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经济发展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篇1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学习目标
1. 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相符,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无法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却使中国无法和他国交流,而更加落后与世界。
3.思考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 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原产南美洲的 、 等高产粮食作物,自明朝传入我国,明朝还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还有 、 和 。
2、手工业
棉纺织业:
丝织业:
瓷器:
3、商业:
4、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明朝中后期, 、 等丝织业中,出现了 ,他拥有资金机器,开设厂房,他们雇机工工作,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这种“ , ”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闭关锁国”政策
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政策:禁海政策→开放政策→闭关政策
清政府规定只开 作为对外通商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3、“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119页的动脑筋题,并回答问题
【当堂检测】
1、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
a.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b.长期的闭关锁国 c.中西方人种的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
2、清朝统一中国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下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a、广州 b、漳州 c、宁波 d、云台山
3、学完中国古代史后,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了基本的了解。七年级(2)班的同学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为主题进行课题探究活动,并请你参与该活动。
活动1:搜集史料。
要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史,该班同学准备到市图书馆查阅24史。要具体了解其兴与衰,你们准备查阅哪几个朝代的历史(要求对兴与衰各写出两个朝代名称)
活动2:综合探究。
七年级(2)班通过阅读24史后,列出了与中国封建社会兴衰相关的八个子课题,分八个小组进行研究。请你把它们按照兴与衰两个方面进行归类。
a 汉武帝大一统 b 贞观之治 c 科举制 d 军机处
e 闭关锁国 f 文字狱 g 开元盛世 i 八股取士
反映兴的是:a、 、 、g;
反映衰的是: 、e、 、i。
活动3: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
大量引种外来高产农作物;
棉纺织、丝织和制瓷业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先学后教,以教导学”。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2.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
3.实物展示激趣法;
4.引进乡土教材,以增强历史学习的亲切感和实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5~17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相符。但封建专制制度却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以致国力日衰,这说明封建制度已无法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已经衰落了。
2.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都向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其资本主义经济日趋发达,综合国力日渐强盛。同时期明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却使中国无法和他国交流,而更加落后于世界急剧发展的总趋势,种下了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而屡战屡败的恶因。所以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明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和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思考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3.通过阅读、思考、表述、反问等培训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处理:明朝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典型表现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闭关锁国
处理:政策根源:“重本抑末”的封建经济策略;
基础:自给自足的超稳定的封建经济结构;
思维:天朝大国的浅见陋识;
客观原因:欧洲殖民扩张;对中外交往的畏惧;
具体表现:海禁;影响:弊大于利,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难点: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处理:已趋于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事例分析:闭关锁国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失去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
教师课前准备
提示或建议
教学资源
实物资源
1.玉米、土豆、花生等农作物及爆米花、炸薯条、瓜子等小吃;
2.棉布、真丝、呢绒、化纤织物等纺织品;
3.清朝银元一枚,铜钱若干;
4.景德镇瓷器一件;
5.惠山泥人阿福一对、清水面筋若干只、三凤桥和陆稿荐排骨包装盒各一;
实物展示所用的材料可由教师也可请学生提前准备好,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尤其是本课历史学习的兴趣。
小黑板
第20课 预习提纲
写有预习提纲的小黑板应在上课前挂出,以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思维。
多媒体辅助课件(powerpoint)
1.幻灯片1《明太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2.幻灯片2《徐光启对甘薯的评价》
3.录像《纺织和制瓷业的生产》
4.幻灯片3《商品、商品经济的解释》
5.幻灯片4《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
6.书p107《皇都积胜图》
7.幻灯片5《南都繁会景物图》
8.书p107《徽商的房舍》
9.幻灯片6《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0.幻灯片7《闭关锁国》
11.幻灯片8《海禁》
课前聊一聊
1.现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有哪些是从国外引进的?你最喜欢的“洋食品”是什么?
2.时装表演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3.你觉得你们家的日常用品中哪些是既实用又美观的?
4.你到商店购物时常采用怎样的付款方式?你还知道其他的付款方式吗?
5.无锡较有名的特产食品有哪些?
6.无锡效益较好的纺织企业有哪些?较著名的纺织品牌有哪些?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是伴随着视听媒体长大的,他们已习惯于视听俱全的学习环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地运用多媒体设备以适应其学习思维,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效率。
历史教学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师生间无拘无束的交流,这既可加深教师对学生了解,也可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和力,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还可使师生很顺利地进入新课教学状态。
课堂议一议
第20课预习提纲
1.明朝时我国广泛引种了哪些高产农作物?你觉得这些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2.明朝时手工业技艺的先进、手工业品的畅销说明了什么?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4.“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②“机户”和“机工”各是什么人?他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③它所描述的情况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这些地区、这个行业出现这种情况?
④假设你是明朝时的一位“机户”或“机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将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5.闭关锁国
①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
②清朝“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你知道同一时期的欧洲政府最关注、热衷的是什么事情吗?
③从历史的角度看,清朝的“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闭关锁国”给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课堂议一议的内容即预习提纲。
自学和质疑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和培养起来的批判精神。教师固然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有疑处质疑,但更要激其在无疑处质疑,这是一种反思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训。设计预习提纲正是为了贯彻“先学后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目标地进入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合作学习,并促使其对教材和教师主动质疑、反思,最终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复习导入
新课教学
请看课本第105—107页的内容,思考、讨论第1、2、3个预习题,时间3分钟。
--师:明太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明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广大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人口数量也超过了元朝统治时的最高记录。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粮食供给日益紧张,遇到灾荒年月这问题就尤其突出。为解决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
明朝大量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
答: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师:这些高产农作物的种植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师:为什么它们的种植就能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答: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
师:对。正如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所说“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所以不仅明朝,清朝也大力推广种植这些高产农作物,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教师可根据以前的教学内容或自身的教学风格导入新课教学。
屏幕显示幻灯片1:
《明太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板书:(农业)
引种高产农作物
屏幕显示幻灯片2:
《徐光启对甘薯的评价》
师: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编著的《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纺织、陶瓷、采矿、冶金等18种手工业的发展,其中有许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当时欧洲还未发明呢!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这方面的录像资料。
师: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物品中,最受外国人欢迎的就是丝绸和青瓷碗盘。现在请思考一下:明朝时手工业技艺的先进、手工业品的畅销说明了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
1.当时中国科技仍较发达;
2.中国的商品有一定的销售市场。
师: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师:所谓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物品。商品经济是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
师:那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板书:(手工业)
板书:技艺先进
放录像。
学生可能只回答得出生产技术高超,产品质量好,受人们欢迎。
板书: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商业)
屏幕显示幻灯片3:
《商品、商品经济的解释》
对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名词、概念教师要及时解释。
一、商品种类增多。农民和手工业者生产的粮食、棉布、丝绸、瓷器等都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
二、城市繁荣。明朝商业城市很多,较著名的就有三十多座,这些城市大多集中于运河两岸,交通十分发达。而北京和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请看反映北京繁华景况的《皇都积胜图》(教师略释)。再请看反映明朝南京繁华景象的《南都繁会图》,街市上店铺林立,店铺前悬挂着招牌,有的写着“西北两口皮货发客”,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这说明当时的南京除销本地产品外,还销售哪些产品?
答:还销售来自外地甚至海外的商品。
师:再请仔细看《南都繁会图》,有一个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万源号通商银号”及其他的银号、当铺等,这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师: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受人欢迎的物品,如惠山泥人、清水油面筋、酱汁排骨等,其中米和布的商业贸易尤其发达,四方客商,云集无锡,交易繁忙,使当时的无锡享有了怎样的称誉?请看《无锡历史》上册第89页和第99页的描述。
答:“米码头”和“布码头”。
师:无锡的“米码头”和“布码头”造就了大批精明的无锡商人,但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商人却是晋商和徽商,他们除经商外,还直接投资于手工业生产,成为了早期的资本家。现请看课本107—108页有关明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并思考、讨论第4个预习题,时间3分钟。
这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明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产品增加,投入市场,成为商品这一思路思考。
屏幕显示幻灯片4: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屏幕显示幻灯片5:
《南都繁会图》部分,将“活动与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在历史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乡土史,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同一时段有关的家乡发展情况,可收集相关图片、实地资料,也可实地探访,等等。
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
答:明朝中期以后。
苏州、松江等地。
纺织业。
师: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
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机户出钱购买原料和织机,机工出卖力气为机户干活。
师:机工在什么地方为机户干活?
答:机房。
师:机房是进行纺织生产的场地。
师:那为什么明朝中期以后江南一带的纺织业中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呢?
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
1.男耕女织本就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传统的经济生活;
2.明朝农业的发展使百姓有了一定的购买力,也使江南地区剩余的务农劳动力转而专门从事棉纺织业;
3.唐宋以后,江南已成为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像松江等地自元朝以来就是中国的纺织基地,有从事纺织生产的优良技艺、专门人员和销售市场。
假设你是明朝时的一位“机户”或“机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将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现请思考一下,机户雇佣机工替他生产,付他工资;机工们干了一天的活从机户那儿领取工资,是否合理、公平?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
剩余价值是机户发家致富的奥秘。他们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所以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
师: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工场手工业,它是从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过渡,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且从涉及的地域、行业等来看,它还只是在封建社会内 “孕育”着;即使到了清代有所发展,就全国范围而言,资本主义萌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当时仍占主要地位。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因素的出现及其长期的缓慢发展状态却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弱时期,它已不可能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了。
师:14~16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英国等也相继出现了工场手工业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且发展相当迅速,这与其政府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的是怎样的对策呢?请阅读课文108—109页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目,思考并讨论第5个预习题,时间3分钟。
板书: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
时间
区域
典型表现
板书:
明朝中期以后
江南一些地方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板书:
机房
(手工工场)
提出该问题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请几位学生回答,互为补充,并多加鼓励。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进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历史,感悟生活,对表现好的学生要表扬。
引导学生关注、讨论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问题。
板书: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资本家)
(雇工)
屏幕显示幻灯片6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板书:
二、清朝的“闭关锁国”
师:清朝前期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
答:闭关锁国。
师:“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清朝时它得到了严厉的实行。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呢?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与之交流并引导:
1.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重农轻商”的经济策略;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所具的超稳定性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交流;
3.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固步自封、虚骄自大的浅见陋识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
4.是在封建专制日趋衰落时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消极防御策略,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
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
答:不可能。
师:那“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答:严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
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师:当清政府的海禁使中国船队在东南亚海面销声匿迹时,欧洲各国政府却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掠夺,其中英国屡挫强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又将殖民侵略的矛头对准了哪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
答:中国。
师:现请联想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辉煌,并联系今日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清朝“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讨论总结:师: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落后的防御政策,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会严重妨碍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比如,海禁的施行,使中国的商品失去了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也因此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迟缓, 19世纪末,当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却仍处在工场手工业的时代!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不能及时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师:正是基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毫无畏惧地加入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中。
师:古今对比,我们更深切的感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等封建政策、制度导致了中国各方面的落后,尤其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经济发展的落后,所以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而必须推翻它了。
屏幕显示幻灯片7:
《闭关锁国》
板书:1.实行原因:
学生可能只会照读课本或略加提炼、阐述,教师应与学生共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以学伴的方式体现师生的平等。
师生共同商讨,互为补充。
板书:2.具体表现:
板书:海禁
屏幕显示幻灯片8
《海禁》
板书:
3.影响
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参与。
板书:缓慢
板书:使中国落伍
板书:封建制度
课堂总结
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种、手工业技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应运而生,但类似于闭关锁国这种背离世界发展潮流的封建国策却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同时也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进程。
可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完成课堂小结,同时给予创新能力培养的自由空间。
自由空间
请学生就今天的所学谈谈感想、提提问题。
课后拓展
1.建议阅读书目:《施闰泽滩阙遇友》
2.利用春、秋游或社会活动时带学生参观本地区反映明清文明的文化遗存。
布置学生分小组利用节假日进行历史第二课堂的活动。并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主题汇报活动。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篇3
点击::第一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
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其作用;手工业进步的表现;商业繁荣的表现、特征;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⑵能力目标
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的分析和对“闭关锁国”政策后果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自备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强化“左图右史”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和相关史料,观察图片,培养学生从书和史料中寻求答案的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闭关锁国”政策后果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
课前导学
通过小学、初一上学期历史知识的学习及影视、课外书等的熏染,初一学生有一些历史知识的积累,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都很高,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愿望也很强。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涉及的是抽象的经济现象,是学生知识点和兴趣的“盲区”,因此教师必须在教法上多探讨。
教学策略和方法
复习提问法:既巩固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又可导入新课,还可以满足初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良好愿望,加强师生互动
重点讲解法: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学生较陌生,教师需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
材料辅助法:将书中的相关史料和图片用多媒体、投影等形式预先处理,让学生表演施复夫妇经营史一段。
重点讲解法: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学生较陌生,教师需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材料辅助法:将书中的相关史料和图片用多媒体、投影等形式预先处理,让学生表演施复夫妇经营史一段。这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学 生 活 动
预 期 效 果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自古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早在半坡和河姆渡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和粟(学生回答),商朝时有了五谷(稻、黍、粟、麦、豆)(学生回答),汉朝时中原和西域互通有无,传入了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胡萝卜等(学生回答),北宋时我们又从国外(吕宋岛)引进了高产的水稻占城稻(学生回答)。
到了明朝时期我们又从国外引进了多种农作物,大家想不想知道是哪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学生进行争论,表明自己的观点:陆续回答出问题。
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找出引进的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农作物品种增多
玉米:(教师讲解)明朝文献中又称“御麦”、“玉麦”、“西番麦”等,原产美洲大陆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到秘鲁和智利的狭长地带。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归来时把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西班牙国王,玉米开始传入欧洲,而后向世界各地传播。16世纪时引入我国,开始时在山区种植,到明末,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都有种植。
甘薯:(教师讲解)甘薯又名“番薯”、“地瓜”、“金薯”等,分红、白、黄、紫等多种。甘薯的引进,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为了纪念陈振龙,人们将他誉为我国的“甘薯之父”,国际上也将他带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
马铃薯:(教师补充)大约在1573----1620年传入我国。由于它高产,成熟条件要求低,因此成为世界上种植范围最广的作物,解决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粮食问题。
花生:(教师讲解)又称落花生、地豆、番豆、长生果、万寿果等,原产南美。我国也是花生的原产地之一,不过一直没有把它当作重要的油料作物,直到美洲的新品种传入以后,它才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
向日葵:(学生可答出又名葵花)
(教师讲解)又称朝阳花,原产美洲,17世纪从
东南亚传入我国,时称“西番葵”、“丈菊”等。
我国在先秦时代已经知道这种植物,古人也已经
食用葵子,但它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明代引
进美洲新品种以后的事了。
(教师小结)这些农作物的引进,大大丰富了
我国农作物的品种。
学生从书中找出引进的农作物,拿出带来的实物
引导学生看世界地图,找到相关国家,弄清引进线路
学生朗读材料
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相关内容,也可找学生朗读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回答出玉米、甘薯、马铃薯别名
资料,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1 这些农作物为什么都来自美洲?
教师可简单介绍美洲15世纪末西欧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其中居住在中、南美的印第安人数目较多,有的比较先进,曾创造发达的农业文化,建立了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2 明朝为什么要大量引进高产的农作物?
教师讲解 一是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的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大量农作物的引进是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表现:二是明朝时人口粮食问题依然存在,政府需要高产农作物解决人口粮食问题
(教师导语)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2 手工业 (教师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概括)
棉织业:由南到北 形成一批基地
(用多媒放“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城所在地)纱”的民谣。)
丝织业:苏州 南京
制瓷业:瓷都景德镇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或投影“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讲解:始于宋、成熟于元的青花瓷,鼎盛于明代。
教师导语)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进步,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中相关内容,概括出明清商业发展的特征。
3 商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空前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大商人出现 徽商和晋商
投影显示:《皇都积胜图》
(教师详解)这是明朝人绘的反映明代中后期北京商业繁荣的图卷。全图长2182厘米,纵32厘米。画面从卢沟桥经广宁门(今广安门)进入北京城区,又经正阳门、棋盘街、大明门、承天门(今天安门)、皇宫等街市,向北延伸至居庸关。描绘了北京繁华市
区的商业街道面貌。街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杂技演场聚有大群看客。在效区的一条大街上,人们马驮、车载、肩挑、手提着各种物品,来来往往。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的“朝前市”,出售着布匹衣裳、毛皮绸缎、陶瓷器皿、书籍字画等种类繁多的商品。游人顾客边走边看、非常热闹。此图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徽商和晋商的相关内容,看《徽商的房舍》图,解释:商人赚钱后修建精美的家宅,购置大量良田。也有一部分投资从事手工业生产。
教师解释:“东西两洋”是指东洋和西洋,
“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该图反映
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
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学生通过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松江出产的精美棉布图,请学生朗读
1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 下,归纳概括。
2 引导讨论书中“动脑筋”中的问题,最后形成“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有一定的湿度”的结论。
3 学生看书中或投影“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
4 学生看书中相关资料
5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南都繁会图》,学生能答出“南都”是南京
学生对明清高超的手工技术赞叹
活动与探究:
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教师讲解)从刚才同学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明朝丝织业中小生产者两极分化:有的因经营亏损而失败,沦为受人雇佣的机工,有的则善于经营,不断赢利,积累数千金的资产,织机由三、四张增至三、四十张,雇佣众多机工,从小手工业者发展为机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施复夫妇就是早期的资本家(学生答),受雇佣的机工就是工人(学生答),他们靠劳动计日领取工资(学生答)来维持生活。那么这种雇佣关系的出现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在中国的明朝则表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教师引导)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并没有大踏步的向前发展,而是举步维艰。为什么?(学生通过看书可找出“闭关锁国”这个词)
三 “闭关锁国”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原因三条:传统观念、统治者的妄自尊大、防范外来侵略
过程三步:禁海政策、四口通商、一口通商
(教师可适当补充清政府实行该政策的一些资料来
加强学生的理解)
影响三句:消极自卫、阻碍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与
世隔绝最终落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动脑筋”,组织讨论
对比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农作物和清朝闭关政策的不同后果,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想法”大致思路:1 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 2 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3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内容:明清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学生回答)。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教师应强调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者之间的关系──—前提条件和结果)。但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却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致使中国近代与世隔绝、迅速落伍。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学生议论 ,自由发言。
1.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施复夫妇经营丝织机房图和旁边的补充资料,重点提示学生看他们开始时的规模,后来的经营规模.
2.给出几分钟让学生讨论
3.自由组合把施复夫妇的经营史进行表演.学生基本能表现出自己织丝、善于经营、再投资、扩大规模、雇人等点。
4.在老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5.学生通过看书可找出“闭关锁国”这个词
6.教师可引导学生看书、理解乾隆帝致英王的信,讨论回答该政策出台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7.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动脑筋”,组织讨论对比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农作物和清朝闭关政策的不同后果,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想法”大致思路:
1.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
2.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3.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重视课堂小结,激励学生反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智能得到发展。
<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篇4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及明朝中后期我国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难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知道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生答。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然后点题:甘薯引进和推广种植,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板书)教师指明本课经济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个方面内容:
1、首先学习农业的发展。(板书农业的发展)指明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教师补充材料:讲述这些农作物引入、推广的过程,说明这些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广的意义。(出示史料)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极高。让学生分析粮食产物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
2、下面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状况两段内容: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①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
②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教师也参与活动,各组代表发表组内探究成果。教师《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引导学生观察其花纹、色彩,让学生对当时棉纺织水平有一个直观印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6页“动脑筋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师问:“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说明了什么?生答。(使学生认识到清代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展)。《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并介绍,让学生感知青花瓷工艺水平高超,工匠智慧不凡。初学了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①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繁盛,出现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皇都积胜图》,让学生感知北京商业繁荣景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9页《南都繁会图》景象,回答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几个词的含义:“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南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通过画面和招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反映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活跃。 ②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如徽商、晋商,即是这种集团。请一同学阅读“徽商、晋商”小字。学生了解他们经营范围。师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有的投资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导入资本主义萌芽学习。
3、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及清朝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发展概况。让学生观察p117页下图《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说一说施复夫妇织不织布?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读小字,了解施复夫妇发家过程,他们成了大机户,剥削机工。教师导:这不是当时个别现象,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业中已出现了许多象施复夫妇一样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了。当时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了。学生研读课文,了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是什么?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什么实质?学生议一议(略)。师述:这种现象是当时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在封建生产关系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了清代这种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有了发展,但仍处于萌芽阶段,发展仍很缓慢。究其原因,与清朝统治政策有关。导入“闭关锁国”政策学习。板书:闭关锁国政策 1、师解释: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这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2、提问: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乾隆帝信函,培养学生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师生一起互动,学习p118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出哪些方面原因,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答案。
3、与学生一起了解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讲清在对外贸易上由实行海禁政策到闭关政策的出台过程。
4、导入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板书:“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布置学生研读课文p118页最后一段及p119页小字,思考“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5、学生探究活动一: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6、学生探究活动二:议一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肯定学生思维,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教师小结:我们应从“闭关锁国”改革中吸取教训: 1、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2、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3、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4、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小结新课
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体会,置疑问难。
四、练习巩固(略)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则材料:
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时流传“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的民谣;
“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徐光启《农政全书》
山东邹县“鬻布于邻”。——吕坤《实政录风宪约》
学生从中得到结论: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学生回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情况,以便对比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的空前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城镇兴起。(讲解《皇都积胜图》,以说明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盛况。)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小字,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经营范围。应特别注意他们还有人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篇6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课程目标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准备好苞米花、花生、薯条、瓜子等,问问学生这些食品的来历,由此导入新课。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讨论假设你作为明清的统治者,面对人口的大量增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通过指导学生对课前提示中甘薯引入过程的进行叙述,强调甘薯的特点,以新品种的引入将带来的影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在清代不断推广,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手工业
棉纺织业:这一时期棉纺织业最突出的进步是从南方推向了北方
通过幻灯或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精美的“松江布”。通过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民谣;“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指导学生总结出,松江地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的。
丝织业:通过对南京丝织业后来居上的描述总结丝织业在更待范围内得到了发展。
制瓷业: 通过幻灯或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说明“瓷都”的由来
3、商业
详细讲解《皇都积胜图》
明清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达两百余种;疆域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促使国内市场扩大,最终迎来了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景象。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业贸易城市,汇集四面八方的特产;并先后出现数十座较大商贸城市。商人也乐于投资工商业。
4、空前繁荣商品经济要求手工业产品的大规模生产过渡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设计情境如“你是一位身处明中期的商人,你如何运用有限的资金在苏州的丝织业中生存发展?”在讨论思考中,使学生了解到,机户——早期资本家;机房——工场;机工——早期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讨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何没有使当时的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引入“闭关锁国”政策。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1、分析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与背景。适当补充当时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变化。
2、清朝的闭关政策是如何一步步地实行起来的。
3、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总结清朝的闭关政策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长期与世隔绝会使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小结:明清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学习本节课后,可以将以前各朝代经济发展的内容按农业、手工业、商业分类,并作一梳理、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善于联系地看问题。例如,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城市的普遍建立和大商人的增加,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的历史现象。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当时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一政策对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联系地看问题,才能正确解释历史。
学习评价
观察法,个人活动法
- 推荐阅读:
-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