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青年冯友兰人生两次重大选择(2)(冯友兰先生提到的人生境界有哪些)

2023-10-30人围观
简介青年冯友兰人生两次重大选择
  由于文献不足,目前无法考订出冯友兰转变专业的具体日期,但从他第一篇学术论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完成于1920年冬天这

青年冯友兰人生两次重大选择

  由于文献不足,目前无法考订出冯友兰转变专业的具体日期,但从他第一篇学术论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完成于1920年冬天这一事情看,冯友兰改变专业,应在这年冬天之前。这一转变,让冯友兰换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可以说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之所以能在三年半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和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地转换专业有着直接的关系。

  冯友兰虽然没有选择西方哲学作为主修专业,但通过自己研读和听老师讲授,在西方哲学方面还是有很大收益。他先是接受了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后来接受美国实用主义,最后转向新实在论。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丰厚国学功底的冯友兰自然会拿它和中国哲学进行比较。在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时,具有敏锐理论直觉的冯友兰一下子就看到中西哲学的区别:“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因事见理,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部是就理论理。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殊相讲到共相,从特殊讲到一般,从具体讲到抽象,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开始就讲一般,从共相到共相。习惯于读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对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我开始是看不懂的。这个不懂,主要的不是文字上的问题,而是道理上的问题。主要的是不懂一般和特殊的区别,理论思维没有过关。”从殊相到共相是经验归纳,从共相到共相是理性演绎。演绎思维方式的理论支撑是理性主义,表现方法是逻辑分析。对此,冯友兰是有清楚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他留意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精神和逻辑分析方法。他后来谈到:“经验主义在西洋哲学中,并没有占主要地位,理性主义才是西洋哲学自柏拉图以来的正宗。经验主义及反知识主义仍然是从理性主义来的,是受过理性主义训练的。中国最缺乏理性主义的训练,我们应当多介绍理性主义。”对西方逻辑分析的方法,冯友兰指出:“就我所能看出的而论,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是逻辑分析方法。”“它给予中国人一个新的思想方法,使其整个思想为之一变。”

  冯友兰改变主修专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服从于当时救亡图存、建设新文化的需要。如前所述,冯友兰留学美国的目的是学习西方新思想,以救国民精神饥荒。可以说,对冯友兰而言,学习西方哲学和文化只是手段,拯救民众精神饥荒、建设中国新文化才是目的。他没有躲进象牙塔中,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研究历史、“阐旧邦”是为了实现现代化,是为了“辅新命”;创立学说、“极高明”是为了改善民生,为了“道中庸”。他后来回忆留学的目的时说:中西文化和新旧文化的矛盾贯穿于中国历史的近代和现代。“东西文化不同,因为其根本思想不同。它们的根本思想,就是它们的‘哲学’。”“我是带着这个问题去的,也可以说是带着中国的实际去的。当时我想,现在又一个继续学习哲学的机会,要着重从哲学上解答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的哲学活动的开始。”这就是说,学习西方哲学是为了解决中西文化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而引起的实际问题。1921年,蔡元培到美国考察。在留学生的欢迎会上,他说:“有一个故事:一个人交了一个朋友,会点石成金。随便一块石头,只要他用手指头一点,那块石头就变成金子了。那个朋友对那个人说:‘你要多少金子,我都可以点给你。’那个人说:‘我不要金子,我只要你的那个手指头。’”他劝告留学生们说:“你们在这里留学,首先要学的是那个手指头。”这就是说,国家需要的不是西方现成的理论,也不是对纯粹的西方思想进行专门的研究,而是要学习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建设中国文化,为中国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具有炙热爱国心和强烈使命感的冯友兰自然不会钻进故纸堆里去钻研西方哲学,而是在学到西方哲学的原则和方法之后研究中国哲学、比较中西哲学,建设中国哲学。这也是现代很多出国留学外国的学者如胡适、何炳棣、余英时等人没有研究西学,反而研究中国学问的主要原因。

  本着这一原则,沿着这一路子,早在1919年初,正是“五四”运动前夕,很多学者要么对中国文化一味进行批判,要么对西方文化简单进行介绍,冯友兰就技高一筹,着手于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进行比较。

  1920冬天,冯友兰写出第一篇学术论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在这篇处女作中,他以理性主义为指导,以逻辑分析为方法,在与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对照中,从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探讨中国古代缺乏科学的原因。后来,他沿着这种思路,把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联合起来,做中西哲学史比较研究的工作,最后写出博士毕业论文《天人损益论》。整个论文立意高远、结构宏伟,纵横驰骋、大气磅礴。

  在后来漫长辉煌的学术生涯中,冯友兰是沿着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选择的方向前进的。无论是研究中国哲学史,还是创立新理学体系,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他都能衡论中西,熔铸古今,左右逢源,成就卓著,成为中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可以说,冯友兰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方向的选择不仅帮助他顺利地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而且成就终生学术事业、赢得哲学宗师美名。

  冯友兰回国后工作单位的选择

  1923年夏天,冯友兰留学回国,先是在河南中州大学,几经选择,最后到了清华大学。在那里,冯友兰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度过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在清华园里,他著书立说,建功立业,成为二十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1922年5月,冯玉祥主政河南,为改变河南贫穷落后、闭塞愚昧的面貌,他决定创建大学,培养人才;11月,河南政府任命张鸿烈为校长,在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基础上创办中州大学。1923年3月,中州大学挂牌成立。草创之初,师资奇缺,他们向在外留学的河南籍学生发出聘请。冯友兰在被聘之列。1923年暑假,冯友兰应聘到中州大学。暑假过后,冯友兰就到中州大学上任。除担任哲学系教授外,他还兼任系主任、文科主任、校评议会成员、图书馆委员会委员等职位。冯友兰初出茅庐,即展现管理大学之干才。在从事学校管理的同时,冯友兰一直服务在教学第一线。当时中州大学哲学系开了很多课程,冯友兰同时讲授几门主干课。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