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范文

肇庆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肇庆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

2023-10-29人围观
简介肇庆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肇庆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肇庆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肇庆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送灶君上天一些农村居民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靠告灶神,“

肇庆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肇庆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

肇庆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肇庆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

送灶君上天

一些农村居民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靠告灶神,“诚送他上天”朝见玉帝以求福佑。在形式上,旧俗送、迎灶君时间有别,后化合为一。在祭祀时间方面,有“官三、民四、疍家五”。仪节方面也颇多,供品有纸马一匹、竹枝(代马鞭一条、纸袍纸靴一套),还有《灶君疏》一纸。建国前一般人家已加以简化,只备汤圆、粮糕之类,烧香烛元宝拜奉而已。此外作为“小年夜”看待,城镇居民则备丰盛肴馔饮宴。建国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对此俗逐渐淡化。

扫 屋

农村居民“送灶君上天”后就可以大扫除,一般定为“年二十四扫屋”。当天把屋内上下四壁和家具、器皿全面清扫洗刷。靠近河道、水塘的人家,把家具、器皿搬到水边彻底洗刷、晾晒、是全年最全面的一次大扫除。建国后,农村将大清扫与积肥结合起来,为来年备耕积肥,一举两得。城镇多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打扫室内外卫生,一年四季,常年进行。

同时,个人卫生也十分着重,过年前必须理发、梳洗,旧俗在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办妥。

备办年货

各大年货市场顾客拥挤,家家户户采购年货。其中,装饰性的节物门神、门钱、对联,奉神所用的香烛元宝、鞭炮和鸡鹅猪肉、酒水等必不可少。高要、端州、鼎湖、四会、广宁和其它县的部分地区必备毛鹅,有“无鹅不成年”之说,其余多是多鸡。建国后随着市场物质的充盈,备办年货的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提高。改革开放后,海味、冬茹、新式粮果、糕饼,新颖衣装为家庭所普遍备办,但是,人们讲究食品新鲜、营养,备办年货的数量渐见减少,普遍是随习随食用。

 制年宵食品

过年糕点类食品各县(区)有统称,高要统称做“茶果”,其余各县统称做“整糕”、“做糍”,各地有不同的侧重。大致上,山区流行炸“碌堆”、“油糍”、包各式粽子;罗定、云浮、郁南、新兴等县过去除此之外,还流行打炒米饼。建国后,人们为图省事,逐渐以现成的糕饼代替。地方色彩最浓烈的是高要茶果、包裹蒸和广宁打白糍。

 肇庆裹蒸

“年晚”就开始进行这时,家家淘洗糯米、绿豆,洗冬叶、炮制“五花腩”猪肉等馅料,工夫极细致、讲究。农历十二月有二十七、筒锅(有的用大瓦缸),燃起熊熊旺火,边煮边加沸水,连煮七八小时方成。“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端州即兴》句)。欢声笑语洋溢村庄街。裹蒸体重形大(有一斤多重),棱角分明,馅料讲究,除“五花腩肉”外,有的配以烧鹅、腊味、冬菇、栗子等混和绿豆,做工独到(绿豆要脱壳)。除了自用外,还相互馈赠,远送至广州、港澳。

广宁白糍

将蒸熟的咸或甜糯米饭直接倒入碓臼春成女粘又韧的粉团后,移到糕盆里用手压成大饼状,涂上用生油煮熔的蜂蜡,每五六个一叠放且,男子老少齐动手,“咚咚的碓臼声通宵达量。年宵期间家家户户把它作为早点,贮备多的一直吃到清明节。

 布置张贴

节前各地习惯布置厅堂,张贴门神、门钱、对联、字幅、年画。其中“福”字有倒贴的,寓意“褔到”。端州区人家在厨房悬挂串扎生菜、蒜苗,一则备用,一则寓意。建国后,对联、字幅已注入新时代健康向上的意义。厅堂上时兴布置盆桔、鲜花和彩灯,端州区人家习惯装点吊钟花。城镇机关单位县挂“欢度春节”横额灯笼。装占彩旗、彩灯,增添节日气氛。

 除 夕

被称为“年三十晚”,最重要的习惯是吃团圆饭和守岁,形式寄托送除旧、喜迎万象更新的意蕴。今晚一家大小,开开心心吃“团年饭”,有的地方为外出的家人空留一套碗筷、一个座位;有的地方空留一些座位,摆上筷子、汤匙、酒杯,邀请仙人共同过年。通宵亮“长明灯”,全家守岁。有灶的要保持火燃,封开、广宁等县的山乡还布置火塘,使红光满堂。零时“交年”,齐鸣鞭炮(禁止燃放鞭炮烟花后免俗,下同),迎来了新年。现代一些青年在“交年后外出活动,俗称做“行大运”,这时,城市的旋转餐厅顾客特别火爆。

 年初一

为传统春节,一年的开始。是日,人们习惯穿上新衣装,相互拜年恭喜,长者给少儿送“利市”。停工停业,万民同庆。旧俗在当天不杀生,不破器皿,不扫地、不洗衣。建国后,城镇普遍开展团拜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欢乐、祥和。

 开 年

“年初二”为开年,中午前用过开年酒后,便可恢复正常操作。德庆县有些乡村开年不固定在初二,而是在初四,或在初六、初七。开年后携备礼品相互探亲访友。旧例忌单日出门探亲。初七是人日,俗例用汤圆、裹蒸、“茶果”奉神。

--下面初二开始是开年后大部分地区都有的习俗

初二: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初三:

民间风俗这日称为“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的民间习俗。所以这一天不外出串门拜年,就是怕被人当“穷鬼”一样扫走。这一天又称“赤口日”忌串门,人们都不会外出拜年串门,外出遇到就会容易引起与人有口角之争执,故家中有长辈的对这日会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户同时不让晚辈外出拜年串门,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争的凶煞。

初四:

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所以需提前一天准备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意在“迎接财神”,同时各家都会置办酒席祝贺“财神生日”的到来,这风俗是民间正月最重要的拜神活动了。接神拜祭一般在下午太阳开始下山至晚上举行的民间俗语;“送神早接神迟”。同时这日可拜谢“灶君”,听说民间风俗对“灶君”是奖罚分明的神之一,如旧年家中不如意可用“一碗清水三支香”拜祭“灶君”,如旧年家中顺景发有小财可用“三牲水果茶酒”拜谢“灶君”,希望今年胜旧年。

 初五:

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初六:

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

初七:

正月初七民间风俗是“人日”,意为“人人生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万物发芽也在这一天。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初八:

旧时在民间流传着“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归”的习俗。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初九:

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在道教传说里,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玉皇诞”、“天公生”,亦称“天日”。这一天里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以三牲、水果拜祭“玉皇大帝”。希望来年风调雨顺有好收成,同时拜过“九皇诞”保佑家人健康长寿之意。此日待人处事皆讲求和气,不可冒犯天神。

初十:

传说这是石头的生日,“石不动”: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正月十一:

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

正月十二: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这一天,祖宗堂前点新灯。在旧时农业社会很注重生男孩继承家中香火,每当同姓村落里如果没有宗堂,那么是本姓初生的男孩都可在这天到来点新灯加添族簿,这天村中初生男孩所点的`灯在祖宗堂前张灯结彩,以示香火旺。

 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旺禽舍,这两天是增添家中三牲家禽的时间。

包裹蒸吃裹蒸

一直以来,裹蒸是肇庆地区春节的传统食物,当春节将至,肇庆的女人们就开始忙碌了。她们一大清早就上菜场挑选冬叶,冬叶是本地特产,据说长在鼎湖深山,承天地之精华,吸天然之雨露,因而格外肥大,具色绿、叶香、柔韧、防腐等特点,比苇叶、竹叶更胜一筹。

而实际上,乡间很多人通常都会自己找地方种植一些冬叶,冬叶是非常粗生的植物,房后屋边、田边地头均可以种植,也不用费神,等年尾需要包裹蒸的时候就可以采割收集,自给自足;而大规模种植的,则算得上是怀集地区,市场上销售的,多是怀集出产的柊叶。

包裹蒸的冬叶最好选用老叶,柊叶在使用之前需要用热水烧煮一番,既可以让叶片变韧变软易于包裹,又可以除去冬叶的苦涩味。糯米、绿豆都以当年产的为佳,糯米淘洗后浸泡,绿豆去豆衣,对半磨开,筛去瘪豆;做馅的猪肉相当讲究,以肥瘦相间又偏肥的为五花肉上乘;制作“五香”调味料是一个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裹蒸的味道,裹蒸是传统的民间食品,每家都有自己的秘方来调制,跟市面所卖的五香粉的味道有所不同,所以肇庆人有“裹蒸世家,秘方无价”的说法,调味料大体说来要用到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制作好调味料之后,要提前将肉馅腌制一晚,使之入味;在包制之前还要将肉馅炒干水,一可增加香味,二可防止肥油散失。

各种材料都准备妥当后,女人们便围坐在装有糯米、绿豆、肉馅的大木盆旁,开始包制裹蒸。包裹蒸需要模具,传统用尖顶大竹帽,将三张冬叶依次铺放在帽的中间,以10:6:4的比例先后放上糯米、绿豆和肥猪肉,依照柊叶包糯米,糯米包绿豆,绿豆包肥猪肉的顺序包裹,然后在顶端(其实这是成品裹蒸的底部)覆上一到两张柊叶,接着用水草或者席草捆扎。用模具包出来的裹蒸大小相同,只只都有一斤以上,呈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这和普通棕子相比,简直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了。

传统烧煮裹蒸的器具是大甑或铁桶,民间一般用大油桶改装,在烧煮之前用黄泥巴涂抹外壁,可防止熏黑铁桶。将包制好的裹蒸一层层放置在桶内,加入清水猛火烧煮,在烧煮过程中桶内热水会溢出和蒸发,则需要不断补充热水,以水面盖过最顶的裹蒸为标准,经过八至十个小时的连续煲煮,柊叶内的糯米、绿豆和肥猪肉会互相融化,混为一体。这样,色、香、味俱全的肇庆裹蒸便可以上桌食用了。据说,这种传统已经沿袭了近2000年,体现了裹蒸原汁原味的特点。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