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别云间》教案 别云间优秀课件
《别云间》教案 篇1
师:上课之前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这节课大家能做的事自已做,行不行?
生:(响亮地)行!
师:现在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梅岭三章》录音范读之一)。
师: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谁来简介绍一下?
生1:这是陈毅元帅因伤病被围梅山,生命危在旦夕时写下的《梅岭三章》中的第一章。
师:回答完全正确。我们听了一章,第二章由男同学随音乐背诵,第三章由女同学来背,好不好?注意要有感情。
男、女生:(配乐背诵)
师:在生死关头,陈毅元帅仍愿意献身革命事业,并坚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那我们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又是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板书课题)。
既然是学诗,那么,谁来说说,对一首诗,通常我们应该怎么学?
生2:能够说出作者及有关的历史背景。
师(插话):能不能到黑板上写给大家看看?
(学生到黑板上写)
生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4: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了解全诗的内容(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5:可以通过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6: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
生:……
师:回答得非常好,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大家总结的这些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说、读、译、写”四步学习法(在学生的板书中画出说、读、译、写五个字)。
师: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7: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士蜂起,夏完淳随父亲起兵抗清。顺治四年(1647)在故乡被捕,后解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诱降,英勇就义。
师:说得很好。大家注意到他的生卒年代没有?算一算,他多大?
生:十七岁(四下一片惊叹之声)。
师: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及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父亲死难,他只身流亡江汉,继续进行抗清活动,后在故乡云间被俘,1647年在南京被害,年仅十七岁(虚岁)。
师:(稍停片刻)夏完淳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年青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往往是他战斗和生活的记录,是他内心思想感情的体现。我朗诵一遍,大家注意节奏和停顿,注意语气、语调,听不清、听不准的地方作好标记(配乐进行朗读)。
师:大家试着读几遍,然后互相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学生模仿范读进行试读,然后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8:老师,刚才您把“灵旗空际看”中的“看(kàn)”读成“kān”了。
生9:这个字应该读“kān”,我们以前学《石壕吏》时,“老妇出门看”中的“看”也是读第一声的,而且,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个字又是韵脚,所以肯定是第一声。
师:回答得太好了,可见你的知识掌握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律诗的韵脚一般是平声字,即一、二声的字,所以应该读“kān”,这和我们现在的读音有所不同。我们掌声鼓励,感谢他为我们作了如此精彩的回答!
(师生鼓掌)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同桌或前后桌之间互相再读几遍,注意体会每一句表达的感情。
生:(读诗,互相矫正,教师巡视指导)
师:诗大家读过了,肯定也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觉得诗句都应以怎样的感情来读呢?
生10:我觉得第一联应重读“又”字,读出诗人的遗憾与怨恨。
生11:第二联应重读“谁”字,读出作者深沉的怨愤之情。
生12:我认为第三联应读出作者对生之留恋,对故乡之不舍,作者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作者也是人,是有感情的,他更珍惜生命!
生13:最后两句应读出他对抗清事业成功的坚定信念。
生:……
师:说得很好,听了一遍,读了几遍,就把朗读的要点抓住了,很好!现在就按大家说的,我们听着音乐(配以古筝曲或琴曲)一起来诵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
师、生:(一齐诵读)
师:看来大家已经入境了,这一遍比刚才试读时进了一大步。现在,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男生读前四句,女生读后四句,我呢,和女生一组,壮大她们的实力,好不好?
生:好!
师:《别云间》一、二!
生:(齐读)
师:不错,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有味,听着你们读,我仿佛置身于悲壮的气氛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浩然正气。课后再读再品,力争达到更高的水平。现在我们应该具体了解一下诗的内容了。
师:课前,我们已经按“四字经”(指四字预习法)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参照注解、字典,还有你的“秘密武器”(参考资料),互相研究一下,弄清全诗的大意。
(学生讨论、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
师:谁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4:我用诗的形式来译这首诗——
为抗清奔走在外已三年,
叹如今身陷牢狱成囚犯。
山河破碎怎不叫人落泪,
天地虽大我无力挽狂澜。
早知死期将近来日无多,
想要告别故乡实在很难。
待到魂魄归来再看故乡,
抗清的战旗啊迎风招展。
师:一首古诗,经过他用诗的形式一译,内容一目了然,作者的意图也显现于字里行间,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谁愿意再试试?
生15:十四岁随父亲、老师一起抗清,如今已过去了三年,父亲已经为国捐躯,刚回到故乡,却又成了阶下之囚,看着这破碎的山河,怎不伤心?怎不落泪?天地如此之广大,竟无我夏完淳容身之地!就要走到生命的终点,虽然死并不可怕,可谁又能无情?谁能不念故土?这里有儿时的记忆,有慈母的身影,有曾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如今就要永远离开,怎不叫人难分难舍呢?取义成仁已是今日之事,有朝一日,等我的魂魄再回到故乡,我相信,征伐清兵战旗一定会高高地飘扬!
师:(鼓掌)多优美的一篇小文章!大家觉得怎样?
生16:他把诗的大意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且还化用了《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很有创意!
生17:他没有局限于诗的本身,而是加入了适当的联想,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
师:他说得很好,大家评得也不错。译诗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这和我们平时的作文一样,应该有创新意识。
师:年仅十七岁,才华横溢的诗人不肯苟且偷生,就这样慷慨赴死,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成仁取义的志愿!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说了、读了,也译了,大家表现得非常好。想想看,夏完淳决别故乡时有此绝唱,我们所知道的古代诗人中还有谁在生死关头以诗明志的?
生18:(迫不及待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生19:夏明翰不是古代诗人。
生20: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对。那么,大家体会、比较一下,看看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
生21: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为了理想和信念而视死如归的精神。
生22:文天祥只想到要名留史册,而夏完淳坚信抗清斗争必将胜利,他死后的灵魂也会看到河山收复,我觉得这种精神更值得敬佩!
生23:我同意他们的看法,但我还是认为陈毅元帅最值得我们敬重,因为在生死关头他所想的不是自己如何留名“汗青”,而是要以个人的牺牲,让人间处处开遍自由之花!
(学生鼓掌)
师:以前我们觉得文天祥的诗就够好了,现在一比才发现还有更好的,真是不比不知道——(学生抢接:一比吓一跳)。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认识到作者的人格与精神。所以,我们的四步学习法可以再加上一个——
生:(齐)比!
(教师板书:比)
师:类似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收集一下,既可作一番比较,又可以积累写作材料,一举两得。
师:夏完淳用自己年青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战斗的诗篇,这样一首气壮山河的诗篇,不背下来就是我们的损失!用两分钟时间,我们比赛,看谁最先背下来,而且音准、停顿准、感情浓。
生:(背诵)
师:谁主动来背诵一下?
生:(背诵,可采用齐背、男女生分组背、组内个别背等形式)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得差不多了——
生:老师,我们还没“写”呢!
生:(焦急地)我们写什么呢?
师:对,是应该写一写。对我们来说,学了这一课,应该写的很多,例如:假若夏完淳决别故乡时还给家人写了一封信,那么,这封的内容能是什么呢?请大家联系诗作及有关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替我们的诗人写一封家书。大家可以几个人一组,选一名同学执笔,然后边讨论边写。
生:(分组讨论、写作,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适当点拨)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各抒已见,取长补短,所写的文章中佳句层出不穷,我都不知该欣赏谁的了。你们想欣赏谁的?
生:某某。
生24:(到前面读作文)
母亲大人膝下:
……
儿完淳此次被捕,料想生日无多了,未能尽孝于母亲膝下,儿有愧于养育之恩。……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矢志抗清,既是不负母亲平日之教导,亦是完成父亲遗愿,母亲定能原谅儿之不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儿愿以一死明志,不苟活于清贼脚下。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人尚能如此,何况后人呢?只可惜大业未成,父亲的遗愿未能实现,实在憾甚!恨甚!
……
家中诸事只能偏劳母亲了,儿媳秦篆(钱秦篆)年轻,可使择人而嫁,莫为我孤独一生;遗腹之子,望母亲抚之成人,待其成年,可告之曰:汝父为抗清而死,无愧于天地……
……
师:谁来品评一下他的作文?
生25:他写得很好,例如开头的称呼,符合古人书信用法。
生26:我认为他在文中引用了文天祥的诗和孟子的话,更有助于表达夏完淳舍生取义的精神。
生27:他写作时大量采用半文半白的词句,使文章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
生28:我有一个问题,夏完淳才十七岁,文中却提到他的妻子和孩子,这可不大对劲儿。
(学生大笑)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请作者自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生24:我以前看过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里面提到他有妻有子。
师:(插话)就这些吗?
生24:不,还有。古人结婚的年龄都比较早,老师您在讲《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曾说过王弗十六岁就嫁给了苏轼,所以夏完淳有妻子和孩子也不奇怪。
师:好哇,你用老师的矛攻老师的盾(学生笑)。他刚才解释得基本正确,这是古今风俗的差异,我们不要强迫古人也来遵守我们现代的婚姻法(学生又笑)。
(继续请学生读作文、评作文,教师点拨、总结)
师:我们通过说一说、读一读、译一译、比一比、写一写,充分了解了夏完淳《别云间》的思想内容,深深体会了他那种成仁取义的精神,那么,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29:我想起了孟子另外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觉得夏完淳年纪虽小,但却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生30:夏完淳在生死关头经受住了考验,坚守自己的信仰,成就了千载美名。我们与他当时的年纪相仿,作为跨世纪的少年,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更应该经得住考验,做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强者!
生:……
生31:老师,对这首诗我有个问题,可不可以提出来“议一议”?
师:你还发现了问题!太好了!快说说看——
生31:中国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夏完淳尽忠的是没落的南明王朝,这是不是有点不识时务?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
(学生互相讨论)
生32:是呀,我们历史书上说过,清朝取代明朝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进步,从这一点上看,夏完淳确实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方向。
生33: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也一样,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要看他身上积极的一面。
生34:我补充几句。夏完淳的言行虽然有局限性,但他不苟且偷生,能够舍生取义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能因为太阳有黑子就否定太阳的光辉,我认为夏完淳是“不识时务”的“俊杰”!
……
师:大家说得实在太好了!夏完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还有责任将之发扬光大,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朗诵一遍全诗,再次感受诗中的浩然正气!
生:(随音乐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说了、读了、译了、比了、写了,同学们又加上了一个议,今后学习类似文章时,别忘了试试这种“六步学习法”(板书)。
大家的表现我十分满意,大家对自己满意吗?
生:满意(一部分说不满意)。
师:有的同学说满意,也有的同学说不满意,那肯定是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没机会发表,没关系,课后,大家以《别云间》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写你所想写的,文体不限,字数不限,我期待着欣赏你们的大作。
下课!
《别云间》教案 篇2
语默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 (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唐宪宗崇尚佛学,迎凤翔法门寺佛骨人宫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务正业,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时弊。昏庸的统治者不辨贤佞,对敢于直言阻谏的韩愈几欲定为死罪。本诗即反映了当朝者面后腐败、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
(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别云间》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山光悦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悦”“空”该如何理解? “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是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诗句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 应理解为“使……欢 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
(解说:学习诗歌不能只以读懂意思为终极目标,要能够欣赏品味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做到既可意会,又能言传,通过口头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感受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2)往迁至蓝关承任孙湘》一诗的颔联与尾联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的“横”与“拥”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替换一下,看效果有何不同?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抒发自己为革除弊事,不惜年过体衰,而反遭贬迁的愤慨之情。而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则向侄孙倾吐凄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 可以将“横”试着改为“阻”‘浮”“‘飘”“堆’等词,但它们都不能表达出“横”字所体现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拥”字也可以改为“积”“压”‘“盖”等词,也同样表达不出“拥”字所赋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义。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恰当运用,使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因远离家乡、路途艰险而无限的沉痛与怅惆。
(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 (3)《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完成了背诵,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课下希望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搜集唐代田园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2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其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比较阅读,看它是从什么角度来抨击时政的?
3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其一),及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绝笔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看三者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对家人思念的宋词:苏武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说:由李白的诗歌导入,自然地由诗歌的学习过渡为对词的学习,并明确了两首词的主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二、解题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泥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词都有词牌,规定着词作的句数、字数及音律。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2)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结
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看其上阎与下闽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说:在老师指导、讲析之前完成自主阅读,为下面的研读作好准备。)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l)《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解说:对作品从整体与细节上做分析评价,切实感受作品特色,了解作者风格。)
(2)《醉花阴》是一首怀人诗,但字面上却未出现一个如“思”“忆”“盼”之类的词语.只在结尾点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作是借助哪些内容传达出了孤单与怀念这一主题的?
天气的沉闷难受,白昼的漫长难消,夜半的凉透惊觉,这一切又恰逢重阳佳节,热闹喧腾的节日气氛更增添了女词人的寂寞惆怅,此情此景正如李清照在另一首词中所说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黄昏时节,东篱之下,再多的清酒,再香的菊花,都难以慰藉这位形影相吊的少妇。即使是折一枝菊花吧,“将以遗所思”,而“路远莫致之”。结尾三句真实地写出了“为伊消得人推悴”的状况,相思之伤人正如西风吹落花。词句写尽了对丈夫的深沉思念,满怀的离愁写得含蓄深婉。
(解说:学习词作中借环境烘托与人物行动来渲染、暗示心理的写法。)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解说:词风的豪放正是作者为人旷达的表现,“文如其人”,通过作品风格了解作者品性。) (2)对《醉花阴》首句中“薄雾浓云”的意思有两种理解,有人认为是写天气,“雾”与“云”都是天空中真实存在的;有人说“雾”与“云”
实际是写焚香而生的烟气。你同意哪种说法,谈一谈自己的理由。
(解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不用统一的观点作限制。)
四、布置作业
1.苏轼虽是豪放派词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约柔美的。将本文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老夫聊发少年狂)作比较阅读。
2.唐代金昌绪的《春怨》也写相思:“打起黄草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它写相思的方式与《醉花阴》有何不同?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