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赠从弟其二原文注音版)

2023-11-02人围观
简介这是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第1篇
学习目标:
背诵诗文,赏析全诗,学会面对挫折。 课前预

这是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第1篇

学习目标:

背诵诗文,赏析全诗,学会面对挫折。 课前预习:

一 读准下面斜体字字的字音。

亭亭

瑟瑟

惨凄

凝寒 二 分小组交流诗的大概意思。

亭亭:

罹:

凝寒:

瑟瑟:

一何:

惨凄: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思考:本诗主要叙述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自主学习:

出示诗歌。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4)指名朗读。 师生互动:

1,全诗一共描写了几个意象?

2,通过这几个意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探讨本诗所用的写作手法? 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篇咏(

)的诗歌,我从中懂得了在面对(

)的时候,我应该(

)。

当堂检测: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山松传达了那种迎难而上,不惧困难的品质,请你也通过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字数在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 课外背诵诗文。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第2篇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字词解释: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原文翻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赠从弟赏析: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回味。

作品点评: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作者简介: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宁阳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的文学造诣不凡,五言诗尤为诸子之尊,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徐干》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警策也”。

以上这篇赠从弟其二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第3篇

赠从弟·其二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1、亭亭:高耸的样子。

  2、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

  5、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6、从弟:堂弟。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赏析第4篇

 【教材分析】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赠从弟(其二)》。

  2.了解建安时期刘桢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描述法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二、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三、解读课文

  1. 诵读《赠从弟(其二)》

  (1)学生通过范读视频,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做背诵指导。

  2. 诗文注释

  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罹:遭受。

  凝寒:严寒。

  3.联系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4.内容研讨:

  (1)教师提问:

  a. 《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哪句??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c. 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

  d.诗歌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a.“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c.“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d.“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教师总结:纵观全诗,诗人运用松柏这一形象来勉励从弟,通过对风雪的描写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整首诗声色俱佳,极富有气势,充分的体现了其“仗气爱奇”、“壮而不悲”的特色。

  四、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课后查询有关建安七子的相关资料。

  自我问答:

  问:如何理解诗歌第一句的写法?

  答:诗歌开篇就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前半句仅仅交代了松柏的挺拔,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写谷中瑟瑟寒风,不但交代了环境的恶劣,同时一下子就将松柏的形象烘托了出来,更生动的体现了“亭亭”二字的效果,显得极有声势。这种先交代主体再写背景的逆反写法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突兀撑青穹”的雄伟形象 。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