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原文)
一、蓄势
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美国的上尉飞行员,他奉命执行一项
这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蓄势
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美国的上尉飞行员,他奉命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驾驶一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纳粹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也就是说一旦被发现这飞机不能攻也不能守,只能死路一条,一般人吓都要吓死,可是这位飞行员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盟军的嘉奖。你觉得这位飞行员身上具备什么素质?
生:勇敢
生:无畏 心理强大
师:没错!这些是他与生俱来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寻找答案吧!
(板书: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美国)
师:首先我们来积累本课的字词,一起来读书后的“读读写写”
生:(读字词)
师:注意“附和”的“和”,“参差不齐”的“参差”,“哄堂大笑”的“哄”的读音。字词熟悉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注意结合旁批。
(生默读课文)
师:请用上面字词中的“怦怦、晕眩、恍惚、惊讶”四个表示心理的词来复述课文。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清晰。
生:酷热的七月,我和小伙伴们去爬悬崖,我爬上悬崖后只觉得心怦怦地跳,小伙伴们一个一个都爬上悬崖走了,只有我一个人,我只觉得晕眩,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我上不去也下不来,神情恍惚。后来爸爸来了,爸爸指导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我对自己感到惊讶。
师:复述得真好,如果把时间再确定一下就更好了。那是什么时候的七月天?
生:56年前的七月天。
师:好极!这样就更准确了。下面我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作者的几次心理变化。
(生写出犹豫——害怕——惊讶)
师:这个表述也可以,我们还可以再具体一些:
【屏显】
犹豫——吓坏——爆发——平静——骄傲
二、探究心理
1.心理摧毁
师:看作者的心理变化实际上经历了两个过程,一个是“心理摧毁”的过程,一个是“心理重建”的过程。而其中“心理暗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心理暗示”有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他们的作用大相径庭。我们一起来看。
师:首先心理摧毁,来自妈妈的警告。
[屏显]
暗示一:妈妈的警告
我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里有几个否定?
生:两个。
师:这两个否定,分别否定了“我”什么?
生:否定了我的身体,否定了我冒险的能力。
师:厉害啊,看得真真的。行!你能不能还原妈妈的话?
生:你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师:你倒是会偷懒哦,只换了一个字,但是情境不够哦。
生:你生过病,没有人家强壮,不能冒险哦!
师:有点意思,但还缺少生活。看来在家里没有受过妈妈这样的警告。(生笑)
老师来个情境版的哦——莫顿,你不能玩那个,太危险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跟其他孩子不同,你从小就生病,你没有他们那么强壮,不能像他们那样冒险,会掉下来摔死的!乖,妈妈爱你哦!
(生大笑)
师:妈妈的话,在我耳边唠叨了8年,给了作者怎样的暗示?
生:我不能冒险,冒险会死。
师:嗯,冒险会死。
生:我身体不好,有病。我不能冒险,不冒险是应当的。
师:对哦,不冒险是应当的。妈妈的话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是——
【屏显】
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师:你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师:你觉得你把你的重音放在了哪些词上?
生:严禁和不可能。
师:你能来说说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吗?
生:“严禁”,不被允许。“不可能”是自己的不自信。
师:你的意思是严禁是别人不允许,不可能是来自于自身的否定,我的理解对吗?
生:可以这么说。
师:你真是太棒了,这么善于咀嚼词语的意味,语文素养很高啊!可是什么不被允许,什么让“我”觉得不可能呢?
生:悬崖。
师:多高?
生:只有60英尺。
师:60英尺。18米,相当于6层楼多一点。对我们来说还蛮高的。但是对于一个悬崖来说不算高,对小伙伴们不算高。作者也在前面加了个“只有”。可是为什么就成了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了呢?
生:妈妈一直以来的警告对我起了作用。
师:是啊,有时候爱也会成为羁绊,有一本书叫《母爱的羁绊》,讲的就是有的母亲的爱反而束缚了孩子。下面我们来看来自朋友的暗示。
【屏显】
暗示二:朋友的嘲笑
“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哄堂大笑。
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在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
内德嘲笑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
“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师: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分组在下面演读。一个演“他们中的一个”一个演“内德”,一个演“杰里”。“哄堂大笑”时大家一起笑。其他的可以自由发挥一些。开始!
(每个组的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时不时有笑声出来)
师:好,都读完了,这里你感受最多的是什么?
生:嘲笑!
师:你被人嘲笑过吗?
生:嘲笑过。
师:你当时什么感觉?
生:很难过,很孤独。
师:那么你觉得当时这些嘲笑会给“我”怎样的打击和暗示?
生:估计想死的心都有了!
师:后果很严重哦。这位同学你再来说说呢?
生:我怎么这么没用!
师:自我信心全线瓦解崩溃。伤心绝望。进退两难,孤立无援。我是个没用的人,我什么也做不好做不了,没有人会帮助我,我好怕!那如果你是五个孩子之一,你会怎么做?
生:陪在身边,语言安慰,不会丢下他。
师:有你这样的朋友真好!
生:我会跑去寻求大人的帮助……
师:嗯,你是位会想办法的朋友。所以啊,我们要做一个温暖的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给别人带去温暖,而不是做得相反。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种暗示,来自于自我的否定,我们说来自于他人的否定都不是最致命的,而来自于自我的否定那杀伤力一定是很大的。有句话这样说:“没有人可以伤害你,除非你自己允许。”
【屏显】
暗示三:自我否定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
悬崖底下的地方看起来非常遥远:
只要滑一下,
我就会掉下去,
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这太远,也太危险了;
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
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
我肯定上不去。
师:比较这两段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我感觉这两段都很消极。
生:第二段比第一段更害怕了。
师:我们同学看的很准哦。这两段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心理?
生:我知道我知道,都是在回头向下看的时候。
师:很会发现哦。看书真的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要细致。好,老师的问题来了,第一段中“看起来”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这是他自己想的,自己吓自己,实际并没有那么高。
师:有道理。第二段中加点字又体现了什么?
生:我的畏难情绪越来越严重。
师:你能再找一些表示类似心理的词吗?
生:“绝对”
师:还有吗?这位同学你来
生:“肯定”
师:哦,看看。如此就相当于宣判自己“我死定了!”“我死得妥妥的!”
(生笑)
2.心理重建
师:一个人的心理到了这个地步,单纯靠自己肯定不能重建了,那作者当时靠谁来重建心理的呢?
生:是爸爸。
师:对,他的爸爸!其实呢,他的朋友杰里也曾经帮助他,但是效果不是太好,我们主要来看爸爸。
【屏显】
暗示:爸爸的指导
师:请找出爸爸的语言中说的最多的字眼是哪些?找出来读一读
生:“就在你下面一点儿”“就在边上”“就几英尺远”……
师:所以你选的词是——
生:就。
师:就,表示,这件事做起来很——
生:简单。
师:到位!请坐。还有什么词呢?
生:你能
师:你能,给了对方——
生:信心。有自信了。
师:还有吗?
(生,沉默)
师:老师提示一下哦。“好了”“好的”“很好”
生(齐声):好。师:“好”有怎样的暗示?
生:肯定,做的不错。
师:嗯,有信心了。下面咱们进入角色去读一读。括号内的词填心理状态,先读再填。
【屏显】
我( ):时间过的真慢啊,我已经全身麻木了,我还能撑多久?我不知道。我还能回家吗?不知道,不知道,我不敢想,也不愿想。就让我这么趴着,一直趴着……
爸爸、杰里( ):莫顿!莫顿!
我( ):好像是杰里的声音?还有……爸爸?是爸爸!( )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爸爸( 安慰 ):哦,儿子,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
我(大哭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爸爸(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我( 怒吼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
爸爸( ):听我说,儿子。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我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
我( ):看到了。
(同学们先自由读,再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分角色读,读得都很投入)
师(问读“我”的同学):你能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处理你的情绪吗?你会在括号里填上什么词来表示你的心理状态?已经填上是课文里明示的,就不说了哦。
生(读“我”的):“时间过得真慢啊”这一句,我要读得有气无力,很煎熬的,恐惧到极点。一个词颓丧或者绝望。
师:颓丧或绝望。很好!继续。
生(读“我”的):“好像是杰里”一句,听出有人来,还有爸爸,内心有激动惊喜。紧接着又对爸爸的能力怀疑。
师:前面激动惊喜。后面怀疑。有层次。
生:最后平静了。在爸爸的安抚下。
师:很好。感谢你的回答。那读爸爸的同学你再来分析一下,刚刚听你读得也特别投入。
生(读爸爸的):叫莫顿肯定是焦急。
师:确实。
生(读爸爸的):“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句,要传达一份力量,我觉得语气要坚定些。
师:太棒了,读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去了。
生(读爸爸的):“听我说”这句,在儿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保持平静,要更加耐心地。
师:真好,真好。大家再细致地看看,“我”的语言后面和爸爸语言的后面分明是什么标点居多。
生:“我”感叹号居多,爸爸是句号句号。
师:你能看出什么呢?
生:感叹号多情绪比较激动;句号表示语气比较平和。
师: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组感叹号跟句号的较量。心理被摧毁的“我”只剩下恐慌和泄愤而父亲则一直保持着平和的语气。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位父亲?
生:冷静的父亲
生:沉着,理性的父亲
生:有方法懂孩子心理的父亲。
师:没错这位父亲的高明之处在于给出建议给出方法,缓解紧张,减少心理压力。是一位理性而智慧的父亲。
3.心理描写
师:好,无论是心理摧毁部分还是心理重建部分作者都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心理。看旁批有个例子。
【屏显】
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旁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师:你还能找出哪些描写心理的句子,并说说它从哪个角度写心理。
生:我找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它从“我”的身体感觉写心理
生:“但是我不能……我……”从语言表达语气来表现心理
生:“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通过身体感觉加外在表现来表现心理。
(师竖大拇指)
师:还有吗?没有的话老师提醒一下“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为什么觉得时间长啊?
生:煎熬。
师:没错。这是通过时间长短来表现心理。
师:再来,“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这股力量真实存在吗?
生:不存在。
师:那这是?
生:幻觉。
师:通过幻觉表现心理。好,我们总结一下:
【屏显】
总结心理描写的方法
•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心理
•通过对比描写表现心理
•通过身体感觉表现心理
•通过描写幻觉表现心理
•通过对话语气表现心理
•通过时间长短表现心理
•……
(学生齐读)
三、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作者原来就是靠这次悬崖上的一课,从一个病弱的胆怯的孩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飞行员的,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著名的心理学家作家。甚至在人生中遭遇婚姻的破裂靠的也是这悬崖上的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战胜的,可见这一次经历对作者的影响深远。而悬崖的这“一小步”与后来的每一个“一小步”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范围更广了。
生:我觉得由具体而抽象了。
师:这就是由此及彼,文章更有张力了。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学了这篇文章你又从中有哪些启示呢?你可以选取其中的一种说。
【屏显】
作为父母——
作为朋友——
对我们自己来说——
生: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不要随意地评判孩子。
生:作为朋友,不随意地嘲笑朋友,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和帮助朋友
生:对我们自己来说遇到困难,逃避和害怕都没有用,要先自己冷静下来,想想我此刻最能做的是什么,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要行动起来,先走好脚下最能走的这一步,一步一步,化零为整。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非常深入,不知不觉进入了课的尾声,老师根据此文写了一首诗送给大家,希望我们此后的人生无论遇到何种境遇,也能如此坚定地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了感恩我们彼此的缘分,验证我们的默契,和我一起来读好吗?
生:好!
【屏显】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生没有套路
说 我就应该是这个模样
改变从打破开始
成长就此处出发
骑在人生的崖壁上
或许眼睛更亮——
嘲笑和救助共存
绝望和希望相生
不要回头
不要恐慌
相信自己
相信明天的太阳依旧光芒万丈
莫问路在何处
路就在脚的下方
蜗牛走一步再走一步
能吃上成熟的葡萄
骆驼走一步再走一步
能穿越大漠穷秋
生命就在磨折和冒险中延伸
远方就在一步一步的尽头
……
(师生在深情的诵读中下课。)
王君:请大家继续发言吧。请春霞老师先说说你的备课心路。
俞春霞:这是一堂区级公开课。作为区“新潮杯”优质课展示的。备课的过程很磨人也很幸福。感于区教研员聂德琴老师的信任,全情投入。从“心理”的角度切入,这个“点”得到了君师傅的肯定,她指出:从心理“暗示”角度分析“心理摧毁”和“心理重建”的两个心理过程。设计做好了,得到了师傅和师姐妹的认同,极受鼓舞。试上课,课堂容量过大,继续删改,调整。第二天上课,学生说是基础不是太好,但是那堂课上大家都活了,课上完学生仍沉浸其中,教研员使劲地对我点头,听课的老师也很受触动。不久,有幸被推荐在“全区课堂教学创新成果观摩活动”上上此课。得到了与会的各校校长和语文前辈的极大的赞誉。他们一致认为课上得很出彩,很创新,有青春活力!
司艳平:黄玉峰老师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毫无疑问,俞春霞老师的这节课便找到破译《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突破口,依据教本,立足语用,在深入细致地探究语用价值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语用与精神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细细思量,“心的摧毁”与他人关联,他人的语言讥刺会加快自我内心的摧毁速度,如何实现“心的重建”,必然来自他人,更来源自我警醒。因而,“自我的心理状态”便成为最好的语用教本。俞老师挖掘得多好啊!“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心理、通过对比描写表现心理、通过身体感觉表现心理……”如此细化心理描写,便是“术”内融于“道”,“道”外显于“术”。
周忠玉:我读了春霞老师课例,觉得她在追求青春语文的灵性阅读同时,更是扎扎实实教语文,认认真真练能力。她夯实语基,重视日积月累。积累文后读读写写,关注多音字,踏踏实实。
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既有必备的记叙要素的明确提示,又有四个表示心理的词语引领。这四个词语来自课文,就好比给七年级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设置了一个醒目的“路标”,既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是训练有方。
她指导学生朗读形式多样。有默读,有表演读,有分角色读,有想象心理状态的情境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全篇到段落到句式再到词语,逐渐深入文本内核,感受一个孩子心灵怎样一步步被他人和自我摧毁,紧接着又怎样一步步从心灵的悬崖重新安全下山,得到重建,走得真是稳稳当当。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最好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啊!
春霞老师的教法是她的活法,亦是青春语文人追求的最好的教法与活法。
陈海波:像莫顿·亨特“小时候爬悬崖经历”带给他人生的启示一样,相信春霞老师的这节课带给学生的精神启迪也将是巨大的。这节课的亮点是通过对“心理的探究”上升到对人生的认知,从“心理摧毁”到“心理重建”,从“妈妈的警告、朋友的嘲笑和自我的否定”到“爸爸的指导”,经历并走出这个艰难过程的,不仅仅是文中的“我”,也是正在探究文本的“我们”。所以,当“我们”陪着文中的“我”走完这个历程时,才会从父母、朋友和自我的角度,深刻地表达出对于遇到困难时应该持有的正确认识和态度。青春语文课堂的设计兼顾了青春孩子的特点,不仅深入研读文本,更融合成长中学生的心灵感悟,从而抵达文本传递的精神境界,“爬下悬崖”的道理,更是生活的道理。
陆艳:从导入到结语,俞老师暗设了一条“无畏困难”精神线索。无论是莫顿的人生经验,还是文中儿子的“心理摧毁”,或者是父亲帮助下的“心理重建”,甚至是心理描写方法的发现和总结过程中,这条精神线都在暗暗涌动着,直到结尾那首小诗的呈现才神龙现身。“人生无论遇到何种境遇,也能如此坚定地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文本到生活,带给学生智慧启迪。这样的课堂,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写作手法,更是一种生命活法。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莫顿的这个人,莫顿的这段往事,莫顿的这点精神,“在生命的磨折和冒险中,能穿越大漠穷秋一步一步走到远方”。青春语文教学的特质就是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能结合学生的现实成长所需,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频频亮起红灯,俞老师在保证语文味的前提下,给了孩子们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这节课的精神价值影响可见一斑。
吴凤云:青春语文在对文本进行语用解读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聚焦法和发散法。聚焦法就是重点关注文本中最鲜明的语言问题,发散法是全面关注一个文本的语用(五看式)。春霞老师的课例无疑是聚焦法解读文本的很好的范例。这篇课例以语言为核心,聚焦心理描写。比如,课堂从积累词语开始,然后沿着“心理描写”这条主线一步步展开:运用心理词汇复述课文,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探究心理摧毁和心理重建,结合旁批思考心理描写的方法,教师总结心理描写的方法。课堂最后的收束是豹尾式的:一首老师原创的小诗结束全课,学生在朗读时获得精神成长。尤其是那一句:生命在磨折和冒险中延伸,远方就在一步一步的尽头!我们作为读者虽然没有亲临课堂,但完全可以相信:彼时,学生的朗诵定是豪情满怀;彼时,文本的语用训练已经强大了孩子们的心理,精神启迪已经融入孩子们的生命!
孙秋备:凤云老师说得透彻。部编教材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春霞老师关注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旁批、自读提示等进行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是描写人物心理的典范之作。聚焦心理描写不难,进行精神启迪也不难,难点在于通过怎样的形式和活动,把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机达成。春霞老师这节课,借用心理学概念:心理摧毁、心理重建和心理暗示,巧妙拎出课堂主线,精心设置语言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中一步步走近文章内核,在扎实的语用训练中水到渠成地注入情怀熏染。经由课堂,经由语言文字,无论孩子们还是执教者,都感受到了灵魂的震动和激荡,得到了心灵成长的体验。青春语文倡导“打通教法和活法”的灵性阅读,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王君:谢谢大家的研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将“语文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核心素养”是有层次区别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其他三个方面不属于“语文”独有,但它们是语言建构中必不可少而且是伴随语言建构而发展的,是结合在语文的运用中发挥作用的。我们说“青春语文”要“打通教法和活法”,要“经由语言文字的学习提升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就是在深入地研究学习了新课标之后的一种个性化的追求。这次研讨,我们着力展示了青春语文课堂在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上的基本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与情趣呈现。接下来我们再把这个追求细化,在具体操作上给予大家一些实用的工具。期待下一次的研讨,我们的话题为——青春语文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中的文本特质分类思想如何落实到课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