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7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第1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摘要: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是由不同的地理等生活环境所造就的,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当然也包括不同的饮食文化。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等饮食文化也产生了严重的地域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在对饮食的认识、饮食的内容以及饮食的特点和要求上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饮食观念用餐礼仪差异
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a)-0209-02
1中西方饮食特点
1.1中国传统饮食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五千余年,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这灿烂的中华文化,当然中国的传统饮食也不会例外[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其自己独有的特征:第一,中国的饮食丰富多样,风味十足。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个地方在气候、物产、饮食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差异,在不同地方生活的人群,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都会去创造更适合自己生存的饮食文化,如地处中国南部的重庆、四川等地,气候潮湿,人们为了更好地去除体内的湿气,一般多以辣椒加入食物,进而火锅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食物。虽然其他的地方也会有火锅,但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没有当地的正宗。第二,中国的饮食具有季节差异性的特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选取不同的食材,对食材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季节就会有不同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冬天气味醇厚,夏天味道清凉爽口。如大家熟知的黄瓜,冬天的时候,我们可以清炒黄瓜吃,至于夏天,我们可以将黄瓜蘸酱或者清拌来食用。第三,中国的饮食不仅具有精湛的烹饪技术,还讲究菜肴的艺术美感。烹饪技术人员在做菜时一般都会注意食物色、香、味、形、器的合理搭配,给人以味道和精神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中国的饮食不仅重视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还特别重视食用者的情趣。中国饮食对各种菜肴的命名、进餐的方式、进餐的节奏、进餐的环境都有所要求。第五,食与医疗有效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和医疗保健有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了药膳的很多说法,就是利用食物的合理搭配,将食物原有的药效价值发挥到极致,为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发挥重要的作用。第六,中国的传统饮食具有“平衡”的特点,在古代人们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将常用的食物分为温、热、凉、寒4种属性。还按照气味将食物分为酸、甜、苦、辣、咸。中国传统饮食中的“平衡”指的就是合理有效地将这4种属性和5种气味有效地搭配,使各个食物的效果达到最佳,使得食用者在充饥之余,使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
1.2西方饮食特点
相对于更加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饮食则体现出了明显的理性的特征。在饮食中他们根本就不会去在意食物的色、香、味等,而他们在意的是营养是否充分地摄入,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特别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的副作用,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2]。即使是每天吃的东西都一樣也必须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饮食上他们几乎不会将饮食和精神享受联系在一起,他们在饮食上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实用与功利的目的。在西方人的思想中,饮食仅仅只是一种生存的手段,用来充饥,而他们采用了更科学、规范、合理的方式。西方人不吃动物的内脏和他们认为没有营养的食物,这使得西方人在制作食物的用料上有所局限。2中西餐菜肴的差异
2.1中餐的构成
饮食的最终目的是充饥,然而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饮食的目的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中餐的烹饪更加倾向于艺术性,随着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丰富逐渐形成了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3]。对于同一种食物,各个菜系的烹饪方法都各不相同,而且烹饪师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变换调料的使用,烹饪出口味有别的菜肴,供大家食用。
中餐的制作、烹饪方式颇具复杂性,每一道菜都会有主料、辅料、调味料以及烹饪的具体方法之分,这些具体的要求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验与探究总结而得来的。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客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厨师可以就调味料和辅料等做出细微的改变进而满足客人对食物味道的要求。
2.2西餐的构成
西方人在食材的选取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他们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这也正是他们眼中所谓的“硬菜”。而中国的菜肴与之有所不同,中国的菜肴主要吃的是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烹饪在食材的选择与使用上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人的手中却是再好不过的食材。西方人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度都取之于动物,就连西药有很多都是从动物身上提炼的。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西方人喜好吃大鱼大肉,而中国正好与之相反,中國人以植物为主菜,主张素食主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又加上中国人口众多、食物紧缺等诸多原因,中国的饮食从很早之前就是以谷物为主,以蔬菜为辅,较少食肉,植物类菜品占据了食物界的主导地位。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动物是“生灵”,生灵是不可以被杀的,食用就是更不能被人接受的了[4]。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进一步推动了蔬菜类植物的种植与栽培,为中国的农业大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各种肉类菜品的比重也逐渐在加大。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呈明显增加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西方的饮食结构已在逐渐趋向融合。
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还表现在大多数的西方人都喜欢食用冷食、凉菜,从凉菜的拼盘到水果蔬菜沙拉再到冷饮,西方人的餐桌上根本缺少不了冷菜的存在。西方人比较喜欢生吃蔬菜,不仅是番茄、黄瓜、萝卜等生吃,就连洋葱、白菜等也都用来生吃。而中国人却比较喜欢热食,主菜一般都是热菜,在中国人的眼中,很多菜都只有趁热吃才好吃,一旦菜凉了,它就会失去很多美味。
3中西方餐饮礼俗差异
在中国,餐饮礼仪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否遵照礼仪文明用餐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准。在中国文化里,用餐不仅仅是为了消除饥饿,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交体验。不单单是中国,很多的西方国家也很注重餐桌礼仪。中西方餐桌礼仪各具特色。例如,在用餐时的座次安排就大有讲究。中西方对在用餐时座次安排的规则是不一样的。
在中餐宴会中,一般都会有主人、副主人、主宾、副主宾以及其他陪同人员,各自都会有固定的座次安排。餐厅门口正对着的是上首,主人应该在此入座,副主人要坐在主人的对面,主宾则要坐在主人的右侧,副主宾坐于副主人的右侧。如果主人与主宾双方携带夫人入席的,主宾夫人坐在主人位置的左侧,主人夫人坐在主宾夫人的左侧,至于其他的位次不变。
在西餐中,主宾是最受尊重的,即使在用餐的来宾中有人在地位、年龄、身份等方面高于主宾,但主宾仍然会是主人关注的中心。另外,在西餐礼仪里,女士非常受尊重,主位一般请女主人就坐,而男主人则要退居第二主位。在排座位的时候,大都以右为尊,就某一特定位置而言,其右位高于其左位等。
4结语
总之,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等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在了解这些差异后,要知道尊重他国的饮食文化,做到“入乡随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中西方文化差异已经在进一步融合的过程中了。
参考文献
[1]曹洪灏.中西方饮食习惯差异受其文化影响[J].校园英语,2017(49):187-188.
[2]周恒延.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J].赤子,2016(24):62.
[3]梁璐茜.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中学生英语,2016(18):127-128.
[4]王秋月.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考试周刊,2015(89):16,47.
第2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整理归类山东谚语中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揭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类别和饮食习俗,分析了蕴含其中的节俭、养生的饮食思想,期望可以加深人们对山东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山东谚语;饮食习俗;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8.073
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固定词组。谚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情景。饮食谚语作为谚语的一个分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们饮食习惯与风土人情,是极具代表性的与研究价值的语料之一。地处东南沿海的山东省物产丰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无数的民间歌谣与谚语,其中山东饮食谚语深刻地反映了山东鲜明的地域特色及食风食俗,展现了山东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对山东饮食谚语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山东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的了解。
1山东饮食谚语反映的饮食类别
作为农业生产主要省份之一,山东省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的山东省,北部和西北部有黄河冲击的平原,毗邻河北、北京有京杭运河穿过,中部山地丘陵,有利于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生产。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鲁、齐文化中心,食风食俗既有齐鲁饮食区,又有东临渤海黄海的海洋饮食区。沿海、平原、山区等不同的地理环境呈现出不同的饮食习惯,反映出不同的饮食类别,从而使山东饮食习惯深深烙上地域印痕。
1.1农作物类
山东省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雨热同季。由于气候地理原因,农业发达的山东省主要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为主,不同时令食用不同的饮食品种,许多谚语从季节、年月、节气等方面,展现了山东人的饮食类别。如:
(1)“春天东风刮,打得麦子用车拉”“冬天三场雪,来年吃馍馍”。
(2)“正月大麦二月蒜”“七月底,八月涯,新谷子米饭芝麻盐”。
(3)“寒食有雾多见谷,寒食清亮多见高粱”“谷雨种谷子,白露栽白菜”。
例(1)主要从四季角度讲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春天从海洋吹来的暖风多,冬天下雪多,小麦就会丰收。山东极重视四季耕作,所以多见以季节为核的农事谚语,这类谚语也侧面反映出山东地区的主要饮食作物。例(2)主要是从月份讲山东主要农作物的最佳种植与收获时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蒜、谷子、芝麻等次要农作物也是山东地区人们的饮食重要一环;例(3)主要从节气看山东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与栽种情况,作为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山东地区人们“用谚语形式记录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的关系”。
1.2渔业类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东省境内东部海洋环绕,西部运河贯穿,北部有黄河入海口,丰富的地貌使沿海地区形成了以捕鱼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当然在饮食上也形成渔业类饮食类别。如:
(4)“五月端阳,鲍鱼上床”“八月的蟹子顶盖肥”。
(5)“麦梢黄,刀鱼长”“春鳊秋鲤,冷鲫热鲈”。
(6)“大葱蘸虾酱,越吃越旺相”“臭鱼烂虾,下饭的冤家”。
例(4)(5)主要反映了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饮食主要以海鲜为主,鲍鱼、螃蟹、海鱼等时令海鲜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山东腹地以农业为本,那么由于经济压力等因素,海洋则成为沿海居民生活的根本。例(6)主要反映了运河沿岸鲁西鲁北地区,河鱼河虾成为人们饮食的重要一环,这也是运河沿岸人们优质蛋白质、钙及脂肪酸等丰富来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不同地理环境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饮食类别。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作物种植上以冬小麦、玉米为主,山地则多种植高粱、谷子,这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食,此外,山东地区在次要农作物上主要以大葱、蒜、芝麻为主,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谚语。沿海地区的人们则习惯以捕鱼为生,在日常饮食中离不开各种时令海鲜。不同的饮食类别产生了不同的饮食风俗,丰富了山东地区的饮食文化。
2山东饮食谚语反映的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是人类饮食文化中的社会性规定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饮食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生物学意义的活动,而是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的文化活动,它能反映出人们的性格特征、道德观念及审美情趣等。山东地区的饮食习俗包含了山东人民对生活美好的淳朴愿望,反映了山东地区人们对礼仪的重视,从侧面反映出山东地区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以及重视礼教的民风民俗。
2.1节日习俗
“传统节日是一种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大多数节日都围绕饮食活动展开,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不同地区的节俗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山东腹地济南、泰安、青州一带自古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有常业,时有常节,生活有常制,是山东民俗的代表。如:
(7)“二十四五,磨刀杀猪;二十六,要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蒸哆哒;二十九,炸丸子做豆腐;年三十,包包子”“吃了饺子不拜年,难免背后有笑谈”。
(8)“六十六,一块肉”“六月六,换块肉”。
(9)“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吃了蝎孤,蝎子不用打”。
例(7)主要是山东地区过春节的习俗,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三十,割肉、杀鸡、做豆腐、包包子、饺子,每天都要为过年做准备。例(8)主要是山东地区对农历六月六这一天的重视,传说这一天老天爷来泰山看其女碧霞元君,看到在其治下风调雨顺,遂定每年此日来看望。长辈六十六歲生日要在六月六过,出嫁的女儿要送一块肉做寿礼;六月六这天,母亲要买块肉去看已经出嫁的女儿。例(9)则是山东地区其他节日习俗,如正月初八的转八之俗,人们擀面条以祈小麦丰收、二月二吃炒豆,以辟毒虫。
2.2饮食礼俗
“中国最早的礼仪,主要是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饮食礼俗是传统礼俗的瑰宝之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山东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孔府对饮食礼俗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系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人们的饮食礼俗影响十分深远。如:
(10)“酒不漩满,得罪人不浅”“酒无二漩”。
(11)“狗肉不能上席面”“头鸡二鱼三小炒”。
(12)“吃顿百家饭,一辈子不拖欠”“为人难喝七顿汤”。
例(10)主要为山东地区饮酒礼俗,指宴席上必须一次斟满酒杯。例(11)主要是宴饮礼俗及上菜顺序例,如狗肉不能进宴席,主要因为狗是低贱的象征,只有乞丐才吃狗肉,现在常比喻人的能力或品质差,不够进本水准。(12)主要是山东地区的婚丧礼俗,“吃百家饭”指亲戚跟邻居要向新婚夫妇送水饺,新人吃下后得到大家祝福,一辈子幸福安康;“七顿汤”指人去世后,儿子往土地庙送饭,将浆水浇于地上,七次为长寿且正寝者。此外“为人难喝七顿汤”又指人生不易,命运难料。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人们离不开的一日三餐中,礼仪规矩始终贯穿于人们行为中,山东地区人们不仅在节日上有专门的讲究,在待客与人生礼俗上也有不同的礼仪制度。山东人擅长饮酒,在待客之道上,产生了一套完整的酒桌文化。在岁时节俗上,山东人在不同日期要准备不同的饮食,父母儿女所扮演的人生角色不同,所讲究的饮食习惯也不同。在人生礼俗上,多以忠孝及追求美满的心愿贯穿在饮食生活中。展现了山东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3山东饮食谚语反映的饮食思想
作为齐鲁文化发源地的山东,其思想文化逐渐渗入山东地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山东谚语深刻地反映了博大精深的孔孟地域文化精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山东社会的风气”,其提倡节俭有度,重视中庸和谐的思想在饮食生活上也有体现,如以下方面。
3.1饮食节俭
“儒家基于人性论而提出的‘节俭’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義。”孔子主张饮食起居,皆有节度,它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把握合理的限度。山东地区作为孔孟之乡,其思想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日常饮食劝诫人们节约则成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如:
(13)“粮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
(14)“能再囤尖上省,不再囤低下省”。
(15)“今日省把米,明日省滴油,转年买头大黄牛”。
(16)“省了柴火,就会吃夹生饭”。
例(13)、(15)告诫人们在日常饮食中,要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只有时时刻刻将“节省”牢记于心,践行于行,才能买头大黄牛,才能发家致富。例(14)、(16)则是提醒人们既要提前做好节省计划,又能清楚知道哪些该省,哪些不该省,唯如此,才能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好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3.2饮食养生
“中国养生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长寿”,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每日三餐,如何合理调配饮食,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山东人性情豪放,饮食重盐,喜喝酒吃肉,在养生保健方面极具山东特色,如:
(17)“要想人长寿,多吃青菜少吃肉”。
(18)“家常便饭养人,酒山肉海伤人”。
(19)“人参补气,天麻养神”。
(20)“十月小阳春,狗肉抵人参”。
例(17)、(18)主要从饮食养生方面提醒人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多吃青菜,少吃酒肉。《论语·乡党》中“肉虽多,不使腾食气”就是指肉要作为副食,不可超过主食。例(19)、(20)则是从饮食进补方面为人们提供血气资容、精神健爽的方法,人参滋补气血,天麻治疗头风与偏头痛,两者在人们生活中起到良好的疗疾保健效果。此外,民间也有按时令季节进行食补的说法,如农历十月进入冬天,狗肉可以给人们提供所需热量,养人气血,是人参的平价替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山东谚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教导人们节俭有度,还在养生保健方面为人们提供相关的建议,形成了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饮食思想,展现了山东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
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首先会反映到语言词汇上,词汇又反映到谚语上,构成了丰富的文化生活,由此,我们可以从谚语窥探文化的风貌的一隅。山东是中国农业起源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农耕活动中人们不仅创造和改良了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还开发利用了较多的渔业资源,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类别。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山东地区的人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饮食习俗,逐渐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思想。丰富多彩的山东饮食谚语,展现出山东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对山东饮食谚语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充分了解山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思想文化特色,本文仅是从谚语这一角度出发,对山东饮食文化做出探讨,以期丰富山东地区饮食文化研究,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饮食思想还有待于我们挖掘阐释。
参考文献
[1]罗晶.饮食养生[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9.
[2]陈忠明.饮食风俗[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3.
[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谚语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9:11.
[4]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8.
[5]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0-56.
[6]孟凯.儒家节俭思想的现代诠释[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5):33-40.
[7]王学凯.山东谚语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8]温珍琴.从客家饮食谚语看客家饮食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4):39-41.
[9]曹莉.儒家养生思想的演进及其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8,(05):126-128.
[10]刘鹏.中华饮食谚语、成语中的食育思想述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253-255.
[11]王艳芳.儒家文化在山东谚语中的反映及对民众文化心理的塑造[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1):105-109.
第3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与自然沟通的第一环节。人类的饮食也要讲生态,即以生态饮食为最高原则。然生态饮食怎样构建?其一,从自然维度构建,即不轻易改变食物的生长环境,保持食物的内在价值;其二,从社会维度构建,即不被过度商业化,不肆意添加人为因素,保持食材本有的价值;其三,从有机体个体方面构建,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追求奢华、暴饮暴食,应顺随自己的胃口,选择合适的饮食方式和内容。
关键词:饮食;生态;构建
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0-0039-03
人类饮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论是生食、熟食还是现在的调制饮食阶段,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饮食随工业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技术的依托下,进入集中化生产模式。饮食需遵循社会生态之道,减少更多人为干预的成分,在社会中也能够遵循一定的德性,发挥自身的内在价值。而且饮食最原始的功能是被人体吸收,为生命体提供能量,保持生命机体的生态平衡,所以饮食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选择适合自己身体需要的饮食。
一、生态饮食自然维度构建
天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直接关系到生命体的自然运行,符合生态系统理论。维持饮食自然生态的生产系统,使农业、畜牧业保持有机与天然的生产方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让外来方式引入现有生态系统的潮流继续,同时也促进了非有机物质的开发,最后造成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1]27在畜牧业生产中这种非自然的促生现象亦是屡见不鲜,打了生长激素的牲畜可以快速长成。这些食物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最终进入的还是人类自己的身体内部。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影响了整个生产系统。我们必须要改变现状,让食物的生产系统回归自然之中。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减少甚至不再使用人工合成的非有机肥料,减少工业化的操作,让农作物在该生长的季节和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生长,而不再过多使用人工的技术干预其生长的环境、生长的时间,在畜牧业中更应让这些动物保有自己的生长空间。保持生产系统的天然,才能有效保持整个饮食过程的有机,让食物回到中心位置。
饮食过程与自然生态紧密相关,关系到环境问题。饮食是人与自然建立联系的第一环节,与动物一样,人的需要就是填饱肚子,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适量的食物进入生命体之后,既能够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又不会给自然生态带来过重的负担。人们饮食包括食物的来源、食物的制作和食用的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环境问题。食物来源于大自然的无私馈赠,虽然是馈赠,但是也需要人们的适可而止,根据自然的生态平衡规律,在自然的可承载能力之下,选择刚好适合人们需要的食物即可。曾经“发菜”与“发财”同音而受到人们的追捧,数百万的农牧民开始涌进草原采挖发菜,仅3年时间,仅内蒙古就有1.9亿亩优质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其中6000亩严重沙漠化,失去使用价值,这就是自然给人们敲响的警钟。在食物的加工环节做到物尽其用,选择适量的食材最大限度地加工出人们需要的食物,减少食物的浪费。同时消费环节更要如此。在全球范围内,1/4~1/3的食物被丢弃,每年产生的食物废物多达1.3×109t,不加节制地降解食物废物会导致全球变暖,而食物资源的浪费也会降低可持续性。[2]饮食消费需要更多的节制,遵循自然规律的分配,维持自然的平稳运行。
应地而食的饮食符合生态哲学中的生态位原则,也尊重生命体的自然生存。食物和生命机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的生存位置,并且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说,每个地域的人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点,你在某地生活,就得适应当地的环境。[3]32也就是从小长到大的地方,身体接收到的是当地的饮食方式及饮食内容,与当地的饮食规律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和”的状态,不可轻易地转换自己的饮食习惯。我们经常吃到的食物为“常食”,经常吃常食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否则有损身体。偶尔吃一次新奇事物未尝不可,但是长期食用则有损身体,打破内部的生理机能平衡,失去“和”的状态。尤其是如今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总想尝试一点不一样的东西,世界上的美食数不胜数,每一样美食都具有营养价值,但是并不是每一样事物都适合所有人。消化不良是闻名世界的所有饭菜的必然结果,和谐世界的食物种类繁多,因为食物跟人的体质相适应。[4]92饮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实现自我构筑,建立自身的生态平衡系统。食用与身体不相符合的食物,必然打破该生态系统。现代人为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别地的食物,进行异地栽培,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改变了食物的特性,食用則更加不利于生理机能的发展。例如某一药材,在某种特点的生态环境质量下生长才会保持原有的药性,离开这一环境必然改变该药材的药性。所以不轻易改变自己的饮食,不轻易改变食物的生长环境,才可保持身体平衡状态,保持食物的内在价值。
二、生态饮食社会维度构建
被过度商品化的饮食,违背饮食关系到生命体的生存这一原则。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商品消费必须符合人们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时代,饮食成为商品是时代的需要、时代发展的结果,这无可厚非,这可以给人们带来便利,迎合消费者的利益需求。但是饮食却不可以仅仅成为商品,被过度的商品化,仅仅成为价值的代表,获得利润的手段。食品必须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够符合消费者的利益需求。利用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资源进行生产创造,满足人类需求这不是错,错在这是建立在少数人的贪欲上进行的商品化,并将这种商品无节制的放大。[5]一些商超售卖甚至故意售卖一些过期商品,有些厂家回收过期商品进行返工重新摆上货架,这些在货架上的食品依旧被称为商品,重新成为获得利润的来源,但是在消费者手中却无法产生它的使用价值。饮食成为商品必须要具有使用价值,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交换,没有使用价值的饮食不是商品,避免饮食被过度商品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才能够符合生态社会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生态原则进行的食品加工生产为生态主体服务,是生命机体生态发展的必然。文明使我们身上的自然之处窒息:发现简朴,弄懂自然的生活存在于哪个方面,以及什么是健康的饮食,这些都是不容易的事。在文明社会的推动下,从采摘到捕鱼再到狩猎,从生食到熟食,从浆果到生鱼生肉再到烹熟的食物,人们的饮食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4]40在食品不断加工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沉迷于加工过后的食物,以至于生产商开始进行深度加工,彻底失去了食物原来的味道和形状。自然界哺育了万物,人与自然界所给予的食物是相互和谐共生的,保持最原始食物存在方式或者轻度烹饪,对于生命体才是最有效的营养供给,而不是经过过度的加工,使食物原本的营养物质流失,即使迎合了我们的口味,但是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弥补的。最近美国报道,某快餐品牌竟推出人造肉汉堡。人造肉的制作是以豆科植物为基础,味道与真牛肉几乎一样,据说与真牛肉相比减少百分之15的脂肪和百分之90的胆固醇,紧接着还造出了培根等。这里的人造食物,豆不为豆,肉不为肉,何其荒诞。自然界中的食物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够人体需要的营养,这并不是人为就可以制造出来的,我们不应该利欲熏心,使人类中心主义膨胀,肆意地对食物添加人为的烙印,发挥食材本应具有的价值,这才是人体真正所需要的,健康的饮食模式。
生态社会需要生态的饮食方式,生态主体尊重饮食文化的生态性。饮食在不同的地域衍生出不同的饮食文化,饮食方式也在随着地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发生着改变并逐渐固定下来。我们国家更强调集体主义原则,因此饮食方式经常采用的合餐制,虽然有利于营造一片和谐的氛围,但是每个人的个性却丧失,强迫融入集体,不能够享用到专属于自己喜欢的食物,享用不掉的食物只能倒掉,造成浪费。餐桌上人与人之间也有固定的席位,也不利于不同的人相互交流。西方国家采用的分餐制则更加符合生态性,尤其是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每个人可根据自己需要自由选择食物,更加突出每一个生命体的个性,食用恰当的食物,在饮食期间也可自由流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整个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态的社会既需要每一个人的突出个性,也需要和谐性,饮食在人与人的交流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发挥饮食作用,促使社会朝着更加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三、生态饮食有机体个体构建
饮食与生命机体紧密相连,是人生活的一个过程,符合生态哲学中的过程原则。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处于一种相互联系、不断进行自我生成的动态过程之中。世界就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的现实存在都是生成的过程。[6]饮食同样是人生存发展的一个过程,并且是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饮食和人的生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具体的关系,如果离开这些特定的、具体的关系,那么饮食就不具有原来的意义,人的生存也不可能继续延续。我们饮食的目的就是为了活着,是为了生命体的生存和继续延续。饮食后进入社会,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饮食为人类的社会过程而服务,但是在现代生活中不乏有大多数人把此关系颠倒了,把吃当成了活着的意义与目标。饮食仅仅是生命生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为接下来的生命体进入社会过程而服务,不是生命的全部,并且饮食是为了给生命机体提供营养,维持生命体的平衡,不能被赋予过多的不属于饮食的社会性抑或精神性标志。
饮食维持生命机体平稳运行,生态平衡原则在饮食中起着重要作用。“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行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7]2这就是说饮食必须要有一定的本分性,有一定的节制,人的生命体才能与精神相互和谐,才能够长生。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每个人的饮食都受到自然规律的节制,都不能有过分的行为。每个生命个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者消耗的资源都有一定的限量,受到自然分配的原则的指导,如果人们违背这个原则,强迫自己的生命机体接受过量的食物,或者追求奢华而消耗过多的自然资源,则会打破这个限制,违背自然规定的原则,既伤害自己的身体,又给自然界带来过重的负担,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应身体之需而进食,饮食为生命有机体服务,符合生态哲学强调的生命有机体具有创造力这一原则。对于饮食这件事,没有谁甚至是所谓科学比自己的身体更懂得需要什么。自然界赋予任何食物以生态平衡性,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的生命机体亦是如此,它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精准地捕捉到我们的身体需要何种营养物质,在准确的时间让身体得到补充。在吃饭这件事上,我们更应该相信人的天赋、本能,要明白感和觉比后天意识重要得多。我们在了解食物的本性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做一些顺其自然的事情,这叫有道德之事。[3]2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以身体需要为基础的,而非我们所认为的科学认知,只有当生命体以自身需要发出需要食物的命令时才是正确的进食时间,并且身体亦能感知到该补充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而非我們肆意地认为缺少何种营养物质。当代的大多数人都需要静一静,寻找自己的本能,让本能回归,找到准确的认知感觉,顺随自己胃口,选择合适饮食方式和饮食内容。
参考文献:
[1](意)卡洛·佩特里尼.慢食,慢生活[M].林欣怡,陈玉凤,袁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RaymondRedCorn,SamiraFatemi,AbigailS.Engelberth.ComparingEnd-UsePotentialforIndustrialFood-WasteSources[J].Engineering,2018(4).
[3]徐文兵.饮食滋味[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4](法)米歇尔·翁弗雷.哲学家的肚子[M].林泉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韩永进.过度商品化引发的生态问题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13(3).
[6]薛玲.浅谈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本体论原理[J].教育观察,2017(13).
[7]李楠.黄帝内经[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5.
第4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摘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州境内群峰竟立,巨大的垂直差异性造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种类的动植物也出现在武陵山间。勤劳勇敢的土家族来源于古代巴人,他们世代在生活于山间,与自然的不断适应与外界的不断融合形成了带有土家族特色的一系列民族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
1土司时期的土家族饮食
土司则是中国封建统治时期设在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支持少数民族酋长、头人而建立的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统治的机构。土司阶层和土民阶层是土家族古代的两个主要阶层,他们的饮食文化活动具有各自阶层性特征。土司阶层通过贡赋食物保持与中央朝廷向上的联系,通过馈赠食物维系与周边土司及汉族人间的横向交往,以及通过控制食物完成对官僚系统和土民的向下治理。而土民阶层具有生食遗风和共食群居的特点,因此土家族古代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家庭种养和渔猎采集,食材种类较多,饮食结构复杂。
土司管理时期,由于汉族与土家族物质文化的交流,大量汉族地区农作物品种如水稻、玉米、燕麦、黄豆、小米、绿豆、芝麻等被引进到土家族地区,除此之外,牛耕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2改土归流之后的新发展
清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开始进行改土归流,到乾隆元年(1736),这一工作基本结束。
汉族的移民为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带来了先进的犁耕方式和耕作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家族传统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随之推广的,是先进的灌溉技术,此时土家族地区已广泛使用水车、筒车、蜈蚣車、冲筒等提水、引水工具并修筑塘堰,开渠引水,开发良田。同时,外地的高产作物,特别是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武陵地区,并且得到了迅速的推广,成为了土家族人生产生活的必要作物,这改变了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并且开辟了今日土家族特色饮食的形成。
玉米在山区有着重要作用,施南府山区民众“山居以为正粮”。清代在恩施地区形成了玉米的集中产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恩施地区多山地,且在清代“改土归流”前并没有过多开发,相比较于北部各省区长期以来以粟麦等旱作物为主,恩施山地更容易接受并推广新的作物。另外玉米的耐旱且适应山地的特性使得玉米的产量优势在山区发挥的更加明显,也更容易在短期内满多余人口带来的粮食问题。
此外,湖北约于十九世纪初开始有马铃薯种植。最初,马铃薯的种植是多集中在高寒山区的。发展到同治年间,马铃薯的种植便在湖北得以普及。宣恩县“宣民居高山者除包谷外,以洋芋为接济正粮”。由于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位置,使得在高寒地区马铃薯成为了玉米、稻米的代替物。
玉米与马铃薯在清乾嘉时期推广至鄂西山区,到清末成为了大田作物,这种高产的美洲作物的种植对鄂西山区的开发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对当地人民的饮食生活与人口变迁带来了很大的改变。生产生活面积的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流民的迁移。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家族饮食的新发展
建国以来一直到今天,土家族饮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遇。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作物品种、新的种植方式、新的农业技术,这些都使得恩施州土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土家族饮食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现在种植结构、饮食结构、经营方式等方方面面。
20世纪50-60年代,在农业生产中实行“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大规模的进行改田改土,水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的扩大。湖北恩施土家族多以稻米、包谷为主食,杂以小米、麦类、豆类、红苕和洋芋等杂粮。“两糙饭”、“洋芋饭”、“合渣”的吃法较为普遍起来。红薯则蒸食、焖食、烤食,或做粉,吃法甚多。土家族副食多喜酸辣味,还有以野生动植物为原料制成的山野海味,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以主粮、杂粮制成的风味小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规模的增大,恩施土家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土家族民众社会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随着食物来源的多样化和食物品质的提高,土家族饮食主食、副食、饮料的区别现已相当明显。从实地调查中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土家族家庭多以稻米为主食,玉米、红薯、洋芋、荞麦等渐成副食,鸡鸭鱼肉、猪牛羊肉也走进寻常土家族家庭,饮食结构有了根本性转变,饮食质量也都有了很大提高。进入新世纪,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饮食文化发展也有了质的飞跃,食用绿色食品、民族食品等逐渐成为时尚,土家烧饼、合渣、腊肉、油茶汤、酸菜等都深受喜爱。追求健康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成为土家族民众追求的新“食尚”。
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看,土家族得以形成今日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并在吸收大量外来人口后仍得以保持文化的稳定性,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了文化的适应,从而延续了文化的稳定,同时由于恩施自然条件的独特性,导致了文化的独特性。但是随着生态人类学的发展,和时代的的变化,人类对于生态远非适应,更多的是利用与发展。那么科学的发展,合理地利用资源就成为了如今土家族发展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谭兵:《土家族饮食习俗浅议》,《民族论坛》,1990年第3期
[2]姚伟钧、刘朴兵:《试论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的特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第5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摘要:饮食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饮食活动也是人类生活方式中最根本的活动。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不同,风俗各异。常说“吃在中国,味在四川”,四川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故本文从“食”与“饮”两方面来探讨四川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川菜;川茶;川酒;饮食文化
Abstract:Thedietmeetstheneedsofpeople’ssurvival,isthefirstneedofhumanbeings.Dietaryactivitiesarealsothemostfundamentalactivitiesinthehumanlifestyle.China’svastlandandresources,differentregionshavedifferenteatinghabitsanddifferentcustoms.Itisoftensaidthat“eatinChinaandtasteinSichuan”,SichuanfoodcultureisauniqueexistenceinChinesefoodculture.Therefore,thisarticleexploredSichuan’sfoodculturefromthetwoaspectsof“food”and“drinking”.
Keywords:Sichuancuisine;Sichuantea;Sichuanwine;Foodculture
中圖分类号:TS971.2
四川饮食文化是四川人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以川菜文化、川酒文化和川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川饮食文化。
1川菜文化
1.1川菜的发展历史
川菜起源于蜀国,历经时间的选择和沉淀,博采众家之长,通过不断的改进、融合、创新与发展,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享誉中外。川菜重在麻、辣、鲜及香,油大,味重。据《川菜烹饪事典》记载,川菜味型达24种,烹饪技法多样,尤其是对火候的运用极为讲究。烹调方法有几十种,常见的如炒、馏、炸、爆、蒸、烧、煨、煮、煸、炖、卷、煎、炝、烩、腌、卤、熏、拌及酿等。川菜的烹制,在“炒”的方面尤为特别,川菜很多菜式都用“小炒”的方法,特点是炒菜不过油、不换锅,急火短炒,一锅成菜。此外,干煸干烧也是川菜特有的烹制方法,成菜后不见汤汁,味全收入菜中[1];川菜菜品繁多,一些川菜的菜名背后还蕴含着历史典故。比如,川菜的代表菜品之一“宫保鸡丁”,据说是由清朝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所创。他喜爱美食,更喜辣,于是就将鲁菜中的酱爆鸡丁,加以辣椒进行改良。他在四川为官期间,将此菜推广,得到了众人的喜爱。“宫保”是他的荣誉官衔,由于为官期间清正廉洁,造福百姓,多有建树。后来,这道菜流传甚广,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发明的这道菜命名为“宫保鸡丁”[2]。
1.2川菜的食材
食材是川菜的基础,由于四川盆地群山环绕、湖泊纵横、沃野千里、雨水充沛且气候温和湿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因此川菜的食材大多选自当地。比如达州渠县的黄花,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色泽鲜明、香气浓郁、肉质肥厚及脆嫩爽口的特点。据说在200年前,渠县的吴家场一带就开始大面积种植黄花,故其又称“吴菜”,常用作鸡汤炖菜,以降肝火,滋补健脑。青神汉阳鸡是眉山市青神县汉阳坝的著名特产,其肉质细嫩肥美,最宜白宰,是做川菜特色菜肴棒棒鸡的最佳食材。此外,还有宜宾芽菜、南充冬菜、温江独头蒜及绵阳黄姜等都是依托当地独有的地理条件盛产的食材。
1.3调味料
调味料是制作川菜的必备品,川菜的“麻”和“辣”以及丰富的口感离不开各种香辛料的调和。四川省除了盛产食材外,各种天然调味料资源也很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自贡井盐、汉源花椒、成都二荆条辣椒等,此外八角、陈皮、食茱萸、胡椒、鱼腥草、藿香及良姜等调味原料在四川皆有出产。这些调味原料是川菜5种基本味型的重要支撑。其中,辣椒是川菜辣味的主要调味料,辣椒原产于南美洲,后传入中国,也称“海椒”。明末清初时,辣椒只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到了清乾隆年间才开始食用,后来又被民间当作蔬菜。到了嘉庆年间,四川地区的很多地方志都有了关于辣椒的记载。花椒是川菜麻味的主要调味料,原产自中国,是花椒树结的果实,形如豆子,皮呈红色或紫色,内含黑色种子。四川最为有名的是汉源县的清溪椒和富林椒,还有茂县的大红袍花椒。
四川特产调味品是制作正宗川菜、调制纯真味型最不可或缺的因子,具有不可代替性。在长期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许多调味品已经成了知名品牌。主要有郫县豆瓣、德阳中坝口蘑酱油、大王酱油、阆中保宁醋、成都太和豆豉、眉山泡菜、夹江豆腐乳及乐山五通桥豆腐乳等。其中,郫县豆瓣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被称为“川菜的灵魂”。
2川酒文化
2.1川酒的发展历史
川酒的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蜀国蚕丛、鱼凫时代。在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大量酒器,证明当时蜀人已经有了较高的酿酒技术。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酿酒业有了很大发展,东汉画像砖上的制酒图直观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当时巴蜀地区已经有了比较大型的酿酒作坊,并且出现了蒸馏酒。清代康熙年间,著名酿酒师朱煜在今天的四川省绵竹市创建了“天益老号”酒作坊,生产出新一代绵竹大曲,风靡全川乃至全国。川酒历史悠久,极大地丰富了酒文化的内
涵[3]。如今,四川名酒辈出,有“名酒之乡”的美称,以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和沱牌曲酒等“六朵金花”在国内外享誉盛名。2.2川酒与诗
从古至今,诗与酒相伴而生。在酒的催化下,诗人创作了许多名诗佳句。在唐代,诗仙李白离开四川时留下了“遥看汉水鸭头绿,有似葡萄新泼醋”;诗圣杜甫到戎州(今宜宾)时,写下了“重碧拈春酒,轻红擎荔枝”,北宋诗人黄庭坚也曾在此写道“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4]。这些歌咏川酒的诗词将川酒的特色展示的淋漓尽致。诗词也在川酒的独特韵味中发酵,缔造文化与艺术。川酒与诗、诗人与川酒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特有的川酒文化。
3川茶文化
茶,发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盛于宋,具有药用、食用、饮用3大用途。四川是我国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是古籍記载中可知的历史最久远的产茶区。著名茶学专家陈椽在考察蒙顶山之后,在《茶业通史》中提到“蒙山有我国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5]。
随着饮茶文化的发展,饮茶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超越了本身的物质属性,开始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已成为一种艺术修养,融入了文化内涵,形成了茶文化。饮茶过程十分讲究,包括烹茶、斗茶和品茶。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以茶待客、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在南北朝时期,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就写道“流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用茶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作为传递情感的媒介。直到今天,邀请人用茶仍然是重要的待客之礼,代表热情好客。茶还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饮用茶是由药用茶逐渐过渡而来。由于茶的药理作用,饮茶在世界各国都广受欢迎。一些少数民族,比如依靠畜牧业的藏族人民,由于多食牛羊肉,需要通过饮茶来帮助消化[6]。
4小结
除了川菜、川酒和川茶以外,四川的饮食文化还有很多。在冬季,勤劳的四川人民会腌制腊味,以延长肉制品的保存时间。腊肉、香肠等经过烟熏之后,具有独特的风味。此外,四川的名小吃也是一绝。乐山钵钵鸡、成都麻辣烫、南充锅盔、绵阳米粉及宜宾燃面等各地小吃极具特色。总而言之,美食与饮食碰撞,食材与厨艺交融,共同造就了今天的四川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新.川菜烹饪事典[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3.
[2]梁书琪,刘敏.川菜菜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5):99-103.
[3]康珺,倪江波.四川酒文化的剖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2):97-98.
[4]黄世礼.川酒文化古今谈[J].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53-56.
[5]向晓东.品味川茶历史弘扬川茶文化[J].四川档案,2017(5):52-54.
[6]黄世礼.川茶文化古今谈[J].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58-61.
第6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食物和吃法始终是中国人生活的核心需求。宋代饮食的种类和规模有了很大发展,较前代更注重饮食的多样化和精致化。植物油的规模使用为饮食注入了更多美味和营养分子,也为饮食的发展开拓了更大空间。植物油在宋代也加入到清晨早起七件事的行列,柴、米、油、盐、酱、醋、茶,缺一不可。
关键词:宋代饮食植物油榨制贸易
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6.065
《礼记》中将“食”列为人本性之一,“食”在浅层次追求饱腹,深层次则追求营养和养生。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饮食的发展并为植物油在饮食中的大量应用打下了基础。随着宋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渐渐从追求食之饱腹过渡到到追求食之健康,在一些全国性节日中甚至要食之奢华。宋朝饮食与植物油的发展在宋代的一些文献资料中可以得到验证,例如宋代各种诗词和笔记小说中记载的饮食与植物油,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大小酒店和昼夜经营的食行。《东京梦华录》与《梦梁录》饮食篇中都载有各种油制食品:油炸素夹儿、油酥饼儿、花花油饼、肉油饼、肉饼、油炸等。《梦溪笔谈》载:“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1]沈括这里所说的麻油即胡麻油,宋人使用最多的植物油之一。以上记载均说明了植物油在宋人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1宋代饮食发展的原因
饮食文化专家王仁湘提出:“饮食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也是人类进化的必要条件,同时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2]宋代饮食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促使宋代饮食业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1.1政治上
曾官居后周殿前督檢点的宋太祖,深信武将手握重兵的潜在威胁性,通过“杯酒”解除了武将兵权,同时许以武将优厚经济待遇。从“杯酒”可以看出,太祖更侧重满足臣子对权力以外的追求,如物质消费方面。宋代崇文抑武,建立了复杂的政治运作机制,高薪蓄养文官,且允许部分官员恩荫。官俸一项上每月除了正俸,还有各式“添给”,“添给”中就有油量一项。与日俱增的官僚数量与优厚的俸禄及较五代相对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催生了人对于饮食多样性及精致性的追求。一些政治上不得意的官员于官场外寄情美食,也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社会饮食风尚。尤以大文豪苏轼为代表,一生作美食诗百余首,并为后人提供“东坡菜系”的灵感。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指导、参与改良猪肉做法,改善了当地人的饮食,后人为纪念苏轼遂命名为“东坡肉”。正如他的打油诗《猪肉颂》所记载的: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1.2经济上
宋初政府下令鼓励农民耕种荒田和修建梯田,并适当减免赋税和发展水陆交通,农业生产的恢复及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程度提高,为饮食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宋代定都的两京人口逾百万,且富商巨贾林立,加之其作为政治经济中心也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导致饮食需求急速增长。占城稻于宋代引进,产量高且耐旱性好,农业产量的提高使得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加之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力度减弱,失地农民的流动为饮食业提供了服务人员,饮食需求的增长和充足的服务人员是饮食业发展的动力。坊市合一和闻钟而起的早市与子时不息的夜市相互对接,为宋代饮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梦粱录》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3]
1.3烹饪方式上
植物油本性数火,加热后烹调蔬菜时与菜中的水分相遇,虽水火不容但油与水又在适宜的温度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中餐特有的鲜香,为以炒为主的中餐奠定基础,使中餐不再是单调的烹饪方式:烤和羹。植物油沸点高,加热后温度高,能较快催熟食物,减少了食物中的营养流失,且保持了食物的色泽,烹饪速度的提升和技巧的成熟也加快了饮食的发展。植物油在烹饪中产生的高温还可以杀菌和增加食物保存时间,相较于动物油更为健康,更符合宋代百姓追求的健康与养生,也符合今天人们所说的食品健康标准。2宋代植物油的制作方法
植物油在饮食业的大量使用则离不开植物油规模榨制。植物油的榨制方法在宋代大致定型,主要有舂捣法、水煮法和压榨法三种,压榨法后来经过创新,发展成榨油效率更高的楔式油榨。
2.1舂捣法
舂捣法最早见载于汉代,用杵臼捣油料作物取油。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记载了捣制苴麻子制油照明。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开花成熟后有果实——苴麻子,苴麻子可捣制取油,用以照明。宋代吕祖谦也记载了舂捣法:“如油麻为物,其中本有油,加一砧杵则油便出。”[4]油麻,即胡麻,质地软且含油量高,适宜用舂捣法取油。
2.2水煮法
水煮法在舂捣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程序较为复杂,出油率高于舂捣法。水煮发主要利用水油不相融、水的密度大于油的物理性质来取油。水煮法具体操作是在取油时要先将油料作物捣烂,然后再放在水里煮,经过煮沸,水油分离。最早记载水煮法的是苏轼的《物类相感志》:“芝麻一二升,亦可作油,先炒熟了,研细,沸汤入煮,谷在汤内,油在汤面上。”[5]
2.3压榨法
压榨法的最早记载者是南齐陶弘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引用陶弘景的话:“(胡麻)生榨者良,若蒸炒者,只可供食及燃灯者,不可入药。”[6]当时人们已经用压榨法榨油,并熟悉了生榨和熟榨的区别,生榨的胡麻油,性温补,可入药,熟榨更香醇,则适宜食用和照明。
楔式油榨属于压榨法的一种,出现于唐晚期。先前所说的舂捣法和水煮法都是将油料作物研磨取油,依靠人力。压榨法利用杠杆节省了一定的人力,楔式压榨是进一步在压榨使用的杠杆上加了一个楔子,从而加大了打楔时的受力,大大提高了压榨效率。楔式压榨法利用了力学中尖劈原理,将打楔的压力提高到压榨所带来力的数倍,同时也解决了杠杆式油榨难以处理的油料量大的问题。宋代的官修工具书中有关于榨油工具的记载,《广韵》中记载:“榨”是打油具。《集韵》中记载:“榨”是取油具。史料中提到的“榨”即是榨油工具。榨油工具在工具书中的记载说明了榨油技术在宋代得到了官方认证。
3宋代植物油的贸易
有宋一代,国家始终没有将植物油贸易纳入官方控制之下,国家将植物油的贸易权下放民间,除征税外几乎不多加干涉,有时还会减少及免征植物油的商税。植物油贸易主要分官营和私营。官营主要供奉皇家消费,私营则服务于民间。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官方会制定用油标准。宋神宗时,日本高僧成寻的入宋旅行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载:“每人米三升,面一斤三两二分,油一两九钱八分。”[7]这是神宗时期相关官员为前往五台山祭拜的僧人制定的待遇标准。
3.1官营
官营由专门机构“油醋库”负责。油醋库,北宋始置,掌造油、醋,以供膳局,并设监官,初分二库后合为一处,初设时有油匠六十人。《宋会要辑稿·食货》中记载:“油醋库,在建初坊。掌造麻、荏、菜三等油及醋”。[8]官方的消费对象主要是皇室,所以其相当于是皇室的私家油坊。成品油供皇室宴饮和配发,不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
3.2私营
私营是宋代植物油贸易的主要形式,分为三种:集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油坊、专门卖油的油铺和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卖油郎。酒店食行可以便利地购买,城市及近郊百姓也可以从这些地方购得生活用油。对一些交通不便利的山区及边远农村的人民来说,一般使用的植物油是自己制作的,采用舂捣等简单方法,有油可用即满足。关于油坊的记载,有北宋范镇的笔记《东斋记事》:“京师大水时,城西民家油坊为水所坏。水定后,瓮中得鱼千余斤,与油价相当。[9]”南宋洪迈的《夷坚支癸集》:“黄州市民渠生,货油为业,人唿曰渠油,一意嗜利。每作油时,乘热益以便溺,几三之一。[10]”藏鱼千斤的大瓮及渠油名声的流传说明了当时油坊的规模之大。
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经千载的演进,在宋朝发展到了高峰,在世界上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宋代的饮食与饮食中植物油的应用也发展到了高峰,与前代相比,植物油的种类和数量都大为增多,榨油技术在宋代也有了革命性突破、并大致定型,人们在饮食中对植物油的需求也大为增加。
参考文献
[1]沈括.梦溪笔谈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76.
[2]王仁湘.史前飲食考古四题[J].中国历史文物,2004(2):32-44.
[3]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19.
[4]吕祖谦.吕祖谦全集·丽泽论说集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224.
[5]苏轼.物类相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30.
[6]李经纬,李振吉主编.《本草纲目》校注[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178.
[7]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57.
[8]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M].北京:中华书局,1957:5700.
[9]范镇.东斋记事[M](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42.
[10]洪迈.夷坚支癸集[M](卷2).北京:中华书局,2006:1230.
第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论文分析了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并提出了开发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Abstract】InviewoftheprominentproblemsexistinginthedevelopmentofdietculturetourismresourcesinGuangxi,thispaper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dietculturetourismresourcesinGuangxi,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nthedevelopmentofdietculturetourismresourcesinGuangxi,soastoprovidesomereferencesforlocaltourismmanagementdepartmentsandtourismenterprises.
【关键词】广西饮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
【Keywords】Guangxidiet;dietculturetourismresources;tourismresourcedevelopment
【中圖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7-0028-02
1引言
随着人们经济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体验当地特色美食在游客旅游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地区加快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各项举措成效显著。2019年广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76亿人次,同比增长28.2%。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623.96万人次,同比增长11.0%;接待国内游客8.70亿人次,同比增长28.4%。但就广西旅游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因开发力度不足使其蕴含着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开发现状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尽一份绵力。
2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广西享有“土特产宝库”的美誉,当地的食材原料丰富、营养价值高。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智慧的共同作用下,当地出产了五彩斑斓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2.1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性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临北部湾,北依云贵高原,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广西饮食原料多水生长,主食多以水稻为原料;吃菜要吃“鲜”,多以小炒为主;畜肉厚实味美;蔬果清甜多汁;饮料多有缓解疲劳、清热解暑的功效。
2.2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越人就已经把各类飞禽走兽作为食材,而广西属于百越的一部分。经过多次的朝代更迭,到了明代时期,广西境内的牲畜数量大、种类多。同时,明代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农业空前繁荣,粮食高产,出现了粮食酒酿。封建社会前期,当地便已经开始种植多种热带水果。
2.3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民族性
广西是12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例如,人数最多的壮族饮食口味偏鲜、香、淡,特色菜有白斩鸡、龙棒、扣肉、粉蒸肉等,平日里常做蕉叶糍粑、五色糕、沙糕、芋头糕、糯米甜酒、凉粉等小吃,还有茶、阴米糖水等饮料。广西瑶族口味偏香、辣,比较出名的就是瑶族油茶和羊肉席了。广西苗族口味偏辣、酸,用酒迎客。
3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3.1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不足
在广西本地,哪怕是共用一个名称的菜,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也会在原料准备、火候等方面花样百出。然而在地域上,除了南宁、柳州、桂林等城市的饮食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外,其余城市的饮食资源尚处在前开发阶段。在民族特色上,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一旅游优势在饮食文化建设上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2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不够新
目前,广西美食的供给方式仍旧以路边摊、菜市场、各大商超、酒店特色菜等传统销售渠道为主,以至于在接待外宾、旅游团时在场地、美食品种上还存在较大局限性。酒店因其高昂的运营成本,所提供的当地美食种类不够齐全、价格也偏高,游客难以品尝到纯粹的壮乡风味。
3.3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注重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
广西的米粉产品已经逐步走出广西市场到达全国市场,但是属于广西特有的米粉文化内涵还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到了壮族三月三,会在闹市上看到五色糯米饭的招牌,走进一看,却只有红、黄、黑三种颜色。广西的“酿”菜系列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在餐桌上,少了美食蕴含着的饮食文化,美食体验也就大打折扣了。
3.4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注重饮食文化品牌的打造
国内的美食品牌不少,如北京的烤鸭、杭州的西湖醋鱼、重庆的麻辣火锅、新疆的大囊,但是人们却难以联想到广西的美食。广西当地的餐饮店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饮食文化品牌打造得不到重视,饮食文化品牌形象还没有在游客心目中树立起来。3.5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规划
广西各个地市、各个民族都有其饮食文化的特点,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饮食特色发展政策做指引,看到别家餐馆生意红火,于是也跟着做起同款美食,各地的饮食千篇一律,造成当地饮食文化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等问题出现。
4推动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4.1深挖广西特色饮食文化内涵
广西饮食文化中,不仅有深厚的“那文化”,还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这些都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优势所在。在开发时,可以通过民间走访、翻阅古籍等方式去收集整理饮食种类,保存下来进而继承和发扬。美食伴着专属的传奇故事、风土人情才会更加美味、醇香。鼓励当地的餐馆企业打出地方饮食文化特色,例如,桂菜餐馆在建筑风格上,可以仿照吊脚楼的样式进行设计,店内挂上广西历史名人字画,再配上壮族山歌,让外来游客在品味美味佳肴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当地历史文化。
4.2加强广西饮食文化的保护
法律层面上,为广西特色美食的原料配方、制作工艺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认同上,定期邀请广西米粉、五色糯米饭、白斩鸡、醋血鸭、扣肉等美食品牌的创始人或技艺传承人开展美食专题讲座,向当地民众、区外人民传播广西特色饮食文化。保护技术上,录制美食制作全过程的影音资料,保存至当地博物馆中,借助科技的力量让饮食文化得到更佳的保护。
4.3利用新媒体为地方饮食文化造势
富饶的八桂大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但还需加上大力的宣传,才能把已有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提高当地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新媒体营销平台有着传播速度快、到达人群范围广、商品可视化等优势,能助力广西饮食文化的高效传播。
4.4政府扶持地方饮食文化产业发展
政府扶持地方饮食文化产业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资金支持方面,在发展特色饮食文化产业的初期阶段,政府应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支出、平台搭建等;政策支持方面,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包括融资、税收优惠、招商引资等,引导信息、资源等进入,以做强、做大地区饮食文化产业。
4.5加强饮食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当地政府应该制定饮食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计划,面向全国尤其是广西籍毕业生进行宣传,在资金支持、住房政策、发展机会等方面鼓励大学生回桂、入桂建设美丽壮乡。同时,为特色产业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固的政策保障,让小树苗茁壮成长。此外,根据当地饮食文化产业在各个阶段发展的需要,进行校企联合式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包括商学、农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多个专业,让人才学而有成、学有所用。
5结语
广西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注重整体规划和品牌搭建。在饮食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政府引导,打造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品牌和东盟饮食文化品牌,增强饮食旅游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积极创新。各地市因地制宜,有序发展饮食文化产业。最终在全区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饮食文化“大旅游”格局,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肖潇,王瑷琳.成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地理教学,2019(06):8-12.
【2】刘溪辰.谈饮食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结合[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2-14.
【3】任冠文.广西民族饮食文化與旅游发展[J].旅游论坛,2010,3(03):365-369.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城乡旅游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Y2020YB023);2020年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Y2020YB023)。
【作者简介】肖秋迪(1992-),女,广西柳州人,壮族,经济师,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文地理方向研究。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