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端午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23-02-27人围观
简介这是端午粽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第 1 篇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部编新人教版一

这是端午粽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第 1 篇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部编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课文,以儿童的口吻叙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字里行间蕴含了外婆浓浓的亲情、邻居间浓浓的乡情、端午的文化情怀。

课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含叠词的偏正词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数量词组“一锅粽子”“一口粽子”“一小篮粽子”“一颗枣”“一股清香”等等,这些词语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传统佳节有一些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起点,从端午粽的外形、味道、花样入手,通过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加深对端午佳节的了解,对端午粽的喜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时间与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传统佳节 导入新课

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

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习生字 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

蚕豆 红豆 毛豆 豇豆

(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

(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

红豆圆圆像两点,

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

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

生:咬一口粽子

师:临走时还

生:装一小篮粽子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找出课文中的信息。针对这条建议设计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叶 糯米 枣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 老师带来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箬竹叶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白白的

生:红红的枣

师:枣红红的

设计意图:

本课叠词很有特点,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着读、反着读,回环复沓,既积累了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吗?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吗?

(1)引读:

师:外婆一掀开锅盖,

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导学生朗读。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5.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四、学写生字

1.出示:午 豆 节,相同的笔画:长横。

2.观察长横的位置。

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3.书写生字,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读好书、写好字是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本课三个生字“午”“豆”“节”有一个共同的笔画“长横”,寻找汉字书写的规律,学会一类字的写法,从而习得写好字的要领,贯彻落实课标的写字要求。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第 2 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 查找屈原的资料和端午节的习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学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

3.教师:端午节,你都做过什么?(吃粽子、赛龙舟……)

4.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板书课题:端午粽)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2.出示词语:

端午节 总会 粽子 中间 十分 红豆 鲜肉 带回 知道 据说 纪念

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读。

3.谁能当小老师来领读?学生跟读。

4.出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按结构划分,巩固读。如,左右结构:“端、粽、知、据”。

(2)同偏旁识记:“总、念”都是心字底。

(3)图片、猜谜识记。如,“分”:分蛋糕的图片,理解记忆。大米、粽子、肉等图片。

(4)字形演变识记。如:“带”的甲骨文“ ”,最初的时候,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像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也指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扁平状的物体、条形的区域也常用“带”表示,如,带鱼、热带、温带。后来,“带”还可以表示随着,拿着,如,携带、带回去。

5.过渡:同学们,一个汉字可以演变出这么多的意思,我们祖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啊!

6.联系生活巩固,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观察结构,说说哪些笔画需要提醒。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提示:“真”字中间有三横,长横平、长、稳,横画之间的间距大体相等。“豆”字写时要注意上窄下宽,下面的长横要舒展,托住上部。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修改。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想一想,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请用圆圈圈出来。

粽子是用、

  

  和

  

  做成的。(提示: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完整。)

3.出示箬竹叶实物:同学们见过箬竹叶吗?出示图片或实物。这就是箬竹叶。你们看,尖尖的箬竹叶多像是一把剑啊! 用箬竹叶包成的粽子,就再也不怕汨罗江里的鱼虾和蛟龙了。

4.引导:一个粽子还有这样的故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还真丰富呢!

5.出示对比句子:

①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②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你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①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词语。②没有。)

6.这样的短语,我们在第二单元中曾经学过,你会读吗?注意读出节奏感。指名读。

7.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呢?(颜色鲜艳,板书:颜色)

8.粽子的颜色多么鲜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

9.练习读长句子:标出停顿符号进行练读。

10.赛读长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评价。

小结:刚刚我们通过读好一个词,然后读好一个短语,最后借助停顿和标点符号,读好了长句子,这真是一个朗读的好方法。

11.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里面、中间”这样的词语呢?出示课文的图片,请同学们对照图片,然后分别再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你是从哪几个词语中知道的呢?

仿说训练:出示元宵图片。

元宵是用的糯米粉包的,

  

  有

  

  芝麻馅。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可以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老师可真的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呢!看着图片一齐读。

12.粽子包好了,就等着吃了。请你用刚刚我们学过的读长句子的方法读读下面的话。注意“一”的读音。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读好带“一”的短语。出示“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再加上前后文的“一锅粽子”“一小篮粽子”读准确。

(2)读好关键词:又黏又甜。

(3)读好句中的停顿: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4)糯米的香气伴着箬竹叶的清香,在掀开锅盖的那一瞬间,真是香气扑鼻。我已经忍不住要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边想象画面边做动作读。

13.姥姥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感受这好吃的端午粽吧!

14.读好长句:“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读好关键词:美滋滋。

(2)读好停顿: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3)外婆为什么要我们分给邻居吃?

小结:如今,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外婆在端午节这一天把她亲手包的粽子分享给周围的人,也是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啊!让我们也学着外婆一起来包端午粽吧!

15.用以上学到的方法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几位同学读,大家认真听,说说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

16.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3)补充《屈原的故事》或是视频。

(4)交流听故事的收获。

教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学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教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课外拓展

1.把屈原的故事或者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查找其他的传统节日的资料。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

四、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第 3 篇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板书设计:

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花样多

热爱 思念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第 4 篇

 《端午粽》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 花样多

  热爱 思念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