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阅读及答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1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7、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七、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3、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互相交流。
4、用收集到的资料办专题小报。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 谭千秋 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学生齐读课题。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
二、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投影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四——七小节,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认真做批注。
投影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说感受。(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2)师评价。(谭老师是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 那么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突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你真会读书。)
(2)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副板书:细节描写)
4、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5、师:这段话不仅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谭老师那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还用了环境描写,(随即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那么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呢?(烘托作用人物形象)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话语?把他们的话多读几遍,你读出了一怎样的谭老师?
2.分角色学习三个侧面描写。
师:你想读谁的话。适时指导朗读。(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 谭老师的敬意。)
3、生读时,进行这样的句式训练:你就是那位救援人员,你想对谭老师说: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四、比较体会二三两段不同的描写方法及不同的作用。
师:二三两段都描写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但描写方法不同,同学们发现了吗?将第三段删掉可以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第二段直接描写谭老师的英雄行为我们说这叫正面描写。第三段是通过别人的话语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 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
2、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因而人们赞颂他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竖板书)(师:这怎么理解呢?就像诗人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师:谭千秋,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六、布置作业:
师: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课后认真阅读所搜集的资料并作好批注,留待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4
【教材解读】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图片。(播放音乐出示5.12地震中图片)
2008年5约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使大地震颤,山河移位,将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温暖的家不见了,早夕相处的亲人、爱人和朋友也都睡着了,再也叫不醒了。这一张张悲痛的图片,相信总有一个画面令你泪流满面,在灾难面前,人类似乎变得很渺小。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他,德阳市东汽中学51岁的普通教师,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就是谭千秋老师,那么这最后的生命姿势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生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2、师:谁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分别找到了哪三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生反馈)
二、学习感悟
1、师: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出示句子)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个别生读
(2)找出该句中描写谭老师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动作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抓住“拉”说明老师反应快,顾不了别的;“撑”说明老师尽可能的用身体保护更多的学生;“护”体现老师生怕学生受伤。从而看到一个奋不顾身、大公无私的谭老师)
(3)谁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中,把这句话读好呢?(个别生读后 配乐全班齐读)
2、师:那么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作出这样的选择的呢?(生:生死攸关)
3、理解“生死攸关”的意思;并说说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快速默读2—7自然段,勾划出相关语句。
生反馈后师出示相关语句
4、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5、全班齐读
6、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读这个句子最有感触(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1)体会句中三个“!”的作用
(加强语气,突出情况紧急到了极点,当时情况越是危机越能反衬谭老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7、师:是呀,情况越是危机越能反衬谭老师恪尽职守,爱与责任的英雄行为,让我们再次齐读这第一次护生的姿势吧!(配乐朗读第一次护生得姿势)
8、师: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憾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8—11自然段,勾画出人们眼里的谭千秋是怎样的呢?
出示: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同学们眼里----
9、(生反馈后师出示相关语段)配乐朗读
10、师:一位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话是文中第二处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写。(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这一句中最令你感动的词有哪些?为什么?
(2)生抓住“趴”“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死死”谈感受。
(3)师:同学们讲得真好,情况就是如此,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生读: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谭老师仍然(生读: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生读: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4)师:同学们你眼前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呢?(生: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11、师:的确,谭老师就是这么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
(出示语段)个别生读什么是“人生的价值”
12、师: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让我们再次齐读这第二次护生的姿势(生配乐齐读句子)
13、师: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在玩耍时受伤,然而今天他却永远地离开了,让我们带着悲痛和敬意齐读这第三次对谭老师姿势的描写吧!(生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最后的姿势。)
14、师:谭千秋,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难怪人们赞颂地说他是(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谁来说说这句话如何理解?
生:谭老师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活在我们心中。
15、(出示填空题)有人说这就是人生的价值,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
生:反馈—大公无私、爱与责任、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16、配乐齐读该句
二、拓展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难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时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谭老师不就是以恪尽职守,大公无私的崇高行为为我们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吗?可敬的人民教师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来一一聆听吧!(生交流)
三、总结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恪尽职守,充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这令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作业:小练笔: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板书 最后的姿势
恪尽职守
人生的价值 大公无私
爱与责任 舍己为人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5
一、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文中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2、讨论:为何以“最后的姿势”为题?(包含对谭千秋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 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弓”字从形状上写出谭老师要为学生最大限度承担“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时分量。弓形承担的分量最大,耐压,过去的石拱桥就是这个道理。也可以看出作为老师的他懂得如何科学的保护学生,是一个既具有舍身救生精神,又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2)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弓、撑,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3)从这一节可以看出谭老师具有什么精神?(舍身救生)
b、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是哪一节?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3、此时此刻,你用怎样的话语称赞谭老师?
小结: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1、思考: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2、让学生回忆四川汶川大地震。
3、找出文中描写大地震来临时的句子,读出恐怖之情,语速急促,声音低沉。
4、形容情况危险的四字词语有……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欣赏品悟:
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节写了什么?(言传——教育学生)
2、理解“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齐读)试举例子说明。
2、思考:谭老师的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
这是他的言传,为危难之时的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希望学生做的,自己在生死存亡的一刹那坚守了自己的。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1、例举了哪些人物对谭老师的评价,感情引读。
看到这悲壮感动的一幕,救援人员的这样说:“ ;”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他是一个 、的老师。
3、学以致用:说说让别人评价一个人好与自己说自己好的表达方法哪个好?为什么?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齐读。
2、体味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3、诵读诗句,进一步感悟。
我该想到
刘 肖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前天我们牵着手在这个操场散步时
你的手还是热热的
怎么现在就成了冰凉的呢
也许,我该想到那个救学生的老师
就是你,老谭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怎能不明白你对学生的感情
又怎能不理解你作为教师的选择
那一刻
如果我也在
我会和你并肩守护讲桌的,一定
可是此刻,摸着你又硬又冰的手
我的心还是疼啊
你感到了吗?我心心相印的爱人
备课疑问: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为什么用“身下”?不用身体?意在何为?
2、如果缩句的话,“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缩成“身下护着学生”对吗?
(应友人之请,钻研了此文,写成教学设计,敬请批评指正。)
snall答疑:四个学生还活着。当然,我还看到有许多老师身下护着的孩子没有了生命的迹象,但他们同样是英雄,因为他们的行为本质上和谭老师的行为没有区别。活着的学生讲述了当时的情形,使人们得以了解谭老师的伟大。
1、“身下”和“身体”主要是方位的区别,因那些东西是从上面掉下来的。
2、对的,从语法上是如此。
一孔之见,敬请批评。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
(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
(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
4.集体交流。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7
陈俊学校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上册)年 级六主备人陈 俊复备人单 元二课 题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准备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通用设计设计意图复备修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2)第二段:环境烘托(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作业: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3.《补充习题》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3)交流:左边(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2.课后3(教参56页)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回忆地震中相关感人故事导入锻炼语言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写作方法体会谭老师的人物品质特点自主阅读感悟语言教后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其中《最后的姿势》主要讲述的是谭千秋老师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每每读来,热泪盈眶。谭千秋老师那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个人。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这位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
二、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4——7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学生交流: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学生回答时随即指导朗读。
4、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4——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认真做批注。
a
投影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此时的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5、同学们细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能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学生边读边圈画)
(板书)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板书)撑:①学生做撑的动作。
②“撑”可以换成“放”、“按”这些词吗?
③要撑住的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④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⑤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板书)护:这是一般的护吗?(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6、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7、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
三、学习第三段,侧面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c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们被震撼了,老师们被震撼了,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8——10小节。
投影呈现三段文字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设置具体的情境:
1、你就是当时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抓住“死”与“活”,“张开” 与“身下”。
2、被谭老师救出的学生这样回忆到……抓住“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扑”。
3、谭老师的同事满含热泪的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有没有离开?
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三句话吧。
四、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d
投影呈现:“然而……”
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样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2、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和谭老师一样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吧!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点名学生读)
师: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投影呈现:——然而,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却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投影呈现)
四、读写结合
1、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投影呈现:最后的姿势图)
2、师朗诵《献给英雄教师谭千秋》。(投影呈现)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谭千秋老师,永远的记住他那充满爱与责任的——最后的姿势(生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拉、撑、护 爱与责任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上课之前,我先放了一张图片,加上背景音乐,这一情景的再现,音乐氛围的渲染,又把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再次,抓住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如品味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的地动山摇,学生的生命岌岌可危,来体会谭老师的镇定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如学生对“撑”理解不够透彻时,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和相近的词语比一比,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因势利导,整体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又设置了“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以“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看着图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3、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 .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四、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五、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六、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3、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4、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七、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八、总结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课《最后的姿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的设计,我力求凸显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通过多种读书形式,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以情激情,以情生情,以情导情,知情并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课前谈话。
2、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无间道伤感曲》配乐)老师深情地配画外音:2008年的那次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许多人在地震中不幸遇难,昔日的教学楼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
3、大灾无情,大爱无边。在与死神的搏斗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孩子们,让我们继续走进那场大地震,再次感受灾难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4、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二、潜心会文,体会情感
(一)、感受情况危急
过渡:画面中山在颤,地在抖,惨不忍睹,那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当时的环境。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有关的语句。
2.指名读,大屏幕出示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3、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你的体会或问题来。
4、交流,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
5、除了这些文字,从哪里也能体会到情况的万分危急?谁再读这段话?谁还想读?谁能读出情况的万分危急?
6、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记忆却已刻骨铭心。(播放地震视频)大灾无情,让我们捧起书,身子坐正,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二)、体会谭千秋的恪尽职守,无私大爱
过渡:教学楼即将坍塌,在这紧要关头,在这短暂的瞬间,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不倒的丰碑,他最后的姿势将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出示课文插图)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反复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让你的感动打动同桌。
3、汇报交流:要求先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再说出你的体会。(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说。请把你的体会送进句子中再读一读。
(2)对这句话,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3)孩子们,会读书还能将一句话读成几个字,请小声再读读这句话,哪几个字叩击了你的心扉?(拉,撑,护)从这三个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4)孩子们,此时此刻,在你的眼中,这三个字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师引读,生接读:
师:它是一场殊死的战斗----
师:它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
师:它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
(5)师总结: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人民这样赞叹--出示句子: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齐读。
过渡:循着坍塌我们走进了惊心动魄的一刻,走进了最后的姿势,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山崩地裂,家园变色;2008年5月12日那一晚,凄风苦雨,震撼人心。
继续汇报。
句子二: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孩子们,会毒蛇湖,也能将一段话读成一个词或一幅画,这句话中的哪个词也让你的心为之一颤?
(2)放开声音读一读,从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
(3)指导朗读:谁还想读一读这句话?谁敢和他比一比?谁还想读?举手的同学一起读。
(4)你们的朗读也感染了老师,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谭老师依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谭老师依旧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5)睁开眼睛,把你刚才看到的画面融入朗读中,男女生赛读。、
(6)面对灾难,面对死神,谭老师在用血肉之躯与之抗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让我们再一起读。
(7)此情此景,怎能不震撼着每个人的内心?然而更震撼人心的还有,还有废墟下谭老师的声声鼓励。孩子们,假如你就是谭老师,此时此刻,你会怎样鼓励你的学生?
(8)那声声鼓励,成了人们记忆深处的绝响,人们这样赞叹----出示句子: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齐读。
句子三: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1)你又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面对危险,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生命之门,怎能不令人震撼?男女声轮读。
过渡:面对这一幕,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
句子四: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1)理解“生死攸关”。
(2)指导朗读:指名一名生读,其余同学小声伴读。
(3)渗透写法(侧面描写),分角色朗读。
(4)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齐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品味课题,内化情感
过渡: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里,他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1、齐读课题
2、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它还表达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
句子五: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师引读,生接读
师: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
师: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
师: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瞻仰丰碑,升华情感
面对废墟中惨不忍睹的血肉之躯;面对那钢铁压不弯的脊梁;面对那羽翼下鲜活的生命,谭老师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内涵,让咱们全体起立,共同瞻仰那座不朽的丰碑!齐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自由表达,抒发情感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我们不愿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对英雄的哀思、钦佩吧!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11
设计意图: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最后的姿势》。对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读,正音。
谭千秋 洗漱 吱吱 废墟
震撼 凹陷 感动 诠释
坍塌 生死攸关
指导“漱”“凹”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生读,一生一段,读后正音)
三、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来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精读悟大爱,精品悟师魂。
1、学习第一段,以读代讲。
师:2008年5.12这是个平常的日子。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2至7自然段。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
师:然而,这又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下午两点多,一场巨大的灾难猝然而至。紧急关头,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2至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句子旁边批注。
交流画出的句子。
语言: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品读“一言”,感受大爱。
出示描写谭老师语言的句子。
师:“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用原文的话说一说。(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地震是谭老师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求生是人的本能,谭老师逃生了吗?他怎么做的?
“快跑”这是谭老师的命令。一个“快”字包含了他怎样的心情?(生说)他脸上的表情会怎样?(生说)可能伴随怎样的动作?(生说)
指导读:读这一段(第4自然段),该怎样度?(生说:读出情况的危急,谭老师担忧、焦急的心情。)生自由读练、指生读、评价、再读。
师:从谭老师的语言,我们想到了他的心情,似乎看到了他的表情,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谭老师心中只有学生)(舍己为人)(对学生的爱)(强烈的责任感)……
再一起读这一段,感受谭老师的高尚人格。
细读“一行”,感悟师魂。
师:情况越来越危急,墙体错位,楼板断裂的“吱吱”声撕扯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此时,谭老师怎么还不快跑呢?(有四个学生没冲出教室)
出示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指生读)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请学生用符号标出句中的动词。(交流)把“护住”换成“挡住”试试,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说。
师生共同解读:“拉”前面用了“立即”两个字,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 “护住”:谭老师的身躯就是学生的避风港。
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师:“拉”“ 撑 ”“护”这一连串的动作迅速完成,谭老师身体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间爆发,这巨大的能量源于什么?(对学生的强烈的无私的爱)
从谭老师的行动你感受到什么?(舍身救生……)
指导读描写谭老师行动的句子。
灾难,是一面镜子。一瞬间照出了人的灵魂。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指导朗读2至7自然段
师: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谭老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们……他的喊声还响在学生们的耳边,他护住学生的动作就发生在刹那……朗读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谭老师高尚的师德。
3、学习8至12自然段。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
师: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你从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中,又感受到什么?
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千万次地问,为英雄讴歌。
师: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谭老师是一位 (优秀) 的老师。遇难前,谭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什么?(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了吗?(生说)当一个人在危难时刻,舍生取义,一心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我们就说他是一名“英雄”。你觉得谭老师是英雄吗?
英雄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讲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课,用鲜血书写了伟大的师爱。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身躯的哪一个动作化为永恒!
师引读最后一段:
现场的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后代的人们依然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生说,师升华)
五、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课前要求搜集有关英雄教师的资料。我们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华魂,激发民族凝聚力。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最后的姿势!
六、作业。
a、读后感受很多,请同学们写在日记中。
b、继续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自己制作一起专题报告。
板书:
张开双臂 英雄不死
6最后的姿势
护住学生 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12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 生死攸关 万分危急 )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舍生取义 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爱 勇 )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13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吧,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谁能用文中的话,概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谭老师正是用他这最后的姿势拯救了四个年轻的生命,用他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你能选用出示的词语来简单说说谭老师的故事吗?
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谭老师在危难之际的抉择并非偶然,因为在他的人生信念中始终闪现着这样一句话:(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齐读)在地震发生的前一秒,谭老师还在给学生们传授着这句话(齐读)
一、你眼中的谭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谭老师在平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位尽责的老师,那么当面对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他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2-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a、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谈谈自己的感受吗?(来不及多想)
刚才你提到这是地震刚来临时,谭老师的表现,那么当时外界的情况如何呢?谁来读一读当时的场面描写?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从这环境描写中能读出什么?(情况危急)从这三个感叹号,我们也能读出情况危急!(齐读)
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的表现,你能读出什么?
(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当遇到突然的灾难时,逃难、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当大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本能是呼喊学生逃生。这正是谭老师对教师岗位恪尽职守,对学生无私大爱的体现。这正是谭老师人生信念的体现,(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环境描写此时的作用,便是侧面烘托。
让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内容,女生读环境描写,男生读谭老师的表现。
b、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的感受吗?
(立刻 拉 撑 护)
你怎么就能从这三个普通的动作中看出谭老师身上的精神呢?联系当时的环境说一说!
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从这环境描写中,你读到哪些内容?(情况越来越危急,你能想到哪些描写情况危急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的表现(齐读)
再来感受一下他的三个动作,你就能读出谭老师的什么?
(谭老师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才选择放弃逃生,体现出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烘托
引读:仅仅几秒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遇难了,他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姿势成了永恒的瞬间!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齐读“人生的价值”(他是一个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老师)
二、人们口中的谭老师
谭老师就这样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师魂却铭刻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人们口中的谭老师吧!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从他的评价中,你感受到谭老师怎样的形象?(誓死保卫学生)
师:是啊,谭老师誓死保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让我们也永生难忘!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这评价中,哪个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让你感受到谭老师的什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以学生安危为重)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才华横溢、平易近人)
人们的评价让谭老师的形象更丰满了,让我们对谭老师的印象更深刻了。这就是侧面烘托。
三、我心中的谭老师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震撼人心,这个姿势催人泪下,你觉得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我们的耳畔似乎回荡起了谭老师生前的课上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一句换:(齐读)“人生的价值”
时,在你的心里,人生的价值还是什么?让我们替谭老师说完未说完的话。(人生的价值是恪守尽职,是大爱无私,是舍己为人,是更多得为他人着想)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谭老师的照片旁吧。
四、拓展总结
在5· 12汶川地震中,涌现了一大批像谭老师一样的英雄人物,谁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英雄事迹。这一位位英雄人物都懂得人生的价值,都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群和谭老师一样可爱可敬的老师们。
这一个又一个最后的姿势,一个又一个最美的姿势,一个又一个最有力量的姿势,向我们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为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人生的价值》。纵然他们再也听不见了,但我依然想送一首诗给我们最可爱的老师们,让我们默默祝愿他们在天堂里一切都好!
大爱无声,大爱千秋,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那令人永世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恪尽职守
《人生的价值》 大爱无私 侧面烘托
舍己为人
……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文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知道地震时的自我保护以及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印象吗?
(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二、构建阅读话题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走近谭千秋老师,解读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布置自读
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写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交流
1、总体反馈
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
(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等处的语句)
2、精读指导
A
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
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的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呈现第5-6节,读句。
1、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2、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画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想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交流:
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撑:1)要撑住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2)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3)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护:这是一般的护吗?关注这种“护”的特殊性(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3、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第5节 “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和老师被震撼了。
呈现三段文字
要求学生读读,说说: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1、“死”与“活”,“张”,“身下”;
2、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
3、“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却没有离开?
随机叫学生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4、呈现:“然而”
引读句子“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5、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
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顺势呈现:——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读写结合
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
六、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拉、撑、护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案 篇1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姿势》(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板块“教材分析”中的
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第二个环节――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运用了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四个环节――说教学预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先容
接下来,我说第二个板块“教学策略”中的教法和学法
科学公道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同一。基于此,我预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下面我说第三个板块――“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预备用两课时展开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进,初进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进,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同时进步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题目学生自己往读书,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由于学生最有效的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至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正是适应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终极进步语文素养的要求。)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职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至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结束,接下来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主要内容,直进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上下写)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二、学习第一段(1),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捉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捉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正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摆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方法)
四、学习第三段(8―10),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假如往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职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捉住救援职员的语言,捉住飞身,捉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布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第3题的处理。(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提到的这一姿势,这一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正是这一自然姿势拯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布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已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所以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
3、知识延伸。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就会说出:(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到这里,学生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书)完全理解,整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练习,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最后要说的是第四个板块――“板书设计”
有人把板书比作一份微型教案。由于它清楚直观,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而且在学生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上起到引领作用。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6最后的姿势
英张开双臂精
雄普通爱与责任神
不护住学生千
死秋
以上是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 推荐阅读:
- 《最后的姿势》教案(精选14篇)
- 最后的姿势 教案(精选5篇)
- 6、最后的姿势 教案
- 《最后的姿势》教案
- 最后的姿势教案
- 最后的姿势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