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机械制图教案一等奖(机械制图教案全)

2023-10-24人围观
简介这是机械制图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机械制图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例7】如图是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机械波在某时刻的波
  形

这是机械制图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机械制图教案一等奖

机械制图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例7】如图是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机械波在某时刻的波

  形图。由图可知:这列波的振幅为5c,波长为 4 。此时刻

  P点的位移为2.5c,速度方向为沿轴正方向,加速度方向

  沿轴负方向; Q点的位移为-5c,速度为 0 ,加速度方

  向沿轴正方向。

  【例8】如图是一列波在t1=0时刻的波形,波的传播速度

  为2/s,若传播方向沿x轴负向,则从t1=0到t2=2.5s的时间

  内,质点M通过的路程为______,位移为_____。

  解析:由图:波长λ=0.4,又波速v=2/s,可得:

  周期T=0.2s,所以质点M振动了12.5T。

  对于 简谐振动,质点振动1T,通过的路程总是4A;振动0.5T,通过的路程总是2A。

  所以,质点M通过的路程12×4A+2A=250c=2.5。质点M振动12.5T时仍在平衡位置。

  所以位移为0。

  【例9】在波的传播方向上,距离一定的P与Q点之间只有一个波谷的四种情况,如图A、B、C、D所示。已知这四列波在同一种介质中均向右传播,则质点P能首先达到波谷的是( )

  解析:四列波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则波速v应相同。由T=λ/v得:TD>TA=TB>TC;

  再结合波动方向和振动方向的关系得:C图中的P点首先达到波谷。

  (3)两个时刻的波形问题:设质点的振动时间(波的传播时间)为t,波传播的距离为x。

  则:t=nT+△t即有x=nλ+△x (△x=v△t) 且质点振动nT(波传播nλ)时,波形不变。

  ①根据某时刻的波形,画另一时刻的波形。

  方法1:波形平移法:当波传播距离x=nλ+△x时,波形平移△x即可。

  方法2:特殊质点振动法:当波传播时间t=nT+△t时,根据振动方向判断相邻特殊点(峰点,谷点,平衡点)振动△t后的位置进而确定波形。

  ②根据两时刻的波形,求某些物理量(周期、波速、传播方向等)

  【例10】如图是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

  已知波速v=0.5/s,画出该时刻7s前及7s后的瞬时波形图。

  解析:λ=2,v=0.5/s,T = =4 s.所以⑴波在7s内传播

  的距离为x=vt=3.5=1 λ⑵质点振动时间为1 T。

  方法1 波形平移法:现有波形向右平移 λ可得7s后的波形;

  现有波形向左平移 λ可得7s前的波形。

  由上得到图中7s后的瞬时波形图(粗实线)和7s前的瞬时波形图(虚线)。

  方法2 特殊质点振动法:根据波动方向和振动方向的 关系,确定两个特殊点(如平衡点和峰点)在3T/4前和3T/4后的位置进而确定波形。请读者试着自行分析画出波形。

  【例11】如图实线是某时刻的波形图象,虚线是经过0.2s

  时的波形图象。求:

  ①波传 播的可能距离 ②可能的周期(频率)

  ③可能的波速 ④若波速是35/s,求波的传播方向

  ⑤若0.2s小于一个周期时,传播的距离、周期(频率)、波速。

  解析:

  ①题中没给出波的传播方向,所以有两种可能:向左传播或向右传播。

  向左传播时,传播的距离为x=nλ+3λ/4=(4n+3) (n=0、1、2 …)

  向右传播时,传播的距离为x=nλ+λ/4=(4n+1) (n=0、1、2 …)

  ②向左传播时 ,传播的时间为t=nT+3T/4得:T=4t/(4n+3)=0.8 /(4n+3)(n=0、1、2 …)

  向右传播时,传播的时间为t=nT+T/4得:T=4t/(4n+1)=0.8 /(4n+1) (n=0、1、2 …)

  ③计算波速,有两种方法。v=x/t 或v=λ/T

  向左传播时,v=x/t=(4n+3)/0.2=(20n+15)/s. 或v=λ/T=4 (4n+3)/0.8=(20n+15)/s.(n=0、1、2 …)

  向右传播时,v=x/t=(4n+1)/0.2=(20n+5)/s. 或v=λ/T=4 (4n+1)/0.8=(20n+5)/s. (n=0、1、2 …)

  ④若波速是35/s,则波在0.2s内传播的距离为x=vt=35×0.2=7=1 λ,所以波向左传播。

  ⑤若0.2s小于一个周期,说明波在0.2s内传播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则:

  向左传播时,传播的距离x=3λ/4=3;传播的时间t=3T/4得:周期T=0.267s;波速v=15/s.向右传播时,传播的距离为λ/4=1;传播的时间t=T/4得:周期T=0.8s;波速v =5/s.

  点评:做此类问题的选择题时,可用答案代入检验法。

  (4)根据波的传播特点(运动状态向后传)确定某质点的运动状态问题:

  【例12】一列波在介质中向某一方向传播,如图是此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且此时振动还只发生在M、N之间,并知此波的周期为T,Q质点速度方向在波形中是向下的。则:波源是_____;P质点的起振方向为_________;从波源起振开始计时时,P点已经振动的时间为______。

  解析:由Q点的振动方向可知波向左传播,N是波源。

  由M点的起振方向(向上)得P质点的起振方向向上。振动从N点传播到M 点需要1T,传播到P点需要3T/4,所以质点P已经振动的时间为T/4.

  【例13】如图是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刻(开始计时)的波形图,已知在t=1s时,B点第三次达到波峰(在1s内B点有三次达到波峰)。则:

  ①周期为________ ②波速为______;

  ③D点起振的方向为_________;④在t=____s时刻,此波传到D点;在t=____s和t=___s时D点分别首次达到波峰和波谷;在t=____s和t=___s时D点分别第二次达到波峰和波谷。

  解析:

  ①B点从t=0时刻开始在经过t=2.5T=1s第三次达到波峰,故周期T=0.4s.

  ②由v=λ/T=10/s.

  ③D点的起振方向与介质中各质点的起振方向相同。在图示时刻,C点恰好开始起振,由波动方向可知C点起振方向向下。所以,D点起振方向也是向下。

  ④从图示状态开始计时:此波传到D点需要的时间等于波从C点传播到D需要的时间,即:t=(45-4)/10=4.1s; D点首次达到波峰的时间等于A质点的振动状态传到D点需要的时间,即:t=(45-1) /10=4.4s; D点首次达到波谷的时间等于B质点的振动状态传到D点需要的时间,即:t=(45-3)/10=4.2s;D点第二次达到波峰的时间等于D点首次达到波峰的时间再加上一个周期,即:t=4.4 s+0.4s=4.8 s. D点第二次达到波谷的时间等于D点首次达到波峰的时间再加上一个周期,即:t=4.2s+0.4s=4.6s.

  【例14】 已知在t1时刻简谐横波的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在时刻t2该波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t2-t1 = 0.02s。求:

  (1)该波可能的传播速度。

  (2)若已知T< t2-t1<2T,且图中P质点在t1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向上,求可能的波速。

  (3)若0.01s

  解析:(1)如果这列简谐横波是向右传播的,在t2-t1内波形向右匀速传播了 ,所以波速 =100(3n+1)/s (n=0,1,2,…);同理可得若该波是向左传播的,可能的波速v=100(3n+2)/s (n=0,1,2,…)

  (2)P质点速度向上,说明波向左传播,T< t2-t1<2T,说明这段时间内波只可能是向左传播了5/3个波长,所以速度是唯一的:v=500/s

  (3)“Q比R先回到平衡位置”,说明波只能是向右传播的,而0.01s

  三、声波

  1.空气中的声波是纵波。

  2.空气中的声速可认为是340/s,水中的声速是1450/s,铁中的声速是5400/s。

  3.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4.人耳只能区分开相差0.1s以上的两个声音。

  5.声波也能发生反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声波的共振现象称为声波的共鸣。

  四、针对训练

  1.(2004年全国理综卷)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图1是t=1s时的波形图,图2是波中某振动质元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振动图线(两图用同一时间起点),则图2可能是图1中哪个质元的振动图线?

  A.x=0处的.质元 B.x =1处的质元

  C.x =2处的质元 D.x =3处的质元

  2.图中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孔,O为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波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 间距 离表示一个波长,则波经过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此时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

  B.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离相等;

  C.如果将孔AB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更明显地观察到衍射现象。

  3.(2002年广东、广西卷)一列在竖直方向振动的简谐横波,波长为λ,沿 x 轴正方向传播.某一时刻,在振动位移向上且大小等于振幅一半的各点中,任取相邻的两点 P1、P2,已知P1的 x 坐标小于P2的 x 坐标.

  A.若 < ,则P1向下运动,P2向上运动

  B.若 < ,则P1向上运动,P2向下运动

  C.若 > ,则P1向上运动,P2向下运动

  D.若 > ,则P1向下运动,P2向上运动

  4.如图所示,一根张紧的水平弹性长绳上的 a、b两点,相 距14.0 ,b 点在 a点的右方.当一列简谐横波沿此绳向右传播时,若 a点的位移达到正极大时,b点的位移恰为零,且向下运动.经过1.00 s 后,a点的位移为零,且向下运动,而 b点的位移恰达到负极大.则这简谐横波的波速可能等于

  A.14 /s B.10 /s C.6 /s D.4.67 /s

  5.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线如图所示,由此图可知

  A.若质点 a向下运动,则波是从左向右传播的

  B.若质点b向上运动,则波是从左向右传播的

  C.若波从右向左传播,则质点 c向下运动

  D.若波从右向左传播,则质点d向上运动

  6.如图所示,O是波源,a、b、c、d是波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且Oa=ab=bc=cd=3 ,开始各质点均静止在平衡位置,t=0时波源O开始向上做简谐运动,振幅是0.1 ,波沿Ox 方向传播,波长是8 ,当O 点振动了一段时间后,经过的路程是0.5 ,各质点运动的方向是

  A.a 质点向上 B.b质点向上 C.c质点向下 D.d质点向下

  7.如图在x 平面内有一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波速为1 /s,振幅为4 c,频率为2.5 Hz .在t=0时刻,P点位于其平衡位置上方最大位移处,则距P为0.2 的Q点(见图)

  A.在0.1 s时的位移是4 c B.在0.1 s时的速度最大

  C.在0.1 s时的速度向下 D.在0到0.1 s时间内的路程是4 c

  8.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8-13所示,自右向左传播,已知在t1 =0.7 s时,P点出现第二次波峰(0.7 s内P点出现两次波峰),Q点的坐标是(-7,0),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质点A和质点B在t=0时刻的位移是相等的

  B.在t=0时刻,质点C向上运动

  C..在t2=0.9 s 末,Q点第一次出现波峰

  D.在t3=1.26 s 末,Q点第一次出现波峰

  9.如图所示,一列沿 x 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波速大小为 0.6 /s ,P点的横坐标为96 c ,从图中状态开始计时,求:

  (1)经过多长时间,P质点开始振动,振动时方向如何?

  (2)经过多少时间,P质点第一次到达波峰?

  参考答案:

  1.A 2.ABC 3.AC 4.BD

  5.BD 6.A 7.BD 8.BC

  9.解析:开始计时时,这列波的最前端的质点坐标是24 c ,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可知这一点沿 轴负 方向运动,因此在波前进方向的每一个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都是沿 轴负方向运动,故P点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是沿 轴负方向,P质点开始振动的时间是

  (1)t= =1.2 s

  (2)用两种方法求解

  质点振动法:这列波的波长是λ=0.24 ,故周期是

  T= =0.4 s

  经过1.2 s,P质点开始振动,振动时方向向下,故还要经过 T才能第一次到达波峰,因此所用时间是1.2 s+0.3 s=1.5 s.

  波形移动法:质点P第一次到达波峰,即初始时刻这列波的波峰传到P点,因此所用的时间是

  t′= =1.5 s

  5

  O

  M

机械制图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物理教案-机械运动

机械制图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

机械制图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学准备:摆钟一个、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PVC架、棉线、钩码、铁夹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太阳钟、水钟等。)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灯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板书课题:机械摆钟)

  2、以摆作为振动系统的钟称为摆钟。通常都有报时功能,所以又称为自鸣钟。1582~158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1656~1657年,荷兰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性原理发明了摆钟。后经不断改进,沿用至今。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68资料库中《教堂里的“摆”》,简要说明伽利略是怎样发现摆的规律的?

  二、观察钟摆:

  1、(出示摆钟)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2、用秒表测一测:钟摆摆动怎样算一次?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3、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4、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观察我们的钟摆:

  1、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介绍摆各部分的名称。认识摆线、摆锤。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老师给你提供PVC架、棉线、钩码,你能做一个摆吗?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