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初二语文课内《与朱元思书》《西湖游记二则》《诗五首》练习题含答案(初二语文书短文两篇)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缥(p iǎo) 湍(tuān ) 邈(miǎo ) 泠(líng ) 嘤(yīng ) 鸢(yuān) 戾(lì) 棹(zhào) 颊(jiá) 经纶(lún) 突兀(wù) 山岚(lán) 艳冶(yé) 夕舂(chōng) 石篑(kuì) 目酣神醉(hān) 裘(qíu) 衾(qín) 掣(chè) 翰海(hàn) 辕门(yuán) 云鬓(bìn) 踌躇(chóu chú) 2、掌握下列字词意思。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独绝:独一无二。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的形势,争着向上。
轩选:轩,高;逸,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泠,音。 相鸣:相向和鸣。 戾天:到天上。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筹画、治理。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犹:好像,如同。 突兀:高耸的样子。 棹:划船。 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相次:一个接一个地。次:按顺序排列。 发:打开、开掘,引申为“花开”。
歌吹:唱歌奏乐。这里是说歌妓很多。吹,管乐器的演奏。
罗纨:精细的织品。这里指富贵人家的装束。 艳冶:美丽,妖艳。
染翠:变成绿色。 岚:山气。 设色:用颜色描画。 夕舂:夕阳。
目酣:形容非常爱看。酣,喝足了酒。
花态柳情,山密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意思是一切景物。 3、掌握下列通假字。
千转不穷 :“转”通“啭”
窥谷忘反:“反”通“返”
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叔”通“俶”(音chù)
4、掌握下列一词多义。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竭,尽)
为:为春为月(是)/ 梅花为寒所勒(被)/ 石篑为余言(对) 盛:西湖最盛(华美)/ 今春雪甚盛(多) 下: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用)/ 夕舂未下(落下) 5、词类活用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指善跑的马。
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
即棹小船入湖: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6、了解相关常识。
①吴均(469-520),字叔库,吴兴故都(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 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②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三袁”。他主张文学创 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入《解脱集人《瓶花斋集》等。 ③首先把西湖比为美女的是苏轼,属偶尔为之;而袁宏道以“洛神”形容西湖似乎是承其遗绪,但以女子比拟自然山水则是袁宏道的拿手好戏。如《上方》云:“虎丘如冶女艳装,掩映帘箔。”《满井游记》云:“山恋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④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感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⑤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的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⑥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和另一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无题》是一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所以作者集中有关这类的诗,大部分都标作“无题”。
⑦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杂剧15种今存《汉宫秋》等7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尤丰,现存小令115道,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获得独占鳌头的“曲状元”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⑧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二、课文内容讲解。
(一)、《与朱元思书》
1、内容: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状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2、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从视觉来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 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负势竞上,互相轩追,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持持作响;好乌相鸣,樱樱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持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 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这些都展现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语言特点:(1)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如用 “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疾;用“竟”和 “争”来形容山峰互相依恃,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2)本文用骈体写成,辞句工整,节奏和谐,并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转折灵活,流走自如,读来颇有韵致。
(二)、《西湖游记二则》
1、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与朱司理》)“一入吴县,如鸟之在笼,羽翼皆胶,动转不得”(同上)备尝“人间恶趣”(《与丘长孺》),因此又羡慕陶潜“归去来兮”,决心“掷却乌纱,作世间大自在人”(《与李本建》)。于是自万历二十四年起连上《去吴七续》,终于在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而作为“才情超忽,如千里神骏”的贺怡孙(诗筏)的才子,袁氏不能不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西湖一》又名《初至西湖记》,是其西湖游记的第一篇。它为西湖媚人的风光写照传神,宛若一首优美动人的散文诗。 2、《西湖一》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入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③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
“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
④写作特点:比喻贴切。写西湖的山色,如“娥”;写西湖桃花的艳丽,如“颊”;写西湖的温风拂面,如“酒”;写西湖轻柔的水波,如“绫”,均贴切形象而自然。再如写“目酣神醉”的感受,以“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来相比,这就把作者“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的感受,似可捉摸地捧了出来,与读者共享。
3、《西湖二》
①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杏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舍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迥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桃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②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淡,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究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③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 “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写先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朝烟、夕岚登台辅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舂未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④写作特色:对比衬托。文章的第二部分开头写:“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 ,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并非闲笔,它是为了烘托西湖的柳绿桃红、游人如织。友人推荐的梅,可谓珍品,但相比之下,但作者还是“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接着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艳冶”景象也就顺理成章了。第三部分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亦并非多余之笔,是为了对比衬托出对湖光染翠、山岚设色以及月景的描写。尤其是对“朝烟”“夕岚”“为月”的得以照应。杭人岁身在西湖边,却未得西湖之妙,相比之下,则更见作者的观察之细、体验之深。
(三)《诗词五首》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l)结构:全诗共18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10句)咏雪;(11—18句)送客。
内容: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追求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2)重点语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 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 —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 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 雪地的边塞。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既写归途遥远,更写目送不舍之情。一个“空”字,喻归人去远,如有所失。这来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可谓异曲同工。一是江南帆影,一是塞北蹄痕,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2、《雁门太守行》 (1)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据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写平定落镇叛乱的战争。
(2)内容:本诗以烘托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守边将士与敌军殊死战斗的壮烈图景,表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杀敌、为国牺牲的崇高精神极其豪情壮志。
(3)重点语句:
“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分别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 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 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五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4)体会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3、《无题》 (1)内容:全诗以缠绵悱恻、凄婉真挚的笔调,道出了与所爱女子别离的伤感和别后的思念,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忠诚、生死不渝的思想感情。
(2)重点语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乐聚恨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免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放日“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诗人对情人真挚感情的自我表述,似在指天发誓。不管是相会,还是分别,我们的相思之情是永远的,直到死去才是完结;不论是相聚时激动欢愉的泪水,还是分离后忧伤惆怅的泪水,这泪水何时才能流完呢?诗人巧设比喻和象征,形象地表述了心中的思恋之情。
4、《天净沙·秋思》 (1)解题:“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散曲家,早年热衷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飘泊生涯2O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2)内容: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反映了深切思念故乡的情怀。
(3)重点语句:
“枯藤老树昏鸦”:此句3个名词连用,点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站立几点寒鸦。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更会惹动旅人的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同思乡之情有什么联系? 此句亦有3个名词连用,勾画出一幅略有“温馨”气息的“家”的情味,这更会令旅人触景生情,产生思乡之愁绪。 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中,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 5、《山坡羊·潼关怀古》 (1)解题:怀古诗的特点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凡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的作品就属于“怀古”一类。张养浩在潼关道上行进,望西都而兴感,这就是“潼关怀古”的命题所在。这支曲子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
(2)内容:这首小令借潼关形势的险要,抒发了对朝代兴衰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鞭挞。
(3)此曲写景对咏史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首的怀古咏史曲。前3句由憧关地理形势起笔。第1句写潼关西南华山诸峰:众多的山峰好像是有急奔向这儿聚集。“聚”写出了重峦叠幛的景象、崔鬼峰峰的气势。第2句写黄河:大河卷起汹涌的洪波,像是“发怒”的样子,“怒”使河水人格化,同时注入了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第3句合写潼关的山河:淹关路内据华山,外有黄河,形势非常险要。如此极写‘景”,正是为下文的“望”。而“意踌躇”提供抒情的“诱发点”和情感流动的“线索”。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此句妙在何处? 最后4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这个结尾也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周一练】 一、默写 (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 (2)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 (4)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5)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
(6)《与朱元思书》中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感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7)《西湖一》中写西湖全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将相应的项用直线连起来 边塞诗 《无题》 马致远 律诗 《天净沙·秋思》 李贺 小令 《雁门太守行》 李商隐
三、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山坡羊”是____名,作者张养浩是____朝____家,字____,号____。 (2)请解释下列句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3)仔细品味后,请写出本词曲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边;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作者____是____朝梁____家。本文是一篇____体文。 2.解释下列词语。 独绝____寒树____ 直指____经纶____ 3.能统领全文的一句是____,第二段写____,第三段写____。 4尝试着用几句话简评本文的写作特色或说说对自己作文的启示。
五、阅读。
阅读《西湖二》,回答下列问题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梅花为寒所勒( ) 艳冶( ) 湖光染翠之工( ) (2)翻译下列句子。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比较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明里白沙堤。 ①两幅西湖春景图中,以何种色调为主?请分别找出原文句子。 ②在描写上,一个是随意点染,一个是精雕细刻,你更喜欢哪种?清简要说明理由。 ③读罢两篇文章,同写西湖之景,感觉是否一样?清说说你的感受。
【一周一练答案】一、(1)—(5)略。(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7)“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经”。
二、边塞诗 《无题》 马致远 律诗 《天净沙·秋思》 李贺 小令 《雁门太守行》 李商隐
三、1、曲牌名;元朝;散曲家;希孟;云庄
2、(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
3、这首小令借潼关形势的险要,抒发了对朝代兴衰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鞭挞。
四、1、吴均;南;文学家;骈体文
2、独一无二;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的树;笔直地向上;筹划、治理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异水;奇山
4、可从语言特点、写景角度等多方面来回答。
五、(1)拟制/妖冶艳丽/精细 (2)这种趣味只能留给山上的僧人和游人品味,怎能被俗人道破呢? (3)①绿色。绿烟红雾,湖光染率;绿杨明里白砂堤。 ②(略) ③袁:日下浓媚,月下空灵。 白:清新、明亮而富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