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演讲范文

《清贫》的教学设计10篇(全文)

2024-10-13人围观
简介《清贫》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清贫》的教学设计 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

《清贫》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清贫》的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对方志敏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学生班级范围内交流,互相补充。

(2)教师补充,强调方志敏同志的为人品质,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提问: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2、板书课题。

3、自由交流。

4、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出“清贫”。

三、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1)什么是清贫?

(2)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方志敏同志的这一可贵品质。

2、集体反馈交流。

3、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批注。

4、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再次朗读。

五、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1、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

2、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3、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

(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辩一辩。

1、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2、学生充分思考,辩论,教师最后做正确的引导。

七、作业:

1、把文中的一桩趣事说给家长听。

2、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写一写。

《清贫》的教学设计 第2篇

参选作品

《清贫》教学设计

教师 苏婷婷

2012年5月2日

《清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格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教学难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体会清贫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如下材料:

王守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副司令员。2006年63岁时因贪污一亿六千万元人民币,在接到举报信后被中央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他是解放军目前为止公布贪污赃款数额最高且职务最高的军官。在他作案的五年里有四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干部”,还立过二次三等功.文强,四川省巴县人,前一级警监,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以受贿罪(认定1211万余元)判处文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2010年7月7日,文强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正局级公安局长.胡长清,江西省原副省长,省人大代表。在担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副省长期间,先后90次收受、胡长清索取江西奥特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裁周雪华(另案处理)、江西金阳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东(另案处理)等18人及江西省商业储运公司的钱物,折合人民币共计544万余元。其中人民币280万余元,美元8万元,港币94万元以及价值97万余元人民币的贵重物品。胡长清还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为有关行贿人谋取利益,造成国家巨额财产损失.于2000年3月8日被依法执行死刑。胡长清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高官.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三名罪犯都是国家高级官员,都是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金

钱、权力、女色的诱惑下没经受住考验,最终锒铛入狱甚至是走上死亡之路。而在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旧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更需要金钱的给养,他们在金钱面前却保持着领导者的一身正气,在威逼利诱面前临危不惧,他就是共产党的楷模-----方志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清贫人生,感受他的高尚品德。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方志敏(1899—1935)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三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背景介绍(见教科书第33页长春版)

三、读一读

1、解题“清贫”

清贫,即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2、听录音范读并指定学生朗读(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标段序、识记字词)

奢(shē)侈(chǐ)矜(jīn)持 金镯(zhuó)抛掷(pāo)威吓(hè)山坞(wù)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志敏身为我军领导人却一生清贫,被捕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四、演一演

请三名同学依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方志敏被捕搜身的经过。(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重点句子研讨:

①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②“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五、辩一辩

论题:新时期我国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并且逐渐向小康生活迈进,那么清贫精神是否应该大力提倡呢?(小型辩论会)正方观点:清贫精神永不丢弃

反方观点:物质生活水平发达的今天要拒绝清贫

六、总结

清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期都不能摒弃,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的今天,清贫精神越来越凸出它的重要作用,那些贪官正因为没有清贫精神,没能经受金钱,权势的诱惑而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深思,给予我们警示。

七、作业

以 “清贫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板书设计】

清贫

方志敏

方志敏:节俭朴素 廉洁奉公 正义凛然 坚贞不屈 国方士兵:贪婪 野蛮 凶狠

清贫

坚持?拒绝?

【教学反思】

大师的清贫 第3篇

蔡元培,一位被称为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大师巨匠式人物。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任国府委员、司法部长、教育总长、大学院院长、中研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圖书馆馆长等多重职务,可谓“位高权重”。可是你能想象得出吗,如此伟大的一位人物竟然也会贫困交加。蔡元培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拮据,生病后无钱请大夫,常常苦熬支撑。但是即使如此他仍不忘周济别人。1940年3月3日晨,蔡元培起床后刚走到浴室,忽然口吐鲜血跌倒在地,继之昏厥过去。两天后,医治无效,溘然长逝。蔡元培死后无一间屋、一寸土,且欠下医院千余元医药费,就连人殓时的衣衾棺木,都是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先生代筹,其清贫叫人落泪。

胡适,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开多个领域风气之先的箭垛式人物。胡适说:“金钱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撑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学识,便是很富有的人了。”这话可看作是他一生对物质金钱的态度。胡适在任驻美大使期间,居然要靠借债过日子。当时他经济压力很大,不得不从各方面节省开支,连给妻子买东西,也尽量托人捎带,以节约邮资。大使有一笔特支费是不需要报销的,但胡适没有动过一分,全部上缴国库。大使卸任后,胡适旅居美国,为生计所迫,他时常要拿着两个纸袋亲自上街去买菜。1962年2月24日,胡适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因心脏病猝发倒地逝世。胡适死后,秘书王志维清点遗物时,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外,胡适生前留下的钱财只有135美元。

傅斯年,一位被称为是“老虎”、“大炮”的强势人物。傅斯年向来以霸气著称,但他也有英雄气短的时候。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病逝。逝世前几天,他曾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为董作宾先生刊行的《大陆杂志》赶写文章。原因是想急于拿到稿费,做一条棉裤。他对妻子俞大綵说:“你嫁给我这个穷书生,十余年来,没有过几天舒服的日子,而我死后,竟无半文钱留给你们母子,我对不起你们……你不对我哭穷,我也深知你的困苦,稿费到手后,你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以御寒。”几天后,董作宾把稿费送到傅家。俞大踩双手捧着装钱的信封,悲恸欲绝,泣不成声。此时傅斯年已命归黄泉,再不需要棉裤了。

梅贻琦,一位被清华人誉为“终身校长”的谦谦君子。1955年11月,梅贻琦从美国回到台湾考察创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及台湾清华大学,由于他掌握着数额巨大的清华基金,所以台湾的各县长、市长纷纷接近他,企图趁机捞一把。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此时的梅贻琦却因为经济拮据不得不将已62岁的太太韩咏华留在纽约依靠打工独自生活,自己只身一人赴台。当有人告诉梅贻琦师母在那边生活太苦,必须设法给师母汇钱,或接她来台湾时,梅贻琦说自己在台薪金微薄,无法汇钱照料。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73岁。梅贻琦生前随身携带一个手提皮包,住院后一直放在床下一个较为隐秘的地方。两星期后,在各方人士监督下秘书将皮包启封。当包打开时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原来里面装的是清华基金账目,一笔笔清清楚楚地列着。睹物思人,在场者无不落泪。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与这些大师的精神操守一比,今天那些前赴后继的大富巨贪们的种种表现又是何其卑微。

《清贫》教学设计 第4篇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同志的崇高品质。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习《清贫》一文。

我们已经知道,方志敏是早期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之一。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时,根据党的统一安排,方志敏留在江西,坚持游击战。在一次转移中,由于叛徒的出卖,他被捕了。这篇短小的文章就是叙述他被捕那一天发生的事情。

既然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里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

“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 却发生了一件“趣事”,这件趣事“趣”在哪里?

大家再读课文,思考或讨论后再做回答——

生1:趣在——方志敏是一个大官却没有钱,在被捕的时候却拿不出钱来给这两个人。

生2:我认为这个“趣”不在方志敏身上,而在搜他的那两个兵士身上,能突出这个共产党员清贫的品质,两个士兵一遍一遍过细地搜,我觉得很可笑。师:两个同学所讲是一致的,“趣”不在方志敏身上,而“趣”在两个兵士身上。他“搜”,第一个动词用的是“搜”,第二个动词“摸”,第三个是“捏”,接下来当发现一无所获是,就对“一只时表和一枝自来水笔”进行“抢夺”。从这几个动词中可以看出很有趣。从“搜”到“摸”到“捏”到“抢”,这几个动作之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让方志敏觉得很可笑。再看看这两个国民党士兵,一开始是“满肚子热望”,搜不出来又摸又捏,满怀“期望”,到最后却是完全“失望”。这个过程,方志敏觉得实在太可笑了,是这样么?

好,这是我们觉得“趣事”好笑的第一个方面。大家发现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还有方志敏所谓的财产不过就是“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上底的线袜”,与国民党的那些富翁极为不同,这也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情。

师:很好,这是他第二个发现,还有吗?

如果你是导演,由你来主持这出独幕剧的演出的话,方志敏一定是堂堂正正的,那两个国民党士兵你们认为他们身上还隐含着哪些“趣”呢?

生:动作很好笑,比如第二自然段的描写(拉木柄榴弹)师:这是一个士兵的动作,另一个呢?

生:另一个“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师:你没觉得这两个士兵有差别吗?猜猜这两个人的年龄哪一个轻,哪一个大?

生:拉手榴弹的年轻,弓着背的年龄大。师:年轻的那个脾气怎么样? 生:不好

师:对,年轻的士兵说话直“吼”。那个年老的呢?他说了一句什么话? 生:“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你骗不了我。” 师:大家觉得这个年老的士兵怎么样? 生:有经验,有点老奸巨滑。

师:这场闹剧有趣就有趣在两个国民党兵士在这场戏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既然不一样,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两个国民党兵士语言?谁来读一下那个年轻士兵的话:“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要读出这个兵士的粗鲁还有野蛮,别忘了文中“威吓地吼道”,哪个男同学起来读读看。

(生1读)

师:可以稍微再慢一点,你的气势是够的,一字一字的把它读清楚。那个年老的,老奸巨滑的要怎样读?一个是蛮,一个是刁,读得刁一点。

(生2读)师:稍微温柔了些。

(教师范读)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方志敏面对着国民党两个士兵的以死来威吓,他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哼!你不要作出……”

这段话大家仔仔细细地揣摩揣摩——作为我们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之一,方志敏也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读过书,有学问。面对两个国民党的兵匪,他是怎么说的?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这个“哼”字怎么读?第二个也是叹号,这个叹号怎么读?下边自己读读看。(做坏人容易,做好人难)

生:读

师:你读的也不错,就是稍微善良了一点。师:一个人要有一些表现力。先来说这个“哼”字比较难,不是吵嘴,方志敏根本就没有必要跟他们吵嘴,他知道他们无非是想从我这个身上得到一些横财。他们真的敢在这里把握处死?量他们也没有这种胆量。他们在这里捉到了我,将我送到国民党兵部领赏,他们敢动我一根毫毛,他们回去的时候不活了?他们有几个脑袋?所以方志敏根本没有必要“来吧!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往这打!”这不是方志敏。方志敏一眼就看穿了,所以这个“哼”字要读的……尽管是个叹号,是对他们的一种蔑视、看不起。

“哼!你不要作出那难堪的样子来吧!……”(教师范读)

这才是方志敏的临危不惧,到这样的场合,他还是这样的幽默。接下来两个人,一个 “你骗谁!”一个“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你骗不了我。”方志敏接下来有一段话,刚才我读得不好,只是模仿了一下,你们肯定比我读得好,看看方志敏怎样把它表现出来。

大家读读看,读“你们要相信我的话……”

师:这里,大家最难把握的是语气和节奏,也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要靠你们长期的体验和积累。

(教师范读)“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师:那么现在我们细腻一点,好吗?联系这三段,那个年轻的、粗鲁的、野蛮的也有一个“钱”字:“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那个老奸巨滑的兵匪也有一个“钱”字:“绝不会没有钱”,而方志敏也有一个“钱”字,你看这三个“钱”字读法上有什么不同?(读出来)

第一个“钱”字要体现出贪婪;第二个稍微有点“卷舌”,方志敏“个个都有钱”(重音)“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两句话里都有,重音要在哪里?放在“板”字上,体现一个人的高傲气质。绝对不能放在“一”字上,“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老总呀,饶命吧!”

师:三个人在这里的对话,显示了方志敏革命的气质和革命想。两个国民党绑匪在方志敏高大形象的对比下,就是一个小丑,这就构成“一件趣事”。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开头一段。方志敏真的没有钱吗?他有钱,但这些钱是怎么来的?用于什么地方?

我们齐声把第一段朗读一遍。注意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大家熟悉的“舍己为公”,还有一个什么?对了“矜持不苟”看看矜持不苟什么意思?因此读到这里的时候,两个成语节奏要稍微慢一点。这两个成语之间,声断气不要断。

“我从事”而没用“搞”,下面经手的“钱”用“经手的款项”,可见,方志敏的慎重,对革命的虔诚,用词比较重。

这是第一段方志敏的理想。(学生齐读)(学生单个读)

师:老师要向你学习,你这一段读得很传情,很到位。

这桩趣事记叙了以后,方志敏有一段独白,如果是电影,就是一种画外音,我们可以想象:在江西,这种丛林中被俘,两个士兵想得到些什么,结果呢什么都没得到——垂头丧气,“走吧,走吧,走吧”,这时候一阵西北风吹来,两个兵匪把领子拉上去,而方志敏却抬起了头,缕缕头上的乱发,有一段独白:

(教师范读“是不是……”)轻轻的、静静的、慢慢的。请同学们自由读。

二、再谈清贫 孩子们学习完这篇文章,此时此刻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清贫是最伟大的财富,清贫是一种信念,清贫是一种品德修养,清贫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清贫是实现自我的根本保证。)

三、拓展提升

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又是什么呢?

四、提示性总结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5岁,方志敏清贫的一生用8个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透过他的清贫,我们看到了他伟大人格的富有。

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将清贫做为自己最大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还有必要提倡和学习么?请大家课下自由讨论,我们将以小组形式分头汇报交流。

作业布置: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其他革命者的精彩人生故事。板书设计:

清 贫

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 甘于清贫 矜持不苟

方志敏

唯一的财产:旧汗褂裤、缝上底的线袜

《清贫》教学设计 第5篇

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写作特点;学会写类似文章。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章,之后迁移到课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理解当时和现在“清贫”的意义;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与信念;找到支撑自己的信念。

【教学重点】

“清贫”意义;方志敏品格

【教学难点】

迁移课外,理解革命者共同的坚持和信念;写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4分钟)

1.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清贫》。作者是方志敏。大家对于方志敏有哪些了解?

(找两名同学回答)

方志敏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他用一生坚守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祖国和人民称他是中华民族的“清贫之子”。在今天,“方志敏”这三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已经符号化了的精神品质,为何方志敏牺牲后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所坚守的信念又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文本来寻找答案。

二、进入课文(30分钟)

1. 首先找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同学读方志敏自白,一个同学读跟士兵对话的方志敏,另外两名同学,一个读拿手榴弹的士兵,一个人读另外一个。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问题:“清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文章当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

(学生回答 清贫含义贴边即可;文中多处能体现出方志敏的清贫,答案合理即可)

首先落实重点字词 奢侈 颇 矜持不苟 金镯 抛掷 山坞 威吓

“清贫”这个词由两个字——“清”和“贫”组成,我们都知道,“贫”的意思就是贫穷、困苦,但是“清”如何解释?“清贫”一词语出唐代姚崇的《冰壶诫》,他说“与其浊富,宁死清贫”。这里的“清”和“浊”是相对的,因此“清是什么意思?”(清醒、清明)因此“清贫”不仅指物质上的匮乏和困苦,也是指精神上的清廉、清明、清醒、坚守、自持。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表述就是“矜持不苟,舍己为公”。

2. 方志敏为什么要坚守清贫?今天如何看待清贫?

清贫是革命党人保持清正廉洁的前提。等等,学生随意发挥

现在的“清贫”不是抛弃基本物质需要的苦行主义,但其间所蕴含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则是永远不能抛却的时代给养与食粮。

3. 除了清贫之外,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方志敏什么特点和品质?

(学生答勇气 革命大无畏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视死如归等等都正确,只要从文中找到依据即可。如果没有找全,可从以下提问中启发学生找到答案。)

A. 文中有一句话“那我可以告诉你一件趣事”,你认为有趣在哪?(国军士兵的滑稽丑态)

士兵的滑稽丑态从哪些方面能够得出来?语言、动作、心理。分别找出句子。

B. 方志敏写这篇文章是回忆被捕入狱是的情景,你认为这件事真的有趣么?

不是的,通过士兵的贪婪丑恶的嘴脸来反衬方志敏的坚贞不屈、从容不迫。形成对比。

C. 这体现了方志敏什么精神品质?(勇敢 大无畏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视死如归)

D. 方志敏如此清贫,在任苏维埃主席的时候依然是一身破棉袄,为什么会被国军士兵“猜到我是什么人”?(课后积累可以找到答案——方志敏是被叛徒出卖才导致被捕,因此被识破身份。但是他在狱中仍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敌人的审讯和诱降都以失败告终。方志敏是被“同志”出卖的,但是他没有怨天尤人、长吁短叹,而是依然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

三、结束本课时(5分钟)

同学们,这篇文章是方志敏在狱中所写,但是你们感到绝望了么?感到压抑了么?都没有。相反,我们感受到了方志敏坚定的立场和力透纸背的革命精神。这是生命的绝唱,这也是文字赋予人的力量。希望同学们下课之后再体会一下方志敏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四、作业

思考问题:

1. 方志敏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为什么还会说“一个最不幸的日子”?

2. 方志敏说“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那么我们革命是为了什么?

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清贫的意义和方志敏作为革命者具有的高贵品格。老师留了两个问题让大家思考,你们有答案了么?

(找学生回答。老师可以不必明确给答案,对学生的观点不予评价,在下面的设计中找到答案)

同学们说了很多,那么到底是不是同学们认为的这样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比阅读一位外国作家的文学作品,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也让我们来看一看革命者们具有的品质有哪些是全世界共通的。这篇作品就是捷克作家伏契克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曾是一名新闻记者,《绞刑架下的报告》也是伏契克在狱中写成,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们的坚贞不屈与团结斗争。下面同学们看幻灯片,这是老师节选的片段。老师给大家念一下。

(PPT出示选段,因为是选段,所以教师边念边解释。括号中是需要解释的内容)

二、知识迁移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

(伏契克被纳粹殴打,脸上遭到第一拳)

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

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

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类似的还有)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

“你开枪吧!”

代替枪弹的又是拳打脚踢。

一棍子打下来。两棍子。三棍子。

(痛苦好像离他很远,但他毕竟不是神,一样会疼痛,只是坚强地忍着。)

我感觉到了疼痛。五下,六下,七下,现在棍子仿佛只打进了脑髓。

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的计算抽打的次数了。我唯一感觉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的嘴唇上来的。(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和坚毅的性格)

又有人把枪对准我,我觉得好笑。(不但没感觉对疼痛的克制,还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优越。生死置之度外,就无所畏惧了。联系方志敏的状态展开来谈)

拷打一阵之后是泼凉水,接着又是一阵拷打,又是:“说,说,说!”可是我还没有死去。妈妈、爸爸,你们为什么把我养的这样结实啊?

(对于死亡是如此的蔑视,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语气是调皮的,其中还有乐观的意味,这种乐观的特点是嘲讽。)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这是小说开头和结尾处分别写到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应该与通篇的悲剧情境不太相合吗)明明是英雄面对悲壮牺牲,这样的夜晚应该是阴雨恐怖的,比如说鲁迅《药》对于革命者牺牲的环境描写。为什么是“美好和温润”的?这是一种反衬,由于大家没看过小说,老师告诉大家,正是为了在这样美好而怡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的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英雄才慷慨赴义,奉献出自己美好的生命。《清贫》结尾也是一样。)

所以,《清贫》中方志敏说,“革命不是为着发财”,那么是为了什么?

(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很好!我们说革命者视死如归,他们面对死亡并非没有感觉(《清贫》中方志敏形容自己被俘的那一天是“一个最不幸的日子”),也并不是对生命没有感情,正是因为对生命有太深的感情,才义无反顾去牺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痛苦不是一般的肌肤之痛,而是为人民受难而感到深沉的痛苦。这是革命者的伟大。正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这样的信念,让革命者们前赴后继,克服重重困难,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三、写作训练

毛泽东读完此文之后曾经感慨:“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这里“精神”和“志”指什么?可以理解为信念,可以理解为理想。老师先说说老师的理想吧。(简单谈谈)那么同学们有哪些理想?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你渡过困难?

(找同学发言。)

四、作业

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说一说你曾经用什么样的信念度过了怎样的困境。

附:

《清贫》教学设计 第6篇

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分叫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前预习:

查找方志敏的资料,了解方志敏的人生经历,找一找关于方志敏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解题(此处可以让学生讲,可以留“尾巴”到后面解决)

2.课前我们都做了预习,那同学们谁来说下你找的资料里有关方志敏{“清贫”}的故事。

3.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可以分成三段,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可以让学生简要复述一下,特别是“趣事”一段)

二.小组合作,学习“趣事”一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

2.圈划:

用圈划出国方士兵心态的变化[板书:“满肚子热望”——“多么失望”]

用圈划出国方士兵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板书:“搜——激怒——威吓——坚不相信——低头注目搜寻——抢表和水笔——怀疑而惊疑”]

3.讨论:

在你看来这些心态,这些行为是怎么样的?[板书:可卑可笑]

三.朗读“对话”,加深理解。

1.自由读

2.分角色朗读。

3.指导:

哪些词语为不可忽视的重音?

各句该采用怎样的语调?

4.全班分角色朗读,体会兵士和方志敏不同的

兵士:凶恶、吓唬、贪婪、偏执。

方志敏:对敌人的轻蔑、耻笑、从容自若。

四.学习“传家宝”一段

1.朗读,注意重音。

2.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叫“传家宝”?把这段删去可以吗?

3.小结:表达出方志敏以清贫为自豪,也是对“富翁们”的讽刺。

4.再读,加深体会:“清贫”的内涵和本质。

“清”——“与其浊富,宁比清贫”,清廉

“贫”——贫穷

“清贫”: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表现了方志敏为革命坚贞不屈以经历苦难为荣的崇高气节。

五.布置作业:

准备分组演课本剧(4——5人一组,分工:剧本/三个角色/旁白)[教师可作适当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让学生学会写小剧本,并从表演中加深对任务形象的理解对“清贫”涵义的理解。

课本剧的编排:

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1.出示范例

2.小结:以对话的形式

3.小组讨论改编(在课外)

课本剧的排演(课外)

汇演(课堂内)

清贫的“富翁” 第7篇

方志敏同志,1899年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知识分子,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救民道路,领导江西农民革命运动,创建并发展了赣东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是红十军和闽浙赣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1935年1月,他在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因战斗失利不幸被俘。在被关押的八个月中,他一面领导难友同敌人斗争,一面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奋笔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不朽篇章。

《可爱的中国》一书收录了方志敏同志当年在狱中所写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11篇13万字的文稿。在这些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芒的著作中,他抒发了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对红军、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暴发了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刻骨仇恨,总结了自己从事革命斗争的有益经验与深刻教训,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腐朽与万分凶残,号召人民继续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与英雄气概。

在该书开篇的《方志敏自述》中,他仅用短短239字,记述了自己追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的信仰,表达了对党的忠贞、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我对于政治上总的意见,也就是共产党所主张的意见。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这就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敞亮而坚定的心志呵。

在监狱看管的监视之下,方志敏以满腔的爱国炽情,毅然写就了《可爱的中国》一文,真诚地亮出了“爱上中国”的心境,深沉地思考了“拯救中国的问题”,“用文字来作一次为垂危的中国的呼喊”。他以“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为例,雄辩地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他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清贫》开头坦然表白:“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方志敏接着说起一桩趣事:在他被俘那天,两个国民党兵士拿着手榴弹逼他交出金钱,结果从他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说出家中的几件“传家宝”,竟是“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一个革命党人是如此清贫的“富翁”,其高尚品质令人敬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当年,正因为有一大批像方志敏那样清贫的革命志士,心甘情愿地为革命而奋斗牺牲,才换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灿烂曙光。方志敏在《记胡海、娄梦侠、谢名仁三同志的死》一文中,这样称赞胡海:“临难不屈,悲壮就死,不愧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在《吉安县志》、《东固镇志》和吉安县党史书籍中记载的胡海烈士。

1928年春,胡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固区江口乡农民协会主席。1929年2月,毛泽东率红四军向闽西进军途经江口时,他见到毛泽东并汇报了情况,大获赞赏。胡海后任江口乡、东固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11月,在瑞金全国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兼代理部长。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1月,任中共公(略)万(泰)兴(国)特委书记、万泰独立营政治委员。

1935年3月,因形势艰难,胡海与曾山分头突围时,曾山拿出一面写有“艰苦奋斗”四字的红旗,从中间剪开,留下“艰苦”的半面,将“奋斗”的半面交给胡海:“这面红旗我们各拿一半,带在身上作为互相勉励的念物,将来革命胜利了,重新把它合起来。”遗憾的是,胡海在率部突围中被捕入狱。胡海向关在同一监狱的方志敏表示:“我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为了阶级的解放事业,为了人民明天的幸福,我没有它求,死而无怨!”。1935年6月,他在南昌英勇就义。

当年,毛泽东曾七上东固,赞誉被评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的东固是“第二个井冈山”,成为毛泽东一生中最难忘的三个地方之一。被陈毅诗赞“此是东井冈”。

毋庸讳言,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动摇、信仰迷茫、党性缺失、意志衰退、精神颓废、私欲膨胀……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反感。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其中的“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就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慎”就是要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勤”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清贫教学反思 第8篇

但是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革命年代革命志士的壮志情怀,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方志敏生活的贫入手,接着讲方志敏贫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明白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这一高尚情操已然成为一份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接着从“趣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个真正革命者的高尚情怀,经手的款项有数百万元的共产党人身边却“连一个铜板都没有”。通过对文本的勾画、默读、分角色读、范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

本文对于人物的刻画很有特色,尤其是语言、动作的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个性心理,反映出人物的品质。因此在作业中1、让学生自己设置情景,进行对话、动作描写的写作训练。2、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将清贫做为自己最大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清贫还需要吗?让学生明白古今如此,将来这一规律也不会改变的。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使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课后冷静下来再回顾我教学的一些细节时,我发现,这节课如果能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加强会使这节课更加精彩:

首先,训练学生读的过程中,照顾的层面不完整。朗读时如果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训练的效果会更好,朗读也容易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其次,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安排有些短,环节进行的有些仓促。

还有,板书太简单,没有个性化的彰显。

清贫_教学设计_教案 第9篇

1.教学目标

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教学难点 对于清贫的理解。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新授

(一)作者介绍、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方志敏:(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年红军长征前,奉命率领抗日先谴队北上,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在突围时,因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被捕。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1935年8月于南昌就义。2.检查预习: 根据所给意思说出恰当的词语。

(1)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奢侈)(2)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矜持不苟)(3)刺激使发怒。(激怒)(4)期盼,希望。(企望)

(二)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方志敏为何将文中之事称为“趣事”?(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自己所献身事业的自豪)2.作者在结尾处为何特意补叙了“传世宝”一事?

(对艰苦生活的乐观,使作者的“清贫”真实可信,使文中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4.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5.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伟大人格。(1)角色朗读。

(2)你觉得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国方士兵呢?

(心胸坦荡、乐于无私奉献、生活清廉、甘于清贫的共产党人)(贪得无厌、恐吓利诱、追求功名利禄)6.选择你认为好的句子加以评点。

(三)拓展阅读《可爱的中国》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不像日本姑娘那样苗条瘦小。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母亲丰满坚实的肥肤上之健美的肉纹和肉窝?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也是无限的;废置而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这又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保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我想世界上再没比她养得更多的孩子的母亲吧。至于说到中国天然风景的美丽,我可以说,不但是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与夫“秀丽甲天下”桂林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羡;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自城市到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中国海岸线之长而且弯曲,照现代艺术家说来,这象征我们母亲富有曲线美吧。咳!母亲!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只因你受着人家的压榨和剥削,弄成贫穷已极;不但不能买一件新的好看的衣服,把你自己装饰起来;甚至不能买块香皂将你全身洗擦洗擦,以致现出怪难看的一种憔悴褴褛和污秽不洁的形容来!啊!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站在欧洲、美洲各位华贵的太太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惭形秽得很呢!

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的睡着不醒吗?他们不知道用自己的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朋友,听到没有母亲哀痛的哭骂?是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对!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只怪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制自己,眼睁睁的望着我们这位挺慈祥美丽的母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残暴的蹂躏!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简直连一位母亲都爱护不住了!阅读理解: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革命烈士方志敏身上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不难理解他无私、坦荡、乐于奉献、甘于清贫的原因所在,方志敏的精神不仅激励了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先烈们浴血奋战,在21世纪的今天,他对人们的教育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有人认为“方志敏,这是一个能让人联想到革命年代的无数危险与艰辛的名字,但这名字更多地与一种精神连在一起,成为历史的一个闪光坐标点。直到今天,我们想起他,想起他的“清贫”,仍能感受出一份历史的厚重,为一种纯粹和高尚而震撼。”也有人说“现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什么‘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了。”

你认为他的精神、他的清贫观对今天的你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你觉得“清贫”在今天有什么样的价值?(学生自由谈)

三、练习教师听写文新字新词。

四、总结

《清贫》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在狱中写下的。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五、作业

1.课下阅读《可爱的中国》。

2.在如今社会,还需要清贫观吗?写300字左右短文。

六、板书 16.清

贫 方志敏

国民党兵士——贪婪、蛮横、凶 恶、卑鄙

对比︱

清贫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10篇

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格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__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体会清贫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如下材料:

王守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副司令员。63岁时因贪污一亿六千万元人民币,在接到举报信后被中央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他是解放军目前为止公布贪污赃款数额最高且职务最高的军官。在他作案的五年里有四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干部”,还立过二次三等功. 文强,四川省巴县人,前一级警监,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以受贿罪(认定1211万余元)判处文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7月7日,文强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正局级公安局长. 胡长清,江西省原副省长,省人大代表。在担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副省长期间,先后90次收受、胡长清索取江西奥特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裁周雪华(另案处理)、江西金阳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东(另案处理)等18人及江西省商业储运公司的钱物,折合人民币共计544万余元。其中人民币280万余元,美元8万元,港币94万元以及价值97万余元人民币的贵重物品。胡长清还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为有关行贿人谋取利益,造成国家巨额财产损失.于3月8日被依法执行死刑。胡长清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高官. 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三名罪犯都是国家高级官员,都是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金

钱、权力、女色的诱惑下没经受住考验,最终锒铛入狱甚至是走上死亡之路。而在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旧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更需要金钱的给养,他们在金钱面前却保持着领导者的一身正气,在威逼利诱面前临危不惧,他就是共产党的楷模-----__,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清贫人生,感受他的高尚品德。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__(1899—1935)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三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__式”根据地。 背景介绍(见教科书第33页长春版)

三、读一读

1、解题“清贫”

清贫,即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2、听录音范读并指定学生朗读 (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标段序、识记字词)

奢(shē)侈(chǐ) 矜(jīn)持 金镯(zhuó) 抛掷(pāo) 威吓(hè) 山坞(wù)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身为我军领导人却一生清贫,被捕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四、演一演

请三名同学依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__被捕搜身的经过。(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重点句子研讨:

①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②“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五、辩一辩

论题:新时期我国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并且逐渐向小康生活迈进,那么清贫精神是否应该大力提倡呢?(小型辩论会) 正方观点:清贫精神永不丢弃

反方观点:物质生活水平发达的今天要拒绝清贫

六、总结

清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期都不能摒弃,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的今天,清贫精神越来越凸出它的重要作用,那些贪官正因为没有清贫精神,没能经受金钱,权势的诱惑而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深思,给予我们警示。

七、作业

以 “清贫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清贫

__

__:节俭朴素 廉洁奉公 正义凛然 坚贞不屈 国方士兵:贪婪 野蛮 凶狠

清贫

坚持?拒绝?

【教学反思】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