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菁选2篇)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1
子卿足下: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举目言笑,谁与为欢?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耶?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2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 ?穷:财物短缺
B.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相: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我”
C.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 ?搴:拔取
D.然陵****,创病皆起 ?创: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妻子无辜,并为鲸鲵/天地为陵震怒
B.疲兵再战,一以当千/且汉厚诛陵以不死
C.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属于表现李陵冤屈、悲伤、愤恨之情的一项是
[ ?]
A.①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②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B.①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辜负陵心区区之意
②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C.①昔**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
②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
D.①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②子归受荣,我留**,命也何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本文中,李陵追述了自己转战千里,败降匈奴的经过,表达了远居异国的`悲伤和眷恋故国的心情,抒发了负屈含冤的感慨。
B.李陵兵败投降,汉武帝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汉武帝不采取极端措
施,李陵自然也不会滑入投降的深渊。
C.虽然文中有的是李陵为自己投降
的辩解,但由于是满纸血泪,读来极富感染力。这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
原因之一。
D.如果不是汉武帝心狠手辣,作为投降者的李陵也就不会成为历史上被同情的人物,自然,他和其他投降者一样也会成为被鞭挞的对象。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幸谢故人勉事圣君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菁选2篇)扩展阅读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菁选2篇)(扩展1)
——《苏武传》阅读答案3篇
《苏武传》阅读答案1
《汉书苏武传》(节选)
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手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日: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使决人死生,不*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汉书苏武传》(节选)
17.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副有罪,当相坐(2)马畜弥山
(3)畔主背亲(4)羝乳乃得归
18.下列两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1)何以女为见/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2)欲因此时降武/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1)组相同,(2)组也相同B.(1)组相同,(2)组则不同
C.(1)组不同,(2)组也不同D.(1)组不同,(2)组则相同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2)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0.第①段写面对卫律的cc和cc,苏武不为所动,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2分)
21.第②段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3分)
[参***]
17.(1)治罪(2)满(3)同叛,背叛(4)生育,生小羊(4分。每词1分)
18.C(2分)
19.(1)白白地用自己的身体使草野肥沃,还有谁能知道这样的事情呢?(3分。)(2)(于是)单于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到大窖中,与外界隔绝,不给他吃喝。(3分)
20.威逼;利诱(2分)
21.(1)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形象地写出苏武努力吞咽旃毛的艰难动作,表现了苏武为了完成使命顽强活下来的坚强意志。(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个细节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苏武虽然历经磨难,仍时刻不忘国家使命的忠贞品格。(任选一例)(3分)
【附】译文一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苏武比划,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的坚贞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即使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与外界隔绝,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苏武是个神,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没有粮食,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它,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传》阅读答案2
阅读《苏武传》选段,回答10~13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除:殿阶
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过:过错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B.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12.下面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③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④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⑤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3.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劝降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C.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参***:
10.B
11.C
12.A
13.B
《苏武传》阅读答案3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使决人死生,不*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7、选文《苏武传》选自史书《 》。(1分)
18、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副有罪,当相坐。______________
(2)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 ______________
1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因材施教
B.空以身膏草野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C.单于愈益欲降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0、下列句子中不存在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C.夙遭闵凶。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文第一段表现出苏武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意分析。(3分)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菁选2篇)(扩展2)
——苏武传阅读答案参考 (菁选3篇)
苏武传阅读答案参考1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
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且陛下春秋
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
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
近
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
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
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
⑨,与武决
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
①亡:通“无”,没有。
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
③春秋:年纪。
④夷灭:被杀。
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
⑥亲近:**的侍从。
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
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
⑨衿:衣襟。
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武使匈奴明/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唐睢不辱使命》)
B为武置酒设乐/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请毕今日之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D与武决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两章)
1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译文:
(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译文:
15.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
答案:
12.B
13.A
14.(1)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2)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
15.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
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
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李陵的精神品质:
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环境做**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苏武传阅读答案参考2
班固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素:*时、一向
B.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祠堂
C.信义安所见乎安:疑问代词,哪里
D.自分已死久矣分:动词,料想
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空自苦亡人之地B.法令亡常
C.武父子亡功德D.宦骑亡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武使匈奴,明年
B.太夫人已不幸
C.皆为陛下所成就
D.效死于前
8.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何以过陵
D.兄弟亲近
9.翻译题(6分)
(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2)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参***
5.B.祠:动词,祭祀。
6.D.亡:逃亡。
7.D.A.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B.不幸:古义:死;今义:不幸运。D.成就:古义:栽培;今义:业绩。
8.C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被动句。B.被动句。D.判断句,省略句。
9.(1)扶着车辇下殿阶时,(车)撞在柱子上,车辕断了,(有人)**(他犯了)大不敬罪。(2)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在您面前死去。
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到雍棫阳宫,扶着**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一切。现在得到**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苏武传阅读答案参考3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使决人死生,不*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B.副有罪,当相坐坐:治罪C.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D.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谓相坐何:副词多么
B.空以身膏草野以:介词凭借
C.后虽欲复见我虽:连词即使
D.匈奴之祸之:助词,取消句子**性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从而也累及苏武。B.苏武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
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
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4分)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4分)
答案:
4、A5、C6、D
7、①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被(匈奴)侵犯了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及、见、重三字每字各1分,句意1分】
②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或一起)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论、因、降三字每字各1分,句意1分】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菁选2篇)(扩展3)
——答苏武书原文,翻译,赏析
答苏武书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作者:李陵
朝代:汉朝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以三十万众,困于*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答苏武书》是一篇创作于西汉时期的散文,作者李陵。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按兵不动,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管敢**,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遂集中兵力**,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始元六年(前81),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这封信的主旨是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解脱。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显然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武帝处置(诛陵全家)失当,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故其写作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以及后来武帝处置失当(诛杀李陵全家),所以,他的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他居人篱下,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所以该文的.写作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前99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博德按兵不动,致使李陵带着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方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管敢**,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于是集中兵力**,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前81年(始元六年),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赏析:
《答苏武书》是一篇创作于西汉时期的散文,作者李陵。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按兵不动,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管敢**,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遂集中兵力**,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始元六年(前81),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这封信的主旨是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解脱。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显然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武帝处置(诛陵全家)失当,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故其写作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以及后来武帝处置失当(诛杀李陵全家),所以,他的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他居人篱下,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学者多认为系后人伪作。但《文选》中收入,当系选自《李陵集》中,所以该文的写作时间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前99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博德按兵不动,致使李陵带着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方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管敢**,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于是集中兵力**,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前81年(始元六年),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菁选2篇)(扩展4)
——韩愈《答张十一》阅读答案 (菁选3篇)
韩愈《答张十一》阅读答案1
(1)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3分)
(3)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分)
(4)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5)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6)“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最传神生动的是“竞”、“闲”这两个字,(1分)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绿竹、红花,色彩鲜艳、明快,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1分)“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1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1分)
(2)这两句诗意谓**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1分)蕴含的感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2分)
(3)⑴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⑵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⑶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4)⑴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⑵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5)“竞”“闲”用的比较传神。(1分)“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1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1分)以乐景衬哀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更加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1分)
(6)**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1分)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1分)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1分)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1分)
韩愈《答张十一》阅读答案2
(1)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3分)
(3)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分)
(4)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5)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6)“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最传神生动的是“竞”、“闲”这两个字,(1分)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绿竹、红花,色彩鲜艳、明快,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1分)“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1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1分)
(2)这两句诗意谓**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1分)蕴含的感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2分)
(3)⑴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⑵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⑶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4)⑴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⑵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5)“竞”“闲”用的比较传神。(1分)“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1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1分)以乐景衬哀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更加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1分)
(6)**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1分)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1分)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1分)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1分)
韩愈《答张十一》阅读答案3
(1)诗歌首联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4分)
【答案】
①首联景物的特点是荒僻冷寂;
②首联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地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之感。
(2)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做简要赏析。(4分)
【答案】
“竞”、“闲”用得比较传神。“竞”字把嫩笋争相生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而“闲”字则把黄杜鹃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姿态描绘了出来。这两个字描绘出生机勃勃的画面,以乐景衬哀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黄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菁选2篇)(扩展5)
——白鹭阅读答案 (菁选2篇)
白鹭阅读答案1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阅读题:
1.依次填入文中四个方框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A.黑白长短B.长白短黑C.长短白黑D.黑短白长
2.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为何要在文中插入对白鹭、朱鹭、苍鹭的描述?(不超过25个字)
3.文章第五小节写白鹭站在小树绝顶,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根据何在?为什么?(不超过50个字)
4.从全文看,白鹭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用两个字概括,不少于6个字,不超过10个字,包括10个字)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赞美白鹭,表现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B.作者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从白鹭的外貌、形态特点着眼的。
C.作者在文章最后又说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出了白鹭易被人忽视的内在的、质朴的美,这样由里及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
D.文章第四小节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主要突出了白鹭匀称的体态**调的色彩。
E.文章倒数第二小节说歌未免太铿锵了,这是说其他鸟唱的歌太响亮了,作者借此来反衬白鹭宁静悠然的美。
参***:
1.(2分)C
2.(2分)通过比较,形体适宜及其自然美的特点。
3.(2分)不同意。从文中可它真是望哨吗的疑问中可看出。作者欣赏的就是白鹭这种没有任何目的的悠然自得的美。
4.(2分)自然宁静悠然匀称**(能概括出意思类似的三个方面即可)
5.(2分)CE(提示:C应为由表及里,E泛指所有的歌,不仅指其他鸟唱的歌)
白鹭阅读答案2
白鹭趣话阅读原文:
白鹭,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白鹭的栖息地。
白鹭天生丽质。李时珍《本草纲目》解说:“鹭,水鸟也。洁白如雪,颈细而长,脚青善翘,高尺余,解趾短尾,喙长三寸。”郭沫若《白鹭》一文,对白鹭外形有独到的评价:“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白鹭姿态优美,动作潇洒,极富飘逸之神韵。伫立时,白鹭收敛羽翼,颈部或伸或缩,修长的腿轻松地支撑着雪白的身躯,俨然“雪衣公子立芳洲”。行走时,白鹭颈部收缩成S形,步履轻盈稳健,悠闲自在。飞翔时,白鹭颈部亦呈S形,两脚向后伸直,缓缓地鼓动宽大的翅膀,直冲云天,却又从容不迫。白鹭还有“群飞成序”的习性,故在白鹭栖息地常能观赏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可以说,白鹭的优雅和高贵,完全可以与白天鹅相媲美。
白鹭以湿地为栖息地。在海滩、湖泊、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常能见到白鹭的美丽身影,唐宋诗词中就有“漠漠水田飞白鹭”,“草**湖白鹭飞”等生动描绘。白鹭栖息最密集的当属江苏涟水的白鹭岛,每年夏季有上万只白鹭在岛上筑巢繁衍,有时百千白鹭齐飞,场面蔚为壮观。
白鹭“林栖而水食”。捕食时,白鹭迈动长腿涉水漫步,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小动物,然后突然伸出长颈,用又长又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准确地把食物叼住。有时也“久立潺潺石”,伺机捕食过往的鱼虾。傍晚,白鹭归巢,栖身于近岸的山林,在树丛、竹丛或苇草堆里过夜。
有趣的是,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当所栖息的环境恶化时,白鹭常会不辞而别;而当环境得到改善时,白鹭又会悄然飞回。因此,诗人讴歌的“翩翩白鹭下夕阳”等景象,在环境学家们看来,其意义远不止于诗情画意,它还意味着环境的优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
白鹭是著名的文化鸟类,它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从古到今,许多诗词歌赋、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艺术雕塑等,都常以白鹭为题材。《诗经》早就有“振鹭**”的诗句。我国传统花鸟画中的“鹭莲图”,常被人们作为赠品,寄寓“一路(鹭)连(莲)升”的美好愿望。生活中,人们还喜欢借白鹭为各种事物命名。单以地名为例,福建、浙江、江苏、贵州、新疆等省份都有取名为“白鹭岛”、“白鹭洲”的生态旅游景点。
白鹭趣话阅读题目: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白鹭的?请分点作答。
2、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其用意是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3、有位专家说:“市鸟,是一张城市名片。它能引发相关联想,增进人们对城市特色的认识。”白鹭是厦门的市鸟,你认为借助“白鹭”这张名片,能帮助人们联想到厦门的哪些特色?请联系文章内容和你的生**验具体谈谈。(至少谈两点)
白鹭趣话阅读答案:
1、【要点提示】
①白鹭天生丽质;
②白鹭姿态优美(动作潇洒、极富飘逸之神韵);
③白鹭以湿地为栖息地;
④白鹭“林栖而水食”;
⑤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
⑥白鹭是著名的文化鸟类(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
2、例一:引用诗文,可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进一步突出白鹭的特点,同时也增加文章的诗意和雅趣。如引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郭沫若的《白鹭》,不仅多方位多角度形象地介绍了白鹭美丽的'风姿,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韵味。
例二:引用诗文,可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进一步突出白鹭的特点,同时也增加文章的诗意和雅趣。如引用唐宋诗词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草**湖白鹭飞”,形象地说明了白鹭栖息地的特点,同时也使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3、【要点提示】
①从白鹭的天生丽质、姿态优雅,可以联想到厦门优美的城市风貌。
②从白鹭的天生丽质、姿态优美,可以联想到厦门人优雅的气质、闲适的生活态度。
③从白鹭“林栖而水食”,可以联想到厦门是一个滨海城市,厦门人临海而居,与大海感情深厚。
④从白鹭“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义,可以联想到厦门人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
⑤从白鹭擅长“择优而栖”,可以联想到厦门环境优美,人与自然**相处……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菁选2篇)(扩展6)
——过错阅读答案 (菁选2篇)
过错阅读答案1
《过错》
人都有过错,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凡的人…………
试题:1.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 ;一是 .(2分)
2.文章第①段用了——的表达方式,作用是 .(2分)
3.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我”的 ,目的是 .(3分)
4.从全文看,“我”的心路历程可以归纳为 、 、 、 四个阶段.(4分)
5.将“失常、经常、非常、正常”分别填在结尾段甲、乙、丙、丁的空缺处.它们依次是 、 、 、 .(4分)
6.举例说明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2分)答案:三)(17分)1.(2分)(答出两个要点即得满分)
①写作的对象(话题) ②行文的线索 ③全文的铺垫
2.(2分)议论 表明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
3.(3分)心理活动(1分) 真实再现“我”的经历与成长过程.(2分)
4.(4分)懵懂(单纯)变化(反复) 懂事 成熟
5.(4分)正常 经常 非常 失常
6.(2分)(说明:举例分析与“照应”无关不得分.)(答案略)①人都有过错,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凡的人.过错犹如失足,及时纠正可以恢复人生的良态,否则就会成为千古之恨.童年的过错一般不会影响人生轨迹,但是会在心灵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②常言道,七八岁的孩子讨人嫌,大概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些淘气,都会给大人制造些麻烦.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打仗的游戏,一不小心用石块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窗.2.章第①段用了——的表达方式,作用是 .(2分)(2分)议论 表明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
过错阅读答案2
人都有过错,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凡的人。过错犹如失足,及时纠正可以恢复人生的良态,否则就会成为千古之恨。七岁时,我曾经在什刹海边失足落水,幸亏一个路过的哑巴将我救起,否则那次偶然的失足就会成为我这个生命的终结。童年的过错一般不会影响人生轨迹,但是也会在心灵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
常言道,七八岁的孩子讨人嫌,大概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些淘气,都会给大人制造些麻烦。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打仗的游戏,一不小心用石块打碎了邻居家的窗玻璃。父亲知道后,对我进行了严厉的**。他先给我讲了一翻做人的道理,然后拿出铜戒尺,在我的手掌上打了三下,最后给我约法三章:第一,不许偷东西;第二,不许说谎话;第三,不许说脏话。当时,我非常认真地做出了承诺。我哪知道,这三条看似简单的戒律其实是极难达致的人生境界。
问题:
1.举例说明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2.从全文看,“我”的心路历程可归纳为哪四个阶段?
3.文中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我”的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
上一篇:《珍珠项链》阅读答案3篇
下一篇:元旦茶话会主持词3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