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演讲范文
1950他们正年轻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精彩7篇】
为了帮您更好的了解1950他们正年轻相关内容,不器文库为您提供《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精彩7篇】,欢迎查阅参考。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800字 篇一
观《1950,他们正年轻》有感
初二3班 苗怡佳
1950年,美国公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
纪录片中,一位位上了年纪的老战士们坐在那里,揭开内心最深处的疤,为我们讲述1950年的故事,而那时,他们正年轻……
1950年,一批志愿军战士们秘密坐上了铁皮车,来到了危机四伏的朝鲜战场,在黑暗封闭的车厢中,他们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在长达多年的战役中,有苦也有甜。那时,年轻的任红举英勇与敌人奋战,一个人守住了一个山头,缴获了四架重机枪,几十把步枪,几百个手榴弹和一千八百发子弹,在部队被敌军包围的时候,他不顾危险,绕过熟睡的敌人,硬是从敌人的厨房里带回了一大堆年糕,解决了战士们的粮食问题,立了大功。那时,薛英杰战士与战友被敌人发现,上车之前,战友把他挤到了里面,于是,一梭子子弹打穿了车,战友在他面前牺牲了。这些事情发生在每一个抗美援朝的战士身旁,让人心酸不已。
抗美援朝纪念碑巍然挺立,它记录的是千千万万志愿军英雄们的名字,是无数战士们为国捐躯的伟大事迹,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些需要我们每个人铭记。当我看见一个又一个战士们牺牲在了战场上,我不禁发出感叹,这样做值得吗?在看完电影后,我有了答案。孙德山战士在巷子中开设了一家抗美援朝纪念馆,一张张照片映射的,是一位位鲜活的英雄,每一位战士心中,都挂念着他们的战友,是啊,我想,这就是答案!时间无情人有情,只要有一个人记得他们,只要有一个人在心中敬仰着他们,只要有一个人可以记住他们所做的一切,那这一切就都是有意义的。
70年风雨,因为有了他们撑起伞,我们才能自在的奔跑,请铭记这段历史,请铭记他们。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所以,让我们行动起?
献给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000字 篇二
成为“光”
初二2班 石墨笛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大家肯定都听过这句话,这是 所说的新时代的建设,依靠的是青少年的努力奋斗,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担当责任与使命, 战场上,生命只在转瞬间消逝,血雨漫天飞,但战士依然意志顽强、坚持斗争,有流血有牺牲,但终是赢了。战士也是平凡的人,但他们站了出来,用枪的用枪,能打炮的打炮,做着他们擅长的工作,闪烁着心的萤火。当萤火汇聚,便成了光的汪洋。这汪洋源源不断,照亮整个世界。
这些战士们,要想成大事,必定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有不怕牺牲和付出的意志。现在是和平年代,青少年不需要打仗、不会面对那种残酷,但不论学习、办事、工作还是研究,都需要不懈的坚持奋斗与牺牲,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别人享乐的时候努力,有失败后坚强的意志、打不垮的精神,那定会收获不同,最终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自古英雄出少年,历史上,无数先人,英雄豪杰,临危不惧、持续奋斗。南宋朝廷不敢与金人抗击,岳飞挥师北伐,大败金军,逼近北宋故都开封。孙中山带领推翻清政府,鼓舞全国人民,建立中华民国。鲁迅为救中国,弃医从文,即使身处险境,依然不愿放下手中的笔……还有很多人他们像“光”,在黑暗中熊熊燃烧,照亮了一片,燎原。
一代代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着,付出了全部的精力甚至生命,为换得不就是家人后代的平安幸福,国家的富足安康吗?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新时代的青少年担当着时代重任。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的建设、发展与复兴就是我们的时代责任与担当。我们应该从小认真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敢于担当、持续奋斗。从小事做起,实际做出,做有美德的人,做新时代新思想的青少年。不忘历史,学习先贤品质,牢记责任与使命,让自身的志向同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相结合,才能实现理想,不负 责任、担当永远伴随成长,创造和贡献不停止,才能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才能成为“光”,炽热世人的心。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800字 篇三
距离抗美援朝已经71载,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带着我们回顾了战争点滴。26位90多岁的志愿军老兵,追忆他们血气方刚的青春和永世难忘的战争岁月。
1950年,百万雄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维护祖国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有的回来了,有的却永远留在了异域他乡。
听闻老兵们入伍皆是十七八岁的年龄,我不禁肃然起敬。任红举老人,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了他作为文艺兵入伍,遭遇敌机空袭,被困后偷偷溜下山,在伪军眼皮下寻找粮食。那惊心动魄的情节就像电影中演绎的一样,不同的是这一切都是老人的亲身经历。尤其是当老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遇到敌人时的无比紧张,夜晚独自行动时的恐惧,执行任务时的果敢……带领着我一步步走入一名革命战士的内心,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保家卫国坚定的信念。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第九兵团的炮兵,老人参加过与美军陆战一师对抗的长津湖战役。老人说:“这场战斗是前所未有的惨烈啊!”老人讲述了战争中敌我两方战争装备的悬殊,敌军的飞机和坦克是如何猛烈狂轰乱炸,我军是如何运用迂回穿插的战术和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在零下四十度酷寒鑪战20天,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靠着超乎想象的顽强意志,打赢了这场美军称之为“地狱之旅”的战役,击毙俘虏美军17000多人,令敌方强大的王牌部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
当然,我方也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采访过程中,有位老人长久默不作声,场外人员多次提醒老人休息,但老人一度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虽然战争胜利了,但留在老人记忆中的却是,战争中的苦寒伤痛,无数战友战死沙场尸骨未还。
纪录片的后半部分,很多老兵回忆起自己的战友,希望把战友们的遗骸带回故里。有人回忆起了和战友之间的小点滴,不禁老泪纵横;有人在各方帮助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战友,欣喜若狂。
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像山一样挺拔,像大地一样忠厚。从筚路蓝缕到强盛富足,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源于父辈拼搏奋斗的昨天。我辈必将铭记历史,勇往直前,续写辉煌!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100字 篇四
九月的第一场电影——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这是看的第二部有关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了,可惜还是拍片少的可怜,只能去看一个午夜场了。观影过程中,数次落泪,一个人在影院哭的稀里哗啦。
影片从一张张老照片入手,黑白照片逐渐变成彩色,我们逐渐看清上面的人物,他们一个个不过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华,充满着稚嫩与朝气。镜头一转,物是人非,他们都已满头白发,垂垂老矣。于是,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真实了解71年前的那场战争。
当年,他们在祖国的召唤下,便选择了参军入伍,然后奔赴朝鲜战场。在后勤供应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军队战斗,硬是用钢铁意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
影片中有三处地方,让我哭得最难受。
一个是文艺兵任红举老人讲述他们过江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叫刘江的战友被炮弹击中,半个身子都被炸没了,战友背着她往前爬,她没有一句喊疼,而是依然在唱着歌,这是怎样的一种钢铁意志!
图片
还有是一个军医,讲到自己救过一个二十几岁的战士,他的下巴被打掉了,每次护士给他喂饭都十分艰难,看到那一幕,他禁不住哭了起来,说“谁不是爹妈的孩子呢?”
是呀,如果他还在家的话,一定是父母的宠儿。他的父母看到他受伤的一幕,心里又该是怎样的心痛呢?
最后是一位志愿军班长,讲述上甘岭战争的经历,虽然已经八十多岁,老人却把整个战斗讲得绘声绘色,铿锵有力,加上四川方言,让人浑身都是热血沸腾的,仿佛置身于那个战场。可是到最后结尾时,他说自己放眼望去,身边都是自己一个班战士的尸体,只有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禁不住哭了起来。
战争虽然胜利了,可是那 而自己却还活着,那份内心的煎熬始终伴随着他们。
找到曾经战友的遗骸,让他们能够安葬回祖国,这大概是那些活着的志愿军老兵最大的心愿了。可是他们个人却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们会拜托摄制组能够帮他们寻找烈士的遗骸,了却他们的心愿。
谁是最可爱的人?毫无疑问,志愿军战士便是那最可爱的人。71年前,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才有了我们今日安定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一群人!
老兵不死,只是会消亡。曾经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如今都已老去,很多也都不在人世了。再过几年,目前剩下还活着的老战士们,恐怕也都将相继离开人世。后代的人们,还能再记得他们的故事吗?
我想,这部电影便给我们留下了他们最后的影像资料,让我们还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便是它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了!
因此,我也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先辈们的故事!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五
我在国庆期间看的励志影片是《1950他们正年轻》,观看时,我的双眼在顷刻间不知不觉地湿润了——这许多鲜活的生命与灵魂,为什么会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奉献给异国的战乱?这种高尚又伟大的情怀,到底从何而来?
正如周继成老爷爷讲述抗美援朝的由来:满分作文网唇亡齿寒——朝鲜没了,新中国能长久吗?
影片中周继成爷爷那时仅仅只有17岁哦,还是个未成年的小孩子,小小年纪竟然要为祖国而战斗、争光。眼睁睁的看着战友被炸弹炸飞,断壁残躯横飞的残酷场景下,支撑着十七岁的周爷爷和同样年纪大小的战友们奋勇杀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信念到底是什么呢?——是爱国。
这伟大却又十分平凡的字眼,在这些战士们的心中扎了根,发了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保护了广大人民。如今无数的先辈长眠于绵延的长白山脚下,那号角之声已经消散在朝鲜半岛的上空,但那声声号角声不该在我们心中消散,那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世界发出的声音。
通过这个影片,我了解到了祖国的那段峥嵘岁月,看见了党的艰难发展历程,见识到了无数先辈在那段岁月里英勇无畏、前仆后继、保家卫国的种种壮举,让我热血沸腾,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爱国为国的精神,努力学习,积极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给祖国添麻烦,争取早日为国做贡献。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300字 篇六
接过您的炬火
初二(1)班 熊敏孜
庄子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炎黄子孙生生不息,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泱泱华夏五千年辉煌,接踵而至的是一百年沧桑。国家危难之际,总有先锋撑起飘扬的旗帜,引领着后人走向光明。
1902年,那个决心以先进的医学救治国人之躯体的鲁迅先生,东渡抵达日本。追寻“医术救国”的志向时,清朝留学生的贪图享乐、中国民众的麻木不仁、他国人民对中国人的鄙夷不屑……由此,即便有生命至上、大爱无边的藤野先生的殷切期盼,也无法动摇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毅然决然。归国后,他在那“万难破毁”的“铁屋”中呐喊,以坚定的希望,唤醒着一个个昏睡近死的国人。他让中国青年“摆脱冷气”,“不必等候炬火”。而他就是炬火,首先醒过来、首先站出来,一生案牍劳形。他以笔为刀,用心血写文章,用生命救中国。他说:“待我程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并带领着人们冲锋,冲破黑暗的枷锁,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直至燃烧尽他战斗的一生。
如今,我们在国旗飘扬下,依然记得李大钊先生那满怀信心和希望的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守常先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之无愧的革命先驱,19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社会黑暗,传播一种信仰,发起一场革命,是何等的艰难与危险。比大钊先生没有畏惧,他引领革命志士为救国图存积极奔走。奋起反抗,在这个混乱而腐朽的中国,他是第一丝光明是第一团炬火,共产主义扩散至燎原之势。他说:“如果我死后能够唤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够让活着的同志们更加奋勇的前进。我可以去死。无数与守常先生一样的烈士,站在黑暗与光明的节点上,无法看到胜利的那一刻作文吧。但他们留下的薪火,永久灼烧在我们心中?
抗美援朝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国家解放仅一年的艰难条件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这看似手到擒来,实际却惊人得壮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小仅10岁。一声令下,千万家百姓的儿女、千万个孩子的父母,披挂上阵,奔赴朝鲜。《1950,他们正年轻》中,几位老战士的诉说,仿佛重现了那个残酷的战场。伤疤、皱纹、泪花,他们那时也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勋章、军装、目光,如今的荣耀抵不过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那是“今天在,明天就不知道在不在了”的硝烟弥漫。没有棉衣棉被,没有鱼肉蔬菜,没有武器飞机,只有战士们的满腔热血,“一个倒下去,万个紧跟上”。他们也曾是肩带星光灿烂的少年,不过是,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记住英烈的最好的方式,便是接过他们的炬火,传承先辈的精神。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初的任人宰割,而是有着坚定底气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我们是21世纪的青年,我们是千千万万先烈的后人。凝聚着无数革命先辈决心和意志的炬火,由我们承接。
接过先辈的炬火,扛起光荣的责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000字 篇七
偶然在中秋假期发现了这部电影,因着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兴趣,尽管排片的影院距离甚远我还是决定前往。
去之前搜了相关影评,关键词不外乎“心疼”“感动”“哽咽”之类,于是便有了被我带过去的一整包纸巾。
虽然因为时代变化太快太大,我作为观众没有办法完全与影片中尊敬的爷爷奶奶们共情,辜负了这包纸巾,也只能作为一位画外人去窥视这场战争,但我仍然认为此趟是值得的,因为我似乎对这场战斗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
说是电影更像访谈
影片背景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作战。
这个项目起源于一张照片——2018年4月份导演拍一个公益广告时在四川荣军院见到一个老兵,在他家里看见一张照片,照片是老兵年轻的样子,那张看着是单人照片却有一只手搭在老兵的肩膀上,老兵说那是他和一个特别好的战友在上战场之前拍的合照,后来战友牺牲了,那张折过去的照片再也没有折回来。
影片全程主要聚焦在讲述故事的爷爷奶奶身上,平静的、流泪的、羞涩的、激动的、顽皮的、遗憾的,各种神情的脸。
没有恢宏壮阔的激烈的大场面,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唠嗑”,像家里爷爷奶奶辈的人热切拉着你重复又重复他们的故事,导演最初的想法是把自己交给老兵们,当他采访了一位又一位后,便产生了要以此制作一作文吧部纪录片电影的想法,尽管过程艰难,他们挣扎过求助、挣扎过放弃,但所幸最后还是不愿辜负老兵们的热枕和信任坚持下来。
形式单调但情真意切
“你跟你自己子女说过这些事吗”
“没说过,自己人不相信自己人,哈哈”
这次是有人主动去找他们倾听。
原来「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从历史教科书上看来和从战士口中听来是很不一样的,即便是隔着屏幕近距离的听着,我也永远无法体会那时心里口里都喊着“冲!为黄继光报仇!”的战士们的心情。
微小但英雄的人物讲述亲身经历的抗美援朝故事,乱战中被炮弹夺去的手风琴梦想,带着队友的希望忐忑又无畏地从睡满敌人的屋子里带走的塞满口袋的年糕,身躯被炸的粉碎只从血海里捞出两条辫子的场景,给下巴被炸掉都能看到嗓子眼的战士喂饭……仿佛被他们带回了那个时代,感同身受危险,艰辛,热血。
影片没有什么值得深道的艺术手法,只把观众的注意力拉回人物和故事本身。
这些本身,足以感人且引人深思。
人民英雄永不朽
纪录片拍了四年,看到片尾已经有几位战士的名字被框起来了,我们记住他们的故事,他们就不朽。
和平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
26个老人构成一个人——人民志愿军。
电影结束所有人在座位上安静等待着,直到屏幕完全黑后才起身。从影院出来才慢慢从恍惚中走出。
下一篇:心理健康活动策划通用7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