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3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视频)
第1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学习目标:
1.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2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探索合作,掌握文章的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要点:预习课文,可以筛选概述文章内容。理清思路,了解登月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请总结写月亮的古诗。
苏轼(宋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难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李商隐》·相见难不难?
白居易(唐代)行宫见月伤心,夜雨闻铃肠断。《长恨歌》
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夜行黄沙道中
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王安石(宋代)春风绿江南岸,明月照我还。《泊船瓜洲》
2、给加点的字注音。
guāncèhéyùchàngshénchéngbēiánggū
观测合算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昂首一叶孤舟
yáoqiāoshàxuántuǒzhuóxīngyuè
遥遥在望铁锹大厦舷窗椭圆着陆兴奋飞跃
3、解释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形容高高的直立着,很庄严、威严的样子。
一叶孤舟:像一片树叶一样的一只船。比喻孤零唯一。
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远远地望着不能够接近。
第2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七年级学生,注重文本教学,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利用图书室,影视片,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会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观看“登月过程”多媒体课件,激发七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和探索科学的兴趣。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重点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登月过程和对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相关资料,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努力学习的信念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4、激发乡村学生渴望利用图书,网络,影视片,多媒体信息技术等资源学习科学知识的强烈欲望,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会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5、精心搭桥,从该课巧妙过渡到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教学设想】
1、重难点:登月对人类来说到底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2、课型及课时: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计划安排学习一节课。
3、思路与手段:速读全文,理清思路,了解登月过程;抓住关键语段,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影视片,多媒体信息技术等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
4、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
1、教师:《小白船》碟片,登月图片,“神州”五号发射图片资料,杨利伟在太空展示旗帜的图片等。
2、学生:阅读教材P103~110的《探索月球奥秘》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课件资讯】
参考书目:《自然科学宝库》(太阳·月球·星球卷)《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卷)
【教学过程】
一、快乐导入→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
听了《小白船》这首儿歌之后,你想到了什么对神秘的月亮有哪些疑问请把你的真实想法或疑问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担你的困惑,分享你的快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小白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请5、6个学生自由发言,适时鼓励)
听了以上同学的句句心声和种种疑问之后,我与大家一样,也非常想到月球上去看个究竟。下面,请各位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乘坐宇宙飞船,到月球上去看看,留下我们人类闪光的足迹吧!(用多媒体展示课题《月亮上的足迹》和人类登月过程的图片资料)
二、自主学习→看一看,读一读,圈一圈
1、学生观看人类登月图片资料时,老师边作简介。
准备发射→火箭发射→飞向太空→箭体分离→成功登月→人类足迹→开发月球→返回登月舱→进入黑障区→打开降落伞。
2、速读课文,圈点表示人类登月过程的关键语句。要求学生不动唇,不指读,学会浏览,扫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合作学习→查一查,思一思,学一学。
3、分6个合作学习小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为宜),联系上下文,快速解释词语(多媒体展示):
⑴可望而不可即
⑵昂首挺立
⑶神往
⑷拜访
⑸里程碑
⑹遥遥在望
请问哪位同学明明白白我的心──老师为什么要把加点的字放大,并且字体还不一样?
第5组的学习伙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完成任务的?
第6组的同学,你们是如何选择划线的词语“遥遥”的义项的?
点拨: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词语;学会理解记忆阅读中遇到的新词语;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学会运用切合自己的独特方法巧记关键字,巧用好词,尤其是在写作中运用好词时,关键字不出错。如“记意思,找差别,编歌诀”等有效绝招。(即≠及,“挺”的部首是“廷”不是“延”,“拜”的右半部分是四横,写“拜”时千万别“丢三落四”等。)
4、图文对照,略读相关语段,并运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登月全过程(可引用文中的语句,提倡用自己的话归纳,30字以内)
提示:
⑴老师出示图片,学生抢答课文中的相关文字,理解主要内容。
⑵(时间)──(地点)──(人)──(事)
⑶4~6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概括登月过程,鼓励有绘画特长的同学用图画来解说。
师生相互交流学习结果(多媒体展示):
准备(登月)→升空/飞向月球→(成功)登月→(登月)归来/返回
5、精读P96“一到月球表面……成功登月”这一段,寻找人类在“月亮上的足迹”采集月壤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月震仪,插上星条旗,与总统通话。
6、师生一起诵读文末的“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谈谈你对人类登月伟大意义的理解。
又有哪位知心朋友明白我在句中划线,加点的真意?(重读,对比)
三、探究学习→议一议,想一想,谈一谈
1、看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插上的星条旗,对照中国航天英雄员杨利伟在太空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的旗帜,你有什么新发现对此,你又有何见解?
(向往世界和平,努力学习,提高素质,献身科学)
2、宇航员在返回时,“将登月舱甩在太空中”,成为了太空垃圾。如果你中国第五代航天计划设计总工程师,你将如何设计登月舱?(回收,利用)
四、愉快作业→选一选,做一做,动一动
1、请用“神往,里程碑,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写一段100字以内的关于理想的片断。特长生可打腹稿,口头交流。
2、阅读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整理有关月亮的古诗,对联名句于摘抄本上。
3、开展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整理好资料。
(根据各自的个性爱好,任选一题)
五、学习小结→评一评,悟一悟
师生交流真实的学习体验。(反馈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
【教学反思】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渗透育人新理念,转变师生角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收到了一定的学习效果。
2、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教师科学导引,注重文本教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不足之处是受课时所限,有些学习环节显得很仓促。“愉快作业”可调到课外完成。
5、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快速阅读方法指导较少,学生的速读能力亟待提高。
第3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