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演讲范文

诗经·采薇深度解析与教学策略探讨_

2024-10-23人围观
简介《诗经·采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

《诗经·采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课件出示:“风”“雅”“颂”)

  根据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宗庙乐歌和舞歌、民间乐歌、宫廷乐歌)一起来猜猜看,“风”“雅”“颂”分别收录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图片,释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读

  (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提示节奏。

  2、质疑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学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

  (3)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自学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诗意。

  (2)班级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课件出示:柳树图片。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来。

  2、“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教学预设:昔我往矣)

  (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3)为什么出征?(课件出示:猃狁之故。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有诗可证:(课件出示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

  因此,在即将出征的“我”眼中,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手啊!这是谁依依挽留的双手啊?

  (5)学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课件出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7)面对着一双双依依挽留的双手,能留下吗?可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能留下吗?

  (《左传·昭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临患不忘国,忠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学生体会爱国之情。)

  (8)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在朗读中,读——“昔我往矣”

  感受战争的残酷。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

  “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之后,满地的鲜血总是一次又一次染红大地,累累的尸体和丢弃的战车、兵器无声地呜咽着。这便是战争。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道是:“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这便是战争。

  经历了残酷的厮杀,吃着采来的薇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由地想起——

  课件出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能回家吗?为什么?(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个字又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图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

  (师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3)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最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4)出示资料:

  周厉王在位时期某年10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直接威胁着京师的安全。

  周宣王继位,玁狁对周的侵扰愈演愈烈。

  周宣王五年三月,玁狁沿洛水攻周,其后,玁狁集结于焦获huò (今陕西三原一带),沿泾水直逼周之丰、镐gǎo两京(今西安西)。

  十二年,玁狁再次攻周。

  4、这简单的四句诗中,包含着我的深切的渴望,那就是——

  5、引导读背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但是请你找找诗中有没有一个字写到我们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都放在了哪里?

  这就是情景交融,(板书)这就是《诗经》的魅力。

  (1)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2)指名试背。

  (3)全班试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诗歌的?

  小结: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诗经·采薇》教案 篇2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学生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学生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学生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怎么样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怎么样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朗 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 “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怎么样表现:

  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为何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

  怎么样表现: 借景抒情—意象 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朗 读

  以境化文巧妙想象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间,我就像是一个演员,不,我就是那位战士。我的手指还有薇的清香,我的眼里也饱含着忧伤。

  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我是这样安排的: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渐变硬的薇菜,不时抬起头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闪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学生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

  评语:

  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家乡还是那个可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平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六、拓展阅读:《十五从军征》

  结束:

  诗三百,思无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唤。古人与我们在时空里隔绝,却灵魂中相望。《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下课!

《诗经·采薇》教案 篇3

  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二、学习《采薇》

  1、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

  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诗经·采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字词,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⑵ 了解《诗经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⑶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诵读,感知课文。

  ⑵ 小组合作探究,积累相关字词,理清课文大意。

  ⑶ 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⑵ 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播放《说句心里话》歌曲导入新课

  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而思乡的情感在战争年代尤为浓烈。几千年来,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长河中,这些优美的诗句涌动着无穷魅力。饮水思源,当我们追溯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耀着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检查预习

  1、自读一遍课文,勾划出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体展示生字:

  遑 靡 载 疚 戎 牡 腓 弭

  2、第二小组文字障碍是如何解决的`?

  ⑴ 通假字

  莫──暮 棘──急 华──花

  ⑵ 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

  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日日)

  ⑶ 古今异义:

  小人所腓小人

  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

  君子所依君子

  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⑷ 重点词语:

  作 柔 刚 思 维 止 斯

  3、翻译课文。

  4、齐读课文,注意重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五、赏析课文

  1、研读第一部分:

  ⑴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

  ⑵ 怎样看出时间推移?从文本中找。

  明确: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

  ⑶ 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

  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那种情感是焦急忧伤的。

  明确: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里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思家之情随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加深。

  ⑷ 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

  提问: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板书)这种手法我们以前在《蒹葭》里学过,另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断了的弦》等歌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⑸ 三读,体会音乐美和战士的情感。

  分组比读,用低缓的语调,体会焦急忧伤的情感,看哪一组情感把握得好?

  2、研读第二部分:

  ⑴ 提问:作者除了上文写征夫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

  明确: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

  ⑵ 提问: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什么感情?

《诗经·采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学习目标。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重点理解的句子:(1)岁亦莫止(2)我心孔疚(3)载饥载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来(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鱼服(10)雨雪霏霏。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问题:你觉得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二、三、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以及军旅生活之劳苦。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问题探究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第 二 课 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二、诗歌回顾渲染

  学生通过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三、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赏析佳句: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钱钟书

  2、参考赏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风吹拂,杨柳轻柔飞扬。——依依惜别之情

  寒冬时节,雨雪飘飞,纷纷扬扬。——伤感哀痛之情

  ⑵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焦虑不堪的家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⑶、对比

  时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来”

  活动小结,画面再现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背诵比拼

  齐读诗歌。

  教师提示要点,鼓励学生个人背诵。

  齐背诗歌。

  五、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赏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六、有感而发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相点评。

《诗经·采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阅读《秦风无衣》,和《采薇》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诗经·采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XX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 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隰则有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  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  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  (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女之耽兮   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    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男子                             女子

  婚前       虚伪              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    凶暴、蛮横           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采薇》

  1、(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 遁(遁词) 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 循(遵循) 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 弥(弥漫) 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 弭(消弭) 伤(伤感)

  (3)解释加横线的字

  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  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  忧心孔疚(很,非常)  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雨雪霏霏(下雪)  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  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2、自行朗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诗歌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表达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5.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6、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采  薇》同步练习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    )(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王事不盬(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课文揣摩与拓展

  6.《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1章写                                                         

  第2、3章写                                                      

  第4、5章写                                                      

  第6章写                                                          

  全诗体现了                                                       

  7.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

  8.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沚(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                                                           

  。

  (3)把第1、2两章改写成新诗。

  第1章:                                                        

  。

  第2章:                                                       

  。

  《采  薇》课后作业答案

  1.略;2.d;3.c;4.c;5.d;

  6.第1章:戍卒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不得归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2、3章:军旅生活之苦。

  第4、5章:战争场面。

  第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全诗: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7.(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3)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骙骙”“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8.(1)d

  (2)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3)略。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