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1
原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翻译: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去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地势险要。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让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好像屈服于敌人。**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的。既然**要利用有利的时机,那么敌人没有摆好阵势,正好可以利用。既然鸣金击鼓的声音是用来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的,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2
作品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zhū,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téng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1。宋公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7,又以告8。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9,宋师败绩10。公伤股11,门官歼焉12。
国人皆咎13公。公曰:“君子不重伤14,不禽二毛15。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6。寡人虽**之余17,不鼓不成列18。”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9,隘而不列20,天赞我也21。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教战24,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6。三军以利用也27,金鼓以声气也2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29。”
字词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8.告:报告。
9.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败绩:大败。
11.股:大腿。
12.门官:国君的卫士。
13.咎:怪罪,归罪,指责。
14.重(chóng从)再次。
15.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7.寡人:国君自称。**之余:**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9.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20.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1.赞:助。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29.儳(chán):通“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
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文章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是不可赦免的罪啊[2]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写作背景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攻打郑国。楚国**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
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皆以战争实务为重。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千秋如此,万世依然。
文章简析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实在是前后矛盾。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
文集简介
《左传》是*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者简介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3
作品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zhū,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téng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1。宋公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7,又以告8。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9,宋师败绩10。公伤股11,门官歼焉12。
国人皆咎13公。公曰:“君子不重伤14,不禽二毛15。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6。寡人虽**之余17,不鼓不成列18。”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9,隘而不列20,天赞我也21。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教战24,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6。三军以利用也27,金鼓以声气也2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29。”
字词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8.告:报告。
9.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败绩:大败。
11.股:大腿。
12.门官:国君的卫士。
13.咎:怪罪,归罪,指责。
14.重(chóng从)再次。
15.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7.寡人:国君自称。**之余:**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9.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20.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1.赞:助。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29.儳(chán):通“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
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文章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是不可赦免的罪啊[2]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写作背景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攻打郑国。楚国**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
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皆以战争实务为重。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千秋如此,万世依然。
文章简析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实在是前后矛盾。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
文集简介
《左传》是*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者简介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扩展阅读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扩展1)
——《乐羊子妻》文言文翻译3篇
《乐羊子妻》文言文翻译1
【原文】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期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译文】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饼,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扩展2)
——《子鱼论战》文言文赏析3篇
《子鱼论战》文言文赏析1
《子鱼论战》
出处: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1)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宋人既(4)成列,楚人未既济(5)。司马(6)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公曰:“未可。”既陈(8)而后击之,宋师败绩(9)。公伤股(10),门官(11)歼焉。
国人皆咎(12)公。公曰:“君子不重(13)伤,不禽(14)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15)隘也。寡人(16)虽**之余,不鼓(17)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24)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26)焉。三军(27)以利用(28)也,金鼓(29)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30)可也。”
《子鱼论战》文言文赏析2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 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以:把。后面省略“之”,这话。告:报告。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2)咎:怪罪,归罪,指责。
(13)重(chóng从)重复、再次。
(14)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5)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虽:虽然。**之馀:**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7)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8)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19)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0)赞:助。
(21)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
(28)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9)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30)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
《子鱼论战》文言文赏析3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想要战胜楚国那是不可能的。”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扩展3)
——澄子亡缁衣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
澄子亡缁衣文言文翻译1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澄子亡缁衣文言文翻译2
宋国有一个叫澄子的人,丢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到路上去寻找。看见一位妇人穿着一件黑衣服,就拉住不放,要拿走人家的衣服,说:“今天我丢了一件黑衣服!”那妇人说:“您虽然丢了一件黑衣服,但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己做的。”澄子说:“你不如赶快把衣服给我,先前我丢的是一件纺丝的.黑衣服,现在你穿的是一件单的黑衣服。用你的单衣来赔偿我的纺帛的黑衣服,你岂不是已经占了便宜吗?”
澄子亡缁衣文言文翻译3
①亡缁(zī)衣:亡,丢失。缁,用黑色帛所做朝服,也用以指黑色的衣服。
②求之凃(tú):求,寻找。凃,同“途”,道路。
③衣缁衣:前一个“衣”,动词,穿;后一个“衣”,名词,衣服。
④援而弗舍:援,拉。弗,不
⑤纺:有里子的衣服,即夹衣。
⑥禅(dān)缁:单的黑衣服,无里的衣服。禅,单。黑色的单衣.
⑦当:抵,偿。
⑧得:便宜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扩展4)
——列子文言文翻译3篇
列子文言文翻译1
《列子学射》原文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尹子曰:“子③知子之所以④中者乎?”对⑤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译文
列子学射箭,射中了,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注释
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
②请:请教。
③子:您。
④所以:……的原因。
⑤对:回答。
⑥顷岁:**来。
⑦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⑧工:精,妙。
列子文言文翻译2
《列子·天瑞》原文: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 “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②,睾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③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也。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④天瑞》)
【注】 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圹:坟墓。③徼:求取。④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著作之一。
译文:
林类的年纪将近一百岁了,到了春天还穿着粗皮衣,在田地里拾取收割后遗留下来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子贡请求前往。在田埂的一头迎面走去,面对着他感叹道:“先生没有后悔过吗?却边走边唱地拾谷穗?”林类不停地往前走,照样唱歌不止。子贡再三追问,他才仰着头答复说:“我后悔什么呢?”子贡说:“您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已经死到临头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林类笑着说:“我所以快乐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们却反而以此为忧。我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所以才能这样长寿。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又死到临头了,所以才能这样快乐。”子贡问:“长寿是人人所希望的,**是人人所厌恶的。您却把**当作快乐,为什么呢?”林类说:“**与出生,不过是一去一回。因此在这儿死去了,怎么知道不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么知道死与生不一样呢?我又怎么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头脑糊涂呢?同时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子贡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知道他是值得对话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并不完全彻底。”
子贡对学习有些厌倦,对孔子说:“希望能休息一阵。”孔子说:“人生没有什么休息。”子贡问:“那么我也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你看那空旷的原野上,有高起来的地方,好像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饭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的可恶,却不知道**是休息。晏子说过:‘真好啊,自古以来就有**!仁慈的人在那时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时被埋葬了。’**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抛弃了家庭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有人离开了家乡,抛弃了亲人,荒废了家业,到处游荡而不知道回家,这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说他是放荡而疯狂的人。又有人专心致志于盛世之治,自以为聪明能干,于是博取功名,到处夸夸其谈而不知道停止,这又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认为他是有智慧谋略的人。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而世上的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反对。”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扩展5)
——周公诫子文言文3篇
周公诫子文言文1
【文言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翻译】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注释】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卑:低下。
贵:地位显要。
畏:同“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赏析】
在本文中,周公诫子的观点是“子勿以鲁国骄士”,也就是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做到了礼贤下士。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所以现在的**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周公诫子》中提到的六种“谦德”,对现代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写作特点
(1)文章言简意赅,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
本文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逞结论。“起、承、转、合”的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层递式结构的一种引申,是古代论说文的章法。“起”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如本文“诫子”第一句;“承”即承接开头,对论述的问题加以阐述,如本文证明论述部分:“握发吐哺”,六种“谦德”;“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如本文的反面论述部分;“合”即最后进行归结,如本文最后用反问句总结问题,起深化中心的作用。
(2)语言生动,词语脍炙人口。如: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
(3)观点鲜明,让人容易接受。
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睿智的语言,谆谆的**的教导,让读者深有启发。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扩展6)
——徒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
徒文言文翻译1
徒字文言文翻译
1、步行:徒步。徒涉。
2、空:徒手。
3、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
4、只;仅仅:家徒四壁。
5、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
6、同一**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徒。
7、人(多指坏人):匪徒。赌徒。叛徒。
8、剥夺犯人**的刑罚:徒刑。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辵(chuò),土声。
2、步行。
徒,步行也。——东汉·许慎《说文》
我徒我御。——《诗·小雅·黍苗》
君子耆老不徒行。——《礼记·王制》
徒递来告。——《国语·吴语》
无徒骥于锱坛之宫。——《庄子·徐无鬼》
败其徒兵于洧上。——《左传·襄公**》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贲其趾,舍车而徒。——《易·贲》
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
又如:徒徙(无舟船乘载而徒步过水);徒跣(赤足步行);徒践(赤足步行);徒杠(供徒步行走的小桥);徒负(徒步负荷);徒行(步行;无事闲行)。
名词
1、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帅徒以往。——《左传·昭公****》
又如:徒骥(步兵与骑兵);徒兵,徒卒(步兵);徒士(步兵。没有兵器、铠甲装备的战士);徒甲(徒卒和甲士);徒卫(卫兵);徒侯(徒卒侯吏);徒师(步卒,步军)。
2、徒*,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原屏咎之徒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岂为我徒。——《左传·襄公三十年》
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管子·版法》
郯子之徒。——唐·韩愈《师说》
佞誉诬谀之徒。——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袁可立)虑之。——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得志之徒。——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与其徒置酒酣歌。——清·方苞《狱中杂记》
3、服徭役的人。
迁徙之徒。——汉·贾谊《过秦论》
4、门徒,弟子。
仲尼之徒。——《孟子·梁惠王上》
传诸其徒。——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5、地位低的人。多指坏人。如:奸徒(奸险的人);无耻之徒;匪徒。
6、奴仆。
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白行简《李娃传》
7、徒刑,古代刑法名。即拘禁使服劳役。如:徒罪(徒刑之罪);徒系(囚犯);徒流(徒刑与流刑)。
8、众,很多的人。如:徒舆(众人);徒众(属下群众;门徒,弟子)徒附(依附于豪门、权势人家的人众);徒庶(民众)。
9、姓。徒姓
副词
1、独,仅仅。
徒以吾两人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慕君之高义。
徒见操书。——《资治通鉴》
2、徒然,枉然。
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徒靡danyao。——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形容词
1、光,裸。如:徒裼(赤足露体);徒倮(光身);徒首(空首。身无甲胄)。
2、空。如:徒手(空手);徒话(空话);徒法(空有法制)。
3、单纯。如:徒奏(单纯的器乐合奏);徒马(备用而不施鞍辔的马)。
“途”字的常用词组
1.徒步 túbù
(1)[go on foot]∶用脚行走
徒步则汗出。——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徒步入华山。—— 明· 顾炎武《复庵记》
徒步行军
(2)common people]∶*民的代称。古时*民外出无车,故称
***内,多为徒步。
(3)[infantry]∶步兵
2.徒弟 túdi
[apprentice;disciple;pupil] 从师学艺的人。
3.徒歌 túgē
[singing without music accompaniment] 指唱歌时没有伴奏,即清唱。
4.徒费唇舌 túfèi-chúnshé
(1)[waste one's breath;spend one's breath;whistle down the wind] 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九公何苦徒费唇舌!你这乡谈暂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镜花缘》
(2)——亦作“徒废唇舌”
5.徒唤奈何 túhuàn-nàihé
[regret in vain;utter bootless cries] 白白叫喊,无可奈何。
6.徒劳 túláo
[futile effort;fruitless labor] 空自劳苦;白费心力。
徒劳跋涉
7.徒劳无功 túláo-wúgōng
(1)[futility;make a futile effort;flog a dead horse;mount on a dead horse;shoe a goose;work to no avail]∶徒劳的尝试或无用的姿态。
他们的种种失败,徒劳无功,简直像花儿和昆虫适合于共生一样惊人。
(2)[water haul]∶徒劳无成效的努力;常指空跑一趟而未遇见想要找的人。
8.徒劳无益 túláo-wúyì
[futility;make a futile effort] 白费力气,没有一点好处或成效。
武力在经济上的徒劳无益。
9.徒然 túrán
(1)[only]∶仅仅如此
(2)[without cause or reason]∶无缘无故;偶然
皆不徒然
(3)[for nothing;in vain]∶枉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我找不到他们,徒然跑了半天
10.徒涉 túshè
[wade across;wade through;ford] 从河水中走过去
水浅可徒涉
11.徒手 túshǒu
[bare-handed;empty] 赤手空拳
徒手夺刀
12.徒属 túshǔ
[apprentices] 徒众,属众
召令徒属。——《史记·陈涉世家》
徒属皆曰。
13.徒孙 túsūn
[disciple's disciple] 指徒弟带的徒弟
14.徒托空言 tútuō-kōngyán
[jaw but do nothing;make empty promises;blow bubbles] 光有满嘴空谈,不办实事
15.徒跣 túxiǎn
[go barefoot] 赤足步行
免冠徒跣。——《战国策·魏策》
16.徒刑 túxíng
(1)[imprisonment;prison sentence]∶刑罚名。将**拘禁于一定场所,剥夺其**,并**劳动。其名始于北周。今分****和****两种
(2)[term of imprisonment]∶服刑期
判十年徒刑
17.徒行 tú xínɡ
1.步行。《论语·先进》:“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邢昺 疏:“徒,犹空也,谓无车空行也,是步行谓之徒行。”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 洪 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贫无车马,不堪徒行。”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乃徒行出,至 曲江 西 杏园 东。” 元 曹之谦 《风雪障面图》诗:“仆夫徒行亦良苦,吻噤不语心应语。”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狐》:“美艳若此,而徒行何也?”2.谓无事闲行。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仆不远千里,裹粮求见,非徒行也,意必谓 明公 有以见教,而含木石不尽勤勤之意何耶?”
18.徒有虚名 túyǒu-xūmíng
[unwarranted reputation] 空有其名声,毫无实际。亦作“徒有其名”
19.徒长 túzhǎng
[spindling;excessive growth of branches and leaves] 植物只长茎杆而不长花或果实的情况
.徒子徒孙 túzǐ-túsūn
20.rations of followers of a school;adherent;disciples and followers;hangers-on and their spawn] 门徒及门徒之徒。比喻由一师所承。亦指爪牙、帮凶
徒文言文翻译2
曲突徙薪,曲:形做动,弯曲;突:烟囱;徙:迁移;薪:柴火。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一、原文: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就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二、译文:
说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其他的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三、注释:
1.过:拜访。
2.突:烟囱。曲突,使烟囱弯曲。
3.徙:迁移
4.薪:柴草
5. 更:更改,改变。
6.不(fǒu)者:如果不这样的话。不:同“否”,否则。
7.且:将要。
8.嘿(mò)然: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
9.应:应答。
10.俄而:不久。
11.息:同“熄”,灭。
12.灼(zhuó )烂者:被火烧伤的人。灼,烧。
13.次:按次序。
14.坐:同“座”,座位。
15.录:采纳,引申为邀请。
16.乡(xiàng)使:先前假使。乡同“向”,一向,先前;使,假使,假如。
17.亡(wú):通“无”。
18. 为:当作,作为,认为。
19.乃:于是,就。
20.寤(wù ):同“悟”醒悟,觉悟。[3]
21.请:邀请。
徒文言文翻译3
鲁人欲徒越的文言文的原文比较简短,大家需要了解一下原文的内容是什么吗?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原文
鲁人欲徙越①
鲁人身善织履②,妻善织缟③,而欲徙于越④。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⑤,而越人跣行⑥;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⑦。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屦(jù):句。古时用麻葛等制成的草鞋。
3. 缟:白色的绢。
4. 越:春秋时期越国,在今浙江。
5. 履:鞋,此处作穿鞋解。
6. 跣(xiǎn):赤脚。
7. 被(pī):同“披”。
译文
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做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缟,然而(他们)却想要迁徙到越国。于是有人对他说:“你一定会受穷的。”鲁国人就问:“为什么?”那人说:“鞋子是用来穿的,但越国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戴的',但越国人披头散发的。你们虽然有专长,但迁徙到毫无自己用武之地的**,想要不受穷,这可能吗?”
说明
①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莽撞从事。
②做生意特别要了解各种顾客的需要。
③凡事应从实际出发,忽视客观情况,盲目行动不会有好结果。
④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客观的要求,只凭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结果必定是失败的。—《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读写》
要点导引
这则寓言以鲁人身怀绝技却要去无用武之地的越地的故事,表明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客观的要求,只凭主观臆断,结果必定是失败的。
这则寓言构思巧妙,以“善织屦”,与“跣行”相对,以“善织缟”与“被发”相对。这样“欲使无穷,其可得乎”的结论便水到渠成了,使读者在哑然失笑之余,对其所述之力心悦诚服。
鲁人徙越故事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一个“鲁人徙越”的故事。故事说:
鲁国京城住着一对夫妻,男的善于编草鞋,女一善于织白绸子,两口子兢兢业业,日子过得还不错。他们听说越国是个鱼米之乡。有一天,两口子想要搬到越国去谋生,便收拾这具行李。邻居看见了,劝告他们说:“不要到那里去,去了,你们会受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
邻人说:“草鞋是给人穿在脚上的,可是越国教师都是水乡,越人从小就关脚板走路,不用穿鞋。绸子是为了做帽子给人戴在头上的,可是越国经常有暴雨,越人个个蓬头散发,从不戴子。你们的手艺固然不错,可是去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手艺一点儿也用不上,怎么不受穷呢?”
“鲁人徙越”这个故事,说明鲁国的这个鞋匝夫妇,产了解越国的生活习惯,只身的手艺和想当然,就要搬到陌生的越国去谋生。他们不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转移的,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单凭老经验和主观愿望是要碰壁的。倘若不是邻人相劝,改铸成大错,穷迫而归。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扩展7)
——文言文翻译技巧 (菁选2篇)
文言文翻译技巧1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典章**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 ”(《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技巧2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意译。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五个字:留、调、换、补、删。
一. 留
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例1.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例2.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 调
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3.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例4.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例5.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国君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奉禄,而守着贵重的金玉,况且一般人呢?
例6.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例7.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译文]遇到*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三. 换
1.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8. 疏屈*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例9.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2.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10.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例11.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译文]这时,墨家学派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3.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例12. 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 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例13.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例14.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擒曹操,应该在今天。
5. 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例1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四. 补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例16.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例17. 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2. 补出省略的成分。
例18. 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例19. 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 )亦无矣。《中山狼传》
[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3. 补出量词。
例20.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 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例21.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五. 删
1. 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例22.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例23.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例24. 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此外,为保证译文准确,翻译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甚至其它外围信息(出处、标题、注解)进行推断和印证,译完后还要将译文与原文仔细核对,以免出错。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扩展8)
——师说文言文及翻译
师说文言文及翻译1
原文
师说
作者: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创作背景: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师说》的这一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话中看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即师所在,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扩展9)
——文言文《曹刿论战》评课稿
文言文《曹刿论战》评课稿1
听文言文公开课的机会不多,这堂文言文文本细读的课却让我惊叹。睿智的思想从他的瘦小的胸腔中汩汩流出,这就是一种积淀的力量。
所以,雷老师从”慈城孔庙”出发,到孔子、《春秋》再到《左氏春秋》,居高临下得对文章进行文学广涵。刚开始不知道为什么雷老师要讲《春秋》与《左氏春秋》,听了整堂课才发现原来是要提及《春秋》是孔子站在**者的基础上对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进行简单记录,而《左传》中这场战役中的很多人都很丰满,这就是文以载道,所以,对于历史上的名人名事,我们要以一种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要多看不同的书去印证这个人物的立体性与丰满性。所以这样一来,文言文教学就上升了高度与深度,让我们折服。
教学环节简洁清晰、细读到位的程度也是让我们赞叹。曹刿是何许人也?凭什么对战事评头论道?——鲁庄公在文中是否真的如他所说的目光短浅?——曹刿是否自夸,有否远谋之才,从文中找出。——除了军事才能之外哪里还体现他的才能?围绕“鄙”与“远谋”结合文中句子词语进行详细解读,最后归结出鲁庄公的多面性与曹刿的才能。
这是一堂好课,确实真正体现了“细读”这个主题,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整个课堂氛围确实很好,但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却变成老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就是那些很能说会道的学生一直在讲,大部分学生都是沉默寡言。这不竟让我们想到:公开课总归是公开上,要做到个个学生都落实到,还是要一点“死抓慢讲”的精神的。这不禁是我们的悲哀!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选3篇)(扩展10)
——海瑞文言文翻译
海瑞文言文翻译1
海瑞刚正文言文
海瑞①,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②,令老仆艺③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囊④胡公按部⑤,令所过无供张⑥。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⑦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都御史鄢(tan)懋(mao)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⑧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⑨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海瑞刚正文言文翻译
海瑞,字汝贤,是海南岛琼山县人。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南*教谕之职。后升任淳安县知县。日常海瑞穿布衣服,吃粗粮,并让老仆种植蔬菜来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他人说:“昨天听说海瑞替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时,恼恨驿站的官吏,把驿站的官吏倒吊起来。海瑞说:”过去胡公巡查所属各地,下令他所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及招待。现在看来,此人行李很多,肯定不是胡公子。”于是就打开那人的`袋子,取出钱数千金,将它放入钱库中,(并派人)驱马报告胡宗宪,宗宪没有理由加罪于海瑞。
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车马。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
海瑞刚正文言文注释
①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峰,明朝广东省琼州府琼山县(今海南省海口市)人,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赠**太保,谥“忠介”。
②布袍脱粟:穿粗布的衣服,吃粗粮糙米。
③艺:种植。
④囊:从前。
⑤按部:巡查部属。
⑥供张:奉献招待,意思是铺张浪费。
⑦橐(tuó):袋。
⑧抗言:高声说。
⑨恚:气愤。
上一篇:公司早会的小游戏5篇
下一篇:个人房屋出租广告3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