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城市竞争力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德福认为:“从历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集,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在自然经济时代漫长的岁月里,城市间的竞争存亡,基本上取决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而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布局、人口的多寡,都是由“有形之手”中央政府计划的结果。城市的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城市首脑“跑部钱进”的意志与能力,以及中央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所制定的计划。在这长达数十年的竞争中,地处沿海的许多城市纷纷败给内地城市。竞争无疑为市场经济的形式。改革开放20多年来,许多城市无可奈何的衰落而更多城市莫名其妙的兴起,已经为这个形式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注解。随着市场机制日益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昔日决定城市繁荣的“有形之手”计划及“硬通货”――矿山、工业基地等,都已经被看不见、更难以捉摸的多种因素和无形的资源所替代。随着人类步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和中国加入WTO,国家、地区、城市、企业甚至个人都迎来了全球竞争的新时期。也正是由于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期,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竞争或者国内地区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将取决于城市的竞争能力。换句话说,以城市为代表的多维空间载体,正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全球资源、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的争夺与较量。今天的竞争力就是明天的经济实力。这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但有着明显的区别。城市竞争力是以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潜力来衡量城市获得外界发展机遇和加快自身发展的能力,而经济实力则是以规模、经济总量来衡量城市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综合水平。城市竞争力强调的是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城市综合实力则主要着眼于城市本身,城市自身的纵向比较。城市竞争力的排序是动态的,是相比较而起伏的;而城市综合实力则是一组静态数据。城市竞争力主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表达的是城市发展的后劲,往往是以相对指标来表达的;而城市综合实力主要描述的则是城市的状态,如当前具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二、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竞争力长期以来,“城市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城市总体规划要研究的头等大事。从客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这是作为城市宏观决策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纵观当今城市定位,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我们的城市竞争力下降。从“九五”期间部分城市的功能定位(见表),就不难看出其缺陷,由于相当一部份城市追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定位,其结果是造成各个城市产业严重同构,重复建设盛行,大量企业产能过剩,区域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城市的定位,囿于传统定位理论的局限,虽然都把“国际化”放在首位,但由于没有充分体现各城市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准确定位。从而形成产业重叠,重复建设,热门行业大家都争着上,而有些能决定城市发展潜力的“独门法器”却无人问津,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潜力没有很好挖掘,城市整体优势得不到体现,均衡协调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虽打“国际牌”却在国际上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应有的知名度。从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经验分析,不难看出城市定位理论在当今这个时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城市定位理论假设城市内外环境的变化不确定性很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都处于稳定的状态。在一个可以持久地有吸引高等流动资源和发展前景的环境中有利可图的准确定位,这就是定位理论追求的均衡状态。但这种所谓的准确定位所获得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持续的实践,取决于所选择的市场定位多大程度上是稳定不变的。由于城市定位理论注重研究与城市原有主导产业、自然资源相关的外部环境,而对城市内部的因素分析仅局限于针对“定位”而展开的协调安排(这不能体现城市在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本质意义上的竞争力)。因此,定位理论虽然能够明确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是有利的,但由于现代城市外部环境、科学技术及产品(尤其是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替代产品)更新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围绕既定的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往往不得要领。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朝阳行业的转移,都会使定位理论苦心经营的城市竞争力失去目标。另外,定位理论往往以邻近的竞争对手城市为参照构思的战略,这就可能导致方向性错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对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威胁,并不仅仅来自已经存在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拥有崭新思维的“创业型城市”。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忽略现代科技创新的特性,其结果是与原来的竞争对手一起被“创业型城市”的迅速崛起而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