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古代廉政的故事(2)(古代的廉洁故事)
包拯常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后来,又有人来送端砚,他开着玩笑拒绝说:“如今我来到产端砚的端州,便收端砚;明日去
古代廉政的故事
包拯常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后来,又有人来送端砚,他开着玩笑拒绝说:“如今我来到产端砚的端州,便收端砚;明日去产金的金岭,又受金子,我岂不成了天下鼎鼎富有的珍玩大盗吗?”直到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当他即将离任时,当地精制一方好砚,赠给他作纪念,他也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因此,人们奔走相告,盛赞包拯为官清明。
陶母责子
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拿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慎实职没,始终如一。
子罕以不贪为宝
子罕,即皇喜,战国时宋国大臣。姓戴氏。宋桓侯时任司城,职同司空,因避武公讳而改,故又称司城子罕。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宋国一些年高德劭的人对此评论道:“子罕并非没有宝物,只是他所珍视的与常人不同罢了。如果我们用一百两黄金和抟黍去给小孩子,小孩子必定会选择抟黍;如果以和氏璧与一百两黄金给乡下人,乡下人必定会选择一百两黄金;但如果用和氏璧与道德至言让圣贤的人挑选,那么,圣贤之人就又会选择后者。智慧越高深的人,他的选择越精明;智慧越是粗下的人,其取求也就越低劣。只有明白这一道理,才会领悟子罕所珍视的才是无价之宝呢!”
鲍永为官刚正不阿
鲍永,字君长,东汉上党屯留(今山西屯留南)人。其父鲍宣,是汉哀帝时的司录校尉,为王莽所杀,鲍永时为郡府功曹。王莽杀了鲍宣,亟欲灭其子孙,以斩草除根。都尉路平承其讽旨,阴谋加害鲍永,去邀功请赏。太守苟谏是个正直的官员,他非常同情鲍永家的遭际,遂将鲍永安排在自己身边为吏,时时加以保护。
建武十一年(35年),鲍永由鲁太守被征为司隶校尉,鲍永不愧是一代司隶的后代,他上任不久,就以弹劾赵王刘良轰动了京师。赵王刘良,是光武帝的叔父,曾亲手抚育刘秀兄弟长大成人,新莽末年又随刘秀起事,妻子和两个儿子皆被王莽军所杀害。刘秀称帝后,他被封为赵王,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皇亲贵戚。这年中郎将来生病故,赵王去参加了葬礼,在回来的路上,车过夏城们时,恰与右郎将张邯的车马相逢在城门中,因道路狭窄,交通阻塞。刘良遂大发王爷脾气,破口大骂张良的车夫,又将门候岑尊召去斥责了一顿,并让他磕头马前,羞辱不堪。鲍永闻知,则不顾他是多么尊贵的国戚,仍止疏请奏他“知为诸侯潘臣,蒙恩入侍,明知岑尊为六百石之帝城门侯吏,而肆意羞辱,逼令磕头认错,奔走马头前,无藩臣之礼,大不敬。”赵王刘良因此被降为赵公。由于鲍永不避权贵,严于执法,使朝廷风纪肃然,公大臣莫不戒慎。鲍永他还将鲍恢辟为都官司从事,同他一道纠纷不法。这位鲍恢也是一个“抗直不避强御”的猛士,从此,鲍永更是如虎添翼,就连光武帝刘秀也常对身边的人说:“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那时权贵就是如此害怕这两为刚正不阿的小人物。
何远处世廉洁受褒奖
何远,字义方,祖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南齐时入仕为江夏王国侍郎;梁朝时曾先后担任武昌太守、武康令、宣城太守、树功将军、始兴内史、黄门侍郎等职,后转东阳太守,又因被诬告,免职归家,后再度出山为征西咨议参军、中抚司马。
梁朝建国初期,何远被封为武昌太守。当时,士大夫的风气日趋颓败。而何远在任上,勤于吏职,清正廉洁,不给别人送礼,对别人的馈送也秋毫无所受。何远是北方人,喝不惯南方的温水,故常常拿钱去买民间井水饮用。当时江南还不曾有卖水的风俗,市民多不取钱,但何远不愿因此而扰民,也不去取水。武昌盛产鲜鱼和水产,可是何远每天只用干鱼片下饭;江南盛产漆器,一般官僚士族之家都有各种色调明快的漆器和富丽堂皇的铜制品,而何远全不置办这些名贵产品。
何远廉洁贤能的声名传到了京城。梁武帝下诏提升他为宣城太守。宣城辖安徽长江以东大片地区,从一个小县令直接擢升为大郡太守,这在南朝以来还是少有先例的。何远上任后为官清正,一如既往,削除苛政,爱民恤贫,发展生产,政绩卓著。天监十六年(公元517年),梁武帝下诏褒奖:“何远前在武康,已经是政治平安,处世廉洁,大家有目共睹;其后又相继担任二郡太守,更加清白无瑕,为政先端正作风,多做有益社会的好事,人民爱戴,就是古代最优秀的二千石父母官也不会比他更强。”于是将何远调入京城,提升为荣誉很高的黄门侍郎。
林则徐赴任途中留清名
林则徐(1785—185([1]清末政治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年埃村老人。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1838年11月,钦差大臣林则徐肩负着禁烟重任,离开京城,向广东进发。
是时,别说钦差大臣,就是一般京官外出,也是前呼后拥,派头十足,八面威风。而途经的地方官更是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细心伺候,惟恐不周。所以,当时外出的京官很多是一站停一站,接被贿赂赂馈赠,尽情作威作福,狠捞一把,许多京官因此发了大财。
林则徐十分痛恨这种腐朽现象。为了防止沿途各地官员按老习惯办事,临行前即已明令通知各地的州县长官必须‘‘四不”:即不准大办酒席;不准馈赠礼物;不准惊动百姓;不准送钱给随从人员。后来,他在途中发现有的地方为了迎接他,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去翻修房子,于是他又补充了一条:不住豪华房子。
林则徐在当时颇有政声,对于他的廉洁和铁面无私,很多地方官久有所闻,所以接到林则徐的通告,谁也不敢违背“五不”。这样,林则徐所经之地,才未出现铺张浪费、私送财物等行为。但也有不明事理的人。途中有个县官接到钦差大臣的‘‘五不’’通告后,自以为这是怕地方官准备不周到,才故意这么通知的。于是乎,宰猪杀羊,张灯结彩,派工铺路,装修新房,专候钦差大臣光临。几天后,林则徐派出的先遣官员来了,当了解到这个县官劳民伤财的行径和老百姓恨透了他的情况后,连夜派人把这事报告了林则徐。林则徐果断决定绕道而行,同时,还将情况告知这个县官的上司。结果这个县官被官降一级。这时他才省悟:林则徐的廉洁并非虚传,而是真的。由是,林则徐上任途中,行之于前,而清廉之声留之于后。
于成龙饮誉“清官第一"
于成龙,清顺治帝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于成龙在任居官七年,建学宫,创养济院,洁己爱民,“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康熙六年,任四川合州知州,当时该州治所仅有百多人,且差役十分繁重。到任后,革除宿弊,招民垦田,货以牛种,不到一个月,州治户口增至一千。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是时,以郑成功而株连获罪数千人,皆为死罪。于成龙查明这些人都是无辜百姓,即陈报上司批准予以开释。于成龙任按察使期间,秉公执法,判处公平,使不少冤狱得以平反。对有些良家子女没为奴婢的,于成龙为其集资赎归,并赠川资遣回家中。且于成龙廉洁自律,从不馈送,由此政声雀起,为巡抚吴兴祚荐为廉能第一,深受百姓欢迎。
因于成龙政绩卓著,康熙十九年擢直隶巡抚。赴任伊始,布训示不得馈送上官。又根据实际情况,上疏皇帝请求免征宣化府所属东西两县与怀安、蔚州的二万一千八百顷的赋税,减去了几千户农民的沉重负担。当于成龙惊悉宣化府东西二城在二十余日饿死数十人的情况后,在未经朝廷允许的情况下,派人将平粜仓粮赈济饥困不能谋生的穷民,每日赈济二斗。后得到康熙皇帝照准。康熙二十年,于成龙赴京面君,康熙皇帝称赞他为“清官第一”,赐银千两,皇帝御马一匹,制诗褒扬,并命户部派官助其赈济饥民。
康熙二十一年,于成龙升为江南江西总督。他一到江南,即革除苛捐杂税,祛其积弊,办事勤谨,辄自通宵。于成龙常日间乐于微服私访,通晓民间疾苦,官吏贤能贪鄙尽在掌握之中。凡亲友有请托者,一概婉言谢绝,对馈送物品一丝不取。平时俭朴自勉,日食粗饭蔬菜。江南历代崇尚奢侈,于成龙如此率先,下属亦凡事从简,豪奸邪之人亦敛迹远避。于成龙任总督几月,政行幡然,初见成效。后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又兼理江苏、安徽两巡抚事,不久病逝。
于成龙官至总督,不带家属。其时,僚属吊唁时,见其居所的竹笼中仅有绨袍一件,床头盐豆豉数包。清贫竟至如此。闻于成龙死,百姓罢市哀悼,家家绘像奉祀。康熙皇帝闻知于成龙临终前的状况,十分感慨,对群臣说:“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因谥成龙“清瑞”,以示褒奖。
朱熹六劾贪官
朱熹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妇孺皆知,但了解他还是正气凛然、奋发有为的官员的人,恐怕就为数不多了。他6次弹劾贪宫台州知府唐仲友的故事,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
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亲家,唐的弟妻是王的胞妹,朱熹的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之职又是王淮推荐的。面对大义和私情,朱熹选择了前者。
1182年7月初,朱熹到台州巡视灾情。当天下午就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为官不正的举报。经过思想斗争,朱熹决定对唐的丑闻进行调查。没几天。就查明唐在台州任知府两年多来的8条违法乱纪行为。如违法收税,骚扰百姓;贪官钱,偷盗公物等。朱熹把与案情有关的蒋辉、严蕊等人捉拿归案,并于7月19日向朝廷递交了弹劾唐仲友的报告。23曰寄出第二份弹劾报告。27日案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又递交了第三份报告,分残民、结党、淫恶等四个方面共24条,对唐仲友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全面揭露。
8月一日,唐仲友指使一批地痞闯进司理院,殴打朱的下属。朱熹怒不可遏,当即向朝廷写了弹劾唐仲友的第四份报告,强烈要求朝廷对唐进行严厉查处。但在王淮的运作下,唐不但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被提拔到江西任提刑。这时,朱熹已到缙云县巡视灾情。他在该县又写了第五份报告,指出唐仲友之所以无视法纪。贪赃枉法、荼毒百姓,完全是仗着弟媳王氏。他发誓,如果朝廷不处置唐仲友,他就辞职。
王淮怕事情闹大会牵连到自己,于是向孝宗奏请免去唐仲友的江西提刑职务,移交浙西提刑查办。最后,唐仲友按提前退休论处,告“老”还乡。
朝廷对唐的纵容让朱熹十分气愤,于是又递交了第六状,要求朝廷依法追究唐仲友的刑事责任,以平百姓之愤。为缓解朱、唐之间的矛盾,王淮请吏部尚书郑丙出面提名朱熹到江西任提刑。朱熹接到任职通知后,毅然向朝廷递交了《辞免江西提刑奏状》,带着家眷回武夷山去了。后人为了纪念朱熹,武夷山脉数干平方公里的许多山水被命名为朱山、朱溪。
诸葛亮鞠躬尽瘁
诸葛亮(181棗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出任刘备军师。刘备称帝,命其为丞相。刘禅即位后,受遗诏辅政,封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任蜀相二十七年,位极人臣,权盖朝廷,但一生克己奉公,始终保持清廉本色。
建兴五年至十二年,诸葛亮为了消灭北魏的有生力量,实现匡复汉室的宏伟大业,先后五次率兵北伐。军中事务,无论巨细,他都一丝不苟,亲自过问,每天起早摸黑,日理万机,终于因“食少事烦”,积劳成疾而心衰力竭,病倒在五丈原前线大营中。
病床上的诸葛亮一想到自己没能完成先主遗愿,不禁老泪纵横。后主刘禅在成都听说丞相病重,立刻派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见到李福,嘴角边露出一丝笑意。他吃力地将军国大事、身故后的继承人等,向李福一一作了交待,又把自己死后如何退兵的安排详细嘱托给杨仪。说完这些最令他放心不下的事之后,诸葛亮已几乎喘不过气来了。稍息片刻后,他又声若游丝继续说道:“我死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务必求简,依山造坟,墓穴只要能容纳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让我穿上平时的便服,千万不要放任何陪葬品。”诸葛亮的声音越说越低,终于归入一片寂静。李福想到丞相为国家操劳一生,临终要求竟如此之简,不禁又感动又悲痛,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诸葛亮生前曾给刘后主上过一份奏章,说明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留给儿辈作衣食之资,自有余饶。”“臣在外任,没有别的安排,随身衣食,全靠官府供给,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收入。我死的时候,家里不会有多余的布帛,外面不会有多余的钱财,决不辜负陛下的信任。”诸葛亮去世后,家中的情况确实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蜀国君臣百姓特地修建祠庙,以纪念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名相。
唐代诗人杜甫来到武侯祠,写下了千古绝唱《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不”海瑞
海瑞是明朝的清官。在他的一生当中,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他一生敢于直言、坚持正气,他的节操家喻户晓。有人说,他是“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的清官。
嘉靖三十二年,海瑞在福建南平县当老师时,他教育学生不许给先生送礼,逢年过节,也不得给先生送酒菜,所有俗例一概免除。升任浙江淳安知县后,他一如既往,穿布袍、吃糙米、食自己种的菜。在为母亲做寿时,他只买了两斤肉,在百姓中传为佳话。他知道百姓贫穷,去农村巡视时,命部下们挑着菜和米随行,自己开伙,从不扰民。他一生未置田产,只依靠祖上留下的十亩地养活一生。
嘉靖皇帝当政时,不思朝政,奸臣当道,很多官员敢怒不敢言。海瑞写了一篇《治安疏》,上奏给嘉靖皇帝。他尖刻地指出嘉靖皇帝应当停止玄修、痛改君道、节约用度、端正职守,惹怒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要把他处死。可是当嘉靖皇帝听说,海瑞素性刚直,居官清廉,并不怕死,自己早已备好棺材时,犹豫了,遂命锦衣卫杖打一百下,将海瑞下狱囚禁起来,直到嘉靖皇帝死后,海瑞才被释放。
隆庆三年,海瑞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府(相当于江苏、安徽两省,治所在今南京),应天府素称鱼米之乡。但由于当时农村土地大量兼并,农民生活困难,民不聊生。海瑞上任后,力主遏制兼并,还土地给农民耕种。他到松江调查,仅一个月内华亭县就接到上万份告地主夺田的状纸。其中大部分是告曾任过宰相的徐阶。他的弟弟、儿子也是地方豪强,横行乡里。徐阶虽已告老还乡,但仍权势显赫,早年还曾对海瑞有过救命之恩。但海瑞却铁面无私,断然处置。命徐阶退还侵夺之田,将他弟弟、儿子逮捕问罪。其他豪强地主迫于形势,只好纷纷退田。接着,海瑞又兴修水利,疏浚吴淞江,整治白茅河,减少了农田水旱之灾。
海瑞临终前三天,兵部派人送来的柴金费多了七钱银子,他命部下送了回去。海瑞死后,其下属佥都御史王用汲在料理他的丧事时,看到他全部家当只有十多两银子,绫、绸、葛各一匹,所有帏帐十分破旧,清贫得连一介寒士都不如,忍不住哭出声来。丧船过江,两岸站满了送葬的人群,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抗金爱国
辛弃疾从小就立下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自豪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他22岁在济南2千人起义抗金,23岁带领50骑于5万金兵中活捉叛将张安国,押回南宋朝廷治罪。他不仅有武功,而且有谋略,26岁进奏《美芹十论》,31岁进《九议》等,展现了他天才的军事韬略。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
反贪爱民
辛弃疾胸怀大志,却不能驰骋沙场,在他的政治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以民为本”。成为地方官后的他,开始了反贪爱民的历程。他在上疏《美芹十论》中强调:“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辛弃疾33岁调任滁州知州,主持一州的大政,到任巡视,看到老百姓在断垣残壁之间,盖草为炉,垫芦苇为床,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看了很心酸,说:“滁州百姓如此困苦,是地方长官的过错,我决不能推卸职责”。辛弃疾在进奏《论盗贼札子》中,建议朝廷:“当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实有余则自不为盗”。到湖南任上后,辛弃疾就利用审察利器,举报了湖南路所属桂阳军(相当于州、府行政级别)知事赵善珏昏庸贪浊,将百姓租税所折银两中饱私囊之案,赵善珏被特降一官放罢。
赠济救灾
淳熙七年,江西大旱,引发严重饥荒,辛弃疾临危受命,从湖南调往江西,任隆兴府(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担负起救灾使命。到任后,辛弃疾号召官民推举有真实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向官府借贷钱物,去别处购买粮食,等到他们运回买来的粮食时,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限期一月将本金归还,官府不收取利息。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踵而来,粮价很快降了下来,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的信州也发生饥荒,但是信州录属江南东道,不在辛弃疾赈济范围之内,信州知事谢源明向辛弃疾乞粮救助,辛弃疾的幕僚官员不同意,辛弃疾则说:“同样都是朝廷的子民,为什么不救助呢?”于是将十分之三的赈济粮给了信州,信州的百姓得以度过饥荒。
【古代廉政的故事】相关文章:
我国古代礼仪故事11-05
古代游学故事盘点201610-04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08-09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04-07
中英讲解中国古代故事丑女效颦08-20
古代围棋规则10-12
古代着装礼仪09-29
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诗人04-02
古代茶事典故11-11
古代围棋经典规则10-19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