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梵天寺木塔》中,木工喻皓追求什么一个字

2024-04-06人围观
简介《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篇1  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解决了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希望能帮助到您。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ldq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篇1

  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解决了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希望能帮助到您。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阅读题目: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患其塔动( )

  ②便实钉之( )

  ③人皆伏其精练。(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3】《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梵天寺木塔》参考答案:

  【小题1】①担忧;②动词,用钉子钉;③伏同服,佩服。

  【小题2】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本题3分。翻译要准确,尤其是关键词语)

  【小题3】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分)

  【小题4】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忧;“钉”,动词,用钉子钉;“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履”(踩)、“六幕”(上下及四周)、“持”(支撑)这些字词要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中的侧面描写也很明显,例如匠师怎么都找不到塔动的原因,喻皓很容易就找到了,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

  点评: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种描写方法各有其作用。比如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小题4】试题分析: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篇2

  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6分)(1)其( )有钳 (2)岁以大( )(3)( )天寺木塔 (4)( )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 )( ) (6)人( )其板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1)千万地 蔽: (2)以大穰 岁:(3)其塔动 患: (4)未布瓦,上轻,如此 故:(5)以金钗 贻: (6)人其板 履: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6分)(1)密使妻见喻皓之妻 其: (2)岁大穰 以:(3)钳搏之 以: (4)以瓦布之 乃:(5)乃以瓦布之,动如初 而: (6)钉板上下弥束 盖: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10分)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c.其虫旧曾有 d.问塔动因e.钱帅登,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1)代词,代物:(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5.译述下列句子。(8分)(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10分)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10分)8.填空。(4分)《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综合题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参考答案基础题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4.(1)b、e、f(2)a、d(3)c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3)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4)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6.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迅速消灭了它,保证农业取得丰收。7.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8.沈括科学 政治 科学综合题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等第评定参考意见:优:第一问能说清其现实意义;第二问,能说清反衬和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良:第一问,对其现实意义说得清楚;第二问,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中:第一问,尚能说出其现实意义;第二问,尚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但语言不够简洁、通顺。下:说不清两问的内容,语言也不通顺。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篇3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仍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同时《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以“通译选文,明确大意”为另一学习目标。好在本文二则的故事性比较强,且注释较详,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疏通文意的难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解决,体现自主和合作意识。并通过练习二、三、四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另外,本单元是以“关注科学”为主题,而《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记录的我国古代,尤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情况的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本课选的两则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科学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启发?(或如何运用这些思想的?)

  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并简单说明其原理,为后面写作简单的说明文作准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设计:由“三声夸克”引入“梦溪笔谈”

  2.学生自己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教师进行强调: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作品梦溪笔谈的内容等。

  3.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

  4.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可通过范读纠正学生错误。

  5.学生进行讨论,将不懂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由学生自己,讨论,如果解答得不准确,就由教师予以纠正。

  6.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7.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理解:

  教师设置问题:

  (《以虫治虫》):a.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有哪些?

  c.这则短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梵天寺木塔》):a.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

  b.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目的是什么?

  8.师生共同讨论以上问题,明确答案后,对二则文章进行讨论:

  问题一:《以虫治虫》中消灭害虫的文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你能再举一例吗?

  问题二:这两篇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些伟大成就?

  问题三:简洁生动的语言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问题四:你能说出这两则短文还有什么特点吗?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

  9.讨论“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10.学生朗读课文,完成迁移训练.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篇4

  1.填空题

  《梦溪笔谈》二则的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著名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含义

  庆州界生子方虫: 悉为两段:

  千万蔽地: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贻以金钗: 其虫旧曾有之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谈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上的害虫防治存在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禹门大蛇》,回答问题。(湖北省鄂州市2003年中考题)

  禹门大蛇

  (明)薛渲

  有大蛇,穴禹门(地名,山西河津,古龙门所在地)下岩石中,常束尾崖树颠,垂首于河,伺食鱼鳖之类,已而复上入穴,如是者累年。一日,复下食于河,遂不即起;但尾束树端,牢不可脱。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如弓张弛状。久之,树枝披折,蛇堕(duò)水中。数日,蛇浮,死水之漩隈(隈,wēi,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1)①用现代汉语写出“穴禹门下岩石中”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线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部分的停顿之处(每句限标一处)。

  树为之起伏,如 弓 张 弛 状。蛇浮,死 水 之 漩隈。

  (2)问题回答:蛇堕入水中之前“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的原因是什么?把你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原因写在下面,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人有负盐负薪者》,回答问题。(山东省济南市2003年中考题)

  人有负盐负薪者

  李延寿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名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北宋 政治 文学 沈括

  2.地域 全,都 覆盖 送 过去

  3.①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消灭干尽了,因此当年庄稼大丰收 ②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③人们都佩服他技术的精湛

  4.略

  5.(1)①答:住在禹门下岩石洞中。(或:在禹门下岩石洞中居住。或穴居在禹门下的岩石中) ②答:如弓/张弛状。蛇浮,死/水之漩隈。 文言文朗读的节奏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划分节奏要注意体会各部分意义是否完整,各部分意义关系是否清晰。必须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作答。 (2)蛇堕入水中之前“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的原因可能是:蛇头伸入“伺食”时可能被水中怪物(如水中巨龟、鳄鱼等)咬住了,蛇企图挣脱。它可能抓住了水中的一个活物,但活物太大,不能如以前一样起身,又舍不得放弃。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必须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作答。

  6.(1)c。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懂“以杖击之”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寻找与之相同的一项。“以杖击之”中“以”的意义是“用”,在这儿作介词来用。选项中只有“徐喷以烟”中的“以”是这种意义和用法。 (2)李惠让相争的两人看(从羊皮上打下的)盐粒,背柴的人就主动接受惩罚。句子的翻译既要将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体现出来,又要注意通畅易懂。 (3)李惠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语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只有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回答。 (4)提示: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 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只有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回答。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篇5

  《梵天寺木塔》

  沈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讨论,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明。翻开中国古代史,我国在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都几乎始

  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四大发明就是杰出的代表。

  哪位同学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屹立巍然,完好无损,成为我们民族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终于损毁殆尽,而名噪一时的梵天寺木塔彻底消失在的尘世间。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有学生简要回忆并介绍)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先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中的生字,谁会读?

  2、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声音要洪亮,愿意读的举手。(2人)

  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4、齐读不带标点的课文

  三、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合作完成: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翻译课文。如有疑难,同桌互相同学请教。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2、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先解释句中的词语,再翻译句子。

  3、试一试:看大屏幕,翻译课文

  四、公元964年,在沈括的家乡杭州,梵天寺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座巍峨的木塔将要屹立于此。但是开工不久,工匠们就遇到了难题?

  出示问题,用现代汉语回答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

  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

  五、进一步思考:

  木塔建成,是工匠们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喻皓却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

  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还表现了他的的技艺的高超?

  五、发散拓展:《梵天寺木塔》仅用一百余字就清楚的记述下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建筑理论。

  而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充分表现了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今天的中国人依旧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中国的科技辉煌。

  你知道哪些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提示:如航天、农业等方面?

  小结: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华夏5000年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们将担负起祖国腾飞的重任。感受到这些古今科学成就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无愧于我们的历史责任。(1分钟)

  作业:给同桌出一份练习,检测两篇短文字词句意的掌握情况。

  • 推荐阅读:
  •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 《狼》阅读练习(精选17篇)
  • 不沉的船阅读答案(通用2篇)
  •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精选2篇)
  • 《干将莫邪》阅读答案(精选12篇)
  • 有关《沉香救母》的拓展阅读(通用17篇)
  • 阅读理解教案
  • 群文阅读教案
  • 课外阅读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