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演讲范文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最新7篇

2024-06-26人围观
简介《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最新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 篇一

关键词:《今注今译》;译注;辨误

《说苑》成书于公元前17年,由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刘向所编纂。该书今存二十卷,有:君道、臣术、建本、等等。其体例编排大体以类相从,分类记述先秦至汉初的奇闻轶事,杂以议论,用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及伦理观点。《说苑》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文笔简练,情节单一,相比同时代其他经书史籍,其受重视的程度还不是很高,对其进行译注的学者并不是很多,近现代关于《说苑》译注的著作有:卢元骏的《今注今译》(1979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王瑛、王天海的《说苑全译》(199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钱宗武的《白话说苑》(1998年岳麓书院出版社)。

纵观古今各家对《说苑》一书之注译研究,当以今人台湾卢元骏先生的《今注今译》为最佳注本。其书虽然推陈出新,多有建树,但在个别字词的解释及翻译上仍存有瑕疵。本文以《今注今译》卷二十?反质为例,摘取其中可供商榷者五处。

一、“救败”

原文:“故耕渔与陶,非舜之事而舜为之,以救败也”。(《今注今译》页702)

译文:“所以耕田、捕鱼和制陶原不是舜的本行,舜之所以从事,为的是救济贫困而已”。

按:译“救败”为“救济贫困”,即训“救”为“救济”;训“败”为“贫困”,这是孤立地理解在句子,是忽视了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内容所致。

辨析:章以“救败”译“救济贫困”,误也。《说文》曰:“救,止也。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1]《周礼?大司徒》:“使之相救。”注:“救,救凶灾也。”可见救的本义是阻止,禁止。后引申为援救,帮助等义,如《广雅》。“救,助也”《礼记?檀弓》:“扶服救之”。

败,会意字。从贝,从攴。攴(pū),其甲骨文字形似以手持杖,表敲击的意思,可见一般从“攴”的字多与敲、击、打等手的动作有关联。败,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鼎”字,右边是“攴”,表示的意思是以手持棍击鼎。《说文》中释“败”为“毁也。”本义是毁坏,搞坏。如:《淮南子?说林》:“若唇之与击,空柔相摩而不致败。”《吕氏春秋?尊师》:“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韩非子》:“法败则国乱”。“败”在后来的使用中又引申出了“荒年,灾年”义,如《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丰年补败”,而无译者所认为的贫困义。

古人云,定一字之义,当“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发明旨意,涣然冰释”。由此可见,上下文对于考察词义的重要性。前文曾提到,“历山之田者善侵畔,而舜耕焉。雷泽之渔者善争陂,而舜渔焉”是说历山耕田的人好侵犯田界,舜却在那里耕作。雷泽的渔人好争夺水面,舜却在那里打鱼,说的都是有关人的品行,道德方面的问题。《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l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再看下文“民之性皆不胜其欲,去其实而归之华,是以苦窳之器,争斗之患起”说的都是有关人的本性,品德,并没有涉及贫困等方面的问题,若以“救济贫困”为“救败”,则文义难解。

综上说述,此句应译为:“所以,耕田、捕鱼和制陶原不是舜的本行,舜之所以从事,为的是阻止道德的败坏而已”。

二、“自病”

原文:“邓析去,行数十里,颜色不悦泽,自病。”(《今注今译》页704)

译文:邓析走了,走不到几十里路,脸色渐渐不对劲,竟悒悒地病了。

按:此句中把“病”释为“生病、心病”之“病”,是不妥的。

辨析:“病”作为动词,在古文中有三种意思,其一表“羞辱、伤害”,如“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其二表“担忧;忧虑”,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其三表“病加重”,如“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述而》)。而“病”在此句中作为动词有“羞愧”之义。《康熙字典》:“病。又辱也。《礼?儒行》:“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注:诟病,犹耻辱也。又短也。《晋语》公曰:“舅所病也。”注:病,短也。《礼记?表记》:“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郑玄注:“病、愧,谓罪咎之。”“病”“愧”相对为文。《士冠礼》曰:“病犹辱也。故凡羞愧者,皆曰病。”如《谷梁传?桓公五年》:“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于是不服,为天子病矣。”又“由己羞之谓之病,为人羞之亦谓之病”“自病”即为“为自己感到羞愧”。由此可以得知,“自病”应该解释为“为自己感到羞愧”。

三、“连属增累”

原文:“连属增累,珠玉重宝,积袭成山,锦绣文采”。(《今注今译》页707)

译文:“宫室殿台一进接着一进,一栋连着一栋,珠玉珍宝堆积得像山,满仓满库都是绸缎绫罗”。

按:译文把“连属增累”译为“宫室殿台一进接着一进,一栋连着一栋”是不准确的,没有把“增累”翻译出来。

辨析:《说文》释“连”为“属也”,如《国语?楚语》:“云连徒州。”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属,连也。连者,负车也。今字以为联字。属,今韵分之欲市玉二切。其义实通也。凡异而同者曰属。”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东连吴会,西接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可见“连属”为同义连文,意思是“宫室台阁等建筑物一栋接一栋,连绵不绝”,如:《庄子?马蹄》:“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成玄英疏:“夫混茫之世,淳和淡漠。故无情万物连接而共里闾,有识群生系属而同乡县。”《西京杂记》卷三:“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桃病!笨杉,译文对“连属”的解释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把“增累”翻译出来。

《康熙字典?正韵》:“咨登切,音曾。”可知“增”读为“层”。又见《尔雅?释言》:“增,益也。”郝懿行义疏:“增,又通作‘层’。”《说文?尸部》释“层”为“重屋也。”段玉裁注:“层,引申为凡重叠之称。”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王逸注:“层,累,皆重也。”累,会意字,从糸(mì),表细丝,说明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此取其“积累”的意思。隶变以后写作“累”。因此它的本义为堆积,积聚。如《后汉书?列女传》:“一丝而累”。由此“增累”也属同义连文,表“重叠”的意思,形容台阁宫室的高峻。

四、“惑”

原文:“吾闻国之昏,不由声色,必由奸利。好声乐者,淫也。贪奸者,惑也。夫淫惑之国,不亡必残。”(《今注今译》页720)

译文:“我听说国家的昏乱,不是由于声色,就是由于奸私贪利。耽迷于声色就是淫靡,沉湎在奸利之中就是迷惑,淫靡迷惑的国家纵不败亡,也要破碎不堪。”

按:把“惑”解释为“迷惑”不准确。

辨析:《说文?心部》曰:“惑,乱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惑,乱也。乱者,治也。疑则当治之。”惑,形声字,从心,从或,或亦声。“或”本指“边境巡逻”,转指边境敌情的不确定性。“或”与“心”组合起来表示“对(敌情)心里没有把握”。本义是心里不确定,引申为使……迷乱,如成语“蛊惑人心”。在此句中,“惑”与“淫”对举,把“惑”译为“迷惑”是不恰当的。由此可得知,此处应该把“惑”解释为“乱”。

五、“再拜”

原文:“举酒而祭之,再拜而出,曰:‘岂过我哉,吾国于晏子也。以其家贫善寡人,不欲其淫侈也,而况与寡人谋国乎’。”(《今注今译》页721)

译文:“于是举酒洒了一些在地上,再拜告辞,说:“晏子是责备我的不是吗?我想把齐国托付给他。借着他家贫困为由,这样委婉地劝寡人,不要我太过奢侈,何况与寡人一起治国呢?’”

按:此句中“再拜”在译文中没有翻译,其注解虽谈不上是错误,但没有了解到“拜”作为古代的一种礼仪风俗,其中是有一定考究的,因此导致该条注释不够准确,有失学术之严谨。

辨析:《说文解字》训“再”为一举而二也。”再,其本义是第二次。如:《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汉书?张衡传》:“再迁为太史令。”以上文献中,“再”都是其本义“第两次”。后“再”又引申表示为“两次”,如宋?苏洵《六国论》:“击赵者再。”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日再食”。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礼节,后世通指下跪叩头。如《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较早的秦汉时期的“再拜“是指两次拜礼,在古代礼节中,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也就是说,跪一般在古代是用以行拜礼的一种方式。古代的跪拜礼,具有一定的讲究,会因为行礼次数的多少或行礼姿势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它们都统称为“拜”。《周礼?春宫?大祝》中有稽首、奇拜、褒拜等“九拜”。东汉郑玄注:“奇拜谓一拜也;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奇拜之奇,当读为奇偶之奇(jī),奇拜,就行一次拜礼;褒拜,就是再拜,即行两次拜礼。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时用两拜,表示更加恭敬。其中《礼记?杂记下》就有所记载:“拜之士一,大夫再。”说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对于比士高一级的大夫,行“再拜”礼,拜两次,而对于士这一阶层的人就只拜一次。

综上,“再拜而出”应该译为“拜了两下就走出去了”。

严复先生曾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其中“信”是即指译文要做到准确,不遗漏,不歪曲,不随意增减原文的意思。卢元骏先生虽为大家,其《今注今译》堪称佳作,但是智者千虑,仍有所失;白璧微瑕,在所难免。今谨以绵薄之力,略补前人之不足,还请斧正于方家。

参考文献:

[1]卢元骏。说苑今注今译[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王瑛,王天海。说苑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 篇二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中运用互文的常见形式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相关的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例如:①“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意为“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②“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意即或朝晖夕阴,或朝阴夕晖,也就是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二、对句互文。即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彼此相互补充说明。例如: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全句是说“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粘上美丽的花黄”。②“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句中“榆柳”和“桃李”互补,是说陶渊明的田园居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桃树李树和榆树柳树。

三、多句互文。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相关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而见义。例如: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句中“燕赵”、“韩魏”、“齐楚”对举互文,应理解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②“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句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互补见义,应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

四、隔句互文。即两句互文之间有别的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其中,“若出其中”是隔句,“日月”与“星汉”互文见义,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断运行转动、灿烂夺目的日月、星汉都如同出于沧海之中一般”。②“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句中的“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理解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虽然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常见修辞之列,但它在中学教材中的使用较多,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加之教材对这种修辞手法未作系统的介绍,这就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引导学生理解互文句子,是非常必要的。遇到互文,翻译和讲解时要特别留意,不能把它割裂开来,要瞻前顾后,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那么,如何理解互文的句义呢?根据互文的结构特点,可采用以下方法来理解:

一、对上下文分别保留的互文,用合并同类、概括整合法加以理解。

例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句是互文见义。“喜”的原因不单是“物”(客观环境),还有“己”(主观一方,自己);“悲”的原因不单是“己”,还有“物”。因而应理解成“不以物、己喜,不以己、物悲”,译为“(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不因为外物而高兴、不因为自己而悲伤就大错特错,大大缩减了语句表达情感和思想意义的容量。这一句高考曾考过,考就考学生知道不知道这是互文。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的“主人”及“客”为互文,“下马”和“在船”并不分属于“主人”和“客”,“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理解时宜把二者相加,互相补充,即“主人、客下马,客、主人在船”,译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了船”。若单纯地理解成主人下马在岸,客人登船,显然与后面的“举酒欲饮无管弦”等内容不符。

③“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句中“东西”与“左右”为互补见义。诗的上句省了“左右”,下句省了“东西”,即东西不只是“植松柏”,也“种梧桐”,左右不只是“种梧桐”,还“植松柏”。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在东西左右(即四周)种上了松柏、梧桐”。松柏是坚挺、伟岸、坚贞的象征,梧桐是凄楚、悲怆、哀伤的象征。作者用互文手法,既表现出刘兰芝与焦仲卿两人爱情的坚贞高洁,又显示出他们婚姻结局的悲戚哀愁。

二、对上下包含、互相渗透的互文,用前后互相补充、融会法加以理解。

例如:①“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这两句对举见义,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互文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喜悦的心情。

②“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前后对举,但在意思上却话中有话,而且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意思是:花丛中的路从来没有为客人而扫过,今天为你而扫;蓬门从来没有为客人开过,今天为你而开。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去国怀乡”是互文,应理解为“去国去乡,怀国怀乡”,即“远离国都和故乡,都有着深深的怀念与牵挂”。如果望文生义理解为“远离国都,怀念家乡”,那么“去国”而不怀国,“怀乡”而未去乡,岂不文气大乱?

三、根据互文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的特点,利用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

例如: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由于这两句诗结构相同,“时”与“序”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序”就是“时”的意思,即季节。同理,“三秋”就是“九月”的意思。

②“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由于“以”和“而”处于相应的位置,且这两句诗结构相同,故可知“以”同“而”,连词。

开学班会自我介绍 篇三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xx,来自xx,怎么说呢,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放的男孩,也是有什么说什么,反正事情一般都是憋不住的,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不要嫌弃我说话太直了。

当然,除此以外,我还是是一个不太勤快的男孩,有些猫咪的慵懒。常常是把一大堆衣服积攒到一起洗,一个人的时候不会去做饭,总是找些替代的食物,虽然我做饭很好吃。这对于一个男孩来说,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吧。不勤快**着不上进,得过且过,我想没有女孩子会喜欢这样的男孩。毕竟大家还是要提高生活质量的。

我是一个很情绪化的男孩,常常莫名其妙地喜欢某些事物。或是人,或是非人类,或是某人的某个动作、某个表情,都是会突然很喜欢的。有时会生气,却不会去憎恨。只是**得像个女孩子,这样的男孩是很容易让女孩子厌倦的。我想自己以后的妻子一定是个“治愈系”的高手,不然是没办法和我相处的。

虽然我也是个治愈系的高手,但对自己还是比较放纵。其实也不算是放纵,不过是率性而为罢了。既没有影响他人,也没有拖累社会,只是我自己有些小小的固执而已。一定要先刷牙后洗脸。房间要么不整理,要么就把所有的东西部收拾一遍。会一直喜欢一个女孩很久很久。会一个人没理由地去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尽管什么也不做。

经常喜欢一个人静下来思考些或与生活有关(番茄炒蛋要加糖还是加盐以及火候问题)或很抽象的问题,或是单纯地思念某个人,或只是静静地发呆什么也不想。

会有人说我呆,说我反应慢。其实我的反应并不慢,只是想得比较多而已。就像我并不忧郁,只是常常睡不够,眼睛睁不开,面部肌肉懒得动而已。希望能和大家成为好朋友!

开学班会自我介绍 篇四

大家好,我是xxx,来到这里,我非常的兴奋,因为我又能够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朋友了。

我是一名学习一般,相貌一般,体格一般的内向学生。我沉着冷静,比较和善,也比较好相处,大家可以和我多交朋友。我喜欢看书,特别是喜欢xxx的书,希望在大学能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书友。

我和在座的同学们一样,渴望展翅高飞,渴望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施展才华的更广阔的天地。我想,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未来的四年里,由各位老师的倾情传授,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加无限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开学班会自我介绍 篇五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浙江嘉兴,我是个有丰富情感,但缺乏美好的口才的人,呵呵,我觉得上大学我们不仅仅是要学习专业知识的,更重要的是要体验大学生活,接下来,我讲讲开学第一天的来湖南xx会吧,可以说我是在快乐和痛苦中度过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迎新的学长都很热情,他们会领我去完成一项项的报到程序,我感觉好情切,一点都不会感到紧张和陌生,尤其是李静学长他会主动的来帮我拿行李,我可以请教我不明白的地方。其次就是痛苦的,因为我来自浙江,要知道浙江是不吃辣的,吃辣是我最担心的事,吃了顿晚饭,我辣到头疼了一晚上。那晚,我们学院的院长开玩笑说,来的时候吃不了辣,四年后回去了就没辣不行。所以,我觉得吃辣,也将是我的一门必修课!我的大学生活将会是从痛苦向快乐的过程。

开学班会自我介绍 篇六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浙江嘉兴,我是个有丰富情感,但缺乏美好的口才的人,呵呵,我觉得上大学我们不仅仅是要学习专业知识的,更重要的是要体验大学生活,接下来,我讲讲开学第一天的来湖南xx会吧,可以说我是在快乐和痛苦中度过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迎新的学长都很热情,他们会领我去完成一项项的报到程序,我感觉好情切,一点都不会感到紧张和陌生,尤其是李静学长他会主动的来帮我拿行李,我可以请教我不明白的地方。

其次就是痛苦的,因为我来自浙江,要知道浙江是不吃辣的,吃辣是我最担心的事,吃了顿晚饭,我辣到头疼了一晚上。那晚,我们学院的院长开玩笑说,来的时候吃不了辣,四年后回去了就没辣不行。所以,我觉得吃辣,也将是我的一门必修课!

我的大学生活将会是从痛苦向快乐的过程。

谢谢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 篇七

【关键词】文言教学;回归;学生;文化内涵

文言教学效率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缺少文言文学习的现实语境,白话文充斥的文学现实与社会现实下,学习古代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理论般的枯燥。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表现为一种机械的教与学,统一的教学模式,同一种思维定式,很难触发学生心灵。

我们在倡导现代教学方式的同时,不能摒弃传统中的精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最基础的在于多读,教师读,学生读,默读,精读,直至背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有所体悟,这是教师所不能代替的,在整体阅读中感悟,读出文章感情。这样的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遵循了教育心理学中,桑代克提出的练习律,学习古文重在诵读积累,在诵读中积累语识,培养语感获得熏陶,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而非肢解了的字词句零散的呈现,毫无系统,显然也就失去了一篇文章原有的整体风范,学生也无法更好的欣赏通篇佳作。许多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常将通篇文章进行肢解,再统合。首先学生看到的不是整体,是零散的部件,因此很难还原到最初的整体中,无法整体把握。在整体阅读中,略懂大意,进行字词积累,储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一、真实自由,回归文言教学“人文”之本

同一作者在他所写的每篇文章当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或喜,或悲,或怒,或哀。作者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情境,塑造了不同的诗篇,表达了不同的自我,我们更重要的是理解、感悟。在古代,文言文是通用语言,具有交际功能,古文中所隐含的深层寓意,光靠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够的,要深入玩味,单一的字词句解释和翻译、死记硬背,提不起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对于文言文中词的教学,应紧扣意象,通过直接的词语将文中的意象放大。意象,寓意之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周邦彦《苏幕遮》中的意象,如“沉香”、“鸟雀”、“初阳”、“荷”、“渔郎”、“梦”,对每一个意象进行再扩展,根据词的内容联结,点“沉香”以消暑,表明作者当时当地闷热、难受的环境,转“鸟雀”欢快,天晴现“初阳”引“宿雨”已晒干,表达初晴的喜悦,“荷”在水中央,清风吹来,在风中舞动,望着荷花,见“渔郎”思乡念友之情油然而生,梦回故乡,乘轻舟,使进开满荷花的渠塘,几个意向贯穿词的始终,以文中之象把握作者之意,从而感知作者意图,把握全篇思想感情。

二、对比论证,回归文言教学“积累”之本

分析学情,立足于学情,调动全班的思维,不应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迷惑了老师,学生个人经验、社会阅历,不足以与作者产生共鸣,定位合适的教学目标,当作者感时花溅泪时,学生有所触动,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才是有意义学习的收获。可将有共通之处的文章做一对比,深入玩味,让学生了解相同情感背后不同的独白,了解文言文多元化文化内涵。庄周《逍遥游》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二者同为表达不满现实,追求个人心灵自由的真实的情感,首先明确作者背景,庄子一生过着穷苦的生活,主张无为,又主张齐物,认为大小、贵贱、生死、是非、善恶等本质都是一样的,并因此要求人们在无是非的虚无之境中逍遥快活地漫游,而李白当时政治理想破灭,想排除烦恼。《逍遥游》写世间万物,大至大鹏,小至尘埃,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点明全文,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嘲笑追求名利的人,吟诵心灵的追求之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高大奇特,使人向往,引起梦游之兴,梦游历程,对理想境界的向往留恋,回到现实,又表达了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渴望、个性解放,引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慨。《逍遥游》中运用寓言故事,充满了奇特的的想象、其中赋予人生哲理,而李白以梦中游山写景,暗指自己仕途多舛,步步艰辛。两者同为呼唤自由,向往心境,批判了现实的丑恶,同为虚幻中表达真实情感。却以举例论证和触景感慨不同的方式引起读者思考。通过对比逐渐摆脱,统一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三、全面发展,回归文言教学“生活”之本

新课标倡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及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关注到学生个性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拥有多项智能,包括言语、数学、音乐、身体、自然智能等。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可以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领域,及自己的智能特点。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领悟。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首句点明了游览时间地点人物,第二句主客对饮,写诗人的安闲逸致。三、四句写月夜泛舟江上徘徊,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动态,“白露横江”写秋意之浓,“水兴接天”写出秋水之旺,皎洁的月光下,江水明净,一派秋景,令人心旷神怡“纵”“凌”指绘出苇叶小舟随意飘荡,泛过茫茫天边的江面。最后一句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江水、明月、清风等风光中的感受,作者的感情展开了奇思遐想的翅膀,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问题便生成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复述第一段泛舟江上的情景,继而引入文本。言语智能强的学生,用精炼、优美的语言表达,视觉智能强的学生,结合创造性的想象力,描绘一幅,能让人感受颇深的画面,自然智能强的学生,喜欢与大自然相系,更多的会致力于明月、江面、清风的推敲上,数学智能强的学生,则对此次出游做一番推敲,一种富有构思的夜泛江面,包括空间定位,自我智能强的学生善理解作者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构思中进入文本,才会激发他们预知下文的兴趣,不断体会作者泛舟而乐,继而由乐转悲、怀古伤今,转悲为喜结尾的坦然,不同多元智能优势的学生,关注点不一样,设置不同形式的场景,能够使他们发挥最优,突出个性思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当然这对于教师具有一种挑战。

总之,文本教读是基础,重在积累感悟,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遵循文言文的文体特点,使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很好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拉泽尔。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排行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