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小星星变奏曲》课题教学反思(小星星变奏曲小提琴谱)
谈起奥尔夫教学法起初我只知道它是由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指挥家和教育家奥尔夫所创
这是《小星星变奏曲》课题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谈起奥尔夫教学法起初我只知道它是由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指挥家和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后来上了奥尔夫教学法课,看了很多十分优秀的课例之后,我对奥尔夫教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小星星变奏曲》的课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看课例之前我自己也为同名的课程进行过说课,所以该课例使我深受启迪。
该课例的老师教学对象主要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因为他们年龄小又刚刚从幼儿园升学到一年级,所以还是很习惯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中,首先在学习音乐上,老师播放《小星星变奏曲》的乐曲让他们反复聆听,并没有进行编排,更多的是让这些小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其中的节奏与速度快慢,采用提问的方法加深这些小学生的印象,并给出积极的正确的指导,给予肯定的鼓励。该老师正是采用奥尔夫所认为的,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感性认识开始而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他的教学理论一再强调诉诸感性,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在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那些概念性的东西一点就通。”这些小学生在这种通过游戏式的感性地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音乐素质先天差异的矛盾不突出了,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很有趣,都兴致勃勃地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和体验着音乐的美妙。另外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而节奏其实是移植至身体之中的音乐。在教学中,音乐是一个综合体,并以节奏为基础。要用节奏鲜明的音乐、节奏鲜明的舞蹈、节奏鲜明的朗诵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而这位老师又巧妙的将 “节奏”——这个音乐的第一要素,把音乐、语言二者结合起来了,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其次在学生的创造性方面,该老师让学生们对音乐基本熟悉后创造性的即兴表演,即兴地用肢体动作真实地表现自我。有的小学生随着音乐做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有的则随性躺在了地上……即兴性又是奥尔夫音乐的一大原则,即兴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这种做法本身就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所青睐,而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发挥自己内潜的创造力。在讲课过程中老师的话很少,只是提出关键性的问题,给这些小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奥尔夫的教学实践要求正是通过这种即兴性的创造活动去开启儿童想象力的闸门,把他们放入想象、幻想的自由天际去翱翔、驰骋,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我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应该指出,该老师的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过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最后,在这节课中,该老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接受特点,让学生拿着小星星的道具表演演出,亲身体验学习成果。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种方法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自我体验。奥尔夫也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音乐的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引导创作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主要方法。在传统的音乐模式当中,老师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要求学生依照样本,如在舞蹈课中“请你照我这样做”,在节奏乐中按照指定的图谱敲出节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或者没有。而该课例中遵循了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从行为层来分析,就象奥尔夫讲的,“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与其间”。因此该课例的这种创编活动,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但在其中老师要求不能雷同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小学生都全身心的投入,同时他们又为自己创作的成功感到欣慰与自豪。
通过观看《小星星变奏曲》这个案例使我深受启迪。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学会美,并从中获益才是目的。音乐教育如果能通过音乐来发展学生的感官功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这将对学生早期的培养,以及他们的毕生都具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