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
爱的方程式作文1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因为有爱而美丽,也因为有爱而精彩,在我的身边有许多关于爱的故事。就说说父母的唠叨吧。
家长的唠叨其实就是爱。上学的时候,家长准会说:“上学路上要小心,过马路要看看左右有没有车,不要抢跑。在学校要认真听课,不要和同学打架。放学回家要和弟弟(妹妹)一起走,不要丢下他(她)不管。走路要小心,不要东张西望,不能在路上逗留,要早点回家”直到看不见你的背影,才肯罢休。好像我们是长不大的孩子似的。吃饭的时候,家长又要开始他们的工作了:“吃饭不要吃那么快,小心噎着。噎着要喝点水,顺顺气”等你听从他们的话,放慢速度,他们又开始唠叨了:“吃饭也不要吃那么慢,像古代千金**似的。这就像做人一样,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要模仿别人。千金**也有不好的一面”弄得你吃快也不对,吃慢也不对。“多吃点蔬菜,对身体好。不能挑肥拣瘦的。这个菜有营养,多吃点。不要不喜欢吃就不吃”哎,真是“老和尚数佛珠——没完没了”。写字时,他们又要唠叨。说什么写字姿势要端正,否则视力会下降的。写字不能只求速度,要注重质量。静下心来,慢慢写真不明白,他们怎么这么多话啊。
现在呢,静下心来想一想,家长为什么这么唠叨呢?无非是想督促我们,让我们做得更好,精益求精。唠叨是关心我们,爱我们的一种体现,一种流露。
爱就是一个方程式,无论是家长的爱,老师的爱,同学、朋友的爱都是方程里的未知数。只有细心去体会,才能求得方程的解,才能明白:爱原来就是那么简单,又那么深奥!
爱的方程式作文2
我不知该如何来诠释我的母亲,因为在母亲淡淡的简单生活中,却常常跳动着不一样的生活脉搏。
母亲的爱是一道接不尽的方程,随着我的成长不断有新的解产生。小时候,最喜欢在母亲面前表演儿歌朗诵。于是,母亲便去新华书店买了本《唐诗三百首》,在家人的重重不解之中,一个字一个字注上音,一小句一小句教我读。学的的一首诗是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这些浪漫诗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的文学爱好,恐怕就始于此吧!
人在少年,走觉得自己的母亲严厉,怎么老是训我,晚饭后的“思想教育”是每天的例行公事,而我所反省的往往是不值一提的鸡毛蒜皮:衣服不整齐、作业不整洁,等等等等。有些事情我甚至不记得做过,母亲都会如数家珍地唠叨半天。
而当我犯了打错时,无亲通常一言不发,让我自己一个人去思考。母亲说:“你如果连自己的大错都不能感觉到,不能自我反省,那么母亲再怎么说,你还是会再犯的。”
正缘于母亲的这种教育,每当我做事时,我会自然的在过滤一次,除恶留优,让事情的发展都更贴近机子的初衷。
花季之年,常有同学抱怨爸爸妈妈私拆自己的信件,偷看自己的日记,约束自己交朋友,或是一听同学打电话来,就赶紧“刺探军情”,我却从没享受过这种特殊“照顾”,母亲对我从来不加以任何限制。曾经也怀疑母亲不重视我,母亲坦然而言:“既然已经学会了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还需要我的**吗?”
我换然大悟,是啊,我和目前并没有所谓的代沟问题。一直以来,我对母亲无话不说,母亲早已从我的*常话语之中知道了我的一起额。我的思想上的**性和我跟母亲的亲密注定了母亲“无为而治”的正确,而我也一直对母亲的这种教育方法深报好感。
“珍惜为我流的泪,珍惜为你的岁月,谁能无动于衷这段珍贵……”我要用一辈子来珍惜母亲所给予我的教育。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扩展阅读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扩展1)
——我的快乐方程式3篇
我的快乐方程式1
愉悦的笛声从远方传来,我背着背包,随着牧童的伴奏,轻快地,在幽静的山谷里,追寻快乐的踪迹。
淙淙的流水声如我心中的思绪,不慌不忙地打着拍子,一眨眼,模糊得身影从我面前一晃而过,出现这油绿的草地,瞬间,又登上山峰和我招手,是我,太着迷于快乐?
年龄的增长,除了心智较成熟,课业也变得较繁忙,而在此转变下,如何把握时间,也是一项挑战!面对着繁重的课业,休闲时间不仅缩短,而且也占据我生活中重要的地位。快乐?何谓快乐?对每个人来说,定义不同,他是如此的抽象,是无法被禁锢的,而我,总是故事中爱接受挑战的那位,不可能有我做不到的事,我从生活中慢慢的追寻快乐。和家人一起谈天说地,一起到户外走走,那些事是多么令人感到幸福,而当独自一人时,享受大自然,深入故事的情节,聆听音乐,也是我追寻快乐的方法!而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每年过年过节,全家总是会聚在一起庆祝,大家一起聊聊彼此最近的生活,一起享受美好的大自然以及美食,也一起进入充满魔幻的故事情节及音乐世界,这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因此我得好好珍惜,保存在我的回忆录里!
有美的回忆便能不时的拿起来翻一翻,看一看,再次享受那快乐的氛围,这就是我的快乐方程式,不再被那无趣的繁忙生活所束缚!走过绿油的草地,闻闻花香,经过幽静的山谷,享受那沁人心脾的泉水,登上高耸的山峰,放眼望去,是美好的世界,到处是快乐的新发现,而那熟悉的身影,消失在草地,消失在山谷,也消失在山峰,真是令人难以捉摸,但总是从我面前一晃而过,消失在我出现的每个地方,原来他并不是被我追寻,而是早已被我保存,如影随形。
你看!他又在那头向我微笑!
我的快乐方程式2
每个人对于快乐的意义或想法都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身穿绫罗绸缎就是快乐,有些人认为和自己喜爱的人在一起就是快乐,甚至有人认为活着就是快乐,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快乐的定义是什么呢?
对我而言,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他们打从我一出生,就一直陪伴着我。他们是我的心情调理师,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他们带给我的,我的家人快乐,我也感染上喜悦;我的家人悲伤,我也陪着他们痛哭。家就是我的避风港,就是我的快乐方程式的等号,少了等号,就算有再多的数字,也成不了方程式,他们是我快乐的主要来源。
行善,也是使我快乐重要的一环,“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果然不假,每当我发挥善心,不管是帮助别人,或是一只小到几乎看不见的昆虫,都能使我打从心底地快乐,谁说行善一定要捐大笔大笔的钞票呢?谁说行善一定要千里迢迢跑到某些地方去呢?其实,在每天的生活中,行善的机会俯拾即是,即使他是那么微不足道,都能使你感到万分的快乐。
每个人的快乐方程式都不同,如果你心中还没找到自己的快乐方程式,现在就动身寻找,你将发现,时时刻刻都有使你快乐的原子冲进你的脑袋,久而久之,你便会忘了悲伤的滋味,达到“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境界,或许伫立在一旁的一棵小树都会认为它在对你微笑,那你就成功了。
家人加行善等于快乐,这就是我的快乐方程式。
我的快乐方程式3
快乐,是生命中的维他命。在生命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使人在一天的劳碌下,还能保持心情愉悦;但相反的,如果没有它,自己将会被劳碌给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心情郁闷。
每个人对于快乐的意义或想法都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身穿绫罗绸缎就是快乐,有些人认为和家人**和睦的在一起就是快乐,甚至有人认为知足的活着就是快乐,在你的心目中,快乐的定义是怎样的呢?
有人说:“有能力,就没压力。”所以我认为想要享有快乐的第一步就是,学生必须顾好课业,大人必须掌握工作。如果能顾好课业和掌握工作,即使在时间紧促下,也能保持原有的步调,事情也能顺利完成;但如果无法顾好课业、工作,在时间的逼迫下,未能如期完成,便坠入了恶性循环的深渊,那快乐便无法降临在自己身**。
顾好课业,掌握好工作后,还需要加上充实的生活。生活,不必忙碌,但一定要充实,充实的生活,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也能在无聊中,让自己活得充实,更重要的事是过着规律的生活,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事,不但使自己进步,不懒惰,更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除了顾好课业、掌握工作、活得充实和自律之外,当然在有闲余的时间来帮助他人那是最好不过,古人也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人不仅为自己添福气,更能使自己心情愉悦,这就是使快乐降临的方法。
每个人的快乐方程式都不同,当你找到属于你的快乐方程式,久而久之,你将发现你便会忘了悲伤的滋味。对于我来说顾好课业、掌握工作、活得充实、自律和多加行善等于我的快乐,这就是我的快乐方程式,只要维持以上的元素,就能时时获得快乐。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扩展2)
——亲情方程式作文3篇
亲情方程式作文1
你以湖的*静,抚*我心灵的高低起伏;你以爱的眼光,目送我孤独的远航;你以静的微笑,唤醒我内心的真诚,你是真情的丘比特!解方程:X+微笑=真诚,求X?解答如下:在记忆的星空中采拮一颗璀璨之星:那是在初一的时光,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处于低谷,考试成了一道挫败我的“万里长城”。期中考试时,当我拿到试卷,浏览一遍试题后,我便傻眼了,脑子瞬间进入“瘫痪”状态,脑海中一片银装素裹的茫茫雪景,空白占据了我。走出考场,我的心如铅块般沉重,我只能默默地祈祷……终于,考试成绩公布了,老师宣读每个人的成绩。
“95分”我朦胧听见老师宣读我分数的声音,我简直难以置信,铅块般的心已含苞欲放,我使劲掐了一下大腿,果然是真的。我的铅块般的心瞬间绽放,刹那间,我发现窗外的柳树格外青翠,鸟儿在高兴地歌唱,天空如此明朗,世界如此美好,生活充满希望。我兴奋地蹦到讲台上领试卷,等我恍过神来看试卷时,醒目的“75分”像根荆棘狠狠地扎在我心中,我的心沉重了,一股沙暴朝我心中涌来,我绝望了,彻底绝望了!我一把握住试卷,狠狠地塞到书包中,但是,我无法*静,心在急速跳动,手在不断发抖,双耳和脸如同滚烫的开水一般,呼吸也有些急促。同学们都在恭喜我,我却愈加难受,老师似乎也注意到我了,她看了看成绩表,然后自然地朝我微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明白这是老师对我的信任,无言的师生情,无言的亲情。我尝试着走进办公室,可20分的**就像缰绳般牢牢地束缚着我,就在此时,老师的那个恬美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顿时,20分的**被一股莫名的力量击碎。是老师的微笑唤醒了我的真诚,是老师的这份无言亲情让我找回迷失的自己。看亲情如灯,在悄无声息中照亮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品亲情似风,和煦中吹去朔雪纷飞带来光明无限。
老师的那份真情,那个微笑,令我收获了真诚,收获了一尊人生的瑰宝,有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亲情在微笑中弥漫,带来希望。答:X=无言的亲情。无言的亲情+微笑=真诚。
亲情方程式作文2
问:+x--y=?
+一份耕耘--一份懒惰=一份收获
+一点沉着--一点慌张=一份自信
+一些勤奋--一些畏缩=一些成绩
+一个总结--一个自满=一个教训
+一片热情--一片冷淡=一份友谊
+一份信任--一份疑惑=一份融洽的关系
……
求解:x=?y=?+x--y=?
解:
列式如下:
周六晚上,我还在白板上刻苦演算,可就是搞不懂。"当当……"九点了,我急得满头大汗,还没算出来。"啪"笔从我手里飞到了地上,我火气不小。
爸爸听见后走了过来,幽默地说:"怎么了?头上都冒烟了!算不出来就先歇会儿吧!大脑运动量过多,效率会下降。行了,明天再算,让它歇会儿吧!""明天?明天,明天考试了怎么办?!"我嘲讽的朝老爸开了一"枪"。
爸爸也知道我担心分班考不好,他安慰地说:"没事儿!我相信你……""你相信我,我就能考好?你以为你是谁?!"我怒气冲冲的打断了老爸的话。"你期中不是考了12名吗?这还不行吗?"老爸安慰地问道。"才12名,比月考下降了4名!4名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吗?"我怒气未消,又开了一"炮"。
"知道啊!既然能考12名,就说明你的能力在这儿,下次做到更快,更准,更整齐,不愁考不好!"老爸风趣地"将"了我一军。"咱们家里的女儿就是比别人强!"话里充满了自豪。
"那我为什么不如刘瑞、蒋龙考得好?王秀月考不如我,这次反超了我?"
"我看你这回语文考得不好,语文考好了,能超过他们,别说什麽王秀了!"
……
"爸爸,为什么我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严重得不得了,胆战心惊的。回家后,你却总说得那么轻松,让我觉得没什么大事似的,为什么?"
"那当然了,在学校里,你吓得心惊肉跳的,有很大压力。我总不能再给你施加压力吧?"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答:x=关爱鼓励y=压力+x--y=+一些关爱和鼓励--一些压力=一份父女情
亲情方程式作文3
请解方程:x+爱=守护。
解:
从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你这一生要为我奔波劳累,然而你却没有丝毫怨言。你知道,我或许是你的春天,或许是你新的起点。岁月慢慢走过,我一点点长大,请让我逐渐跟上你的脚步。
x≈怨她
同学又在喋喋不休,说着周末的安排,看我在一旁默默无语,问:一起去吗?不去了吧。
去吧,在家多无聊。
几番推辞最终还是抵不住他们的热情,可令我没想到的是,母亲一口否定了我的想法,我很气恼,和她争吵了起来。我怨她,怨她不能像别的母亲一样给我如同龄孩子的**。
x≈烦她
你看看你,怎么一点也不上进,你看看人家孩子的成绩那么好,你就不会好好学学啊!
比比比,就知道比,有什么好比的啊!他是他,我是我啊!
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因为成绩和她争吵,有时因为一句话,就能牵出一大片来。她总是拿我和别人比,认为任何人都比我要好得多,就好像从来没有在意过我的想法一样。我知道我不如别人,可我已经尽力。我烦她,烦她的比来比去,烦她不顾及我的感受。
x≈心疼
伯父搬家,父亲还在出差回来的路上,家中的千斤担子压在了她的身上,无比沉重。每天,夕阳落下之际,总会在昏暗的空中洒下金色的霞,提醒未归的人们,该回家了。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跨进家门,只见一脸憔悴的她的几缕头发闪着银白的光,诉说着无奈,似乎瞬间苍老了几许。见她如此之沧桑,我惊讶不已这还是我昔日的母亲吗?
我告诉她,可以不用如此劳累,她却摇摇头什么也没说
我真的心疼她,我的母亲,那种感觉似万箭穿心,又似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她明明可以不那么劳累,明明可以脸上挂满笑容,可如今
她说,她会让我们快快乐乐的。
我愣住了,我总自私地认为她不爱我,她的那句话却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感觉到,她爱我,也第一次为她感到了心疼。
或许X真的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十几年了,我从未告诉她,我爱她母亲
答:X=无价的亲情。无价的亲情+爱=守护。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扩展3)
——化学方程式教案菁选
化学方程式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方程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方程式教案1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熟练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今天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化学方程式教案2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应注意调*;2。**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不*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最终还是保持*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不*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板书设计: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一切化学反应
实质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五、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全班学生基础各不相同,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差异,虽利用好差搭配分组及课前学生准备弥补了一些不足,但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还是在学生实验上,主要体现在:1、有部分学生实验操作过慢,这要求教师要会**教学进度;2、部分学生操作失误过多,实验结果误差大;3、对实验缺乏分析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能力。
教学评价
学案: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之旅
[观察] 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提出问题]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
你对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的猜想有:
[实验探究]老师演示**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提示: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老师的实验操作)
[实验初步结论]
[提出问题]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
[验证探究]
每一实验小组在下面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进行实验
实验
方案方案一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
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仪器、药品。粗铁钉、烧杯、天*、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锥形瓶、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天*天*、小烧杯、小试管、盐酸、碳酸钠粉末天*、小烧杯、石灰水、吸管
实
验
步
骤
(1)将粗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共同称量,调节天*至*衡。
(2)将粗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是否*衡(1)将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塞上带胶头滴管(内已吸有硫酸铜溶液)的橡皮塞,把它们放在天*上称量,调节天*至*衡。
(2)轻轻将滴管内的硫酸铜溶液挤出,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是否*衡(1)先在小烧杯中装1至2药匙碳酸钠粉末,然后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上用砝码*衡。
(2)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上,观察天*是否*衡(1)将盛有一定质量石灰水的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在天*上称量,调节天*至*衡。
(2)用吸管向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吹气至完全浑浊,再将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回天*,看天*是否*衡。
[收集证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根据所选做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方案方案( )方案( )
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生成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天*是否*衡
你的结论
[实验反思]你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你对实验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后小组探讨或组外交流或设计一方案解决)
[讨论与交流]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思考与探讨]1、天*不*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2、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衡?
[得出结论]
[解释结论]
[建立质量守恒的微观模型] 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你认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实践与运用]
基础题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将一克碘加热升华后得到一克碘蒸气,这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升氢气与一升氧气反应生成三升水蒸气。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 ,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基础题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小。
(2)镁燃烧后所得的全部固体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还是小?还是相等?为什么?
物质ABCD
反应前质量20g34g2g2g
反应后质量38g02g未知
提高题1、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的质量如右表:
问:(1)反应后D的质量是 ___克;(2)C物质可能是_______(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3)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反应。
(4)容器中发生反应的B物质与生成的A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
(5)写出一条符合容器中发生反应的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邱永富
化学方程式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惯。
[投影]课堂练**(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议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每 份质量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份质量的水。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 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 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4;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 克氧气.
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3 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 克氧气.
4.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 克铜.
5.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氢气.
化学方程式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惯。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 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二氧化硫。1.6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
讨论完成:
S +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 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 64
1.6 3.2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 ,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 。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 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需氧化铜多少?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 12.25氯酸钾和3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化学方程式教案5
教学目标
技能 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懂得质量守恒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过程
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的分析,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
态度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 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及化学计算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复习**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那么能否利用化学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创设情境
【投影】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1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水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
【问题】一桶18kg的水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你准备怎么算?
【过渡】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课题)
指导阅读
【**】怎样把同学们的思路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指导】阅读课本第100页例题1.要求:对照例题1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投影】展示学生的完整书写格式
【课件展示】完整的解题格式。
并请同学们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解题步骤及化学计算题中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从三方面叙述
思考讨论:根据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比由水的质量求氢气的质量,再折算出汽车跑的路程
阅读后书写
评价与指正
观看
讨论归纳
学生活动 通过复习明确方程式的含义为下一步的计算奠定基础
用具体的情景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尝试用数学计算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解题
通过自学的方式尝试根据化学方程式规范地解题
设 计 意 图
【小结】
1、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2、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巩固练习
课本第101页课堂练习
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总结归纳
【**】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小结】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
何物质的`质量。
【指导】阅读例题2,再次强调格式
【设问】实际生产中,开采的石灰石中一定含有杂质,你们考虑一下,能将它的质量直接带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小结】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补充)有关含杂质的物质计算在第八章学习
【展示】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如下,检查后回答: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做得对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甲同学[解]设可得氢气质量是x。
HO2 H↑+ O2↑
33 1
36g x
答:氢气的质量是1.1g.
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H2O H2↑+ O2↑
18 2
36g x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分析解题依据
归纳步骤
一生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写计算过程
讨论
阅读
讨论:不行,因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指不含杂质的纯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甲不对
启示:化学式书写要准确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乙不对
启示:化学方程式要配*
学生活动 通过对比归纳让学生清晰、明确地掌握化学计算题的基本格式和理论依据
使学生再练习中正确规范地解题
培养学生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
通过多****进行计算格式的训练再次突破教学难点
设 计 意 图
答可得到4克氢气
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2H2O 2H2↑+ O2↑
20 4
36 x
答:可得到7.2克氢气
丁同学[解] 设可得X克氢气。
2H2O 2H2↑+ O2↑
36 4
36g x
x = 4 g
答:可得到4克氢气
【小结】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巩固提高
大家知道食盐是常见的调味品,但你知道吗?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食盐可以制取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等,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Cl2 +H2 +2NaOH
若每天生产氯气71Kg,问:(1)该厂至少需要氯化钠固体多少千克?(2)同时能生产氢氧化钠多少千克?
反思交流谈谈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作业:课后习题4、5、6.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丙不对
启示:要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对
启示: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习
谈感受
完成作业
展示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此创设情境发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规范解题
提高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二、计算步骤: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三、计算类型: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四、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
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化学方程式教案6
学习目标
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3、领悟质和量是**的辩证唯物**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内容简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
重点难点解析
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
2.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3.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1)审题(2)析题(3)解题(4)验题
4.容易发生的错误:(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3)单位不**,有时把体积等代入;(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
命题趋势分析
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核心知识
一、涵义:
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二、步骤:
1.设未知量X
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4.列比例式
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
6.答
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典型例题
例1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g?氧气多少g?
分析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解设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2H2↑+O2↑
36432
10克xy
==
∴x=1.1y=8.9
答:可制得H21.1g,O2为8.9g.
例2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2KCl+O2↑
122.532
12.25gx
=∴x=3.2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3.2g.
(1)错误原因;(2)改正.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5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
解(1)化学方程式末配*;
(2)设反应后可制得O2的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2×122.53×32
12.25gx
=∴x=4.8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4.8g.
例3把干燥纯净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g.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g?
分析MnO2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13.32g-9.48g=3.84g,这3.84g就是放出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O2=13.32g–9.48g=3.84g
设生成物中KCI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14996
x3.84g
=∴x=5.96g
MnO2的质量9.48g–5.96g=3.52g
答:氧气的质量为3.84g,剩余物为KCl和MnO2质量分别为5.96g和3.52g.
例4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O2=1.43g/L)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O2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O2的质量.再根据V气=进行换算.
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P2O5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4×315×322×142
6.2gxy
==∴x=8gy=14.2g
VO2===5.6L
答:需要氧气5.6升.
例5含锌65%的锌粒200g,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可制得H2多少升?(标况下ρH2=0.09g/L)
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
物质的纯度(%)=×100%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解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g
Zn+H2SO4ZnSO4+H2↑
652
200g×65%x
=
答:可制得44.4升H2.
化学方程式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试一试]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讨论]
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强调格式]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化学方程式教案8
第二课时
[复习**]解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解过量计算问题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解过量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回忆并回答(回答内容略)
[导入新课]在实际生产或科学实验中,不仅存在所投物料是否过量的问题,而且往往从原料到最终产物,一般都不是一步完成的,中间需经过多个连续的反应过程,像这样的连续反应,我们称之为多步反应。工业上如制硫酸、硝酸、乙醇(酒精)等许多过程都是经多步反应实现的,本节课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
[板书]三、多步反应计算
[师]和解决过量计算问题类似,我们还是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来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投影显示][例3] 用CO还原5.0 g某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杂质不参加反应)样品,生成的CO2再跟过量的石灰水反应,得到6.8 g沉淀,求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
[生]阅读题目,思考如何下手解决问题。
[引导]很显然,这是一个多步反应问题,要想求出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分数,应先搞清楚整个过程都发生了哪些反应。
[生]思考,写出所涉及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CO2+Ca(OH)2====CaCO3↓+H2O
[师]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把你们讨论的解决方案总结出来。
[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基本上得到两种方案,分别由两个学生**陈述。
方案之一:逆推法
设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的质量为x,则由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x 6.8
得 解得x=2.992 g
再设被CO还原的Fe2O3的质量为y,则由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160 3×44
y 2.992 g
得 解得y=3.6 g
所以w(Fe2O3)= =72%
方案之二:根据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CO2作“中介”得出下列关系:
Fe2O3——3CO2——3CaCO3
即Fe2O3——3CaCO3
160 3×100
m(Fe2O3) 6.8 g
所以m(Fe2O3)= =3.6 g
则w(Fe2O3)= ×100%=72%
[师]评讲讨论结果,大家不难看出两种方案中第一种计算起来比较麻烦,而第二种方案则简单明了,充分利用反应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实现了从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直接对话,这就叫关系式法,它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好方法。下边就请同学们尤其是刚才用方案一思考的同学们把例题3用关系式法规范地解在练习本上,并从中体会并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生]在练习本上规范地练习,并归纳总结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一般步骤,一位同学举手回答(内容见板书)
[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整理板书内容
[板书]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提示]利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关键是正确建立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比例关系。
[投影显示]例4. 工业上制硫酸的主要反应如下:
4FeS2+11O2====2Fe2O3+8SO2
2SO2+O2===========2SO3
SO3+H2O==== H2SO4
煅烧2.5 t含85% FeS2的黄铁矿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时,FeS2中的S有5.0%损失而混入炉渣,计算可制得98%硫酸的质量。
[师]这里提醒大家一点,FeS2中的S有5.0%损失也就相当于FeS2有5.0%损失。下边大家还是分小组讨论,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利用关系式法来解决这一工业问题。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大致还是得到两种方案。
方案之一,先找关系式,根据题意列化学方程式,可得如下关系
FeS2——2SO2——2SO3——2H2SO4
即FeS2 ~ 2H2SO4
120 2×98
2.5 t×85%×95% m(98% H2SO4)98%
得m(98%H2SO4)=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方案之二在找关系式时,根据S元素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即由FeS2 2H2SO4可以直接变为㏒——H2SO4
由于有5.0%的S损失,2.5 t含85%FeS2的黄铁矿石中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为
m(S)=m(FeS2) w(S)
=2.5 t×85%× ×95%
=1.08 t
则由S ~ H2SO4
32 98
1.08 t m(98% H2SO4)98%
得m(98% H2SO4)= =3.4 t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师]评价两种方案:两种方案都能比较方便地找到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单地得到解决,我们还是要求同学们在下边练习时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补充说明]在进行多步反应计算时,往往还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关系:
1. 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
2. 产物产率(%)=
3. 已知中间产物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都可归为起始原料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
4. 元素的损失率====该化合物的损失率
[投影练习]某合成氨厂,日生产能力为30吨,现以NH3为原料生产NH4NO3,若硝酸车间的原料转化率为92%,氨被吸收为NH4NO3的吸收率为98%,则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应为多少吨才合理?
[解析]设日产HNO3的质量为x,NH3用于生产HNO3的质量为35 t-y
由各步反应方程式得氨氧化制HNO3的关系为:
NH3~NO~NO2~HNO3
17 63
y92% x
y=
用于被HNO3吸收的NH3的质量为
30 t-y=30 t-
由NH3+HNO3===== NH4NO3
17 63
(30 t- )×98% x
得[30 t-17x/(63×92%)]98%=
解之得x=52.76 t
[答案]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为52.76 t才合理。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通过讨论和比较,得出关系式法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体地在找关系式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各步反应中反映出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关系,如例3;也可以根据某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守恒规律,找出起始物与终态物的关系,如例4。
[布置作业]P26二、4、5
●板书设计
三、多步反应计算
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教学说明
多步反应计算的基本解法就是关系式法,为了得出这种方法以及展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然后得出两种比较典型的方案,将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自然地得出结论:还是利用关系式法解决简单。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参考练习
1.用黄铁矿制取硫酸,再用硫酸制取化肥硫酸铵。燃烧含FeS2为80%的黄铁矿75 t,生产出79.2 t硫酸铵。若在制取硫酸铵时硫酸的利用率为90%。则用黄铁矿制取硫酸时FeS2的利用率是多少?
2.向溶解了90 g Nal的溶液中加入40 g Br2,再向溶液中通人适量的C12,充分反应后,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的C12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21.3 g
3.C02和NO的混合气体30 mL,反复缓缓通过足量的Na2O2后,发生化学反应(假设不生成N2O4):
2CO2+2Na2O2======2Na2CO3+02
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5 mL(温度、压强相同),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是( )
①l:l ②2:l ③2:3 ④5:4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备课资料
在有关矿石的计算中,常出现这样三个概念: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必然的定量关系.下面通过汁算说明它们的关系:
题目:某黄铁矿含FeS2 x%,在反应中损失硫y%,试求:FeS2的损失率、矿石的损失率各是多少?
解:设矿石的质量为m t,则FeS2的质量为mx%,硫的质量为m ×x%= mx%t。
损失硫的质量= ×m×x%×y%t;
损失FeS2的质量= =
损失矿石的质量= my%t。
因此有:FeS2的损失率=[(mx%y%)/(mx%)]×100%=y%;
矿石的损失率=(my%)/m=y%。
从上述计算中可知: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数值是相等的,在计算中完全可以代换。
综合能力训练
1.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人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 )
A.3:2 B.2: 3 C.8:3 D.3:8
答案:C
2.为消除NO、NO2对大气污染,常用碱液吸收其混合气。a mol NO2和b mol NO组成的混合气体,用NaOH溶液使其完全吸收,无气体剩余。现有浓度为c molL-1 NaOH溶液,则需此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a/c L B.2a/c L. C.2(a+b)/3c L D.(a+b)/c L
答案:D
3.200 t含FeS2 75%的黄铁矿煅烧时损失FeS2 lO%,S02转化为S03的转化率为96%, S03的吸收率为95%,可生产98%的硫酸多少吨?
解法一:关系式法:
FeS2 ~ 2H2S04
120 t 196 t
200 t×75%×(1—10%)×96%×95% 98%x
解得x=205.2 t。
解法二:守恒法
设生成98%的硫酸x吨,由硫元素守恒得;
200 t×75%×(1一l0%)×96%×95%× =98%x× ,
x=205.2 t。
答案:205.2
化学方程式教案9
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ν的关系。
[讲解并板书]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师]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师]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进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板书]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一)的原理进行计算
[师]下面,我们就按上述步骤来计算下题。
[投影]例1: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讲解并板书]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1
0.1 mol n(H2SO4)
=
n(H2SO4)= =0.05 mol
答: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 0.05 mol。
[问]请大家口答,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生]0.1 mol。
[过渡]实际上,我们在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时,除了涉及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外,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等物理量。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换算。而换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板书]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写]
[学生板书]
[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关系,口答下列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投影] H2+Cl2====2HCl
化学计量数比
粒子数之比
物质的量比
物质的质量比
气体体积比
[学生口答,教师把各物理量的比值写于投影胶片上。它们依次是:1∶1∶2;1∶1∶2;1∶1∶2;2∶71∶73;1∶1∶2]
[师]根据化学方程式所反映出的这些关系,可以进行多种计算。但要根据题意,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从而合理选择比例量的单位。列比例式时应注意,不同物质使用的单位可以不同,但要相应,同一物质使用的单位必须一致。
[过渡]下面,我们就在掌握上述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系统、全面地学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练习]在上述例题中,计算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以下是该题的一种解法,供大家参考。
[投影]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mol 98 g
0.1 mol m(H2SO4)
m(H2SO4)= =4.9 g
答:所需H2SO4的质量为4.9 g。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认为简单的方法计算下题,要求用规范的格式、步骤进行解答。
[投影]例2:将30 g MnO2的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足量12 molL-1浓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
(1)参加反应的浓盐酸的体积。
(2)生成的Cl2的体积(标准状况)。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选出有**性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写于投影胶片上,以备展示]
[师]请大家分析比较以下几种解法。
[投影展示]解法一: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1
12 molL-1×V[HCl(aq)] 0.26 mo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1
0.26 mol n(Cl2)
n(Cl2)= =0.26 mol
V(Cl2)=n(Cl2)Vm=0.26 mol×22.4 Lmol-1=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二: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Cl2 + H2O↑
4 1
n(HCl) 0.26 mol
n(HCl)= =1.04 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mol 22.4 L
0.26 mol V(Cl2)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三: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mol 87 g 22.4 L
12 molL-1×V[HCl(aq)] 30 g×76.6%V(Cl2)
V[HCl(aq)]= =0.087 L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问]大家认为以上哪种解法更简单呢?
[生]第三种解法更简捷!
[师]当然,本题的解答过程上还不止以上三种,其中解法一与课本上的相同,这说明:解答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多动脑筋,多想些方法,以促使自己的思维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下面,请大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计算课本P31五、与P42二、4并与以前的计算方法相比较。
[附P31五、P42二、4,也可用投影仪展示]
P31五、4.6 g Na与足量的H2O反应,计算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H2的密度为0.0899 gL-1)。
答案:2.24 L
P42二、4.106 g Na2CO3和84 g NaHCO3分别与过量的HCl溶液反应,其中
A.Na2CO3放出的CO2多 B.NaHCO3放出的CO2多
C.Na2CO3消耗的盐酸多 D.NaHCO3消耗的盐酸多
答案:C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问]通过做以上两题,大家有什么体会?
[生]用物质的量计算比用其他物理量简单!
[师]对!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节课的目的之一,即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使计算简单化。也是我们中学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化学计算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对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学习中除了要用好上述规律外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作业]习题:一、3、4 二、3、4 三、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二、步骤
1.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 1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0.1 mol n(H2SO4)
4.根据(一)原理进行计算 =
n(H2SO4)= =0.05 mol
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说明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运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这一规律,教学中把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等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从而使同学们充分意识到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简捷性和广泛性。
参考练习
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滴入石蕊试剂后溶液是 (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
答案:A
2.在标准状况下,11.2 L CH4在足量O2中燃烧,反应后生成的气态物质所占的体积为 ( )
A.11.2 L B.5.6 L C.22.4 L D.16. L
答案:A
3.物质的量相等的Na、Mg、Al分别跟足量稀H2SO4反应,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l:l B.1:2:3
C.I:3:3 D.3:2:1
答案:B
4.相同质量的Mg和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所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是( )
A.2:3 B.1:1 C.3:4 D.24:27
答案:C
5.O.2 mol NaCl和O.1 mol Na2SO4混合,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O.2 molL-1 B.0.3 molL-1
C.O.4 molL-1 D.O.5 molL-1
答案C
化学方程式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化学方程式 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板书〕例如:
CuSO4+2NaOH===Na2SO4+Cu(OH)2↓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讲解〕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质和量方面的涵义
〔板书〕4P+5O22P2O5
质的方面:略
量的方面:略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计算,这将在下一节讲。
〔总结〕略
化学方程式教案11
一、目标解读: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
2、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述的含义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要点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 (注意:a、配* b、条件 c、箭头 )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注: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设、方、关、比、算、答
三、典例分析:
例1、配*化学方程式有多种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法、氧的得失法等。请用这些方法配*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Al+ HCl === AlCl3+ H2 (2) FeS2+ O2 Fe2O3+ SO2
(3) Fe2O3+ CO Fe+ CO2 (4) P+ O2 P2O5
例2、氨气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4NH3+5O2 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 N2 B NO C NO2 D N2O5
例3、一定量的某化合物充分燃烧,需要9.6g氧气,同时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中( )
A 只含碳元素 B 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C 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D 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四、达标练习:
1、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
A CH4S B C2H6S C C4H4S D C6H6S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A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 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 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写所属反应类型: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
(2)“曾青(CuSO4)得铁化为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3)高炉炼铁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关放出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高:
4、根据反应:aXY+bY2===cZ,若Z的化学式为XY2,则a、b、c的比值为( )
A 1:1:2 B 1:1:1 C 2:1:2 D 2:1:1
5、有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gA恰好与29gB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则同时生成D_____g。现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6、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CO2和SO2,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填名称)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若该化合物在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每38g该化合物完全燃烧可生成22g二氧化碳和64g二氧化硫,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
7、在某温度下,20gCuSO4饱和溶液跟20g10%的NaOH溶液刚好完全反应。
(1)求硫酸铜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求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化学方程式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或↓” →“配*” →“=”。
2.配*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反应条件为点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方程式为:
教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教学时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为主”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意识。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体现出质量守恒,而其微观解释又是配*的依据。
2、概念和涵义,以最简单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学生写:碳+氧气―→二氧化碳,老师写出C + O2 — CO2,引导学生通过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而得出概念。为加深理解,又以 S + O 2 — SO2的反应强化,引导学生从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3、书写原则和配*(书写原则:1. 依据客观事实;2.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常抛开原则写出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强化二者关系,可采用练习、自学→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上升到理论―→实践练习的模式。
4、书写步骤。在学生探索、练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练习,巩固配*方法,使学生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并由学生总结步骤。教师板书时再次强化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5、小结在学生思考后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使知识系统化。
6、检查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练习。由学生相互评判、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置作业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式的强调重点,并引出本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的关系,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再次体会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化学方程式教案1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培养学生按照化学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集气瓶,幻灯,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怎样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观察该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判断)?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客观规律考虑问题,建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教师**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方程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定学生说出书写原则。并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说明具体书写步骤。
[目的]使学生明确书写原则及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讲清书写步骤及配*原则和方法后,**学生练习,并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2)用最小公倍数法配*的步骤是什么?
(3)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德育目标
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人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 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以下反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催化剂
KClO3========== KCl+02
加热
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72页有关内容,**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法的步骤。 ·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二”表示的意义)。
KClO3 ========== 2KCl + 302↑
2(39+35.5+3×16)2(39+35.5) 3×16×2
=245 =149 =96
从质的含义读作:“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从量的含义读作:“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四)总结、扩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沉淀,箭头要标明。
最小公倍数配*法:
步 骤 1. 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的突破口。
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五)智能反馈
点燃
1.化学方程式C+02======= CO2表示的意义是① ② 。
此化学方程式可以读作:[质] [量] 。
2.配*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 前面,配上适当的 ,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 相等。配*的理论依据是 。配*的理论依据是 。
3.配*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02→A1203
(2)Fe+O2→ Fe204
点燃
(3)CO+02───→C02
点燃
(4)H2+02───→ H20
(5)HgO──→Hg+02
(6)KMn04──→K2Mn04+Mn02+02
(7)Cu2(OH)2C03──→CuO+C02+H20
点燃
(8)CH4+02───→ C02+H20
点燃
(9)C2H2+02───→C02+H20
点燃
(10)Fe203+CO───→Fe+C02
点燃
(11)CuS04+NaOH───→Na2S04+Cu(OH) 2
点燃
(12)FeS2+02───→Fe02+S02
化学方程式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0;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MnO4===2MnO4+MnO2+O2↑
2×158 32
6克 X
x==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 10 t
x==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课堂练习
1.(20xx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xx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 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2
化学方程式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扩展4)
——中考化学方程式3篇
中考化学方程式1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Ca(OH)2==CaCO3+H20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SO2+Ca(OH)2==CaSO3+H20
3、氢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反应:SO3+Ca(OH)2==CaSO4+H20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除去二氧化硫):2NaOH+SO2====Na2SO3+H2O
6、氢氧化钠和三氧化硫反应(除去三氧化硫):2NaOH+SO3====Na2SO4+H2O
注意:1-6都是: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加热Cu+CO2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高温2Fe+3CO2
现象:红色粉未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亚铁:FeO+CO高温Fe+CO2
12、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
13、光合作用:6CO2+6H2O光照C6H12O6+6O2
14、葡萄糖的氧化:C6H12O6+6O2==6CO2+6H2O
15、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
注意:碱性氧化物+水碱氧化钠溶于水:Na2O+H2O=2NaOH
氧化钡溶于水:BaO+H2O====Ba(OH)2
16、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
1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o5H2O
中考化学方程式2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中考化学方程式3
H
H2
H2 +F2 = 2HF (冷暗处 爆炸)
H2+Cl2 =2HCl (光照或点燃)
3H2+N2= 2NH3
H2+S =H2S
6H2+P4 =4PH3
2H2+SiCl4 =Si(纯)+4HCl
H2+2Na=2NaH
3H2+Fe2O3=2Fe+3H2O (制还原铁粉)
4H2+Fe3O4= 3Fe+4H2O
2H2 +SiO2= Si+2H2O
Hg
3Hg + 8HNO3(稀) = 3Hg(NO3)2 + 2NO2↑+ 4H2O
Hg + 4HNO3(浓) = Hg(NO3)2 + 2NO2↑+ 2H2O
HF
4HF+SiO2=SiF4+2H2O
HCl
6HCl +2Al=2AlCl3+3H2↑
2HCl +Fe=FeCl2+H2↑
4HCl(浓)+MnO2= MnCl2+Cl2+2H2O
4HCl(g)+O2= 2Cl2+2H2O
16HCl+2KMnO4=2KCl+2MnCl2+5Cl2+8H2O
14HCl+K2Cr2O7=2KCl+2CrCl3+3Cl2+7H2O
HCl +NH3=NH4Cl(白烟)
2HCl +FeO=FeCl2+3H2O
6HCl +Fe2O3=2FeCl3+3H2O
8HCl(浓) +Fe3O4= FeCl2+2FeCl3+4H2O
HCl +Na3PO4=Na2HPO4+NaCl
HCl +Na2HPO4=NaH2PO4+NaCl
HCl +NaH2PO4=H3PO4+NaCl
HCl +Na2CO3=NaHCO3+NaCl
HCl +NaHCO3=NaCl+H2O+CO2
HBr
HBr + NaOH = NaBr + H2O
2HBr + Cl2 = 2HCl + Br2
HI
2HI H2+I2
2HI + Cl2 = 2HCl + I2
HI + NaOH = NaI + H2O
H2O
2F2 +2H2O=4HF+O2
Cl2+H2O=HCl+HClO
2Na+2H2O=2NaOH+H2↑
Mg+2H2O=Mg(OH)2+H2↑
3Fe+4H2O(g)= Fe3O4+4H2
2H2O= 2H2↑+O2
SO2+H2O=H2SO3
SO3+H2O=H2SO4
3NO2+H2O=2HNO3+NO
N2O5+H2O=2HNO3
P2O5+H2O(冷)=2HPO3
P2O5+3H2O(热)=2H3PO4
CO2+H2O=H2CO3
H2O2
2H2O2=2H2O+O2↑
H2O2 + Cl2=2HCl+O2
5H2O2 + 2KMnO4 + 6HCl =2MnCl2 + 2KCl + 5O2↑+ 8H2O
H2S
H2S + Cl2=2HCl+S↓
H2S + Mg=MgS+H2
2H2S+3O2(足量)=2SO2+2H2O
2H2S+O2(少量)=2S+2H2O
2H2S+SO2=3S+2H2O
H2S+H2SO4(浓)=S↓+SO2+2H2O
H2S= H2+S
3H2S+2HNO3(稀)=3S↓+2NO+4H2O
5H2S+2KMnO4+3H2SO4=2MnSO4+K2SO4+5S+8H2O
* 3H2S+K2Cr2O7+4H2SO4=Cr2(SO4)3+K2SO4+3S+7H2O
* H2S+4Na2O2+2H2O=Na2SO4+6NaOH
H2S+Fe=FeS+H2↑
H2S+CuCl2=CuS↓+2HCl
H2S+2AgNO3=Ag2S↓+2HNO3
H2S+HgCl2=HgS↓+2HCl
H2S+Pb(NO3)2=PbS↓+2HNO3
H2S +4NO2=4NO+SO3+H2O
H2CO3
H2CO3=CO2↑+H2O
HClO
HClO=HCl + O2↑
HNO3
3HNO3+Ag3PO4=H3PO4+3AgNO3
Al+4HNO3(稀)=Al(NO3)3+NO↑+2H2O
3As2S3 + 28HNO3 + 4H2O = 6H3AsO4 + 9H2SO4 + 28NO↑
4HNO3(浓)+C= CO2↑+4NO2↑+2H2O
2HNO3+CaCO3=Ca(NO3)2+H2O+CO2↑
6HNO3+Fe=Fe(NO3)3+3NO2↑+3H2O
4HNO3+Fe=Fe(NO3)3+NO↑+2H2O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扩展5)
——初中化学的方程式知识点3篇
初中化学的方程式知识点1
(一)、金属单质 + 酸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1、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ZnSO4 + H2↑
2、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FeSO4 + H2↑
3、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MgSO4 + H2↑
4、铝和稀硫酸:2Al + 3H2SO4=== Al2(SO4)3 + 3H2↑
5、锌和稀盐酸:Zn + 2HCl=== ZnCl2 + H2↑
6、铁和稀盐酸:Fe + 2HCl=== FeCl2 + H2↑
7、镁和稀盐酸:Mg + 2HCl=== MgCl2 + H2↑
8、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2AlCl3 + 3H2↑
(二)、金属单质 + 盐(溶液)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9、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CuSO4 === FeSO4 + Cu
10、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ZnSO4 + Cu
11、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Hg(NO3)2 === Cu(NO3)2 + Hg
(三)、碱性氧化物 + 酸 盐 + 水
12、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13、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3H2SO4 === Fe2(SO4)3 +3H2O
14、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2HCl === CuCl2 + H2O
15、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CuSO4 + H2O
16、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MgSO4 + H2O
17、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2HCl === CaCl2 + H2O
(四)、酸性氧化物 + 碱 盐 + 水
18、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CO2 === Na2CO3 + H2O
19、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SO2 === Na2SO3 + H2O
20、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SO3 === Na2SO4 + H2O
21、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CO2 === CaCO3 ↓ + H2O
22、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SO2 === CaSO3 ↓ + H2O
初中化学的方程式知识点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根据事实写方程,依据守恒须配*;
左反右生一横线,配*以后加一线;
等号上下注条件,箭号标气或沉淀;
配*需要详观察,最小公倍奇配偶;
一找元素见面多,二将奇数变成偶,
三按连锁先配*,四用观察配其它;
有氢找氢无找氧,奇数配偶单变双;
出现分数去分母,调整系数使配*。
盐的溶解性
酸易溶、碱难溶,盐类溶解均不同;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不溶银亚汞;
硫酸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防止铁生锈
铁氧水等互作用,发生复杂之反应;
主要生成氧化铁,还有复杂成分多;
铁锈疏松易吸水,加速生锈过程快;
要想防止铁生锈,保持干燥和洁净;
隔绝空气又防水,表面涂上保护层;
镀金属、刷油漆,涂油烤蓝都可以;
最好打上强心针,改变结构最可行。
化学计算
化学式子要配*,必须纯量代方程,
单位上下要**,左右倍数要相等。
质量单位若用克,标况气体对应升,
遇到两个已知量,应照不足来进行。
含量损失与产量,乘除多少应分清。
气体制备
气体制备首至尾,操作步骤各有位,
发生装置位于头,洗涤装置紧随后,
除杂装置分干湿,干燥装置把水留;
集气要分气和水,性质实验分先后,
有毒气体必除尽,吸气试剂选对头。
有时装置少几个,基本顺序不可丢,
偶尔出现***,相对位置仔细求。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扩展6)
——化学方程式总结3篇
化学方程式总结1
1、氮气和氢气 N2+3H2=2NH3(高温高压催化剂)
2、氮气和氧气 N2+O2=2NO(放电)
3、氨的催化氧化 4NH3+5O2=4NO+6H2O
4、氨气和氯化氢 NH3+HCl=NH4Cl
5、氨气和水 NH3+H2O=NH3·H2O(可逆)
6、氯化铁和氨水 FeCl3+3NH3·H2O=Fe(OH)3(↓)+3NH4Cl(不太肯定是不是会发生氧化还原)
7、氯化铝和氨水 AlCl3+3NH3·H2O=Al(OH)3(↓)+3NH4Cl
8、实验室制氨气 Ca(OH)2 +2NH4Cl=CaCl2+2NH3(↑)+H2O
9、一氧化氮和氧气 2NO+O2=2NO2
10、氯化铵受热分解 NH4Cl=NH3↑+HCl↑
1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3===NH3↑+CO2↑+H2O
12、浓硝酸长久放置 4HNO3=4NO2↑+O2↑+H2o(光照或加热)
13、铜和浓硝酸:Cu+4HNO3=Cu(NO3)2+2NO2↑+2H2o
14、铜和稀硝酸:3Cu+8HNO3=3Cu(NO3)3+2NO↑+4H2o
15、锌和浓硝酸:Zn+4HNO3=Zn(NO3)2+2NO2↑+2H2o
16、碳和浓硝酸:C+4HNO3=CO2↑+4NO2↑+2H2o
17、浓硝酸受热分解 4HNO3=4NO2↑+O2↑+H2o(光照或加热)
化学方程式总结2
一、氧气的性质和制法: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Fe3O4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P2O5
4、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O2 点燃 SO2
5、碳在氧气中燃烧:C+OCO2;2C+O2CO(碳不充分燃烧)
6、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H2O
7、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 2CO2
8、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CO2+2H2O
9、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CO2+3H2O
10、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2KClO3 2KCl+3O2 ↑
△ 1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K2MnO4+MnO2+O2↑
二、氢气的性质和制法:
12、氢气的可燃性:2H2+O2H2O
13、氢气的还原性:H2+CuOCu+H2O;3H2+Fe2O3 2Fe+3H2O
14、氢气的工业制法(水煤气):H2H2+CO
15、锌与酸反应制取氢气:Zn+H2SO4 = ZnSO4+H2↑; Zn+2HCl = ZnCl2+H2↑
16、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Mg+H2SO4 = MgSO4+H2↑; Mg+2HCl = MgCl2+H2↑
17、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Fe+H2SO4 = FeSO4+H2↑; Fe+2HCl = FeCl2+H2↑
18、铝与酸反应制取氢气:2Al+3H2SO4 = Al2(SO4)3+3H2↑; 2Al+6HCl = 2AlCl3+3H2↑
三、碳的化学性质:
19、碳的可燃性:C+OCO2 ; 2C+O2CO(碳不充分燃烧)
20、碳的还原性:C+2CuO 2Cu+CO2↑;3C+2Fe2O3 4Fe+3CO2↑;
C+CO2CO(吸热)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21、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H2O = H2CO3
22、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 = CaCO3↓+H2O
23、二氧化碳与碳反应(吸热):C+CO2CO
24、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 = CaCl2+H2O+CO2↑
25、***原理:Na2CO3+2HCl = 2NaCl+H2O+CO2↑
五、一氧化碳的性质:
26、一氧化碳可燃性:2CO+O2 点燃 2CO2
27、一氧化碳还原性:CO+CuOCu+CO2;3CO+Fe2O3 2Fe+3CO2
六、碳酸钙的性质:
28、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CaO+CO2↑
29、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 = CaCl2+H2O+CO2↑
七、铁的性质:
30、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Fe3O4
31、铁与酸反应:Fe+H2SO4 = FeSO4+H2↑;Fe+2HCl = FeCl2+H2↑
3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 = FeSO4+Cu
八、其它的反应:
Cu2(OH)2CO2CuO+H2O+CO2↑; 2H2O2H2↑+O2 ↑; 2HgO 2Hg+O2↑; H2CO3 = H2O + CO2↑;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扩展7)
——化学方程式3篇
化学方程式1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通电2H2↑+O2↑
14、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加热2CuO+H2O+CO2↑
1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2KCl+3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H2O+CO2↑
18、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20、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21、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22、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Fe3O4高温3Fe+2CO2↑
2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加热Cu+CO2
2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高温2Fe+3CO2
25、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Fe3O4高温3Fe+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置换反应)
26、锌和稀硫酸Zn+H2SO4=ZnSO4+H2↑
27、铁和稀硫酸Fe+H2SO4=FeSO4+H2↑
28、镁和稀硫酸Mg+H2SO4=MgSO4+H2↑
29、铝和稀硫酸2Al+3H2SO4=Al2(SO4)3+3H2↑
30、锌和稀盐酸Zn+2HCl===ZnCl2+H2↑
31、铁和稀盐酸Fe+2HCl===FeCl2+H2↑
32、镁和稀盐酸Mg+2HCl===MgCl2+H2↑
33、铝和稀盐酸2Al+6HCl==2AlCl3+3H2↑
(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34、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5、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CuSO4===ZnSO4+Cu
36、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Hg(NO3)2===Cu(NO3)2+Hg
(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37、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38、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39、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2HCl====CuCl2+H2O
40、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
41、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H2SO4====MgSO4+H2O
42、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2HCl====CaCl2+H2O
(4)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CO2====Na2CO3+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SO2====Na2SO3+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SO3====Na2SO4+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CO2====CaCO3↓+H2O
47、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SO2====CaSO3↓+H2O
(5)酸+碱--------盐+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NaOH====NaCl+H2O
49、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KOH====KCl+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Cu(OH)2====CuCl2+2H2O
51、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Ca(OH)2====CaCl2+2H2O
52、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Fe(OH)3====FeCl3+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Al(OH)3====AlCl3+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2KOH====K2SO4+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Cu(OH)2====CuSO4+2H2O
57、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2Fe(OH)3====Fe2(SO4)3+6H2O
58、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NaOH====NaNO3+H2O
(6)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MgCO3+2HCl===MgCl2+H2O+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AgNO3===AgCl↓+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H2SO4===Na2SO4+H2O+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
(7)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CuSO4====Cu(OH)2↓+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FeCl3====Fe(OH)3↓+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MgCl2====Mg(OH)2↓+2NaCl
68、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CuCl2====Cu(OH)2↓+2NaCl
69、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Na2CO3===CaCO3↓+2NaOH
(8)盐+盐-----两种新盐
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AgNO3====AgCl↓+Na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BaCl2====BaSO4↓+2NaCl
五、其它反应:
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H2O===H2CO3
73、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
74、氧化钠溶于水:Na2O+H2O====2NaOH
7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H2O====H2SO4
76、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加热CuSO4+5H2O
7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O
化学方程式2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O2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2O2 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3O2 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O2 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5O2 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O2 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O2 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O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CO2 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O2 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H2O === 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 H2O === Ca(OH)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5H2O ==== CuSO4·5H2O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Cl22NaCl
二、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2H2O +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K2MnO4 + MnO2 +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2H2↑+O2 ↑
18、碳酸化学物理学报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C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 CaO+ CO2↑ 三、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CuSO4 == FeSO4 +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H2SO4 == ZnSO4+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CuO Cu +H2O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2O2 CO2+2H2O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C 2 +CO
27、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3CO2↑
其他
28、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CuSO4 ==Cu(OH)2↓+ Na2SO4
29、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2O2 2 +2H2O
30、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3O2 2CO2 +3H2O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2
3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2
33、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a(OH)2+CO2 ==== CaCO3 ↓+ H2O
3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CO2==== Na2CO3 +H2O
35、石灰石(或小学音乐教案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CaCO3 +2HCl === CaCl2 +H2O +CO2↑
36、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的原理): Na2CO3+2HCl === 2NaCl +H2O +CO2↑
化学方程式3
一、非金属单质(F2,Cl2,O2,S,N2,P,C,Si,H)
1、氧化性:
F2+H2===2HF (阴暗处爆炸)
F2+Xe(过量)==XeF2
2F2(过量)+Xe==XeF4 (XeF4是强氧化剂,能将Mn2+氧化为MnO4–)
nF2+2M===2MFn(M表示大部分金属)
2F2+2H2O===4HF+O2 (水是还原剂)
2F2+2NaOH===2NaF+OF2+H2O
F2+2NaCl===2NaF+Cl2
F2+2NaBr===2NaF+Br2
F2+2NaI===2NaF+I2
7F2(过量)+I2===2IF7
F2+Cl2(等体积)===2ClF (ClF属于类卤素:ClF+H2O==HF+HClO )
3F2(过量)+Cl2===2ClF3 (ClF3+3H2O==3HF+HClO3 )
Cl2+H2 2HCl (将H2在Cl2点燃;混合点燃、加热、光照发生爆炸)
3Cl2+2P 2PCl3 Cl2+PCl3 PCl5 Cl2+2Na 2NaCl
3Cl2+2Fe 2FeCl3 Cl2+Cu CuCl2
Cl2+2FeCl2===2FeCl3 (在水溶液中:Cl2+2Fe2+===2Fe3++3Cl )
Cl2+2NaBr===2NaCl+Br2 Cl2+2Br =2Cl +Br2
Cl2+2KI===2KCl+I2 Cl2+2I =2Cl +I2
3Cl2(过量)+2KI+3H2O===6HCl+KIO3
3Cl2+I–+3H2O=6H++6Cl–+IO3–
5Cl2+I2+6H2O===2HIO3+10HCl
5Cl2+I2+6H2O=10Cl–+IO3–+12H+
Cl2+Na2S===2NaCl+S↓ Cl2+S2–=2Cl–+S↓
Cl2+H2S===2HCl+S↓ (水溶液中:Cl2+H2S=2H++2Cl–+S↓
Cl2+SO2+2H2O===H2SO4+2HCl
Cl2+SO2+2H2O=4H++SO42–+2Cl–
Cl2+H2O2===2HCl+O2 Cl2+H2O2=2H++Cl–+O2
2O2+3Fe Fe3O4 O2+K===KO2
S+H2 H2S 2S+C CS2 S+Zn ZnS
S+Fe FeS (既能由单质制取,又能由离子制取)
S+2Cu Cu2S (只能由单质制取,不能由离子制取)
3S+2Al Al2S3 (只能由单质制取,不能由离子制取)
N2+3H2 2NH3 N2+3Mg Mg3N2 N2+3Ca Ca3N2
N2+3Ba Ba3N2 N2+6Na 2Na3N N2+6K 2K3N
N2+6Rb 2Rb3N N2+2Al 2AlN
P4+6H2 4PH3 P+3Na Na3P 2P+3Zn Zn3P2
H2+2Li 2LiH
2、还原性
S+O2 SO2
S+H2SO4(浓) 3SO2↑+2H2O
S+6HNO3(浓) H2SO4+6NO2↑+2H2O
S+4H++6==6NO2↑+2H2O+
3S+4HNO3(稀) 3SO2+4NO↑+2H2O
3S+4H++4 3SO2+4NO↑+2H2O
N2+O2 2NO
4P+5O2 P4O10(常写成P2O5)
2P+3X2 2PX3(X表示F2,Cl2,Br2)
PX3+X2 PX5
P4+20HNO3(浓) 4H3PO4+20NO2↑+4H2O
C+2F2 CF4
C+2Cl2 CCl4
C+O2(足量) CO2
2C+O2(少量) 2CO
C+CO2 2CO
C+H2O CO+H2(生成水煤气)
2C+SiO2 Si+2CO(制得粗硅)
Si(粗)+2Cl2 SiCl4
(SiCl4+2H2===Si(纯)+4HCl)
Si(粉)+O2 SiO2
Si+C SiC(金刚砂)
Si+2NaOH+H2O==Na2SiO3+2H2↑ (Si+2OH +H2O= +2H2↑)
3、歧化反应
Cl2+H2O==HCl+HClO(加碱或光照促进歧化: (Cl2+H2O H++Cl–+HClO)
Cl2+2NaOH==NaCl+NaClO+H2O (Cl2+2OH–=Cl–+ClO–+H2O)
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l2+2OH–=Cl–+ClO–+H2O)
3Cl2+6KOH(浓) 5KCl+KClO3+3H2O (3Cl2+6OH– 5Cl–+ClO3–+3H2O)
3S+6NaOH 2Na2S+Na2SO3+3H2O (3S+6OH– 2S2–+SO32–+3H2O)
4P+3KOH(浓)+3H2O==PH3↑+3KH2PO2 (4P+3OH–+3H2O==PH3↑+3H2PO2–)
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
3C+CaO CaC2+CO↑
3C+SiO2 SiC+2CO↑
二.金属单质(Na,Mg,Al,Fe,Cu)的还原性
2Na+H2 2NaH 4Na+O2==2Na2O 2Na2O+O2 2Na2O2
2Na+O2 Na2O2 2Na+S==Na2S(爆炸)
2Na+2H2O==2NaOH+H2↑ 2Na+2H2O=2Na++2OH?+H2↑
2Na+2NH3==2NaNH2+H2↑ 2Na+2NH3=2Na++2NH2?+H2↑
4Na+TiCl4 4NaCl+Ti Mg+Cl2 MgCl2 Mg+Br2 MgBr2
2Mg+O2 2MgO Mg+S MgS
2Cu+S Cu2S (Cu2S只能由单质制备)
Mg+2H2O Mg(OH)2+H2↑
2Mg+TiCl4 Ti+2MgCl2 Mg+2RbCl MgCl2+2Rb
2Mg+CO2 2MgO+C 2Mg+SiO2 2MgO+Si
Mg+H2S==MgS+H2
Mg+H2SO4==MgSO4+H2↑ (Mg+2H+=Mg2++H2↑)
2Al+3Cl2 2AlCl3
4Al+3O2===2Al2O3 (常温生成致密氧化膜而钝化,在氧气中燃烧)
4Al(Hg)+3O2+2xH2O===2(Al2O3.xH2O)+4Hg(铝汞齐)
4Al+3MnO2 2Al2O3+3Mn 2Al+Cr2O3 Al2O3+2Cr (铝热反应)
2Al+Fe2O3 Al2O3+2Fe 2Al+3FeO Al2O3+3Fe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2Al+3H2SO4===Al2(SO4)3+3H2↑ 2Al+6H+=2Al3++3H2↑
2Al+6H2SO4(浓)===Al2(SO4)3+3SO2+6H2O (Al,Fe在冷,浓的H2SO4,HNO3中钝化)
Al+4HNO3(稀)===Al(NO3)3+NO↑+2H2O Al+4H++NO3–=Al3++NO↑+2H2O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2Fe+3Br2===2FeBr3 3Fe+2O2 Fe3O4 2Fe+O2 2FeO (炼钢过程)
Fe+I2 FeI2
Fe+S FeS (FeS既能由单质制备,又能由离子制备)
3Fe+4H2O(g) Fe3O4+4H2↑
Fe+2HCl===FeCl2+H2↑ Fe+2H+=Fe2++H2↑
Fe+CuCl2===FeCl2+Cu Fe+Cu2+=Fe2++Cu↓
Fe+SnCl4===FeCl2+SnCl2(铁在酸性环境下,不能把四氯化锡完全还原为单质锡Fe+SnCl2==FeCl2+Sn↓ Fe+Sn2+=Fe2++Sn↓
三.非金属氢化物(HF,HCl,H2O,H2S,NH3) 金属氢化物(NaH)
1、还原性:
4HCl(浓)+MnO2 MnCl2+Cl2↑+2H2O
4H++2Cl–+MnO2 Mn2++Cl2↑+2H2O
4HCl(浓)+PbO2 PbCl2+Cl2↑+2H2O
4H++2Cl–+PbO2 Pb2++Cl2↑+2H2O
4HCl(g)+O2 2Cl2+2H2O
16HCl+2KMnO4===2KCl+2MnCl2+5Cl2↑+8H2O
16 H++10Cl-+2MnO4–=2Mn2++5Cl2↑+8H2O
6HCl+KClO3==KCl+3Cl2↑+3H2O
6H++5Cl–+ClO3–=3Cl2↑+3H2O
14HCl+K2Cr2O7===2KCl+2CrCl3+3Cl2↑+7H2O
14H++6Cl–+Cr2O72–=2Cr3++5Cl2↑+7H2O
2H2O+2F2===4HF+O2
2HCl+F2=2HF+Cl2 (F2气与HCl、HBr、HI、H2S、NH3气体不能共存)
2HBr+Cl2=2HCl+Br2 (Cl2气与HBr、HI、H2S、NH3气体不能共存)
2H2S+3O2(足量) 2SO2+2H2O 2H2S+O2(少量) 2S↓+2H2O
2H2S+SO2===3S↓+2H2O H2S+H2SO4(浓)===S↓+SO2↑+2H2O
3H2S+2HNO3(稀)===3S↓+2NO↑+4H2O
3H2S+2H++2NO3–=3S↓+2NO↑+4H2O
5H2S+2KMnO4+3H2SO4===2MnSO4+K2SO4+5S↓+8H2O
5H2S+2MnO4–+6H+=2Mn2++5S&darr,高中英语;+8H2O
3H2S+K2Cr2O7+4H2SO4===Cr2(SO4)3+K2SO4+3S↓+7H2O
3H2S+Cr2O72–+8H+===2Cr3++3S↓+7H2O
H2S+4Na2O2+2H2O===Na2SO4+6NaOH
H2S+4Na2O2+2H2O=8Na++ +
2NH3+3CuO 3Cu+N2+3H2O
2NH3+3Cl2===N2+6HCl 8NH3+3Cl2===N2+6NH4Cl
NH3+NaNO2+HCl==NaCl+N2↑+2H2O
NH3+NO2–+H+=N2↑+2H2O
4NH3+3O2(纯氧) 2N2+6H2O 4NH3+5O2 4NO+6H2O
4NH3+6NO===5N2+6H2O (用氨**NO)
NaH+H2O===NaOH+H2↑ (生氢剂)
NaH+H2O=Na++OH–+H2↑
4NaH+TiCl4 Ti+4NaCl+2H2↑ CaH2+2H2O=Ca(OH)2↓+2H2↑
2、酸性:
4HF+SiO2===SiF4+2H2O(可测定矿样或钢样中SiO2的含量,玻璃雕刻)
4HF+Si===SiF4+2H2↑
2HF+CaCl2===CaF2+2HCl H2S+Fe===FeS↓+H2↑
H2S+CuCl2===CuS↓+2HCl (弱酸制强酸的典型反应)
H2S+Cu2+=CuS↓+2H+
H2S+2AgNO3===Ag2S↓+2HNO3
H2S+2Ag+=Ag2S↓+2H+
H2S+HgCl2===HgS↓+2HCl
H2S+Hg2+=HgS↓+2H+
H2S+Pb(NO3)2===PbS↓+2HNO3 (铅试纸检验空气中H2S)
H2S+Pb2+=PbS↓+2H+
H2S+2Ag===Ag2S+H2↑(银器在空气中变黑的原因)
2NH3(液)+2Na==2NaNH2+H2↑ (NaNH2+H2O===NaOH+NH3↑)
3、NH3的碱性:
NH3+HX===NH4X (X:F、Cl、Br、I、S)
NH3+HNO3===NH4NO3 NH3+H+=NH4+
2NH3+H2SO4===(NH4)2SO4 NH3+H+=NH4+
NH3+NaCl+H2O+CO2===NaHCO3+NH4Cl(侯德榜制碱:用于工业制备小苏打,苏打)
NH3+H2S==NH4HS NH3+H2S=NH4++HS-
4、不稳定性:
2HF H2+F2 2HCl H2+Cl2 2H2O 2H2+O2
2H2O2===2H2O+O2 H2S H2+S 2NH3 N2+3H2
2HI H2+I2
四.非金属氧化物(SO3、SO2、N2O、NO、N2O3、NO2、N2O4、N2O5、CO、CO2、SiO2、P2O3、P2O5、Cl2O、Cl2O3、Cl2O5、Cl2O7、ClO2)
1、低价态的还原性:(SO2、CO、NO)
2SO2+O2+2H2O===2H2SO4(这是SO2在大气中缓慢发生的环境化学反应)
2SO2+O2 2SO3 SO2+NO2===SO3+NO
SO2+Cl2+2H2O===H2SO4+2HCl Cl2+SO2+2H2O=4H++SO42–+2Cl–
SO2+Br2+2H2O===H2SO4+2HBr Br2+SO2+2H2O=4H++SO42–+2Br–
SO2+I2+2H2O===H2SO4+2HI I2+SO2+2H2O=4H++SO42–+2I–
2NO+O2===2NO2
NO+NO2+2NaOH===2NaNO2(用于制硝酸工业中吸收尾气中的NO和NO2)
NO+NO2+2OH–=2NO2–
2CO+O2 2CO2 CO+CuO Cu+CO2
3CO+Fe2O3 2Fe+3CO2 CO+H2O CO2+H2
2、氧化性:
SO2+2H2S===3S+2H2O
SO3+2KI K2SO3+I2
NO2+2KI+H2O===NO+I2+2KOH(不能用淀粉KI溶液鉴别溴蒸气和NO2)
4NO2+H2S===4NO+SO3+H2O
2NO2+Cu 4CuO+N2 N2O+Zn ZnO+N2
CO2+2Mg 2MgO+C (CO2不能用于扑灭由Mg,Ca,Ba,Na,K等燃烧的火灾)
SiO2+2H2 Si+2H2O SiO2+2Mg 2MgO+Si
3、与水的作用:
SO2+H2O===H2SO3
SO3+H2O===H2SO4 SO3+H2O=2H++SO42–
3NO2+H2O===2HNO3+NO (NO2不是硝酸的酸酐)
N2O5+H2O===2HNO3 N2O5+H2O=2H++2NO3–
P2O5+H2O(冷水)===2HPO3
P2O5+3H2O(热水)===2H3PO4 (P2O5极易吸水,可作气体干燥剂)
P2O5+3H2SO4(浓)===2H3PO4+3SO3
CO2+H2O===H2CO3
Cl2O+H2O==2HClO
Cl2O7+H2O==2HClO4 Cl2O7+H2O=2H++2ClO4–
4、与碱性物质的作用:
SO2+2NH3+H2O===(NH4)2SO3
SO2+(NH4)2SO3+H2O===2NH4HSO3
2NH4HSO3+H2SO4===(NH4)2SO4+2H2O+2SO2↑(硫酸工业尾气处理)
SO2+Ca(OH)2===CaSO3↓+H2O (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和CO2.可用品红鉴别)
SO3+MgO===MgSO4
SO3+Ca(OH)2===CaSO4↓+H2O
CO2+NH3+H2O===NH4HCO3
CO2+2NH3(过量)+H2O===(NH4)2CO3 (NH4)2CO3 (NH2)2CO+2H2O
CO2+2NH3 (NH2)2CO+H2O (工业制取尿素)
CO2+2NaOH(过量)==Na2CO3+H2O 2OH-+CO2=CO32–+H2O
CO2(过量)+NaOH==NaHCO3 OH-+CO2=HCO3–
CO2+Ca(OH)2(过量)==CaCO3+H2O Ca2++2 +CO2=CaCO3↓+H2O
2CO2(过量)+Ca(OH)2==Ca(HCO3)2 OH?+CO2=HCO3–
CO2+CaCO3+H2O==Ca(HCO3)2 CO2+CaCO3+H2O=Ca2++2HCO3–
CO2(不足)+2NaAlO2+3H2O===2Al(OH)3↓+Na2CO3
CO2+3H2O+AlO2–=Al(OH)3↓+CO32–
CO2(足)+NaAlO2+2H2O===Al(OH)3↓+NaHCO3
CO2+2H2O+AlO2–=Al(OH)3↓+HCO3–
CO2+C6H5ONa+H2O===C6H5OH↓+NaHCO3
CO2+C6H5O?+H2O=C6H5OH↓+HCO3–
SiO2+CaO CaSiO3 (炼钢造渣)
SiO2+2NaOH===Na2SiO3+H2O(常温下强碱缓慢腐蚀玻璃)
SiO2+Na2CO3 Na2SiO3+CO2 (制取玻璃)
SiO2+CaCO3 CaSiO3+CO2 (制取玻璃)
2NO2+2NaOH==NaNO2+NaNO3+H2O
2NO2+2OH?=NO3–+NO2?+H2O
NO+NO2+2NaOH==2NaNO2+H2O (制取硝酸工业尾气吸收)
NO+NO2+2OH?=2NO3–+H2O
五.金属氧化物
1、低价态的还原性:
6FeO+O2===2Fe3O4
FeO+4HNO3===Fe(NO3)3+NO2+2H2O
FeO+4H++NO3?=Fe3++NO2↑+2H2O
2、氧化性:
Na2O2+2Na 2Na2O(此反应用于制备Na2O)
MgO,Al2O3几乎没有氧化性,很难被还原为Mg,Al.一般通过电解制Mg和Al.
Fe2O3+3H2 2Fe+3H2O(制还原铁粉)
Fe3O4+4H2 3Fe+4H2O CuO+H2 Cu+H2O
2Fe3O4+16HI==6FeI2+8H2O+2I2
2Fe3O4+16H++4I?=6Fe2++8H2O+2I2
Fe2O3+Fe 3FeO (炼钢过程中加入废钢作氧化剂)
FeO+C Fe+CO (高温炼钢调节C含量)
2FeO+Si 2Fe+SiO2 (高温炼钢调节Si含量)
3、与水的作用:
Na2O+H2O==2NaOH
Na2O+H2O=2Na++2OH–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H2O=4Na++4OH–+O2↑
(此反应分两步: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 H2O2的制备可利用类似的反应:BaO2+H2SO4(稀)===BaSO4+H2O2)
MgO+H2O===Mg(OH)2(缓慢反应)
4、与酸性物质的作用:
Na2O+SO3==Na2SO4 Na2O+CO2==Na2CO3 MgO+SO3===MgSO4
Na2O+2HCl==2NaCl+H2O
Na2O+2H+=2Na++H2O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H2SO4(冷,稀)===Na2SO4+H2O2
MgO+H2SO4===MgSO4+H2O
MgO+2H+=Mg2++H2O
Al2O3+3H2SO4===Al2(SO4)3+3H2O
Al2O3+6H+=2A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Al2O3两性氧化物)
Al2O3+2OH?=2AlO2?+H2O
FeO+2HCl===FeCl2+H2O
FeO+2H+=Fe2++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6H+=2Fe3++3H2O
Fe3O4+8HCl===FeCl2+2FeCl3+4H2O
Fe3O4+8H+=2Fe3++Fe2++4H2O
六.含氧酸
1、氧化性:
4HClO3+3H2S===3H2SO4+4HCl
ClO3–+3H2S=6H++SO42–+Cl–
HClO3+HI===HIO3+HCl
ClO3–+I–=IO3–+Cl–
3HClO+HI===HIO3+3HCl
3HClO+I-=IO3–+3H++Cl–
HClO+H2SO3===H2SO4+HCl
HClO+H2SO3=3H++SO42–+Cl–
HClO+H2O2===HCl+H2O+O2↑
HClO+H2O2=H++Cl–+H2O+O2↑
(氧化性:HClO>HClO2>HClO3>HClO4,但浓,热的HClO4氧化性很强)
2H2SO4(浓)+C CO2↑+2SO2↑+2H2O
2H2SO4(浓)+S 3SO2↑+2H2O
H2SO4+Fe(Al)室温下钝化 6H2SO4(浓)+2Fe Fe2(SO4)3+3SO2↑+6H2O
2H2SO4(浓)+Cu CuSO4+SO2↑+2H2O
H2SO4(浓)+2HBr===SO2↑+Br2+2H2O (不能用浓硫酸与NaBr制取HBr)
H2SO4(浓)+2HI===SO2↑+I2+2H2O (不能用浓硫酸与NaI制取HI)
H2SO4(稀)+Fe===FeSO4+H2↑
2H++Fe=Fe2++H2↑
H2SO3+2H2S===3S↓+3H2O
4HNO3(浓)+C CO2↑+4NO2↑+2H2O
6HNO3(浓)+S H2SO4+6NO2↑+2H2O
5HNO3(浓)+P H3PO4+5NO2↑+H2O
5HNO3(稀)+3P+2H2O 3H3PO4+5NO↑
5H++5NO3-+3P+2H2O 3H3PO4+5NO↑
6HNO3(浓足)+Fe===Fe(NO3)3+3NO2↑+3H2O
4HNO3(浓)+Fe(足)===Fe(NO3)2+NO2↑+2H2O(先得Fe3+,在Fe过量时再生成Fe2+的盐)
4HNO3(稀足)+Fe===Fe(NO3)3+NO↑+2H2O
4H++NO3-+Fe=Fe3++NO↑+2H2O
30HNO3+8Fe===8Fe(NO3)3+3N2O↑+15H2O
30 H++6NO3–+8Fe=8Fe3++3N2O↑+15H2O
36HNO3+10Fe===10Fe(NO3)3+3N2↑+18H2O
36H++6NO3–+10Fe=8Fe3++3N2↑+18H2O
30HNO3+8Fe===8Fe(NO3)3+3NH4NO3+9H2O
30 H++3NO3–+8Fe=8Fe3++3NH4++9H2O
4Zn+10HNO3(稀)==4Zn(NO3)2+N2O↑+5H2O
4Zn+10H++2NO3–=4Zn2++N2O↑+5H2O
4Zn+10HNO3(稀)==4Zn(NO3)2+NH4NO3+3H2O
4Zn+10H++NO3–=4Zn2++NH4++5H2O
2、还原性:
H2SO3+X2+H2O===H2SO4+2HX (X表示Cl2,Br2,I2)
H2SO3+X2+H2O=4H++SO42-+X–
2H2SO3+O2==2H2SO4
2H2SO3+O2=4H++SO42-
H2SO3+H2O2===H2SO4+H2O
H2SO3+H2O2=2H++SO42–+H2O
5H2SO3+2KMnO4===2MnSO4+K2SO4+2H2SO4+3H2O
5H2SO3+2MnO4–=2Mn2++4H++3SO42–+3H2O
H2SO3+2FeCl3+H2O===H2SO4+2FeCl2+2HCl
H2SO3+2Fe3++H2O=4H++2Fe2+ +SO42–
3、酸性:
H2SO4(浓)+CaF2 CaSO4+2HF↑ (不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
H2SO4(浓)+NaCl NaHSO4+HCl↑ (不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
H2SO4(浓)+2NaCl Na2SO4+2HCl↑ (不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
H2SO4(浓)+NaNO3 NaHSO4+HNO3↑ (不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
3H2SO4(浓)+Ca3(PO4)2 3CaSO4+2H3PO4 (强酸制弱酸酸)
2H2SO4(浓)+Ca3(PO4)2 2CaSO4+Ca(H2PO4)2 (工业制磷肥)
3HNO3+Ag3PO4==H3PO4+3AgNO3
3H++Ag3PO4=H3PO4+3Ag+
2HNO3+CaCO3==Ca(NO3)2+H2O+CO2↑
2H++CaCO3=Ca2++H2O+CO2↑
(用HNO3和浓H2SO4不能制备H2S,HI,HBr, SO2等还原性气体)
4H3PO4+Ca3(PO4)2 3Ca(H2PO4)2 (重钙)
H3PO4(浓)+NaBr NaH2PO4+HBr↑ (不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磷酸是非氧化性酸)
H3PO4(浓)+NaI NaH2PO4+HI↑
4、不稳定性:
2HClO 2HCl+O2↑(保存在棕色瓶中)
4HNO3 4NO2↑+O2↑+2H2O (保存在棕色瓶中)
H2SO3 H2O+SO2↑ (在加热或酸性条件下分解)
H2CO3 H2O+CO2↑ (在加热或酸性条件下分解)
H4SiO4 H2SiO3+H2O H2SiO3 SiO2↓+H2O
H2S2O3 H2O+S↓+SO2↑(在加热或酸性条件下分解)
七.碱
1、低价态的'还原性:
4Fe(OH)2+O2+2H2O===4Fe(OH)3
2、与酸性物质的作用:
2NaOH+SO2(少量)==Na2SO3+H2O
OH–+SO2=SO32–+H2O
NaOH+SO2(足)==NaHSO3
OH-+SO2(足)=HSO3–
2NaOH+SiO2==Na2SiO3+H2O
OH-+SiO2=SiO32–+H2O
2NaOH+Al2O3==2NaAlO2+H2O
2OH-+Al2O3=2AlO2–+H2O
2KOH+Cl2==KCl+KClO+H2O
Cl2+2OH–=Cl–+ClO–+H2O
NaOH+HCl==NaCl+H2O
H++OH =H2O
NaOH+H2S(足)==NaHS+H2O
OH–+H2S=HS–+H2O
2NaOH+H2S(少量)==Na2S+2H2O
2OH–+H2S=S2–+2H2O
3NaOH+AlCl3==Al(OH)3↓+3NaCl
3OH–+Al3+=Al(OH)3↓
NaOH+Al(OH)3==NaAlO2+2H2O (AlCl3和Al(OH)3哪个酸性强?)
OH–+Al(OH)3=AlO2–+2H2O
Ca(OH)2+2NH4Cl 2CaCl2+2NH3↑+2H2O (实验室制NH3)
NaOH+NH4Cl NaCl+NH3↑+H2O
Mg(OH)2+2NH4Cl==MgCl2+2NH3H2O (Al(OH)3+NH4Cl不溶解)
Ba(OH)2+H2SO4==BaSO4↓+2H2O
2H++2OH–+Ba2++SO42–=BaSO4↓2H2O
3、不稳定性:
Mg(OH)2 MgO+H2O 2Al(OH)3 Al2O3+3H2O
2Fe(OH)3 Fe2O3+3H2O Cu(OH)2 CuO+H2O 2AgOH==Ag2O+H2O
八.盐
1、氧化性:(在水溶液中)
2FeCl3+Fe==3FeCl2 2Fe3++Fe=3Fe2+
2FeCl3+Cu===2FeCl2+CuCl2 (用于雕刻铜线路版) 2Fe3++Cu=2Fe2++Cu2+
2FeCl3+Zn(少量)===2FeCl2+ZnCl2 2Fe3++Zn=2Fe2++Zn2+
FeCl3+Ag===FeCl2+AgCl↓ 2Fe3++Cl-+2Ag=2Fe2++2AgCl↓
Fe2(SO4)3+2Ag===FeSO4+Ag2SO4↓ (较难反应) Fe(NO3)3+Ag不反应
2FeCl3+H2S===2FeCl2+2HCl+S↓ 2Fe3++H2S=2Fe2++2H++S↓
2FeCl3+2KI===2FeCl2+2KCl+I2 2Fe3++2I-=2Fe2++I2
FeCl2+Mg===Fe+MgCl2 Fe2++Mg=Fe+Mg2+
NaNO2+NH4Cl==NaCl+N2↑+2H2O (实验室制氮气) NH4++NO2-=N2↑+2H2O
2、还原性:
2FeCl2+3Cl2===2FeCl3 (在水溶液中不需加热)
2Fe2++3Cl2=2Fe3++6Cl-
3Na2S+8HNO3(稀)===6NaNO3+2NO↑+3S+4H2O
3S2-+8H++2NO3-=2NO↑+3S+4H2O
3Na2SO3+2HNO3(稀)===3Na2SO4+2NO↑+H2O
3SO32-+2H++2NO3-=3SO42-+2NO↑+H2O
2Na2SO3+O2===2Na2SO4 (Na2SO3在空气中易变质)
Na2SO3+S Na2S2O3
Na2S+Cl2==2NaCl+S↓(在水溶液中) S2-+Cl2=2Cl-+S↓
3、与碱性物质的作用:
Ca(OH)2+CuSO4==Cu(OH)2↓+CaSO4↓ (波尔多液)
MgCl2+2NH3H2O===Mg(OH)2↓+2NH4Cl
Mg2++2NH3H2O=Mg(OH)2↓+2NH4+
AlCl3+3NH3H2O===Al(OH)3↓+3NH4Cl
Al3++3NH3H2O=Al(OH)2↓+3NH4+
FeCl3+3NH3H2O===Fe(OH)3↓+3NH4Cl
Fe3++3NH3H2O=Fe(OH)3↓+3NH4+
CuSO4+2NH3H2O(不足)==Cu(OH)2↓+(NH4)2SO4
Cu2++2NH3H2O=Cu(OH)2↓+2NH4+
Cu(OH)2+4NH3H2O=Cu(NH3)4(OH)2+4H2O
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铜氨溶液
CuSO4+4NH3H2O(足)==Cu(NH3)4SO4+4H2O 总方程式
Cu2++4NH3H2O=[Cu(NH3)4]2++4H2O 铜氨溶液
AgNO3+NH3H2O==AgOH↓+NH4NO3 2AgOH=Ag2O(灰黑色)+H2O
Ag2O+4NH3H2O=2[Ag(NH3)2]++2OH-+3H2O 银氨溶液
AgNO3+2NH3H2O==Ag(NH3)2NO3+2H2O
Ag++2NH3H2O=[Ag(NH3)2]++2H2O 总方程式
ZnSO4+2NH3H2O(不足)==Zn(OH)2↓+(NH4)2SO4
Zn2++2NH3H2O=Zn(OH)2↓+2NH4+
Zn(OH)2+4NH3H2O=Zn(NH3)4(OH)2+4H2O
ZnSO4+4NH3H2O(足)==Zn(NH3)4SO4+4H2O
Zn2++4NH3H2O=[Zn(NH3)4]2++4H2O 总方程式
4、与酸性物质的作用:强酸制弱酸,或不挥发性酸制挥发性酸
Na3PO4+2HCl===Na2HPO4+2NaCl PO43-+2H+=H2PO4-
Na2HPO4+HCl===NaH2PO4+NaCl HPO42-+H+=H2PO4-
NaH2PO4+HCl===H3PO4+NaCl H2PO4-+H+=H3PO4
Na2CO3+HCl===NaHCO3+NaCl CO32-+H+=HCO3-
NaHCO3+HCl===NaCl+H2O+CO2↑ HCO3-+H+=CO2↑+H2O
3Na2CO3+2AlCl3+3H2O==2Al(OH)3↓+3CO2↑+6NaCl (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CO32-+2Al3++3H2O=2Al(OH)3↓+3CO2↑
3Na2CO3+2FeCl3+3H2O===2Fe(OH)3↓+3CO2+6NaCl (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CO32-+2Fe3++3H2O=2Fe(OH)3↓+3CO2↑
3NaHCO3+AlCl3===Al(OH)3↓+3CO2↑ (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HCO3-+Al3+=2Al(OH)3↓+3CO2↑
3NaHCO3+FeCl3===Fe(OH)3↓+3CO2↑ (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HCO3-+Fe3+=2Fe(OH)3↓+3CO2↑
3Na2S+Al2(SO4)3+6H2O===2Al(OH)3↓+3H2S↑ (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S2-+2Al3++3H2O=2Al(OH)3↓+3H2S↑
3NaAlO2+AlCl3+6H2O==4Al(OH)3↓+3NaCl (物质之间的双水解反应)
3AlO2-+Al3++6H2O=4Al(OH)3↓
3NaAlO2+FeCl3+6H2O==3Al(OH)3↓+Fe(OH)3↓+3NaCl
3AlO2-+Fe3++6H2O=3Al(OH)3↓+Fe(OH)3↓
NaAlO2+NH4Cl+2H2O==Al(OH)3↓+NH3H2O+NaCl
AlO2-+NH4++2H2O=Al(OH)3↓+NH3H2O
Na2CO3+H2O+CO2===2NaHCO3
CO32-+H2O+CO2=2HCO3-
Na2CO3+H2O+2SO2==2NaHSO3+CO2↑ (1:2)
CO32-+H2O+2SO2=2HSO3-+CO2↑
2Na2CO3(足)+H2O+SO2==Na2SO3+2NaHCO3 (CO2中的SO2不能用Na2CO3洗气)
2CO32-+H2O+SO2=SO32-+2HCO3- (2:1)
Na2CO3+SO2==Na2SO3+CO2 (1:1)
CO32-+SO2=SO32-+CO2
NaHCO3+SO2===NaHSO3+CO2 (CO2中的SO2可能用NaHCO3洗气)
2HCO3-+SO2=2HSO3-+CO2
2NaHCO3+SO2==Na2SO3+2CO2+H2O
2HCO3-+SO2=SO32-+2CO2+H2O
Na2SiO3+2HCl===H2SiO3↓+NaCl 或Na2SiO3+2HCl+H2O===H4SiO4↓+2NaCl
SiO32-+2H+=H2SiO3↓ 或SiO32-+2H++H2O=H4SiO4↓
Na2SiO3+CO2+2H2O===H2SiO3↓+Na2CO3
SiO32-+CO2+2H2O=H4SiO4↓+CO32-
5、盐与盐复分解反应
Na2SO4+BaCl2==BaSO4↓+2NaCl(沉淀不溶于盐酸、硝酸)
SO32-+Ba2+=BaSO4↓
Na2SO3+BaCl2==BaSO3↓+2NaCl (沉淀溶于盐酸,在硝酸中生成新的沉淀,沉淀不消失)
SO32-+Ba2+=BaSO3↓
Na2CO3+BaCl2==BaCO3↓+2NaCl(沉淀溶于盐酸、沉淀消失)
CO32-+Ba2+=BaCO3↓
Na2CO3+CaCl2==CaCO3↓+2NaCl (NaHCO3不反应)
CO32-+Ca2+=CaCO3↓
AgNO3+NaCl==AgCl↓+NaNO3 Ag++Cl-=AgCl↓
AgNO3+NaBr==AgBr↓+NaNO3 Ag++Br-=AgBr↓
AgNO3+KI==AgCl↓+KNO3 Ag++I-=AgI↓
3AgNO3+Na3PO4==Ag3PO4↓+3NaNO3 3Ag++PO43-=Ag3PO4↓
CuSO4+Na2S==CuS↓+Na2SO4 Cu2++S2-=CuS↓
FeCl3+3KSCN==Fe(SCN)3+3KCl
Fe3++3SCN-=Fe(SCN)3 (血红色,用于Fe3+的特性检验)
6、不稳定性:
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
S2O32-+2H+=S↓+SO2↑+H2O
NH4Cl NH3↑+HCl↑
NH4I NH3↑+HI↑ 2HI H2+I2
NH4I NH3↑+H2↑+I2↑
NH4HCO3 NH3↑+H2O+CO2↑
2KNO3 2KNO2+O2↑
2Cu(NO3)3 2CuO+4NO2↑+O2↑
2AgNO3 2Ag+2NO2↑+O2↑(保存在棕色瓶中)
5NH4NO3 4N2↑+2HNO3+9H2O
10NH4NO3 8N2↑+4NO2↑+O2↑+20H2O↑(硝酸铵爆炸反应)
2KMnO4 K2MnO4+MnO2+O2↑
2KClO3 2KCl+3O2↑
2NaHCO3 Na2CO3+H2O+CO2↑
Ca(HCO3)2 CaCO3+H2O+CO2↑
CaCO3 CaO+CO2↑ MgCO3 MgO+CO2↑
九、电离方程式
1、酸的电离(H2SO4、HNO3、HCl、HBr、HI、H3PO4、HF、H2SO3、CH3COOH、H2CO3、H2S、HNO2、C6H5OH、HCN、HClO)
H2SO4==2H++SO42- 或:H2SO4+2H2O==2H3O++SO42-
HNO3==H++NO3- 或:HNO3+H2O==H3O++NO3- (以下雷同)
HCl==H++Cl
HBr==H++Br
HI==H++I
H3PO4 H++H2PO H2PO H++HPO HPO H++PO
HF H++F
H2SO3 H++HSO HSO H++SO
CH3COOH H++CH3COO
H2CO3 H++ H++
H2S H++ H++
HNO2 H++NO C6H5OH H++C6H5O- (苯酚不是酸,显酸性)
HCN H++CN
HClO H++ClO
H2O H++OH
2H2O H3O++OH
2、碱的电离(NaOH、KOH、Ba(OH)2、Mg(OH)2、Al(OH)3、NH3H2O)
NaOH==Na++OH KOH==K++OH Ba(OH)2==Ba2++2OH
Mg(OH)2 Mg2++2OH
Al(OH)3 Al3++3OH 酸式电离:Al(OH)3 H++ +H2O
NH3H2O +2OH
Ca(OH)2==Ca2++2OH (澄清石灰水)
Ca(OH)2 Ca2++2OH (石灰悬浊液)
3、盐的电离(NaCl、Na2SO4、NaHSO4、Na2SO3、NaHSO3、MgSO4、CaSO4、Al2(SO4)3、CuSO4、AlCl3、AgNO3、CH3COONa、NH4NO3、FeCl3、Na2CO3、NaHCO3、Na2S、NaHS、NaH2PO4、Na2HPO4、Na3PO4、KI、NaBr、NaClO、AgCl、CaCO3)
NaCl==Na++Cl
Na2SO4==2Na++
NaHSO4==H++Na++
Na2SO3==2Na++
NaHSO3==Na++HSO3- (错误书写:NaHSO3==Na++H++SO42-)
MgSO4==Mg2++
Al2(SO4)3==2Al3++3
CuSO4==Cu2++
AlCl3==Al3++3Cl
AgNO3==Ag++NO3
CH3COONa==CH3COO +Na+
NH4NO3==NH4++NO3-
FeCl3==Fe3++3Cl
Na2CO3==2Na++
NaHCO3==Na++ (错误书写:NaHCO3==Na++H++ )
Na2S==2Na++
NaHS==Na++HS (错误书写:NaHS==Na++H+ )
NaH2PO4==Na++H2PO
Na2HPO4==2Na++HPO (错误书写:Na2HPO4==2Na++H++PO )
Na3PO4==3Na++PO
KI==K++I? NaBr==Na++Br? NaClO==Na++ClO?
AgCl Ag++ (难溶、微溶物质在水中发生微弱电离)
CaCO3 Ca2++ (错误书写:CaCO3==Ca2++CO )
CaSO4 Ca2++SO (错误书写:CaSO4==Ca2++SO )
3、熔融电离
NaCl Na++ MgCl2 Mg2++2
Na2O 2Na++O2? Al2O3 2Al3++3O2?
十、水解反应
1、单水解---可逆水解
NH4Cl+H2O NH3H2O+HCl NH4++H2O H++NH3H2O
FeCl3+3H2O Fe(OH)3+3HCl Fe3++3H2O Fe(OH)3+3H+
AlCl3+3H2O Al(OH)3+3HCl Al3++3H2O Al(OH)3+3H+
CuSO4+2H2O Cu(OH)2+H2SO4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Mg2+以后的阳离子均水解)
NaHCO3+H2O H2CO3+NaOH (NaHSO4不水解,NaHSO3电离大于水解)
Na2CO3+H2O NaHCO3+NaOH CO32-+H2O HCO3-+OH–
NaHCO3+H2O H2CO3+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
Na2SO3+H2O NaHSO3+NaOH SO32-+H2O HSO3-+OH–
NaHSO3+H2O H2SO3+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
HSO3-+H2O H2SO3+OH-
Na2S+H2O NaHS+NaOH S2-+H2O HS-+OH–
NaHS+H2O H2S+NaOH(第一步远远大于第二步,二步不能叠加)
HS-+H2O H2S+OH-
Na3PO4+H2O Na2HPO4+NaOH PO43-+H2O HPO42-+OH–
Na2HPO4+H2O NaH2PO4+NaOH HPO42-+H2O H2PO4-+OH–
NaH2PO4+H2O H3PO4+NaOH H2PO4-+H2O H3PO4+OH–
CH3COONa+H2O CH3COOH+NaOH CH3COO-+H2O CH3COOH+OH–
C6H5ONa+H2O C6H5OH+NaOH C6H5O-+H2O C6H5OH+OH–
2、双水解
CH3COONH4+H2O CH3COOH+NH3H2O
NH4F+H2O HF+NH3H2O
Al2S3+6H2O==Al(OH)3↓+H2S↑ (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Mg3N2+6H2O==Mg(OH)2↓+NH3↑(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Na3P+3H2O==3NaOH+PH3↑(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Zn3P2+6H2O==Zn(OH)2↓+PH3↑(Zn3P2一种老鼠药,PH3剧毒神经毒剂)
CaC2+2H2O==Ca(OH)3↓+C2H2↑(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C2H5ONa+H2O==C2H5OH+NaOH
十一、电解及电极方程式
1、电解质溶液在惰性电极条件下,或阴极是较活泼金属电极,阳极是惰性电极条件下的电解
2NaCl+2H2O 2NaOH+H2↑+Cl2↑
(-)2H2O+2e-==H2↑+2OH- 或 2H++2e-==H2↑
(+)2Cl --2e-==Cl2↑
2Cl-+2H2O 2OH-+H2↑+Cl2↑
CuCl2 Cu+Cl2↑
(-)Cu2++2e-==Cu↓
(+)2Cl- -2e-==Cl2↑
Cu2++2Cl- Cu↓+Cl2↑
2CuSO4+2H2O 2Cu↓+O2↑+2H2SO4
(-)2Cu2+ + 4e-==2Cu↓
(+)2H2O - 4e-==O2↑+4H+ 或:4OH- -4e-==O2↑+2H2O 4H2O 4H++4OH-
2Cu2++2H2O 2Cu↓+O2↑+4H+
2H2O 2H2↑+O2↑
(-) 4H++4e-==2H2↑
(+)4OH- -4e-==O2↑+2H2O
中性电解 4H2O 4H++4OH-
2H2O H2↑+O2↑
酸性水解:
(-) 4H++4e-==2H2↑
(+)2H2O-4e-==O2↑+4H+ 4OH- -4e-==O2↑+2H2O
2H2O H2↑+O2↑
碱性水解:
(-) 4H2O+4e-==2H2↑+4OH- 或:4H++4e-==2H2↑
(+)4OH--4e-==O2↑+2H2O
2H2O H2↑+O2↑
2、电镀:镀件作阴极,被镀金属作阳极,被镀金属的含氧酸盐作电解质溶液
镀铜:CuSO4电镀液
镀件(-) Cu2++2e-==Cu↓
纯铜(+) Cu–2e-==Cu2+
镀锌:ZnSO4电镀液
镀件(-) Zn2++2e-==Zn↓
纯锌(+) Zn–2e-==Zn2+
镀银:AgNO3电镀液
镀件(-) Ag++e-==Ag↓
纯银(+) Ag–e-==Ag+
镀镍:NiSO4电镀液
镀件(-) Ni2++2e-==Ni↓
纯镍(+) Ni–2e-==Ni2+
3、熔融状态下的电解:
2NaCl(熔融) 2Na+Cl2↑
(-)2Na++2e-==2Na
(+)2Cl--4e-==Cl2↑
2Na++2Cl-(熔融) 2Na+Cl2↑
2Al2O3(熔融) 4Al+2O2↑
(-)4Al3++12e–==4Al
(+)6O2- -12e-==3O2↑
4Al3+ +6O2- 4Al+3O2↑
NaHF2(熔融) H2↑+F2↑
(-)2H++2e–==H2↑
(+)2F- -2e-==F2↑
2HF H2↑+F2↑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扩展8)
——高中必修一化学方程式知识总结 (菁选2篇)
高中必修一化学方程式知识总结1
1、金属钠投到硫酸铜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 2↓+ Na2SO4 (先冒气泡再蓝色沉淀)
2、金属钠与盐酸的化学方程式:
2Na+2HCl=2NaCl+H2↑
3、氢氧化钠方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10H2O=Na2CO3·10H2O
4、金属钠放在空气的氧化:
4Na+O2=2Na2O (银白色变暗)
5、金属钠在空气燃烧:
2Na+O2=Na2O2 Δ (生成淡黄色粉末)
6、过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7、过氧化钠与酸反应:
2Na2O2+4HCl=4NaCl+2H2O+O2↑
8、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
Na2O+H2O=2NaOH
Na2O+CO2=Na2CO3
9、氧化钠与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10、氧化钠在空气中燃烧:
2Na2O+O2=2Na2O2 Δ
11、氯气与铁的反应方程式:
2Fe+3Cl2=2FeCl3 点燃 (红棕色的烟)
12、氯气与铜的反应方程式:
Cu+Cl2=CuCl2 点燃 (棕黄色的烟)
13、氯气与氢气的反应方程式:
Cl2+H2=2HCl 点燃 (苍白色火焰,生成白雾)
14、氯气与钠单质的反应方程式:
2Na+Cl2=2NaCl 点燃 (淡黄色的烟)
15、工业制漂白粉:
2Cl2+2Ca(OH) 2=CaCl2+Ca(ClO) 2+2H2O (为Ca(OH) 2石灰乳)
高中必修一化学方程式知识总结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
概念、符号
定义
注 意 事 项
物质的量:
n
衡量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物理量
①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只能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粒时,要指明粒子的种类。
阿伏加德罗常数:
NA
1mol任何物质所含粒子数。
NA有单位:mol-1或 /mol,读作每摩尔,
NA≈6.02×1023mol-1。
摩尔质量:
M
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①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原子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②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不随其物质的量变化而变
气体摩尔体积:
Vm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具有的体积
①影响气体摩尔体积因素有温度和压强。
②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约为22.4L即在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物质的量浓度:
C
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某溶质B物质的量。
①公式中的V必须是溶液的体积;将1L水溶解溶质或者气体,溶液体积肯定不是1L。
②某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所取溶液体积多少而变
3、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4、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注意单位**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5、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
①质量分数W
②物质的量浓度C
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3)
已知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W,溶液密度为ρ(g/cm3),溶液体积为V,溶质摩尔质量为M,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 推断:根据C=n(溶质)/V(溶液) ,而n(溶质)=m(溶质)/M(溶质)= ρ V(溶液) W/M,考虑密度ρ的单位g/cm3化为g/L,所以有C=1000ρW/M 】。(公式记不清,可设体积1L计算)。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扩展9)
——高考化学含氧酸酸性方程式总结 (菁选2篇)
高考化学含氧酸酸性方程式总结1
H2SO4(浓)+ CaF2 === CaSO4 + 2HF
H2SO4(浓)+ NaCl === NaHSO4 + HCl
H2SO4(浓)+ 2NaCl === Na2SO4 + 2HCl
H2SO4(浓)+ NaNO3 === NaHSO4 + HNO3
3H2SO4(浓)+ Ca3(PO4)2 === 3CaSO4 + 2H3PO4
2H2SO4(浓)+ Ca3(PO4)2 === 2CaSO4 + Ca(H2PO4)2
3HNO3 + Ag3PO4 === H3PO4 + 3AgNO3
2HNO3 + CaCO3 === Ca(NO3)2 + H2O + CO2
(用HNO3和浓H2SO4不能制备H2S,HI,HBr,(SO2)等还原性气体)
4H3PO4 + Ca3(PO4)2 === 3Ca(H2PO4)2(重钙)
H3PO4(浓)+ NaBr === NaH2PO4 + HBr
H3PO4(浓)+ NaI === NaH2PO4 + HI
高考化学含氧酸酸性方程式总结2
A.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金属腐蚀的防护:
a.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电化学保护法:
**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爱的方程式作文 (菁选2篇)(扩展10)
——化学方程式教案菁选
化学方程式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方程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方程式教案1
教学目标
技能 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懂得质量守恒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过程
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的分析,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
态度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 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及化学计算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复习**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那么能否利用化学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创设情境
【投影】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1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水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
【问题】一桶18kg的水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你准备怎么算?
【过渡】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课题)
指导阅读
【**】怎样把同学们的思路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指导】阅读课本第100页例题1.要求:对照例题1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投影】展示学生的完整书写格式
【课件展示】完整的解题格式。
并请同学们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解题步骤及化学计算题中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从三方面叙述
思考讨论:根据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比由水的质量求氢气的质量,再折算出汽车跑的路程
阅读后书写
评价与指正
观看
讨论归纳
学生活动 通过复习明确方程式的含义为下一步的计算奠定基础
用具体的情景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尝试用数学计算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解题
通过自学的方式尝试根据化学方程式规范地解题
设 计 意 图
【小结】
1、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2、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巩固练习
课本第101页课堂练习
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总结归纳
【**】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小结】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
何物质的质量。
【指导】阅读例题2,再次强调格式
【设问】实际生产中,开采的石灰石中一定含有杂质,你们考虑一下,能将它的质量直接带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小结】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补充)有关含杂质的.物质计算在第八章学习
【展示】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如下,检查后回答: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做得对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甲同学[解]设可得氢气质量是x。
HO2 H↑+ O2↑
33 1
36g x
答:氢气的质量是1.1g.
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H2O H2↑+ O2↑
18 2
36g x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分析解题依据
归纳步骤
一生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写计算过程
讨论
阅读
讨论:不行,因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指不含杂质的纯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甲不对
启示:化学式书写要准确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乙不对
启示:化学方程式要配*
学生活动 通过对比归纳让学生清晰、明确地掌握化学计算题的基本格式和理论依据
使学生再练习中正确规范地解题
培养学生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
通过多****进行计算格式的训练再次突破教学难点
设 计 意 图
答可得到4克氢气
丙同学[解]设可得氢气的质量是x。
2H2O 2H2↑+ O2↑
20 4
36 x
答:可得到7.2克氢气
丁同学[解] 设可得X克氢气。
2H2O 2H2↑+ O2↑
36 4
36g x
x = 4 g
答:可得到4克氢气
【小结】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巩固提高
大家知道食盐是常见的调味品,但你知道吗?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食盐可以制取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等,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Cl2 +H2 +2NaOH
若每天生产氯气71Kg,问:(1)该厂至少需要氯化钠固体多少千克?(2)同时能生产氢氧化钠多少千克?
反思交流谈谈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作业:课后习题4、5、6.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丙不对
启示:要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对
启示: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习
谈感受
完成作业
展示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此创设情境发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规范解题
提高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二、计算步骤: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三、计算类型: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四、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
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化学方程式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惯。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 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二氧化硫。1.6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
讨论完成:
S +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 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 64
1.6 3.2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 ,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 。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 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需氧化铜多少?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 12.25氯酸钾和3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化学方程式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化学方程式 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板书〕例如:
CuSO4+2NaOH===Na2SO4+Cu(OH)2↓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讲解〕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质和量方面的涵义
〔板书〕4P+5O22P2O5
质的方面:略
量的方面:略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计算,这将在下一节讲。
〔总结〕略
化学方程式教案4
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ν的关系。
[讲解并板书]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师]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师]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进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板书]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一)的原理进行计算
[师]下面,我们就按上述步骤来计算下题。
[投影]例1: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讲解并板书]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1
0.1 mol n(H2SO4)
=
n(H2SO4)= =0.05 mol
答: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 0.05 mol。
[问]请大家口答,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生]0.1 mol。
[过渡]实际上,我们在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时,除了涉及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外,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等物理量。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换算。而换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板书]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写]
[学生板书]
[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关系,口答下列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投影] H2+Cl2====2HCl
化学计量数比
粒子数之比
物质的量比
物质的质量比
气体体积比
[学生口答,教师把各物理量的比值写于投影胶片上。它们依次是:1∶1∶2;1∶1∶2;1∶1∶2;2∶71∶73;1∶1∶2]
[师]根据化学方程式所反映出的这些关系,可以进行多种计算。但要根据题意,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从而合理选择比例量的单位。列比例式时应注意,不同物质使用的单位可以不同,但要相应,同一物质使用的单位必须一致。
[过渡]下面,我们就在掌握上述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系统、全面地学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练习]在上述例题中,计算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以下是该题的一种解法,供大家参考。
[投影]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mol 98 g
0.1 mol m(H2SO4)
m(H2SO4)= =4.9 g
答:所需H2SO4的质量为4.9 g。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认为简单的方法计算下题,要求用规范的格式、步骤进行解答。
[投影]例2:将30 g MnO2的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足量12 molL-1浓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
(1)参加反应的浓盐酸的体积。
(2)生成的Cl2的体积(标准状况)。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选出有**性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写于投影胶片上,以备展示]
[师]请大家分析比较以下几种解法。
[投影展示]解法一: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1
12 molL-1×V[HCl(aq)] 0.26 mo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1
0.26 mol n(Cl2)
n(Cl2)= =0.26 mol
V(Cl2)=n(Cl2)Vm=0.26 mol×22.4 Lmol-1=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二: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Cl2 + H2O↑
4 1
n(HCl) 0.26 mol
n(HCl)= =1.04 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mol 22.4 L
0.26 mol V(Cl2)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三: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mol 87 g 22.4 L
12 molL-1×V[HCl(aq)] 30 g×76.6%V(Cl2)
V[HCl(aq)]= =0.087 L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问]大家认为以上哪种解法更简单呢?
[生]第三种解法更简捷!
[师]当然,本题的解答过程上还不止以上三种,其中解法一与课本上的相同,这说明:解答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多动脑筋,多想些方法,以促使自己的思维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下面,请大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计算课本P31五、与P42二、4并与以前的计算方法相比较。
[附P31五、P42二、4,也可用投影仪展示]
P31五、4.6 g Na与足量的H2O反应,计算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H2的密度为0.0899 gL-1)。
答案:2.24 L
P42二、4.106 g Na2CO3和84 g NaHCO3分别与过量的HCl溶液反应,其中
A.Na2CO3放出的CO2多 B.NaHCO3放出的CO2多
C.Na2CO3消耗的盐酸多 D.NaHCO3消耗的盐酸多
答案:C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问]通过做以上两题,大家有什么体会?
[生]用物质的量计算比用其他物理量简单!
[师]对!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节课的目的之一,即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使计算简单化。也是我们中学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化学计算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对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学习中除了要用好上述规律外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作业]习题:一、3、4 二、3、4 三、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二、步骤
1.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 1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0.1 mol n(H2SO4)
4.根据(一)原理进行计算 =
n(H2SO4)= =0.05 mol
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说明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运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这一规律,教学中把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等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从而使同学们充分意识到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简捷性和广泛性。
参考练习
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滴入石蕊试剂后溶液是 (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
答案:A
2.在标准状况下,11.2 L CH4在足量O2中燃烧,反应后生成的气态物质所占的体积为 ( )
A.11.2 L B.5.6 L C.22.4 L D.16. L
答案:A
3.物质的量相等的Na、Mg、Al分别跟足量稀H2SO4反应,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l:l B.1:2:3
C.I:3:3 D.3:2:1
答案:B
4.相同质量的Mg和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所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是( )
A.2:3 B.1:1 C.3:4 D.24:27
答案:C
5.O.2 mol NaCl和O.1 mol Na2SO4混合,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O.2 molL-1 B.0.3 molL-1
C.O.4 molL-1 D.O.5 molL-1
答案C
化学方程式教案5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熟练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今天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化学方程式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0;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MnO4===2MnO4+MnO2+O2↑
2×158 32
6克 X
x==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 10 t
x==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课堂练习
1.(20xx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xx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 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2
化学方程式教案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培养学生按照化学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集气瓶,幻灯,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怎样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观察该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判断)?
[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客观规律考虑问题,建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教师**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方程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指定学生说出书写原则。并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说明具体书写步骤。
[目的]使学生明确书写原则及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讲清书写步骤及配*原则和方法后,**学生练习,并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2)用最小公倍数法配*的步骤是什么?
(3)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德育目标
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观点
(二)整体感知
本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从实验人手的讨论法导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在进行书写配*的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和读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讨论。
(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 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请看以下反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催化剂
KClO3========== KCl+02
加热
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72页有关内容,**学生讨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以氯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学生阅读,讨论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配*、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法的步骤。 ·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目的意图]加深理解,熟练掌握配*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三自然段并讨论。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二”表示的意义)。
KClO3 ========== 2KCl + 302↑
2(39+35.5+3×16)2(39+35.5) 3×16×2
=245 =149 =96
从质的含义读作:“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从量的含义读作:“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四)总结、扩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沉淀,箭头要标明。
最小公倍数配*法:
步 骤 1. 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的突破口。
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五)智能反馈
点燃
1.化学方程式C+02======= CO2表示的意义是① ② 。
此化学方程式可以读作:[质] [量] 。
2.配*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 前面,配上适当的 ,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 相等。配*的理论依据是 。配*的理论依据是 。
3.配*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02→A1203
(2)Fe+O2→ Fe204
点燃
(3)CO+02───→C02
点燃
(4)H2+02───→ H20
(5)HgO──→Hg+02
(6)KMn04──→K2Mn04+Mn02+02
(7)Cu2(OH)2C03──→CuO+C02+H20
点燃
(8)CH4+02───→ C02+H20
点燃
(9)C2H2+02───→C02+H20
点燃
(10)Fe203+CO───→Fe+C02
点燃
(11)CuS04+NaOH───→Na2S04+Cu(OH) 2
点燃
(12)FeS2+02───→Fe02+S02
化学方程式教案8
第二课时
[复习**]解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解过量计算问题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解过量计算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回忆并回答(回答内容略)
[导入新课]在实际生产或科学实验中,不仅存在所投物料是否过量的问题,而且往往从原料到最终产物,一般都不是一步完成的,中间需经过多个连续的反应过程,像这样的连续反应,我们称之为多步反应。工业上如制硫酸、硝酸、乙醇(酒精)等许多过程都是经多步反应实现的,本节课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
[板书]三、多步反应计算
[师]和解决过量计算问题类似,我们还是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来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投影显示][例3] 用CO还原5.0 g某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杂质不参加反应)样品,生成的CO2再跟过量的石灰水反应,得到6.8 g沉淀,求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
[生]阅读题目,思考如何下手解决问题。
[引导]很显然,这是一个多步反应问题,要想求出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分数,应先搞清楚整个过程都发生了哪些反应。
[生]思考,写出所涉及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CO2+Ca(OH)2====CaCO3↓+H2O
[师]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把你们讨论的解决方案总结出来。
[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基本上得到两种方案,分别由两个学生**陈述。
方案之一:逆推法
设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的质量为x,则由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x 6.8
得 解得x=2.992 g
再设被CO还原的Fe2O3的质量为y,则由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160 3×44
y 2.992 g
得 解得y=3.6 g
所以w(Fe2O3)= =72%
方案之二:根据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CO2作“中介”得出下列关系:
Fe2O3——3CO2——3CaCO3
即Fe2O3——3CaCO3
160 3×100
m(Fe2O3) 6.8 g
所以m(Fe2O3)= =3.6 g
则w(Fe2O3)= ×100%=72%
[师]评讲讨论结果,大家不难看出两种方案中第一种计算起来比较麻烦,而第二种方案则简单明了,充分利用反应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实现了从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直接对话,这就叫关系式法,它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好方法。下边就请同学们尤其是刚才用方案一思考的同学们把例题3用关系式法规范地解在练习本上,并从中体会并总结解多步反应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生]在练习本上规范地练习,并归纳总结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一般步骤,一位同学举手回答(内容见板书)
[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整理板书内容
[板书]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提示]利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关键是正确建立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比例关系。
[投影显示]例4. 工业上制硫酸的主要反应如下:
4FeS2+11O2====2Fe2O3+8SO2
2SO2+O2===========2SO3
SO3+H2O==== H2SO4
煅烧2.5 t含85% FeS2的黄铁矿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时,FeS2中的S有5.0%损失而混入炉渣,计算可制得98%硫酸的质量。
[师]这里提醒大家一点,FeS2中的S有5.0%损失也就相当于FeS2有5.0%损失。下边大家还是分小组讨论,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利用关系式法来解决这一工业问题。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大致还是得到两种方案。
方案之一,先找关系式,根据题意列化学方程式,可得如下关系
FeS2——2SO2——2SO3——2H2SO4
即FeS2 ~ 2H2SO4
120 2×98
2.5 t×85%×95% m(98% H2SO4)98%
得m(98%H2SO4)=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方案之二在找关系式时,根据S元素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即由FeS2 2H2SO4可以直接变为㏒——H2SO4
由于有5.0%的S损失,2.5 t含85%FeS2的黄铁矿石中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为
m(S)=m(FeS2) w(S)
=2.5 t×85%× ×95%
=1.08 t
则由S ~ H2SO4
32 98
1.08 t m(98% H2SO4)98%
得m(98% H2SO4)= =3.4 t
故可制得98%硫酸3.4 t。
[师]评价两种方案:两种方案都能比较方便地找到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单地得到解决,我们还是要求同学们在下边练习时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补充说明]在进行多步反应计算时,往往还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关系:
1. 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
2. 产物产率(%)=
3. 已知中间产物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都可归为起始原料的损耗量(或转化率、利用率)
4. 元素的损失率====该化合物的损失率
[投影练习]某合成氨厂,日生产能力为30吨,现以NH3为原料生产NH4NO3,若硝酸车间的原料转化率为92%,氨被吸收为NH4NO3的吸收率为98%,则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应为多少吨才合理?
[解析]设日产HNO3的质量为x,NH3用于生产HNO3的质量为35 t-y
由各步反应方程式得氨氧化制HNO3的关系为:
NH3~NO~NO2~HNO3
17 63
y92% x
y=
用于被HNO3吸收的NH3的质量为
30 t-y=30 t-
由NH3+HNO3===== NH4NO3
17 63
(30 t- )×98% x
得[30 t-17x/(63×92%)]98%=
解之得x=52.76 t
[答案]硝酸车间日生产能力为52.76 t才合理。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关于多步反应的计算,通过讨论和比较,得出关系式法是解决多步反应计算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体地在找关系式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各步反应中反映出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的关系,如例3;也可以根据某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守恒规律,找出起始物与终态物的关系,如例4。
[布置作业]P26二、4、5
●板书设计
三、多步反应计算
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1.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可以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最初反应物、中介物质、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3. 确定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4. 根据所确定的最初反应物和最终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教学说明
多步反应计算的基本解法就是关系式法,为了得出这种方法以及展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然后得出两种比较典型的方案,将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自然地得出结论:还是利用关系式法解决简单。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参考练习
1.用黄铁矿制取硫酸,再用硫酸制取化肥硫酸铵。燃烧含FeS2为80%的黄铁矿75 t,生产出79.2 t硫酸铵。若在制取硫酸铵时硫酸的利用率为90%。则用黄铁矿制取硫酸时FeS2的利用率是多少?
2.向溶解了90 g Nal的溶液中加入40 g Br2,再向溶液中通人适量的C12,充分反应后,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的C12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21.3 g
3.C02和NO的混合气体30 mL,反复缓缓通过足量的Na2O2后,发生化学反应(假设不生成N2O4):
2CO2+2Na2O2======2Na2CO3+02
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5 mL(温度、压强相同),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是( )
①l:l ②2:l ③2:3 ④5:4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备课资料
在有关矿石的计算中,常出现这样三个概念: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涵义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必然的定量关系.下面通过汁算说明它们的关系:
题目:某黄铁矿含FeS2 x%,在反应中损失硫y%,试求:FeS2的损失率、矿石的损失率各是多少?
解:设矿石的质量为m t,则FeS2的质量为mx%,硫的质量为m ×x%= mx%t。
损失硫的质量= ×m×x%×y%t;
损失FeS2的质量= =
损失矿石的质量= my%t。
因此有:FeS2的损失率=[(mx%y%)/(mx%)]×100%=y%;
矿石的损失率=(my%)/m=y%。
从上述计算中可知:矿石的损失率、矿石中化合物的损失率、矿石中某元素的损失率三者的数值是相等的,在计算中完全可以代换。
综合能力训练
1.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人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 )
A.3:2 B.2: 3 C.8:3 D.3:8
答案:C
2.为消除NO、NO2对大气污染,常用碱液吸收其混合气。a mol NO2和b mol NO组成的混合气体,用NaOH溶液使其完全吸收,无气体剩余。现有浓度为c molL-1 NaOH溶液,则需此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a/c L B.2a/c L. C.2(a+b)/3c L D.(a+b)/c L
答案:D
3.200 t含FeS2 75%的黄铁矿煅烧时损失FeS2 lO%,S02转化为S03的转化率为96%, S03的吸收率为95%,可生产98%的硫酸多少吨?
解法一:关系式法:
FeS2 ~ 2H2S04
120 t 196 t
200 t×75%×(1—10%)×96%×95% 98%x
解得x=205.2 t。
解法二:守恒法
设生成98%的硫酸x吨,由硫元素守恒得;
200 t×75%×(1一l0%)×96%×95%× =98%x× ,
x=205.2 t。
答案:205.2
化学方程式教案9
一、目标解读: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
2、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述的含义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要点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 (注意:a、配* b、条件 c、箭头 )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注: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设、方、关、比、算、答
三、典例分析:
例1、配*化学方程式有多种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法、氧的得失法等。请用这些方法配*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Al+ HCl === AlCl3+ H2 (2) FeS2+ O2 Fe2O3+ SO2
(3) Fe2O3+ CO Fe+ CO2 (4) P+ O2 P2O5
例2、氨气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4NH3+5O2 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 N2 B NO C NO2 D N2O5
例3、一定量的某化合物充分燃烧,需要9.6g氧气,同时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中( )
A 只含碳元素 B 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C 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D 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四、达标练习:
1、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
A CH4S B C2H6S C C4H4S D C6H6S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A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 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 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写所属反应类型: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
(2)“曾青(CuSO4)得铁化为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3)高炉炼铁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关放出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高:
4、根据反应:aXY+bY2===cZ,若Z的化学式为XY2,则a、b、c的比值为( )
A 1:1:2 B 1:1:1 C 2:1:2 D 2:1:1
5、有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gA恰好与29gB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则同时生成D_____g。现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6、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CO2和SO2,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填名称)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若该化合物在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每38g该化合物完全燃烧可生成22g二氧化碳和64g二氧化硫,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
7、在某温度下,20gCuSO4饱和溶液跟20g10%的NaOH溶液刚好完全反应。
(1)求硫酸铜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求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化学方程式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或↓” →“配*” →“=”。
2.配*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反应条件为点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方程式为:
教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教学时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为主”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意识。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体现出质量守恒,而其微观解释又是配*的依据。
2、概念和涵义,以最简单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学生写:碳+氧气―→二氧化碳,老师写出C + O2 — CO2,引导学生通过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而得出概念。为加深理解,又以 S + O 2 — SO2的反应强化,引导学生从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3、书写原则和配*(书写原则:1. 依据客观事实;2.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常抛开原则写出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强化二者关系,可采用练习、自学→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上升到理论―→实践练习的模式。
4、书写步骤。在学生探索、练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练习,巩固配*方法,使学生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并由学生总结步骤。教师板书时再次强化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5、小结在学生思考后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使知识系统化。
6、检查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练习。由学生相互评判、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置作业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式的强调重点,并引出本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的关系,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再次体会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
化学方程式教案11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应注意调*;2。**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不*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最终还是保持*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不*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板书设计: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
一切化学反应
实质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五、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全班学生基础各不相同,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差异,虽利用好差搭配分组及课前学生准备弥补了一些不足,但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还是在学生实验上,主要体现在:1、有部分学生实验操作过慢,这要求教师要会**教学进度;2、部分学生操作失误过多,实验结果误差大;3、对实验缺乏分析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能力。
教学评价
学案: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之旅
[观察] 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提出问题]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
你对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的.猜想有:
[实验探究]老师演示**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提示: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老师的实验操作)
[实验初步结论]
[提出问题]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
[验证探究]
每一实验小组在下面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进行实验
实验
方案方案一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
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仪器、药品。粗铁钉、烧杯、天*、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锥形瓶、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天*天*、小烧杯、小试管、盐酸、碳酸钠粉末天*、小烧杯、石灰水、吸管
实
验
步
骤
(1)将粗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共同称量,调节天*至*衡。
(2)将粗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是否*衡(1)将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塞上带胶头滴管(内已吸有硫酸铜溶液)的橡皮塞,把它们放在天*上称量,调节天*至*衡。
(2)轻轻将滴管内的硫酸铜溶液挤出,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是否*衡(1)先在小烧杯中装1至2药匙碳酸钠粉末,然后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上用砝码*衡。
(2)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上,观察天*是否*衡(1)将盛有一定质量石灰水的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在天*上称量,调节天*至*衡。
(2)用吸管向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吹气至完全浑浊,再将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回天*,看天*是否*衡。
[收集证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根据所选做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方案方案( )方案( )
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生成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天*是否*衡
你的结论
[实验反思]你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你对实验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后小组探讨或组外交流或设计一方案解决)
[讨论与交流]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思考与探讨]1、天*不*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2、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衡?
[得出结论]
[解释结论]
[建立质量守恒的微观模型] 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你认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实践与运用]
基础题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将一克碘加热升华后得到一克碘蒸气,这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升氢气与一升氧气反应生成三升水蒸气。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 ,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基础题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小。
(2)镁燃烧后所得的全部固体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还是小?还是相等?为什么?
物质ABCD
反应前质量20g34g2g2g
反应后质量38g02g未知
提高题1、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的质量如右表:
问:(1)反应后D的质量是 ___克;(2)C物质可能是_______(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3)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反应。
(4)容器中发生反应的B物质与生成的A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
(5)写出一条符合容器中发生反应的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邱永富
化学方程式教案12
学习目标
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3、领悟质和量是**的辩证唯物**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内容简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
重点难点解析
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
2.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3.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1)审题(2)析题(3)解题(4)验题
4.容易发生的错误:(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3)单位不**,有时把体积等代入;(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
命题趋势分析
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核心知识
一、涵义:
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二、步骤:
1.设未知量X
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4.列比例式
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
6.答
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典型例题
例1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g?氧气多少g?
分析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解设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2H2↑+O2↑
36432
10克xy
==
∴x=1.1y=8.9
答:可制得H21.1g,O2为8.9g.
例2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2KCl+O2↑
122.532
12.25gx
=∴x=3.2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3.2g.
(1)错误原因;(2)改正.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5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
解(1)化学方程式末配*;
(2)设反应后可制得O2的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2×122.53×32
12.25gx
=∴x=4.8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4.8g.
例3把干燥纯净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g.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g?
分析MnO2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13.32g-9.48g=3.84g,这3.84g就是放出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O2=13.32g–9.48g=3.84g
设生成物中KCI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14996
x3.84g
=∴x=5.96g
MnO2的质量9.48g–5.96g=3.52g
答:氧气的质量为3.84g,剩余物为KCl和MnO2质量分别为5.96g和3.52g.
例4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O2=1.43g/L)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O2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O2的质量.再根据V气=进行换算.
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P2O5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4×315×322×142
6.2gxy
==∴x=8gy=14.2g
VO2===5.6L
答:需要氧气5.6升.
例5含锌65%的锌粒200g,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可制得H2多少升?(标况下ρH2=0.09g/L)
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
物质的纯度(%)=×100%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解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g
Zn+H2SO4ZnSO4+H2↑
652
200g×65%x
=
答:可制得44.4升H2.
化学方程式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化学方程式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试一试]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讨论]
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强调格式]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化学方程式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惯。
[投影]课堂练**(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议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每 份质量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份质量的水。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 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 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4;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 克氧气.
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3 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 克氧气.
4.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 克铜.
5.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氢气.
上一篇:写给雨果的一封信菁选
下一篇:畅想未来作文300字5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