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视频)

2023-10-24人围观
简介这是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设计
  1、有感

这是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11(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

  预习积累:

  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2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呢?

除了时间给我们的提示外,你从哪些景物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来临。

看到小草变黄,树叶簌簌飘落,清冷的空气等等

2、古人也对秋天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展示古诗中跟秋有关的诗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悲秋

二、文学常识

秋思之祖——马致远

1、马致远(1250——约1321)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2、解题:

(1)、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 2)、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天净沙·秋思》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朗读

1.读准节奏,自由读

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初读体会。明确感情基调(凄苦)和语速(缓慢)。

生范读,生齐读。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四、品析鉴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一).思考: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请括出这九种景物前的修饰词。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1)意象:定义

(2)排列有何特点: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A、枯藤老树昏鸦: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

B、小桥流水人家: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C、古道西风瘦马: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

(3)这九种景物本来是互不相干的事物,作者通过那个背景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二)讨论

1、“断肠人”是谁?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2、作者为什么称自己是断肠人?猜一猜,他有什么伤心事?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包括西域、西夏、回回人在内的色目人;第三等是包括契丹、女真、渤海人在内的汉人;第四等是原南宋境内的南人。第一、二等的上层分子有种种特权,居统治地位。南人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

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困窘潦倒一生。五十入仕,但看不惯黑暗的官 场,退而隐居。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在一次羁旅途中,失意、痛 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满上心头,他只能用枯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他用血和泪写成的,可以说是元曲中的“绝唱”。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再读体会

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三)深入体会

1、自由朗读,

2、再次体会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

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五、写作手法

(一)情景交融

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二)白描手法,

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背诵。

2、扩写成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天净沙 秋思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天净沙 秋思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呢?

除了时间给我们的提示外,你从哪些景物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来临。

看到小草变黄,树叶簌簌飘落,清冷的空气等等

2、古人也对秋天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展示古诗中跟秋有关的诗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悲秋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第3篇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