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谈读书》读后感(谈读书读后感200字)

2023-04-07人围观
简介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谈读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谈读书》读后感 篇1  最近的闲散时间都用来看史铁生先生的书了,记得之前上中学的时候,课本上选录了他的文章,那时候看课文都觉得字里行间都是感动,说实话我也曾设想过如果我遇到和史铁生先生同样的处境,我会怎么办,最后想到都觉得这对于我应该就像天塌了一样,于是愈加配合史铁生先生的坚毅和勇
《谈美》读后感800字 推荐度: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 推荐度: 学党史谈感悟 推荐度: 学党史谈感悟 推荐度: 学党史谈感悟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谈读书》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谈读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谈读书》读后感 篇1

  最近的闲散时间都用来看史铁生先生的书了,记得之前上中学的时候,课本上选录了他的文章,那时候看课文都觉得字里行间都是感动,说实话我也曾设想过如果我遇到和史铁生先生同样的处境,我会怎么办,最后想到都觉得这对于我应该就像天塌了一样,于是愈加配合史铁生先生的坚毅和勇气。因为想把看过的书都整理一下,顺便能够摘录一些好句子也是好的,所以就想起来要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能让我保持一种清晰的思绪去回顾自己看过的书,也有助于我去梳理我读完书后的感情,于是在不断地看书——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发现,写读后感是有利于更好地读书的。当我们只是读书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是在做单纯地吸收知识的运动,而当我们开始拿笔记录的时候,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消化的过程,我们需要自我理解书里面的内容也需要再次审视我们读书的态度。

  我现在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在看完一本书或者文章之后,再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了解我自己的感情,没错,我们有时候需要静下心来看看自己到底在想什么,看完自己的读后感后我会再一次读读过的内容,这个时候我的感悟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变化,我会把这些“二次感悟”在写进我的读后感里面。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每天的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

  《谈读书》读后感 篇2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遇。”我觉得“善读”不仅仅是指多读书,也在告诉我们读书需要讲求方法。就读了培根的《谈读书》一文后,的确是启迪多多,感到受益匪浅。

  首先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一个人的学识气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古典名著有许多都值得品读。文中说道:“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顺畅。”所以说书籍如浩瀚海洋,应取己所需而读,我们应有选择性地去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某一方面的书籍去读,而其次在其它一些方面的书籍则应大体涉猎,取其精华去读。不过这也并不代表不去读其它书籍,只是应在读书的比例中能正确分配。

  在读书的过程中应适宜地做一些批注,在读懂全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后,用笔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同时培根也说“狡黠都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要明确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只是读书中的表面文字,也应将它们与生活实际起来,再将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实践于生活,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总之,读书的方法各有不同,像陶渊明认为应“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说我们应参照前人的读书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用自己的读书方法去“善读书”。

  《谈读书》读后感 篇3

  我选择去解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聪明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或者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知识渊博的伟大历史名人孔子,也虚心的求教别人。有一次,他和弟子开车在路上,遇见一位小孩在马路中间玩石头。孔子很生气地说:“你怎么在路中间玩石头。”小孩说:“你看我这块石头像不像兵。”孔子一听,便坐下来认真观察,观察完后问了小孩叫什么,几岁了。孔子最后说了一句:“我要拜你为师,让你当我的师父。”

  还有一次,孔子遇到了几个不会的题。孔子并没有去找什么大人物求教,而是向自己的弟子去提问解决那一个个题。人们说:“孔子真是热爱学习,勤勉学习,而且也向别人去虚心学习。

  我们班也有几位同学,遇到问题不会时,会时常向学习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所以,我也要虚心地去向别人请教,这样知识才会越来越多。而不是目中无人,藐视那些学习不如自己的人,让自己的知识捉襟见肘。学无止境,我要让知识满满的如滔天巨浪一般,取之不尽,用之不尽。

  《谈读书》读后感 篇4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深受启发。

  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既然学习如此重要,那么怎么学?这个问题让《古人谈读书》来回答你。对我来说,第五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启发最大。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像在追赶什么东西,总怕追不上,追上了又怕失去。“学而不厌”,如果追上了就认为不会失去,这说明你满足了,这是不可能学好的,你总会遇到比自已厉害的人。

  毛主席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就像追赶东西,一天不追,就会被落下一大段,就不可能追到了。

  相信有许多人像我一样,什么班级第一呀,什么年段第一呀,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就开心得不要不要的。记得上学期,有一次考试我得了第一,开心极了,向妈妈要奖。上课老师分析试卷,我都没怎么听了,结果错的我根本不会。这就是认为自己赶上了就会失去。说句实话,我有时候甚至没有努力去赶。毛主席说过,事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只要努力,就决不会追不上;只要坚持,就永远不会失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徙伤悲,努力不是为了美好的现在,而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谈读书》读后感 篇5

  不知道你们读了书有没有什么启发,或是明白了什么道理,反正我多多少少有一些。有些人看了一本书和没看一本书都差不多,只是花了一点点时间把里面的内容全看完。说实在吧,我读书的心情至少会和内容有所变动,我经常看着看着,满脸是泪。甚至有时过于气恼,差点把书撕了。

  可看了《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后,突然感觉我之前做得并不好,还需要改进。

  首先,要读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记住这本书的内容。其次,读的时候要大声。比如说我的班级,早自习读书时,大多都读得有气无力。只有一部分在认真读,而这一部分中,可能只有两三位同学在大声朗读。而另一小部分呢?虽然有认真读,但害羞,认为大声读会被听到,几个人声音合起来也没有一个大声朗读的声音大。

  单单只是朗读声音大不行,还要一心读书,而不是读着书想着玩,这样的朗读,丝毫没有好处。所以有些人读课文读了十几遍了也背不下来,有些人读了几遍就背得滚瓜烂熟。原因在哪?在心上啊!不要像某些同学一样死气沉沉的读,就算会背了也记不了多久!

  我从今天开始,要做到大声朗读,用心朗读!

  《谈读书》读后感 篇6

  学了培根的《谈读书》后,我又反复看了几遍,觉得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富有哲理,也是我受益匪浅。

  文章大致写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和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三个方面。培根在文中写出了很多读书的好处和读书的方法。比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张才;读书能补天然之不足;读书时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书有的须全读。而只有的只需大体涉猎……

  培根的这些观点与想法都深深的启发了我,让我懂得了该如何去读书。

  看了培根的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读书的好处数不胜数。自己也要多去读书。读书时应该用心去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应该看表面的意思,只要领会了作者写作的意图,才能理解这篇文章。读书时要把自己幻想成书中的人物,深临其境,体会书中的妙处,这样才会使人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书中的精彩与魅力;读书还要有探索精神,不能完全相信书中的内容,对有所怀疑的地方要去探求他的真伪,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手中的资料去验证,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书中不正确的观点引向歧途。在培根的话语中我也明白了读什么书就会有什么好处,不过也要有选择性的去读,对于那些不健康的小说最好不要去读,因为读这种书不仅不会有好处,或许还会给人带来伤害,使人走向歧途。要学会去读书,还要学会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谈读书》读后感 篇7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啊,在历史的长河中书承载着今天与过去,他是我们最真诚的朋友,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受用一生的巨额财富。

  学了培根的短文《谈读书》,使我感悟很大,明白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及作用。从而也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学的一篇课文《心声》。它讲述了主人公对于《万卡》故事的情感以及他的内心世界。他多么想在课堂上满怀感情地朗读《万卡》,而老师却说嗓音沙哑,拒绝了他的请求。

  终于他实现了他所想的,满怀感情地高声朗读了它。故事中的万卡有着和主人公相差无几的生活,主人公也正是感触到万卡的那份情感,才会朗读的那么富有感情。这正是读书的目的'啊。一本书及至一篇好的文章会让你了解整个世界,叫你读懂生命的意义,能叫你变得更加聪慧,能叫你成为一位智者,能叫你对人类真理有更深的认识,也能让你感受到那份至高无尚的人间情感。

  与《谈读书》相对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它主要讲述了读书的要决--会意和虚心。是啊,想要真正去弄懂一本书时,可能会有困难,但是当你虚心去领悟时,你将会了解到它真正的意境,而对于会意,陶渊明则是有独到之处的见解,那便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意境,而我们也许不必做到如此,只需深深探究,钻研再加上虚心便可以和书合为一体,想一想人书合一将会是何等境界?

  书是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书是精神家园,在你烦恼的时他是一颗解忧的灵丹妙药;书是财富,是一笔永远赚不完的巨额资产。

  我的同学们,书,在你们生活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谈读书》读后感 篇8

  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对胡适先生没有什么好印象。因为从我听到这个名字开始,无论是历史课本,还是语文课本,他就一直作为一个典型的反派人物备受批评。

  历史的偏见总会得到纠正,暂时的前嫌总能最后冰释。而从读到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谈读书》后,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原来这才是胡适,真实的胡适——20世纪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开启中国社会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一位大学者,一位地地道道的读书人。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谈读书》从胡适的文章和演讲中,撷取出二十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谈读书治学与立志做人的文章。全书分四卷。这些文章,全部取材于已经公开出版的胡适著作,原汁原味,实事求是地反映出胡适在读书做学问上的习惯、理念和方法,帮助人从各个侧面了解胡适其人及其思想学术。

  谈到读书,胡适先生直言不讳,道出了他的真知灼见:“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他谆谆教诲我们:“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为什么要读书?胡适先生高声说道:“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孔子在《礼记学记》中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读书学习亦然,越读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越学越感到本领的缺少。只有读了书,你才会明白知识的力量,知识的奥妙,才会切身体会到自身的不足。

  只不过孔夫子贵为人师,多多少少带有说教的滋味。胡适先生却把自己当做你的一位朋友。因此,他没有高高在上、严肃拗口、艰涩枯燥地说教,而只有温和浅白、平易简单的叙述,就如拉家常。他说:“我认为最值得与年轻人谈的便是知识的快乐。一个人怎样能使生活快乐?人生的快乐,就是知识的快乐,做研究的快乐,找真理的快乐,求证据的快乐。”四个“快乐”,既是人生的快乐,更是书香社会、“悦”读社会的快乐。

  为了让我们读书,为了让我们会读书,为了让我们懂得读书为了什么,胡适先生以朋友的身份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求学诀窍,他说:“多读书才能会读书。”

  一、既要读书致知,又要躬身实践。

  二、不迷信权威才能求得真理,多动脑子才会有思想。

  三、多收集材料,要探求学问,更要求证学问。

  四、要勤于培养自我检讨的好习惯。胡适先生更注重读书与做人。在他看来,心之所向,身之所在,学问是最好的“鋳器”工具,培养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才是真爱国,要用知识武装自己,以便有责任地思考,做个不受人惑的人。

  胡适先生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使人依稀再见那个提倡写白话文的胡适,那个始终微笑、温文尔雅的胡适,那个当时、现在、将来都令人津津乐道的“我的朋友胡适”。

  了解胡适的读书方法,你就会更好地读书;了解胡适的治学方法,也许明天你就是另一个文豪。《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谈读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大学者,浓缩了这位真实大学者xx载的思想精华,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读书和做学问,是可以如此简单。

  读书吧!让书和胡适,都成为我们的朋友!

  《谈读书》读后感 篇9

  我们读了《古人谈读书》,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论语》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句话是我们的孔圣人在评价孔文子的时候说的。孔子认为想要学好就要聪敏,爱好学习,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清代武官张曜,他因目不识丁而被降职,从此便立志要好好读书,让自己文武双全。张曜的妻子十分有文化,能够出口成章。可是在古代,女子的地位远远低于男子。如果请教妻子,岂不是太没面子了?可是张曜却不以为耻,就连妻管严叫他行三拜九叩之礼他都接受了。为了学习,他敢于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从此以后,凡是有空余时间,妻子都会教他读经史,使他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我也一定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样才能让我的学习变得更好!

  《谈读书》读后感 篇10

  古人谈读书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我很有启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的智慧。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学习不能做假,要实事求事,你不知道也不会有人骂你。

  我记得我之前在家教老师那边,有道题不会,于是我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完之后问我听懂没?我怕老师骂,于是说自己听懂了,其实我只是懂了一半。还有一次上数学课,我当时有点走神,老师问我们听懂了没?我也只是无意识的点了点头,而我身边的陈德瑞却成为了“逆行者”,说自己没听懂,想让老师再讲一遍,我感到侥幸,便竖起耳朵听。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以后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一定会实事求是,这就是我懂得的道理!

  《谈读书》读后感 篇11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常常沉迷于各种电子设备无法自拔,读书已经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怎样阅读一本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今天读了《朱光潜谈读书》。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收获很大。

  阅读的重要性除了不落后于人类学问,乃至在学问中寻出兴趣之外,还在于能够培养一种正常的嗜好。有了这种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兴趣爱好,人就不太容易被恶习引诱,人的定力也会强很多。而且,越是年轻,越要读书,否则到老想拿点诗歌文学来作为消遣,都寻不到兴趣了。

  我们知道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朱光潜说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朱光潜认为读书必须要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这属于以科目为中心;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无论学哪一科学问,心中必须悬若干问题,问题才真正是学问生长的萌芽,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知识加以有机化,这就是说,要使它像一棵花,一只鸟或是一个人,成为一种活的东西。

  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总之读书是有很多好处的,关键在于精。选择读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阅读一定可以给人很大的惊喜的。我以后也会读更多的书。

  《谈读书》读后感 篇12

  胡适先生讲大学毕业后容易堕落。

  堕落的原因有这两条,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和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都不是那么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

  而要预防这两方面的堕落。一来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许多人在离开学校后精神就已经死了,更多的人是在壮年就失去了自己的知识生活。

  二是要保持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不至于碰到一点挫折就沦落成悲观主义,犬儒主义。

  三个办法。

  第一,要总是找几个问题来研究。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者理论上的疑难。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就好比知乎,每天都会生产出大量的问题,而其中必定有些问题你是非常感兴趣的。你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就回去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这些问题会一直困扰着你,但是会驱使你去解答。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手舞足蹈的说“解决啦,解决啦”。这种成就感绝不是中规中矩的工作所能带给你的。

  第二,发展一些非职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容易钻入技术的牛角尖,而失去人文视野。职业是养活自己的,但不见得就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这个世上有许多人都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并且他们没有勇气去换职业。但是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做一些其他的事业。一来可以调剂你的工作生活,二来说不定你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或者让你的职业生涯有更多的竞争力。

  第三是加强点信心。许多事付出了努力,但暂时没看到回报,不要操之过急。要相信,功不唐捐。而今日的失败都因为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摆脱浮躁的心态,端正态度做事情。

  《谈读书》读后感 篇13

  能有机会接触到这本书还要感谢学校给了老师们很好的读书资源,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摆满了书,感觉随处都是图书馆,一想到以后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还挺开心的。

  我现在读书有一个习惯:首先是把书的目录浏览一遍,尤其是对于一些由许多小专题的文章构成的书籍,总喜欢先读那些一眼就被标题吸引的内容,这本书也不例外。

  我最先读的是《读书能否少点功利?》,文章以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在求学时读书情况、工作后的读书习惯与喜欢的书目、对现在大学生读书现状的分析与建议、对网络电子书的看法以及对增加国学在语文教材中的占比的观点等。其中有部分内容让我想起了自己最初读书的情景。

  (一)哭着读完第一本书

  在上大学之前我是没有读过任何课外书的,因为学校里要求学的东西太多,根本没有闲情逸致去看课外书,所以直到大学我对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著都只是听过名字而没有读过。上大学后时间宽裕了,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关于俞敏洪在大学读了好多书的励志视频,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想着是不是也可以在大学里读很多书,沾染一些文艺气息。说读就读,我到现在都记得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简爱》,当初选择这本书也是很有意思的,我看书名是《简爱》,猜想应该是描述的某种简单的爱吧,是谁对谁的爱呢?很好奇,于是便读起来,这一读才发现,原来简爱是一个人(自己当时都觉得自己挺好笑的,哈哈)。万事开头难,尤其那些外国名著,一个外国名字我就要好久才能记住,例如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先生,我估计看了有一周的时间才记住,所以故事情节根本看不进去。不过我有时候又是一个挺执拗的人,为了跟自己较劲,我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流着眼泪,用了多少长时间已经记不住了,只记得最终“哭”着看完了整本书的那天觉得自己可有成就感了,当时的自己很幼稚,现在想想也有点可爱,还蛮有趣的。

  (二)逐渐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

  第一本书看完后我又陆续看了很多外国名著,例如《飘》、《茶花女》、《呼啸山庄》等等,但后来发现这些外国名著对我来讲很难读,尤其是那些拗口的外国人名。于是我又转战中国文学,现在还能记得住的有毕淑敏的《血玲珑》、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琼瑶的《水云间》《鬼丈夫》、张松的《爱有时差》……读这些书的时候没有了之前读外国名著的痛苦,甚至有些痴迷,但是读完之后反思自己的收获却发现除了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其他的好像也没有什么了,因此我又继续接触其他类别的书籍……

  后来我看了一些励志书籍,每当心情比较糟糕的时候就会给自己灌两碗“鸡汤”,你还别说,偶尔喝点心灵鸡汤对我们还是有一定帮助的。直到现在我逐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书籍:现在比较喜欢看教育类书籍,也有可能与专业相关吧,即将步入工作岗位,作为新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经验,而将来代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事情,为了以后工作不至于手忙脚乱,我会看一些班级管理类和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最近在看《非暴力沟通》,这还是去年参加正面管教的培训中贾老师推荐的,读起来有些吃力,需要精读,所以不能着急,慢慢来吧。

  当然我也不是只专于专业方面的书籍,偶尔身心疲惫的时候会读一些情感类的书籍,目前比较喜欢的是李筱懿的《先谋生,再谋爱》、《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情商是什么?:关于生活智慧的44个故事》……她的一些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所以读起来会有一种共鸣吧,作为工作学习之余的放松也为何不可。

  (三)读书过程中的蠢事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蠢事,最印象深的要数坐车坐过站了。自打读研之后就很少有宅在寝室的时间了,几乎每天都是东奔西走,后来我发现有很多时间都花在坐公交和坐地铁上,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我喜欢上在坐车的时候看书,由此一来我有好几次都坐过了站。例如有一次由于看书坐过站,结果差点耽误学生的上课;还有一次家教结束就赶去北师大参加一个讨论班,结果坐过了两站地,最后又是差点迟到。虽然蠢事办了不少,但现在还是喜欢在坐车的时候看书,很执拗吧。

  (四)读书是否要带有功利性?

  对于这个问题,我与温儒敏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最初我开始读书的目的就是不纯粹的,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多读书,记住好多好多知识,以后可以在他人面前显摆一下,但后来发现,自己读书的过程很痛苦,书中的内容也记不住很多,或者能收获的知识都很浅显没有深层次的思考。然后慢慢地我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读书只为自己开心快乐,喜欢什么就读什么,能记多少就记多少,记不住也没关系,后来发现真的没有记住多少(捂脸)。不过随着实习期间的一些经历,我却发现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不知不觉就运用了之前在书中读到的方法,至于哪本书我已经不知道了……

  对此我有了一定的反思:或许读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你读完之后能回忆起多少书中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你读书了,书中的内容就会存入你的潜意识,在未来你需要它们的时候,你的大脑会为你自动调取,至于它来自于哪本书,那已经不重要了。

  (五)关于电子书籍谈谈我的看法

  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电子书籍逐渐取代了纸质书籍,从温先生的访谈中发现他更倾向于纸质书籍,我觉得这可能与他喜欢的书籍类别有关吧。我比较倾向于电子书籍,原因有两个:一是携带方便,自打备战考研时就开始使用一个读书软件叫做当当读书,一直用到现在,它可以让我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读;二是随心所欲,想读哪本读哪本,我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中喜欢读不同类别的书,这样我可以在手机里随意调取任何种类的书籍,方便。

  (六)关于读书我还有一些想法或改变

  虽然我很喜欢电子书的阅读,但现在也有些想改变了,尤其对于那些需要精读的书目,真的需要好好的品读,而且有需要的时候还应该做点标注。另一个想改变的地方是:我希望以后可以在读书后把感想写一写,或许适时地沉淀一下自己有助于使自己的思想更充盈。

  《谈读书》读后感 篇14

  《名家谈读书》里共有五篇文章,《读书》讲述了冰心老人年少时的读书经历,有哭有笑,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可以看出她很爱读书。《书,友谊的源泉》写了每一本好书都能将人们的距离接近,我们可以同时分享同一份快乐。《枕边的夜莺》是对古诗的赞颂,把书比作夜莺,带给人快乐。《读书使人优美》讲了读书可以使人美好,是一种“美容方法”,而自知就是一切美好的基石。《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讲述了钱锺书做笔记的习惯,从中可以看出他肯下功夫,好读书。

  从书中我明白了开卷有益。去别人的读书故事里取点“读书经”,它能教我们发掘出更多的读书之乐,在读书中收获和成长。

  好的书就像一位老师,教会我们美德,还能赋予我们智慧,同时能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如果我们曾看过并喜欢同一本书,那我们很早就是朋友了,因为我们对一本书有是相同的喜爱。

  读书是一件兴趣使然的雅事,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而不必背负太多目的。书不可强读,找到与自己品味符合的作品才能让你享受到心灵相同、如沐春风的美好,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有时我被强迫读书时,会直打瞌睡,而自主看书并且喜欢那本书,就感到欣悦。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见识,还能积累许多优美词句,提高我们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能让人明志。我以前读了《梦想》后,便豁然开朗,有了自己的志向。

  《名家谈读书》里的五篇文章教会了我许多读书方法,例如:读诗的时候,要细细品味,把每个字琢磨透彻,了解诗的意思,再去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就仿佛身临其境,这对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以前读诗总是摸不着头脑,有了这个方法,我理解起诗意来更顺手了。

  《名家谈读书》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也明白了“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

  《谈读书》读后感 篇15

  读书,我个人认为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看书,看一本或一篇从未看过,也可以是重新看的书,第二,学习,上学校,多用于现代社会中,孩子出门前,都说一句:“我读书去了!”

  不想读书不爱读书的人如果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读书(指课外书),80%的孩子都会回答没时间,我想换成是我,也会那么说的。其实,生活中,空闲的时间是很多的,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在书桌前发呆的时候,玩疯了需要平静一会的时候,一个人闲着无聊的时候,……那些细小的时间,要靠你去拾掇。有一个作家说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页书的时间总是有的,慢慢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很惊人的数目。“读书”也就是“学习”,那“学习”又得分开说:“学”是学习新的知识,只有学了,才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习”便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学了,转而又忘了,那等于白学,白学又不如不学,所以温习不可少。学习后还得“思”,“思”便是思索学过的知识,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学来也无用。读书必是自愿,只有自愿做的事情才更快乐,更有效果。别人逼你,你本身不愿意,只怀着满肚子的气读书,脑里便不能“思”了。比如说我吧,一本《家》,看了一个月还没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办法?但同样厚薄的儿童小说,仅一小时,便半本“下肚”。那时我还想:人生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在我眼里,暂时没有。

  我想,看书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确不同于其他小说,慢慢琢磨,才其乐无穷。

  既然我早已读过这篇文章,还写了,就不能光说不做。走,看书去啦!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