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读书日记(读书日记300字30篇)
【必备】读书日记模板六篇
一天又结束了,这一天里,大家身边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见闻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日记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日记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日记 篇1
打开《苏菲的日记》,我才意识到小时候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竟然也有哲学的影子。囊括人类与世界的终极原理,那些关于思维与存在的高深逻辑,原来也可以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是,这种孩子般的温馨也把我带入了烦恼中——我们探索千年,忙碌一生,却无法确定我们个体的存在与否。《苏菲的日记》,讲述了一个十四岁女孩学习哲学的神奇经历。故事情节很简单,大家都只习惯性地当它是摆放哲学信息的框架了,但如果摒弃攫取信息的心态细细回味,就能找到新的理解与迷惑。
苏菲,本应是故事的主角,却在探索哲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世界原来是贾德爸爸笔下的配角,她的家人、朋友、哲学老师来自虚无,并终将会随着小说的结束而消失。在故事的结局,她与哲学老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出这个虚无世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无法融入真实世界的生活,因为没有人可以看到他们,而他们也无法改变真实世界。
生命由一串巧合组成,奇妙而珍贵。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怀疑过我的存在,即使当我意识到苏菲并不存在是件很悲哀的事情,我还是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庄子》里曾经有一段:“昔者周庄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究竟是我们在做梦,还是梦中的人物梦到了我们?上帝存在与否,灵魂存在与否,我们存在与否,一代代仁人志士甘愿用一生的质疑和探索去完善它,这是哲学的幸运还是悲哀?
因为那几千年前的疑问,辩论家们用几千年的着书立说来荟萃思想,科学家们试图用剖析自然来寻找真理,唯物主义者用解剖和实验证明立场。我想当初的质疑者大概不会想到,因为这个问题,世界开始忙碌起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启发人们用怀疑与思考证明自己是存在者;黑格尔的辩证法,用动态的包容升华于寻找永恒真理;尼采的“上帝已死”,无情地揭示生命的发生、发展与解释宇宙存在的关系;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肯定了“我存在”比“我是谁”更加重要。而神话的流传、宗教的兴起和艺术的萌芽,也都因我们对生命的探索产生。可以说,正是这种怀疑给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意义,同时教会我们怎样坚忍地拿起手中的`天地神石,擦出照亮广袤大地的文明之火。
如果说对存在的思考让我痛苦、矛盾,那么值得庆幸的是,《苏菲的日记》把始终贯穿的哲学精魂涓涓传递。其实,苏菲的日记也很精彩。苏菲师生的哲学课是世界灿烂哲学史的迁移,从演说、艺术,到科学和诗;从米雷克斯和雅典,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港,到伦敦和巴黎;从神话传说、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早期哲学,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升华,从中世纪的黑暗,穿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重生,到马克思、达尔文,不断延续到将来的未知。多少理论的推翻与诞生,凝聚着人类对于生命与存亡的不懈探索,就在这样一本有趣的小书中生成。我想,这也就是很多人喜欢把它当做哲学史入门的缘由吧。
苏菲的哲学老师曾经说过:“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么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就像我们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这让我想起周国平的寓言《幸福的西绪弗斯》里的一句话:“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我们的幸福。”如果,我们存在,就更有理由珍视生命;即使不然,也不应该懦弱,因为存在于细枝末节中的幸福总可以弥补生命的缺憾。
读书日记 篇2
闲暇之余,沏一壶香茗,在阳光明媚的午后翻开书页,嗅着书香,抚着文字,还未开始细嚼,那一个个精致的小精灵便开始在袅袅的茶香中舞动了……
最喜畅游书海时的温暖感觉,那是我闲暇时最大的乐趣,有人将之称为艺术,我且称其为享受。
我读书,不为颜如玉,不为黄金屋,更不为万斛粟,只为“听书语,悟人生”,最是林语堂先生的那句“闲适的读书艺术”!
春日的阳光下,独自躺在草坪上,风吹哪页读哪页,那是怎样的一种洒脱?夏夜的繁星下,一人坐在院子内,一手执扇一手翻书,那是怎样的一份惬意?秋日的落叶中,闲走林荫小道上,伴着落红读书,那是怎样的一种温馨?冬夜的被窝里,半躺在床上,翻上几页的随意,那是怎样的一份享受?我以此为读书之佳境。那种抛开一切世俗烦恼,完全陶醉在另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我很庆幸,自己的书柜里躺了很多名著。读《诗经》,我来到了“坎坎代檀”的江边;品《史记》,我看到了“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读杜甫,我感悟到人生的辛酸社会的动乱;品鲁迅,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民心的不安……记得有人曾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我甚是赞同,每一次品读书都会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人生的领悟!
有时品着先人的诗歌,竟也感觉自己是一个游吟诗人,低头吟唱着饱经沧桑的一生;有时读着经典的小说,自己不觉着就成了书里的主角,历经着故事的开始、起伏、辗转直至落幕;就像每一次读《飘》,总能领略到郝思嘉的俏皮、风韵、坚强和执着,体悟到那种闲适小资的生活;每一次读《平凡的世界》,都会与路遥同喜共悲,感受到人生的悲苦凄凉、社会的波澜壮阔……
甚至,有时读着读着,就好像我已拥有了一切,不仅可以走到古代和岳飞握手,和他一同呐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言壮语,可以轻抚着伤痛欲绝的柳永,同他一起走过“杨柳岸”看“晓风残月”;还可以飞到国外与列夫·托尔斯泰谈马斯洛娃的纯洁,谈他那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可以跟随辛巴达拜谒所罗门的神殿,绕过巨蟒盘桓的山谷,穿过巨鲸出没的世界……
好友魏一总会戏谑地将之称为“境界”,他说,当你可以从书中读到生活时,你便成了一位长者。初闻此言,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寓意,而如今,却是再明白不过了,人生可不就是那创作家手中诞生的作品么,或佳作或拙作抑或是普普通通的作品一件!
书柜里所有的书籍中,有一本最是牵动我的心,那里面有一个人最能打动我———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曾频频让我在夜里因之难眠,为之泪流!
魏一是所有好友里最喜喊我“颦儿”的一个。他常说黛玉是含着对周遭怨恨而夭亡的,她是俗人躲之避之且狠狠蔑视的对象,她不属于她所在的那个时代,也不属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她是“天使”,根本就不该来到凡间,被我等人追慕,被那等人咒骂!
我很是赞同魏一的话语,然还是欣然接受了“颦儿”这个称呼,只因着我对黛玉的那份特殊感情,不是追慕,不是嫉妒,只是喜欢,单纯的喜欢,纯粹得没有夹杂一丝其他。或许“颦儿”在他口中更多的只是一种称呼而已,又或许其中夹杂着些许讽刺之意,但我知道,内心深处定也住着那样一个一尘不染的天使!
我是个爱做梦的女孩,若不是黛玉,我不会明白在一个没人会做梦的时代,连做梦都是一种奢侈!常常抱着《红楼梦》泪流满面,我想替林妹妹拾起那满地梦儿的碎片,然,美丽本身就让人心碎,而我,亦醉在了那样的美丽中无法自拔……流淌着鲜红的血,低诉着凄婉的哀怨,期盼着忧郁的旋律,飞不过沧海的蝶儿,折断了双翼,望着心爱的人儿,再不能偏偏起舞,于是,用一生的一次,换回生命的璀璨……
看着黛玉那渐行渐远的身影,我除了流泪,却不能为她做点什么。书籍让我感知生活的乐趣、生命的卑微,书趣让我领略人类的渺小、宇宙的浩瀚,书香让我的闲暇生活充满阳光、溢满泪水……
喜欢读书,那一首首幽怨的诗、豪迈的词,那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散文,那一部部流传百代的巨著!
读书,有隐忍的心疼,有开怀的笑声,有心灵的洗礼,更有重回现实的空虚!一如美丽的流星,划过夜空,陨落之后散落一地的梦,亦残亦美……
读书日记 篇3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笑猫日记》的书,觉得作者写得特别有趣,这个作者叫杨红樱,她写过许许多多的书。不管她在这本书里是怎么写的,但是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把自己写成是只猫还不算是什么怪事,但是说猫会笑,那可真是一件天大的怪事啊!我还从没想过猫会不会笑这个问题,也从没有看见过它们笑。我只知道它们会打哈欠。再说了,喜欢跟猫呆在一起,难道就非要长得很像猫吗?有一个名叫杜真子的女孩儿竟然长得很像自己的猫,这种事情也只有在故事中才会发生吧!尽管如此,我还是好羡慕杜真子啊!第一是因为她有一只可爱的、而且是懂道理的猫;第二,它是一只会笑的猫,笑得很标准、很特别,而且只带他去过一次的地方,他就能记得牢牢的。他还是只会算命的猫呢!这是因为他相信,性格是可以用来决定命运的。按照他的这个说法,我敢保证,世界上每一只猫都会有算命的本事了。很可惜,据我所知,事实上一只这样的猫都不存在。书中说:笑猫是一只有思想的猫。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难道其它的动物就没有思想了吗,难道只有笑猫有思想吗?我感觉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有脑子的都应该会有思想。为什么大雁在寒冷的冬天要往南方飞呢?那是因为他们知道那里比较暖和,这难道就不算是一种思想吗
保姆狗的阴谋,这个标题让我感到毛骨悚然。我马上想到了一条狗正要害死另一条狗,也联想到了福尔摩斯在探案的时候,那些案发现场的冰冷尸体,这是多么的可怕啊!我只知道在人类的生活当中会有谋杀发生,却不知道动物之间也会有谋杀这种可怕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件让我感到恶心的事情,杜真子的妈妈竟然要吃狗肉!我觉得狗狗是种非常可爱的.小动物,而且它们还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打死我,我也不会吃他们的!
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很精彩的,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赶快去读一读吧!
我最近读了《笑猫日记》这册书,深有感触。里面的主人公笑猫性格开朗,是一只有思想的猫。它会微笑、狂笑、冷笑、狞笑、朝笑、苦笑,还会皮笑肉不笑。它有一只心爱的猫叫虎皮猫。
读书日记 篇4
去年暑假,我读了世界名著《安妮日记》这本书,它得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安妮·弗兰克曾被世界人民称作——永远得天使。她也是我最崇拜得作家。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十三岁得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得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个月之久。这段时间,安妮用她得笔,记录下在狭窄得空间里自己得成长。在面对死亡得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得、对生命有很深感悟得人。
大家为了纪念这位永远得天使——安妮·弗兰克,特意拍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安妮日记》这部电影,造了安妮·弗兰克得纪念馆。
安妮·弗兰克在写完《安妮日记》这本书后,留下了一句话,她说:“我能感受到百万人所遭到得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看做是有趣得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得美丽开端。”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在我得心里。令我一生受用不尽。
这本书令人得泪水流个不停,但却让我有了对生命得感悟。
现在,看了我介绍得《安妮日记》,大家一定也喜欢上了这本书了吧,也很想读它了吧!找个机会一定要读!
读书日记 篇5
今天,我看了《格林童话》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丰富多彩,光怪陆离十分的好看。
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渔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了从前有个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海边,有一天他出海钓鱼。结果他钓到了一条很大的比目鱼,比目鱼恳求渔夫放了他,就满足渔夫的'愿望。结果渔夫什么也不要就回家了。渔夫的妻子知道了这件事后,让渔夫去跟比目鱼要一幢小别墅,只是没过几天她就觉得院子和园子太小了,又让渔夫跟比目鱼给她们变出石头建造的大宫殿,过了几天,她又想要一个国家,她让渔夫去找比目鱼让她当上国王。她又想当皇帝,又想当教皇,比目鱼满足了她的愿望,最后她要控制太阳和月亮,要当上帝,可比目鱼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他又生活在破渔舍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和渔夫的妻子一样,那么贪心,只有自己劳动才会有收获,不能想着不劳而获,要脚踏实地的面对人生。不能存在侥幸的的心理,也不能投机取巧的手段。
读书日记 篇6
从小到大,有一个好朋友,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成长的日子里,它带给我欢乐,充实我头脑,引导我思考, 教会我做人,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精彩和知识的奥妙。它就是我的好朋友DD书。
甚至在我还不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我就已经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很小的时候,我和别的孩子一样,喜欢让妈妈拿着故事书为我讲故事。对于每个故事,我总要认真的听上三、四遍才肯罢休。随着认字的增多,我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啊!每当我写完作业,独自呆在卧室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拿上一本喜爱的书,沉醉于形形色色的故事之中,那种快乐,在当时是其它任何一种东西也无法替代的。
从《格林童话》、《三百六十五夜》到《安徒生童话》,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善良的形象共同塑造了我单纯而乐观的性格;从《海蒂》身上,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三毛流浪记》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头悬梁,锥刺股” 的典故则时刻督促着我前进。
书是我的好朋友,它陪我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生活,它让我知道了过去的事情,了解了社会的百态,学会了各种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它就像一页小舟,载着我们驶向浩瀚的知识海洋!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