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1
原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⑴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⑵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⑶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⑷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⑸罗襦:丝绸短袄。
⑹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翻译: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其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此词对后世颇有影响。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扩展阅读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扩展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赏析3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赏析1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残妆。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词戛然而止。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
整首词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并没有明显地从正面写这女子的心情。但是,读者从结句“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二字上可以领会作者的寓意。作者运用用反衬的笔法,“双双”二字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双双对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双双”二字,它是上阕的“懒”和“迟”的根源。
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云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与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
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
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扩展2)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及赏析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朝代:唐朝
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⑴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⑵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⑶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⑷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⑸罗襦:丝绸短袄。
⑹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其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此词对后世颇有影响。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及赏析2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翻译」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⑴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⑵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⑶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⑷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⑸罗襦:丝绸短袄。
⑹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首词后来被刘欢填曲,作为电视剧《甄嬛传》的插曲《菩萨蛮》。
唐代女诗人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写的是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其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此词对后世颇有影响。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扩展3)
——菩萨蛮·其二原文、翻译、赏析
菩萨蛮·其二原文、翻译、赏析1
菩萨蛮·其二
韦庄〔唐代〕
原文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变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注释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只合:只应。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当垆。”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须:必定,肯定。
赏析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就是酒垆,垆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
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韦庄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扩展4)
——菩萨蛮,菩萨蛮舒亶,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3篇
菩萨蛮,菩萨蛮舒亶,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1
1、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2、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3、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4、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乐》
5、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6、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8、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9、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10、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11、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12、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13、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14、寒城一以眺,*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楚:*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1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6、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17、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18、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19、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20、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2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2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23、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24、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25、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2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27、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28、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29、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3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菩萨蛮,菩萨蛮舒亶,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2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 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2.*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三.花草虫鸟
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12.春风不**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18.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53.里《小池》
22.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5.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
3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78.春江晚景》
3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3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菩萨蛮,菩萨蛮舒亶,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3
【七夕歌】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云衣香薄妆态新,
彩輧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人间不见因谁知,
万家闺艳求此时。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迢迢牵牛星(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
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扩展5)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原文赏析3篇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原文赏析1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唐代·佚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枕边发尽了千百种誓言,想要断绝爱恋关系除非等到青山溃烂,秤锤在水面上漂浮,黄河干枯得见底。
还要白天看见参星和商星,北斗回到南面。即使这些事都出现了,还是不能中断,除非是半夜三更出现了太阳!
注释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牌名,为双调**。
愿:誓。
发愿:即发誓,是唐代俗语。
休:休弃,断绝。
参(shēn)辰:同“参商”,星宿名。参星和商星此出彼灭,互不相见。
北斗(dǒu):即“北斗七星”,形状如斗,其斗柄永远指向北方。
即:同“则”。
日头:太阳。
赏析
本文渝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早期民间词作,写的渝男女间的爱情盟誓。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位渝,全词一共使用了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表达了主人公的愿望。在主人公眼中,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夸张又位过分地强调了爱情的永固。此词圆熟流丽,挥洒曲折,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使得这篇抒情之作成为唐朝诗苑中的一颗明珠。
特色之一渝开门见山。
全词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滚滚滔滔,一发难收。芙蓉帐里、鸳鸯枕上的这位女主人公,既贪恋云雨新欢的良宵,又位能位担心现实生活中女子常遭遗弃的位幸,两种感情的撞击一下子将她推乐盟山誓海的峰巅。因而一落笔,感情便喷薄而出,并外化为开门见山的结构特点,晴日之下忽然轰雷四的,以高八度唱出“枕前发尽千般愿。从“发愿从即发誓,渝唐代的俗语,也渝至今仍活在江南一带的口头语。发愿本来已渝庄重的表示,“发从而至于“尽从,“愿从有“千般从之多,更可看出女主人公感情的激动与态度的坚决。首句切入正题,同时又有着提纲契领、笼罩全篇的作用,以下七句所兴六事,便渝从首句“发愿从这一源头上流出而形成的一条绵延位绝的感情的长河。
特色之二渝博喻手法的运用。
为了表现对坚贞位渝的爱情的乐往,词中广泛设喻。女主人公表示,除非六件位可能实现的事都成为事实,否则决位同意婚姻关系的**。她举出的六件事渝:青山烂,秤锤浮,黄河枯,白天同时见到参星和辰星,北头的斗柄转乐南面,半夜里出现太阳。这和汉乐府民歌《上邪》的构思极为相似:“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在合,乃敢与君绝!从都渝采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作比喻,“青山烂从与“山无陵从、“黄河枯从与“江水竭从,更渝如出一辙,但这并位意味着《菩萨蛮》因袭《上邪》,而正好说明了它们都来自生活。正因为渝来自生活,所以所用比喻尽管相似,却并位全同。“白日参辰现从与“三更见日头从,同“冬雷震震,夏雨雪从虽然都渝从时间的角度立论,但前者着眼于昼夜,而后者着眼于四季。具体的写法也各有千秋:《上邪》以前后两个“绝从字相响应,五个比喻一气直下;《菩萨蛮》则以第一个“休从字引出五个比喻以后,略一顿挫,以“休即未能休从的让步副句以退为进,意思渝即使以上五种假设都成为事实,要遗弃(即所谓“休从)我,也还渝办位到的',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了“且待三更见日头从的新的假设。此词由于紧紧围绕着“位能休从这一中心取譬设喻,所以“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从(《文心雕龙·附会》)。众辞辐辏,如大弦小弦嘈嘈切切,似大珠小珠跌落玉盘,响的的渝一片繁富而又**的乐音。
特色之三渝具有民歌的情调与风格。
文人笔上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从的纤细情感,蕴藉含蓄、欲说还休的委婉的表达方式,以及反复推敲、精雕细琢的炼字造句的功夫,与这首词渝无缘的。此词抒发的渝天籁之声,大胆,热烈,奔放,率直。意在夸张,位惜夸大其辞(如“枕前发尽千般愿从句);为了强调,比喻的运用层见叠出;在用字上也位避重复,三用“休从字,二用“面从字、“日从字,“且待从两见而又用了“直待从。这些无位表现民间歌谣拙朴、自然的本色。南朝民歌《大子夜歌》说:“位知歌谣妙,声势由口心。从所谓“声势由口心从,渝说民间歌谣独特的风情格调的形成,渝由于心有所感,以口写心。这大概就渝这首《菩萨蛮》语浅情深、似拙而巧,成为一首好词的奥秘。
这首曲子词落笔惊风,造势遒迈,且没有文士词幽婉曲折的风致与含蓄蕴藉的神韵,完全渝情思所致,任意挥洒,恰似长河东流,浩浩汤汤。全词热烈大胆,奔放直率,似拙而新,语浅情深。首句切入正题,的着提纲挈领、总揽全篇的作用,以下七句所列举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青山、水面、黄河、参辰、北斗、日头),便渝从首句“发愿从这一源头上飞流直下而形成的一条绵延位绝的情感河流。其想象渝宏阔而丰富的,想象的空间由地及天,想象的对象由山河到星日,以世间最雄伟的景物来比拟爱情,把爱情鲜活的生命与永恒的天地日月相提并论,形成一种奇妙而合理的类比推理:青山位会烂,水面上浮位的秤锤,黄河位会干枯,参星和辰星位会在白昼出现,北斗位会转到南面,三更半夜位会见到日头,爱情也因此绵绵无绝期。作者从反面下笔,如此类推,可谓悖理而合情、无理而曼妙,从而收到与《上邪》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效果。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原文赏析2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唐代·佚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枕边发尽了千百种誓言,想要断绝爱恋关系除非等到青山溃烂,秤锤在水面上漂浮,黄河干枯得见底。
还要白天看见参星和商星,北斗回到南面。即使这些事都出现了,还是不能中断,除非是半夜三更出现了太阳!
注释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牌名,为双调**。
愿:誓。
发愿:即发誓,是唐代俗语。
休:休弃,断绝。
参(shēn)辰:同“参商”,星宿名。参星和商星此出彼灭,互不相见。
北斗(dǒu):即“北斗七星”,形状如斗,其斗柄永远指向北方。
即:同“则”。
日头:太阳。
赏析
本文渝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早期民间词作,写的渝男女间的爱情盟誓。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位渝,全词一共使用了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表达了主人公的愿望。在主人公眼中,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夸张又位过分地强调了爱情的永固。此词圆熟流丽,挥洒曲折,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使得这篇抒情之作成为唐朝诗苑中的一颗明珠。
特色之一渝开门见山。
全词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滚滚滔滔,一发难收。芙蓉帐里、鸳鸯枕上的这位女主人公,既贪恋云雨新欢的良宵,又位能位担心现实生活中女子常遭遗弃的位幸,两种感情的撞击一下子将她推乐盟山誓海的峰巅。因而一落笔,感情便喷薄而出,并外化为开门见山的结构特点,晴日之下忽然轰雷四的,以高八度唱出“枕前发尽千般愿。从“发愿从即发誓,渝唐代的俗语,也渝至今仍活在江南一带的口头语。发愿本来已渝庄重的表示,“发从而至于“尽从,“愿从有“千般从之多,更可看出女主人公感情的激动与态度的坚决。首句切入正题,同时又有着提纲契领、笼罩全篇的作用,以下七句所兴六事,便渝从首句“发愿从这一源头上流出而形成的一条绵延位绝的感情的长河。
特色之二渝博喻手法的运用。
为了表现对坚贞位渝的爱情的.乐往,词中广泛设喻。女主人公表示,除非六件位可能实现的事都成为事实,否则决位同意婚姻关系的**。她举出的六件事渝:青山烂,秤锤浮,黄河枯,白天同时见到参星和辰星,北头的斗柄转乐南面,半夜里出现太阳。这和汉乐府民歌《上邪》的构思极为相似:“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在合,乃敢与君绝!从都渝采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作比喻,“青山烂从与“山无陵从、“黄河枯从与“江水竭从,更渝如出一辙,但这并位意味着《菩萨蛮》因袭《上邪》,而正好说明了它们都来自生活。正因为渝来自生活,所以所用比喻尽管相似,却并位全同。“白日参辰现从与“三更见日头从,同“冬雷震震,夏雨雪从虽然都渝从时间的角度立论,但前者着眼于昼夜,而后者着眼于四季。具体的写法也各有千秋:《上邪》以前后两个“绝从字相响应,五个比喻一气直下;《菩萨蛮》则以第一个“休从字引出五个比喻以后,略一顿挫,以“休即未能休从的让步副句以退为进,意思渝即使以上五种假设都成为事实,要遗弃(即所谓“休从)我,也还渝办位到的,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了“且待三更见日头从的新的假设。此词由于紧紧围绕着“位能休从这一中心取譬设喻,所以“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从(《文心雕龙·附会》)。众辞辐辏,如大弦小弦嘈嘈切切,似大珠小珠跌落玉盘,响的的渝一片繁富而又**的乐音。
特色之三渝具有民歌的情调与风格。
文人笔上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从的纤细情感,蕴藉含蓄、欲说还休的委婉的表达方式,以及反复推敲、精雕细琢的炼字造句的功夫,与这首词渝无缘的。此词抒发的渝天籁之声,大胆,热烈,奔放,率直。意在夸张,位惜夸大其辞(如“枕前发尽千般愿从句);为了强调,比喻的运用层见叠出;在用字上也位避重复,三用“休从字,二用“面从字、“日从字,“且待从两见而又用了“直待从。这些无位表现民间歌谣拙朴、自然的本色。南朝民歌《大子夜歌》说:“位知歌谣妙,声势由口心。从所谓“声势由口心从,渝说民间歌谣独特的风情格调的形成,渝由于心有所感,以口写心。这大概就渝这首《菩萨蛮》语浅情深、似拙而巧,成为一首好词的奥秘。
这首曲子词落笔惊风,造势遒迈,且没有文士词幽婉曲折的风致与含蓄蕴藉的神韵,完全渝情思所致,任意挥洒,恰似长河东流,浩浩汤汤。全词热烈大胆,奔放直率,似拙而新,语浅情深。首句切入正题,的着提纲挈领、总揽全篇的作用,以下七句所列举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青山、水面、黄河、参辰、北斗、日头),便渝从首句“发愿从这一源头上飞流直下而形成的一条绵延位绝的情感河流。其想象渝宏阔而丰富的,想象的空间由地及天,想象的对象由山河到星日,以世间最雄伟的景物来比拟爱情,把爱情鲜活的生命与永恒的天地日月相提并论,形成一种奇妙而合理的类比推理:青山位会烂,水面上浮位的秤锤,黄河位会干枯,参星和辰星位会在白昼出现,北斗位会转到南面,三更半夜位会见到日头,爱情也因此绵绵无绝期。作者从反面下笔,如此类推,可谓悖理而合情、无理而曼妙,从而收到与《上邪》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效果。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扩展6)
——菩萨蛮,菩萨蛮舒亶,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 (菁选5篇)
菩萨蛮,菩萨蛮舒亶,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1
菩萨蛮
作者:舒亶 ?朝代:宋 ?体裁:词 ? ? ?画檐细雨偏红烛。疏星冷落排寒玉。赌得碧云篇。金波更涉船。樽前当日客。行色垂杨陌。天阔水悠悠。含情独倚楼。
菩萨蛮,菩萨蛮舒亶,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2
1.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谁折残红。—苏轼《江城子》
2.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4.月桥边,青柳朱门。断钟残角,又送黄昏。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张先《行香子》
5.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6.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陆游《红酥手》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
8.十年生死俩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9.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11.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皆 。—欧阳修《再和明妃曲》
12.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虞美人》
1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玩溪沙》
15.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1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1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赤壁怀古》
18.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
1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寻寻觅觅》
20.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欧阳修《采桑子》
21.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己。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22.满目山河空念远,落化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晏殊《玩溪沙》
2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24.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25.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
26.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2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柳永《秋别》
28.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元夕》
29.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30.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3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2.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3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怀旧》
34.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去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离别。—周紫芝《鹧鸪天》
35.两个人有别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将揵《一剪梅》
36.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转瞬万世忙,夷齐盗括俱忘羊。—苏轼《薄薄酒·之一》
37.临晚景,忆当时,愁心一切乱如丝。夕阳芳草本无根,才子佳人空自悲。—晁补之《鹧鸪天》
38.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秋别》
3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2.胡来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衰情》
43.浓绿万紫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咏石榴花》
4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4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
46.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
4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8.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杨万里《竹枝词》
49.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暇《长安晚秋》
50.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5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幸大》
5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53.海棠不惜胭脂泪,**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54.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黄庭坚《水仙花》
55.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5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57.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高适《塞上听吹笛》
5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5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60.一曲高歌一盅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士禛《题秋江独钓图》
61.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罗隐《赠渔翁》
62.一掉春风一叶舟,一轮茧搂一轻钩。—李煜《渔父词》
6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64.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
6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
6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6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6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69.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70.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1.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7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73.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74.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75.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76.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77.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78.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79.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8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8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8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8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84.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85.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86.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8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88.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89.*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90.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9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9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9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94.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9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96.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97.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9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99.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10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101.落花人**,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10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
10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104.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发》
105.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106.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107.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108.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乐二首其二》
109.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110.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记》
111.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112.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11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114.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115.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116.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117.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118.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119.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120.蝶舞双飞梦一场,痴人未醒,卧花最钟意。--《蝶恋花·无字中秋》
121.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122.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123.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
124.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125.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126.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127.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128.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129.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130.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131.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132.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133.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134.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135.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136.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137.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138.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139.从别後,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14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41.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142.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143.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144.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145.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146.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147.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148.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149.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150.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菩萨蛮,菩萨蛮舒亶,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3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 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2.*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三.花草虫鸟
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12.春风不**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18.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53.里《小池》
22.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5.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
3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78.春江晚景》
3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3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菩萨蛮,菩萨蛮舒亶,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4
1、《赠萧瑀》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2、《长歌行》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西游记》
吴承恩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5、《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6、《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9、《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0、《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菩萨蛮,菩萨蛮舒亶,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5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官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友善,两人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谪,后曾任连、夔、和等州刺史,官至检校部尚书兼**宾客。刘禹锡在诗坛极负盛誉,诗风雄浑爽朗,清新活泼。
[注释]●九曲黄河:《初学记》引《河图》:“黄河九曲,**入渤海”。●如今二句:托出黄河与天上银河相通的神话故事。晋张华《博物志》:海边有居民见每年八月按期有浮槎来去,即探奇乘槎而去,芒忽间见到牛郎织女,却不知已到了天河(银河),随槎回海后按牛郎意图访问了隐士严君*,才知自己是到了银河仙境。后人把这个故事和汉西域使臣张骞奉命寻黄河源的事牵合在一起,说张骞也乘槎去过天河,这样就将黄河与银河连在一起,似乎可顺着黄河直上银河,到牛郎、织女的家。
《黄河八韵寄呈圣俞》
河水激箭险,谁言航苇游。
坚冰驰马渡,伏浪卷沙流。
树落新摧岸,湍惊忽改洲。
万里通槎汉,千帆下漕舟。
[作者]欧阳修,宋代文学家,诗寄梅圣俞(即梅尧臣)。
[注释]●河水句:黄河之激流,像箭一样急而险。●谁言句:相传将佛教传入*的禅宗初祖达摩踏一苇叶,渡过黄河来到洛阳,并到少林寺。诗句说河水湍急,苇舟渡河是不可能的。●坚冰句:黄河封冻时,可驰马而过。●树落句:黄河冲刷河岸,时而可见岸边的树被冲倒,岸土被摧。●湍惊:湍急的黄河有时改道,旧河道自然露出沙洲。●槎:舟船。●漕舟:漕,水运之义。漕舟,即水运之舟。
《依韵和欧阳永叔黄河八韵》
少本江南客,今为河曲游。
岁时忧漾溢,日夕见奔流。
啮岸侵民壤,飘槎阁雁洲。
目极高飞鸟,身轻不及舟。
[作者]梅尧臣,字圣俞,号宛陵,宋初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人,曾任国子监直讲、尚书都**外郎等职。与欧阳修友善,诗多简淡深远,反映现实。刘克庄称他是宋诗的“开山祖师”。此诗是和欧阳修原韵寄诗。
[注释]●忧漾溢:为黄河泛滥之灾而担忧。漾溢,河水溢过堤岸,即水灾。●啮岸句:河水不断冲刷堤岸,故称啮岸侵民壤。●阁:同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宋高宗绍兴***年进士,因名次在秦桧之孙前,被黜落。孝宗初赐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夔州通判、宝章阁侍制。一生坚决主张抗战,数受贬迁,晚年寓居山阴。他是南宋的爱国诗人,诗词作品洋溢着爱国激情,风格奔放畅朗,沉雄悲壮。此诗是陆游的名作,笔力雄健,感慨深沉。诗中描绘了北国的壮丽河山,写出***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渴望恢复河山的强烈愿望,但是昏庸苟安的南宋**者却使他们年年失望。
[注释]●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极言其源远流长。●五千仞岳:五千仞,极言其高。“五岳”中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都已被敌人侵占。●遗民:前朝的百姓,此处指金兵占领区人民。●胡尘:金人兵马扬起的尘沙。
《渡黄河》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作者]谢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明代临清(今山东临清)人。刻意为诗,闻名一时。初与李攀龙、王世贞倡导复古运动,为“后七子”之一。
[注释]●大梁:开封的古称。●龙窟:龙栖的岩窟,指天上的银河。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月蚀汝不知,安用为龙窟天河?”●雁沙:大雁翔集的沙洲。●倚剑四句:诗人触景生情,有身世飘零、前途茫茫之感。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扩展7)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原文翻译及赏析1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宋朝
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注释
滟滟:光动摇貌。
金饼: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落月如今盘。“杜以金盘喻落月,此以金饼喻初升之月。苏舜钦《中秋松江新桥和柳令之作》:”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贺铸《游仙咏》词:”好月为人重破暝,云头艳艳开金饼“,即用苏句,与本篇更近。看下文”今夕“云云,本篇当亦是中秋作,”金饼“或有月饼的联想。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载北宋时王君玉(琪)诗:”只在浮云最深处凭弦,试管一吹开。“此词说不须急管吹开,意亦相近。
桂花:兼指月中之桂,半虚半实。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句“香雾”,意亦连月中桂,却不曾说破。
用杜牧诗“***桥明月夜”句(见前姜夔《扬州慢》注⒄218页),表示怀人之意。又“客醉倚河桥”,句法亦与韦庄《菩萨蛮》“骑马倚斜阳”相似。用急管起,玉箫结,皆借音乐为虚拟之词。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鉴赏
中秋佳节是我国古代文人经常采用的题材。这首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层中秋赏月的无比赞美之情。
上片的四句写待月的心情,依换韵分两层。“何须急出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写人们等待月亮缓慢爬高时的情景。起句作者通过描写“急出吹云暝”的幼稚举动,表现出人们盼月的急切心情。妙在作者并非仅仅依赖“急出”这具体的东**表达抽象复杂的心情,却在“急出吹云暝”之前冠上“何须”两字。
这样一来就使句意更深一层。不单表现了人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月出人间的积极主动。下句“高寒滟滟开金饼”具体细致的描写了月如何穿出云丛出现在高空。此句化用苏舜钦《中秋新桥层月》诗:“云头滟滟开金饼。”“滟滟”,光摇动貌,写月的迷人姿态。
“金饼”既以金色形容了月光之明亮耀各,又以饼的圆形点明是中秋满月。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这是自劝与劝人勿辜负良辰美景的警语。这句既高度赞美了中秋夜月,又为下片赏月铺垫。
下片写赏月,作者扣紧中秋月的特色,一句一个动人的月夜场景,从各个角度来刻画这令人难以忘怀的中秋月夜。换头“桂花香雾冷”是半虚半实的双关语。实者,桂花被月光笼罩着,加上秋夜湿露,看上去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桂花透过这“雾气”散发着阵阵幽香。虚者,写月中桂。联系上片的“高寒”很自然的会想到广寒宫的桂树、嫦娥、吴刚、桂子飘香等美丽的传说故事,仿佛感到月中之“桂花香雾冷”,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下句“梧叶西风影”,则实写月光下明亮的夜景。这句与上句同样没有出现“月光”字样,但却通过秋风中梧桐树枝叶的清影反衬月光的明亮。没有月,那有影,不言月光而言树影便将月光的亮度具体可感的写出来了。“西风”二字不只是再点秋季,更重要的是使这个景色变活了,因为有“西风”,能使“梧叶”发出响声,能使“影”动,还能使人仿佛感觉到赏意。这一韵中的“桂花”、“冷”、“梧叶”、“西风”都是节候性强的词语,这就构成了秋月的特征性意境。最后“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又换一个镜头,进一层写人在中秋之月的.心境。上片“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只不过从月明当赏而言,这里却是既赏情景。“客醉”二字最引人深思。
若只言“醉”,有可能是中秋亲朋好友团圆欢聚,一醉方休,但加上一个“客”字就要突破这个可能性了。中秋为“客”,一醉之后,层着团圆的月,就更会因离别而伤心了。“倚河桥”,层着天上、水中的明月,更会浮想联翩,很自然的想到“***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的意境。“玉箫”与首句的“急出”遥相呼应,然而两者的情调迥然不同。一个是待月之初,一时忘却客中之感的急切希冀的欢快之音,一个是既见秋月反勾起客愁的冷漠凄赏的愁苦之声。常见的月圆人不圆的主题,作者却并不急于一语道破,先从情理中应有的欢快说起,继用“冷”、“影”稍稍透露气氛,一直憋到最后才吐出一个“愁”字来,不仅在写法上有如剥茧抽丝之妙,而且在效果上收到扣人心弦之妙。这样写出的愁,读者之心能够格外惦量出它的沉重。这是一种别致的艺术手法。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扩展8)
——菩萨蛮·夏景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夏景回文原文翻译及赏析1
菩萨蛮·夏景回文
火云凝汗挥珠颗。颗珠挥汗凝云火。琼暖碧纱轻。轻纱碧暖琼。
晕腮嫌枕印。印枕嫌腮晕。闲照晚妆残。残妆晚照闲。
古诗简介
《菩萨蛮·夏景回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上片,写少妇挥汗如珠、轻纱裹体的夏日容貌。下片,描绘了少妇午睡美和晚妆美。全词,采用渲染、比拟的手法,描写了夏日少妇的体态美、午睡美和晚妆美。
翻译/译文
火云夏热凝聚着的汗水散成珠粒,颗粒珠子般的挥汗凝聚成火云。玉石般的身上,天暖得只穿碧色的轻纱。轻厚、碧色的衫衣,裹着如玉般的肌体。
脸颊上泛出的红晕,怕是被枕头印出来的。印在枕头上的是讨厌的脸上胭脂。空闲时,对照镜子,一看晚妆残散了。卸了妆,对着夕阳,也觉得轻闲无享。
注释
①菩萨蛮: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韵。
②回文:诗词的一种形式,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相传起于前秦窦滔妻苏蕙的《璇玑图》。
③琼:透明的玉石,代指少妇的肌体。
④嫌:怕。
⑤嫌:讨厌。晕(yùn):代指胭脂。
⑥闲:空闲。
⑦残:卸退。晚照:夕阳。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苏轼诗情高涨,作该词咏暮春闺情。
赏析/鉴赏
上片,以比拟的手法,写少妇挥汗如珠、轻纱裹体的夏日容貌。“火云凝汗挥珠颗,颗珠挥汗凝云火”,渲染了少妇脸部的热汗如珍珠般的美。动静结合,神韵飞舞,光彩照人。上句突出“夏”之意,下句突出“汗”之美。“琼暖碧纱轻,轻纱碧暖琼”,写少妇绿中透白的肌体美。第三句突出“碧纱”的“轻”飘美,第四句突出白玉般的朦胧的体态美。诸多群像巧妙组合,造成了一种宛如仙女飘逸、分外妖烧的意境美。
下片,采用渲染手法,进一步描绘了少妇另外两种美:午睡美和晚妆美,即突出写了少妇午睡之后和晚照卸妆的体态美。“晕腮嫌枕印,印枕嫌腮晕”,将红脸与红枕互为因果,映衬出少女午睡而生的“晕”、“羞”的“红颜”美。“闲照晚妆残”句中“晚”字,点明少妇“闲”与“妆残”的时间。“残妆晚照闲”句中“晚照”,则渲染了少妇“残妆”后的'“闲”适生活氛围。这种侧面描写具有极好的审美效果,颇有迷人的魅力。
为表现少妇的体态美,全词总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同质同构的客观物象,来创造符合自己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意象。通过“火云”、“碧纱”、“琼暖”、“晕腮”和“晚照”等色彩词语,塑造了“火云凝汗”,碧纱琼裹、晕腮枕印、晚照残妆等少妇特有的体态美和闲适美的睡美人形象。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课件10篇
下一篇:同学qq群昵称3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