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优秀12篇】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优秀12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曹刿论战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一
曹刿论战阅读理解附答案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耒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F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⑦虏③人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⑥。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像星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
(2)会匈奴大入塞:___________
(3)范兵不敌: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翻译句子。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
1、(1)倒下(2)正遇上(3)抵挡(4)击鼓
2、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曹刿论战》阅读题目 篇二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语。
(1)小惠未徧( )(2)公将鼓之( )
(3)再而衰(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www.baihuawen.cn←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曹刿论战》参考答案 篇三
19、(1)同”,遍及(2)击鼓
(3)第二次
20、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21.A
22、
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四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可/以一战 B. 登轼/而望之
C.公问其/故 D. 彼竭/我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以(怎么)战 B. 必以信(实情)
C. 小大之狱( 监狱) D.虽(虽然)不能察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
B.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
阅读答案:
1.C(正确的划分应为“公/问其故”。)
2.B(A: “何以”应为“凭什么”;C:“狱”应为“案件”; D:“虽”应为“即使”)
3.C(第三段采取的是补叙的记叙方法。)
《曹刿论战》节选文段阅读附答案 篇五
《曹刿论战》节选文段阅读附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又何间焉 间: ②必以信 信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可以一战
A.忠之属也 B.受之天也
C.何陋之有 D.见渔人,乃大惊
18.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19.阅读本语段,从鲁庄公的角度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6.①参与(1分) ②实情 (1分) 17.(2分)C 18.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2分)19.从本语段看,鲁庄公能接见曹刿这个平民百姓,并能听从曹刿的劝说,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取得百姓的拥护,成了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篇六
【小题1】(1)击鼓(1分)(2)同“遍”,普遍(1分)
(3)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1分(4)战胜(1分)(共4分)
【小题2】(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1分)
(2)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分)
【小题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小题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鼓”,词类活用,击鼓。“徧”,同“遍”,普遍。“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克”,一词多义,战胜。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辙”(车辙印)、“靡”(倒下)、“逐”(追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弗”(不)、 “必”(一定)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交代了曹刿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这表现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谨慎的人。
【小题4】试题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彼知己”等的说法。结合语段(一)具体说明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七
读下面【甲】【己】两个语殷,完成11-14题.(10丹)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哉。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o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a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
1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I)望其旗靡(
)
(2)用人不尽其所欲(
)
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1
A.公与之乘
凡战之道
B.故虽并天下
公问其故
C.既克
既胜养其心
D.登轼而望之
而士不厌兵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文:
14.【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2分)
答:
参考答案:
11、 (1)倒下(1分)
(2)想要(1分)
12.C(2分)
13.(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面鼓士气就枯竭了(2分)。
(2)这就是黄帝打了七十场仗而士兵仍不懈患的原因(2分)。
14.既战养其气(2分)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八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语。
(1)小惠未徧( )(2)公将鼓之( )
(3)再而衰(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9、(1)同”,遍及(2)击鼓
(3)第二次
20、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21、A
22、
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曹刿论战练习题 篇九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 ? ?) 间( ? ?) 弗( ? ?) 徧( ? ? )
帛( ? ?) 孚( ? ?) 辙( ? ?) 轼( ? ? )
竭( ? ?) 靡( ? ? )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 ? ? ? ? ? ? ? 。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 ? ? ? ? ? ? ?。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 ? ? ? ? ? ? ?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 ? ?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 ? ? B.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 ? ? ? ?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 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 《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 “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
A.肖像描写 ? ? ? ?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 ? ? ? D.侧而描写
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二)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 ? ? ? ? ? ? ? 。(用原文回答)
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 ? ? ? ? ? ?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 ? ? ? ? ? ? ? ? ? ? ?的时候。
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三)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呜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 ? ? ?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 ? ? ? ?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 ? ? ? ? ? ? B.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 ? ? ? ? ? ?D.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
A.何以战? ? ? ? ? ?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 ? ? ? ?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 ? ? ? ? ? ? ? ?。
5、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 ? ? ? ? ?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 ? ? ? ”。
6、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 ? ? ? ? ?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 ? ? ? ? ?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guì;jiàn;fú;biàn;bó;fú;zhé;shì;jié;mǐ。
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一鼓作气
3、选A,A属的意思是类,类别。B属的意思是类似。C属的意思是主管。D属的意思是嘱咐。
4、D ?5、A
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二、文言文阅读。
(一)
1、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作战前的政治准备
5、C
6、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有军事头脑的人。
7、D
(二)1、D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4、(1)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急躁冒进
(三)1、语言 ?议论 ?2、A
3、A.何以战翻译应是“以何战”B. 与现代汉语习惯一样。C.可以一战翻译顺序应为“可以凭借一战”D. 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顺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官吏和贵族 ?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十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小题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示例:鲁庄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小题1】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十一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
15、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6、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 ②公问其故( )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输盘诎( )
(2)请选出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 B.下不为例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虽杀臣,不能绝也。
18、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5.(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6.(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同“屈”,理屈
(2)①B ②B
17.(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怕的是有埋伏。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18.示例: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战机。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 篇十二
一、基础知识。
1、guì;jiàn;fú;biàn;bó;fú;zhé;shì;jié;mǐ。
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一鼓作气
3、选A,A属的意思是类,类别。B属的意思是类似。C属的意思是主管。D属的意思是嘱咐。
4、D 5、A
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二、文言文阅读。
(一)
1、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作战前的政治准备
5、C
6、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有军事头脑的人。
7、D
(二)1、D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4、(1)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急躁冒进
(三)1、语言 议论 2、A
3、A.何以战翻译应是“以何战”B. 与现代汉语习惯一样。C.可以一战翻译顺序应为“可以凭借一战”D. 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顺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