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桂花雨》议课教案
唐家英老师是非常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执教《桂花雨》一课注重以读为本,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
这是《桂花雨》议课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唐家英老师是非常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执教《桂花雨》一课注重以读为本,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说上得还是不错的。
《桂花雨》是一篇思乡的散文,这种人文思想浓郁的文章在新课本中俯拾皆是,语文教师不用再昧着良心说着自己不愿说的话,高喊爱国主义、舍己为人等口号上课,无疑是时代的进步和语文本质的回归。本文是略读课文,一节课教完,很多老师觉得难以把握,唐老师取舍有当,较好把握这种要求文章的教学,希望语文老师多多学习。
我个人觉得唐老师本节课有两个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 以读为本,体会情感。把教学确定在让学生通过读懂文本,融入感情,反复朗读,加深理解上是符合文本特点的。文章不深,而且“摇花”一段富有童趣,可以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唐老师经常采用的引读方法值得大家注意,很多教师让学生读是“你来读……你再来读……不够好,谁再来读”的方式,学生感觉枯燥和没有进步,唐老师却是在学生要读的句段前加上辅助理解的一段又一段话来引读,这样的方式既不显枯燥,又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 概括式填充,语言性训练。在文章大致学习完后,设计填充:“桂花纷纷落下,它们像___________,落在我的__________,那浓郁的香气_________,顿时让我_______,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桂花雨啊。”这是一箭双雕的设计,既检测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文本积累情况。这样的设计学生很难抄课文,要理解基础上来概括填写,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练。
只提一个建议给唐老师:在摇花段教学时,问学生“作者希望这场是大雨还是小雨?为什么是大雨?”我没有看教参,仅是个人观点,我觉得是一个无效问题,学生肯定说是大雨。但回答为什么是大雨时,学生答不到老师的答案。这是教师问题设计的问题不当,假如是“摇花之乐除了家庭的快乐之外,还有哪些乐趣”是否更好,更有启发和思考的空间。请唐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