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优秀课件

2024-04-06人围观
简介太史公自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

太史公自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 次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太史公自序》教案作者:碧叶凝露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太史公自序》教案。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想:

  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太史公自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 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周时 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 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

  1.背诵第11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太史公自序教案 篇3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弗敢阙 通“缺”缺漏

  2、 指数千 通“旨” 要旨

  3、 .失之豪厘 通“毫”秋天小鸟身上刚生长出来的羽毛 形容细小

  4、 堕先人所言 通“隳”,毁

  5、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通“缵”,继承

  6、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同“弼”,辅助

  7、 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通“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8、 故长于风 通“讽”讽喻

  9、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网”网罗 通“佚”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掌管 今:标准,法则

  2.无泽为汉市长 古义:掌握市场的官长;今义:行政长官

  3.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古:最终落在 今:副词,表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4.则学者至今则之 古:以……为准则 今:连词;准则

  5.迁俯首流涕曰 古:眼泪 今:鼻涕

  6. 不得与从事 ,故发愤且卒 古义:跟从侍奉;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7.先人有言 古:父亲 今:祖先

  8.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古义:到;今义:表另提一件事

  9.是非242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古: 褒贬评定 今:对错

  10.余所谓述故事 古:历史旧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11、以为天下仪表 古义:标准;今义:人的外表

  12.夫《诗》《书》隐约者 古:隐奥而言辞简约 今:不清楚

  13.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古:遗业 今:已经衰退的;等级或质量低的

  三.找出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

  1.其在卫者,相中山 名作动 作……丞相

  2.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名作动 坑杀 活埋

  3.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名作动 封王

  4.忠臣死义之士 为动用法 为 ……而死

  5.上明三王之道 形作动 阐明

  6.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形作动,奖;形作名,善事;形作动,惩;形作名,邪恶;形作动,以……为贤;形作名,贤能之人;形作动,以……为低贱,轻视。

  7、存亡国,继绝世 使动 使……存在,恢复;使……延续

  8、《礼》经纪人伦 名作动,规范

  9、其实皆以为善形容词作名词

  10、《春秋》采善贬恶形容词作名词

  11、整齐其世传 使动用法 使……整齐整理,归纳

  12.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名作动 对史事提纲挈领的编排记述

  四.解释实虚词

  1、命南正重以司天 掌管

  2、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 继承

  3、使复典之 掌管

  4. 为武信君而徇朝歌 巡行 攻占

  5.惠王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攻占

  6.耕牧于河山之阳 山之南 水之北

  7.南略邛,还报命 巡行 巡视

  8.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愚钝

  9、小子何敢让焉 辞让 推辞

  10、适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 往……去

  而子迁适使反 恰逢

  籍每适浑 拜访

  11、相 其在卫者,相中山 做……丞相 辅佐

  诸侯之相王 一起

  12、而 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 顺承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 修饰

  13.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嫉害 阻塞

  14.是故礼以节人 用来

  15.以为天下仪表把……作为

  16.察其所以 ……的原因

  17.《乐》乐所以立……的原因

  18.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才

  19.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蒙受,遭受

  20.垂空文以断礼义 用笔墨写成的著作

  21.欲遂其志之思也 考虑

  22.俟后世圣人君子 等待

  23.不得通其道也 实现

  24.退而深惟曰 思虑,考虑

  25.承敝通变 衰败

  五.翻译下列句子(特殊句式请注明)

  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

  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

  2.自司马氏去周适晋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

  3.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

  4.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南略邛,还报命

  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巡视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5、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宾语前置)

  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6、 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

  7、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8、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句式:定语后置】。

  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

  9、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被动句)

  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

  10、 子所论,欲以何明 ?(宾语前置)

  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太史公自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想:

  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归纳•整理)

  课前布置如下预习

  通过重读《报任安书》,回顾司马迁饥《史记》的相关资料,推荐一位同学课上讲解。

  教学重点

  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

  (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二)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三)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四)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五)一词多义

  所以 次

  四、课堂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1)颛顼(zhuān)(xū ) (2)徇朝歌(xùn )

  (3)会稽(kuài) (4)牝牡雌雄(pìn)

  (5)弑君(shì) (6)改正朔(shuò)

  (7)股肱(gō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继承 )( 掌管 ) (2)而徇朝歌(巡行)

  (3)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巡行 )( 回复 )

  (4)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禅 ) (5)则学者至今则之(视为准则)

  (6)小子何敢让焉( 推辞)

  (7)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革而不知其权( 合适 )(权变,变通)

  (8)被之空言而不敢辞(遭受 ) (9)垂空文以断礼义(留下 )

  (10)于是论次其文( 编次 ) (11)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字兼备)

  (12)俟后世圣人君子( 期待 )

  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 (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 (死,为动词,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

  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 今义: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参与其事 今义:投身

  (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 ,我 今义:男孩子

  (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故事,旧事 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整齐,整理 今义:整齐,有条理

  (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 今义:经常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 指 ”通“旨 ”

  (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 罔 ”通“ 网 ”;“ 失 ”通“ 佚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 ’’通“弼 ”

  6.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或用法。

  (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 )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目的连词,用来)

  第二课时(思考•感悟)

  教学要点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

  2. 研究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教学过程

  一、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让学生编写内容提要)

  (一) 自叙家世谱系。(1—3)

  (二) 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4—6)

  (三) 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7—10)

  (四) 叙自己忍辱写《史记》。(11)

  (五) 《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12—13)

  二、简析课文内容。(p1—2)

  §1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简析: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简析: 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简析: 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简析: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简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简析: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10简析:回答壶遂的诘难,说明记载历史,评判是非,是自己的责任,表明要以前人为榜样“采善贬恶”。

  第三部分: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简析: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启迪,决心效法前人,忍辱写《史记》。

  第四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3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第五部分: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当今繁荣昌盛的时代,创作的动力;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文化背景和创作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一家之言,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三、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周时 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 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作业

  阅读《太史公自序》选段。完成7—9题。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日:“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儆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

  《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

  太史公日: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遗风 )

  (2)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没有 )

  (3)礼乐损益,律历改易。( 改变 )

  (4)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 观点,主张 )

  8.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1)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所以 )

  (2)显于唐虞,至于周。(介词“在”)( 介词“到”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结构助词“的” )

  (4)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目的连词“来 )

  9.翻译下列句子。

  (1)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译文: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经》和《书经》也不断地出现。

  (2)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译文: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都,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第三课时(发现•创新)

  教学要点:

  1. 进一步探究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2. 重点研讨司马迁的“义”“时”“名”。

  3. 司马迁的精神世界有何现实意义?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过程

  (1).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2).重点解析:司马迁将《自序》放在七十列传之中,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自亭》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那些“扶义傲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那么司马迁的“义”是什么?“不失时”的“时”又指什么?他“立功名于天下”了吗?

  什么是“义”?“义”就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事:司马迁认为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呢?替李陵说话,司马迁就认为是自己直该傲的。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知道他与李陵并没有什么私交,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当朝的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的不满,认为这些人平素只知“全躯保妻子”,别人做事稍有不当,“随而媒蘖其短”。尽管现在看来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错误的,但我们应该看到他是有感而发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褒善贬恶。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最高表现就是他在《自序》中反复表示的要效法孔子作《春秋》来写《史记》,就是说要通过论载历史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这就是司马迁的“义”。从《史记》这本书看,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扶义傲傥”。

  司马迁所说的“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呢?首先是指时代、机遇。司马迁在《自序》里说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现在离孔子卒又有五百年了,又到了需要“绍明世”、“继《春秋》”的时代,而这个机遇,这个责任应该属于自己,“小子何敢让焉”!其次,这个“时”还有利用有限生命之意。司马迁之所以选择了自请腐刑,是因为他感到自己肩负的修史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如果这时候去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司马迁以最大的勇气,忍受了“最下”至“极”的屈辱,赢得了完成《史记》的生命和时问。司马迁没有“令己失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和这篇《自序》一样,《报任安书》里也提到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两篇文章都提到这些人显然不是偶然的,它透露了一个信息:司马迁认为这些人将自己的主张写入书册,传给后人,也是“立功名于天下”。因此,司马迁表示写就“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则“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司马迁是认为《史记》的成书表明自己已经“立功名于天下”了,所以他把为自己写的列传一一《太史公自序》排在七十列传之中。今天看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存世,也确实让司马迁这位“倜傥非常之人”“立功名于世”了。

  3.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设问:司马迁的精神世界有何现实意义?对你有何启发?

  (各抒己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太史公自序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

  (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二)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三)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四)活用字词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五)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课堂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1)颛顼(zhuān)(xū)(2)徇朝歌(xùn)

  (3)会稽(kuài)(4)牝牡雌雄(pìn)

  (5)弑君(shì)(6)改正朔(shuò)

  (7)股肱(gō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继承)(掌管)(2)而徇朝歌(巡行)

  (3)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巡行)(回复)

  (4)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禅)(5)则学者至今则之(视为准则)

  (6)小子何敢让焉(推辞)

  (7)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革而不知其权(合适)(权变,变通)

  (8)被之空言而不敢辞(遭受)(9)垂空文以断礼义(留下)

  (10)于是论次其文(编次)(11)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字兼备)

  (12)俟后世圣人君子(期待)

  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死,为动词,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

  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

  (3)小子何敢让焉。古义:谦词,我今义:男孩子

  (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古义:故事,旧事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整齐,整理今义:整齐,有条理

  (5)《诗》《书》往往间出矣。古义:不断今义:经常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

  (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通"网";"失"通"佚"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通"弼"

  6.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或用法。

  (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教案《《太史公自序》教案》。(目的连词,用来)

  第二课时(思考感悟)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

  2.研究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教学过程

  一、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让学生编写内容提要)

  (一)自叙家世谱系。(1-3)

  (二)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4-6)

  (三)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7-10)

  (四)叙自己忍辱写《史记》。(11)

  (五)《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12-13)

  二、简析课文内容。(P1-2)

  §1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简析: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简析: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简析: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简析: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简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简析: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10简析:回答壶遂的诘难,说明记载历史,评判是非,是自己的责任,表明要以前人为榜样"采善贬恶"。

  第三部分: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简析: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启迪,决心效法前人,忍辱写《史记》。

  第四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3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第五部分: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当今繁荣昌盛的时代,创作的动力;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文化背景和创作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一家之言,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三、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太史公自序》教案作者:碧叶凝露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太史公自序》教案。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想:

  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 推荐阅读:
  • 《太史公自序》教案
  • 《太史公自序》教案
  • 元旦假期安全教育班会课教案范文(精选4篇)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