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赵佗(南越武王)——帝王故事

2023-10-29人围观
简介★©无忧考网能力训练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赵佗(南越武王)——帝王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能力训练频道。赵佗(南越武王)篇  ——兼论“统一”中国的

★©无忧考网能力训练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赵佗(南越武王)——帝王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能力训练频道。赵佗(南越武王)篇  ——兼论“统一”

中国的文明进程是从中原地区起步的,逐渐向四周扩展。那些被称为蛮夷之地的区域不断被征服、开发,扩大着中华帝国的版图,丰富着华夏文明的内涵。开发蛮夷之地的进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其间演绎出一曲曲民族融合、文明传播的壮歌,涌现了众多为历史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其中有一位重要人物名垂史册,那就是开发岭南的“南越武王”赵佗。赵佗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人物,18岁即受命率部出征,作战勇猛,功勋卓著,平定了岭南地区。他采取“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播到岭南,帮助当地居民发展生产,耕地掘井,设衙筑城,为我国南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创建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这是我国南方的第一个地方性政权,被尊为“南越武王”。其间曾因与汉朝的关系一度脱离朝廷,改称“南越武帝”,后又归附汉朝,岭南正式列人中国统一的版图。毛泽东评价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在位71年,卒时寿命101岁,是中国历王中的第一长寿者。赵佗的祖籍是秦代恒山郡的东垣,也就是后来的真定,即现在河北省的正定县,经过区划的调整,如今为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在石家庄市北的赵陵铺保存有赵佗的先祖冢,在其基础上建有一座“赵佗公园”。石家庄近年来评选影响中国历史的30位名人,赵佗名列榜首。

平定岭南,“和辑百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步骤。所谓岭南地区,是指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地区,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主)岭、骑田岭和大庚岭,是中国江南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岭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当时主要居住的是百越民族,“越”也称“粤”,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当时五岭作为一道天然屏障,阻碍着中原地区与岭南的联系,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征伐岭南。屠睢是个性格粗鲁、做事儿莽撞之人,勇武有加,智谋不足,征伐中大开杀戒,滥杀无辜,引起当地居民的顽强反抗,结果被当地人所杀,导致了第一次征讨夭折。秦始皇又任命任嚣为主将,赵佗仍为副将,再行攻伐。岭南对于攻伐的秦军将士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五岭当道,气候湿热,秦军推进得非常缓慢。百越民族并非像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他们凭据天险顽强抵抗,异常勇猛,战争进行得非常艰难,其付出的代价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越人抵抗之坚决,超乎人们的预想。秦军认真研究作战方案,采取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强攻势。赵佗作为副将,最初担任后援的任务,前方突击遇到困难,他及部属被派往阵前,由后援部队变成突击队。赵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部队英勇突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他成为军中的得力干将,备受主将任嚣的器重。秦军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在前214年完成了平定岭南的大业。秦朝在岭南设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相当于地委书记。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和揭阳四县,龙川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非常重要,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相当于县委书记,这年他23岁。赵佗在县令的位置上干了6年。此间秦始皇死,秦二世继位,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老爷子病重,临终前他把深为信任的赵佗召来,对他讲了“秦为无道,天下苦之……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的分析,并当即起草文书,任命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更换了南海郡中的部分官吏,牢牢地掌控了政权。秦朝灭亡,赵佗乘机起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起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 定都番禺,也就是现在的广州市,这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个都城。南越国的疆域与秦国设的三郡辖区基本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具有“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大体上东接泉州,北以五岭与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广西西北部的南北盘江(红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赵佗自当县令到南越国称王,下力量进行当地的开发和治理,为岭南的经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受到当地汉越居民的共同拥戴。治理岭南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与越人的关系问题,当初屠睢就是为此而付出了代价。赵佗吸取教训,审时度势,对越人采取了“和辑百越”的政策,与岭南的越人相处得很融洽。所谓和辑,就是亲和、调理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改变敌对的状态,调理好民族间的心态和秩序,赵佗采取了如下几项重大的措施:一是让越人参加政权管理。平定岭南初期,政权主要任用的是汉官,即那些南下干部,这样势必引发越人心理上的抵触和利益上的冲突。赵佗则注意改变此种状况,吸收当地有威望的越人首领参与政权的管理。越人首领吕嘉颇得越人的信服,赵佗委任他为南越国的丞相,吕嘉的弟弟被封为将军,吕氏宗族中“为长吏者七十余人”。此外,还有许多越人在军队和衙署中任职,如归义侯郑严和田甲,驰义侯何遣,赵郎都稽,瓯骆佐将黄同,嘹侯毕取,揭阳县令史定等。除此之外,在一些大的越人部落,赵佗采取分封越人首领为王的做法。二是尊重越人的习俗。越人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与中原汉人多有不同, 赵佗则允许越人保留自己的习俗,并带头尊重和遵照越人的风俗习惯,有时候表现得比越人还越人,他经常脱掉汉装,身着越服,讲着一嘴流利的越语。三是鼓励汉人与越人通婚。赵佗曾上书秦始皇,要求从中原迁居50万的居民至南越,加强汉越的民族融合,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与越人通婚。赵佗带头从王室做起,纳越女杨氏为妃,撮合左相吕明和中尉穆夫人两人联婚,又动员杨妃将其胞妹许配给右相苏锦为妻。至于汉越民间的通婚就更普遍了。赵佗宣布:凡是汉越联婚,政府都要派官员去送贺礼。四是因地制宜实行越人“自治”。针对不同情况,赵佗采取灵活的办法,实行越人“自治”。例如交趾一带地广人稀,山林密布,对那里的部落,衙署仅派遣官吏前去“典主”,也就是主持当地的政事,而对其中、下层结构,仍保持其旧状。南粤王朝仿照汉廷分封诸王,其中也包括个别越人,让其“自治”一块地方,发挥其影响力。为了笼络越人,王朝经常给其首领赠送礼物。赵佗在治理中将中原的文化带到了岭南,并针对当地实际制定的一些独创性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岭南经济文化的进步,使其从蒙昧的原始状态直接跨入到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仿效汉朝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并行,保证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对官员的管理;在军事上,设立将军、左将军和校尉制度,军队分为步兵、舟兵和骑兵,号称有“百万有余”的军队,特别是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拥有一支很强大的水军,军事实力不俗;在经济上,推广使用铁器和耕牛,改变以往“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大力发展水稻、水果种植和畜牧业、捕渔业、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并发展交通运输和商业外贸,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在文化上,推广使用汉字,《粤记》中说“广东之文始尉佗”,在岭南出土的许多文物上都发现有汉字,同时发展本土文化,百越民族能歌善舞,流传下来的有越舞和汉舞,还有编钟、铜乐器、各式饰画、壁画等。

称王称帝,归附汉室

赵佗征伐岭南,是以秦将的身份出征的。然而当完成平定岭南大业的时候,秦朝已不复存在了。秦始皇暴虐无度,过分使用民力,导致了王朝的灭亡。经过农民起义、楚汉争斗,秦汉朝代更替,刘邦当上了皇帝。刘邦做上皇帝后,做了一件与赵佗有些关联的事情。公元前197年,汉朝有一个名叫赵利的将领叛乱,汉高祖刘邦亲征,平定了叛乱。高祖看着这片丰美肥沃、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土地,赐其名为真定,希望它能真正地安定下来,这里便是赵佗的家乡。真定明清时期被设立为府,清雍正时为避皇帝的名讳改称正定,经详考赵佗的家乡现隶属石家庄郊区的东古城。刘邦在政治上采用“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策略,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对藩属国采取安抚的政策。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陆贾是个很有见地、口才颇佳的人物。他曾与刘邦谈论诗书,刘邦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意思是说我是靠铁骑拼杀而夺取天下,不懂诗书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回答:“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意思是说你靠骑马射箭可以夺取天下,难道还能靠它来治理天下吗?文武并用才能使江山长久稳固,并拿夫差和赢政为例,说得刘邦“不怿(艺)而有惭色”。陆贾到达南越后,劝说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予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汉朝通过和平的方式,使得赵佗归顺,双方进行友好交往;而赵佗从民族大义出发,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政,汉室和南越国的关系开始恶化。吕后这个婆娘专横跋扈,处事尖刻,待人不厚道,她想用强权的方法来处理藩属国的事务,发布了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政令,而且掘了赵佗父母的坟墓,诛贬了他宗族兄弟。赵佗预感到来头不对,知道吕后可能会通过长沙国(汉朝的另一个藩属国,位于南越国以北部,现湖南省境内)来灭他,干脆来个“一不做二不休”,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一下子占领了好几座县城,之后主动撤回。吕后见后大为恼火,觉得很伤面子,于是派遣大将隆虑侯周灶前去攻打,但由于中原的士兵很难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结果连南岭都没有越过。一年后,吕后死去,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进攻。这时的赵佗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卓越的才能名声大涨,并通过财物贿赂的方式,使得闽越、西瓯和骆越都纷纷归属,领地不断扩大。赵佗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分庭抗礼。应当说赵佗的分离有他“番禺负山险阻,可以立国”的预想,有实力大增之后的膨胀,同时也有、或者说更多的是一种被逼迫之后的选择。公元前179年,吕后死,汉文帝刘恒即位。这位皇帝是从代王的位置上被推举上来的,有在基层的经历,知道发展、稳定的重要性,不那么颐指气使,做事儿比较平和,也比较有韬略。他开创了中国历令人称颂的“文景之治”的盛世时代。他认为解决南越国问题不应采取高压的政策,“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应当与南越国主动修好。他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又找来了高祖时的老臣陆贾,派他再度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陆贾到了南越后,晓以利害关系,赵佗被再次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 赵佗在越王山建一座高台,每逢初一、十五日率众登台望北朝拜,以示不忘汉室,命名为“朝汉台”。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象诸侯王一样接受汉朝皇帝的封号。但在南越国国内,赵佗仍然沿用着皇帝的名号。岭南在赵佗的治理下百业兴旺,成为中国的一个非常繁华的区域。越南的一位史学家黎嵩赞说:“赵武帝乘秦之乱,奄(眼,覆盖、包括的意思)有岭表,都于番禺,与汉高祖各帝一方,有爱民之仁,有保邦之智,武功慑(社)乎蚕丛(安阳王蜀泮,即原蜀国的王子,秦国灭蜀后辗转到现在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教民耕种,国富兵强……真英雄才略之主也。”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享年101岁,死后葬于番禺也就是现在的广州市。但墓地到底在何处,是一个谜。据说三国时孙权曾经找过,但没有找到。1983年在广州越秀山附近的象岗挖出了一座大型古墓,经文物专家考证,是南越国第二代王、也就是赵佗的孙子赵昧的墓。墓葬规模宏大,设计奢华,出土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对研究南越国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河北保定满城的中山靖王墓、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墓并称为中国汉代墓葬的三大发现。赵佗的墓据推测应当与赵昧的墓地相距不远,有人说就在广州的越秀山。赵佗的先人冢在石家庄的北郊,其守墓人的后裔聚集而成的村落叫赵陵铺。石家庄近年来依托赵家的先人冢修建起了一座主题公园,名“赵佗公园”,有大殿、雕塑、园林、展馆等,揭示了赵佗开发岭南的历程和功绩。

谈谈“统一”

谈论赵佗很自然地要接触到一个话题,那就是“统一”。赵佗开发岭南,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从民族的“大义”出发,归复汉朝,使岭南地区纳入中华帝国的版图。自古以来,我国一直以“统一”作为评判历史兴衰成败的重要标准,赵佗维护统一,自然得到政治家和史学界的首肯。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以统一和分裂的形式交替出现的。既有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统的局面,也有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的时期,在大一统中又有像宋朝那样中央政权与辽、金等割据政权并存的格局。应当说,我国比较强盛的时期,都处于大一统的朝代,比如西汉初的“文景之治”,东汉初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而分裂时期多为乱世,政权频更,战争不断,经济阻滞,人民颠沛流离。实行“统一”的模式,是由我国的地理条件、历史传统以及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大陆型大河流域的国度,江河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大江大河的辐射范围广,但资源相对不足,时常发生灾害,这就需要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地分配资源,集中力量进行江河的治理。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各种资源分布广泛,为合理地配置资源,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环境。而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内及民族间有很强的趋同性,向往统一、维护统一是华夏民族的一种普遍心理。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各个局部区域很难脱离开整体而独立生存。但分离主义的倾向是会时常出现和存在的。因为我国的地域广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差异非常大,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要求,客观存在的民族、宗教等问题以及分离代表人物的权力欲望,就构成了分离或分裂的现象。说白了就是谁都想“混个师长、旅长的干干”,这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而且有很多大一统的格局、或者说所有大一统的格局都是从这种分离倾向而进一步实现的。这就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即政治上的清明、强大和老百姓的利益。国家强大,社会公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舒坦,各方面的利益能够兼顾,恐怕没有谁想着闹分裂,个别人想分裂也没有市场。而政治昏庸,腐败盛行,老百姓穷得铛铛响,“官逼民反”,搞分裂就比较容易得逞。如果这种“分裂”顺应历史潮流,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就能形成大气候,发展成为“大一统”;如果实力不足,也可能形成几足鼎立的局面。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帝王一旦成为“大一统”的拥有者,就没有人去计较他当初搞“分裂”的伎俩,“成者王侯败者贼”,这是历史的评判观。这么说会不会贬低赵佗的历史功绩呢?不会的,如此分析只能更高地评价赵佗归汉的意义。刘邦称帝,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训,“与民休息”,比较多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老百姓的利益,赵佗统领南越国而成为汉朝的藩属地;而吕后专权,政治昏暗,民生积怨,赵佗即脱离汉室而独立;汉文帝当政,开创盛世,赵佗重归汉室。这都说明了大环境对于统一的重要性。赵佗在其中能够认清楚这种形势,并顺应这种形势,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以区区数十万之众的南越国与大汉王朝相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那样遭殃的肯定是广大的百姓和岭南快速发展起来的经济。赵佗是从维护百姓利益和南越国来之不易大好形势出发的,因此说他是维护统一的功臣。所以,我们说赵佗归汉并非单纯是出于思想觉悟,而是基于汉朝与南越国的实力对比,在统一与分裂的问题上,实力是最终决定一切的。当然,还有调解的方式,汉文帝是个很会做人、也很会做事的皇上,他处理南越归汉的问题很有章法,很讲究人性化。他派陆贾再赴南越,给赵佗带了一封信,信写得情真意切:说我这里诚心诚意地向南越王问候,我是高皇帝偏房的儿子,一向在偏远的代地防守边疆,因为见识不广,性情老实,天资愚钝,一直没有跟您通过信。过去高皇后因身体长期有病又治不好所以脾气比较急躁,做了些对不住您的事情,希望您担待。现在大臣们拥戴我做了皇帝,过去做错的地方我都更正了,对于您的要求我也满足了。听说最近你又发兵袭扰边境,这就是您的不对了。如果打起仗来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要遭殃,这样做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您愿意,服岭(大庚岭)以南由您去治理。但您也称皇帝,两个皇帝并立恐怕不妥。从今以后我愿意与您摈弃前嫌,重修旧好,相互沟通,互派使臣,特派陆贾转达我的心愿。送去上等棉衣100件,愿您在闲暇时听听音乐消遣消遣,与邻国走动走动。赵佗看到信后很感动,堂堂的大汉天子这样谦虚诚恳,平易近人,再行对抗就没什么意思了。人都有股子气儿,理顺了什么都好说,如果戗就可能干出一些过激的事儿来。他立刻提笔写了封回信,信开头自称是野蛮人的头儿,说老臣赵佗冒了死罪,跪拜。说我称皇帝并不是要跟谁争天下,不过是在自己的领地里开开心罢了。我的国土千万里,甲士上百万,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扶持汉朝?那是因为我不能违背祖先的意愿!老夫到南越已经四十九年了,现在已经抱上了孙子,但是我每天宿不安寝,食不甘味,不看华丽的颜色,不听钟鼓的声音,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因为不能服侍自己的国家呀!现在皇帝这样看重我,我马上改号再不称帝。我恭敬地奉上白璧一双,翠鸟千只,犀角十只,紫贝五百,桂蠹(独,桂树蛆虫,名贵调味品)一瓶,活翠鸟四十对,孔雀两对,让使者带回。赵佗归汉,一方面能看出赵佗深明大义,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汉文帝工作做得到位,非常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