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演讲范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优秀7篇)
不同的家乡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风俗,每一个风俗都代表着文化历史的沉淀。我们要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包括我们一些节日的习俗。风俗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优秀7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900字 篇一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端午赛龙舟、清明祭祖、中秋赏月……在我家乡众多习俗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放天灯。所谓天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孔明灯”。
听大人们说,“孔明灯”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也叫“许愿灯”。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也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传说中的孔明灯具有着神奇的灵气,只要将心愿写在上面,随着孔明灯冉冉升向苍穹,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因此人们期盼它来普照大地,照亮未来,降福人间,让孔明灯带着自己五彩的梦,遨游天际。燃烧起孔明灯,就会燃起希望,让人心想事成,美梦成真。每当大人们讲起孔明灯的故事,我就向往着放天灯的时刻快点到来,于是我也会央求大人们糊天灯。“不行,要等到下雪才可以。”“为什么?”“下雪后再放,比较安全。”于是,我又开始盼望下雪了。
好不容易等到了冬天,终于下雪了,村民们便兴致勃勃地糊起孔明灯。只记得小时候,我常常钻进人群中,看大人们糊孔明灯。瞧,扎架的扎架,糊纸的糊纸,大家七手八脚地忙碌着。好大的一个孔明灯在一片欢呼声中诞生了,它状如灯笼,底座上还有一些燃烧物。点着了之后,随着又一阵欢呼,孔明灯便冉冉升向了天空。村民们在后面跟着,跑着……有人说,假如孔明灯降落了,就代表玉皇大帝不认可人们的希望,愿望不能实现。所以人们跟在后面,追逐着,仰望着,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它别掉下来。那种景象可壮观了,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记得有一年冬天,大雪覆盖着整个村庄,寒风刺骨的,但我们村头却是一片热气沸腾的景象。原来,村民们又要放孔明灯了。我站在家门口,看着天灯慢慢升上天空,母亲在一旁低声念叨着。仔细一听,原来母亲在为我们家许愿,希望我们家平安幸福。我受到母亲的感染,也在心里默默祝福着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祝福着我和姐姐学业有成。
现在,科技发达了,这种习俗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每每雪天到来时,我仍会回忆起那放天灯的时光。尽管我现在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习俗,只是代表人们的某种期盼而已,然而就是这种期盼铸造了充满风趣的生活。
好怀念过去呀,尤其是那放天灯的快乐时光;也多么希望,蕴含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的那些习俗,永远都不会被人们遗忘,不会被时代遗忘!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篇二
我的家乡的风俗和很多地方一样,每年春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吃团圆饭。团圆饭的菜式特别丰富,有红有绿也有橙。
春节这天,亲戚们互相走访,说一些客套话,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灯笼,贴着新对联。如果幸运的话,春节这天会飘雪花,孩子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然后,大人们便开始放鞭炮,只听“噼里啪啦”几声响后,便可以闻到一股火药味。
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收拾的漂漂亮亮的。有一次,我去表弟家拜年,谁知表弟太淘气了,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那可是让 这天,爸爸妈妈绝不会吵孩子。
新年这天,我们也会一家人去看烟花,这烟花持续不断,仿佛各家各户都在争谁家的烟花最好看一样。看够了烟花,我们便去看灯,在认为好看的景点拍照留作纪念,尽管小脸冻得通红,但却非常的高兴。有时春节这天,也有一家人出去挑个好看的景? 春节这天,其乐融融,这是我家乡的风俗,也是中国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三
我的家乡在浏阳,这儿有许多传统习俗,尤其是春节的习俗让人记忆犹新!
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提起腊八粥,谁不是嘴里立刻有一种甜腻的感觉呢?把小米,红豆,红枣,玉米,花生仁儿掺和在一起放进锅里慢慢熬。熬啊熬啊,在孩子们等得谗言欲滴时,甜甜的腊八粥就出锅了。那浓浓的香甜的腊八粥,谁闻了不是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呢!
腊八粥喝过没几天,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从二十三到除夕这段时间,家家都要大扫除,扫掉所有的灰尘,扫去所有的不如意。在农村,男女老少上午都会结伴去集市上,大人们置办年货,小孩子们买自己喜爱的小玩意儿。淳朴的乡亲还会杀猪宰羊,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当一切准备就绪,除夕也就来到了。
除夕这天可热闹了!大家都穿上了漂亮喜庆的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窗户上贴上了喜庆的窗花,男女老少都喜迎新年。当夜幕降临时,家家团聚,吃起了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在外地工作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赶回家吃这顿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家家户户除了很小的孩子之外,都会通宵不睡,一边看春晚,一边为家人守岁。
我最喜欢正月初一了,为什么呢?相信你们一定已经猜到了,对!因为这天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呀,有哪个孩子不想让自己的口袋鼓鼓的呢?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孩子们都穿戴整齐给长辈拜年,平辈相见也会互相道声新年好。当然啦,长辈们总会塞给孩子们一个或大或小的红包,说上一些“越长越高”或“学习进步”之类的祝福语。
初一到初五店铺都关上了门,街上很安静,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不过,在这期间,大家可以逛庙会,家乡的庙会十分热闹,逛庙会者络绎不绝。小贩们在庙外摆好摊位,高声吆喝着,吸引孩子们来买一些可爱的小玩意儿或小食品;唱大戏的在高高的台子上咿咿呀呀,卖力演唱;马戏团里,也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呼声。
到了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整个城市笼罩在灯的海洋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当然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当然是吃元宵了。元宵又称汤圆,是用黏黏的糯米面团做成的,有大有小,有白有黄,做好后放锅里煮上一会儿,一个个可爱的大宝珠就出世了。咬上一口,香甜满口,舌尖上流淌着甜蜜的味道,与家人团圆的幸福感,国泰民安的自豪感都洋溢在每个人的心头。
过了元宵节,热闹的春节也就过完了,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四
在我们的家乡,有一些关于丧事的风俗,这些丧事风俗有一些,我也亲身经历过。下面让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有一年,我的姥姥去世了,为此,我们家就要办丧事。所以,我就亲身经历了一些风俗。在姥姥刚去世的那5天,对于我的母亲来说是要在旁边守着的,不管是几天,反正不到埋葬的那一天,每天都是要收在姥姥的身旁,包括晚上。然后,在埋葬的那一天,上午都是要让乐队奏乐的,不到开饭,就不能停下来太长的时间。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埋葬的那一天中午,走之前,都要有人唱戏,一场就有一段的时间,然后那些给唱戏的人伴奏音乐的人,再去的时候也要在前边伴奏。当我们埋葬完了姥姥以后,他们还要在巷子里唱一会儿才算完成了又一件风俗。
对我来说,让我最好奇的风俗那就是在埋葬完了人以后要吃馒头。不只是为什么,有好几次在埋葬人的时候,爷爷或奶奶要不就是爸爸从那里帮忙帮完了以后,就会拿一个或者半个馒头回来,然后要求我们必须吃下去,说是吃完了以后,牙齿就不会咯吱咯吱响了。不过,就算我再不想吃,也必须从命。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丧事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五
“蓝蓝的大海,大海最美;晴朗的天空,白云最美……”这首歌歌颂了我最最亲爱的故乡——威海。威海是一个沿海小城市,但是它有着许多不同的风俗,多彩多样,我也尤爱它的不同风格,时而神秘,时而静美,而我,喜欢船和海。
在威海最有生命力的就属船了。渔民们把它看成自己的好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为新船点睛则成了最有意思的事。我来到港口,只见有条船在岸上,正在奇怪之时,又注意到了船头上似眼不是眼的凸起,那个凸起有一个黑圈,黑圈里面净是白色。
我靠近了一点儿,发现一旁的平房里走出来了一队人,领头的最风光,大概是船主。他的手里有一支沾了不少墨的大紫毫,后面是一队极整齐的锣鼓队,一群人把新船围了起来。大红的鞭炮登场,噼里啪啦,好不热闹!有人上前一步:“某船长择今黄道吉日,将……下面请? 只见船主上前一步,毫不掩饰他的开心。众人一起鼓掌,我也跟着鼓。船长手持大紫毫,一步步极认真、极严肃地走到船头前,躬下身来,右手持笔,给那两个凸起在正中点了两笔。
鞭炮再次登场,噼里啪啦。这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新生灵诞生了。众人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一齐给新船披红挂绿,直到满满当当,再也挂不上什么了为止。有人喊了一声:“来!大家一齐把新船推下海去!”众人你肩抵我肩,我肩抵他肩,一步一步地把没有浸过一点水的新船推下海去。船在水里,似乎真的是一条灵动的大鱼,摇着鱼尾,在说你好,仿佛在这世间又有了一个崭新的生命,一个鲜活的灵魂。
这样的风俗,是独特而别有意义的。我也好像一条鱼,默默游在大海中……
“威海,我爱你!”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六
我的家乡在陕西,那里是一马平川的黄土高坡,也是辉煌先秦的发源地。在这个古朴亲切的地方,如果你听到平地一声高亢冲破天际的唱腔,那便是有人在唱信天游,如果有锣鼓铜钹喧天,那便是社火来了。
社火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文化活动,是家乡人庆祝春节的活动之一,更是一种传承已久的家乡风俗。若说春节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那么社火更是给春节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古韵和红火。社火一般在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举行。每当初一过后,各地便陆续有社火登场。一大早,当大街小巷响起锣鼓铜钹声时,人们就知道社火来了,都纷纷从家里跑出来向声音汇集过去。
在一块大的空地上,只见踩高跷的演员们第一个上场,他们脸上画着各种不同的脸谱,和京剧的脸谱十分相似,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拿棍剑刀叉等道具,踏着戏文的诵唱节奏,围着场地走圈。他们脚踩两米高的木棍(也叫高跷),如履平地,真是让人佩服啊!如果你仔细聆听戏文,就会发现戏文和他们的服装道具是相配的。
第二个登场的便是旱船,它的上面像轿子,轿顶和四角都被各种美丽的花和鲜艳的饰品所装扮,轿的正面是一扇窗;旱船的下面像船,只不过“船身”由绸布围成,人站在里面,双手拿着船沿,走动间,船下绸布飘飘而起。一般船里面的人是小姑娘,外面划船的人是小伙子,他拿着船桨迈着轻盈的步伐,像鱼儿一样游走,后面的小船跟着小伙子的步伐忽左忽右,柔美而灵活。
社火的节目还有扭秧歌、舞狮和舞龙等。越大型的社火有越多节目,小型的社火则不一定会有舞狮和舞龙。
社火如此热闹、红火,那它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社火起源于古代人民对古老土地和火的崇拜,中国诗人陆游的“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的正是社火。每当严冬将近,冰雪将融之)白话文○www.baihuawen.cn(际,先民们就宰猪杀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和祖先,此时,终年劳作的先民们终于有了歇息的机会,他们欣喜若狂,打扮自己,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缚在头上,狂蹦乱跳,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他们祈福消灾,去恶辟邪,“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风俗通义》),社火这一活动便这样千秋万代地流传了下来。
社火承载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才能,表达了收获与欣喜的丰富感情,它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剧于一体,在锣鼓喧天间、在举手投足间、在妙曼舞动间……。带着人们走进古朴、欢畅、韵味十足的文化氛围,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七
五月五,是端午,温州人家家户户都有草头汤洗澡的传统。每年这个时候,大街上都飘着一股草药的味道。
所谓的草头汤其实就是艾草、葛蒲、金银花等十多味挥发性中草药混合煮成。在端午节这天温州人习惯用草头汤为小孩子洗澡。据说,可以防止皮肤病,洗了之后不会长疥疮,还可以清凉解毒,驱暑避热。
端午在五月,“五”为阳数,正逢夏至左右,天气开始转热,阳气会开始变盛,寒气收起,一起蚊虫苍蝇滋生。
五月开始,由于气候温热的原因,食物容易变质,小孩子容易长痱子。因此,端午节时,温州人们就用中草药洗澡来防止皮肤病。
记得五岁那年的端午节,妈妈跑大老远买来了菖蒲,说要用“草头汤”给我洗澡。
到了晚上,从浴室中飘出一股中草药的味道,一探头,看到盆中的液体是棕黄色的,于是上前询问妈妈:“这是什么呀?”我指着盆里的液体。妈妈笑了笑“这是草头汤,给你洗澡用的,快点进来吧。”
妈妈一边帮我洗澡,一边给我念诗: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麦麦,字眼学得快。吃爻重五卵,做个状员卵。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洗完澡,整个人感觉神清气爽。
那年之后的每年端午,再也没有用草头汤洗过澡,真希望这家乡的风俗可以永远流传!
上一篇:全国统一的反间谍举报电话是什么
下一篇:感慨时光流逝的句子(精选60句)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