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杠杆的科学教学视频六上科学教科版)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生
这是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②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1.2过程与方法 :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②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①杠杆平衡条件
2.2 教学难点 ①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杠杆平衡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奥秘吧?
观察图像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生】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
【板书】
杠杆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6.2 新知介绍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罐头,同学们的力气呢不够打开它。这个时候你会借助什么外界的器具?
【生】筷子、起子……
【师】那么这里的筷子和起子,为什么就能更方便地打开罐头呢?这里运用的原理又是什么?
在用
1、杠杆五要素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有支撑木棒的点O,有人用的力F1,还有石头挡住棒子的阻力F2,另外还有两端距离就是相应力的力臂。
【生】总结:
绕着固定点转动的固定点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力臂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师】杠杆的五要素比较简单,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力臂在杠杆中如何找。
2、力臂的画法
【师】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杠杆五要素,其中最难找到的就是力臂,那么如何来确定力臂呢?找到力臂的顺序:
(1) 确定支点
(2)确定力的作用线
(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垂足,定力臂
注意:
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因此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力的作用线是一条直线,没有方向。
作图细节方面:力臂,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且力臂的长度应该用大括号标记;
垂直的地方应有垂足;支点处用0标记;5个名词必须用正确的字母表示。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一、教学目标《杠杆》的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认识杠杆省力费力规律,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培养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运用实验记录帮助分析实验现象的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演示器材:重物、竹杠、方凳、老虎钳、裁纸刀、镊子、杆秤、天平、玩具跷跷板等
2、学生实验器材:杠杆尺、铅笔、铅笔盒、螺帽若干、剪刀、白纸
三、教学活动设计
(一)问题情景引入
我们每个人的力气有大,有小。即使是大力士,遇到很重的物体也有很难搬动的时候。比如,学校买来一箱实验材料。哇,好重呀。你们谁能帮助老师搬动它?
请班上的大力士来。
师:为什么搬不动?太重了。
师:谁有办法?
生:老师,如果能利用工具,我可以把它搬起来。
老师: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想到用工具,很聪明。你来试试。(女生利用一根竹杠和一只凳子,把重物撬离了地面。)
师:成功了。是这位女生的力气比刚才的几位男生都大吗?生:不是。
师:谁帮了她的忙?
(二)研究杠杆的特点
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杠杆
师:杠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简单机械,像刚才这位同学撬重物的竹杠就是杠杆。别看它简单,里面蕴含着的科学道理还不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看谁能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研究之前,应该带着问题来研究才有收获。你想研究杠杆的一些什么问题?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3、分组实验研究。
师:我们先来研究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
方法:是实验、观察、思考。请同学们拿出一只铅笔盒、一根尺和一支铅笔,按刚才这位女同学撬重物的方法,用尺撬一撬铅笔盒。(生用尺撬铅笔盒活动)
4、交流、整理。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研究,你认为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生:(边演示边说)把尺垫在铅笔盒下,再把铅笔垫在尺下,在尺的另一端往下按,就能把铅笔盒撬起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整理:在杠杆中,我们把铅笔顶住尺子的地方叫做支点,手指用力的地方叫力点,放铅笔盒的地方就叫重点。师边说边画简笔画
(三)研究杠杆的省力规律
1、在上面的实验中,谁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撬起铅笔盒,用力的大小不一样。 生:铅笔位置不动,手指在不同的地方按,用力的大小也不一样。
师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研究,就发现了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撬起铅笔盒,手指用力的大小就不一样。支点移动,力点不动,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支点不动,用力点移动,也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研究的问题归纳为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费力?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尺后。在一边放一重物,另一边不同的地方放螺帽,分别记下使杠杆平衡时的螺帽数,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出示实验记录表,学生实验并记录。
实验次数 支点在中间,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格数)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格数)
螺帽数
省力(划√)
费力(划√)
3、汇报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得出省力、费力规律。在支点不动的情况下,力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
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近,离用力点越远,越省力。
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远,离用力点越近,越费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简笔画板书)师:当支点离物体和力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是省力还是费力?
师:像天平(师出示天平),它中间的刀口是支点,两边两个托盘,只有当两边的重量一样时,天平才会平衡。天平就是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四)应用与扩展
1、比比谁的力气大。
我们来用今天学到的杠杆做一个游戏,比谁的力气大。请班上的大力士上来,谁来挑战?选比较瘦小的女孩上来比。
师:瘦小女孩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办?(支点离她要远,远到多少可能合适?这里也有规律,可以计算出来,我们以后再研究。这个问题留给爱科学的孩子。)
见机巩固支点、重点、力点以及省力规律。
2、挑战老师。
问小女孩儿,老师的力气比你们班的同学都要大,你敢和老师比试吗?
同学们给她出主意。支点尽可能离老师近点。
师:同学们用科学知识战胜了老师,真不简单。老师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老师的力气再大些,老师身上压很多重物,你能够把老师撬起来吗?(要把杠杆加长,即延长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如果把老师换成很重很重的重物,象地球一样重,你能用杠杆把地球翘起来吗?还真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古希腊有位科学家叫阿基米德,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宇宙中,如果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把整个地球给撬起来。看来杠杆确实很神奇,能帮助我们做许多事情。
3、杠杆的应用。
你们知道哪里用到了杠杆吗?你还见过哪些杠杆或运用杠杆的地方?
公园里的撬撬板、天平、剪刀、老虎钳、开啤酒瓶盖的工具、指甲钳、老虎钳(铁丝)、裁纸刀、镊子、杆称。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
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 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反馈目标:
1、能够准确的画出杠杆的力臂。
2、能从常见的物品 中 科学抽象出杠杆。
3、能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有关计算
4、能够运用力与力臂的关系画出最小的力。
反馈步骤:
① 小组互查上节课学习内容,学生有问题可通过独立思考、交流、互查来完成。 (约5分钟)
②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黑板的上例题及学生提出的问题。 (约 40分钟)
例1:画出图中杠杆示意图中F 1 、F 2 的力臂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及能不能准确画出力臂。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是①找不到支点和力的作用线。②力臂画成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点拨:要正确画出力臂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找杠杆。②找固定点(支点)。③找力的作用线。④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距离。
例2: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本题是考查学生能从生活中的实物中抽象出杠杆并对杠杆进行分析能判断出是哪类杠杆。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①不会找杠杆。②找不到杠杆中的五要至素。③不知道杠杆的分类依据。
点拨:①可以把抽象出的杠杆画出来。②在抽象出的杠杆上画出杠杆的五要素。③找到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关系,判断出是哪类杠杆。
例 3 :把一个油桶绕着支点C推上台阶,在无滑动时,图中最省力的施力方向是( )
A. M B. N
C. P D. 以上三种方法所用的力大小是一样的
本题考查学生会 从实物中 抽象出杠杆并能理解杠杆在哪种情况下最省力。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①找不到最长的力臂。②不能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点拨:①最长力臂通常是圆的直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杠杆的总长,即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②如果支点在杠杆的一端则两力的方向相反;如果支点在两力的中间则两力的方向相同。
例4: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农村参加社会活动,小强第一次学习挑担子,他做了以下的实验,请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扁担的质量忽略不计)
(1)他先在长为1.2m扁担的两端各挂上50N的重物,担子很快就被水平地挑起来,这时他的肩膀应放在扁担的什么位置?
(2)接着,他又在扁担的A端加上50N的重物,如图所示,但他掌握不好担子的平衡,请你帮助他计算出肩膀应距B端多远,担子才能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
本题考查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及运用。
本题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①不能确定力臂的长度。②所列的式子中用x表示未知量。③不能用准确的格式书写物理解题过程。
点拨:①因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的方向与杠杆是垂直关系,所以两力臂的'和就是杠杆的总长度。②物理学中的物理量都有专用的字母表示,不能用其它字母代替。③正确的书写格式是写公式、代数据、得结果。
例5: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螺母向_______边旋一些(选填“左“或“右”)。
(2)调好后,第一组按图(乙)进行实验,第二组按图(丙)进行实验.你认为第________组实验更好,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学生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的再理解。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①不会调节平衡螺母。②力臂的定义 理解不透 。
点拨:调节杠杆平衡时,平衡螺母的移动方法是 哪边高往哪边移 。②力臂与力的作用线的 位置 关系是垂直,图乙中不便于测量F 1 力臂,而图丙中F 1 的力臂就是OB的长度。
准备展示
教师分配任务,小组内稍作准备,在优等生的帮助下由本组中等及以下学生展示。
展示提升
这一环节中鼓励中等及以下学生来展示,其它同学可以在该名同学展示完毕后进行补充。
学习收获交流与总结 (约 5分钟)
用 5 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学习这一 节 的感受与体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内容可以涉及课堂展示,学生表现等 。
教师总结 (约 5分钟)
概括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以激励性语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