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课文讲解视频)

2023-10-29人围观
简介这是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第1篇
刚教学完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这是第六单元第

这是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

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第1篇

刚教学完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这是第六单元第二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生动精练,这一节课在非常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以至于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将这种内心的喜悦用文字表达出来。

  课堂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我这节课其实是在八(一)班先上了,然后才到我们八(二)班上的,事先也没计划要这样去上,明显就是前一节课读的多,说的少,而后一节课就将读和说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学生读了之后,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了出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一、首先由复习导入。学生齐诵《三峡》一文,从三峡的奇丽风光想到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到处都有优美的景色,顺势引出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接着解读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从题目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说道:“我觉得这是一封感谢信,从‘谢’字看出来的”。问:“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有的学生摇头。于是我就让学生结合注释(1)了解关于谢中书情况,他们这才明白了题目的意思。然后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读资料《山中宰相与茅山》

  二、初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首先是老师范读,学生在不明白的地方作标记。接着是学生自由读文,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同桌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学生谈各自的独特感受。

  一开始没有学生主动举手,于是我就请了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赵飞同学起来说,他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美’字让我感受到了祖国山河之美”。我当即表扬了他,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词“美”。紧接着就有同学跃跃欲试,开始纷纷举手发言。

  生1: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实在是太舒服了。

  生2:作者把这样的地方说成是人间的天堂,可见景色奇异引人。

  生3:高峰入云,写出了山峰极高的特点。

  ......

  根据学生的发言,我逐一的板书在黑板上,最后整篇文章的内容都被学生一一地说了出来,然后就从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及作者的表现手法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练生动,体会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由静入动,给清幽奇丽的美景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三、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美读课文,想像文中所描绘的意境。

  四、最后让学生用赏析性的语言说说祖国山川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说中感受奇丽景色,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发言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作为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和领悟。

  我们班本来就是公认的纪律好,但学习不积极,懒于思考,不主动发言的同学很多,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不能小看了他们的能耐,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

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第2篇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前里。本文的特色首先表现在精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构造周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提高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剖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精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情势涌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重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教学伊始,我以风景视频短片引入,引发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紧接着转入正题,介绍作者、背景,但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涌现问题,对题目的说明非常明确,但对于作者陶弘景的介绍就忽略了,虽然并不是名家,但对作者的介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借此了解写作背景,对文章的学习极有辅助,现在想来,这一环节处置的不够得当,成为一处“败笔”,接下来的词语注音、划分构造及释意、翻译进行的有条不紊,自然流利,但在美读文章这一环节,我范读的背景音乐,由于多媒体涌现问题,无法播放,最后只得清读。虽然课后,<许多>许多老师对我的范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我个人来说感觉非常遗憾,毕竟这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也是教师表现个人能力的一个机遇,错过了,只能争夺下次了。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研读短文,体会情绪”中,有一句话“自唐宋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其者”,学生一直不能读准与(yù)的字音,这时,我三次强调了“与”的意思,但学生还是出错,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示范的读一遍,也许效果会更好。整体来说,本节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流利,能够突出本课重点,但就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目的,在本课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缺少通篇翻译。这一工作只是放了练习当中,如能在课上以检讨预习情势涌现,也许会更好。

  这节课停滞后,学校引导及各位老师对本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我深知自己还很年青,教学经验不够丰盛,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第3篇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这一点在上课前,得到了区教研员的肯定。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导入方式富有语文味。以赏析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对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浓厚的兴趣。

  2、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3、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并利用学习卷、古文笔记,重点对课文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字进行了归纳整理,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4、通过示例进行讲解,优化课堂教学。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修辞手法、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如课件中的录音不能播放时,稍微停顿了一下,耽误了一点时间。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文背诵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第4篇

准备《答谢中书书》一课时,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与本组教师周老师讨论本课教学思路,我认为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是一个教学难点,需不需要着重讲。她说:“如果努力落实文言知识,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如果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语文课又变成了政治课。”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我在设计教学路线图时这样安排:字词句学生自学,互相检测。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问题就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上课时,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积极性很强,重点文言词落实得比较好;关键是,教师从繁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仅仅在学生无法释疑之时指点迷津。学校质检组将这节课评为“高校课堂”。

  教学需要同组成员共同探讨,多动脑筋。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