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篇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1
赵襄主学御
设计/李俊
赵襄主①学御于王子期②,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战国时赵国君王。②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此处指王良。
【思考与练习】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三易马而三后 ( ) (2) 术未尽也 (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3.子期认为怎样才能很好的驾驭马?(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参***
1.(1)更改,改换 (2)穷尽,全
2.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还能用什么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
3.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
4.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若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只会事违人愿。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2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襄主学御译文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参***
一、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
赵襄主学御原文
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不久)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你)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驾车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译文
战国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之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多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襄主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问题。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而你的在前在后,***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注释
( 1 )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君王。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此处指王良。
( 2 )御:通“驭”,驾车。
( 3 )俄而:一会儿。这里为不久的意思。
( 4 )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 5 )易:更改,改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 6 )尽:穷尽。
( 7 )调:相协调。
( 8 )致:达到。
( 9 )逮:追捕。这里是“追赶”的意思。
(10 ) 于:被,表被动
(11 ) 夫:语气词,不译,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12 ) 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这里指沿着同一路线奔跑。
(13 ) 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4 )“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中的“于”字:向,介词
(15)上何以调于马”中的“于”字:与。上:同“尚”,还。
启示
赵襄主同王子期赛马,在多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主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问题在于青之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主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马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之大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若只急功近利,只会事违人愿。
阅读训练
1.选出加点的“于”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三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和( )相同。
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先则恐逮于臣
E.万钟于我何加焉 F.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G.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H.游于是乎始
I.马体安于车 j.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选出加点词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两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A.此君之所以后也 B.所以动心忍性 C.此臣所以报**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E.吾知所以距子矣
3.下列各项与“子之教我御”中的“之”用法一样的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怅恨久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翻译句子。
上何以调于马
参***
1.A与C(向) E与G(对) I与J (在)
2.A与D(……的原因) B与C (用来) (E用什么办法)
3.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
4.上同“尚”,还 还凭什么去调理马?或还怎么和马谐调呢?
二: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参***
一,l.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宋史·**传》阅读答案3篇
《宋史·**传》阅读答案1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 文段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传》)
6.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波色乍明(初、始) B.普少习吏事(熟悉、精通)
C.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尝试) D.普颜色不变(脸色)
7.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若脱笼之鹄(助词,的)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动词,可以)
C.跪而拾之以归(表顺接) D.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B.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在**职位的**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
C. 普又以其人奏(**还是上奏启用这个人)
D.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宋太祖才醒悟,死后才作用了这个人)
9.选出对“风力虽尚,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翻译正确的一项。( )(3分)
A.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B.风力虽然还很强劲,然后走路时就汗流浃背了。
C.风力虽然尚来很强劲,但走路还是汗流浃背。
D.风力虽然尚来很强劲,然后走路时还是汗流浃背了。
10.选出下列对B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选文主要写了**的两件事,一是为国刻苦读书,二是为国奏荐人才。
B.**是一个刚正不阿、坚持不懈、勤奋刻苦,具有超强毅力和坚强意志的人。
C.选文善用细节描写,“阖户启箧取书”这一细节表现了**为了**而努力读书的品质。
D.选文中,**太祖一直不理解**的做法,最后也不采用他的启用人才的建议。
参***
6.C 7.B 8.D 9.A 10.D
《宋史·**传》阅读答案2
普①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②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选自《宋史.**传》)
【注释】①普:**,字则*,北宋***,922年于幽州蓟州(今**城西南)。②龌龊(wò chuò):气量狭隘,拘于小节。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太祖素恶其人( )
(2)刑以惩恶 ( )
3、赵晋为什么要力劝太祖升当迁官者?(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用了哪些方法凸显**性格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罢全文,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1)*时,一向
(2)用来
3、因为刑罚是用来惩治**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陛下是不能凭己之喜怒而独断专行的,所以力劝太祖升当迁官者。(意对即可)
4、用了点面结合、正面叙述与反面烘托结合、事件叙述与点睛议论相结合,人物对话等方法来凸显**性格特点的。(意对即可)
5、晏子是一个性格沉稳有城府、以天下为己任、做事刚毅果断、为人正直、心胸宽广之人。(意近即可)
《宋史·**传》阅读答案3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 虽多忌克,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 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传》)
【乙】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急)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普少习吏事 ( ) ②读之竟日 ( )
③普颜色不变 ( ) ④他日补缀旧纸(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跪而拾之以归B.太祖亟见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C.普又以其人奏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D.太祖尝弹雀于后园臣以尚急于弹雀【小题3】“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2分)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小题5】【甲】文中的**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熟悉 整日 脸色、神色 修补
【小题1】C
【小题1】这些细节反映了**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表现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2分)(细节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
【小题1】**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拾起碎纸片带回家。
【小题1】天下事为己任,不畏权势,执著、坚定或深沉有岸谷,刚毅果断。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小题1】C项中“其”的意思都为“那”。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结合文章中对**的描写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甲乙两文来分析即可。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庄子·养生主》阅读答案3篇
《庄子·养生主》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①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末未尝微碍,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②。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①砉然:骨肉相离的声音。②硎:磨刀石。
(选自《庄子·养生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乃中《经首》之会 会:韵律,节奏。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进入。
C.刀刃若新发于硎发:生,出,引申为“磨”。
D.善刀而藏之善:擦拭,揩拭。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庖丁技艺高超的一组是()(2分)
①合于《桑林》之舞 ②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③牛不知其死也④未尝见全牛也
⑤所见无非全牛者 ⑥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庄子这个寓言于后世形成了如下成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目无全牛等。
B.屠宰一头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为什么屠宰起来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其原因就是庖丁熟练地掌握了牛的大小。
C.这个故事是说做事不仅要掌握客观规律,还要保持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懂得运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方能运用自如。
D.寓言中庄子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顺应环境,回避矛盾,就能保住性命,养护精神。这也就是文章最后文惠君得到的一种养生之道。
【小题4】把文言选段中划线句以及《先秦诸子选读》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分)
(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2分)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分)
(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2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
(2)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
(3)不干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就好像浮云。
(4)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许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进,过,超过。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2】试题分析:②句是表述庖丁的操作,未言及技巧;④⑤两句均指庖丁解牛的技术熟练。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综合分析信息筛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小题3】试题分析:“其原因就是庖丁熟练地掌握了牛的大小”错,而是熟练地掌握了牛的结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翻译问题不大。第2个名子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句式特点,这是判断句,另外还要注意“族”和“折”的准确译出。“族”,大众化的,普通的;“折”此处译为“用刀去砍”。
【参考译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划然响声,进刀割解发出的'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于音节的;合于《桑林》乐章的舞步,合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技术怎么能到达这般的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不过是一头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的整只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连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儿妨碍,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是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可是每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又提刀站立,张望四方,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夫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篇(扩展3)
——赵囊主学御文言文翻译
赵囊主学御文言文翻译1
【原文】
赵襄主①学御于王子期②,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战国时赵国君王。
②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此处指王良。
【翻译】
赵襄主向善于骑马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主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本事都教给你了呀,是你使用得不恰当啊!大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调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启示】
赵襄王同王子期赛车,在三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王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问题在于青之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王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车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之大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篇(扩展4)
——童趣 阅读答案3篇
童趣 阅读答案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 明:______________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拟:______________
③盖一癞**也 盖:______________
④神游其中 其: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鞭打**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①眼睛 ②比作 ③原来是 ④代词,指代“我”
2.①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②在想象中游览,安适愉快而满足
3.“略”。
4.“略”。
童趣 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
A.余忆童稚时()B.鹤唳云端()
C.徐喷以烟()D.青云白鹤观()
小题2:写出两个出自选文的成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分)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2分)
小题4:选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2分)
小题5: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2分)
参***:
小题1:A、我B、鸟叫C、慢慢地 D、景观
小题2:示例:明察秋毫、怡然称快
小题3:①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②所以时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小题4:将夏蚊拟作白鹤之趣。(观蚊如鹤之趣)⑵
小题5: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
小题1:
试题分析:“余”在古文里除了用于第一人称,还有“剩余”的意思;“观”在古文中有“看”“认为”“景物”等意思,本句中是“看”。
小题2:
试题分析:两个成语,知道一个“明察秋毫”,即写出,另一个可根据成语大多是四字词的特点,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信息。
小题3:
试题分析:“项”指“脖子”(有诗“曲项向天歌”);“强”,通“僵”,意为僵硬;“故”,所以;“时”,经常;“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所感受到的乐趣。
小题4:
试题分析:文章中写到,孩子将眼前物想像另一番景象,孩子已经忘了眼前什么物,而身临其境在想像的景象中,倍感趣味,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
小题5:
试题分析:很多趣味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来自欣赏者自己的内心。好奇、想像力丰富是孩子具有的'特点,所以孩子很容易获得“物外之趣”。
童趣 阅读答案3
童趣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3)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第(4)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所拔之“山”指的是所倒的“树”指的是(3分)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答案
【小题1】癞虾蟆,土砾凸者,丛草(3分)
【小题2】(1)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都变得僵硬了
(2)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获得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庞然大物是癞虾蟆。从“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可以看出“山”指的是土砾凸者,树指的是丛草。
【小题2】试题分析: (1)注意“强”通“僵”,僵硬的意思。(2)藐小之物:细小的东西。故:因此,所以。时:经常,常常。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篇(扩展5)
——《洗脚》阅读答案3篇
《洗脚》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放寒假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每一个同学都要在寒假中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
二十多年来,他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仅仅在于父亲问他成绩,在学校的生活的情况,学费、生活费用的多少。简单的一问一答,除此而外,似乎没有多少。
有的时候,他也希望父亲的一个拥抱,像电影上的那样,可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
但是,终于,他还是开口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装着轻松地对父亲说了,然后急急地补充道:“这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
父亲的脸上先是诧异,然后笑了。他看出儿子的窘迫,便说:“好啊,好啊,你先去打一盆水来。”
一切似乎都轻松了,他去井边打水,兑上热水,调好水温,然后端到父亲的身边,父亲已经脱好自己的鞋袜,像一个孩子一样坐在椅子上,看着他过来。
他忙把水送到父亲的脚边,父亲的脚放在水里。水溢了一些出来,他没有想到父亲的脚这么大。
“温度怎么样?”他问。“蛮好蛮好!”父亲说。然后,再怎么办呢?他问自己。那双脚就在面前,他想用手去触摸它,可是心里却有些犹豫。不由自主地想:[甲]若干年前,自己的一双小脚在这样的盆里,是怎样的情景?白嫩、柔软,活泼得像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里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的地嬉笑,直到他们生气。
[乙]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地有些害羞。自己心里有微微的酸。
“帮我把毛巾拿来。”父亲说。
忙去取下衣架上的毛巾,递给了父亲。突然,他又扯过了毛巾,他说:“不,还是让我给你擦擦脚吧。”
于是,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邦邦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里面有黑色的泥,让人想象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它走过来,像一件活着的文物。
心里的那股酸,冲到了鼻腔。这时,父亲将脚缩了回去。“好了好了,洗好了。”他开始往脚上套袜子。
那双破袜子,似曾相识,哦,是自己穿破了扔在家里的,却被父亲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脚趾上的那个洞用粗线绞了几针,像一个写错的字上面被乱画了几笔以示涂改过。
“我倒水去了。”他说。然后,急急地向屋外走去,一路上,洒了好多水。他不知道,屋子里的父亲,一边往自己的脚上穿着袜子,一边想着他自己的父亲。自己这一生还没有给父亲洗过脚,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像儿子今天这样,给自己的父亲也洗一洗脚。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前两处划线句一再写到“他”感到“心酸”,他为什么感到“心酸”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甲][乙]两段文字,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说出对比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以“洗脚”为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最后小节中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的划线句,有读者认为写得很好,有读者认为是多余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儿子第一次为父亲洗脚
2.(1)为父亲的苍老、一生劳苦;(2)为自己从未关心过父亲而难过、自责;(3)为父亲对儿子给自己洗脚感到“羞怯”而难过(任答其中的两点即可得满分)
3.(1)孩子小时侯脚得“白嫩、柔软”和父亲脚得“宽大、粗糙”形成对比。
(2)给孩子洗脚时孩子的活泼、调皮与给父亲洗脚时父亲的“安静”“羞怯”形成对比。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5.画线的句子在文中不属于多余之笔。这一段文字拓宽了文章的内容,由原来儿子为父亲洗脚,引申到了父亲也应该为自己的老父亲洗脚,以尽孝心。这样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揭示出敬老应当是每一个应尽的责任,也使得文章意味深长。
(意对即可)
《洗脚》阅读答案2
放寒假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每一个同学都要在寒假中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
二十多年来,他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仅仅在于父亲问他成绩,在学校的生活的情况,学费、生活费用的多少。简单的一问一答,除此而外,似乎没有多少。
有的时候,他也希望父亲的一个拥抱,像电影上的那样,可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
但是,终于,他还是开口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装着轻松地对父亲说了,然后急急地补充道:“这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
父亲的脸上先是诧异,然后笑了。他看出儿子的窘迫,便说:“好啊,好啊,你先去打一盆水来。”
一切似乎都轻松了,他去井边打水,兑上热水,调好水温,然后端到父亲的身边,父亲已经脱好自己的鞋袜,像一个孩子一样坐在椅子上,看着他过来。
他忙把水送到父亲的脚边,父亲的脚放在水里。水溢了一些出来,他没有想到父亲的脚这么大。
“温度怎么样?”他问。“蛮好蛮好!”父亲说。然后,再怎么办呢?他问自己。那双脚就在面前,他想用手去触摸它,可是心里却有些犹豫。不由自主地想:[甲]若干年前,自己的一双小脚在这样的盆里,是怎样的情景?白嫩、柔软,活泼得像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里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的地嬉笑,直到他们生气。
[乙]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地有些害羞。自己心里有微微的酸。
“帮我把毛巾拿来。”父亲说。
忙去取下衣架上的毛巾,递给了父亲。突然,他又扯过了毛巾,他说:“不,还是让我给你擦擦脚吧。”
于是,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邦邦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里面有黑色的泥,让人想象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它走过来,像一件活着的文物。
心里的那股酸,冲到了鼻腔。这时,父亲将脚缩了回去。“好了好了,洗好了。”他开始往脚上套袜子。
那双破袜子,似曾相识,哦,是自己穿破了扔在家里的,却被父亲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脚趾上的那个洞用粗线绞了几针,像一个写错的字上面被乱画了几笔以示涂改过。
“我倒水去了。”他说。然后,急急地向屋外走去,一路上,洒了好多水。他不知道,屋子里的父亲,一边往自己的脚上穿着袜子,一边想着他自己的父亲。自己这一生还没有给父亲洗过脚,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像儿子今天这样,给自己的父亲也洗一洗脚。
20.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答:
21.文中前两处划线句一再写到“他”感到“心酸”,他为什么感到“心酸”呢?(3分)
答:
22.文中 [甲][乙]两段文字,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说出对比的内容是什么?(4分)
答:
23.选文以“洗脚”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答:
24.对文章最后小节中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的`划线句,有读者认为写得很好,有读者认为是多余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答:
参***:
20.(3分,意思对即可)儿子第一次为父亲洗脚
21.(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为父亲的苍老、一生劳苦;(2)为自己从未关心过父亲而难过、自责;(3)为父亲对儿子给自己洗脚感到羞怯而难过(任答其中的两点即可得满分)
22.(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孩子小时侯脚得白嫩、柔软和父亲脚得宽大、粗糙形成对比。
(2)给孩子洗脚时孩子的活泼、调皮与给父亲洗脚时父亲的安静羞怯形成对比。
23.(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24.(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不属于多余之笔。这一段文字拓宽了文章的内容,由原来儿子为父亲洗脚,引申到了父亲也应该为自己的老父亲洗脚,以尽孝心。这样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揭示出敬老应当是每一个应尽的责任,也使得文章意味深长。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篇(扩展6)
——《荷》阅读答案3篇
《荷》阅读答案1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早,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
②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的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③荷,在**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了。
④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惟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⑤每有狂风**,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⑥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⑦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⑧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⑨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思想灵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彼,有薄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婷婷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⑩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11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走进了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选自《美文》)
《荷》阅读答案2
1.第③段说:“荷,在**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荷创造了哪些生命奇迹?请仿照句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①烈日炙烤下,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②在沉睡千年后,仍能绽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暴雨突至,清音飞扬,回肠荡气;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全文,作者是按照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述荷的,而第④段所写内容却不是任一季节的荷,与前后文不一致,是否应当删去?请说明理由。
答: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本文语言优美形象,意蕴丰富。请从第②段和第⑥段画线的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
(1)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的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
答:
(2)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
答:
4.结合文本,说说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中“红尘人”是指什么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答:
5.文章最后说,“荷,不答”,你在“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后,又有怎样的回答?请把你的回答写下来。
答: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篇(扩展7)
——襄州区九年级寒假作业答案
襄州区九年级寒假作业答案1
一.帮你学习
(1)-1 (2)B
二.双基导航
1-5 CCDAB
(6)1;-6;7 (7)k≤2 (8)①③ (9)3/4 (10)
(11)解:设应降价x元.
(40-x)(20+2x)=1200
解得x1=10(舍去)
x2=20
∵为了尽快减少库存
∴答:每件衬衫应降价20元.
(12)解:①∵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2-4ac>0 ∴(-3)2-4(m-1)>0
∴m<13/4
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时
b2-4ac=0 ∴(-3)2-4(m-1)=0
∴m=13/4
∴一元二次方程为x2-3x+9/4=0
∴方程的根为x=3/2
(13)解:①10次:P=6/10=3/5; 20次:P=10/20=1/2; 30次:P=17/30; 40次:P=23/40
②:P=1/2
③不一定
(14)解:设 x2+2x=y ∴y2-7y-8=0
∴y1=8 y2=-1
∴当y=8时,由x2+2x=8得x1=2 x2=-4
当y=-1时,由x2+2x=-1得x=-1
(15)① 2x2+4x+3>0
2(x2+2x)>-3
2(x2+2x+1)>-3+2
2(x+1)2>-1
(x+1)2>-1/2
∵(x+1)2≥0
∴无论x为任意实数,总有2x2+4x+3>0
②3x2-5x-1>2x2-4x-7
3x2-2x2-5x+4x-1+7>0
x2-x+6>0
x2-x>-6
(x-1/2)2>-23/4
∵(x-1/2)2≥0
∴无论x为任意实数,总有3x2-5x-1>2x2-4x-7
(16) (6,4)
三.知识拓展
1-4 CCDA
(5)6或12 (6)1:1
(8)①PA=1/6 PB=2/6=1/3 PC=2/6=1/3 PD=1/6
②不公*,因为棋子移动到每个点的概率不同
若想尽可能获胜,应选B点或C点
③PA=8/36=2/9
(9)①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上一篇: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一员的作文5篇
下一篇:矛和盾的寓言故事3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