件事件的来龙去脉,当年,华为公司5G网络风靡全球,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美国看到了,红了眼,怕失去控制权,于是与加拿大联手,伪造案件,带走了孟晚舟,企图压制中国的科技发展。最终,在中国政府、外交部门及群众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下,将她救回国内。

  回看新中国刚成立之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也没有什么国家瞧得起。不仅如此,还对其实行技术封锁,使得当时的中国没有话语权,只能忍气吞声,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于是便选择了自强,开始一点一点地追赶。直到今天,中国已经成了一个大国,那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是刚刚苏醒。现在我们国家的多个领域已实现了赶超,甚至让美国等强国忌惮,在党的领导下,使美国低下了他那高傲的头颅,使得孟晚舟女士安全到家。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法国的阿尔斯通能源公司副总裁,可就没那么幸运,用关孟晚舟女士同样的方法将他送进了“监狱”,并且法国政府抛弃了他和公司,再加实力不够,公司只好被无奈收购,他自己也白白关了5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哦!

  以上案件告诉我们:有了祖国的强大,才有今天的自由,否则将永远不会赢得一份在世界上的尊重。

第5篇: 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论文1500字

  题目:生态生存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考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生态危机并把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前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现实前提,但决不可忽视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的重要性。理念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理念实际就是一定世界观的观念。理念来源于实践,但理念作为实践的目的、意图或理想,却能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的实践方式。究竟何种世界观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的理念;也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人”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是生态生存理念。只有树立生态生存理念,转变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
  一、生态生存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
  生态学(ecology)的“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house)或我们的环境,生态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在我国古代,生态还有美好、和谐、健康之意。如《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息妫)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生态实际是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和谐相处、相互依存、互相依赖的生存状态。人是生物中的高级动物,生态生存就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
  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人的存在状态仅仅理解为社会存在。这是值得商榷的。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存在状态可以根据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视角来区分。根据共时性可以区分为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种状态。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这能否说马克思并不承认人的自然存在与精神存在?这无疑是一种误读。事实上,所谓一切社会关系,概括起来,无非包括两种关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物质关系是精神关系的基础,而物质关系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61在这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指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社会生活过程,这是指称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精神生活,即人的精神存在。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也认为,人类不仅存在物理世界和一个意识状态的精神世界,还存在一个精神活动产物的客观精神世界。他说:“一开始就声明我是一个实在论者,有点象一个朴素的实在论者,我提出存在物理世界和一个意识形态世界,而且这两个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在我将要更充分地说明的意义上我相信存在一个第三世界”[2].波普尔虽然是从共时性视角对客观知识世界的区分,但这种客观知识世界实际也是人的存在的世界状态。可见,这种从共时性的视角来区分,并非马克思独到之处。历史唯物主义创新实质,是历史性的理解。马克思在研究了政治经济学以后,对人的存在状态第一次进行历史性的规定。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3]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生存必然要经历三种状态:一是最初由原始社会“自然发生的”生态生存状态;二是人受人与物的支配非生态生存状态;三是扬弃了人对人、物对人的支配的生态存在状态。包括资本主义在内以前的阶级社会,无论是人对人的依赖或人对物的依赖,都是一种被异化的非生态存在状态。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人从自然的统治、人对人的统治、物对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人类才进入了一种真正的生态生存状态。可见,马克思对人类的生态生存状态规定具有更广的意义,它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物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但他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存在不能仅仅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人的根本存在状态是一种生态生存状态。为了人的社会需要,而不惜以牺牲自然环境、物与他人(包括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为代价,那就必然出现非生态生存状态。如果说,自然发生的原始社会是对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肯定,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对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否定,只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否定之否定。因此,生态生存既是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的起点,也是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的理想目标。
  生态生存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解体以后,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与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成果。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要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要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充满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人分离的自然。第二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自然分离的精神。第三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要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1]341-342黑格尔把人变成绝对精神,这是唯心的。在黑格尔体系解体以后,青年黑格尔派各执一个片面,要么从自我意识出发,如鲍威尔、施蒂纳;要么从实体出发,如施特劳斯,这也是错误的。“费尔巴哈消解了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使之变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费尔巴哈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1]342.费尔巴哈的“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是相对神化的宗教人而言的,把人从天上降到了地上,人变成一个有血有肉可以感觉、经验的自然人。但是,人的存在不只是自然人,人的存在离不开社会关系。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既不是脱离自然的“理性人”,也不是脱离理性精神的所谓 “自然人”.现实的人,是以自然人的生存状态为基础的存在与思维、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的和谐统一。既然自然人是现实的人的基础,那就是说,人的根本生存状态是自然的生态生存状态。
  这一点,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认为,那种攻击马克思、恩格斯是一个着迷于生产和生产率的持续扩张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毫无根据的。如奥康纳所说:“马克思在关于社会的观点中包含有人类不再异化于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不再建立在资本积累逻辑的基础上,而是一方面以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以我们今天所谓的生态学的理性生产为直接基础的思想。”[4]3-4奥康纳对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观点的理解有其合理性。社会的物质基础首先是自然。在马克思那里,人类存在的根本状态就是“人类不再异化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状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不能遵循非理性的资本积累逻辑,而要以“生态学的理性生产为直接基础”.青年卢卡奇认为“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劳动的第一对象就是自然,如果取消了自然概念,也就等于取消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正如后来卢卡奇在纠正这一观点时说,如果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那就等于“作为社会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的’劳动‘被遗忘了。”“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最重要的现实支柱不见了”[5].同样,如果取消人的自然生态生存状态,用人的社会存在来替代人的自然生态生存状态,那显然将重蹈青年卢卡奇的覆辙。
  二、生态生存理念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理念
  生态生存是人类的根本存在状态。人类要存在,就必须确立生态生存理念。生态生存理念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理念。它是与当代社会非生态生存方式完全相对立的一种生存理念。生态生存理念包括四个基本理念,即生态存在的理念、生态生活的理念、生态生产的理念和生态消费理念。
  第一,生态存在的理念。人们的生存方式是由人的存在理念支配的行为实践方式。生态存在是一切生物相互依赖的存在状态。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现代考古学证明,人和社会都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自然存在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以自然作为参照物,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这不仅不是否定人的自然存在的根据,恰好相反,它只能说明,人的自然存在是人的社会存在无法回避的前提。人与自然是种与属的关系,人的社会存在只是作为属的自然上位概念的一个下位概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没有自然,人的社会存在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反杜林论》,针对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恩格斯特别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6]47.自然是物质的生态系统,它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人类社会由于历史的发展,就现象而言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的系统。但不要忘记,社会“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194.因此,人的社会存在的根本前提是人的生态存在,而不是唯意志主义的精神意志的存在,甚至是上帝的存在。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世界的中心,即人在世界中的作用来否定人的自然存在,也是错误的。
  第二,生态生活的理念。人们要生存,首先要生活,要吃、喝、穿、住。作为吃、喝、穿、住的物质生活,是维持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525这里的“现实生活”,不是说社会生活可以决定自然生活,相反,人的自然生活始终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人的自然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因为人的所有食物不仅都来自于自然,而且人类处在生态食物链环环相扣的顶端。一种资源的枯竭与植物、动物的灭亡,就斩断了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处于生态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生活,就可能因为一个环节的中断而不能生存,比如水。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有呼吸。没有自然提供的氧和空气,没有自然吸收和消化由呼吸排出的废气所形成生态循环,人类哪怕一刻也难以生存和存活。所以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这就是说,人的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树立生态生活的理念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理念。
  第三,生态生产的理念。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人是积极地适应自然。正如马克思说的,“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519这就是说,人类生存的主要特点就是有目的的生产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这种目的性的生产活动,既是人类之所以维持自己生存的优势,但也是带来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只有为自己需要之用而生产,才是正当的、合理的,而那些为了牟利而进行的生产,是不正当和不合理的。但现代社会的生产,恰好是古代的反面。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和不顾生态维度局限性的资本积累。奥康纳认为,“用加里·斯尼德(Gary Snyder)的话来说,资本’把它的经济支撑体系拓展到如此广泛的地步,以至于它足以毁坏整个生态系统,可它至今仍在不断地拓展‘.”[4]290无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即不惜牺牲自然、资源、环境、甚至人的代价的生产,是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的目的逻辑作了深刻批判,认为,因为人类的生产的目的性,人类的生产才不应该是这种动物式的生产。“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个目的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7].人类的生产不是对自然的肆意掠夺、蹂躏和践踏。生产是人与自然在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生产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生产。生产的目的必须以服从这一自然规律为前提。如果破坏和违背了这一规律,就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如恩格斯所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6]560
  第四,生态消费的理念。消费不仅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消费。前一种消费本质决定于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不是无节制的、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欲望的满足;后一种消费是获取生活资料支付的合理的生产资料资源代价,而不是不顾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对资源的破坏。可见,无论是生活资料的消费,还是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生存活动的一种消费。人的生命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存在状态,以牺牲资源为高额代价的奢侈消费,不仅要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必然危害代内他人的生命健康或代际之间子孙后代的正常发育和生活等生命生存状态。生态消费的理念是人类维系自身存在和子孙后代延续的基本理念。令人惊异的是,在古代社会,人们以朴素的天真制造了自然的神话,而现代社会却完全将其颠倒过来,制造出了所谓“消费的神话”.鲍德里亚说:“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8]不同的是,中世纪的魔鬼只是一些异端邪说和黑色戏法,而我们的社会却把“消费神话”当作一种所谓的社会时尚。这种与“黑色戏法”手法一致、仅只颜色不同的“白色戏法”,才是极其荒诞的,更可怕的。
  生态生存理念虽然区分为四个方面,但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确立生态存在理念是生态生存的本体意识,确立生态生活理念是生态生存的须臾不可缺少的自然存在观念,确立生态生产理念是生态生存的现实思想前提,确立生态消费理念是生态生存的可持续性发展合理代价的价值选择意志。
  三、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树立生态生存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这就规定了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的指向与目标。黑格尔认为,实践逻辑的展开,包括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方面。当然,黑格尔的实践是一种精神实践。列宁对其进行唯物主义改造后认为,黑格尔把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纳入逻辑的范畴,“这里有非常深刻的、纯粹唯物主义的内容。”[9]这就是说,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就是指以生态生存为目的,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通过科学的经济手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
  首先,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人们的生存方式是由人的存在理念支配的行为实践方式,人的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因此,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163美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而感受到的自然(环境)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人格身心之间的协调与和谐。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把这种理念看作是一种客观精神是错误的。其实,美的理念既来源于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态生存实践,又是人们生态生存实践的根本理念。美的规律客观必然性说明,人类的实践目的必须以尊重与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为前提。但是,现代功利主义把肆掠、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感性的享受作为了生存的唯一目的。这种生存目的就象澳大利亚土着人的“飞去来器”,在击中目标的同时,又飞了回来击中自己。当代自毁家园的生态危机证明,现代功利主义的目的论就是这种“飞去来器”.因此,人类要生存,就务必不能再使用这种“飞去来器”,就务必要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这就要求,一是加强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问。以生态生存的观念来规范实践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还依赖于人们美的哲学观的建立。针对我国不重视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的现状,必须把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逐步建构一门马克思主义美的哲学作为国民的基本素质教育。二是以科学发展观来规范实践的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自然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的协调与和谐,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三是批判一切非生态生存的实践理念,以美的实践理念代替功利主义的利润最大化的理念,以美的生活观念代替动物式的感性享受的生活实践观念。
  其次,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经济手段。实践的目的作为主观的东西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外在手段扬弃其有限性,才能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一点既强调了经济手段的重要性,也说明经济手段不能与目的相分离。为了走出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来规范经济手段。
  一是要改变对经济概念的误读,树立生态经济的理念。现代经济学,经济学的经济通常是指物资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就是一种典型的工具手段。其实,这是一种误读。经济(economics)在古希腊,本来就具有生态含义,eco就是生态之意,nomics在色诺芬的《经济学》中则是家庭经济的规则。生产是人与自然在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生产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生产。经济手段的目的必须以服从这一自然规律为前提。
  二是突出经济手段的目的价值,规范工具价值的合理性。生态生存理念是价值选择的前提。但是,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统治的普遍现象,物化的普遍化就是工具理性的普遍化。经济的合理化成为了一个可计算的原则。正如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高兹所言,“经济合理性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原则,而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10].我国的经济建设决不可重蹈资本主义经济的覆辙,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好”就是将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性经济转型为一种低消耗、低投入的低碳经济,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价值。
  三是要批判所谓的消费经济神话,树立生态消费的理念。消费经济既然是神话,那它就是经济的一种自我异化。因为,经济在我国古代本为节俭、节约、节省之意,而消费经济神话却用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掠夺型等不计代价的消费来替换它。这是极其错误的。其实,无论是生活资料的消费,还是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生存活动的一种消费。这就是说,消费是必要的,因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消费就不能维持生命生态生存。但是,消费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人类生存的局限性。消费是一种代价。代价是指为实现某种目的所花费的成本与作出的牺牲。当一种事物的发展要以牺牲另一种事物为代价时,一方面说明这种事物本身是有限的,因而需要牺牲另一事物为代价来补充;另一方面,因为它是有限的,因而它的存在只是暂时的。当它用另一事物的代价来补充自身时,其自身也必将付出更高的代价。因此,所谓的生态消费的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合理的正当的代价意识。换言之,如果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的生态变换的低碳消费,这是合理的正当的。如果,消费的代价不是以维持人类的生态生存为目的,甚至破坏了这种自然(环境)与人的平衡,妨碍了人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就是不正当的、不合理的。
  再次,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说明,生态实践的结果是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既然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是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这就要求对实践结果的检验必须坚持三个标准:第一,是否加强生态存在理念教育。公民是否确立了生态生存的本体意识,是否确立了生态生活、生态生产、生态消费观念,是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1].第二,是否转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实践是否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为前提。第三,是否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生产是否是一种低碳经济型的生态生产,消费是否是一种合理代价的可持续性的低碳型消费。坚持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是目的、手段与结果的统一,而不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GDP”崇拜。因此,必须批判功利主义不问目的是否合理、不计手段是否正当、效果好就一切都好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8]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2.
  [9]列 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0.
  [10]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43.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