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部编版草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草原教学设计)

2023-10-30人围观
简介这是部编版草原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部编版草原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

这是部编版草原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部编版草原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草原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体会草原的自然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老师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风景。(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片,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些都是哪的风景呢?(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联系前文,体会意境)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美丽动人

  【教学反思】

  现在回想那一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总结反思出了以下四个“用心”。

  一、用心备课

  备课的重要性众人皆知,但是备课到底该如何切实有效进行呢?也许我们总是习惯了“套用”,备课的时候务必熟练地掌握教学环节,务必牢牢地记住每个环节的过渡语。在准备《草原》一课教学时,我起初也采用了这样的备课方式,并且心里总是希望自己教学时能够一字不漏地把文采横溢的过渡语“背”出来。

  可是紧接着,我又反问了一下自己,这样,是不是脱离了“备课重在备学生”的人本思想。而且自己再仔细感觉一下,哟,把这些话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多别扭啊。我何不大胆地尝试一下?教学中顺着学生的思维恰当地创造应用过渡语。接着,我又花了大量的时间预设学生课堂上可能产生的情况,再认真地将这些情况归类,然后寻找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我上起课来就游刃有余了。

  二、用心“造势”

  在感受作者那些优美语句中流淌出的美景时,很多学生“心领”但“神不会”,举手感情朗读优美语句的学生很少。面对这种情况,我当时也不懂得哪来的耐心和激情,依然十分投入地通过多媒体画面和激情语言来感染他们,在那个时候我表现出了较好的耐性,这是我平时课堂中较少有的。之后学生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些语句。现在想来,那该是“教师的投入感染了学生”。曾经听一位全国名师说过:“语文老师要学会‘造势’。”我想这里的“造势”,必定是指语文老师自己要投入到文本中,然后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自然地引导学生。如果语文课堂上有矫揉造作的“造势”,那该让人觉得多么不舒服啊。因此,用心地“造势”,乃是用心地投入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用心置疑

  上了这节课,我揪出了自己的一个致命的毛病,课堂提问太泛。在学生反馈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我要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的时候,我开口就向学生提问:“你为什么欣赏这句话?”满以为会有声音冒出欣赏“绣”、“一碧千里”等关键词,传来的却是“草原很美”之类的话。课堂提问,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词,它的引导性同样是很强烈的。我们平时总是责怪学生不认真倾听,可那只是个别的,大部分学生比老师还会用心听,他们会在瞬间就去捉摸老师话里每个字的意思。面对这样“用心”的学生,我岂能不更用心置疑?

  四、用心“撒网”

  课堂中许多生成性的情况可能都有一个精彩的续写,这时,老师应该善于用心“放线”。备课时,总是一味注意精读感悟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该怎么“收线”,却忽视了“放线”的精彩。好比打渔,外人一向关注收网后捞上来的鱼有多少,却很少去关注撒网的技巧。这节课接近尾声时,有一个配乐写诗的情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过渡语还没说完时,很多学生就高高举起了手,他们以为老师要让他们说出此时如果身在草原的感受,兴致非常高。我当时心里一阵惊喜,可是嘴上的话却没有停止住:“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笔记本,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表达你此时的感想。”说完之后,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有点儿沮丧地缩回了手。我心里一阵后悔,咋刚才不让呢!课后教研评课上,老师们也给出了这个意见。如果当时善于顺势“撒网”,让学生先发言,肯定是课堂的一大亮点。不仅学生可以尽情抒怀感想,互相启发,而且这样也不正是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一个大好时刻吗?只因自己是个“刚出海的渔夫”,这一网不懂得撒得漂亮些,就这样失去了满舱收获。

  但是不管课上得如何,只要是真实的,只要是用心的,只要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我就深深感谢这一切了。

部编版草原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用固定节奏拍手跺脚或用打击乐器伴奏及律动表演等形式参与歌曲表现。

  2、在演唱、听赏及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美,通过音乐激发学生对草原及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能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能用喜欢的方式参与表现。

  教学准备:cai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筷子、双响筒或小竹筒

  教学过程:

  一、欣赏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导入

  师:“小朋友们,草原上的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蒙古族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你们想看吗?”(播放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看了舞蹈,你们知道蒙古族的小朋友他们最喜欢干什么吗?”(骑马)“那里的小朋友最喜欢骑马了,那里的小 朋友个个都是草原小骑手。”

  二、聆听乐曲《赛马》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小骑手们一起到草原上去赛马”

  “小朋友们!合着音乐扬起你们的小马鞭!”(播放乐曲《赛马》)

  三、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带着问题听歌曲

  “小朋友们,《赛马》的音乐好不好听呀?草原上还有更好听的歌曲呢?让我们一起看着歌词听歌曲,听完之后,谁能说说草原上的小朋友他们最会干什么呢?”(课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学生带着问题听歌曲

  师:“蒙古族小朋友最会干什么?”(骑马、射箭、摔跤)

  2、在动作表演中感受节奏

  “下面老师做一个动作,你们猜猜老师做的是什么动作?(拉弓射箭)”教师表演:“大雁见我绕道飞呀,黄羊见我躲着走,我是草原——小射手。”

  “谁愿意上来表演小骑手呢?”(学生表演,老师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伴奏)┃

  “老师还想当小摔跤手,谁上来跟老师比试比试?其他同学为我们加加油!”

  在表演中我们接触了两种节奏:

  一种是马蹄声节奏(双响筒)× × × ×┃ × × × ×┃

  一种是加油的节奏(铃鼓)× ×┃× ×┃

  用双响筒和铃鼓练习这两种节奏

  3、有节奏的念歌词(第一段跟老师念,二、三段试着边念边敲)

  4、熟悉旋律

  (1)教师范唱曲调(介绍下滑音)

  (2)用“ɑ”音模唱曲调

  (3)弹舌模唱(用“弹舌”的方法模仿马蹄声,模唱曲调)

  5、学唱歌词

  (1)学唱第一段,体会歌曲速度及情绪

  (2)引导跟琴试唱二、三段

  6、练唱歌曲

  (1)跟歌曲范唱练唱歌曲

  (2)尝试用不同力度唱(创设音乐情境“小骑手由远到近”)

  (3)师生接唱

  (4)分角色唱(小骑手队、小射手队、小摔跤手队)

  四、创编、表现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小组讨论、创编

  选择用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或小乐器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2、集体展示、评价(鼓励学生自信地参与表演、评价)

  小乐器组、舞蹈组、策马扬鞭组…表演,邀请学生上台跟老师一起跳舞。

  五、拓展、听赏草原的歌——《天堂》

  课件播放歌曲《天堂》,教师小结:“这堂课我们一起随着小骑手在音乐中走进了美丽的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也感受到了小骑手的欢乐,在小骑手的心中草原就是人间的天堂,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草原歌手——滕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在歌声中让我们和草原说再见!”

部编版草原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一导入

你们都去过哪里,看到过哪些美景呢?哦,你去过西湖欣赏到了如诗如画的夕阳晚照。你还去过海上,观赏到了壮观迷人的海上日出。那你们去过草原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草原。

二字词襟

三初读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能不能再简洁一点?如果我们把第一部分概括为草原的风光,那么,第二部分可以概括为,对,草原的人情。板书风光人情

四品读

草原的风光是那么美丽,那还等什么?让我们赶快跟着作者去一饱眼福吧。请默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勾画出你觉得最美的句子。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让你觉得很美!那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对,比喻。

是的,作者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贴切,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象一下

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羊群就是海上的朵朵浪花。

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羊群就是天上的片片白云。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谁想来读一读?你想来读,读的可真美,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于这生机勃勃的草原中了。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哦,柔美。那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柔美的?是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评价。渲染勾勒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了,我们知道渲染就是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勾勒就是对,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是呀,也只有用渲染那种绿色才能翠色欲流。

读了这句话,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丘缓缓的高起,又缓缓的低下,像是绿色的波浪,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放眼望去,仿佛整个草原都在流动,与天边的白云融在了一起。文章美,你的描述更美。

让我们想象着画面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注意轻轻的,舒缓的读。嗯,这是多么柔美的小丘。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这里,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骏马和大牛都沉醉在这美景中,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是呀,连骏马和大牛都忍不住沉醉,更何况是初到草原的我们呢。请同学们跟随悠扬的音乐再次读一读这一段,沉醉在这美景中吧。

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抓住修辞手法置身于草原如画的美景中,那草原的人民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剩下的部分。

2组“马上的男女老少……飞过来”这句话仿佛让你看到蒙古同胞远来迎客的场景。那鲜艳的服装,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带,如同彩虹一般美丽,一个飞字更是让你感受到了蒙古同胞迎客时的急切,热情。评价

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

5组你找到的是款待客人的部分。你能来读一读吗?读的可真好,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仿佛闻到了手抓羊肉的香味儿,看到了献歌敬酒的热闹场景,可真是其乐融融!

同胞这么热情好客,相处的这么愉快融洽,也难怪到了夕阳西下之际,作者这样感叹道(请你们)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蒙汉两族人民情义深厚,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在这草原上诉说着依依惜别之情。

五拓展总结

是呀,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人,让人怎么忍心去分别?在蒙汉两族人民依依惜别之际,他们又会诉说些什么呢?课后的时候展开想象,写一些。

部编版草原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通过朗读和分析,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氛围,在品读语言中学会写作散文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前三篇写景文章的学习基础,对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要点、学习方法等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宜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重点难点

  (一)、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二)、通过朗读和分析,品味作品优美的语言

  (三)、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导学方法:教师适当引导点拨,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思考。

  导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课前预习查阅)

  你知道俄国19世纪杰出作家屠格涅夫的情况吗?你看过他的《猎人笔记》吗?跟同学们介绍介绍。

  二、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3、结合思考与练习二,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景物及特点的语句。

  三、解读欣赏文本:

  1、《树林和草原》这篇散文描写了俄罗斯草原上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之后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说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当然“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吧?

  2、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加以品味赏析!

  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觉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吧,但当我们把它写下来,却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美。那为什么屠格涅夫却能写得如此逼真,引人入胜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四、质疑:

  至此,你对文章内容还有什么疑惑和问题呢?提出来交流。

  五、想像拓展:

  任选一个描写片段,展开想像,把你能想到的、作者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描写的景物进行补充)。

  六、小结:

  谈谈你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知识、内容、写法、感情等)

  七、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的句子。

  2、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标题含有“秋”的写景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