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中国国际救援中心简介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通过课前搜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写救援队棒的词语、句子。再加上图片、课外维和部队的资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到中队外国无私的帮助,最后水到渠成地使学生骄傲地喊出:中国真棒!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从而受到教育。
3、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
2、难点:地震、如何救援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建议】课前,学生要搜集和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两篇课文讲的是外国人帮助我们中国人,那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又是怎样帮助外国人的?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教师播放幻灯“武器”部分。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3年5月第一次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4、出示课题:
中国国际求援队,真棒!(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5、师:这篇课文是一篇通讯,你们想知道这篇通讯是怎样报道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表现吧!
导语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整体感知。
三、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默读课文,看看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请划出有关语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交流完,幻灯出示,齐读三大点:
⑴ 速度快: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幻灯出示:“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学生练读──齐读。
⑵ 不怕危险:
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
⑶ 援救技术高超:
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
4、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生齐读)
交流文章重点词语、句子,进而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高尚品质,理解我国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
交流板书:
速度快 援救技术高超 不怕危险
四、回顾前文、感悟文情
师:所在以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
幻灯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齐)
“‘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回顾前文,整体感知。
五、图片赏析,结束全文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
2、学生看图片。
(幻灯出示“救援”图片。)
3、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
(学生表述)
4、教师小结:
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学生齐: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通过图片,让学生对国际救援队有更深刻地了解;再次引发学生对国际救援队队员产生一种敬佩之情,由此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
随机板书:
意志顽强 镇定乐观 临危不惧
六、拓展阅读,感悟升华
师: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社会为应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受的威胁而采取的行动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在贸易和发展方面如此,在打击国际犯罪和恐怖主义方面也同样如此。下面我们用跳读的方法看两篇文章。
1、用跳读的方法阅读:《给女儿的一封信》(维和日记)、《通讯: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感受“中国情”》
2、谈读后感受:
总结:
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国维和部队,真棒!中国,真棒!
通过维和部队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真棒!
七、板书设计
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速度快 援救技术高超 不怕危险
意志顽强 镇定乐观 临危不惧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2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以及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事例。
2、本课是一篇通讯,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但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3、再次默读课文,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4、在清楚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新闻的语言要求客观、准确、朴实、简洁,尽量让事件本身说话,作者的观点就在事件的叙述当中。这篇通讯虽然也有抒情、议论,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观报道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并在平时阅读报纸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
5、课文后的资料袋介绍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可以在教学课文前作为新闻背景来阅读,增加对这一组织的了解。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3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表现中非两国友好的文章。因为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时给了他们帮助。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从他们速度很快中体会出来,有的人说在那样危险,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救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我让他们想象当时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当时的环境可能有恶劣。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理解技术高超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也快下课,我并没有让学生多说。所以感觉这点上做的不够到位。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初步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各地的人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我们第七单元课文的主题思想是“友谊和理解”。《一面五星红旗》和《卖木雕的少年》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尊重和友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反映中外人民友好关系的文章。
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一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字幕):中国国际救援队(师:出示相关资料)请同学介绍。
师:下面请听一则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通讯报道。
生:(抽一生读新闻报道)师相机播放图片。
师:刚才的通讯报道中表扬谁呢?(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为什么夸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他们做了哪些事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刚才的通讯报道改写成的。
板书课题:28x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要学会自读自学。
学生按自读要求自己小声读书。
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来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先抽生读,再齐读。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再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默读课文,指导学生默读方法,同学们试着用浏览式的粗读、跳读的方法,找一找问题的答案。
2、同桌找到了相互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师引导学生抓住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救援队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越快越好,越早越好)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不顾危险,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③救援队在特殊队员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小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拓展学习
1、师: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5月29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怎么样回国?(载誉回国)为什么说他们载誉回国?
2、齐读课文第一段:(出示第一段)“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出示资料:①中国国际救援队20__年初成立,20__年2月,首次参加我国新疆巴蜀等地的.地震抢险救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②20__年5月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岳明生率领救援队参加阿尔及利亚震灾救援工作。他介绍说,全体队员在高温和尘埃中连续作战,努力搜救被压埋人员、救护伤员。在参与救援的38支救援队中,只有中国救援队和法国救援队搜索到幸存者。
③联合国官员托马斯说:“中国国际救援队来得真快,其反应速度是超常的。
④阿方政府、新闻媒体和灾区居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民来帮助我们,中国人民是阿尔及利亚人民最好的朋友,我们感谢你们!”
五、作业布置
1、请你也来称赞称赞我们的国际救援队,把你的赞誉之词写下来。可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也可以写几个词。
2、回家练习向家人讲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救援行动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知识点梳理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提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不行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不最喜欢的地方。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
28、中国国际救援队
速度快
不怕危险 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课后反思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本文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
【设计意图】
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性:
本课的教学以情感为纽带。
注重语文教学的感性:
通过研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体验、读写结合等语文实践,推进对课文的体验与感悟。
【预设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读准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在读悟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体会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真棒”。
2、能力目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预设流程】
一、导入,简介“中国国际救援队”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你找到了吗?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1、课件出示介绍:
这支队伍成立于2002年初,是我国政府根据地震救援的需要,而组建的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中国国际救援队由地震专家、工程兵部队、医务人员组成,共200多人。他们配备了一流的设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训练。主要针对国际上由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以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援救。
2003年2月,救援队首次参加我国新疆巴楚等地的地震抢险救援,出色完成任务。
2、小结过渡:
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读题目。
师: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遇到长句子、生字词特别多的句子反复读,
2、检查字词:
阿尔及利亚 布迈尔代斯 房倒屋塌 腐烂 臭气
呈“叠饼状” 搜索 缝隙 纵横交错 废墟 搜索犬
属于 范围 狂吠不止 挣扎 闻名遐迩 任务 载誉 协助
三、品析“悲惨”,了解“处境”
师:孩子们,老师课前还让大家了解地震的危害,你了解到了什么?是啊,很危险,让我们先去现场看看那次地震。
出示句子:
2003年当地时间5月21日19时45分,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两千二百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
出示“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臭气。”
1、抽生读句子:
教师评价读出了悲惨。
2、读着这些句子,孩子们,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3、课件放图片。
四、自主探究,感悟“真棒”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是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救援队真棒,用笔划出来。
2、学生汇报:
(预设)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着……
⑴ 自由读。
⑵ 划出队员们怎么做的相关词语,体会一下,说说自己的理解。
(随机理解声波探测仪的作用。 )
⑶ 朗读指导。
⑷ 进入情境,体会队员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在想什么?
当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的时候,他在想_______。
当队员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的时候,他在想________。
师过渡:队员们还默默地迅速地做着许多事情,孩子们,你还会想到他们在干什么?
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他们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
⑸ 出示图片再感受一次。
⑹ 齐读:
师:他们那么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那么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又是在怎么样地一种环境下工作的啊?
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
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都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
① 自由读。
② 谈感受:
阿尔及利亚老百姓看见了,会怎样说?官员们看见了,又会怎样说?
③ 回读: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五、自主探索,再找“棒”
师:孩子们,你们也真棒,很会读书,找到了那么棒的句子。现在,你再睁大你的小眼睛,从别的句子中仔细地找找,你还能找到哪里也棒?
(感受搜索犬的“超强”)
1、引:
真棒,不仅表现在这些普通队员的身上,连搜索犬──一个国际救援队的特殊队员“超强”,也表现得让人交口称赞。自由读读课文,想想它有哪些不俗表现。
生默读课文第四段,划出相关句子。
2、“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前往救援。”:
⑴ 学生理解分析。
⑵ 教师点拨、启发想象:
教师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当救援队发现并救出在废墟中挣扎了三天的男孩之后,小男孩的父母会怎样说?围观人民会怎样说?
⑶ 师:同学们,徐老师看到过一则资料,在去救援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曾救出过幸存者。此时,联合国官员会怎样说?
六、回顾开头,感悟文情
师:5月29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载誉返回祖国。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次在国际社会亮相的短短一周时间,便以出色的表现而博得阵阵掌声。
生接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师: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对我们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高呼:生接读:中国万岁!
七、主题阅读,拓展延伸
1、引:
中国国际救援队不仅帮助了啊尔及利亚,并载誉而归。此后,多次参加国际救援任务,深受好评。让我们来看看:
2003年月日12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5点燃8分,(北京时间9点分)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古城地区当天早晨发生的里氏6.3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伊朗地震灾区的亚洲救援队。一到巴姆市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顾不上休息,就展开了紧张的搜救工作12月28日夜。
2004年12月2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印度洋大海啸,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带来严重灾难,夺走了10多万条生命。中国国际救援队马上进行人道主义援助,那段日子,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在各国救援队中,他们搜索和处理的遗体人均数是最多的。
2、出示徽标: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徽标。
〖板书〗
迅速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细心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1.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2.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情感目标: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之情,产生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敬佩、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找到了吗?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__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指正。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三、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简要写出读书收获,把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读书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向他人请教。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总结收获,如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4.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请你们也来称赞称赞我们的国际救援队,把你的赞誉之词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后诵读。
四、朗读复述,积累语言。
1.带着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敬佩、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课文。
2.同桌练习讲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救援行动。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五、图片赏析,结束全文。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
2.学生看图片。
3.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
(学生表述)
4.教师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学生齐: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
【预设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读准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在读悟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体会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真棒”。
2、能力目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预设流程】
一、导入,简介“中国国际救援队”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你找到了吗?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1、课件出示介绍:
这支队伍成立于20xx年初,是我国政府根据地震救援的需要,而组建的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中国国际救援队由地震专家、工程兵部队、医务人员组成,共200多人。他们配备了一流的设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训练。主要针对国际上由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以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援救。
20xx年2月,救援队首次参加我国新疆巴楚等地的地震抢险救援,出色完成任务。
2、小结过渡:
中国国际救援队圆 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读题目。
师: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遇到长句子、生字词特别多的句子反复读,
2、检查字词:
阿尔及利亚布迈尔代斯房倒屋塌腐烂臭气
呈“叠饼状”搜索缝隙纵横交错废墟搜索犬
属于范围狂吠不止挣扎闻名遐迩任务载誉协助
三、品析“悲惨”,了解“处境”
师:孩子们,老师课前还让大家了解地震的危害,你了解到了什么?是啊,很危险,让我们先去现场看看那次地震。
出示句子:
20xx年当地时间5月21日19时45分,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两千二百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
出示“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臭气。”
1、抽生读句子:
教师评价读出了悲惨。
2、读着这些句子,孩子们,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3、课件放图片。
四、自主探究,感悟“真棒”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是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救援队真棒,用笔划出来。
2、学生汇报:
(预设)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着……
①、自由读。
②、划出队员们怎么做的相关词语,体会一下,说说自己的理解。
(随机理解声波探测仪的作用。 )
③、朗读指导。
④、进入情境,体会队员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在想什么?
当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的时候,他在想_______。
当队员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的时候,他在想________。
师过渡:队员们还默默地迅速地做着许多事情,孩子们,你还会想到他们在干什么?
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他们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出示图片再感受一次。
⑥、齐读:
师:他们那么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那么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又是在怎么样地一种环境下工作的啊?
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
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都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
①、自由读。
②、谈感受:阿尔及利亚老百姓看见了,会怎样说?官员们看见了,又会怎样说?
③、回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五、自主探索,再找“棒”
师:孩子们,你们也真棒,很会读书,找到了那么棒的句子。现在,你再睁大你的小眼睛,从别的句子中仔细地找找,你还能找到哪里也棒?
(感受搜索犬的“超强”)
1、引:
真棒,不仅表现在这些普通队员的身上,连搜索犬──一个国际救援队的特殊队员“超强”,也表现得让人交口称赞。自由读读课文,想想它有哪些不俗表现。
生默读课文第四段,划出相关句子。
2、“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前往救援。”:
①、学生理解分析。
②、教师点拨、启发想象:
教师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当救援队发现并救出在废墟中挣扎了三天的男孩之后,小男孩的父母会怎样说?围观人民会怎样说?
③、师:同学们,徐老师看到过一则资料,在去救援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曾救出过幸存者。此时,联合国官员会怎样说?
六、回顾开头,感悟文情
师:5月29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 满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载誉返回祖国。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次在国际社会亮相的短短一周时间,便以出色的表现而博得阵阵掌声。
生接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师: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对我们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高呼:生接读:中国万岁!
七、主题阅读,拓展延伸
1、引:
中国国际救援队不仅帮助了啊尔及利亚,并载誉而归。此后,多次参加国际救援任务,深受好评。让我们来看看:
20xx年月日12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5点燃8分,(北京时间9点分)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古城地区当天早晨发生的里氏6。3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伊朗地震灾区的亚洲救援队。一到巴姆市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顾不上休息,就展开了紧张的搜救工作12月28日夜。
20xx年12月2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印度洋大海啸,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带来严重灾难,夺走了10多万条生命。中国国际救援队马上进行人道主义援助,那段日子,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在各国救援队中,他们搜索和处理的遗体人均数是最多的。
2、出示徽标: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徽标。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9
教材简析:
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本文由通讯改写而成,是一篇略读课文,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
本单元围绕国际理解和友谊来组元,前两篇课文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文章先写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新闻文体一般要求先介绍最重要的信息),再回溯整个事件的过程。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如搜索犬救出男孩的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
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找到了吗?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3、小结过渡
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4、指导观察,引入课文
(题目与以往学习有何不同?)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那么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
3、 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震后,中国政府……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1、学生口述、理解分析、师生共研。
2、朗读感悟。
3、教师小结。
“来到这座城市……坚持战斗。”
1、学生口述、理解分析。
2、投影出示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
⑴指名读学生练读小组注入力量读。
⑵学生理解分析。
3、教师小结过渡引入图片。
4、投影出示相关图片。
5、同学们面对着此情此景,你难道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
6、回读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前往救援。”
1、学生理解分析。
2、教师点拨、启发想象。
3、教师小结
因此,他们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四、回顾前文、感悟文情
所在以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
投影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齐)
“‘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五、图片赏析,结束全文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
2、学生看图片。
3、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
(学生表述)
4、教师小结
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学生齐: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10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本文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订的学习目标是: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原因。
3、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帮助和友谊。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后的“资料袋”中介绍的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作为教学课文前的背景来阅读,以增加学生对这一组织的了解,并初步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影子。
本课虽然是一篇通讯,但在教学时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文训练,在读中悟,在悟中思,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解决教学目标一。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然后,再次默读课文,解决目标二所提出的问题,了解中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原因,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在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以便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及鉴赏能力。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班级内组织交流。学生口述、理解、分析、师生共研,再经过有感情朗读感悟。如:“来到这座城市……坚持战斗。”,“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等通过指名读——学生理解分析——指导读——学生练读——齐读等。让学生在阅读中真切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感受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帮助。
在学生阅读完文本后,我利用课下搜集到的有关这次地震的图片,并配以歌曲《爱的奉献》,制作了一组画面供学生欣赏。学生从文本走向直观的图片,被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所感动,在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对课文题目的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地认识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原因。
本课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突出“动作迅速、勇敢坚强、技术高超”,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本课以教学目标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从导入新课到学生阅读理解后的总结板书,都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由于本课是略读课文,在实际教学中,我本着以学生为本,在实践中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原则,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学习内容,鼓励他们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感受,充分尊重他们思考和体会,并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加深理解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养成课外搜集材料的好习惯,我在讲解救援队员技术高超的内容时,给学生留下了一道课外作业,让他们去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包括搜索犬以外的四大秘密武器。这样,做到课内课外的统一,很好地把课堂的教学做了延伸,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本课的教学,力图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当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文的原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了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独立学习的技能。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11
一、教材特点及编排意图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这个单元围绕国际理解和友谊,侧重从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相处、友好帮助和深情厚谊入手,强调全球如家的意识。前两篇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有助于学生学习此种类型的写作方法。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结合5.12地震救援实际,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学习文本详略得当、事例鲜明的写作特点。
二、说程序
(一)实际情景导入
1、老师伸出大拇指做真棒的手势,让同学们说这代表了什么?板书:真棒。并提出:我们今天要夸夸谁真棒呢?
2、请同学们展示交流中国救援队在四川地震中所展开的救援行动的图片。
3、根据图片和在近期对四川地震中,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行动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出学生的一致称赞: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4、师述:中国国际救援队不仅在救助自己国家的同胞时表现出了英勇的一面,在2003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救任务中,更是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一片赞誉。
5、板书补充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请学生再用骄傲的语气读两遍。
6、因为中国国际救援队阿尔及利亚在有着出色的表现,媒体对此事做了报道。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去目睹一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地震援助中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被大家称赞为真棒。
[此环节的安排,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在现有的历史背景下入情入境地感受到中国军人在实施救援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与勇敢、坚韧与责任,加上两次骄傲的读两遍课题,更升华了学生们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钦佩,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对外实施救援的升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让大家明确阅读要求。
2.分小组读课文,相互评价指正,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请用跳读的方法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主要写了什么事。
[通过有目标的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引导学生用跳读的方法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通讯的阅读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三)直观切入,感悟队员迎难而上。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灾后环境的语句:“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多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多媒体出示地震过后房屋倒塌,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尸体发臭,在劫难中逃生的人无家可归的图片。通过真实的画面和哀挽的音乐,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地震的无情,现实的残酷。引导学生一层更深一层的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朗读。
1、指名读,读出沉痛的语气,其他同学看图片。问: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样的场面用什么词来形容?(悲惨)
2、小组读,读出悲惨的语气,用图文对照读。出示:“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你感受到的仅仅是悲惨吗?(险恶)
3、全班读,读出沉重悲惨的语气。适时煽情点拨:在这种情况下,受灾的群众是多么需要帮助啊,我们国家的救援队以超常规的速度来到了灾区,在地震的废墟上奋战了七天七夜。
[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积极的引导者、组织者。据学生心理特点、认识规律,通过图文对照、层层深入的朗读,从直观、形象入手,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在此环节以情激趣,通过设计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导读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四)深入学习,感知队员救援细节。
1、小组读课文,合作学习。要求:细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描写队员展开救援的句子,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
2、全班交流,通过学生的汇报,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救援队员人道主义的救助。
1 “造成两千二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由30人组成的救援队。”
此处可抓住一系列数字的对比,了解灾情的严重。再结合词语“立即”,明确时间紧,任务重,中国政府对他国有难时采取了积极的救援行动。
a、“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从两个带有关联词“一……就……”的句子,体会到:为了救灾,队员们争分夺秒没有丝毫懈怠,顾不上休息就立即赶赴灾区。
b 、“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
通过“有的……有的……”,感悟队员们分工明确,训练有素,任务繁重。让学生们在这句中找出表示动作性的词:“搜索、捕捉、剪断、搜寻……”来谈谈感受。
c、“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
问:你觉得哪些词应重读,请注上重点符号,试着读一读。然后指名读,齐读,让学生从“高达34摄氏度”、“厚厚的”、“浸透了”等词语中领会队员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坚持战斗。
小结:队员们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在国际友人面前很好的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这种爱已超越了种族,没有了国界,这就是人道与博爱。
[在这个环节中,我努力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并根据问题深读课文,再以重点词句为突破口理解全文。]
(五)交口称赞,中国救援队真棒。
1、出示词语:交口称赞 请同学们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再在课文中找到称赞的原因和称赞的内容。
2、全班交流:阿尔及利亚人民在称赞谁?怎样称赞的?仅仅是那条犬吗?
3、学习中出示句子:“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负责范围,但为了抢救孩子的生命,中国国际救援队还是派出部分队员前往救援。”
重点突出关联词语 “虽然……但……还是……” 在讨论中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以救援为中心的国际大爱精神。
4、教师小结:在整个救援行动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救出了遇难者,阿尔及利亚人民对我国救援队说什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你想对我国的救援队说什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课文方法,也可以使文本情感再次升华。]
5、粗略学习课文写作方法:在今后的作文中,同学们也可以才用先总体描述,再通过具体的事例详细介绍说明的方法。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除了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形象深入的了解课文涵义外,更应该剖文章结构,引导帮助作文起步的三年级孩子学习如何更好的、更多方式的布局自己的文章结构。]
(六)大爱无国界,感悟国际人道主义
1、中国国际救援队不仅阿尔及利亚得到了盛誉,在其他国家救援任务中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在教师展示多媒体资料:2003年12月26日赴伊朗地震灾区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2004年12月30日赴印尼海啸重灾区开展救援等图片。
2、情感交流:看了这些图片,我们每个人都被这英勇无畏的大爱精神所感动,你想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说什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国的老话。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受灾群众几十万,有不少群众被埋在废墟下,他们是多么渴望见到明媚的阳光,多么渴望能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啊。中国派出了解放军军人,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全体出动以专业的救援拯救我们的同胞。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国家无私的对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看,他们的救援队也来了。
(播放各国救援队在震区展开援救图片。)
4、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想对他们说什么呢?(俄罗斯救援队,真棒!日本救援队,真棒! 韩国救援队,真棒! 新加坡救援队,真棒!)
5、师小结: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超越了国界,也没有了种族,是爱抚平了伤痛,给了我们在艰难中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让我们给予灾区人民更多的关爱,祈祷他们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赋予教材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们说注重人文渗透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人的教育。而这种关注,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否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更通过直观的图片感悟到了大爱无国界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实践证明,闪耀着人文精神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12
知识积累
一、拼一拼,再组词
zǎizhēng xīng
载 挣 兴
zàizhèng xìng
二、照样子、写词语。
急急忙忙 ( ) ( ) ( ) ( )
三、选择适当的意思把序号标在括号中。
a、用鼻子嗅 b、听 c、有名气 d、消息
1、我每天晚上都要看电视新闻( )
2、搜索犬“超强”也因此在当地闻名??( )
3、我刚一进家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 )
4、闻此言,他的脸一下子红了(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景象 地捕捉 地搜索
地呐喊 地救援 的防弹服
发展练习
快乐阅读
中国救援队的“秘密武器”
中国国际救援队初次出征就赶上了巴楚、伽师地震。他们凭借自己先进的"秘密武器"大显身手,引起了灾民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秘密武器"又被称为"八大件"。分别是:
光学声波探测仪:光学声波探测仪又称"蛇眼",是利用光反射来进行生命探测的。仪器前面有细小的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探测,类似于摄像仪器。救援队员将探头放入需要探测的地方后,探头可360度旋转,而救援队员利用观察器就可以把探头探测到的地方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哪怕是遇险人员被埋在瓦砾深处,利用这个光学声波探测仪,救援人员也可以及时探测到哪里还有遇险人员等待援助。
声波探测仪:声波探测仪利用声音的震动搜救遇难者,仪器的灵敏度非常高,只要幸存者发出微小的声音,声波探测仪都可以探测到。所以即便是被埋在瓦砾中的遇险者已经不能说话,但只要用手指轻轻敲击,发出微弱的声响,声波探测仪都能够及时捕捉到。
红外线探测仪:夜晚照明不足是影响救援工作及时展开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赢得更多的救援时间,科学家们充分利用红外线的反射,在黑暗中靠温度来探测事故现场中还有没有生命存在。搜救犬:除了仪器的应用外,救援队还应用了国际上普遍认为搜救效果最好的搜救犬。据救援队副主任任利生介绍,国际救援队共有12只搜救犬,这次随行参加救援的有6只。这些搜救犬是由德国牧羊犬、英国拉布拉多犬和比利时牧羊犬组成。这些搜救犬可以连续工作一天不休息。
气袋:在紧急救援队员随身携带的工具袋中,有一个不过1米见方的气袋,但它的威力却可以把楼板抬起、将钢丝顶弯。由于救援工作一般作业空间都比较狭小,因而所有营救工具都很小巧。据了解,这个小小的气袋能够顶起68吨的重物,以往救援队员们对夹在两层楼板之间的遇险者无从下手营救,现在可以用气袋将楼板顶开,将受伤者营救出来。
液压钳:紧急救援队员们随身携带的液压钳体积也不过普通钳子大小,但是由于应用了液压原理,一把液压钳却能把倒塌房屋中交错纵横的钢筋一根根剪断,从而为营救工作抢得宝贵时间。
月球灯:救援队员们还随身带有月球灯,两个月球灯就能够照亮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地方。海事卫星电话:为了保证通讯的畅通,救援队这次带来了两部海事卫星电话,此外还有步话机等通讯工具以保障救援中信息交流的顺畅。
积 累
1、找一找,填一填。
( )的时间 ( )的交流
( )的工作 ( )的因素
2、读短文,找一找,中国救援队的“秘密武器”都是什么?
感 悟
3、从中国救援队员的身上,你感受到什么?
能力拓展
你想对中国救援队的叔叔说心里话,把它写在下面吧!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13
这篇课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一是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这篇课文我是分下面几个部分进行教学的:
一、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指什么?请你们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一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建立的时间及作用。
二、“真棒”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学生初读课文)
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学生精读课文,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并不令人满意,本节课并不成功。一是学生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往往不能找到关键的语句或词语来说明问题,如“迅速投入救援工作”,“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等;三是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救灾的重要性与及时性,不能真正理解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以及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境创设太单薄,仅仅靠嘴皮子,不容易感染学生。地震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地震的混乱场面,自然就不知道援助的重要性。缺少了地震的情境创设,当然就不容易打动学生的内心了。如果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那也应该找几张有关地震的图片,让学生见识见识。
二、语言不精炼,表达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语速太快,容易给学生以紧张感;“‘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如果换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样提问,也许更能促使学生理解课文。
三、重点语句没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或朗读。如,“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房倒屋塌,……,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等。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14
【教材说明】
本文是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得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待什么事,而且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清洁、细节和有关的环境气氛。前两篇课文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本课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文章先写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再回溯整个事件的过程。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
本课课文学习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继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培养默读能力。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具准备】词卡,字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以及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事例。
2、本课是一篇通讯,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但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3、再次默读课文,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4、在清楚课文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新闻的语言要求客观、准确、朴实、简洁,尽量让事件本身说话,作者的观点就在事件的叙述当中。这篇通讯虽然也有抒情、议论,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观报道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并在平时阅读报纸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
5、课文后的“资料袋”介绍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可以在教学课文前作为新闻背景来阅读,增加对这一组织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找到了吗?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3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指正。
3、朗读展示:
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三、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简要写出读书收获,把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读书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向他人请教。
3、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总结收获,如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4、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请你们也来称赞称赞我们的国际救援队,把你的赞誉之词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后诵读。
四、朗读复述,积累语言
1、带着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敬佩、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课文。
2、同桌练习讲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救援行动。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学情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学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提示课题。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课题:中国国际求援队,真棒!(指导学生用骄傲的语气读出来。)
3.师:你们想知道这篇通讯是怎样报道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吗?就请继续阅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不最喜欢的地方。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中国国际救援队。
速度快。
不怕危险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 推荐阅读: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精选15篇)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案设计
- 《三袋麦子》教后感(精选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