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最新10篇)

2025-02-24人围观
简介社会环境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个人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理的社会环境分析(最新10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社会环境分析 篇一

社会环境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个人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理的社会环境分析(最新10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社会环境分析 篇一

1、社会环境分析

***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市场,*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目前社会对于通信类人才需要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我国的通信技术还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具有一定能力的高水*毕业生一定会得到企业的青睐。所以说在校加强通信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会在就业时有一定的专业优势。

2、职业环境分析

(1)行业分析(it):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要求高,首先是产品的质量好,服务到位。

所以在电器销售行业,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当今没有多少企业是在真正的做“服务”,从营销观念的角度出发,连市场营销的观念没有达到,当今电器产品营销服务人才的机会很多。

2)职业分析

当今的消费者有关电子的消费知识在增长,挑选的余地也很大,仅仅能说会道、热情周到的服务已远远不能如早期一样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应该如何进行市场的开拓,培养重视的客户?所以,将专业知识与营销技巧结合,成为我的选择。

社会环境分析 篇二

关键词:环境与社会风险;赤道原则 ;银行业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0-0003-09

一、回归银行的本质

经济学家彼德?伯恩斯坦认为,“管理风险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承担风险以做长远选择的偏好,是驱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系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金融机构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银行亦不能例外。正如德意志银行前董事会主席布鲁尔(Breuer)所说,“现代银行的职能正在从资金融通功能向风险中介功能扩充,经营风险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经营风险是银行的本质;经营风险的能力始终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尽管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由于国内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与银行业发展历程较短,国内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意识与技术仍然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从风险评级工具来看,我国银行业还介于从纯粹的人为经验判断到模板化评级的过渡阶段;从风险计量模型技术的应用来看,经典风险计量模型所需要的持续的、可量化的基础数据严重匮乏,从而使得模型技术无法发挥有效作用;从信用衍生产品风险转移技术的应用来看,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无法通过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组合进行风险转移与分散。因此,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由于风险管理量化技术应用的条件与环境均不成熟,导致信贷风险管理距离标准化、数量化、系统化仍然有较大差距。

无法准确计量风险,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也就无从谈起,形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系风险定价混乱的局面。加之,整个金融体系仍然是银行信贷业务为主导,风险不断累积在银行体系内,形成了银行不得不与企业共担风险的局面。基于国内实际情况与环境,标准化的、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难以应用,特别是,单纯依赖财务数据的风险识别、评估等管理方法面临较大挑战。

比较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数据规模与质量以及整体社会信用情况普遍优于我国,但在其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对环境与社会信息定性分析的应用范围仍然很广、重视程度仍然很高,这非常值得国内银行业深入思考与学习。如图1所示,一般而言,在欧美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对于大型企业,财务信息定量分析占比80%,环境与社会信息的定性分析占比20%;对于中型企业,定量与定性分析比重为70%和30%;对于小型企业,二者比重为40%和60%,甚至有时候为20%和80%。

鉴于此,笔者提出,应当在信贷风险经营管理过程中,增加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定性分析,作为财务信息定量分析的补充手段,从而改善当前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过度依赖企业财务报表、信息不对称严重、难以客观评估企业风险的状况。

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相关理论演变

研究领域最早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投资过程对投资收益产生何种影响进行论证。最初阶段,学者们只是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马柯维茨经典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投资决策过程,限制了投资组合的多样化与分散化等原则,从而难以达到收益最大化目标。鲁德(Andrew Rudd,1981)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将环境与社会因素纳入投资决策过程,会阻碍投资组合的多样化,从而降低投资组合的收益率。这一研究结果在学界与业界均引起较大争议,至此该问题成为投资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后众多学者从投资组合理论出发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并逐渐发现上述结论的不稳定性,基本从理论上了这一结论。赫普纳(Hoepner,2010)通过将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公式进行变形,直接从理论公式层面证实上述结论的不稳定性。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以标准差衡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各目标资产的权重与各自标准差乘积总和;第二部分,目标资产之间的关系及其标准差乘积总和。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考量,限制了目标资产的可选范围,目标资产组合的数量减少,会增加第一部分的数值;然而,由于资产数量的减少,会降低r值,同时附加了环境与风险管理选择的目标资产,自身拥有较低的标准差,因此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考量能够减小第二部分的数值。因此,第一部分提高并不能完全决定整体投资组合的标准差的变化方向,也就无法确定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一定会降低投资组合收益。

20世纪90年代到2007年期间,众多实证研究成果证实了这一理论判断。多数研究对欧美国家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基金公司与传统基金公司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角度包括前者的潜在成本并无显著高于后者;前者的投资收益率并没有显著低于后者等。具有较大影响的是,2005年贝罗(Bello,2005)对美国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基金进行了7年的跟踪,并得到结论“这些基金在投资组合的分散化程度上与传统基金并无显著差别”。施勒德(Schr?der,2007)证实了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基金与传统基金具有相当的夏普比率。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众多学者进一步认为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投资决策过程比传统投资行为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应当在价格(投资回报)中予以体现,即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投资决策模式能够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随后,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根据弗里曼(Freeman,1984)在其专著《企业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者们进一步建立了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对财务绩效产生正面作用的理论根基。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关注与管理,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平衡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有助于企业生存发展,其价值反映在企业的系统风险下降与投资人超额投资回报两方面。

(二)相关实证分析

在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实证分析也随之发展起来,特别是2000年之后,实证分析成果的增速与增幅都显著提高。

在这些实证分析结果中,89%的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非负相关关系,48.2%显示正向相关,23%显示中性不相关,10.7%的显示负向相关,18.1%为不确定相关性,如图2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以欧美发达国家投资机构为研究样本的研究分别得到46.7%与42.7%的正向相关结果;以新兴市场国家为研究样本的研究结果呈现出65.4%的正向相关结果,如图3所示。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兴市场国家环境与社会问题的管理水平与规范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这种情况下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正向结论也更加显著。

以投资类型进行划分,如图4所示,大部分研究样本涉及股权投资(占比87.1%),其次是债券与不动产投资。其中,在股权投资中,52.2%的结果呈现正相关,涉及债券与不动产投资的实证研究正相关比例更高,分别为63.9%与71.4%,同时尚未出现负相关结果。

从具体研究角度而言,目前实证分析的主要切入点包括两个,即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水平与投资回报的影响 。

1. 对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环境与社会因素对风险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主要涉及对风险评级效率的影响与对综合投资风险回报的影响。李等(Lee等,2010)与洛雷尔(Laurel,2011)等分别以美国61个基金为研究样本,均证实了在投资过程中,对环境与社会风险情况的考察与评估,能够显著降低整体投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出口环境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韦伯教授(Olaf Weber教授,2008)等选取欧洲205家银行,并根据其是否是UNEP FI(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进行分组,对风险管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UNEP FI在风险识别与评估阶段效率显著高于非UNEP FI。2010年,韦伯教授将52个环境与社会风险指标结合传统风险评估指标,对德国40家银行180个贷款项目进行再次风险评级,结果显示新的评级结果准确率高于原先评级结果7个百分点。韦伯教授的一系列研究结果,对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风险评估的有效性与正面作用是强有力的证明。赫普纳等(2011)对26个发达国家150个企业的环境与社会情况,进行了为期7年的跟踪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优劣,形成 25个虚拟投资组合,每个投资组合规模介于70亿至1150亿美元。跟踪结果显示,环境与社会情况评估得分最高的投资组合,比得分最低的投资组合,具有较低的损失风险概率,二者相差6.84%。

2. 对投资回报的促进作用。厄文(Roger Urwin,2010)选取荷兰、挪威、美国加州三大养老金基金管理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投资组中设定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行为的资产比例,计算得出,如果2%的投资组合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考量,在95%的概率水平下VAR下降20―25个基点;4%的投资组合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考量,对应VAR下降40―50个基点。对于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考量的投资模式与传统投资模式的比较,这个结果给出了明确答案,即由于综合风险的显著下降,前者要优于后者。布兰查德(Gunther Capelle-Blancard,2011)以法国116个基金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财务绩效与纳入考量的环境与社会因素数量呈U形关系,即,在少量选取环境与社会风险指标纳入投资决策时,使得投资收益率受到负面影响;随着纳入考量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指标逐渐增多,投资收益率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与巴涅特和萨洛蒙(Barnett和Salomon,2006)以美国的共同基金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证分析结果一致。鉴于国际金融公司(IFC)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领先地位以及其完备成体系的独立项目评估系统,刘霞(2015)选取IFC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自1998年开始致力于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具体措施等的改进,对其财务绩效具有长期显著的正面作用。

(三)金融机构的实践证明

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投资决策过程产生的正面作用不断得到证实之后,投资领域的实践也随之而来。截至目前美国共有超过500家共同基金在投资决策中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1995年时,该数据为50家)。依据福布斯公布的预测数据,美国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资产规模大约为3.7万亿美元。例如,成立于1991年的多米尼社会责任股票型基金(Domini Social Equity Fund)是历史最悠久的社会责任基金之一,它的每笔投资都是在对投资标的进行环境与社会标准评估与风险缓释之后进行的。自1991年至今,它的年度收益率为8.6%,而标准普尔500指数为9.3%;其在最近一年、三年以及五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22.1%、11.2%与18.8%。Calvert Large Cap Core A将其投资目标与策略均定位为符合环境与社会标准,其投资回报率一直高于罗素1000指数,最近五年平均回报率为18.3%。Parnassus Small-Cap基金公司专门投资于市值小于30亿美元的企业,在评估企业风险的过程中,赋予环境与社会风险较高权重,并明确排除那些环境与社会绩效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其在最近一年、三年以及五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7.0%、3.5% 与 16.1%。

除了这些专门的基金公司之外,还有荷兰APG资产管理公司、PGGM、美国CalPERS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挪威国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等均已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特别是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KKR),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最成功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其在2007年开始与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EDF)合作,在其收购德州能源公司(TXU)的项目中,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措施,并根据评估结果,拒绝了多个传统能源项目,如火电厂等。在两年的时间里,KKR在所投资的8个目标公司运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共节约成本1.6亿美元。目前,KKR已经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覆盖其全球管理资产的30%。

三、国内外银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

(一) 评估体系

本文构建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Environment and Social Risk management,ESRM)评估体系主要结构包括三个一级模块:ESRM政策框架、ESRM实施方法、ESRM管理体系(见表1)。

在ESRM政策框架中包含四个二级模块:政策范围、组织结构、产品覆盖面和涵盖因素。这四个二级模块涵盖了政策的制定、职能部门、适用范围、内容丰富程度等多个方面。前两个二级模块反映了ESRM政策在银行组织架构中作为一般功能性政策的作用,涵盖了从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政策应用到银行特定业务的功能性政策。这也使得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有机结合(库尔森,2002)。确定ESRM政策适用范围覆盖的产品分类为:项目融资、企业贷款、个人和中小企业零售贷款。涵盖因素选取气候变化问题、生物多样性、文物保护等,源于这些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关注问题。

ESRM实施方法模块包括三个二级模块,即评估优先级、实施工具以及评估流程。目前,ESRM评估流程的具体内容,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的发展过程。本文中,我们按照赤道原则(2013)所规定的评估流程来设定衡量指标。

在ESRM管理体系这一模块中,根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指南(GRI 4.0,(2013)和韦伯(2012)的研究结果,采用了一般性报告、趋势分析报告、重要财务报告等层次分类来衡量信息披露情况。

(二)分析方法

结合信息披露,依次对上述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进行赋值,从而得到银行的环境与社会管理体系表现的整体评价。 三级指标赋值区间为[0,1],如果银行满足指标的要求,即该项指标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对于指标信息缺失或者信息表达不明确的,均赋值为0。基于评估体系结果,本文将采用对应分析法、最优尺度分析法、差距分析法以及Fisher’s检验方法,分别对国内银行之间、不同国家银行之间以及不同因素之间所关联的环境与社会管理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当前不同国家、不同管理体制下的银行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的表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接下来,对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称R-Q 型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的统计分析技术。该方法通过建立规格化概率矩阵将R型因子分析与Q型因子分析有机结合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原理如下:

在与R 型因子分析相应的因子平面上作样品点图,按累计贡献率的大小确定因子m,通常情况下,m=2,即因子轴计为G1 与G2,由于F1―F2 因子平面与因子平面的两条直角坐标重合,散点叠加即形成了对应分析图。在对应分析图上可以提供以下信息:(1)变量间的关系:邻近的一些变量点,表示这些变量具有成因上的联系。(2)样品间的关系:邻近的样品点具有相似的性质, 属同一类型。(3)变量与样品的关系: 同一类型的样品点将为邻近的变量点所表征(王雪萍、古丽努尔,2007)。

(三)样本数据

目前多数国家都拥有数量众多的银行,且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很难进行随机抽样。本文中选取银行总资产占该国银行业总资产份额70%以上的银行作为样本。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及所处位置,本文选取来自五大洲隶属于9个国家的242家银行作为样本。其中,中国银行业样本由国有银行(包括三大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组成,共有166家银行。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英国、南非的银行样本由占该国银行业总资产比重70%以上、总资产由大自小排名的银行组成,数据情况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数据来自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数据;其他国家银行数据来自于政府信息披露与各国中央银行统计数据。

评估体系中,三级指标数据来源为各家银行2009―2015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年度报告以及官方网站信息。样本银行或是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或是按照赤道原则或GRI等组织的要求,这些报告往往能够披露企业对环境、社会问题等的制度、管理结构、组织形式等信息。

四、结果讨论

依据评估体系赋值结果,对我国银行业的ESRM表现进行了分类:总分值位于[0,20]为ESRM-M组;20分以上为ESRM-H组,0分为ESRM-L组。分别采用对应分析方法与最优尺度分析方法得到以下对比分析结果。

(一)体制比较分析

图5为中国银行业不同管理体制的银行ESRM表现的对应分析图,横轴为各类银行ESRM表现,纵轴为依据管理体制分类银行。横纵轴惯量分别是0.638与0.275。这一结果表明体制类别与ESRM表现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进行91.3%的解释。从图6可以看到样本中三种体制的银行关于ESRM的表现差异分明。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与ESRM-L的位置相重合;股份制银行与ESRM-M位置最接近;国有银行与ESRM-H的位置最接近。同时三种类型的银行之间的距离相差甚远,说明在ESRM表现方面,差异较大。这一结果通过卡方检验值得到再次证明(chi2=136.7,p=0.000)。

就整体而言,国有银行优于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优于城市商业银行。此外,虽然国有银行的ESRM表现要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银行,但是国有银行与ESRM-H的距离要远大于股份制银行与ESRM-M之间的距离。根据ESRM三种表现的位置距离说明,ESRM-M与ESRM-H之间的差距远大于其与ESRM-L之间的距离。这一结果也较为容易理解,目前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中除了少数几家了社会责任报告外,多数银行对环境、社会责任的概念意识尚浅,数量较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年度报告与官方网站上甚至找不到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相关信息。主要股份制银行作为上市银行,受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约束以及各方面制度建设较为完善,情况要远好于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虽然整体情况好于股份制银行,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国有银行距离ESRM-H的距离较大,说明我国银行业整体的ESRM表现仍然有待提高。这样的结果在不同国家银行间对比分析中更加清晰。

(二)国别比较分析

图6是以国家为纵轴、ESRM表现为横轴的对应分析图,横纵轴解释力度分别达到0.845与0.155,合计解释力度达到100%,说明国家与ESRM之间的强关联性。如图7所示,在所选样本中,只有中国与俄罗斯处在了ESRM-L的区域范围内,韩国与南非处于ESRM-M的区域范围内;澳大利亚与英国处于ESRM-M与ESRM-H之间,剩余国家处于ESRM-H区域范围内。由于严苛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法律约束,大部分发达国家银行的ESRM表现较好。此外,澳大利亚与加拿大银行ESRM表现良好,也由于其国民经济中环境敏感行业的比例,例如在加拿大的国民经济中,采矿业占比较大,使得加拿大银行的ESRM表现较好,位于距离ESRM-H的最近一点,这一结果也与韦伯(2012)的研究相符。而我国银行业ESRM表现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数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得分偏低。如果将城市商业银行从中国的样本中剔除,会得到如图7的结果。

可以看到,剔除城市商业银行之后,中国银行业超越了南非,进入了ESRM-M的区域范围。鉴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数量众多,但是资产总量偏小,这一结果相对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目前ESRM的真实管理水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银行业ESRM表现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但是进步较为明显。除了大型国有银行外,股份制银行中也出现了ESRM表现达到高水平的银行。此外,鉴于我国2007年以来推行了一系列“绿色信贷”政策,大中型银行在贷款业务管理流程中,针对环境与社会风险,实施了“一票否决制”、“名单管理制”等多种管理措施。

(三)国内银行业指标分析

通过国别比较分析,发现剔除城市商业银行之后的ESRM表现可能更符合我国银行业的主体表现特征,因此,在分析国内银行业各级指标时,本文依然采用剔除城市商业银行之后的样本数据。

本文采用差距分析法对H组与M组的具体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更加清晰地说明我国银行业在ESRM表现方面的差距。Gap1表示组别之间标准差较大,同时M组均值较低的指标。这样的统计表现说明了该指标在H组中表现远好于M组,表明组别之间存在较大差距。Gap2 表示同组内的比较,即H组中均值较低的指标,表示同组内该指标改进空间较大。

A模块中, a21为Gap 1 ,表示银行设立专门部门针对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管理方面,H组显著优于M组,这反映了一家银行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重视程度。a22 与a42为Gap 2。a22作为Gap2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在针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具体操作中,缺乏相关专业技能。国内银行业仅将与环境和社会风险相关的事项,看作是企业社会责任甚至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尚未深刻认识到这是关乎风险管理的事项,因此缺乏将其与风险部门专责相联系的理念。

B模块中,b22与b34为Gap1,显示H组比M组在评估方法设计与相应风险缓释手段方面要更加具体。然而,b32与b23作为Gap2,也显示国内银行对于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分析与预防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此外,表4中b13的指标表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是最小的,反映了政府在环境方面的立法与行业融资政策指引发挥了强大的作用。B模块作为ESRM实施方法模块涵盖了识别、分类、尽职调查、缓释手段、监督管理。B模块各指标的均值趋势性变化反映了目前国内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在识别、分类等表现较好,在缓释手段、监督管理等方面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

C模块主要是针对ESRM的反馈、沟通、监督、信息披露等管理体制进行评估,表5中C模块各指标分值均不高,充分反映了国内银行业在ESRM管理方面的薄弱,缺乏建立完整管理体系的意识。d12作为Gap 2表明国内商业银行签署自愿性准则的动力不足。此外综合表3、表4、表5还可以看到,从模块A到模块C的均值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国内银行业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停留在政策建立阶段,在执行与管理方面较为薄弱。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内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落后于发达国家银行业;国有银行整体表现要优于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表现较差。从指标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面在不断进步,但是多数进步来源于监管部门的政策指引,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主动干预意识不足。鉴于相关法律的严苛规定,发达国家银行业具有较强的动力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目前发展水平较高,表现在能够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融入具体业务流程,并建立了具体流程措施;确立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并配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特别是针对环境敏感行业的相关业务,发达国家银行业往往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金融机构的具体实践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纳入核心业务流程对于金融机构财务绩效的正面作用,并通过建立三级评估标准,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管理体制银行以及全球不同国家间银行所处的不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水平,也突显我国银行业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国内银行业尚未充分意识到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与银行持续保持盈利能力的重要性。国内银行业也尚不具备从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中挖掘商业机会、创新商业模式的能力。

综上所述,要改善国内银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应当从增强意识层面认知与培养内在管理能力两方面入手。

首先,意识认知层面,应当从法律与监管层出发,提高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意识觉醒。即法律层面对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的监管力度加强;银行业监管层面对银行承担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的认识需要加强。

其次,我国银行业应当加强内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如何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流程纳入相关业务规范流程与监督管理体系的评估流程。赤道原则作为国际金融行业基准与标准化工具,提供了详细、完整、具有可行性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操作指南,成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议借助囊括了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识别、评估、监督、行动计划(风险缓释方法)等管理措施的赤道原则,形成对企业信息的全方位跟踪手段,确保企业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全面性,从而缓解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Andrew Rudd. 1981.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ortfolio Performance,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Bello,Z. Y. 2005.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and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28(1).

[3]Schr?der,M. 2007. Is there a Difference?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SRI Equity Indice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34(1-2).

[4]Freeman.R.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Lee,D.D.,J.E. Humphrey,K.L. Benson,and J.Y.K. Ahn. 2010.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 fund performance:the impact of screening intensity,Accounting & Finance,50(2).

[6]Laurel,D.. 2011.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 in Europe:The effects of screening on risk and the clusters in the fund space.

[7]Weber O,Fenchel M,Scholz RW. 2008.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s into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of European bank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8]Weber,O.,Scholz,R. W.,& Michalik,G. 2010. Incorporating sustainability criteria into credit risk management[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9]Andreas G. F. Hoepnerab,Michael Rezeca & Sebastian Siegl. 2011. Does pension funds' fiduciary duty prohibit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criteria in investment processes?

[10]Roger Urwin. 2010. Allocations to sustainable investing.

[11]Gunther Capelle-Blancard. 2011.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responsible funds does the screening process matter?

[12]Coulson AB. 2002. A Benchmarking Study:Environmental Credit Risk Factors in the Pan-European Banking Sector.

[13]Coulson AB. 2002. A Benchmarking Study:Environmental Credit Risk Factors in the Pan-European Banking Sector.

[14]Weber O. 2012. Environmental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n banks and financial service institution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1(4).

[15]刘跃生。国外先进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经验借鉴[J].中国城市金融,2010,(3).

[16]刘霞。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如何影响金融机构财务绩效――基于国际金融公司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5,(9).

社会环境分析 篇三

1、家庭环境分析

家庭经济情况一般,能维持日常生活,生活水*一般,家中有在市*工作的中层**和在建筑集团公司工作的。父母比较开明,很尊重我的就业选择。从这种层面上讲,家庭为我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2、学校环境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全日制二本院校,是一所煤炭院校,学校在全国范围没竞争力较差,在省内声誉较好,知名度在中上等。当前的院校专业设置中,会计专业的学生总体上就业形势较好,并且20xx年我校的会计专业已经跨入一本招生行列。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讲,专业的优势可以弥补学校的劣势。

3、社会环境分析

由于家庭的原因,我将来的就业地点很可能会选择在新乡或则安徽的一个城市,但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很高,从长远角度看,不是十分有利。但从地理位置关系的角度来看,将会有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社会环境分析范文 篇四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11-03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严峻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中,绝大多数都是青年劳动力,已经成为中国失业人群的主体。面对中国青年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青年劳动力;二是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

自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时代。这无论从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方面看,还是从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及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方面看,都是一项战略性和历史性的成就。因为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更是促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珍贵的人力资源。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学生人数,实际需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将超过1 000万,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时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更难了。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国内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 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 5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另有自然减员300万,因此每年的供求缺口将达到1 300万,待业人数与岗位需求量显而易见。

2.高校专业设置错位。目前部分大学的专业及课程在设置上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人员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他们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另一些学校则专业划分过细,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脱离市场,根本用不到类似专业。而以注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学生不仅理论功底不系统,而且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相反用人单位则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偏少,无非是学校、导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导师推荐不具备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被推荐;考公务员近年来热度一直不减,可谓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且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等限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网站和招聘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依然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毕业生自身问题。大学生自身在就业理念存在误区,部分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过多追求优越的条件,而忽略了自身条件,在整个择业过程中叶容易受到其他影响,如攀比、自卑、依赖,高不成低不就。现在的企业对于应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毕业生们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逻辑性、人格修养,肯学肯吃苦的精神,就目前看来毕业生与这一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和高考一样,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其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起点。然而“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使得大学生面临生存危机,毫无自由发展可言。在新世纪的竞争中人才是关键,人才是社会资源中最重要和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同志指出,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只有青年学生们的就业问题解决了,才有实现和谐社会的可能,这是一个因果关系,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不然构建和谐社会就是空谈。

2.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对每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在毕业之际,能获得一份让他们学有所用的满意工作,可使他们安居乐业,学以致用,消除消极情绪,为社会的和谐创造气氛和条件。据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失业激增、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化等现象,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事实上,中国在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这部分大学生未能及时、充分和合理地就业,既浪费了人力资源,也加大了社会经济成本,使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增多,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不利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为27%左右,2003―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人和413万。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 500万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而2003年、2004年、2005年一次性就业率为73.5%、73%、72.3%之间,也就是说这三年没有正常就业的分别有63.6万、75.6万、94.18万。据调查,这些毕业生中,少数在家准备考研,大部分游历在各个城市之间继续求职,也有少数一些人参与一些不正当的组织,如传销。从全国目前的失业情况看,近年来失业人员也一直在增加。无论是社会人员的失业还是高校毕业生的未就业,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

也正是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不少低年级学生逐渐失去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信心,整日忧心忡忡,希望转专业或转校;部分高年级的同学一味热衷于考级考证,淡化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清楚或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毕业班的同学由于受专业的限制以及缺少对求职技能技巧的掌握和对当今企业用人情况的正确认识,四处碰壁;也有部分同学由于受就业心态的影响,缺乏对时机的把握,错过了签约机会,而懊悔不已;有些毕业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些因素都对校园稳定构成威胁,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同时也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敲响警钟。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

1.大学生心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具有情绪波动大、抗干扰能力差、辨别判断能力不强等特点,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严酷的就业现实常常让不少大学生“食不甘味,夜不成寐”,成了大学生最苦恼的问题。有调查指出,“接近八成的学生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新生刚进校就对就业问题感到忧虑的达到40%,有超过四成的学生对专业没有优势和找工作过程中的不公平因素表示担忧。”就业压力困扰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少学生因此产生了忧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思想和校园的稳定。

2.建设和谐校园的意义。校园的和谐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没有校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安定,社会的安定没了,又哪里会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如果全校师生员工之间人际关系和谐,将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校园管理上,那么文化建设、精神建设等软实力方面建设目标就会加快实现。

3.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就业问题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情况是办好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出发点,是直接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品牌、水平、质量和声誉的象征和体现,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家庭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可见重视和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意义非同寻常。

4.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一直是各大高等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学生利益无小事,就业就是学生最大的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要把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考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教育,做到人尽其用,让高校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即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让学生自己也乐在其中。

五、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头等大事

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大学生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就业既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现实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要解决就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依然繁重,我们将长期面临劳动力供给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大学生就业问题已不仅是一个现实紧迫的问题,更是一个长期的重大战略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无疑也最可能成为就业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但由于我们过去经常有意无意在回避就业问题,加上某些人的短视或无能,导致现在大学生就业如此之难,麻烦如此之多,社会影响如此之大!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样的一个政治问题:大学生就业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大学生就业关系着国计民生,无论怎样估计其价值都不过分,也就是说,这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只是一个点,一个时点的问题,千万不要只是在大学生毕业时,才考虑。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只是一条线的问题,不只是教育这条线的问题,千万不要以为就凭考核高校就业率,就可以解决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不只是一个面的问题,不是哪个领域有,哪个领域没有的问题,千万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所有部门,对所有行业,对所有地域,对所有人,都有关系。社会关心大学生妥善就业、安心工作,责无旁贷。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挑战,更是机会。它给我们挖掘潜力的机会,它给我们务实的机会,它给我们创造和谐社会的机会!

六、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不少工夫。经过不断调整、改进,很多学校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专业课程变化对于告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条块分割的教育模式,对于为和谐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的。

2.引导毕业生以创业取代就业:自主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实施税务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减少待业人数,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载体,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政府主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批安排应届毕业生参加正规的创业培训,并对优秀的学院颁发证书和给予低息贷款,鼓励创业。

3.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东西部的差别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变,期望靠西部地区自己的财力,用优惠待遇吸引大学生留下来,目前是不切合实际的。”这个问题,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沈代表建议,国家可以考虑采取一系列办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去工作。比如,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至二年的基层挂职锻炼,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支付他们的工资和津贴,两年后回城市优先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对有发明专利和有科研项目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提供科研启动基金等,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增设“三支一扶”、“大学生西部服务志愿者”、“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多种优惠政策。国家根据工作年限帮助支边毕业生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给予加分、生活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同时在户档迁移、职称评定、创业扶植等方面给予明确的倾斜政策。此外,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加大贫困地区工作补贴。比如,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在西部就业的特殊政策,就像20世纪50年代国家支援大西北一样,通过地区的特殊补贴,帮助贫困地区留住更多的人才,使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获得合理补偿。

4.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就业指导就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阶段实施,对于大一新生,就业指导应着重于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养成教育,让大一新生初步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现状,为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订立相关计划,增强新生求知欲和学习的自觉性。对于大二学生来说,一年大学生活和实践,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就业方向逐步明确,这个阶段应该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需要具备的技能。指导学生围绕职业发展规划去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素质、增强适应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在接触社会的同时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大三学生,则着重于其职业定向指导。让学生认清自己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身特点和能力相对照,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理想,拟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计划。把当年的相应专业的就业形势、政策、技能需求情况向学生作分析。指导学生制作个人简历,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指导其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进行弥补。了解多方就业渠道,熟悉就业网络。大四是学生就业指导的关键时期。学校重点引导学生从容的应对挑战,注意就业信息的收集与筛选,求职的步骤与技巧,避免错误的就业观念的形成等,做好应聘准备与心理调整。学校可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

对于毕业后的学生,解决其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尽可能提供就业信息,跟踪调查,建立完整的毕业生动态信息库,以开展针对性强的用人信息收集、筛选与匹配工作。

用和谐社会的理念去指导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个体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前提,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以有效促进效率与竞争、激发社会创造力,为社会和谐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汪秋菊。充分就业的内涵剖析[J].学术交流,2009,(5).

[2]鲁宏飞。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就业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3]李宝荣。对努力实现全社会相对充分就业问题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9,(7).

[4]李桂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社会[J].政治研究,2008,(9).

[5]梁军,罗雪平。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

社会环境分析 篇五

一、导言

现在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提前做好自己的规划对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大专生,就应该对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现在的就业形式,社会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等,对自己的性格能力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自我分析

1、职业兴趣:我适合在人际友好、环境轻松的氛围中与各式各样的人一起工作,对要求工作环境与我最看重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喜欢能充分发挥新颖独特的想法的工作,需要自由的环境和别人的支持。

2、职业能力:我本人对逻辑推理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具有独到的远见,而信息分析能力也不错的,比较喜欢对复杂的事务进行思考,工作认真、负责。但是,偶尔有时固执己见,以至于较难与别人达成共识。比较喜欢对复杂的事务进行思考,将复杂事物简化。

3、个人特质:喜欢追求各种不明确的目标;观察力强,工作自觉、热情,能够吃苦耐劳;主张少说多做;爱学习;喜欢独立工作。

4、职业价值观:基于家庭条件,首先考虑待遇较高的工作,对所选择的职业要有能从中不断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机会;当然,如果没有工资收入限制,我会先考虑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同时考虑这份工作是否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自己的理想;最后,也考虑这份工作我是否合适去做,我的能力是否能胜任,等等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5、胜任能力:

1)能力优势:头脑灵活,有较强的发展、提升意识,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有注重团体精神。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具有探险精神、创造意识以及克服

困难的勇气,独立自主,能以个人工作,并且全神贯注,能够客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交际能力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强烈的上进心。

2)能力劣势:做事过于依赖直觉,不喜欢按传统的、公式化的方式来办事。一旦有自己的主张就会贯彻到底,会不听别人的意见。自己性格偏内向,交际能力较差,又过于执着固执,积极主动性不够。

自我分析小结:我认为自己明确职业兴趣,有一定的能力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不足,所以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不够的能力。平时要多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强化的训练。譬如,多看一些课外书,多与上级交流经验,多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等等。

三、职业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庭背景也没有特别突出,但家里面是有很有长远眼光的家长,相信多听取他们的建议一定对未来有很好的指导;亲戚朋友众多,是很好的人力资源。

2、学校环境分析:

我就读于包头师范学院,生活环境好,教学设施齐全,且比较先进,教学水平也较好,师资力量一般,总的来说,整体教学还是在不错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就业率比较高。

3、社会环境分析:

我国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都使我们的就业环境看起来不容乐观,而现在毕业大学生渐渐增多,而且需求量渐饱和。不过,政府愈来愈重视学生就业,我正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才能,以在千万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四、职业定位

综合前面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这两部分的内容,我得出本人的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如下:

内部因素:优势因素(S)弱势因素(W)。

头脑灵活,逻辑推理能力较强有时过于理性,会忽略别人的感受。

工作有毅力,认真,负责不喜欢模式化工作,偶尔会有倦具有创造力,领导能力不错。

人际关系处理得当。

威胁因素(T)

社会环境不断变化。

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五、计划实施方案

1、大学期间:20xx年~20xx年

1)学好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

2)英语考级积极复习,强化英语,至少过4级。

3)从大二开始,积极准备考多种有关的证书。

4)从现在起,关注各种信息,研习关于人力资源与行政管理方面的书籍。

5)假期打工(和本人专业相符合的工作)积累社会经验。

2、大学毕业的五年:20xx年~20xx年

1)若参加工作,则踏实从事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长期计划:

1)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各方面见识。

2)努力工作,积极博取提升的机会。

3)在工作,学习之外,坚持锻炼身体。

4)汲取他人各种优点,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5)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大的予以改正。

7)在公司中争取做出成绩获得提升,以期在5年内达到目标。

8)如果条件成熟,自主创业。

六、评估调整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对我的职业规划要做出一些风险的预测。如果我不能够按规划完成以上制定的计划的时候,我会有以下的发展路径:

1)直接参加工作,累积资本,为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2)在众人的帮助下自主创业。自己现阶段随制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书,但受到自己现阶段思想不太趋向成熟的限制,以后在自己的职业的选择,生涯路线,人生目标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改动,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变的更成熟使自己以后的规划设计更接近实际打下基础。

七、结束语

有了职业规划书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一个人对自己的目标不清晰,那么无论你的学历有多高,知识面有多广,那也只能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又或只能一辈子做别人的跟班,做一个等着时间来把自己的生命耗尽的庸才。由此可见,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与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来说是人生中一件很重要不平常的事情。我的理想是成为一明成功的渲染师,当我走进这所大学,走进动漫设计系的时候,我知道我已经离这个梦想不远了。

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选择了正确,而失败中选择了错误。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天赋相差无几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人生却迥然相异。我要做一个成功者,我要选好我自己的方向,毫无疑义,职业生涯规划会给我的发展指带来更明确明确的方向。

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这个过程也就是梦想实现的过程。我深深的知道要实现以上规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过程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成功,不相信眼泪,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大雨过后才会有美丽的彩虹,成功就在彼岸,离我们并不远,明天就可以到达,现在我们只需划好属于自己的船,欣赏着沿岸风景就可以了。

社会环境分析 篇六

第一节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四、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析

六、居民消费价格变化分析

七、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节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对花茶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中国花茶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监管体制现状

二、行业主要政策法规

三、主要行业标准

第四节 政策环境对花茶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中国花茶行业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 篇七

一、导言

现在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提前做好自己的规划对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大专生,就应该对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现在的就业形式,社会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等,对自己的性格能力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自我分析

1.职业兴趣:我适合在人际友好、环境轻松的氛围中与各式各样的人一起工作,对要求工作环境与我最看重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喜欢能充分发挥新颖独特的想法的工作,需要自由的环境和别人的支持。

2.职业能力:我本人对逻辑推理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具有独到的远见,而信息分析能力也不错的,比较喜欢对复杂的事务进行思考,工作认真、负责。但是,偶尔有时固执己见,以至于较难与别人达成共识。比较喜欢对复杂的事务进行思考,将复杂事物简化。

3.个人特质:喜欢追求各种不明确的目标;观察力强,工作自觉、热情,能够吃苦耐劳;主张少说多做;爱学习;喜欢独立工作。

4.职业价值观:基于家庭条件,首先考虑待遇较高的工作,对所选择的职业要有能从中不断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机会;当然,如果没有工资收入限制,我会先考虑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同时考虑这份工作是否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自己的理想;最后,也考虑这份工作我是否合适去做,我的能力是否能胜任,等等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5.胜任能力:

1)能力优势:头脑灵活,有较强的发展、提升意识,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有注重团体精神。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具有探险精神、创造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独立自主,能以个人工作,并且全神贯注,能够客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交际能力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强烈的上进心。

2)能力劣势:做事过于依赖直觉,不喜欢按传统的、公式化的方式来办事。一旦有自己的主张就会贯彻到底,会不听别人的意见。自己性格偏内向,交际能力较差,又过于执着固执,积极主动性不够。

自我分析小结:我认为自己明确职业兴趣,有一定的能力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不足,所以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不够的能力。平时要多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强化的训练。譬如,多看一些课外书,多与上级交流经验,多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等等。

三、职业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庭背景也没有特别突出,但家里面是有很有长远眼光的家长,相信多听取他们的建议一定对未来有很好的指导;亲戚朋友众多,是很好的人力资源。

2.学校环境分析:

我就读于南昌理工学院,生活环境好,教学设施齐全,且比较先进,教学水平也较好,师资力量一般,总的来说,整体教学还是在不错的。空乘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就业率比较高。

3.社会环境分析:

我国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都使我们的就业环境看起来不容乐观,而现在毕业大学生渐渐增多,而且需求量渐饱和。不过,政府愈来愈重视学生就业,我正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才能,以在千万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社会环境分析 篇八

第一节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政策要素分析

二、行业相关政策规范

1、行业基本标准

2、行业管理规范

3、行业重点政策解读

三、行业相关政策及规划

四、政策环境对行业的作用及影响

第二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走势分析

二、中国投资景气度研究

三、中国进出口状况及形势

四、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五、中国居民收入与支出情况

六、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社会环境分析

一、社会环境分析

1、人口因素

2、自然环境

二、“十三五”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

三、社会环境对行业的作用及其影响

第四节技术环境分析

一、沥青技术现状

二、沥青新技术进展

三、行业技术趋势分析

四、沥青技术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分析 篇九

[关键词] 职业农民 成长 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19-02

农业如何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的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快培育高素质农业劳动者――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是伴随着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完善产生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白水县是个农业大县,苹果是主导产业,是白水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想实现苹果增产增效,农民收入增加,培育职业农民势在必行。

一、白水县职业农民发展现状

白水县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国著名的“苹果之乡”,是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之一。白水县总土地面积986平方公里,全县辖7镇3乡,194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7.5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7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6242元,其中40.6%的收入来源于农业。随着白水经济和苹果、蔬菜、畜牧等产业的逐年发展,我县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的农民。而且这些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大多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尚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育,不能达到职业农民的要求。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县政府和果业局也采取集中培训和到村组培训的方法,培训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果业技术人才和种植大户,这批技术人员就是职业农民,有7918人,占全县农存劳动力的5.88%。

二、白水县职业农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扶持问题。一是财政先导性投入不足。职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一项长期性的培育工程,它的周期长、任务重,需要充足的财政资金投入,来对职业农民群体的培育、补贴,而近两年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县政府对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认识还不够,因此县上的惠农扶持政策还不能完全倾斜于职业农民发展与创业上,财政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职业农民培育与补贴要求。二是项目倾斜不均衡。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投资比重不断加大,农业项目愈来愈多,但白水县只是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投入力度,对职业化农民的发展和培育作用不大。

2.当前全县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从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来看,整体素质比较差、文化水平低,据对我县北井头乡南井头村、林皋镇吴尧村、史官乡落雁村、西固镇东固村160户农户调查发现,4个村的160名农村劳动力中,文盲28人,占17.5%,小学文化程度82人,占51.3%,初中文化程度33人,占20.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7人,占10.6%;50岁以上的占35%,45―50岁的占32%,40―45岁的占21%,40岁以下的仅占12%;160名农村劳动力中有仅有23人参加过农民专项技术培训,有6人参加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总之,我县在家务农农民总体呈现一高一低(年龄高、文化水平低),两多两少(女多男少、自学多专业培训少),三不足(农民专项技术人才数量不足、种类不足、管理不足)的特点。他们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以及年龄层次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还不能完全的达到新型职业化的农民,不能带动一方经济,且发展速度太慢,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能跟上社会发展。

虽然有部分农民在从事传统农业中对良种的选择、农药使用、病虫防治及沼气的维护使用等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大多是自己平时经验和相互学习的结果,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所掌握的知识还不够准确和先进,农民的素质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力发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迫在眉睫。

3.职业农民发展的后备力量不足。2012年白水县仅有68401个劳动力在家务农,耕种着白水县72万亩耕地,并且这些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和现代农业意识不能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4.主体培育机构不明确,培育工作有些片面。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对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等一系列措施的相继出台,为职业农民培训创造了有利因素。而白水县至今还是将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作为农业局下属农技中心的一个部门,如果开展一般简单的职业技能培训还是能够整合资源抓好培训工作,但是开展综合素质高、知识全面、技术含量多、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要完成就必须单列出来独立开展工作。

三、白水县职业农民培训的有利因素

1.主导产业方向明确,为职业农民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年来苹果产业一直是白水县的主导产业,又加上畜牧和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县级领导重视,思想认识明确,扶持政策良好,发展环境良好,能够进一步肩负起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道路的历史责任,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目标。

2.扶持政策、项目倾斜农村。近年来白水县为了抓好苹果示范园建设,不断地开展争相引资工作,实施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争取了苹果苗木、套袋、防雹网、反光膜、农资等补贴,使该县果农基本上都用上了新技术,也是该县果农收益高的原因之一。在设施农业上和畜牧养殖上也加大政策倾斜。这些项目倾斜及扶持政策的出台都将为我县培育职业农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大力创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条件和环境。培育职业农民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实行政府主导,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形成部门联动的整体合力,创造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环境。目前,白水县虽然尚未属于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但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将白水苹果的宣传工作放在首位,例如召开苹果座谈会、举办苹果节、聘请明星做白水苹果代言人,这些都是近年来苹果销路畅的原因之一。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畜牧业发展,发展壮大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把畜牧业发展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使其成为有机苹果基地县的配套产业。“十二五”时期,建成万头生猪养殖专业村40个、生态家园养殖户4000户、300头高产奶牛核心示范养殖场1个,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和周围农民增收。要以苹果为主导、畜牧为支撑、沼气为纽带、设施农业为补充,提升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和跨越,努力实现“双万”目标。积极培育和发展设施农业。以“王河―东固”、“耀卓―上徐”、“南马―高西”三条设施农业带为依托,走“菜―畜―沼”相结合的路子,以建设刘家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中心,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水果、食用菌三大特色产业,创建白水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今年以来白水县以“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休闲”六大要素为重点,着力建设美丽乡村,目前,已建设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完成投资1200万元,为新型职业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近期又提出了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行土地合作社、土地银行等模式,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有偿流转,实现土地集约。这些都是县委县政府为鼓励大中专学生、在外打工的有志青年、青壮年劳力返乡务农,改善乡村环境,提升农民地位所做的一些工作,为培育职业农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成长环境。

4.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健全。培育职业农民不像培训农民工那么简单,更不像专项技术培训,它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主要手段,紧扣生产经营全过程,开展立体式培育。以生产能力促进、服务体系建设配套、综合素质提升三大工程为核心内容的培育体系。所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必须要有健全的培育体系。就拿白水县来说,在主导产业-苹果培训方面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作为技术支撑,强化了全县果农的培训工作,在教育系统要求各乡镇中心小学必须完成教育局下达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任务,在其它专业技能培训上县级主要有农技中心、园艺站、畜牧站等十几个培训机构,而且各乡镇也配有相应的畜牧兽医站、苹果站、农技站等培训体系和实训基地,行政村配有科技培训联络人以及科技示范户。这都将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基础保障。

5.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2012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42元,比2006年增加4625元,增长2.9倍;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人均达到4621元,比2006年增加3006元,增长1.9倍。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白水农民随着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消费水平也在提升,农民已从温饱迈向小康。县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表彰奖励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和农村带头人,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使农民更有信心的去经营农业。

四、对我县培育职业农民的几点建议

1.尽快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今年,我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白宜勤同志在省农广校调研时强调“农广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摇篮”。所以,白水县必须加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二是县委县政府要尽快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资源整合,形成部门联动的整体合力的工作机制。

2.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快制定并出台职业农民培育的有关惠农政策和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办法,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权益。一是要制定出新型职业农民行业标准和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办法等;二是要参照其他行业制定出该行业的各项权益保障制度;三是要重点从制度上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加快土地流转,确保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让职业农民吃上一颗定心丸,营造职业农民存在和生成的法律环境;四是是制定职业农民培育的有关惠农扶持政策和项目倾斜的规定,加大财政支持,提高农民收入。通过这些制度来保证新型职业农民有一个良好的从业环境,并能够依靠这个职业获得较好的行业收入和社会认同及尊重。

3.大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一是做好服务。主要是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充分发挥好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机构的作用,协调合作共同为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好务。二是项目倾斜。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各类农业项目的规划安排上充分考虑职业农民的需要,资金上、技术上、规划上通盘考虑,真正让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有更加肥沃的土壤。三是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应包括财政的、金融的、保险的等等方面,这就要求有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甚至是以规章制度进行明确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职业农民轻装上阵,顺势发展。

社会环境分析 篇十

环境对个人的职业影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左右着人所从事的行业、改变着人生的发展轨迹。而环境又有着地理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之分。

1、地理环境

地理因素对事业的影响常常被大家低估,住在符合环境需要其才能地区之人,比在不利环境中尝试推销其能力的人,毕竟有比较多的机会。

居住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最能理解地理对机会的影响,所以,事业人应该选择能提供其所寻找之机会的地点居住。

2、行业环境

行业环境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而也影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这也有利于个人选择有发展的行业和职业,有助于个人职业目标的更好实现。行业环境又包含以下内容:

行业发展现状:

对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应了解自己现在从事的是什么行业,这个行业目前是怎样一个发展趋势,是一个逐渐萎缩的行业还是一个朝阳产业。

国际**重大事件对该行业的影响:

行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国际**重大事件对该行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该行业能否提供较多的职业机会,比如2008年的**的奥运会给建筑业、旅游业和服务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和较多的发展机会。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发展前景预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行业自身的生命力,是否有技术、资金**等;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和研究国家对相关行业的**。

3、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有直接的影响,所有的人都处于企业的小环境之中,个体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对企业环境进行分析,可以使个人及时地了解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前景,把个体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并溶入企业之中。这有利于个人做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决定了一个企业如何看待其员工,故员工的职业生涯是为企业文化所左右的。

一个主张员工参与管理的企业显然比一个**的企业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渴望发展、追求挑战的员工也很难在论资排辈的企业中受到的重用。

当然,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有冲突,难以适应企业文化,这也决定了他在**中难以得到发展。所以企业文化是个人在制定职业生涯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企业**:

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归跟到底要靠企业管理**来保障,包含合理的培训**、晋升**、绩效考核**、奖惩**、薪酬**等等。

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哲学也只有渗透到**中,才能使**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没有**或者**定得不合理、不到位的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就难以实现。

***的素质和价值观:

企业的文化和管理风格与其***的素质和价值观有直接的关系,企业经营哲学往往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企业主要***的抱负及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确定因素。

企业实力:

企业在本行业中是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还是处于一个很快就会被并吞的地位?发展前景是什么?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不一定是最大、最强的企业就能生存,即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

只有适应环境,适应发展趋势的企业才能生存。职业生涯与人的一生有着密切联系,是人生安生立命之所在。

在人的一生中,职业生涯是个人一生的主体,是人生旅途中最关键、最辉煌的阶段。而在这阶段主要受以上三大因素的影响,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人的一生。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