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秋颂》 秋颂香烟

2024-04-10人围观
简介 语文:2.4赏析 朱炯强、姚暨荣(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秋颂》写于1819年9月,是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也是他一生写得最完美的抒情诗。当时,他的肺结核病日趋严重,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仍在那儿勤奋地笔耕不断。白天,他躲在屋子里寻诗觅句,每到傍晚,便独自一人去野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时值暮秋,天气一天天地冷了起来,可夕阳余辉下的田野,却显得暖融融的,这使身患肺痨而特别怕冷


语文:2.4赏析 朱炯强、姚暨荣(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秋颂》写于1819年9月,是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也是他一生写得最完美的抒情诗。当时,他的肺结核病日趋严重,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仍在那儿勤奋地笔耕不断。白天,他躲在屋子里寻诗觅句,每到傍晚,便独自一人去野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时值暮秋,天气一天天地冷了起来,可夕阳余辉下的田野,却显得暖融融的,这使身患肺痨而特别怕冷的济慈感到格外舒适。在他眼里,成熟的秋季比葱翠的春天更为宜人,眼前的金秋晚景就宛如一幅暖色的风景画。此情此景使他欣然提笔,用诗句描绘了这么一幅秋色的写生画:
雾霭缭绕,硕果累累的秋,
和使万物成熟的骄阳结成密友。
诗人敏感地观察到,在秋冬携手的季节,早晨总是朝雾缭绕,而黄昏,又总是暮霭笼罩。“雾霭缭绕”短短四个字,就把时间精确地概括了出来,点明了晚秋的自然特色。接着,马上点明了第一节诗的主题:硕果累累的秋。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万物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历经春夏,这时已经结果了。因此说秋天和太阳结为密友,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比喻,也是十分合情合理,极其贴切的比喻。因为诗人清楚的知道,万物所以能有成熟的这一天,主要靠太阳的帮助。这是个忠实的朋友,可不能把它忘掉。要论秋,就一定要提到它。因此,诗人把它们相提并论,说:
你们筹画用累累的果实,
挂满茅檐下的葡萄藤蔓;
红苹果把长满青苔的老树压弯了枝头,
果肉已经熟透;
胀起了葫芦,肥大了榛子壳。
好长满肥肉;
秋颂这是对秋色的渲染。累累的果实,压弯的老树,嫣红的苹果,碧绿的青苔,在紫葡萄藤与黄茅檐的陪衬下,色泽斑斓,相映成趣。诗人抓住这几个在乡村里司空见惯的镜头,把成熟的秋的信息传递给了读者。但诗人在这儿不是单调地写静止的秋,他把秋和太阳比作两个策划者,两个大自然的设计师,就使本来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人们仿佛看见,秋和太阳这两位好友,在走南闯北地整天忙忙碌碌着。她们让葡萄挂满藤蔓,让苹果压弯枝头,给葫芦灌满浆液,给榛子注满甜肉。诗人还嫌画面不够热闹,又给她添上了活动的背景:
还有,还有,为了蜜蜂
频频催开了迟放的花朵。
……
迟放的野花在田野里迎风摇曳,更有那嗡嗡采蜜的蜂群飞舞其上。这样,大自然生机蓬勃的景象便更加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在第二节里,秋撇开她的朋友,独自行动了。她像个劳心的婆婆四处奔忙,检查秋收的情况。她一会儿跑到打谷场,一会儿回到田垄上,一会儿又转到榨酒机旁。瞧:
你有时无忧无虑地坐在打谷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儿飘荡;
你有时迷醉在芬芳的罂粟花下,
酣卧在收刈过半的田垄上方,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儿旁;
你有时像拾穗人缓渡小溪,
头顶着满满的谷袋在走蹚;
你也像站在榨酒机旁的酿酒人,
耐心地凝视着落下的最后几滴酒浆。
这里,诗人通过秋的巡礼,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点明了秋季的特征,让读者看清了秋天丰收的景象。诗人在这一节里采用了犹如电影中跳格的表现手法,场景变幻很快,极有动感。但是,诗人又不想让读者看到一片忙乱的景象。因此,展现在我们眼里的秋,在打谷场上无忧无虑地坐着;在田垄上静静地躺着,而且沉沉睡着了;在榨酒机旁也不性急,只是站在那儿无声地观望。也许,诗人想借此告诉读者,今年是五谷丰登的一年,秋对此十分满意,甚至有点儿陶然物外的神采。但她也没有因为丰收而变得大大咧咧,她十分珍惜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点滴成果,所以,她也加入了拾穗人的行列,头顶着满满的谷袋,蹚过小溪,送到农人的仓里。诗人把这四种形象分别用“坐、卧、行、立”四种不同的姿态来描绘,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使全诗传神得维妙维肖。

1/3

  • 推荐阅读:
  • 《秋颂》教案1
  • 《秋颂》教案2
  • 《秋颂》《落叶》教案1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