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演讲范文
舞狮作文(优秀6篇)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以下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舞狮作文(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舞狮作文 篇一
正月舞狮子是广泛流传的中国传统文化,今年春节我终于可以看到精彩的舞狮子表演了。
正月初一那天早上,我听说在济川广场有舞狮子活动,就连忙叫爸爸带我出去看。等了一会儿,舞狮子的人终于来了。只听见一阵振耳欲聋的锣鼓声响起,“狮子抢球”正式开始了。一头全身披着锦毛的“狮子”突然向拿球的人扑去,想把球给抢过来,拿球的人马上闪到一边避开攻击。然后拿球的人假装没留意“狮子”的再次攻击,让“狮子”再一次扑了过来,当“狮子”即将临身时,拿球的人极快地闪到了另一边。“狮子”还是抓不到球。“狮子”心里想:“他不是没留心我吗?怎么还能身手敏捷地避开呢?我得想想办法才行。于是,“狮子”故意向拿球的人扑过去,拿球的人当然又闪开了,可“狮子”却忽然来个180度转弯,反扑回去。可是拿球的人的确利害,竟然感觉到“狮子”的意图,他立刻闪到另一边,“狮子”仍不泄气,马上又猛扑过去,这时,拿球的人有点忙不过来,他左躲右闪的,但最终还是被告“狮子”死死地咬住了球。“狮子”用尽全力,终于把球给抢过来了。“狮子”心里美滋滋的,观众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声来。
舞狮子表演真精彩,它们给新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舞狮作文 篇二
“咚咚咚”,狮队来我们家拜年了。我和弟弟在一旁紧紧地盯着两只“南狮”带领舞狮队,他们从客厅“舞”到厨房,“拜”完了我家又逛村子。我和弟弟紧随其后,春节期间走遍了整个村子……
从此,我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种子,这个种子就是我们的舞狮梦。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小南狮。买回来的南狮有着长长的白色的毛,一个绿色的鼻子和一对大大的眼睛,还有个张得大大的嘴巴。我想:我心中的梦想终于快要实现了。弟弟还让叔叔买了两个钹和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摔倒后,我终于练出舞狮的独门绝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天,我和弟弟、妹妹又在家里练习了几次后,准备出去巡游一回。爷爷奶奶笑着劝我们别去,我心想,菜园那么大,又没有其他人,正好适合再练一次,怎么能不去呢?妹妹打着钹,弟弟敲着鼓,我顶着个狮头,“咚咚咚……”我们出发了。
菜园四面环山,鸟语花香,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我们的到来,让寂静的菜园顿时热闹了起来。我抓着南狮的头一上一下地跳起来,弟弟放下鼓,在后面撑着狮尾,我们兄弟俩就像狮队里的人舞起来。
我们舞得兴致勃勃,妹妹敲的鼓声越来越响,我感觉头都出了汗。我想,我们是时候亮出我们的独门绝技的时候了。我往上跳了一下,两下,三下时,我的脚绊在了弟弟的腰间,弟弟开始转圈,我在前面举着狮头……顿时,鼓声、笑声响成一片,妹妹开心得手舞足蹈,欢声笑语传遍了整个菜园。
舞了那么久,我们累了。我们靠在一颗高大树下乘凉,听着小溪流水声,闻着花香,感觉无比惬意。
舞狮子给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舞狮作文 篇三
在我的家乡广东,每逢佳节或隆重庆典都会用舞狮来助兴。
新年的第一天,刚吃完早餐就听到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爸爸告诉我金狮要去家家户户拜年了,这样就可以平添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的气氛。我听到就兴高采烈的跑了过去挤入人群,看到的是狮子全身金黄,又大又有神的眼睛眨呀眨,金黄色的胡须长长的随风飘动,显得威武极了,怪不得被誉为百兽之王”。
舞狮开始了,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它的外形与真狮极为相似。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大狮子欢腾的舞动了起来。他会表演许多风趣喜人的技巧,扑跌、登高、朝拜、搔痒、抖毛等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但舞狮人也要充分默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使金狮身轻如燕,予人有真实的感觉。
观看舞狮,我感到非常开心,收获也很多,知道舞狮代表着欢乐、幸福。代表人们心中的祝福和生活美好的象征!也知道舞狮表演作为民俗含义:国泰民安,吉祥如意!
舞狮作文 篇四
春節是中国最有特色的传统節日。在这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精彩的庆祝活动:舞龙、贴春联、守岁、拜年……我最喜欢的是舞狮。
一天,我和老妈去看舞狮。果然是过節呀!小镇上人山人海,我和老妈穿行在人群当中,突然,我似乎听见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便循声找去,只见菜市场前围了一群人。我很好奇,就使出了吃奶的劲儿钻了进去,站到第一排。
瞧!一些老爷爷老奶奶打着鼓,中间还有两只大狮子跳着舞。那两只狮子长得非常漂亮,眼睛睁得大大的,血盆大口一张一合,还有几根柔软胡须。两只狮子一金一银,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可愛极了。
看,狮子们正在玩“抢灯笼”游戏呢!金狮仗着自己身子大,后脚一蹬,先去夺灯笼,不料被银狮抓了回来。金狮生气了,两只狮子就这样扭作一团,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这时,金狮趁银狮不注意爬出来,一跳,顺势叼走了大红灯笼。看着这么精彩的表演,观众不禁欢呼起来。金狮子抖动着满身金毛,好像在炫耀呢!正当我看得起劲,老妈一拉我,说:“走吧,回家放鞭炮去咯!”
舞狮真热闹啊!
舞狮作文范文 篇五
摘 要: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其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还原民间舞狮习俗的历史真实,全面剖析民间舞狮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舞狮习俗;民间;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22-03
A Study on Folk Lion Danc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U Shao-j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Lion dance as a folk custom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by people's favorite. In its long-term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links to Chinese culture of religion, geography and folk. While lion dances in different areas vary, it reflects the meanings of cultural symbol in the same way.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over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lion 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dimension culture, and do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ss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lion danc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its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stom of lion dance; folk; religious culture; local culture; folk culture
狮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外来文化经过中华文明的不断融合和铸造,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谱系。民间舞狮活动是在中国狮文化的背景下孕育产生的,并伴随着中国社会宗教活动的不断开展,以及民间社火和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的盛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舞狮作为民间娱乐体育活动得到了全面继承,并发展成为一项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主导的,集舞狮、武术、技巧等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全面探索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1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宗教文化
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古老文化现象,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起而兴起,又追寻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它的宗教里。”[1]民间舞狮习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传入之日起就与中国传统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汉武帝派使者张骞凿开西域之大门,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东汉初年逐渐地传入到了中国。佛典中有关狮子的说法可谓俯拾皆是,《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大智度论》曰:“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 《传灯录》记载“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谓佛家诵法时“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而且相传狮子还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坐骑,在佛教的瑞兽形象的影响下,狮子逐步具有了人文象征品格。[2]至此狮子在中国被视为具有法力的瑞兽,而渐被神化,这也应该是民间对狮子认识的源头。狮崇拜在我国是重要的民间信仰,而舞狮活动正是民众信仰的物化形态,因此也自然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活动之中,深得民众的喜欢。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述了民间“行像”中舞狮表演的壮观场面。佛教的“行像”活动是指在佛生日这一天用宝车载着佛像在城市街道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其中就有丰富的乐舞活动。“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辟邪狮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缘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像停之处,观者如堵,跌相践跃,常有死人。”[3]古格王朝的壁画中就描绘了“行像”活动中舞狮的场景。
“‘行像’仪式是随佛教传入中国,民间广泛流行‘走会’、‘香会’,即滥觞于此。”[4]虽然后来的“行香走会”从上有所改变,但是,在民间所形成的民俗活动却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在“行香走会”的队伍里,舞狮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舞狮队供奉的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因此也倍受其他表演队伍的尊重。
舞狮活动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民间相传相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民间驱傩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这主要是由于舞狮活动本身所具有驱鬼辟邪的特殊功能得到了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可,因此也必然与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神驱疫、祝福禳灾的民间祭祀活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象驱傩活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清代就有学者曾提出:舞狮“盖即古傩礼之意”(黄钊《石窟一征》)此说法也被后世一些学者普遍采用,认为舞狮是“逐疫的古礼”、“傩礼的遗俗”。[5]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古山越人代代相传下来的“舞犭回”,就是一种将傩舞与狮舞揉为一体的祭祀舞蹈。“舞犭回”与今天的“狮舞”有许多相像之处,它也是两人合演一兽,一人头戴木制兽头直立,饰兽上半身;另一人披青布弯腰饰兽臀下半身。两人以一块青布相连,之间拉长一段距离,首尾不能相顾,显示兽身很长。那木制兽头便是“犭回”首,“犭回”首保留着独角。[6]这种民间的祭祀舞蹈甚至影响到了日本的歌舞伎,在日本较为流行的伎乐曲目中就有《狮子舞》的内容。“伎乐中的狮子舞不久就归属于祭礼神事舞和散乐(猿乐)等,甚至影响后来的田乐、能乐、歌舞伎、民俗艺能狮子舞、太神乐狮子舞,建造了日本艺能史上的狮子舞蹈系列。”[7]总之,舞狮和傩有许多相似之处。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浮梁有“五举戏”就有“先跳傩,后舞狮”的传统。清《建昌府志》记载:迎春行耕籍礼后,“复有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衣彩衣,戴面具而舞。”
综上所述,我 也正因如此,舞狮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欢迎,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华夏儿女的普遍认同。
2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地域文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人类不同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性和地域性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并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质。从民间舞狮习俗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
中国的民间舞狮习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无论是原始的表现形态,还是后来逐步演变的民间文化活动都具有这一特征。民间舞狮习俗的原始雏形,最早是作为一种民族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西域传入中原内地的。由于起初到京城长安的“狮子郎”(舞狮人)都是龟兹人,而且表演时所用的音乐具有龟兹特点,所以,唐朝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就把狮子舞列入《龟兹部》。“‘狮子舞’是《西凉伎》中之一类,始自西亚波斯境内,借道西域龟兹、凉州等地而东传中原地区。”[8]《乐府杂录龟兹部》中也记载了“五常狮子舞由龟兹传入长安”(五常狮子即五方狮子舞)。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舞狮表演具有鲜明的西域地方特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西凉伎”诗文中专门针对西域的狮子舞表演做过精彩的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
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享宾犒士宴三军,狮子胡儿长在目。……[9]
白居易的这首《西凉伎》生动地描绘了一出戏剧版的舞狮表演。整个表演是由二人扮演狮子,二人扮胡儿,表情丰富真挚,舞狮动作感人。它描述了狮子随二位西域胡人迁居中国本土,胡人思念故乡,但由于凉州失陷,归路阻绝,胡人十分忧伤,不禁对狮子啼泣。而狮子也通人情,向人发出同感,西望而哀,伤心而吼。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狮子舞泥俑”,这座“泥佣”十分生动地将狮子舞的情景再现了出来。它通高13 cm,造型与现代由两人表演的狮子舞非常相似。舞狮头顶扁平,眼球向外凸,嘴张开,上下两排牙齿整齐排列;狮头微微抬起,正在做即兴表演;狮身像一副斗篷,把两位表演者不露痕迹地罩在里面,但表演者的双腿仍清晰可见;而且狮子郎一身胡人打扮,威武彪悍。
然而,输入中原的舞狮艺术,发展到唐代又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原文化的特征。其中“五方狮子舞”最有代表性。《旧唐书?音乐志》曾对“五方狮子舞”有过专门的记载:
“‘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狮子等国。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戏弄之状。五狮子各放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
说明舞狮发展到唐朝已经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并且已成为古代宫廷皇室中宴享娱乐的重要舞蹈之一。据说这种大型的舞狮表演只能是在给皇帝祝寿或年节招待外宾时进行表演。五头狮子的颜色分别是:青、赤、黄、白、黑,与五行相对应。表演时站立中心的金黄狮子是由四个人装扮的,黄色狮子非天子前不舞。因为五色之中,“黄”是帝王之色,除天子之外,谁也不能舞黄狮子。著名诗人王维,就曾经由于其属下私自表演了专供皇帝观赏的黄狮子舞,触犯禁忌而吃了大亏,被贬到济州做司仓参军。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载:“王维为大乐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后辈慎之。”[10]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舞狮表演在古代宫廷皇宫的表演节目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而且通过狮子舞来宣扬中原文化中的封建伦理和封建秩序。
随着舞狮表演进入民间,我国很多地方也都出现了舞狮的习俗。到了明清时期,舞狮更加流行,由于地域的不同,受各地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其形式和种类也是丰富多彩,风格也不尽相同。如:北京的太狮、河北的双狮、安徽的青狮、浙江的红狮、福建的台刂狮、广东的醒狮、湖南的武打狮、四川的高台狮等等都各有特色。另外,在舞狮的舞法上又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表演狮子搔痒、舔毛、打滚、钻穴、抖毛等温顺动作,显示出狮子活泼可爱的神态和嬉戏玩耍的性格。“武狮”则以狮子踩球、扑球、滚球、含球、吐球、腾云、采青等动作,表现出狮子的威猛勇武习性。[11]总之,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各地还是相当普及的,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
3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2]它主要包括“民众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诸多事象,以及由此产生和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13]中国民间的舞狮活动也恰恰反映出了这一点,它与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联。中国的民俗文化集中体现在民间庙会和民俗节日之中,这些民俗活动不
庙会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它是伴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产生的,是以庙为活动空间的一种集宗教、娱乐、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据《北京庙会》一书中记载,北京地区的庙会起源于辽代,从元末明初开始发展,兴盛于明清两代。后因战火逐步衰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陆续恢复发展。
在北京的民间庙会中,行香走会的历史十分悠久了,而在香会中狮子会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狮子会中有太狮和少狮之分,太狮是由两人表演的狮子,而少狮是由一人表演的。太狮表演通常是两只同时表演,一只黄色、一只蓝色,因此民间有“金毛太狮蓝毛吼”之说。北京当? 如:“大坝马房堡子北门金铃祖狮”、“京都二闸钢铃太狮”、“白纸坊永寿长春太狮盛会”[14]。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狮子会的规模,它们与民间其他香会一起演出,共同组成了老北京有名的十三档武会,又称为“幡鼓齐动十三档”。也正是由于舞狮会与其他民间香会的有机结合,从中不断地吸取其它香会娱乐喜庆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舞狮自身的内容。“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和节日娱乐活动的紧密结合,使活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大型化和表演化的趋势,这对近现代的节俗游戏活动有很大的影响”[15]。
另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间舞狮习俗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蕴含着许多十分朴素的民俗文化的象征寓意。我们知道舞狮活动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的物化形态,“它是具象实物和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所谓‘象征功能’或‘象征意义’。”[16]这种象征寓意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美好期盼。如:“狮子”与汉语“赐子”音相谐,符合民间当时“多子多福”的美好希冀。南狮表演更是将“采青”与“踩清”的谐音相联系,含有清朝的意思。而现在的舞狮采青,则更多地取其“生财兴旺”的寓意。总之,舞狮是中国民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人们在民俗节日里舞起狮子,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了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民间舞狮活动的重要载体,并为民间舞狮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存的文化空间。
4 结束语
马克思曾经所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7]舞狮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绝非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要在不断地承继狮文化的背景下,集华夏民族的智慧不断创造而形成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综观舞狮活动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我 大约在东汉时期,西域的驯狮舞蹈便传入了我国,带领真狮表演者,当时称为‘驯狮郎’,这一时期的舞狮表演主要目的是要表现驯狮郎驯服狮子的过程。随后便出现了中国化的“假面狮子”与“舞狮郎”的表演。盛唐歌舞杂艺的繁荣,也使舞狮逐步地步入了娱乐化的发展道路,反映盛世太平的“五方狮子舞”就是其真实写照。另外,舞狮民俗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舞狮活动的开展,舞狮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于是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民间庙会我们都能频繁看到舞狮的身影,这也大大提高了舞狮的技巧性。从而使民间舞狮活动成为了一项集舞狮、武术、音乐、杂技等民间艺术于一体的健身健体的娱乐表演活动。总的来看,狮,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已逐渐演化为力量的象征,它体现出了一种不畏邪恶、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今天舞狮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它不仅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弘扬。“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能看到舞狮表演,这正是华夏儿女巨大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舞狮活动所体现的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许无咎。“驺吾、狻猊与――浅谈上博楚简《三德》篇的重要发现”。
[2] [晋]郭璞,注,袁珂点,校。山海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4] [晋]郭璞注。
[5] 《尔雅》卷一〈释兽〉,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1977.
[6]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
[7] [南北朝] 范哗。后汉书?和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 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中国学术》第五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
[10] 刘磊。“从石狮造像看中意文化的差别”全意中国学联杂志[J].旅意中国学人,2005(4).
[11] [北魏]杨之撰,韩结根注。洛阳伽蓝记[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5.
[12] 向开明,著。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
[13] 黎虎。狮舞流沙万里来[J].西域研究,2001(3).
[14] [日]河竹繁俊著,郭连友译。日本演剧史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3.
[15] 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白话文☆www.baihuawen.cn)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1.
[16] 徐华铛。中国狮子艺术[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6,6.
[17]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
[18] 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
[19] 张淑媛,张淑新,著。金銮殿朝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7.
舞狮作文 篇六
我去年回老家过春节,记得腊月24日过小年那天早晨,我刚刚起床,准备吃早餐,忽然,响起鞭炮声,我随着有声音方向跑过去,发现原来是舞狮子队伍来到我们小区拜年来!院子里面围好多人,热闹非凡,都是来观看舞狮子。
他们带来不光只有舞狮子,还有打腰鼓和旱船。不过,我最喜欢就是舞狮子。只见一头威武大狮子围着一张方桌不停跳动着,那头狮子做得十分逼真,张着血盆大口,眼睛一眨一眨地好有神采。它晃着脑袋,在方桌上一会儿直立,一会儿倒立,好象一点都不怕摔下来,真惊险呀。舞着舞着只见那头狮子显出时分兴奋样子,我看见舞狮子叔叔拿来一根竹杆,竹杆上挂着生菜,狮子看见一下子就跳得很高抓住生菜,我觉得十分好奇,就问妈妈:“妈妈,狮子为什么要抢生菜?”妈妈告诉我:“那是利用谐音,把生菜说成“生财”。对啊,人人都希望能生财嘛!我顿时明白!舞狮子真是有趣极!
啊!中国传统文化真是千姿百态,太有意思!
上一篇:走过四季作文(优秀10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