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1
初读杨绛先生的作品是《我们仨》。这部作品集合人生的辛酸苦辣,却饱和着静默淡然。
第一次翻阅《我们仨》时,是在冬天的一个午后,此后每一天都会在这个时候读上几页,在清冷的灯下,或闲适中品谈,或紧绷中放松,欢心的时光总是由许多个这样的片段组成的。人生如一场在花海中穿梭的旅行,这本书在03年时出版,已是杨绛先生的旅途末年。
《我们仨》的第一部分作为作品的序言,以“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帷幕。第二部分写“梦”,杨绛先生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我们仨”最后几年的时光。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驿道和古柳,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总是枯败的,垂落的,不见任何朝气。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条道路,有时候会迷失路途,有过彷徨和慌张,却从不见放弃和失落。我读完这部分时,一抬头已是泪眼婆娑,眼镜上泛开了数片泪花。杨绛先生在晚年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叶,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却也不是家,是客栈了。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杨绛一家的生活琐事。一个普通平凡的学者家庭,大家相守相助,相聚相离。
许是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飘飘落落,杨绛的文字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十分恬淡,却富有张力。那些规范在框架中的方块字,仿佛组成一场场电影,拥有柔和的灯光和轻缓的配乐。钱钟书曾为杨绛作诗追忆初次见面:“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与雪无?”饱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杨绛的笔下开了花,三个人像是一家人又像是好哥们,这样的家庭大概是所有人都要怀念的。
做一个绵长的梦,追忆一个万里人生。
《我们仨》读后感2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其实《我们仨》这本书我在很早以前就拿起来翻过,但是迷迷糊糊的看不明白讲的是什么,看不懂杨绛的寻寻觅觅的梦,于是就扔下了。
前两天,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又翻开了这卷万里长梦。《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整本书的开始源自于一个梦,这个梦记述了这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相失。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读到书的第二部分时,我顺着这个没有逻辑的梦,跟随这作者来到了古驿道。不知道作者要讲的是什么,但是却莫名其妙地被一种力量牵引着,让我继续读下去。追溯着这个梦,我也渐渐走到了这个万里长梦的尽头,但是真正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这样写道:“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虽说是对于这个梦的回忆,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悲哀,而是在感情的波澜中,随着事情的快乐而快乐,随这事情的悲伤而悲伤。
这作者这种平淡但又洋溢着亲情的文章中,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这个梦,是属于每一个读者的,每个读者都有一个自己脑海中的梦境。“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路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途中。”作者心中的这个家,永远是属于“我们仨”的。
《我们仨》读后感3
岁月难掩风华,且以优雅过一生。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羡慕林徽因的才气,有人着眼于张爱玲的率真,垂涎于萧红的洛神之名。
在我这,我爱的是不曾位列“民国四大才女”的杨绛。提到杨绛有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哦……杨绛啊,就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妻子。可是她头顶的光华是不能被人忽视的。杨绛先生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先后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曾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唐吉诃德》译文是公认最佳译作,九十年代后,丈夫钱钟书和独女钱媛先后去世,杨绛先生随即将自己与丈夫钱钟书的稿费与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隐入深居,基本封笔。20xx年,《我们仨》问世,这本书以梦幻文学的方式记录了钱钟书和钱媛生前最后的时光,以及夫妇二人青年时同游欧洲以及建国之后的一些事件。干净明晰,无阴无晴,是这个人,也是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在《我们仨》中,杨绛先生这样说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杨绛先生的晚年平平淡淡但不乏味,面对好奇者的询问她一如既往的微笑,在我看来,杨绛先生虽没有“四大才女”的头衔,没有“洛神之名”,但似乎这样的状态才是她要的,她爱的。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说的“让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且以优雅过一生是杨绛先生的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杨绛先生的文。
《我们仨》读后感4
通过《围城》,钱钟书成为我最为喜欢的作家之一。其实作家这个称呼放在钱钟书身上显得太没有分量。由于他的原因,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讲述钱钟书一家三口的故事。这本书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给你讲述一个普通、温情的故事一样,用毫不华丽的语言娓娓道来。就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杨绛和钱钟书夫妇。
钱钟书夫妇的婚姻被一直都被视为美好婚姻的典范和楷模。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女士有这样一段评价,后来被视为理想婚姻的典范:
1、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情。
2、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作她的妻子。
3、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什么样的女人才能如此完美,什么样的婚姻才能如此琴瑟和谐,让我用瘦狐狸的理论分析分析。
1、钱钟书、杨绛夫妇人生观、价值观高度一致
杨绛说:“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夫妇二者懂得英、法、意等多国语言,翻译众多文学著作,他们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求得安心、专心的做做学问。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高度一致。他们是同一类型的人,他们想成为同一类型的人。
2、两人互相包容对方
在生活中,两个人互相包容对方。钱钟书是一个学问上的巨人,生活上的侏儒。
杨绛怀孕住院那段时间,钱钟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他每次到产院探望的时候,经常苦着脸和杨绛说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把台灯打翻了,也束手无策,书里面还有一段说1972年的(钱钟书当时应该62岁左右)是钱钟书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不知道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像杨绛那样如此包容这样一个人?
《我们仨》读后感5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一抹清风,拂过心间,温柔的,凉凉的。思念是一杯咖啡,入口苦涩,却甘之如饴。思念是一折纸船,带着你我的期寄,飘向远方。
思念这样甜,却又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负时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步踏入此书,似入迷雾幻境,仿佛迷路的孩子般,不知方向,又似是隔岸观花,愈想看个真切,却愈加朦胧,兜兜转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切开始步入正轨……
随杨绛女士沿着时光走到了她和钱先生初遇时,那时,他们风华正茂,一见倾心。就这样,俩人携手走上了共同生活的道路。后来,又喜得一女,钱瑗,开始了三人的生活。钱先生童心未泯,经常逗钱瑗,乐此不疲,一直到暮年仍是如此。人这一生不可能永远安逸,杨绛女士一家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坎坷波折,但他们还是相扶相持的走过来了。后来的后来,钱瑗和钱先生都先她而去,独留杨女士一人静静地思念他们仨的共同时光。
每次读起此书,心中总有一股暖流划过,这书,就像那绿茶,平平淡淡,温温润润,却又给人强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谓大师手笔,就是给人以灵魂的感召吧。
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无论喜悦的,还是带有淡淡哀愁的,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最珍贵的回忆。毕竟,最美的长情是陪伴。
愿杨绛女士带着心中的思念,一路走下去。
《我们仨》读后感6
中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的名字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没有阅读过一本,包括《围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断阅读,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杨绛先生,以及她写的《我们仨》。
这本书我是在微信阅读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纸质版,但这次微信阅读居然给了我一周的会员权利,让我可以随时在微信阅读),阅读过程中得知小帅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这本书,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妙: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于是你会发现,你身边有许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如果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应该是杨绛先生在书本末提到的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与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阿圆的一生,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凝练的字句、平静的叙述、鲜明的人物,大多数时候都觉她仿佛一个旁人一般,却能步步引人入胜。从民国到新中国,人们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但在书中从不见过度的呻吟,看不到生离死别的过分的哀痛,看不见抱怨,这种豁达的情怀以及处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样去面对这般生活呢?
我无法在一夜之间表达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这段时间的不停阅读,性情逐渐得到了改变,刺头在逐渐拔去。放不下的,学着放下,拿得起的学着拿稳。
“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我们仨》读后感7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们仨》读后感8
一周内,断断续续,终于在今天清晨,读完了杨绛先生这本不算长的纸质书。
前两部分,只是先生个人的感发,无法感同身受,很想放弃。
直到第三部分,娓娓道来的回忆,才让我慢慢走近,融入其中。
人生如此漫长,寻到一个志同道合,琴瑟和鸣的伴侣,携手走过坎坷的一生,着实不易。最好的感情,未必非要爱得炙热,情深,容易相伤。你有你的缺点,我有我的不足,两个不完美的人,走到一处,轻轻相拥,互补而后完整。你人生得意时,有我; 你失意落魄时,有我。无论顺境逆境,有你,有热爱的事业,钟爱的书籍,纵使身处陋室,食不果腹,依然心安。钱先生与杨先生的感情,让人艳羡。
一个家庭的组建,源于两个相爱的人,而后,有了爱情的结晶。三口之家,再平凡不过,却也是最有暖意的存在。一直觉得孩子就是父母的责任,从TA降生,就需要付出一切来爱TA,照顾TA,父母是无私付出的一方,孩子是理所当然接受的一方。看到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相处方式,才意识到,原来,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也可以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平等的看待亲子关系,是我从中学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每一本读过的书,即便记不住,却也会在心中留下些许痕迹,当在另一本书中遇到相似的时期,地点,人物,甚至只是相似的感受时,睡去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它们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珠子,彼此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串串完整的珠帘。
《我们仨》读后感9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杨绛做了一个老人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看着真的很揪心,眼泪哗啦啦的掉一地)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录杨绛一家人温暖的故事)
这本书的第二部最感人,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回忆自己的爱人钱钟书大病住院期间自己每天往返医院的生活。钱钟书住院不久,她们心爱的唯一女儿因骨癌被迫住院,杨绛先生每天只能做梦回到女儿身边,静静的看着女儿身边发生的一切,自己却无能为力。
我们不能理解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什么感觉,不知道杨绛先生是怎么忍住内心的痛苦才出版了这本书。
本书的第三部,从钱钟书公费去英国留学,杨绛先生作为家属也跟着去留学,不久之后,她们的爱女圆圆就出生了。我觉得那段留学英国的时间应该是他们一家子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本书从那时候说起。
他们一家三口总是以相互搀扶的形象作为整体出现,书中有一句话看着非常感人“我们一家人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要3个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温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们总是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把每天的散步当成“探险”,把去餐馆吃饭当成“看别人唱戏”,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每天的读书和工作没有断。
他们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经历过亡国、战争、解放、改革运动等等,她们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励,一切并未改变她们,也未改变她们,也并没有打倒她们,她们就这样简单的做着她们最爱的学问。她说:“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
我觉得杨绛和钱钟书夫妻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彼此赠诗。
《我们仨》读后感10
杨绛在前段时间去世,可我对她知之甚少。偶然在书柜中发现了这本泛黄的旧书,便饶兴致地拿来一读。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经八十多高龄了,女儿阿园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故事就从一个莫名的电话展开。钱钟书先生被邀去山上开会,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园都太担心钟书先生了,幸好一个电话是钟书先生拨来的,告诉了阿园开会地址——古驿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园终于与钟书先生相见。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阿园却因病去世。
作者的梦不再轻灵,愈加沉重,在书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一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一份抑制着苦的苦。那本书,仿佛笼罩了双层的悲哀。读起来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冲眼眸,瞬间朦胧了视线……
不久,钱先生离开人世后,只留作者一人怀念“我们仨”。怀念那段“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国外打拼,相对读书;和阿园一起坐火车,领略巴黎风光;和丈夫在图书馆一心攻读书籍……在整齐的字排中,洋溢着作者回忆之时,内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显得尤为开心。
只可惜家还在,但那没有阿园和钟书的家,还是家吗?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经消散了。其实,还有一个家勉强算“家”——客栈,古驿道上梦一般的客栈,寄托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现在也早已化为梦了吧。
愿您还变为一个轻灵的梦,在天堂自由飞翔,还继续着“我们仨”的日子,杨绛女士。
《我们仨》读后感11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在火炉旁打盹时,请翻开这本书”——《我们仨》。或许当初不能完全明白叶芝所作《当你年老时》的感情,但直至合上《我们仨》的最后一页,我明白了何做“当你老了”。
纵使老了,头发白了,翻开这本书,那是我们仨共同畅游在脑海里的回忆:幸福、充实、美满、和谐。
如今的杨绛只剩下只身一人,丈夫和女儿已离她远去。对于别人来说,或许他们是离开了,但对于杨绛来说,她一直在思念着“我们仨”,“我们仨”不过只是一时的别离。
我赞赏于杨绛夫妇间的相待如宾,遇到分歧各自保留意见,谁也不把谁的想法强加于人;我羡慕于杨绛夫妇对女儿的尊重,报考大学、步入工作旅途,一切尊重钱瑗个人的意愿;我向往于杨绛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即使在钱瑗知道自己将离世时,也不忘叮嘱母亲照顾好身体。
而事实上,杨绛也的确做到了照顾好身体这一点。现已过百岁的杨绛依旧健康的独自生活着。我想,这与她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关系。剩下一个人,她也曾感慨过自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也曾感慨“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是,她却认为她这一生并不空虚,活得充实,也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杨绛一家很朴素,朴素到让人羡慕不已。“我们仨”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夫妇共同面对,“困难就不复困难”;同时又有着阿瑗的相伴相助,苦涩艰难的事似乎都可变得甜润。
杨绛一家何尝不是现如今各家各户的写照?每一家的相遇似乎都是一件不寻常的遇合。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眼前似乎又出现双鬓花白的杨绛正打开书回忆着“我们仨”的故事……
《我们仨》读后感12
昨晚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这词是在冰心上。后来查字典才知道原来有学识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让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国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泪。
看《我们仨》时,并没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满着一种很温馨的感觉。很细腻也很滋润,慢慢的弥漫在全身。
我记得是在学的时候学冰心的课本,里面说她喜欢读书,不爱风花雪月的辞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爱着朴实之物。
《我们仨》就好像翻开的一片纸张,朴素稚嫩,无声息的融入整个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畅过的都是发柔韧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边的电脑桌上练字,看着窗户下的马路边的人来人往,背诵着论语百家。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老,现在所过的一切生活不过是年老后嚼在嘴边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调罢。
当把时间放在某个点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无味的重复,当这个点过去,转换到另一个点上,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总认为这个点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儿过去。若是在这个点上什么也没做成让自己满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总是要这样一个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
然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我们仨》读后感13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们仨》读后感14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传说,故事传说内容很简单: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传说,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